首页 > 文章中心 > 行路难其一李白

行路难其一李白

行路难其一李白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作家研究;作品分析;李白诗歌

李白的理想是远大的,像鲲鹏那样高远,像姜子牙、诸葛亮那样潇洒纵情。但李白又是孤傲脱俗的,他万万不肯走科举考试的路子,尽管屡屡碰壁受挫,但他仍然相信自己终有一天能够亲事君王,实现自己救济天下苍生的理想。然而,纵观李白一生,他似乎一直行走在奔赴理想的路上,却从未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甚至连那样的机会都没有。理想的远大和理想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构成了李白诗歌创作的底色,本文从此出发梳理探讨他的诗歌创作风格。

一、李白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

李白的诗歌充满了酒气。如果我们用“酒气”来概括他的作品风格的话,应该是一件能够自圆其说的事情。他的诗歌充满了酒的热情,文字下是澎湃的激情,真正像是水火一般的交融。他的诗又宛如酒一般的超尘脱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中国历代文学史上,能将酒与诗的结合推向无敌的高峰的当推李白。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写到:“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自此,李白成了诗酒风流的象征,太白醉酒成了李白为人所熟知的形象。

庄子说“醉者神全”――醉者可不受外界干扰,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足独立――此后,酒便成了历代不得志才士的精神寄托和创作灵感的催化剂。 李白便是这其中的代表。然而,李白的醉酒是现实与理想的苦闷中,是痛苦与狂喜交织的颠狂状态,李白的诗歌魅力也正是处于这种状态中的。透过酒,我们看到了李白的焦虑感,更看到了李白的热烈、豪放、悲壮、迷狂、清逸的独特诗风。

二、酒和诗是李白排遣焦虑的手段

在李白灿烂的诗篇中无处不飘着酒香,这份酒香之中有飘逸洒脱,有豪放迷狂,有焦虑愁苦,也有自由和突围。且看他“酒隐安陆与初入长安”时期(727―740)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诗中感叹人生苦短,壮志难酬,无论如何的醉生梦死也难与现实、与时代的节奏合为一拍,诗人由悲转喜、转狂放、俱而激愤、再转癫狂。理想的难以实现社会制度造成的,诗人无力改变,于是把冲天的悲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乐之举,发泄不满,排遣忧愁,在酒中暂时找到了自由与解脱。

再看他“寄家东鲁与二入长安”时期(740―744)[6] 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自称是“酒中仙”,酒当真是他不离左右的朋友。他乐时以酒助兴,愁时以酒消愁。本诗主题就是以饮酒为线索展开的。李白抱负极大,曾自比姜子牙、诸葛亮,但却没能遇到伯乐之人,二入长安均未得到重用。结合其余诗作,如“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月下独酌四首・其三》),以花自况,不禁想到三月过后,繁花又将怎样呢?盛年一去,人生又当如何呢?诗人愁苦焦虑之情读来令人唏嘘。

再说本诗,“独”饮而无人“相亲”,不免寂寞,此时与群朋相伴饮酒又是不同;李白是浪漫的,忽见月光照身,身影又投向地上,于是在寂寞中忽生奇想,邀月,对影,凑成三人。诗人虽有情邀请月和影对饮,然而月儿不见举杯,影子也只是空学着我的样子,姑且不理会它们的无情,及时行乐吧,莫要辜负了良辰美景。诗人歌,诗人舞,欣喜若狂之间,忽然想到:醒时,月、影与我同欢共乐;大醉之后,不是又离我而去么?不觉间悲从中来。诗人已是酩酊大醉,却还想紧紧抓住虚无的“月”和“影”,当真是对于孤独的焦虑了。

三、浪漫主义背后的无奈感慨

说起李白,人们往往会说到“浪漫”、“怀才不遇”、“乐观”、“飘逸”等词语,可只要多读几首他的诗作,多了解一些他的生平,很有可能你也会觉得这些标签其实并不见得完全适合李白。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犹豫,是情绪起落间的人生感慨。

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后,创作《行路难》,抒发心中郁结,感慨人生路之艰难!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感慨:“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虽然感叹行路之难,但李白的骄傲和飘逸又让他蔑视这一切坎坷,他仍然坚信自己能够平步青云。李白的情绪波动起伏很大,他又在《行路难・其二》中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归去来!”。《行路难・其三》中有“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从这三首行路难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长吁短叹。相比于天宝元年秋,李白大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奉召而入长安时的心情,差别是如此的大。半生求索,干谒、漫游,不惑之年才得以实现心中夙愿;玄宗恩礼有加,李白也得以常伴君王身旁。怎奈好景不长,谤声又起,接着赐金放还,诗人便“五噫出西京”。二入长安,李白一生中最风光的两年半的岁月,也就在“噫”声中结束了。

此后的南北漫游时,李白对于仕途的渴望,对于统治者的留恋仍可见于作品中,如《登金陵凤凰台》(天宝六年,747年):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长安为何处?君王所在之处。诗人在诗中感慨六朝兴衰,也用典故并融入自身的经历,言说馋臣当道如“浮云蔽日”,才智不得施展,蹉跎岁月,马齿徒增,使人不免忧愁。此时的诗人已经年近五十,按照孔子的说法,知天命之年,思想过往,岂止是“长安不见使人愁”,理想中的人生不得见才使人焦虑使人愁。

由此可见,李白并非是超脱的。结合他之前的漫游、上书高官、干谒等所为,他渴望改变自己的出身,在乎世间的功名,想要通过亲近君王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然而,这个理想是如此的浪漫主义,在社会世俗的生活中,缺少实现的条件,李白也只能在诗歌中借酒让自己神飞物外了。

参考文献:

[1] 孙秋克.中国古代文论新体系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42.

行路难其一李白范文第2篇

李白出生在碎叶,幼年时从碎叶到了四川,在四川读书并和四川的道士们学道。杜甫说过:“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这里的匡山就应该指的是四川江油的匡山,也正是李白幼年读书的地方。

李白和一般迂腐文弱如病夫、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有很大的不同。李白嘲笑过这种人:“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然坠烟雾。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头巾。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李白绝不是这类人,李白自已说过:“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李白还在《侠客行》中对侠客的赞美:“赵客漫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由此可见,李白是具有侠义精神的。李白的诗杜甫写不出来,白居易等人也写不出来,因为只有了解侠客行径的李白才能活灵活现地写出侠客的风采。在大唐多若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使我们一说起李白,就可以想见一个飘然不群的诗仙形象。

迄今为止,无论是研究者笔下的李白,还是活在一般人心中的李白,都不外乎此。其实自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起,李白的形象就定型了。这种定型化了的历史人物形象,更增加了李白的传奇色彩,使后世骚人望尘趋拜。然而这种定型化了的诗仙形象,也使人们与李白产生了一种近乎膜拜者与偶像之间的距离,一种雾里看花、云中观月的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限制了我们循着诗人外化了的思想情感轨迹――诗歌,走入李白心灵的殿堂。

其实,李白的性格既有洒脱不群、追求自由的一面,又有执著、深沉的一面。他的情感中感伤亦如影子一样与欢乐相随。诗人与社会的矛盾以及诗人性格自身的原因,使李白一些看似充满欢乐、飘逸洒脱的诗篇中,夹杂着失望的怅惘、焦虑的痛苦与孤独的感伤。无论是希世之叹,亦或是出世之望,乃至对现实的抨击,其中往往寓藏着这种心态。评论家认为:李白的诗豪中见悲,有极为深沉的悲感。这种认识从较深层次揭示出李白诗歌的个性特征以及流露于诗中的李白心态。

读李白的诗,常常在豪放、乐观、洒脱的感受之余,品味道一种孑然特立、漂泊无依、四顾茫然的孤独悲哀。李白的诗有时看似乐观洒脱,实则在诗仙那潇洒的一笑中,飘曳的紫霞仙裳下掩藏着一种孤独的痛苦心态。

孤独感伴随着李白的一生,到其去世都不曾摆脱掉。李白作于临终前的《临路歌》云:“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很显然,这位以背负青天、抟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而自负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带着终生的孤独与遗憾,离开他既憎恶然又执著的热爱着的世界的。

李白的孤独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怀才不遇,生不逢时。李白的孤独意识主要表现,是李白诗歌的常调,与这中常调相伴随的则是政治上的遭弃感和无归依感。而李白政治上的遭弃感和无归依感主要表现在政治上不成熟和不懂官场规则。李白一生徒有治国安邦的抱负,而缺乏建功立业头脑;徒有疾恶如仇的良心,而缺乏斗争策略。别的不说,单是那自视清高的作派就足以让权臣贵威恼恨的了,还谈什么被提携受眷顾呢?想在官场上混,总得罪领导是不行的。李白少时就有很强的功名事业心,“以当世之务自负”。这强烈的济事观念,显然是来自儒家的“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不过,李白不是一个普通的本分的读书人,它的豪侠性格以及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所特有的非凡气质,即丰富的想象力和脱离实际的异想天开,是来自儒家的济事思想,溶入了来自诗人自身的主体精神的催化剂,自然地膨胀为天下舍我其谁的自大、自负与功名唾手可得的狂妄。然而,李白的自大与自负,又常常与现实相忤,是诗人陷于政治前途无依无托的心境。

(2)如果说政治上的遭弃感和无归依感的孤独心境,是诗人的理想、诗人的性格与环境的冲突所造成的话,那么李白阳春白雪、旷世无知音的寂寞与孤独感,则只能说是来自诗人主体、诗人性格的本身。这是诗人孤高傲世、目中无人、不愿与世同流的孤独,我们姑且称之为自我放逐的孤独。自我放逐的孤独,尤其能显示出诗人性格的力量与光辉。李白具有十分强烈的自我意识。豪侠、浪漫的个性,加之天赋才华、良好的教育,使他常常有自命不凡的特异感和优越感。寻找知音,又反映了李白在希世之年而知音安在的感叹,也反映了世无同类的孤独之感,当然也流露出阳春白雪的骄傲。

(3)李白的一些诗里,还表现出一种天地过客的悲。“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正是因为诗人认识到生命与宇宙的不可逆的自然法则,才可能在这有限与无限、迁逝与永恒的强烈对比中,感悟到这种苍凉的孤独意识。李白夜生活多而早起少,在生活作风上散漫得很。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现实生活中只能诗酒夜话,“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了。

李白虽为诗仙,却非一味地飘逸,他的内心深处,常有无法派遣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意识,直接影响到他的诗歌,给他的诗带来崇高感和悲感。虽然李白诗风格豪放已成定论,然而孤独意识给其作品带来的崇高感和悲感,使其相当一部分作品具有了豪中见孤崛、豪中见悲的风格特点。

我们现在再从李白诗歌中来看看其孤独意识。

李白诗歌中的孤独意识主要体现在“孤”“愁”“悲”三字上。

有“诗仙”之称的李白,其诗歌创作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新高峰。他的诗歌在语言上具有自然明快、飘逸豪放的特色,这不仅源于他在不同时期的生活经历和语言积累,更得益于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李白诗歌中清新与醇美的和谐统一、数量词的使用与大胆夸张的统一、语言的豪放与不拘格律的统一、语言中“孤”“愁”“悲”的应用与孤傲心态的统一”,以及使用频率较高的排比语言、一意多句语言和比兴语言,不仅丰富了内容、加大了夸张、充满了激情、升华了寓意,而且形成了诗歌在语言上的积极浪漫主义特色。现在我们就李白诗歌中“孤”“愁”“悲”三字的运用作一个李白诗歌的“悲”的表现,还是由于自己的政治思想报负不能实现而来的。例如,他会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难》)的疑问,也会有“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的感慨。即使在《蜀道难》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不是只写山水风景,而也倾入了作者政治理想难以实现的苦闷情绪。

李白在诗歌中大量使用“孤”“愁”“悲”三字渲染孤寂的气氛和愁苦的心情。例如,在《长相思》中李白写道:“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一个“孤”字便形象地刻画出了秋灯的凄清孤寂,进而表现了诗人独自痛苦地怀念远方亲人的情景。再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用一个“孤”字来形容载孟浩然东游的船帆。表面上看似形容船帆,实则形容人的孤独,这也与诗人怀才不遇、孟浩然应试落第的现实相吻合,道出了当时文人的寂寞与无奈。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更是诗人心灵孤独和寂寞的表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两句看似写景,实际上却是诗人孤独之感的真实写照。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空阔的长空中只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读来使人感到世界万物对诗人的厌弃,一种孤独之感跃然纸上。后面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更是诗人独自久坐产生的遐想,细细品味前后四句,让人感到诗人孤得寂寞,孤得悲凉,在诗人的世界中只有敬亭山和诗人,与《月下独酌》诗中“对影成三人”有异曲同工之妙。整首诗用一个“孤”字恰到好处地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李白的诗除了用“孤”字抒发内心的孤寂外,还用“愁”字表达诗人愁苦的心情。例如,他在《将进酒》里写道:“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此“愁”字里饱含着他对年华流逝的惊惧,对人生坎坷的慨叹,以及有志难酬的郁闷,也反映了他对社会世俗的憎恶,对丑恶现实的愤懑。又如《秋浦歌》第十五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白发为什么这样长呢?是因为我的忧愁太多了。仅用一个“愁”字便点出了忧愁的烦多和白发极长的原因。再如,他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写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此句用三个“愁”字抒写了自己在政治上遭受冷遇后的忧愤,使诗人的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这个比喻是多么的奇特,又多么的贴切,而“断水水更流”“消愁愁更愁”的音调又是多么流畅,节奏又是多么鲜明,这种音调和节奏让人联想起不尽的流水和不尽的忧愁。还有《登金陵凤凰台》这首诗中也写道:“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仍然关心现实的李白,从六朝的金陵看到唐朝都城长安,末尾一个“愁”字寓意深远,暗示奸邪包围了皇帝,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愁”字的运用使整首诗含蓄中透着深意,美景中交织着情感,意旨深远。李白诗歌中的“悲”的表现,还是由于自己的政治思想报负不能实现而来的。例如,他会有《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疑问,也会有《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感慨。即使在《蜀道难》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不是只写山水风景,而也倾入了作者政治理想难以实现的苦闷情绪。

行路难其一李白范文第3篇

作为南朝文坛上杰出的、富有多重个性的诗人,鲍照那潇洒俊逸、自由浪漫的乐府诗,对李白磊落豪放的歌行体产生了极为强烈的影响。

李白受鲍照影响最大的是乐府诗。众所周知,鲍照擅长拟作乐府民歌,不仅在内容和主题方面奠定了七言及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乐府的基础,而且首创了以“君不见”开头的句式。李白的名篇《将进酒》《行路难》《白纻曲》等是明显祖述鲍照《拟行路难》《代白纻曲》等作品的。

例如李白《行路难》其一,在内容与用意上,与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六颇为神似。两诗的风格与内容近似,都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伤和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愤慨心情,表现出一种挣脱困境与苦闷的自由精神。

(来源:文章屋网 )

行路难其一李白范文第4篇

停杯投箸不能食③,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④。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⑤?

长风破浪会有时⑥,直挂云帆济沧海⑦。

【注释】

①樽: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清酒:清醇的美酒。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②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价值。 ③箸(zhù):筷子。 ④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⑤今安在:如今身在何处?安,哪里。 ⑥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⑦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

【品赏】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是李白离开长安时所作。这首诗失望与希望并存,抒发了诗人对朝廷黑暗、仕途艰难的抑郁不平的激愤之情,反映了其身处逆境时的苦闷和不屈不挠的追求与探索精神,诗中矗立着这位胸怀大志而命运不济的诗人的形象。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其内心的苦闷抑郁以及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却不能受到重用,反而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性格软弱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他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八十岁在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姜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考点预测】

1.品味词语:请你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动词的妙处。

2.分析典故:“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3.体味情感:在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4.分析诗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真题链接】

1.(2011沈阳卷)《行路难》中表明诗人想要施展政治抱负,相信自己必有远大前程的句子是: ,

2.(2011河南卷)

(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

3.(201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卷)

(1)以下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 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行路难其一李白范文第5篇

枕着书香,闻着油墨,我回到了大唐,见到了才华横溢、斗酒诗百篇的李白。听!“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日。”是李白,他正在桌前与好友对酒吟诗,又一杯美酒入肠,听他那得意之作。驿外断桥,野渡舟横,江边酒楼外,面朝江水,白袍加身,且看他仰头畅饮,大作“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举手投足间大气凛然,好一位豁达的诗人。人生路漫漫,总有悲欢离合,行路何其难,且看李白如何走他的人生路“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醉酒邀明月,他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洒脱,不知影响了多少后世文人,就连乾隆皇帝也为他折服。

李白的潇洒令人羡慕,杜甫的沉郁却让人锥心。“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鬼”的反差,是一种多么令人震撼的社会现实;“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飘零的山河下,一封小小的家书,却比万两黄金更珍贵;好在“安史之乱”后,国家收复了失地,此时的杜甫又喜极而泣,写下了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喜国家统一,二喜游子归乡,他那颗拳拳的爱国心怎能不激起我们的深思?

现实的笔触更发人深省。那一首“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命力,也是对唐王朝的期盼;那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又是多少个同道中人的香花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