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江城子赏析

江城子赏析

江城子赏析

江城子赏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苏轼 《江城子》 悼亡词 千古杰作 赏析

苏轼是北宋文学家,在诗、词、散文、绘画、音乐等领域均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众所周知,苏轼虽然志向远大且才华横溢,但仕途不顺,出仕后的大部分时间均被贬谪为地方官,一生遭遇颇为坎坷。尽管如此,苏轼自始至终都能以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面对人生的各种挫折。这种人生态度对苏轼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轼之性情、襟怀、学问悉见之于诗,也同样融之于词。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而胡寅在《酒边词序》中也盛称苏轼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豪气超乎尘埃之外。”对于苏轼词,历代评论家几乎异口同声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从总体上看,苏轼词开创了豪放一派,自成一家。但我们应当知道,作为百年一出的文艺天才,苏轼词的风格是多样,既有“大江东去”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雄迈,也不乏婉约缠绵之作。其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就是后一风格的代表,全词如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本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二十日,时苏轼知密州。本词所悼者是苏轼的前妻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之时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王弗年轻美丽,而且知书达理,聪慧娴静。婚后,每当苏轼读书之时,她总陪伴在旁,终日不去。王弗堪称典型的贤妻良母,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由于苏轼待人真诚,缺乏防人之心,故与各类人打交道时屡屡吃亏。所以每当家里有客人来访,富于识人慧眼的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待客人走后便依据自己的判断告诉苏轼,何人宜交往,何人宜敬而远之,后皆屡屡应验。由于上述原因,苏轼与王弗之间夫唱妇随,十分恩爱。但可悲的是,这样一位可以相濡以沫,陪伴终生的人生伴侣,却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5月亡故,让夫妻情深的苏轼悲痛万分。即使在王弗去世十年后,苏轼对她依然梦萦魂牵,凄苦难忘,于是便有了这首感动过无数后人的悼亡词。

先看词的上阕。“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对于人生来说,十年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在这十年苏轼虽然已经出仕,但由于个性的刚直,以及认理不认人的个性,使得他不由自主地卷入了新旧党争。本来早年就主张“丰财”、“强兵”、“择吏”,改革积弊的苏轼,由于不不赞同新党的某些过于激进的改革措施,遂与新党不合。在此情况下,苏轼自知在朝中无法立足,遂自请外放,先是通判杭州,后又知密州。可以说,在王弗去世后的十年里,苏轼已经经历了不少的人生波折。在一次次的人生波折中,苏轼对于仕途的风波,人心的险恶逐渐有了清醒的认识。我们知道,一个人越是感受到了外界的险恶,也就越怀念家的温馨。在此情况下,苏轼怎能不怀念美丽、善良、聪慧的前妻王弗。“茫茫”两字,传达出了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而“茫茫”前加一“两”字,意味着不仅传达了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同时也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诗人在十年里日夜思念杳无音讯的亡妻,而妻子又怎不日夜思念着同样音讯杳无的丈夫呢?生者和死者虽阴阳相隔,却一样情思,一样哀绪。词人以实带虚,既写自己长久郁结于心的悲叹,又将无知作有知写,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人类是一种社会动物,一个人在人生旅途中总遭遇许多失败、许多挫折,当然也会有欢乐与成功。欢乐与成功需要人来分享,失败与挫折也需要人来诉说。可是正如一句格言说的,“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虽然人海茫茫,但真正可以诉说的人总是有限的,甚至可以说屈指可数。对于饱经挫折的苏轼来说更是如此,他不知有多少心酸、苦闷、挫折需要跟亡妻诉说,可是妻子早已在十年前亡故。或许苏轼可以到妻子的坟上去诉说,可即便这个愿望也难以实现,因为苏轼当时在密州出仕,而亡妻的坟则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相隔着千山万水,路途遥远。虽欲亲临亡妻的坟上诉说凄凉,又谈何容易啊!这不是人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最可悲的是,经过了这么多年人生的风风雨雨之后,苏轼早就由当初那个风度翩翩,才华横溢且志向高远的青年才子变成了一位饱经风霜的中年男人了。其实此时苏轼的年龄才三十九岁,根本不算太老,但由于生活的苦难与磨砺,他已经是尘满面,鬓如霜了,比自己的实际年龄显得苍老多了。以自己的这幅摸样,即使与妻子相见,她也许会一时认不出自己来了。而她如果一旦认出是苏轼,又该是何等心痛与心酸啊。

再看下阕。“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人是一种会做梦的动物,许多平时无法实现的愿望,或许在梦中能够如愿以偿。对于苏轼来说就是如此,他与妻子王弗永别已经十年了,由于刻骨铭心的思念,他终于在梦中回到了故乡,见到了久别十年的妻子。妻子王弗依然那么年轻美丽,正在小轩窗前面梳妆打扮,仿佛就像十年前的景象一样。这一景象,苏轼是再熟悉不过了,是多么的温馨啊。唯一可惜的是,这一次相逢是出现在梦中。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跟亲人分别许久,本以为见到亲人后会有千言万语要说,可是真的一旦见面之后,却是百感交集,一时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苏轼词中也写出了这种世人共有的体验,他和妻子阔别已经十年了,相互有多少话要倾诉啊。可是见面之后,却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彼此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只有泪水在无尽奔流。这一细节描写可谓笔力千钧。其实真正相爱的人往往不需要太多的语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一切尽在不言中了。泪千行说明了苏轼和妻子彼此恩爱之深,相比之下那些平时山盟海誓,卿卿我我,转眼就各奔东西的恋人们又显得多么浅薄啊。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梦总是要醒的,当苏轼从梦境回到现实中,他应当是思绪万千。作为一个多情乃至痴情之人,苏轼想到每当明月之夜,短松冈上,孤独地长眠地下的妻子王弗,一定也在牵挂着自己,惦记着自己,乃至肝肠寸断了吧?作者苏轼通过换位的方式,设想妻子在坟墓里依然就像在世之时一样,牵挂着自己,关心着自己,依恋着自己,从而在悲痛中也获得了几许安慰,从而进一步升华了悼亡的主题。也使得他与亡妻的爱情更加真挚缠绵,感人肺腑。

江城子赏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竹;市区绿化;应用研究

城市建设的大力发展使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而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美化城市,而且能很好的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竹子因其在美学、生态、经济及文化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又符合世界造园要求自然、纯朴的要求,成为了现代园林绿地中应用率较高的绿化植物。安康市地处陕西省东南部的秦巴山区,属于北亚热带到暖温带的过渡气候带,丰富的热量和充沛的降雨孕育了丰富的竹类资源,在安康城市园林绿地中大量引进和应用竹类植物对提升城市景观效果、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人文生活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1 研究地概况、调查范围、调查内容及方法

1.1 安康市自然地理概况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巴山之间,南依大巴山北坡,北靠秦岭主脊,在北纬31°42′-33°49′,东经108°01′-110°12′,该地区年平均气温12-15.7℃。年降雨量在750-1100毫米之间,气候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特殊的气候和地质构造赋予了安康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

1.2 调查范围

在安康市中心城区中,主要选择11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即①广场绿地:市委广场、汉调二簧广场、亲水广场、兴科金地广场;②单位附属绿地:安康学院东校区,安康学院新校区;③居住区绿地:长兴小区;④公园绿地:汉江公园、安澜公园;⑤街旁绿地:三桥头、兴安门花园。

1.3 调查内容及方法

1.3.1 调查内容

(1)安康市中心城区竹子的种类、面积

(2)安康市中心城区竹子的生长状况、观赏特点、应用形式

1.3.2 调查方法

(1)对安康中心城区11个代表性地点,采用实地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与资料查询相结合的方法,对园林绿地中竹类植物的种类、面积、生长状况、观赏特性、应用形式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2)面积测定是根据实地调查时用皮尺测量出各个调查地的每种竹类植物的面积,再计算出总面积,对其作出评价。

(3)根据园林植物的生长势和对环境的适应性等将其生长情况划分为5个等级:优:完全能够适应环境条件,生长旺盛,姿态优美,无病虫害,观赏价值极高。良:能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生长势及姿态良好,病虫害很少,观赏价值高。

一般:基本能适应当地的环境特点,生长势及姿态一般,病虫害较少,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较差: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比较差,生长势较弱,病虫害严重,观赏价值低。

差:不能适应当地环境,树干、树叶干枯,甚至死亡,观赏价值丧失。

2 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竹在安康市中心城区绿地应用的调查,总结出目前安康市中心城区绿地中的竹子种类、生长状况、观赏特点,应用形式等。

2.1 安康市中心城区的竹子种类

通过调查11个地点,安康市中心城区绿地中应用竹总面积为1659.31m2,竹种类共6属8种,刚竹属使用最多。此外,从表得知用竹总面积较少,其中慈竹、青皮竹、毛竹、刚竹使用最多,紫竹、小琴丝竹次之,箭竹、苦竹最少,且竹大面积应用于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中,在广场绿地、街旁绿地中应用较少。

2.2 安康市中心城区绿地中竹的生长状况

根据调查分析,安康市中心城区应用的竹种基本喜温暖湿润气候及肥沃疏松土壤,适应性较强。在抗病虫害方面,毛竹、刚竹、慈竹抗病虫害强,紫竹、苦竹、小琴丝竹、青皮竹次之,箭竹抗病虫害最弱,此外,大多数竹种生长状况良好,优的有4种,即毛竹、刚竹、慈竹、青皮竹,箭竹、小琴丝竹由于养护管理不当或土壤条件不适宜导致生长状况一般,降低了应有的观赏价值。

2.3 安康市中心城区绿地中竹的观赏特性

根据调查分析,大多数竹种因为秆形独特或有色彩变化而以观秆、观姿为主,少数为观叶竹种。具体如下:观秆、观姿的竹种有箭竹、慈竹、青皮竹;观叶、观姿的有毛竹;观叶、观秆的有紫竹;观秆的竹种有刚竹、苦竹、小琴丝竹。

3 安康市中心城区绿地中竹的主要应用形式

(1)竹在安康市中心城区园林绿地中作主景,如竹林、竹篱、竹径。

(2) 竹在安康市中心城区园林绿地中作配景,如竹与建筑结合应、竹与石的应用、竹与其它植物相结合[2]

4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 问题

(1)应用种类过少,使得所形成的竹景观单调乏味,缺乏特色。

(2)造景形式单一,主要体现在种植形式与其他造景元素的搭配比较单一。

(3)应用范围窄、规模小,安康地区目前尚无大面积的竹子生产基地,虽然也有苗圃种植竹子,但竹品种单一,面积小,不能形成规模,限制了竹类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推广应用。

4.2 建议

(1)安康市各级管理部门要重视竹在绿地建设中的作用。

(2)要做到适地适树,选择生态习性与安康立地条件相适应的竹种进行栽植,

(3)扩大竹在安康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及单位附属绿地的应用面积,并将其大量引入到道路绿地、广场绿地、街旁绿地中,尤其竹在安康道路绿地中应用极少,应该大量引入。此外应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在汉江两岸大量栽植竹林,提高绿地率,丰富城市景观[3]。

(4)设计者应该注重竹与山石、水景、建筑及其他植物的搭配。

结束语

竹子作为重要的绿化材料,在景观、生态、文化、经济方面都具有很高的价值,且已经在安康的城市建设中得到应用,设计师、决策者和建设者都应该充分认识到竹子的景观和生态价值的重要性,做好加强竹类资源保护力度的工作,积极开发利用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竹种,发展各类绿地建设,以为安康的园林绿化事业做出更多更好的贡献[4]。

参考文献

[1] 彭小燕,邓光华.论观赏竹的美学特征及其园林造景[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0,22(4):585-588.

[2] 郑周满.浅议竹子在园林设计中的作用[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2):51-53.

江城子赏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语文高考 诗歌鉴赏 “四留意”

诗歌鉴赏是近几年语文高考必考内容之一。根据调查,70%的学生一致认为诗歌鉴赏题是所有语文试题难度最大的题目。究其原因,一是诗歌鉴赏素材浩如烟海,似有不可捉摸的特点。二是古代诗歌是文言的最集中表现形式,语言的跳跃感及古今语序的不同决定了其解读的难度。三是写作背景知识把握方面的障碍。这些都是考生读不懂诗歌的“硬伤”。而且诗歌鉴赏还要求学生快速调动知识积累、审美情趣和解题经验进入作品,感知诗歌形象,品味诗歌语言,领略诗歌的表达技巧,并用语言加以表达。无怪乎许多考生看到此题就“头痛”。

要提高诗歌鉴赏的解题能力,必须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我认为,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做到“四留意”,即留意诗题、留意作者、留意注解、留意考题,就能快速把握诗歌内容,提高答题的准确性。下面就“四留意”进行阐述。

一、留意诗题

留意诗的标题可以帮助你推敲诗歌的意旨。看人先看头,赏析诗歌先赏题,标题即文章的头,富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考生在鉴赏诗歌时应注意从题中挖掘有效的信息来帮助我们解读诗词,而且有不少诗歌的考题的设置和题目有关,研读诗歌的题目,往往可以得到提示性的暗示。

例1:(2004江苏高考)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诗题为征人怨,诗歌的标题告诉我们这是一首边塞征战诗,诗题中“征人”点明了写作的对象,内容是征人的征战生活,“怨”字指出了这首诗的感情。

例2:(2007江苏高考)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诗歌的标题“送人”告诉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的感情比较容易把握,往往是依依惜别的情感,或是对朋友的关心祝福之情,等等。考生在解读此诗时扣住具体诗句去把握诗人的情感,这样鉴赏难度就降低了。

例3:(2009全国卷二)

军城早秋

严 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题中“军城”点明了地点,也明示了这是一首边塞诗,“早”点明了时间,“秋”点明了季节,“早秋”暗示了一种阴沉紧张萧瑟的气氛。

考生如果注意挖掘这些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去解读诗歌,就可以快速把握诗歌大意。因此在鉴赏古代诗词时一定要认真研读诗题,切忌一瞥而过,错失鉴赏诗歌的有效信息,从而为鉴赏诗歌增加难度。

二、留意作者

鉴赏诗歌要“知人论世”,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不同的人生体验,不同的志趣与追求,而诗歌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不同诗人的作品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不同的感情主基调。如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的基调居多,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他的主旋律;而“豪放飘逸”则是李白不变的气度,愤世嫉俗是他人生的观照;“建功报国”是陆游诗永恒的主题;“恬淡优美,含蓄生动”是王维的特质;“清丽俊逸”是李商隐的诗风;“苍凉雄健”是“三曹”的共性。考生把握了诗人的风格,熟悉诗人的人生感悟,解读他的诗歌就不是很难了。

例4:(2005福建高考)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答案: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考生在解答时,如果注意联想李白的诗擅长大胆的夸张和想象的艺术手法,解答就不会出现偏差。

例5:(2009四川高考)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做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考生如果想到陆游诗歌“建功报国”的主题,理解起来就不难了。

例6:(2010年安徽高考)

岁 暮①

[唐]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在鉴赏过程中,考生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而且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为此,考生要关注作者,借助已有的有关诗人的信息帮助解读诗歌,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鉴赏的难度。

三、留意注解

有些诗歌在诗的下面提供了一些注解,或是对诗中的有关意象做解释,或是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考生要紧扣有关信息去解读,绝不能置之不理,或是视而不见,特别是介绍背景的注解,一定要把诗歌放到相应的背景中去揣度,分析诗人在此背景下会怎样的情感,在诗中可能会流露出怎样的思想。

例6:(2009宁夏高考)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

答案: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注解中的“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这个信息非常重要,了解了这一背景,就不会仅仅把诗歌的情感理解成“热爱田园生活”,不会遗漏“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的感情。

例7:(2010年辽宁高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如果注意到注解中“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这一信息,作者借写景表达“怀旧、失落的感情”就不难理解了。

因此考生在鉴赏诗歌时一定要关注注解,要充分运用注解的信息为鉴赏诗歌服务。

四、留意考题

从具体考题的题干中挖掘信息帮助解读诗歌。其实在许多高考试题中题干本身就为考生鉴赏诗歌提供了许多显性或隐性的信息,考生应注意挖掘把握,让它为我所用。

例8:(2009湖南高考)

三月晦日偶题

秦 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澡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秦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答案:秦诗之理趣: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考题明确指出“秦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考题告诉了考生这两首诗的内容特点,考生只要根据题目要求,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即可。

例9:(2010年江苏高考)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答案: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考题明确告诉考生“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考生只要根据要求,结合诗歌内容,就可以分析出: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

江城子赏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学艺术 赏析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130

文学艺术的赏析所涉及的内容多而杂,以专家的视觉来看,有什么追根溯源、旁征博引、比物丑类等等赏析层面。可在解答此类高考题时,这一切就完全没有必要了。在我看来,无论多么复杂的赏析都离不开三个核心:手法、表意、效果(含“表情”)。

首先,看手法。艺术手法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主要针对的是字词或句子,表现手法通常针对的是作品整体或段落。至于从哪种手法入手赏析,这就要看题干设问的对象了。如:

新晴(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题:请分析“偷”字的妙处。

解析:该题是炼字,自然从修辞的角度去赏析了。

答:“偷”字运用了拟人手法。诗人将“南风”人格化,写出了南风的顽皮,它仿佛有意要和它朋友开个玩笑,躲开诗人眼目,悄悄地溜进了诗人房间,“又翻书”。

又如:

菩萨蛮其三(韦庄)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题:该诗采用了什么手法?请赏析。

解析:该题针对的是整诗设问,我们就应该从表现手法这个角度着手赏析。

答:该诗运用了村托或反村的表现手法。词人极写少年时在江南的乐事,反村今日头白难归的可悲。

其次,规范赏析。赏析类题的答题规范通常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步,指出手法;第二步,诠释手法;第三步,揭示表达效果,包括意境、思想情感和艺术效果等。常见的艺术效果如:比喻、拟人是形象、生动,对比是对比鲜明,衬托是突出表达,另外还有言简义丰、含蓄隽永、清新自然等等。例如:

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题: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请赏析颈联的高妙之处。

答:(点手法)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诠释手法)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白似秋霜。(表达效果)写出了夏夜的清凉、优美的风光,逼真、传神,比喻新奇,想象丰富,视听结合,意境清新、高妙,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又对仗工整、自然,为全诗增添了不少光彩。

又如:

水龙吟 (宋)章楶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沾轻粉,鱼吹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题:词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一句对杨花的刻画之工非同寻常,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其妙。

参考答案:(点手法)运用拟人手法。(诠释手法)作者将柳花拟人化,写出了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下到闺房里去,却一次又一次地被旋风吹起来的情景,(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柳花的轻盈体态并赋予它以“栩栩如生”的神情,真正做到了形神俱似。

最后,无手法词句赏析。赏析文学作品的词句赏析并非都要从手法开始,有时赏析的对象并没有用到什么手法,但含意非常丰富或者揭示了作品的思想情感。对此,我们可以直接揭示其多重含意或思想情感即可。如:

岁 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

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问:请赏析“犯”字的妙处。

解析:该句如果仅仅要表达烟尘的浓重,用“笼”或“罩”都比“犯”好,那诗人为什么要用“犯”呢?联系前后诗句不难发现,诗人要表达的除了烟尘之大,还有敌兵犯境之意。所以,我们就可以这么答:一个“犯”字,既写出了烟尘之大,又表达了敌兵犯境之意,言简义丰。

又如: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题:赏析“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句中“红”“绿”二字的表达效果。

江城子赏析范文第5篇

一叶扁舟轻帆卷。暂泊楚江南岸。孤城暮角,引胡笳怨。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天际遥山小,黛眉浅。

旧赏轻抛,到此成游宦。觉客程劳,年光晚。异乡风物,忍萧索、当愁眼。帝城赊,秦楼阻,旅魂乱。芳草连空阔,残照满。佳人无消息,断云远。

【前言】

《迷神引·一叶扁舟轻帆卷》是宋代词人柳永晚年游宦的作品,被选入《宋词三百首》。此词上阕写江上景色。由孤舟停泊“楚江”“孤城”的所见所闻,突出地处偏僻的边远山区。写寒江山林暮色,映衬抒情主体“怨”“惊”“寒”的情绪体验。下阕抒情,写对往昔的回忆。“旧赏轻抛,到此成游宦”为点睛之笔。以下围绕“游宦”抒发愁苦以至“魂乱”的凄迷哀怨。“芳草”“残阳”是青春与衰亡的对比。最后情景合一,“断云远”是对美好时光已逝不可复得的慨叹。全词语言直白浅显,清醇优雅,把深厚的感情寄于大量的意象之中,真挚感人,充分抒发了对羁宦生涯的厌恶和对往昔快乐生活的向往之情,言有尽而意无穷,情调凄清,气韵沉郁,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

【注释】

⑴迷神引:词牌名。

⑵泊:停泊。楚江:泛指南方的河流。

⑶角:画角,古代军中乐器,上有绘画装饰,其音高亢哀厉。

⑷引:乐曲体裁之一,有“序曲”的意思。

⑸旋:随即。

⑹敛:收起,散尽。簇:丛聚。

⑺黛眉浅:古诗文中有将山比作女子的眉毛。黛眉:女子的眉毛。浅:形容颜色浅淡。

⑻旧赏:指往日的欢快如意之事。

⑼游宦:在官场上奔波漂泊。

⑽劳:困顿疲惫。

⑾秦楼阻:心爱的佳人被阻隔在远方。秦楼:出自汉乐府《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后以秦楼代指女子。

⑿旅魂乱:在宦途上奔波的征人心情沮丧,烦乱不堪。魂:心灵,情绪。

⒀断云:片云。

【翻译】

一叶小舟上轻帆舒卷,暂时停泊在楚江南岸。孤城中响起阵阵角声,又引出一曲胡笳呜咽哀怨。江水白茫茫,沙滩上栖息的大雁,顷刻间全部被惊散。暮霭如烟般笼罩在林间,一丛丛秋林像画屏一般在眼前铺展。看天边遥遥群山是那么细小,如同美人的弯弯黛眉一样浅淡。

轻易地离开了心上人,到这里成了游宦。深深感到旅途劳顿,一年又到岁晚。不忍看异乡风物,一片萧索,进入眼中又添愁烦。京城是这般遥远,秦楼楚馆也被阻难去,让我心烦意乱。芳草萋萋伸向空阔的天边,夕阳洒满河山,佳人杳无音信,像被风吹走的浮云一样远去不返。

【赏析】

这首《迷神引》是柳永五十岁后宦游各地的心态写照,是一首典型的羁旅行役之词。这首词深刻地反映了柳永的矛盾心理,特别是作为一名不得志的封建文人的苦闷与不满,有一定的思想意义。

词起句写柳永宦游经过楚江,舟人将风帆收卷,靠近江岸,作好停泊准备。“暂泊”表示天色将晚,暂且止宿,明朝又将继续舟行。从起两句来看,词人一起笔便抓住了“帆卷”、“暂泊”的舟行特点,而且约略透露了旅途的劳顿。可见他对这种羁旅生活是很有体验的。继而作者以铺叙的方法对楚江暮景作了富于特征的描写。“孤城暮角,引胡笳怨”描写的是:傍晚的角声和笳声本已悲咽,又是从孤城响起,这只能勾惹羁旅之人凄黯的情绪,使之愈感旅途的寂寞了。“暮角”与“胡笳”定下的愁怨情调笼罩全词。接着自“水茫茫”始描绘了茫茫江水,平沙惊雁,漠漠寒林,淡淡远山。这样一幅天然优美的屏画,也衬托出游子愁怨和寂寞之感。上片对景色层层白描,用形象来表达感受,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相关期刊更多

江苏城市规划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城市规划协会;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科学研究会

城市国学讲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江苏电机工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电力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