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团结合作的故事

团结合作的故事

团结合作的故事

团结合作的故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英语故事教学 困境 社团活动课

故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传承,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故事的美不仅体现于语言,更体现于故事蕴含的意义。因此,故事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给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语言学习材料,更能有效地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丰富儿童的情感和想象力。

英语故事教学法就是充分运用了故事的吸引力,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情境,掌握必要的英语词汇、句型、语法与文化等,并使学生在合作与分享中学会交流、学会思维、学会创新、学会成长。英语故事教学法自实施以来,不仅受到学生的欢迎,而且备受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关注。某些教学工作者及研究人员对英语故事教学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王建平在《基于故事的小学英语教学》中从设计思路、教学过程和教师作用三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做好英语故事教学的实践经验;王林锋,靳玉乐在《走进“故事中心”英语教学》中详细阐述了“故事中心”英语教学的内涵,让广大一线教师对英语故事教学有更深刻的认识;陈琴琴和张文华,王朝分别和大家分享了在低年级和高年级开展英语故事教学的成功经验。

然而故事教学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如本地区所使用的教材是否适用于开展故事教学;学生程度水平是否适合于开展故事教学(笔者阅读的有关故事教学文章作者大部分是一些大城市的教育工作者);教学课时是否足够开展故事教学等因素。笔者所处城市属于三线弱城市,学生和家长对英语学习还不太重视。使用的教材是《新标准英语》(三年级起),该教材大部分是对话教学,没有专门故事板块教学。学校功课表安排每周两课时,但学校活动多,经常冲课,因此课时量少,课程任务重,任课教师经常为完不成教学任务而愁眉苦脸。

因此,笔者另辟蹊径,充分利用学校社团活动这块自由地开展英语故事教学。

一、在学校社团活动课中开展故事教学的优势

什么是社团?社团是各种群众性组织的总称。学校社团是指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爱好的学生,在学校引导下而组成的一种互益组织。社团组织成员组织的原则,往往是以各社团人员的兴趣为中心,所以有的社团有时称“××兴趣小组”。兴趣小组和社团相比,社团应该说更具规范性,组织的要求更严密,活动更具开放性,等等。

英语社团是由那些对英语学习有特别的兴趣和爱好的学生组成。利用英语社团来开展英语故事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1.社团成员对英语学习有浓厚兴趣,这是开展英语故事教学的前提。

2.社团成员英语基础好,学生程度相当,这是开展英语故事教学的有利条件。

3.社团活动时间有保证(一周两节课),老师自主安排教学内容,没有繁重教学任务,这是开展故事教学的有力保障。

二、在社团活动课中开展故事教学的尝试

笔者以所任教的年级(三年级)为例,谈谈如何在社团活动课中开展故事教学。

1.组建英语社团

新学期伊始,老师开始着手组建英语社团。以年级为单位,由学生自愿报名,老师对报名学生进行面试,对符合条件的学生吸纳为社团成员,每个社团人数三十个左右。

2.确定教学内容

老师要求每个社团成员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向老师提供一个自己喜欢的英语故事,老师再从学生提供的故事中选取适合他们年龄特征、适合开展故事教学的英语故事作为本学期的教学素材。

3.故事教学活动设计

故事教学从课型上看属于阅读教学。而阅读教学有其一般认定的过程和适用的技能(马剑辉,2008)。就故事教学步骤而言,目前人们普遍认同“故事前―故事中―故事后”三步教学模式。

下面笔者将结合具体案例,谈谈在开展故事教学的过程中相应的活动设计。英语故事“We are friends.”讲述的是一只小乌龟因为没有爸爸,没有妈妈,没有朋友很伤心。后来它遇到了小鸟、小兔、小猴,它们都邀请小乌龟一起玩,可是小乌龟不会飞,不会跳,不会爬树。最后来了一只小鸭子,小鸭子邀请它一起游泳,小乌龟终于找到朋友,变得很开心。故事虽然短小却充满趣味性,而且寓意深刻,很适合三年级小学生。

(1)故事前活动设计

由于三年级是学习英语初始年级,学生知识储备较少,因此故事前向学生播放一首英语歌曲“The more we get together.”作为热身,通过演唱这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到朋友在一起的快乐,在歌曲中认识新单词“friends”,从而引出故事。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笔者用课件向学生呈现故事中小乌龟在哭泣的图片,提问学生:“Why is Tommy crying?”并加上肢体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图片内容,让学生猜测故事内容(可以用汉语表达)。

(2)故事中活动设计

故事教学应遵循“整进整出”原则,即整体输入―理解学习―整体输出。一个故事,就是一个完整的语篇,学生在一个“自然、真实、完整”的情境中学习“完整的语言”,将能交际和意义理解作为语言学习的重点,然后从语篇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和知识,并由此建构意义。故事中活动一般包括三个环节:整体理解故事、深入理解故事、读故事。

团结合作的故事范文第2篇

乙方:某集团运输有限公司(分公司)

为了进一步明确企业经营责任人的安全管理职责,加强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杜绝特大交通事故,遏制重大责任交通事故,减少一般交通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某”集团品牌形象和利益,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特签订奉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

第一条集团所属各经营公司的经营责任人(总经理)是该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分管安全的副总经理或安全技术经理(安全主任或车队长)为安全生产直接责任人。

第二条经营公司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本公司的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其主要职责是:

一、认真履行主体管理职责,严格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和集团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把安全管理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确保安全预防措施到位,讲求实效;

二、建立健全公司内部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追究制度,并层层签订安全管理目标责任书,组织制定并实施符合实际情况的安全管理工作计划,保障安全生产所需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投入,建立企业安全应急预案;

三、组织建立驾驶员档案、安全行车档案、车辆技术档案等工作;

四、负责本单位安全生产各项措施的有效实施,开展经常性的安全生产自查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五、组织开展各种安全宣传教育、安全例会活动,建立健全安全例会、安全学习、行车事故、车辆回场检验、安全检查记录等各项安全基础工作记录,按规定及时填报安全生产报表,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开展安全生产竞赛活动:

六、发生重大及以上交通事故,公司经营责任人或安全分管经理和安全主任必须亲临事故现场指挥,同时向集团安委会领导汇报情况,并在两天内向集团作出书面汇报,集团

根据事故实际情况需要启动应急预案;

七、采用科学管理手段,逐步实现安全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八、积极配合集团安全管理机构对企业安全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第三条安全生产目标及考核指标。

一、安全生产目标:杜绝重特大责任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0”;减少一般事故,降低行车违法行为;

二、年度安全考核指标(按百万公里)

1.行车事故频率低于3次/百万公里

2.行车事故责任死亡率低千0人/百万公里

3.行车事故责任伤人率低于1.5人/百万公里

4.行车事故直接经济损失率低于3.5万元/百万公里

三、无重大运输安全服务质量事件(凡在地级以上新闻媒体曝光的运输安全服务质量问题,或由当事人投诉并经查理情节确实十分恶劣的服务质量问题均为重大运输服务质量事件);

四、办公场所、仓库、场站等不发生一般以上火灾事故。第四条奖罚。

一、奖励:安全生产管理奖励主要是评选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并给予相应的荣誉和物质奖励。

(一)评比项目

1、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先进单位(奖励5000-10000元);

2、个人:安全生产管理优秀经营责任人(奖励2019—5000元)。

(二)评比条件

1、安全生产管理先进单位评选条件

(1)无特大责任交通事故;

(2)完成年度安全指标,各项均低于考核系数;

(3)安全生产规范化管理项目考核评分高于90分,各项报表及时、准确,无瞒报漏报;

(4)在当地交通主管部门安全评比中获得先进荣誉的公司拥有优先评选权

2、安全生产管理先进个人评选条件

(1)凡被评为安全生产管理先进单位的经营公司经营责任人在优秀经营责任评选中拥有优先权;

(2)凡被评为安全生产管理先进单位的经营公司可推荐1名集团安全生产管理优秀工作者;

(3)未被评为安全生产管理先进单位的经营公司,其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没有资格参加安全生产管理先进个人评选。

(三)评比时间及操作

对安全生产管理先进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先进个人的屏蔽于考核年度结束后进行。

二、处罚:

1、考核年度内重、特大交通事故处罚标准

(l)特大交通事故是指一次性死亡3人及以上;或者重伤l1人及以上;或者一次死亡1人,同时重伤8人以上;或者一次死亡2人.同时重伤5人及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6万元以上:

(2)重大事故是指一次事故死亡1-2人,或重伤3-10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3万-6万元:

(3)变通事故责任划分为全责、主责、同责、坎责、无责,折合系数分别为1.O、075、0.5.0.25、O:

(4)此考核处罚仅对经营责任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

(5)特殊情况的处理由企业上报、集团安委台研究决专。

2.考核年度内责任事故超标处罚标准

序号 处罚项目 处罚金额(元)

1、责任事故率超标 1000

2、责任伤人率超标 1000

3、责任事故、责任伤人旅两项指标同时超标 3000

安全生产规范化管理考核项目表及处罚标准

序号 项目 分值 未完成项目要求的处罚金额(元)

1 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 10 200

2 制定年度安全管理工作计划 10 200

3 完善安全生产管理领导小组 10 200

4 开展季度自检自查工作并做好记录 5 300

5 健全司乘档案、车辆档案、事故档案等 5 100/宗

6 及时上报安全管理报表 5 300/宗

7 落实安全生产例会制度 10 200/宗

8 成立重特大事故处理应急小组并制定应急预案 10 200

9 生产设备、作业场所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 10 200

10 严格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进行事故处理 10 200/宗

11 杜绝一般以上火灾事故、盗窃事故的 15 200-500/宗

说明:

(1)以上安全管理考核项,经济处罚针对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企业各级安全生产人员的考核由各企业另行规定和实施;

(2)集团对下属企业进行不定期抽查,对以上羡慕进行督查,如遇不合格事项,可出具处罚通知书予以经济处罚。

第五条本责任书一式二份,集团公司与经营公司各持一份,作为集团公司经营班子对企业经营责任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各经营公司若2019年度安全生产超出考核指标,经集团调查确认企业经营责任人应承担领导责任的,将酌情给予通报、警告、降职、撤职和经济处罚等其他处分。

甲方签字: 乙方签字:

团结合作的故事范文第3篇

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从最早的传统项目管理软件工程期到近年的迭代模型时期,最后到目前的敏捷软件开发时期。敏捷软件开发的成功五项因素分别如下。

(1)建立自组织团队。传统的管理方式具有命令和控制的特点,经理制定目标和计划,团队负责完成,发挥不出员工的创造力,影响了企业的效率。软件开发的敏捷开发要求员工自我管理,个人控制时间和目标,员工能参与流程和项目决策。

(2)用户故事在需求管理中的应用。软件开发企业最大的敌人不是用户,而是变化。瀑布模型难以适应目前软件市场需要,因此软件开发工作要取得用户的参与,顺应市场的变化。

(3)用户故事的度量,它能为产品投资收益提供估计结果,辅助产品决策。对故事点大小讨论时,能鼓励团队成员重复讨论,充分理解需求。故事点度量方式一致,提高统计团队工作效率。

(4)持续集成。它能提高项目构建自动化程度,将人力成本更多投放到开发任务。项目更有可见性,构建结果更加丰富,一目了然。团队对开发产品更有信息。

(5)掌握迭代,为员工提供稳定的生活节奏,保持一致的周期循环流程,沟通过程中控制时间。

(6)坚持反馈和改进,了解自身情况,改善团队效率。

精益生产的目标为提高质量和消除消费。看板原则要求生产降低库存量、降低生产周期、生产基于交叉培训和单元并对过程进行持续改善。如同超市进货一样,当货架上货物少于设定值,供货商会及时将其填满。将看板管理与敏捷软件开发结合起来,能够达到效率和质量的有效结合,软件产品周期频繁,能达到按天级别。

2.项目看板方法流程设计

增量迭代开发开发流程存在着三点问题。

(1)每个迭代的用户故事较多,产品经理和开发工程师认为很多功能没有价值,而项目经理认为需要跟踪的项目较多。

(2)对于为期四周的迭代观念不统一,部门不同,期望值不同,测试人员认为时间不充分,产品经理认为需要等待太长时间。

(3)部门之间缺乏协作,缺乏透明的项目进展和进度,太多时间花费在流程上。敏捷软件开发有三个典型流程,分别XP、Scrum及看板,经过比较,看板原则可以解决迭代用户故事较多的情况,对于规模小及优先级别高的用户故事能够迅速完成,并满足产品经理对产品的预期。

2.1 基于看板管理的敏捷软件开发流程方案设计

看板一般应用于汽车生产等工业领域中,在敏捷软件开发中看板管理只是理论上行得通,但是在实际上还缺乏经验。而且其受到产品特点、客户差异及企业文化的影响。其流程主要为,(1)定义并可视化流程;(2)限制WIP数量,流程可视化于物理板能够让项目透明,让团队对目前的任务充分明确。限制WIP数量则能让团队在思考时排除千扰,提高个体效率,项目工作不以来时间计划,而是取决团队能力;(3)拉动式生产,每个团队成员只需要对自己环节加以关注,等待任务-完成工作-到下一环节等待区^这种方式推动了产品开发前进步伐。

2.2 看板流程准备和实施

(1)是动员和人员培训,先获取领导层的理解和信任,再向所有员工培训敏捷开发和看板方法,最后,每个部门进行讨论。

(2)制定需求管理环节,产品经理提出产品需求,创建用户故事,技术团队估算用户故事工作量。通过需求分析,工程师能够获取信息,完成研发工作,产品经理全程辅助开发和测试,解答相关问题。

(3)开发流程改造,主要变化在对程序代码的管理方式进行改变,主要有主干和分支两种。

(4)测试流程改造,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提高系统自动化测试率来加快回归测试的进度,另一方面增加测试环境满足功能测试需求。

(5)项目管理流程的建立。

2.3 看板流程的实施

当所有准备工作完成之后,看板方法第36增量迭代之后,可以正式实施。产品经理将用户故事进行排列再制成任务卡,贴在用户故事一列,完成需求分析会议。开发组建立功能分支进行开发,测试组应用功能测试环境对用户故事进行测试,直到产品。团队成员每天早上聚集看板附近,明确自己的任务,下班前,项目经理将每天的任务卡状态变化汇总。敏捷流程要求强调团队自组织和员工自我管理,但是不可忽视项目经理的作用,项目经理能够组织人员,梳理工作节奏,保证沟通流畅,促进项目进展。

3.看板方法效果分析

团结合作的故事范文第4篇

[Abstract]: The story of Butterfly Lovers has been passed down over a thousand years and its form has changed a lot. The course of this variation can be mainly pided into three phases, each of which has its particular ending. This thesis discuss the evolvement of the endings and the themes, and then to explore the reasons of the evolvement. The stress is laid on the happy ending neglected by the researchers.

关键词:梁祝 同冢 化蝶 大团圆

[Key words]: Butterfly Lovers, be buried together, turn into butterflies, happy ending

引语

优美的梁祝故事是我国著名的四大传说之一,其流传遍及全国,可谓家喻户晓。提起梁祝,人们自然而然地想起二人化蝶起舞翩翩的情节。但实际上,梁祝化蝶在整个梁祝传说的演变过程中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在梁祝传说产生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梁祝故事只有同冢之说;自宋朝梁祝化蝶说兴起后,同冢说与化蝶说日渐合流为“同冢——化蝶”说,为梁祝故事定下了基本框架,自此以后,梁祝故事虽然众说纷纭,但万变不离其宗。然而,清代以来,梁祝故事发生了明显的转折——“大团圆”取代了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以化蝶为代表的象征性结尾(相似的有化为鸳鸯、彩虹等说法)。这种情况在民间说唱中尤为突出。因此,本文觉得有必要梳理一下梁祝故事结尾的演变脉络,以廓清人们对梁祝传说只有化蝶结尾的误解,从而更深入地了解梁祝传说。由于前学对同冢、化蝶已有不少研究,故本文会将重点放在“大团圆”情节的分析上,对同冢、化蝶只略作梳理。

一 梁祝同冢

梁祝传说起源甚早。明代徐树丕《识小录》有记:“按,梁祝事异矣。《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近人钱南扬先生考究《金楼子》一书乃南朝梁元帝萧绎(公元552——555年在位)所作,因而得出梁祝故事大概起源于东晋的论断,其说甚是。不过,由于《金楼子》和《会稽异闻》都已湮没,里面梁祝故事的庐山面目我们是无缘得见了。现在可考的关于梁祝的最早的记载,是宋张津《乾道四明图经》中所引唐代梁载言(中宗时人)的《十道四蕃志》:

“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正如孟姜女传说起源于杞梁妻拒绝郊吊这一简单的记载,《十道四蕃志》也仅止于记载祝英台有“义妇”之名和梁祝二人同冢的事实——这是梁祝传说的原始核心。至于祝英台为什么会得到“义妇”的封号,她与梁山伯有何干系,她缘何会与梁同冢等问题,梁载言语焉不详。不过,简短的记载隐约说明了,梁祝二人确如后来传说所说的,生前没有婚姻关系。因为合葬之俗,古已有之。魏晋南北朝时,民间合葬风气很盛,如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公元462年)十月的诏书中,有“诏上林苑内民庶丘墓欲还合葬者,勿禁”之语。唐代时,合葬依然流行,白居易《赠内》诗就有“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之句。可见合葬,包括家族合葬、夫妻合葬,并不算奇闻轶事。梁祝事之奇,大概就在于两人生不同帷幕、死却同墓穴的遭遇。后世梁祝传说的流变,从根本来说都在这一传奇性中做文章。

时至晚唐,梁祝故事已初具规模。晚唐张读《宣室志》(见清代翟灏《通俗编》卷三十七“梁山伯访友条”所引)提到:

“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贸阝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有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这是现存文献资料中第一个有情节的梁祝传说。张读的记载表明,至迟在晚唐时梁祝同冢的简单事实已具体铺演为一个有情节的故事,具有了不同寻常的传奇性:祝英台女扮男装与梁山伯共读以及墓地自动开裂、祝投墓殉情。新添加的同窗情节是梁祝的“翅膀”。女子扮作男装与男子同学的情节迎合了人们的好奇心理,既在常情以外,又在人们情感接受的范围内。此类传奇故事很容易吸引人注意。[1]而且,它对传说的原始核心事实——“同冢”和“义妇”作出不同寻常的解释,一个传奇的“因”,使原来平凡无奇的事实带上传奇色彩、使本来不知所由的事实变得合情合理。在梁载言的记载中我们看不出有什么意味,可能梁祝初产生时只是一个关于“义妇”的故事。同窗而同冢的记载却把内涵模糊的“义”阐释为忠于感情,隐约带上了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意味,折射出老百姓的愿望。这可能是梁祝主题的第一次转变。在后来的流传中,尽管梁祝的主题有种种的变化,但民间传说里,歌颂自由、追求爱情的主题一直最受老百姓喜爱。

梁祝传说的细节在流传中不断充实,但在宋代以前,传说处于相当稳定的状态,同窗与同冢两个相辅相成的基本情节一直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在梁祝故事的发源地,宁波地区,同冢的说法更是根深蒂固,直到明代,历代宁波方志中均只有同冢的记载。由此可见,梁祝传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其流传地——尤其是其中心发源地,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仅是梁祝二人同冢的故事。不过,传说的主题一直在民间和官方两种文化间摇摆不定,同冢的结尾于不同的文化中呈现出不同的意味。[2]

二 梁祝化蝶

`从唐代至宋代,梁祝传说在情节上一直是单线发展的,由同窗和同冢两个基本情节构成。从流传地域来看,梁祝应是以宁波地区为中心,逐渐扩散流传开去。时至宋朝,梁祝传说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表现为宜兴地区化蝶说的兴起、扩散。

最早在梁祝传说中提到蝴蝶的,现可考的是南宋薛季宣的《游祝陵善权洞》,其诗云:

“万古英台面,云泉响佩环。练衣归洞府,香雨落人间。蝶舞凝山魄,花开想玉颜。几如禅观适,游魶戏澄湾。”

不过,薛季宣的诗没有指出蝴蝶与梁祝传说有何关系,真正显示出梁祝有化蝶新变的,应是南宋的咸淳《毗陵志》。

《毗陵志。古迹》(卷二十七):“祝陵,在善权山,岩前有巨石刻云:‘祝英台读书处’。号碧鲜庵。昔有诗云:‘蝴蝶满园飞不见,碧鲜空有读书坛。’俗传英台本女子,幼与梁山伯共学,后化为蝶。其说类诞,然考寺记,谓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意必有人,第恐非女子耳。今此地善酿,陈克有‘祝陵沽酒清若空’之句。”

宜兴地区的梁祝传说是从宁波地区流入,我以为是没可疑的了。梁祝何时传入宜兴,目前没有明确的说明资料,但是流传入宜兴地区的梁祝是一个爱情故事,这点却是肯定的。因为,流传中梁祝虽被掺和了许多与爱情无关的元素,统治者更利用它来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但在民间,人们喜爱梁祝传说绝不是为了,或仅是为了故事中的忠义因素,人们传诵它首先在于那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它满足了人们于现实中未能满足的情感欲望。梁祝故事在宜兴的流传情况也证实了这点:投墓同冢情节已不能满足人们对梁祝爱情的期待和认同[3],因而被有意无意地淡化、忽略;为同冢而生、赋予传说爱情意味的同窗情节却得到强调;新加入的化蝶情节,使梁祝传说摇曳出全新的轻灵姿态,反映了梁祝爱情主题的回归和强化。

从现有的资料看来,宜兴地区记载的梁祝传说鲜少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一般只提到梁祝化蝶的结果,或是加上二人曾为同窗之语,至于梁祝化蝶前的故事、化蝶时的情景,则很少有详细说明。如:

明,《宜兴县志》卷九明邑令(一)谷兰宗《祝英台近词并序》云:“阳羡善权禅寺,相传为祝英台宅基,而碧鲜岩者,乃与梁山伯读书之处也。”其词有:“只今音杳青鸾,穴空丹凤;但蝴蝶满园飞去”之句。

又如明彭大翼《山堂肆考。羽集》卷三十四云:“俗传大蝴蝶必成双,乃梁山伯祝英台之魂,又说韩凭夫妇之魂,皆不可晓。”

与之相对,宁波地区关于梁祝传说的记载,基本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推其原因,恐怕还是得从两个传说系统的结尾上解释。在宁波地区,同冢说因其起源最早,一直作为梁祝传说的核心积淀在民间记忆中。所以,宁波地区的梁祝传说,会通过渲染祝英台投墓时风云变色、地动山摇的轰烈来强调二人忠贞的爱情;后来一些文人要插手篡改传说的爱情主题,突出忠义,也不能忽略祝英台投墓的情节,至多在后面附会其他情节。但同冢并不算奇闻,本身不能引起人们的联想。要使故事具备流传的资本,只能在同冢的原因上做文章,把故事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但化蝶一说就不同了。精魂不灭,化为带有象征意味的物事的情节屡见于我国古代神话传说,如精卫、杜鹃的故事,又如《孔雀东南飞》里的鸳鸯。人们往往把自己的愿望、情感寄托在与愿望、情感有相通之处的物事上,由象征物完成现实中的不圆满,由此得到心理满足。对此类物化传说人们津津乐道,梁祝化蝶就是如此。人们为梁祝悲惨的命运唏嘘,即使二人同死的结尾也不足浇心中之块垒,所以引入化蝶说,以双飞蝴蝶象征梁祝的精魂、以蝴蝶的美丽象征二人忠贞的爱情、以蝴蝶的自由来补偿二人婚姻不能自主的遗憾,使梁祝能在想象世界中团圆相守。正因为这种强烈的象征性和丰富的联想性,再加上梁祝故事深入人心的缘故,化蝶说便轻易突破故事情节的限制而单独出现。不难理解化蝶说兴起后,其影响日益超过同冢说,甚至成为梁祝传说的一种象征性符号而流传至今。

至此,本来单线发展的梁祝传说变为双线发展;同冢说与化蝶说双峰对峙之势,一直持续到明代。[4]学界有观点认为,梁祝传说第二阶段的完成和传说正式成型以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为完成标志。[5]但我以为,邵氏传记的意义更多体现在梁祝籍贯、活动地点等背景问题的调整统一。从情节的角度来说,梁祝传说的形成,应是以同冢说和化蝶说的合流为标志。广而言之,是以宁波地区为流传中心和以宜兴地区为流传中心的两种传说系统的合流。这种合流,如果说在宋朝时还不明显,那么在明代就已结出成熟的果实了。

冯梦龙在《古今小说·李秀卿义结黄贞女》里记载了一个梁祝故事,其中同冢与化蝶第一次流畅完整地出现(地裂——祝投墓——二人同冢——祝衣化蝶),二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细节交代得相当清楚,和现在流传的传说已无大出入了。[6]

比冯梦龙稍后的徐树丕在《识小录》也记载了一个梁祝故事,更明显地体现了两个系统的糅合。它前半段文字与《宣室志》、宁波历代县志的梁祝记载相近:“梁山伯,祝英台,皆东晋人。梁家会稽,祝家上虞,同学于杭者三年,情好甚密。祝先归。梁后过上虞寻访,始知为女子。归告父母,欲娶之。而祝已许马氏子矣。梁怅然不乐,誓不复娶。后三年,梁为鄞令,病死,遗言葬清道山下。又明年,祝为父所逼,适马氏,累欲求死。会过梁葬处,风波大作,舟不能进。祝乃造梁冢,失声哀恸。冢忽裂,祝投而死焉。冢复自合。马氏闻其事于朝,太傅谢安请赠为义妇。和帝时,梁复显灵异助战伐。有司立庙于鄞县。”但在此之后,徐氏复说:“庙前桔二株相抱。有花蝴蝶,桔蠹所化也,妇孺以梁称之。”这大概可视为宜兴系统对宁波系统一种更高层次的回归:既认可宁波系统的权威,由是宣扬祝英台的节义和梁山伯的忠义,但又不割舍爱情的主题,二者平分秋色。

三 “大团圆”结局

(一)梁祝的尾巴——“大团圆”结局

化蝶说在宋朝兴起后,影响日益扩大,直超过起源更早的同冢说。二者合流为一体后,化蝶更成为一个经典结尾,使梁祝臻于成熟完善、成为我国四大传说之一。但如果我们凭着这种印象,以为化蝶是梁祝传说成熟后唯一的结尾、情节的纵向发展至此结束,那便错了。从清代到近代,是梁祝第三个发展阶段,——梁祝传说在化蝶以后,还多了一个梁祝“大团圆”的结局。

就目前所见,清代以前关于梁祝传说的文字资料流传下来的并不多,直接来自民间记载的更少,绝大部分是文人的收集、记载,或是方志,想是梁祝当时多以口头传说的形式流传之缘故。时至市民文化发达的清代,尽管口头传说部分仍然少有直接的文字资料,但描写梁祝故事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激增,其中多是戏曲说唱等民间文艺作品。正是这些民间文艺作品颠覆了今人对梁祝传说的想象。绝大部分作品不是以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最推崇的化蝶为结尾。以路工先生编的《梁祝故事说唱集》为例,里面收入了六部完整的梁祝说唱作品,其中只有一部鼓词《新刻梁山伯祝英台夫妇攻书还魂团圆记》以化蝶结束故事,几乎所有作品在化蝶之后都拖了一条描写“大团圆”的尾巴,长短不一。

大团圆结局大概产生于清代,如清初(约1660年左右)流行的《梁山伯歌》就有了梁祝投胎再续前缘的情节。而直到近代,大团圆结局仍然流行。梁祝化蝶后大概有两个发展系统,一是阴断、还阳团圆。大概是说祝英台投墓后,马俊(或马文才等名)也舍命到阴司告状,由阎王判断三人姻缘纠纷后,各自还阳,梁祝有情人终成眷属,如弹词《新编金蝴蝶传》。另一个系统就是让梁祝还阳成亲后,还要经历诸多曲折,才能真正团圆。此种具体又可细分为两个系统:1,加入梁祝向梨山老母学艺等情节,如四川桂馨堂刻印的鼓词《柳荫记》,就有梨山老母相救、梁山伯再娶二妻、祝英台驰骋沙场等情节;2,模仿《琵琶记》等情节,写梁山伯赴考高中、祝英台寻夫团圆等,如木鱼书《牡丹记》中在“还阳配合”后,还有“彩楼招赘”、“山伯买马”、“驲所逢夫”“荣贵团圆”等节。在同一系统里故事情节大抵相似,差别只在所写曲折的多与少、详或略。现将《梁祝故事说唱集》、《梁祝文化大观》里的《故事歌谣集》、《曲艺说唱集》[7]、《戏剧影视集》[8]里大团圆结局的作品(包括梁祝传说、梁祝佚事)按照上述系统整理如下表:

阴断、还阳还阳后历经曲折

具体情节学艺等高中拒婚、寻夫团圆等

传说、轶事《梁祝情深上天庭》

《结发夫妻》、《清官明断结秦晋》、《马俊告状》《尼山姻缘来世成》、《梁祝还魂团圆记》《祝英台疆场建奇功》、

曲艺说唱《梁山伯与祝英台全史》(民歌)

《梁祝生还结夫妻》(民歌)、《梁山伯歌》(民歌)、《梁山伯与祝英台》(民歌)、《新编金蝴蝶传》(弹词)、《新编东调大双蝴蝶传》、《的笃班新编绍兴文戏梁山伯》(绍兴文戏)、《双仙宝卷》(宝卷)《柳荫记》(鼓词)

《梁祝》(黄梅戏传统剧目)《梁山伯重整姻缘传》(民歌)、《梁山伯与祝英台》(潮州说唱)、《牡丹记》(木鱼书)、《客家人梁山伯与祝英台》(民歌)、《梁山伯与祝英台》(竹板歌)

(二)大团圆背后

大团圆结尾的出现,我以为有三个原因。

1.大团圆结尾与民间戏曲说唱的传播形式有关。

当化蝶说与同冢说合流为“同冢——化蝶”说后,几乎所有的梁祝传说都吸收了这一情节;大团圆等情节却不然。不难发现,梁祝大团圆的结局于传说中少见,以曲艺说唱作品为多。《梁祝文化大观·故事歌谣集》收入了54个梁祝传说、轶事,只有7个是还阳大团圆结局的;而在《故事歌谣集》、《曲艺说唱集》、《梁祝故事说唱集》所收的23种完整的(指具备梁祝同窗、婚姻不遂、同死化蝶等基本情节)汉族说唱作品中,就有13部以大团圆结局。而且,从上表可看出,说唱作品与传说表现出一种对应的关系:各个系统里的戏曲说唱作品,都有情节对应的传说。因此,我以为,大团圆结局是最先出现在说唱作品中,然后才影响到传说的。顾希佳在《传说群:梁祝故事的传说思考》提到:“历代民间故事的传播并不是一个完全独立而又封闭的系统,它是开放的,它和戏曲曲艺这样一些俗文艺的演唱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在口头故事范畴里一旦出现了好作品,立即就会有人把它们搬上舞台,用戏曲曲艺的方式加以传播。另一方面,凡是动人的戏曲曲艺作品,一经演唱,就又会深入人心,重新变成了人们口头讲述的好材料。”[9]大团圆结局,与代梁祝传说的重要传播形式——民间戏曲说唱有着密切联系。

用戏曲说唱等形式来演绎传说题材,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传统。然而,正因为人们太熟悉梁祝,如果只原封不动地照搬传说、演绎一个为人熟知的故事大概会出现新鲜感不足的情况,继而影响说唱演出的受欢迎程度。其次,曲艺说唱不同于民间传说。民间传说一般短小精悍,少作铺排,以便于讲述。曲艺说唱则是一种表演活动,追求引人入胜的效果。如果故事内容太精简,表演则很难成气候。民间艺人以演出为生,演出长短将直接影响到民间艺人的收入,表演的时间越长、内容越丰富,自然越能吸引观众。因此,民间艺人往往会在原有传说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心得,翻空出奇、衍生枝蔓来吸引观众。所以,说唱作品通常都是长篇巨制,如十二本、长达一万五六千行的木鱼歌唱本《背解红罗》只算一般规模的作品,《阴阳宝扇》、《钟无艳娘娘》等木鱼书长至五十本到八十本。[10]化蝶后梁祝会再生波折,致使出现情节结构越来越臃肿的情况实在与民间说唱的传播形式脱不了干系。

由是也可解释,梁祝化蝶以后的情节何以给人似曾相识之感。以今天的标准来看,梁祝大团圆的结局实在是一条“狗尾”,且不论其思想意义,单就情节而言,它们毫无新意。如《梁山伯重整姻缘传》中祝英台埋葬公婆,“身带一把七弦琴”上京寻夫的情节与高明的《琵琶记》极其相似;鼓词《柳荫记》里梁山伯在路上与路小姐诗歌唱和结缘更是落入一般才子佳人的俗套。这是因为大团圆结局最早出现在说唱作品中,基本是民间艺人的创造。戏曲说唱等文艺样式在清代已经成熟,成为市民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才子佳人、落难团圆等情节是当时戏曲说唱中最流行的情节。民间艺人一生浸淫其中,在表演、再创造时往往能得心应手,但他们对梁祝化蝶以后的想象又不免被流行的情节所限制,由此出现了不同作品情节相互因袭的情况。

2.大团圆结尾源于我国传统的审美心理。

民间艺人在翻空出奇时把流行的情节移植至梁祝传说,隐含着取巧的目的。取巧不只因为构思的懒惰,更重要的是他们深知,“历经磨难——大团圆”的情节模式最受听众欢迎,这样的移植省力又保险。大团圆的深层根据是民间艺人对民众心理的揣摩,即是说,戏曲说唱中的大团圆结局是民间审美心理的反映。

关于我国传统的审美心理,王国维有一段极精辟的议论:“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11]

确实,我国的文学,向来没有西方悲剧的传统。流行于下层的通俗文学,尤其充满了一种天真的乐观。苦难并不可怕,那只是暂时的,磨难以后必定有美好生活作为补偿。好人有好报、一切都会有个说法的信仰形成了通俗文学“磨难——大团圆”的情节模式。在民间,梁祝传说的流传演变一直与民众心理息息相关,贯穿着民众爱好大团圆的精神。如梁祝刚产生时,同冢的结尾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梁祝生不能相守的遗憾。而向来被认为是悲剧结尾的化蝶情节,其实也是一种想象的大团圆,只是民众的乐天精神表现得较为隐蔽而已。可见梁祝传说的圆满程度一直不断加深。但化蝶究竟还是想象中的满足。人们去观看(或赏听)说唱表演,乃是抱着最现实不过的目的——虽然他们未必有这种自觉。人们坐在台下,希望用台上的演出来安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以台上的悲欢离合发泄自己无由发泄的情感。所以,用想象来满足愿望的化蝶结局,对“世间的”、“乐天的”台下群众来说,还是显得过于虚妄。人们希望得到实在的满足,希望梁祝能在现实中团圆。[12]于是梁祝传说很自然有了这么一个大团圆结局。所以,我们现在也不必苛责梁祝的大团圆结局,梁祝从来不是一个纯粹的悲剧。大团圆不过是民众乐天精神的进一步发挥、团圆愿望的进一步现实化。

现在,人们多批判梁祝的大团圆结局,把它斥为封建糟粕。但只要我们谅解大团圆结局背后隐藏着的民众心理,我们也自然谅解当时对大团圆的想象。一种想象不可能脱离当时的社会文化,梁祝还魂后的情节只是很忠实地体现了封建社会对美满生活的定义。在封建社会,美满生活不止是爱情的满足——故梁祝还阳婚配往往是故事宕开局面的一个新起点,更重要的是以后梁山伯能高中状元,博得封妻荫子、衣锦还乡。在当时,无论是下层劳动人民还是上流文人,莫不以此种结局为真正的美满。

3.大团圆结尾是时代的产物。

或许有人会诘难:爱好大团圆,我国自古皆然;而梁祝流传逾千年,何以在有清一代才出现大团圆的情节。我以为,这绝不是偶然的现象。

在清代,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败。在日薄西山的阴影下,程朱理学重挽晚明时的颓势,再次成为了官方哲学。如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就曾被人们称为“理学天子”。由于统治者的推行提倡,复苏的程朱理学制约了各种样式的文学创作,如文人戏曲创作就出现了回归明初注重伦理教化的创作倾向。梁祝大团圆正是士大夫文化和平民文化相互渗透产物,也是民间和封建文化一次前有未有的和谐。梁祝虽是民间传说,以其流传时间长、影响地域广的缘故受到文人的注意,屡屡被统治阶级利用为“化下”的工具,梁祝爱情的主题每每被篡改。但我们不能不承认,老百姓在一定程度上也认可经封建文化改造过的梁祝,冯沅君在讨论推动梁祝传说流传的动因时就指出:“这个故事所以能传得如此久远,全由人们钦佩祝英台的贞洁,合于烈女不事二夫的条件。”[13]这就是“上以风化下”的结果,封建文化渗入到民间,影响了民众心理。从同冢到化蝶,是梁祝对现实的浪漫的超越。在大团圆结尾,多数说唱作品都是从想象回归到现实的层面,梁祝的团圆与当时社会所定义的美好生活并无二致,暗示着只要遵从社会秩序,行为合乎道德规范(如祝英台守身如玉,行动不逾礼),就能如愿以偿得到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表现出对现有秩序的肯定。同时,大团圆的结尾糅合了诸多因素,既有梁祝为爱殉身的情节,又有诸如祝英台守节寻夫、梁山伯尽忠报国等宣扬封建礼教道德的情节,恰似一锅大杂烩,泯灭了不同主题的冲突,追求爱情和自由的要求与当时伦理道德的矛盾冲突在大团圆的喜庆中成了一个漂亮点缀,粉饰着末世的太平。可见,梁祝大团圆出现在日益衰败的清皇朝自有其时代渊源。 结语

行文至此,我们大概已明了梁祝故事自产生至近代,传说的结尾大概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同冢说——(化蝶说)——“同冢-化蝶”说——“大团圆”说。每次阶段性的变化,不止是故事形态的变化,往往伴随着故事主题的偏移,隐约是民众心理和封建文化斗争的反映。如同冢说最初是为了彰显祝英台的“义”,流传时老百姓把在现实中受到的压抑附会到传说中,乃把节义主题偷换为爱情主题,后复被封建文人利用来宣扬忠义思想;然而,民间还是不能舍弃梁祝的爱情主题,乃有了化蝶说的兴起……事实上,每次变化,都跟时代背景、民众心理息息相关,这也造成了梁祝故事主题驳杂、形态多变的情况。在研究时,我们必须留意到这点。

梁祝发展到近代,至少在汉族里,有着“同冢-化蝶”和“大团圆”两种结尾。不过,在今天,大团圆结局已鲜为人知了,化蝶却成为梁祝传说的代名词。我想,这大概同两种结尾的审美价值、背景文化有关。

在审美价值上,两者孰优孰劣,大概是不言自明的。化蝶使故事发展到最高潮时嘎然而止,余音袅袅,给人留下无限想象余地。而大团圆结局和其他说唱作品中流行的大团圆无甚区别,更致命的是,它一直和原有的梁祝传说呈断裂状态,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作品中人物性格前后不一。若只看后半部分,我们根本想象不出自己看的是梁祝故事。

从背景文化来说,化蝶象征爱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代表了我国文化中极为人性化的一面,因此可以超越时空限制引起人们的共鸣。相反,主要出现在戏曲说唱作品中的大团圆结局植根于封建文化的土壤中,当失去了那种时代背景,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首先,社会文化背景的改变使人们的趣味爱好、对美好生活的定义统统随之改变。如破除封建迷信后,梁祝阴断还魂的情节显得荒诞无稽,而求取功名、封妻荫子的大团圆也不符合现代人对美满生活的想象。民间演出以民众的爱好为转移,很自然地就变动了演出内容。其次,从前梁祝广泛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表达了人们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情感欲望,给人们予来自想象世界的安慰。但在现代社会中,梁祝反映出来的不圆满几乎都得到了圆满解决,如女子受教育问题。补偿功能的失落使人们更注重梁祝的审美价值。再次,后来文艺工作者在原有的梁祝曲艺说唱作品进行整理、加工或者改写,推出了一些艺术性、思想性符合现代标准的新作品,[14]传统作品难免受到冷落,久而久之便失去舞台生命力,只剩下一个演出底本。

长久以来,梁祝研究或有意无意忽略梁祝大团圆这种结尾,或将其简单化处理、贴上封建糟粕的“标签”,甚至有意识地去“存精去粕”。刘魁立先生在谈民间文学搜集工作时说到:“观察某作品、某体裁的演变、发展过程常比一般地了解作品内容给我们的东西更多。只有根据准确记录的各种异文,才可能看出作品的演变过程和演变原因,看出时代留下的痕迹。……”[15]我以为民间文学的整理研究工作亦如是。如梁祝大团圆的情节产生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反映了当时的民众心理,本身有着宝贵的资料价值,对我们研究以前的社会文化、社会形态都有裨益。而且,民间文学研究不同于推广普及民间文学,研究必须在掌握真实反映原始作品面貌的资料后才能进行。如 “梁祝”与“白蛇传”,在流传中都曾改编为戏曲说唱作品,改编后情节都有从不圆满到圆满的趋势,在通俗文学中,这种例子并不是孤立的。为什么从传说变为戏曲说唱作品后大团圆的意味会大大加强?这与口头传说和戏曲说唱这两种不同的流传体裁有没有关系呢?……如果研究者见到大团圆就将其斥为糟粕,避之惟恐不及,那以上问题就很难为人察觉,研究自然也无法深入了。所以,梳理梁祝大团圆的结尾,无论是对认识梁祝传说的发展脉络、梁祝文化的深入研究,还是由此生发,研究民间文学的传播媒介等问题都有其重要意义。

注释:

[1] [1]容肇祖先生在《祝英台故事集序》中统计,南朝至唐女子扮男装的故事,见于明徐应秋《玉芝堂谈》、清赵翼《陔余丛考》计有5则,且记载中多有赞叹之意。可见,女扮男装,是古时的一种奇闻,大众对此持接受态度。

[2]如北宋徽宗大观间(公元1107年),明州知事李茂诚所写的《义忠王(梁山伯)庙记》,就是封建道德礼教插手篡改民间传说的典型。庙记中梁山伯被称为神,慕祝氏清白而求婚,求婚不遂,也只是感叹:“生当封侯,死当庙食,区区何足论也!”后更有梁死后帮忙镇压孙恩起义的情节,整个梁祝传说,都被李茂诚扭曲归结于“义忠”二字。

[3]从李茂诚《义忠王(梁山伯)庙记》后,投墓同冢的情节在官方文化中可谓是日益远离“风月”了。

[4]单、双线发展说最先见于罗永麟的《试论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他将《梁祝》故事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认为,自东晋六朝梁元帝萧绎的《金楼子》到初唐梁载言《十道四蕃志》、晚唐张读《宣室志》等为梁祝故事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由于封建文人要利用梁祝故事来宣扬封建礼教,以致使故事的情节主题,从唐代起单线发展为双线。从宋代李茂诚《义忠王庙记》到明清的戏曲、唱本和民歌,最后到清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是故事发展的第二阶段,梁祝故事到此才完全形成。而从清到现在是故事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罗所谓的单双线是以民间自然流传和统治阶级宣扬两个流传渠道为划分根据的,具体表现为爱情主题和礼教主题两个发展方向。本文所说的单双线与罗说不同。本文主要是根据结尾情节的不同划分梁祝传说系统,一种是以宁波为流传中心的只有同冢结尾的梁祝,另一种则是化蝶的梁祝。两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并存状态,于并存中相互影响。在同一个系统里可能包含多种不同的主题,呈杂糅状态。

[5]见罗永麟《试论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见《梁祝文化大观》学术论文卷。

[6]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冯梦龙所讲的梁祝故事根本是一个爱情故事,但结尾时仍不免赞叹英台贞节。主题的驳杂,可能是整理者加工的结果,但更可能是民间流传状态的真实反映。

[7]曲艺说唱集收入18种曲艺,计有25篇,情节完整的作品有12部,4部与《梁祝故事说唱集》相同,分别是弹词《新编东调大双蝴蝶》、《新编金蝴蝶传》、木鱼书《牡丹记》、鼓词《柳荫记》。

[8]戏剧影视集里收入戏剧52篇,计35个剧种,但大多数都只是演绎梁祝传说的个别情节;演出全本梁祝的有13部作品,以现代、特别是解放后改编过的作品为主。能确定是近代或以前的戏剧作品,只有传统黄梅戏“梁祝”(收在安徽安庆市黄梅剧院《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和《的笃班新编绍兴文戏梁山伯》(注明是1920年以前流行的戏)两部,都是以梁祝“大团圆”为结尾。

[9] 《传说群:梁祝故事的传说学思考》,顾希佳,《民俗研究》,2003年02期。

[10] 《木鱼歌、潮州歌叙录》,谭正璧、谭寻编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12月第一版,P22。

[11] 《〈红楼梦〉评论》,王国维,《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商务印书馆,2001年3月第一版,P12。

[12]其实,这种现实说到底也是舞台上的现实,对台下的观众而言仍然是虚妄的。

[13] 《祝英台的歌》,冯沅君,收入《典藏中山大学民俗学丛书·下卷》,黑龙江出版社,P2682。

[14]周静书在《百年梁祝文化的发展和研究》(收入《梁祝文化大观》学术论文卷)中提到解放后梁祝戏曲作品的改编情况:“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了《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要求各地‘广泛地收集、记录、刊行地方戏、民间戏曲的新旧剧本,以供研究改进’”,文艺界创作、改编、上演反封建题材的文艺作品形成了热潮,梁祝被改编为30多个剧种的剧本。

[15] 《谈民间文学搜集工作》,刘魁立,见《刘魁立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P160-161。

参考书目:

1,《梁祝故事说唱集》,路工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8月新一版

2,《梁祝文化大观》,周静书主编,中华书局,1999年12月第一版

3,《典藏中山大学民俗学丛书》,叶春生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

4,《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商务印书馆,2001年3月第一版

5,《刘魁立民俗学论集》,刘魁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

6,《木鱼歌、潮州歌叙录》,谭正璧、谭寻编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12月第一版

团结合作的故事范文第5篇

为保证团员教育评议活动不走过场,切实达到预期目的,特作如下规定:

(一)对团员教育评议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的要求:

1、参与团员教育评议主题的确定和各团总支具体方案的制定落实。

2、普查所属团支部的团日活动,拿出评审意见上交院团委。

3、抽查1—2个非本系团支部的团日活动。

4、参与优秀团支部,优秀团日设计的预评,并根据预评和各团总支上报的材料评寻优秀团支部”和“优秀团日活动设计”。

(二)对团干部要求:

1、团干部(包括团总支、团支部、团委各级学生干部)应按照上级团组织每阶段布置和要求,扎扎实实地组织团员进行教育评议活动,敢于严格要求,大胆管理。

2、团干部应带头认真学习有关文件、材料,带头认真总结自己在过去一年的思想行为等情况,积极参加民-主评议。带头发言,敢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3、团员教育评议活动,团干部迟到一次,在支部大会做口头检查。迟到两次,无故缺席一次在支部大会作书面检查。迟到三次及三次以上无故缺席两次及两次以上免去团内职务,取消此次注册资格。

(三)对团员的要求

1、以积极、认真、严肃的态度对待教育评议活动,认真参加各项教育评议活动,认真学习有关文件、材料,认真写总结,遵守团的各项经律和团组织的各项规定。

2、团员教育评议活动,团员迟到一次,在支部大会上提出批评,迟到两次,无故缺席一次,在支部大会上作书面检查,迟到三次及三次以上,无故缺席两次以上,取消此次注册资格,不能评为“合格团员”。

3、拒不参加团员教育评议活动,不填写《》,拒不服从支部决议的,视为自动退团,支部应依据《团章》予以除名。

(四)关于请假

1、团员教育评议,一般不宜请假。特殊原因,须向本团总支负责老师请假。

2、凡事先未经请假而缺席,一律视为无故缺席。

3、团支部书记以上干部请假,须经团员教育评议活动领导小组负责人批准,并在团委备案。

4、在团员教育评议中,团员(包括团干部),因各种原因请假获批准而缺席二次及二次以上者,暂缓注册,待补课并达到要求后再予注册。

(五)对于不能正确对待这次活动,应付了事者,上级团组织予以批评,仍无改悔者,取消此次注册资格。

各级团组织、团干部、全体团员应严格遵守上述规定,履行相应的组织处理,报团总支批准,院团委备案。

(六)院团委对各团支部的教育评议活动情况评审验收,评出优秀团支部、合格团支部、不合格团支部。哪个阶段不合格,团支部在哪个阶段中进行整顿,重新操作。

(七)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团组织大力宣传优秀团支部、优秀团员的先进事迹,在表彰大会上对优秀团支部和优秀团员进行表彰,同时向党组织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发展对象。

二、团员个人思想总结要求

在团员教育评议中,要求团员根据自己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表现对照团章的规定,写出书面思想总结。思想总结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总结内容:

1、写出在本次团员教育评议活动中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