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江城子原文

江城子原文

江城子原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因子分析;江苏沿海开发

一、引言

江苏沿海地区面临黄海,海岸线北起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南抵长江口,大陆岸线全长954公里,由连云港、盐城、南通3个市及赣榆县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响水县、滨海县、射阳县、建湖县、阜宁县、大丰市、东台市、海安县、如东县、如皋市、海门市、启东市16个县(市)组成,人口2063.68万人,土地面积32473平方公里。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将江苏沿海发展列为国家战略,要求到2020年,这个地区人均GDP必须超过东部地区平均水平,成为重要经济增长极、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江苏省沿海大开发中的三个城市与江苏沿江城市以及临省沿海城市的主要指标进行分析,找出他们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更好的为沿海大开发服务。

二、数据采集与变量选择

1.指标选取

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如下的指标体系。在变量选择上,变量越多,越能反映出样本的真实情况,但是要考虑的数据的可获取性,即在相关的统计年鉴中是否能找到数据。本文根据江苏沿海大开发的现实既与省内沿江城市作横向比较,又与临近省份的沿海城市作纵向比较,着力在新形势下客观评价沿海大开发的城市与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2.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源于《2010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临近省份山东省浙江省的2011年的统计年鉴。数据见表一。各指标及含义如下:

X1:国内生产总值(GDP);X2:第二产业增加值;X3:第三产业增加值;X4:人均国民生产总值;X5:财政总收入X6:固定资产投资;X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8:进出口总值;X9:港口货物吞吐量;X1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本文全部数据来源于有关省、市的相关2011年统计年鉴中以及各市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报告。

三、因子分析

1.研究原理

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因子分析是通过对原始数据相关系数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将多个指标转化为少量互不相关且不可观测的随机变量(即因子),以提取原有指标绝大部分信息的统计方法。当因子载荷矩阵结构不够简化时,可以通过因子旋转使因子具有更为鲜明的实际意义,同时使用因子得分函数对样本给出相应的评价和排序。

2.方法

运用SPSS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2010年江苏省以及临近山东省,浙江省沿海城市,沿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

从表二特征值可看出,第一个因子的特征值 λ1= 5.676,大约占去方差的56.758%,基于Factor 过程取特征值大于1的规则,Factor 过程提取了前2个因子,2个因子的特征值共占去方差84.936 %。可见,被放弃的其他8个因子解释的方差仅占到15%,因此说明2个因子提供过了原始的数据的足够信息。

Extraction Metho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将表1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运用SPSS19. 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出各城市主成分的分值、综合得分及排名:

四、数据结果分析与结论

1.我们把江苏省沿江城市与沿海三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作比较

苏州、南京、扬州的排名分别为1、4、8位,而南通、盐城、连云港的排名分别为6、9、10位。显然除了南通能够排在沿江城市的中游外,盐城和连云港的经济发展水平均远远落后于江苏沿江城市。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总体战略指导下,江苏区域发展在战略部署上根据自身需要,先后实施了“均衡―非均衡―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从总体来看,沿海三市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与苏南地区或沿江地区相比较,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新世纪沿江开发,沿沪宁线,沿陇海线,沿海开发的战略下,沿海三市将成为江苏经济增长的第四极。2009年6月10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省沿海地区发展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对于促进江苏区域经济从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的战略转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把邻省沿海城市与我省沿海三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作比

浙江省的宁波、温州两市的排名分别为3、7位;山东省青岛、烟台两市的排名分别为2、5。显然江苏的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也落后于浙江和山东两省的沿海城市。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江苏沿海三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无论与江苏沿江城市相比,还是与邻省沿海城市相比,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江苏省经济发展总量以及人均发展历年来在全国排位都是处于领先地位,然而占全省近三分之一土地面积和人口的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却大大落后于其他省份的沿海城市,这与江苏省有着经济大省、经济强省的地位是不相符的。江苏沿海地域成为江苏发展的一个“洼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经济“洼地”。所以说江苏要实现经济的腾飞,就必须实现整个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绝不仅仅是苏南地区的腾飞,而是整个江苏地区有序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市的市区为极点,以沿海铁路、沿海高速公路和通榆河为轴线,以临近深水海港的区域为节点,促进互动并进,遵循“点―线―带―面”的空间整合非均衡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增长带及其节点的强烈极化、扩散、辐射功能,培植能够向外反梯度辐射的新兴区域经济增长极,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在江苏新一轮沿海开发已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形势下,以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为纽带,统筹推进江苏沿海三市港城互动发展,加快培育我国东部沿海新的增长极,对于全面贯通我国东部沿海经济流、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带动中西部开发开放、加快苏北地区振兴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姚 林: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江苏沿海开发必要性研究[J].管理纵横,2010.

[2]冯建中 何先平:基于因子分析的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233-123.

[3]成长春: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J].江苏社会科学,2009(6).

江城子原文范文第2篇

第十二站——哈三城哈思罕站:哈三城,今通河县“太平屯古城遗址”。位于哈尔滨至萝北公路旁,东北距通河县城12里。古城已无遗迹可考,边墙四至早已幻化于一片水田之中。哈三城沿用元代“站赤”,《析津志》在“捻站”之后,记有:“百八十哈散”,哈散即哈三。就是今通河县太平屯古城。该城系元哈散千户府、明哈散千户所治所。金代“巴剌海山谋克”故址。遗址于1983年调查时被发现的,当时发现了大量布纹瓦、定白瓷、仿定白瓷、黑褐色灰沙陶片、岩石、箭头等。古城面积为14万平方米,经考证认为是新石器时代遗址。1915年(民国四年),一位农民在古城遗址上春耕时,拾得一方古印,九叠篆字。县知事高登甲亲自拓其印文:“把剌海山谋克之印”,背镌“大定十年五月,少府监造”。“大定”是金世宗的年号,“谋克”是金代“谋克猛安”管理体制时特有的官职。太平屯古城如今已经是一片水田。此处是《全辽志》城、站并列的惟一一例。哈思罕站,为通河县三站乡老站屯。经过岔林河,再过通河县城,迤东约5公里便到了老站屯,老站屯位于路南侧,大约有150户人家。

第十三站——兀剌忽站:兀剌忽站位于今通河县祥顺镇乌拉浑河左岸富乡屯。《经世大典》记作“吾纳忽站”;《析津志》记作“吾纳苦”。明代在此设兀剌忽卫。兀剌忽是满语,今天写做乌拉浑。当地有一条小河叫乌拉浑河,即史书上的忽拉浑。“兀剌忽”、乌拉浑、忽拉浑,都是同一个地名的音转异写。“兀剌忽”有三种不同的解释:(1)恩惠;(2)红色;(3)太无聊。这个古驿在元代被译为“吾纳苦”,《析津志辑佚·天下站名》载:哈散,百七十里,吾纳苦。关于它的确切位置,民国总统徐世昌认为在乌拉浑河,黑龙江学者张泰湘先生进一步考证在今乌拉浑河河口。

第十四站——克脱亨站:克脱亨站在今通河县清河镇大古洞村,松花江左岸支流大古洞河河口(杨旸先生和张泰湘都认为,克脱亨站在今通河县大古洞河口)。克脱亨站沿袭了元代站赤,《经世大典》记作“胡帖干站”、“忽帖罕”;《析津志》记作“忽帖罕”,也有记为“胡帖干”的,元“塔海万户”治所。驿路由此至斡朵里站,途中涉松花江,变左岸行走为右岸行走。清祁寯藻《三姓山川记》“大咕嘟河在城西北,河水由大咕嘟山发源起,向东南曲流二百余里,入松花江合流。自河口而东,至三姓五十里。”也有人推测克脱亨站在小古洞村,原因是大古洞口村不在主线上,而清河镇小古洞村更接近上文描述。“古洞”音近“克脱亨”,经实地考察,大古洞没有古代遗址。小古洞村位于河口,更可能是古驿站的旧址。由于克脱亨站沿用了元代站赤名称和旧址,张晓军、李红阳等认为古驿站旧址在小古洞村更有说服力。张泰湘认为:“古洞”实为“克脱亨”之快读。均系满语“云字形水波浪”之意。

史料记载:元仁宗皇庆七年(1320年),枢密院臣言,“塔海万户部不剌兀赤与北兵战,拔军士三百人以还,弃其子于野,杀所乘马以啖士卒,请赏之。”于是赐钞五千贯。《吉林通志》记载:“上万户府,管军民七千之上,达噜噶齐一员、万户一员,俱正三品。中万户府,管军民五千之上,下万户府,管军民三千之上,秩俱从三品。”由此可见,今天的小古洞村一带,曾经是人烟稠密的地方,并且,当时的酋长有权有势,享受很高的待遇。

第十五站——斡朵里站:斡朵里站位于今依兰县马大屯村,牡丹江入松花江两江汇合口左岸。依兰史称三姓,是满语依兰哈喇的汉译。“依兰”汉语意为“三”,“哈喇”汉语意为“姓”。因为有努叶勒葛、伊克勤、湖西哩三姓人家久居于此,故得名依兰哈喇。从唐朝至今,历朝历代都在此建城设防。唐渤海国在依兰设德里府,辽灭渤海后,黑水靺鞨改称生女真,设五国部。据《辽史·营卫志下》“五国部:剖阿里国、盆奴里国、奥里米国、越里笃国、越里吉国,圣宗时来附,命居本土,以镇东北境,居黄龙府都部署司。”上述五国城有四城包括于此线城、站序列之内,“五国头城”故址在斡朵里站之侧,属“越里吉国”。此地是元水达达路“斡朵怜军民万户府”,又为“斡朵怜站”。1409年(明永乐七年)在此置忽儿海卫(忽儿海后演化胡里改,即今牡丹江)。1413年(明永乐十一年)10月,“女直野人脱亦脱等来朝,置斡朵伦卫,命脱亦脱为指挥同知,猛哥弗儿哥为指挥佥事,兀的哥等为副千户等官,赐予如例。”于是,有了斡朵伦(里)卫。明廷赐给该卫多件纻丝袭衣、金丝袭衣。在马大屯一带,明朝还设置了胡里改卫、和屯卫、呕罕河卫等。位于松花江,牡丹江两江交汇之地的斡朵里站,即今依兰,其著名之处至少有二:其一,金灭宋后,此地是宋徽、钦二宗以及从汴梁同行人员囚禁地,史载,五国头城为宋徽、钦二帝北狩之地,《金史·太宗纪》:天会八年七月,“徙昏德公、重昏侯于鹘里改路。”《宋史·高宗纪》:建炎四年(1130年)七月“乙卯,金人徙二帝自韩州之五国城”。徽、钦二帝“坐井观天”的“五国头城”,位于县城西北,坐落于两江交汇处。其二是以后的清廷在此地设三姓副都统衙门,归吉林将军统辖,管理一直到黑龙江中下游,以及乌苏里江流域、库页岛、南北菲芽喀斯海(今鄂霍茨克海)等广袤疆域。三姓当年的辖区绵延数千里,直至奴儿干附近的黑龙江口。三姓还是清朝“贡貂赏乌绫”的规定地点,是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的重要城站之一。据张泰湘考:“斡朵里”为满语“风口”之意。此站极为重要。清朝始祖猛哥帖木儿最初就生活在此城中,为满族发祥地。这里原来是元代的斡朵里军民万户府所在地。先后由挥厚、猛哥帖木儿父子为斡朵里军民万户府的万户。1410-1412年(明永乐八年至十年)间,明在此置建州左卫,任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左卫指挥使,时有正军1000名,妇女小孩6250名。1433年(宣德八年)10月,猛哥帖木儿被兀狄哈部所谓七姓野人所杀。其弟凡察继任为左卫都督。1440年(正统五年)凡察与猛哥帖木儿之子董山共同率领斡朵里女真南迁到浑河上游,是为建州左卫。后来猛哥帖木儿之子董山与其叔叔凡察争卫印,1442年(正统七年),明朝政府为调解争端,分建州左卫之地三土河(今海龙附近三河屯)一带置建州右卫。以董山为猛哥帖木儿正嫡,给董山新印领左卫,凡察持故印领右卫,后来,二人率部南迁到辽宁赫图阿拉后,与另一支建州女真合并。再后来,董山后裔占据了浑河、苏子河上游,建州女真日益强大,建立了后金政权。因此,长期以来,这里是研究满族史,东北史学者所瞩目的地方。

驿路出斡朵里站后,进入三江平原湿地,这一地区地势低洼,平原广袤,冬夏温差大,而这一带城、站兀立,相距较远,人员稀少,加之年代久远,故损毁严重。

第十六站——一半山站:一半山站位于今依兰县迎兰朝鲜族乡舒乐村,舒乐河河口。清祁寯藻《三姓山川记》“舒勒河在城东北,自四块石山发源,向东南曲流九十余里,入松花江合流。自河口而西南,至三姓六十里。”据此可知斡朵里站至一半山站的方向和距离。舒乐村坐落在松花江左岸的丘陵之上,村子约百户人家。江岸对面是起伏的群山,而此岸的山峦则在很远的地方才能见到。无论如何,“一半山”在海西东水陆城站这条线的城、站中,是绝无仅有的源自汉语言文化的地名。据张泰湘考:在今依兰县东白玉东通四侧之山,隔江为依兰县德裕乡。

第十七站——托温城:“托温城”或称“桃温城”,坐落在今汤原县香兰镇双河村“桃温万户府故城遗址”。具置是汤原县香兰镇东北6里,现“双河村”与香兰镇公路之间右侧的田地里。托温城因毗邻桃温江而得名。桃温江在金、元时期称桃温水、屯河,清代改称汤旺河一直沿用至今。《辽东志》卷一《地理志》载:托温江“城北一千里,源出长白山,南流入松花江”。古城位于汤旺河右岸,濒水,受汤旺河水浸,东段城垣已沉落河中,古城轮廓尚存三分之二。目前,用十数根漆成了白色的水泥立柱连结而成的铁丝围,将古城址围起加以保护。在铁丝围内有三道高约2至3米的城垣,上面长满蒿草,沿围栏北进,城垣忽然中断,前面出现一条大河,河道异常宽阔,此即汤旺河。对岸是连绵不断的青山,河道中大大小小的鹅卵石不规则地密布其中,全部是黑色的,远远望去如同大号的围棋子一般。返回古城,沿城垣内侧前进,在南侧内垣的不远处,有一座石碑高耸于城垣之上,正面刻文“桃温万户府古城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一九八一年一月二十七日 公布一九八零年六月 立”,石碑背面刻文“桃温万户府古城系元代古城,本为金代屯河猛安故地,城址呈长方形,东西长七五十米,周长二千五百米,城垣高约三米,夯土板筑,西城垣附有马面五个,西北有角楼,元代在松花江下游设水达达路管辖女真族各部,下辖桃温、胡里改、斡朵怜、脱斡怜、孛苦江五个万户府,桃温万户府因桃温水(今汤旺河)而得名,该城址对研究金、元时期在我省的军政建置以及对东北地区的经营开发历史,有重要价值。”沿城垣东望,依旧是高大的围栏与起伏的城垣。远处的河滩上到处是鹅卵石和沙土,应该是汤旺河水泛滥的结果,如此可以推测,托温城应多次遭受洪水的蹂躏。据张泰湘先生考:“清末的洪水是从城北改道从城中冲过,把古城冲成两半,原来汤旺河在城的东北方向渡过”。“明初到清末四五百年间,松花江往南滚动了十二华里,清末至近代的七八十年间又向南滚动了十七八里”。这一段话印证三点,其一,城是被洪水冲断的,其二,明初,此城临松花江很近,旅客可以就近上岸修养生息。否则以今天松花江距约12.5公里,不可能就远上岸劳顿。其三:香兰镇附近向东南至江的大片区域为冲积平原,从地图上看,现在的汤原县城所在位置,在600多年前,很可能就在江中。此外,还说明江水在近百年间滚动加速,洪水频发导致松花江改道,也说明近百年来气候变化频繁。史辑中又将托温城别称为“固木纳城”、“公木纳城”、“布尔和城”,“固木纳”是“汤旺”、“屯”的音转,为女真语“岛”的意思。此为《辽史·营卫志》五国城之第二城“盆奴里国”;金为“蒲与路屯河猛安”;元为水达达路“桃温军民万户府”;明置“屯河卫”。《吉林通志》:“三姓下八十余里北岸屯河固木纳城。”清曹廷杰(1850-1916,在三姓,即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供职靖边军后路营边务文案)在《东三省舆地图说》里记为“吞河固木讷城”。

第十八站——满赤奚站:满赤奚站,在以往文史专家的考证中,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托温城和满赤溪站为城站合一。托温城在松花江左岸20里,以其繁荣程度和治所的重要地位,城、站驿路难免绕越而达。为避免偏离过远,主线与托温城的对应位置,应有一站,即在典型的城、站并列关系中,站的中转或附属作用。从现实情况看也是如此。托温城距离松花江边10多里远,其间一马平川,明朝的朝贡者或商人绕道而行,显然不合常理。因此,满赤奚站应该在松花江边,与托温城遥遥相望。有人提出,海西东水陆城站的第十八站满赤奚站在竹帘镇东古城遗址。竹帘镇位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县城南15公里处。这里风水秀美,民风朴实,南临松花江,北靠汤旺河。“竹东遗址”位于竹帘镇东,因竹帘镇而得名。竹帘镇东古城遗址在松花江台地之上,现在是一片耕地。此地至今仍可以找到陶片、布纹瓦残片和大钱。松花江边堆崖子的地方,可以看到清晰的文化剖面层。地表偶尔可见黑泥陶片和青花瓷,还拾到几个陶制的网坠儿及一个彩色粗瓷碗底儿,从形制看是元朝的物件。地表20厘米以下,可见夹砂红陶的残片,有一个锋利的石片,类似于石器时代的刮削器,同时有一块兽骨头。此古遗址究竟是不是满赤溪站,有待进一步考证。

江城子原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社会发展因子分析综合评价

一、引言

江苏

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传统的生产力布局上的不同,以及在地域、资源、人文和政策上的差异,江苏又是一个典型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省份,各

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着相大的差异。如何客观、准确地评价江苏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现况,分析各城市的差异以及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为各城市能针对性地制订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进而促进江苏各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1.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对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既要考虑经济总量,更要考虑经济质量和经济效能,还要考虑指标的全面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在借鉴了国内外相关评价理论和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本文选取了五大类26个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具体如下:

(1)经济总量指标:总人口(X01)、土地总面积(X02)、总产值GDP(X03)、地方财政总收入(X04)、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05)、第三产业总产值(X06)、第三产业占GDP比重(X07)。

(2)经济效能指标:人均GDP(X08)、单位GDP能耗(X09)、单位GDP电耗(X10)。

(3)人民生活水平指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X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1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13)、居民人均储蓄余额(X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15)、保费收入(X16)、财政支出中民生支出额(X17)。

(4)对外经济指标: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X18)、进出口总额(X19)、进出口差额(X20)。

(5)基础设施指标:人均公路里程数(X21)、人均民用汽车拥有量(X22)、人均土地面积(X23)、人均卫生机构床位数(X24)、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X25)、中专以上学生人数(X26)。

2.数据样本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了江苏省13个城市2007年相关指标数据,所有数据取自《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1]和《2007年全省及各省辖市单位GDP能耗等指标公报》[2]。

3.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方法是将具有相关性的多个原始指标的评价问题转换为较少的、新的综合指标的评价问题[3]的一种方法。新的综合指标称为主成分或公因子,这些主成分不仅保留了原始指标的绝大多数信息,并且彼此不相关。利用各主成分的因子得分计算出每个评价对象的综合得分,并以此作为综合评价的依据。

本文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从26个评价指标中选取了4个主成分,利用各主成分的因子得分计算出每个城市的综合得分,并以综合得分作为评价依据。计算结果如下:

(1)提取的主成分及主成分的特征根和贡献率

从表1可知,根据特征根的选取原则,选取前4个主成分作为新的综合评价指标,这4个主成分已反映了原始指标中93.371%的信息。

(2)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为了能更加明确地表示主成分与原始指标间的关系,经过对因子矩阵载荷矩阵7次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得到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K),选取因子载荷矩阵各个主成分与原始指标载荷系数较大的指标,构成各个主成分的因子。从表可以看出(限于篇幅这里略去该表):

第一因子(F1)在X03、X04、X05、X06、X08、X10、X11、X12、X13、X14、X15、X16、X17、X18、X19、X20、X21、X22、X24上有绝对值较大的载荷系数,表明第一因子是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能力的反映。

第二因子(F2)在X07、X26上有绝对值较大的载荷系数,表明第二因子是城市的产业结构的反映。

第三因子(F3)在X01、X02、X25上有绝对值较大的载荷系数,表明第三因子是城市的总容量能力的反映。

第四因子(F4)在X09上有绝对值较大的载荷系数,表明第四因子是城市的的经济效率的反映。

(3)各城市的综合因子得分

对每个城市的4个主成分的因子得分,以对应主成分的贡献率为权数进行加权累加,计算得出每个城市的综合得分(Z),结果如表2所示。

4.综合因子得分的聚类分析

为了能客观地对江苏省13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分类,本文采用Q型聚类分析方法,以每个城市的综合得分为样本进行分类。利用SPSS软件分析得到下列分类结果:

第一类:苏州市。

第二类:无锡市、南京市、常州市、南通市。

第三类:扬州市、镇江市、盐城市、徐州市、泰州市、连云港市、淮安市、宿迁市。

三、结果评价与分析

经过对综合得分进行散点图分析,发现除了苏州市的综合得分较高外,其余城市的综合得分基本呈直线状。结合综合得分和聚类分析的结果看,将江苏省13个城市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可分成三个等级:

第一级:水平最好的城市。只有苏州市1个城市。苏州市以1.3505的综合得分高居榜首,明显高于其它城市,单独成为一组,可称为“一枝独秀”。

苏州市在F1方面最为突出,列该因子的第1位,它在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进出口总额和进出口差额等九项原始指标均列各市之首;它在F3方面也很突出,它

的总人口原始指标列第1位;但它在F4方面子得分偏低为-0.68350,低于平均分,原因是它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较低,列第10位。此外,苏州市在单位GDP能耗和人均公路里程数两项原始指标均列全省最后1位。

第二级:水平较好的城市。有无锡市、南京市、常州市和南通市,这四个城市的综合得分均在全省的平均之上。

无锡市在F1因子方面也很突出,列该因子的第2位,它在生产总值、人均GDP、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居民人均储蓄余额等四项原始指标均列各市第二位,特别是它的人均卫生机构床位数指标列全省之首;

但它在F3因子方面得分偏低为-0.24495,低于平均分,原因是它的人均土地面积指标列全省末位。此外,它的土地总面积和单位GDP电耗两项原始指标均列全省最后3位。

南京市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它在F2因子方面很突出,列该因子的第1位,它在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和中专以上学生人数2项原始指标列全省首位。它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费收入和中专以上学生人数等四项原始指标均列全省之首;但它在F4方面子得分偏低为-0.53436,列全省倒数第三位,原因是它的人均土地面积原始指标列全省最后第2位。

此外,它的单位GDP能耗和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两项原始指标均列全省最后2位。

第三级:水平较弱的城市。有扬州市、镇江市、盐城市、徐州市、泰州市、连云港市、淮安市和宿迁市,这八个城市的综合得分均在全省的平均之下。

盐城市尽管总体发展水平低于省平均水平,但它在它在F4因子方面却很突出,列该因子的第1位,它在土地总面积、单位GDP能耗、人均公路里程数和人均土地面积等四项原始指标列全省首位。但它的人均民用汽车拥有量指标列全省末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列全省倒数第二位。

宿迁市的综合得分列全省的末位,它在总产值GDP和地方财政总收入等十一项原始指标列全省末位。但它的单位GDP电耗指标列全省第一位。

四、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根据江苏省各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存在的问题,各城市之间存在的差异,特别是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地区间的差异更为明显的特点。各个城市应该根据自身薄弱环节,制定出符合本市特点的发展战略,进而制定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战略。

苏州市作为江苏省最发达的一个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如大力发展物流业和服务外包业。此外,应加大科技投入,进行技术创新,降低对电力和能源的需求,提高GDP产出效率,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

对于无锡市、南京市、常州市和南通市等四个城市,除加快经济发展、尽快提高经济实力。以南京为例,应充分利用省会城市的地理优势,充分利用其科技教育优势,培植以电子、生物工程、新材料、机电一体化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对于扬州市、镇江市、盐城市、徐州市、泰州市、连云港市、淮安市和宿迁市等七个城市,特别是地处苏北地区的徐淮盐连等城市,由于其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差距是全方位的,要实现全面赶超,首要的任务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以连云港为例,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是我国海洋开发的三大特殊区域之一,其风景秀美,气候宜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其充分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十分有利条件。连云港应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旅游资源,在力发展海洋经济和旅游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另外,省政府要加大省域内各城市的合作政策力度,把苏南地区的资金、技术优势与苏北地区的资源优势相结合,例如,正在建设中的“苏州宿迁工业园区”。总之,在继续保持苏南、苏中地区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加快苏北的开发,最终以科学的发展观推动全省各城市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10.

[2]江苏省统计局,2007年全省及各省辖市单位GDP能耗等指标公报[EB/OL].江苏省统计局网.

江城子原文范文第4篇

初到泉州,你会觉得这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南方小镇。但你万万想不到的是,在末元时期,泉州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其地位甚至凌驾于广州、宁波之上,被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誉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据说,1292年马可·波罗奉忽必烈之命护送阔阔真公主下嫁波斯,就是从泉州扬帆出海的。

但是,到了明代之后,泉州港却突然衰落了。泉州衰落的原因,一般认为有三个,即元末的战乱、明代禁止商人出海贸易以及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从泉州迁往他处。不过,我感觉这些外在的原因缺乏足够的说服力,泉州的衰落很可能源于其港口优越性的丧失,而这不是仅仅凭借书本就能回答的。于是,带着疑问,我们来到泉州步量这座城市。

衙城、子城——泉州城的起源

衙城,在中国城市史上大致仅存在于唐代中后期,大部分情况下等同于子城。不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又指修建于子城之内,紧紧环绕最高长官的府邸修建的城墙,泉州即是如此。泉州的衙城修建于何时,史无明文。不过按照文献推测,泉州(当时称为“武荣州”)大约设置于唐久视元年(700年),衙城修筑的时间应当与此同时或在此后不久,其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泉州的中山公园。

泉州的子城相传大约修建于唐天祐三年(906年),其四至范围比较清晰。北门尚存,即今天中山公园北侧的泉山门遗址;南门崇阳门位于花巷一承天巷与中山中路的交汇处;西门肃清门位于裴巷一壕沟墘一线与西街的交汇处;东门行春门则位于南俊路与东街的交汇处。

罗城——城市范围的变迁

罗城是子城之外的大城。泉州的罗城修建于五代时期,此后经过多次重修、扩建,一直保留至近代。其中宋、元的两次扩建规模较大:宋代先是拓展城的东北角,将崇福寺包入城内,而后又在城南沿晋江修筑翼城;元代则在翼城的基础上将罗城向南拓展。

罗城的范围大致清晰,五代时期罗城的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环绕市区的公路。北门朝天门地名尚存,位于北门街与城西路的交汇处;西北门义成门位于西街与城北路的交汇处,这里的公路向北构成的半圆形很可能就是当初瓮城的遗迹;东门仁风门位于东街与仁风街的交汇处;西南门临漳门,位于城西路与江滨北路等道路的交汇处,今天这里还保存有以该门命名的环岛——临漳门环岛;通津门位于新华北路与新门街的交汇处;正南门镇南门,位于城市的中轴线中山路与新门街的交汇处;东南门通淮门,位于温陵北路与涂门街交汇处附近,而“涂门”正是通淮门的俗称。

宋翼城和元扩建的罗城,较为曲折,其西侧大致沿着今天的笋浯溪,在三堡巷附近逐渐向东远离笋浯溪,从中段开始逐渐向东远离笋浯溪向东南方向曲折延伸,天后宫门前存留有南门德济门的遗址。此后,城墙向东至义全街,然后沿着义全街向北与涂门街相交,此线外侧的河道可能就是当初护城河的遗迹。

寺庙——城市扩展过程的标志

泉州城中遗留有大量的寺庙,如果将其中一些大型寺庙兴建的时间标绘在地图上,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地理分布现象:始建时间越早的寺庙,其地理位置越偏于城市的北侧。再结合上文整理的衙城、子城、罗城的资料,由此可以发现,泉州城似乎是逐步向南扩展的。

威远楼、泉山门——原来这里是山丘

一早从厦门乘坐长途大巴抵达泉州,在宾馆安顿好,就直奔城市中心的中山公园,从泉州的衙城开始考察。

中山公园是唐宋以来泉州的府州衙署的所在,衙城也基本位于这一地区。这里是唐代泉州城最重要的区域。在其南侧保存有据说修建于唐代的威远楼,也就是古代衙署前的鼓楼。不过,原有的建筑在“”期间被彻底拆除,现有的建筑是1986年仿照原有形式,在原址以北100米的地方重建的。

从威远楼向北步行,地势略微升高,威远楼以北约250米处是唐代衙城的北城墙所在,而子城的北城墙也在此重合,现今这里耸立着子城的北门——泉山门。与威远楼相似,泉山门也是近年复建的。与其他城市中那些“修旧如新”的建筑相比,这两座建筑颇有“修旧如旧”的感觉,一时让人难辨真假。与中国现存的几座唐代建筑(如山西的南禅寺、佛光寺)相比,威远楼显得小家子气,颇有明清建筑的特点,而泉山门则略有一些唐代建筑的神韵,斗拱硕大、屋檐高挑。穿过泉山门,不禁吓了一跳,原来较为平缓的台阶突然向下变得陡峭。

看着这样的地形,我的直觉是:唐代泉州的衙城最初可能就是修建在晋江北侧的一座山丘上,衙城之下即是晋江以及沿海的码头。由此,城市既可以免于水患,又具有晋江以及远洋航运的有利条件,泉州于是逐步繁荣起来。

壕沟墘、承天巷、南俊路——原来这里是海

考察完衙城,我们下一步的目的就是步量子城。

在考察子城之前,我们先来到了始建于唐代的开元寺。“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他下令全国各州府都要修建“开元寺”一座,由此全国很多城市中都兴建有开元寺。因此,在城市中考察时,只要看到“开元寺”,就能断定这座城市必定兴建于唐玄宗时期以前。

与绝大部分古刹相仿,历经千年的兴衰演变,泉州开元寺中已无唐代的建筑。现存建筑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耸立于大殿东西两侧、兴建于宋代的双塔——“仁寿塔”和“镇国塔”,它们是宋代江南建筑的典型代表。

从开元寺沿着西街往回走,这一带应当是子城西门的位置。果然,在道路南侧路边,我们发现了一块断裂的现代石碑,上面隐约可见“子城”、“西鼓楼”的字样。当我们正在争论石碑上的“西鼓楼”是否就是子城西门“肃清门”的时候,一位学者模样的老者走了过来,笑着告诉我们这里就是“肃清门”。真是意外的收获。

在与老者的攀谈中,我们得知他曾经参与了泉州市文物古迹的调查,并撰写有相关的调查报告。对于泉州城衙城、子城、罗城的范围,老者提供的情况与我们推测的差不多。在说到城市扩展的过程时,老者提到随着晋江河道逐渐南移,泉州城也逐渐向南扩展;同时晋江的入海口逐渐向东转移,码头也逐渐东移。这一说法,基本上验证了我们最初的设想。我看了一下现代地图,现在晋江的入海口距离泉州大约有10公里,这应当是晋江所含泥沙逐渐堆积的结果,这一过程使得吃水较深的远洋商船难以驶入泉州港,由此也使得泉州的繁荣难以持久。

告别了老者,我们从肃清门沿着壕沟墘往南步行,果然发现道路逐渐向下倾斜。从花巷转向东,我们在承天巷2号附近找到了子城南门崇阳门的遗址。

走到承天巷和南俊路的交叉口,路东就是始建于五代时期的承天寺。承天寺原名“南禅寺”,北宋时改名“承天寺”,经过历代修建,其规模在泉州仅次于开元寺。

从承天寺出来后,沿着南俊路往南,道路依然不断向下倾斜。逐渐倾斜的地势,暗示着这里古代确实可能是海或者晋江的河道。继续向南,来到府学路和涂门街附近,这里可以说是寺庙的汇集之地,集中有北宋初年移建于此的文庙、兴建于南宋初期的伊斯兰教寺院——清净寺,以及相传始建于五代至宋代的关帝庙。时至下午3点,没有时间认真考察,只得匆匆浏览了一下。这几座寺庙中,最为重要的应当是清净寺,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处伊斯兰教建筑,具有阿拉伯建筑的风格。

德济门、天后宫、宋市舶司——原来这里是晋江

从涂门街向东至近圣路,然后由此向南,先后经由民权路、天后路,步行大约800米就抵达了元代以后泉州罗城最南端的德济门的遗址。门址已经进行了考古发掘,不过尚未进行“复建”。残存的城门建筑南北长约37米,东西宽约49米。门道路面用长条形、方形及不规则形石板铺成,并凿有防滑凹槽。城门之外还修建有半月形的瓮城。值得一提的是从德济门遗址发掘出很多伊斯兰教、印度教、犹太教、佛教和基督教的石刻,足见泉州港当时确实是一座世界性的港口。

在德济门的北侧,也就是马路对面,耸立着一座宏伟的天后宫。天后,也就是妈祖,本名林默,福建莆田县人。传说她性情和顺,热心助人,其父兄驾舟北上,途中遇险,林默赶到将父亲救起,自己却不幸身亡。莆田一带的渔民为她建祠奉祀,以保佑航行中的平安。后来,宋徽宗赐莆田妈祖庙“顺济”庙号,妈祖成为官方承认的神祗,地位逐渐提高。此后,妈祖信仰逐渐在沿海地区传播开来,凡是航运发达之处基本上都要修建天后宫或者妈祖庙。

泉州的天后宫修建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随着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泉州天后宫的影响力逐渐扩展,明永乐五年(1407年)郑和第二次出使西洋途经泉州时也曾到此祭拜。

由于天后宫往往修建于港口或者码头,因此德济门外应当就是当初晋江的码头,而现在晋江已经远在300米外,可见晋江河道已经向南摆动了很远的距离。

沿着罗城西城墙的位置向北步行,在城墙向西的折拐处,我们发现了南熏门遗址的标记,这里距离笋浯溪的直线距离约为200米,距离晋江大约1.2公里。继续北行,在不远处的一条小胡同中找到了宋代市舶司的遗址。从外观看,这显然是近代复建的。市舶司的位置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里虽然与一条河道相连,但河道窄小,难以通行。虽然市舶司作为官府机构不一定需要修建在港口附近或者河流旁,但修建在如此深入内陆、交通不便的地方也实在说不过去。而且从地图上来看,笋浯溪与晋江之间的这块陆地在形状上与河流中经常存在的靠岸沙洲非常相似。

上述几点综合起来,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宋元时期的晋江必定不会距离市舶司如此之远,当时的晋江很可能就在市舶司、南熏门的外侧,历史上晋江的河道应当不断向着东南方向摆动,远离城市和港口。正是这种变化与入海口的逐渐东移,共同造成了泉州港的衰落。

江城子原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武汉 水文化 江城

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徐城北先生的文集这样叙述到:“武汉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一线贯通、两江交汇、三镇雄峙、四海呼应、五方杂处、六路齐观、七星高照、八面玲珑、九省通衢、十指连心。”寥寥数语,想必是对武汉最全面的概述了。同全国其他特大城市相比,武汉市的水资源优势突出。166个湖泊、165条河流点缀其间,水面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数第一。丰富的水资源为武汉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武汉的人文历史就是水兴武汉、武汉兴水的历史。

一、水文化的内涵

水,是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托。管仲曾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综观世界文化流源,水势滔滔的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的枯容消长明显地影响了巴比伦王国的胜衰兴亡,地中海沿岸的自然环境是古希腊文化的摇篮,流淌在东方的黄河长江,则滋润了蕴籍深厚的中原文化和绚烂多姿的楚文化。所以,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似乎可以将一切文化现象纳入到“水文化”的范畴内,“水文化”称的上是其他文化的母体。总的来说,水文化是对传统水功能的一种延伸和升华,其实质是一个国家或区域人民的优良传统和品德在水事活动中的体现,其根本理念是创造以认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水文化有不同的含义。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 《管子·水地篇》中说“书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者也……”这里,水充满生机和活力;而老子从另一个角度论水德“上善弱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儿于道。”这也体现了水的人格魅力。可见,水文化就是人的文化,这也是我们现在提倡“人水和谐发展”的最初依据。

从水利的角度来讲,水文化是人类对社会各个时代和时期水环境观念的外化,是人类为适应自然生态水环境和满足兴利除害需求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类指导自身行为和评价水利工程、水利事业的准则。

从景观的角度来讲,城市特色景观的生成不外乎三种途径:一是美学途径,二是心理学途径,三是历史文化途径。城市景观设计的三大原则是尊重自然、尊重人、尊重文化。水文化就是指在在城市景观的建设中充分利用城市的人文水资源,以水为载体,紧密联系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将人的行为、历史水文化和创造城市特色景观综合协调考虑。

二、江城武汉的三镇风貌

武汉位于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享有“江城”和“百湖之市”的美誉。从3500年前古“云梦泽”旁盘龙城的兴衰,到三国时期占据长江天险的武昌城的兴起,再到汉水改道后汉口的繁荣,以及近代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快速发展而成的“大武汉”。水生态系统的演变不仅在武汉的各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起着特殊的作用,而且还造就了武汉“两江三镇”的城市格局。

汉口是武汉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武昌和汉阳分别隔长江和汉江相望。汉口得名于地处汉江之口,因古时称汉水为夏水,故当时有夏口之地名。汉口因其地理位置优越,自古就有“九省通衢”之说。明朝成化年间,汉江几经改道,最后使得今天的汉口成为同临两江的黄金地段。至明朝末年,汉口已经相当繁华,与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并称“四大名镇”。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为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有意思的是,今天的武昌高校林立,文风盛行,成为了武汉市的文化区,与当年的“以武治国”相去甚远。“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是武汉三镇中最早成形的,被武汉人称为老城。

三、江城武汉的水文化优势

城市的建设需要文化的支撑,文化是一张独一无二的城市名片。武汉的文化特色与个性究竟是什么?历史学家冯天瑜先生曾经说过:“城市风格首先依托于地理环境和自然特色。武汉在这个方面最大的特色就是‘江城风格’。” 余秋雨先生说:“

四、江城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关期刊更多

江苏城市规划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城市规划协会;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科学研究会

城市国学讲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江苏电机工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电力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