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江城子

江城子

江城子范文第1篇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他的痛苦,读去是寂寞的失去,读进是失去的寂寞。

如果说纳兰容若的“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是心神游离般的悼念,那东坡的“十年生死两茫茫”更像是邂逅一场繁华过后,摆出美丽而苍凉姿态的怀念。

豆蔻年华的王弗嫁给已衣正冠的苏轼,虽然不算是“自由恋爱”但双方的家长都还算满意,尤其是老爸苏洵对此极其的满意。北宋人文思想已经由盛唐的外放逐渐内缩,所以王弗对苏轼的爱也有了种“现代爱情”的那种美妙。

在《东坡轶事》里提到王弗博文强记,知书达理……想必,给苏轼带去的关怀可谓是无微不至。连苏轼自己都说“余性不慎言语,与人无亲疏,有所不尽,而以为纠”,她习惯于在苏轼有所遗忘,言有不妥,行有不尽的时候提醒他,纠正他。

苏轼爱游西湖,一天和妻弗在轻舟宴饮,从不远处驶来一叶扁舟,上面站着的是一个貌美如花的少女,她叫温超超,是他忠实的“粉丝”。

“小女子温超超,久闻苏公的才识,今儿得见,实三生有幸,不知可否为公奏琴一曲”。

他望了下妻弗,当然,弗心里肯定是有那种酸到透骨的滋味,但王弗心里清楚,只有包容与谅解才能守得住这个万千女人倾慕的男人。在心里短短的权衡后最终自我妥协,嘴角带笑意的点了点头。

琴声如诉,苏轼肯定是懂得,王弗虽不懂琴,但,可不会不懂弦外之音的。

是的,他被人示爱了,瞬间她连吃醋的机会都没有。他心里也暗暗开始担心了,因为爱情,太了解那种感受。

“小女子,想请苏公去我小舟一叙,且听风吟”。

无疑,这是得寸进尺的,是赤裸裸的挑衅,才思敏捷的苏轼瞬间束手无策,不知所向。就在这时,王氏拍了拍苏轼的肩微笑着说:

“去吧,我相信你”

简单的举动胜过千言万语,毫无不妥,既给足了苏轼的面子,又给那不懂事的爱慕者留了三尺回旋的余地,与此同时,也给了苏一个“紧箍咒”,你若敢做什么对不起我的事,看世人怎么评论你……明显是懂点“心理学”的聪明女子。

正因这种默契,他们的爱情不为世俗所拘,每一时刻的相处都浓墨重彩。

到底是天妒英才,还是红颜薄命?二十六岁的王弗带病离世,先他去了一步。曾经如影随形的爱人走了,留下形单影只的自己,再豪放的男人也不得不为之哭个死去活来,再悲伤逆流的经历也不抵这份刻骨铭心。

四年后,他居然娶了“二十七娘”,王弗的堂妹,王闰之。这到底是在作践谁呢?

后来我觉得我窥见到了他的士大夫底气,人性斑驳的一面,因而对他也就少了一种纯真的喜欢。

直到我读透《江城子》,读破苏轼一片心,才渐晓那苦极半生的姻缘。

江城子范文第2篇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赏析如下所示:

1、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易逝,又可使人感春伤别,人不见,水空流,这里暗示,杨柳为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水空流三字表达的惆怅是深长的;

2、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是极其巧妙的比喻,妙在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感情的洪流中;

江城子范文第3篇

【译文】

老夫聊且迸发少年的狂放,左手牵黄狗,右臂擎猎鹰毛色苍苍,戴锦帽着貂裘的骑士勇武雄壮,像一阵狂风席卷过平野山冈!为了酬谢倾城随我出猎的豪兴,我要亲手射猛虎,像当年的孙郎一样。酒酣耳热,胸怀开敞,心高胆壮,鬓边添几点白霜,又有何妨!何时能持节远赴云中守卫边疆,像魏尚那样为国征战立功沙场?我定要力挽雕弓如一轮满月,望着西北,射杀贪残的天狼!

【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40岁,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因早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会猎于铁沟,作此词以抒怀。

【典故化用】

1. 孙郎:三国时代的孙权。据《三国志·吴志》载,孙权曾亲乘马射虎,马被虎伤,权用双戟掷过去,虎为倒退。这里以孙权自比,可见其英雄豪气不减当年孙郎。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云中郡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因上报战果时数字略有差误,获罪削职。郎中署长冯唐谏文帝不应该为了小过失罢免魏尚,文帝就派他持符节去赦魏尚,仍当云中太守。这是苏轼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事,到边疆杀敌。

3. 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主侵掠。《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之比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内容主旨】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诗歌意境法】

上阕: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 “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 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下阕:好一个豪放不羁的个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表现手法】

1. 鲜明的对比。作者写这首词时刚刚四十岁,词人自称“老夫”,显然有时不我待、功业未就的迟暮之感。但“老夫”并不服老,偏要发一发少年人的狂劲,显一显自己的年轻精神。“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夫” “少年”对比鲜明,毕现一位英姿飒爽的老将形象。

2. 精彩的比喻。“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老夫的确是上了年纪,“霜”字喻指白发,形象可见,不难使人联想到李白的佳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中“卷”从动作方面设喻,绘出了千骑竞逐、似一阵狂飙卷过原野平冈的浩大的出猎声势。

3. 强烈的反问。反问可使语气变得更强烈,表现某种强烈的感情。“鬓微霜,又何妨”,词人年过四十而不服老的精神状态完全覆盖了“鬓微霜”的老态。

4. 形象的借代。不说随从武士,而说“锦帽貂裘”,这是借人物的外貌特征代人物;不说挽弓劲射武艺高强,而说“会挽雕弓如满月”,这是借动作特征代形象;不说“黄色的猎犬” “捕猎的苍鹰”而用“黄” “苍”这一色彩特征代替,如此等等。形象的借代,丰富了词的意境,使全词有声有色,动感十足。

5. 巧妙的典故。运用典故可使读者走进文章铺设的时间隧道,再现历史上的名人要事,使要表现的人物在古人的衬托下更伟大。你看,三国英雄孙权挽弓射虎,威武无比,而词人写道“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西汉良将魏尚,因小过被削职,后来朝廷派遣使臣冯唐持节前往云中,让他继续担任云中郡守,而苏轼是因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合而出为地方官的,此处作者巧妙地拿魏尚自比,表达了自己希望能报效国家的决心。

【重要词句】

1.老夫聊发少年狂

“狂”统领全诗。苏轼当时胸怀报国志向,虽然暂时受挫,但并未彻底灰心,仍旧对建功立业抱有希望。年岁不算太大,还来得及发一发少年一般的“狂”傲之气,作出一番事业来。一个“狂”字,写尽作者积极向上的心态、过人的胆识和豪气。

2.千骑卷平冈

一个“卷”字,极写出猎队武士千骑奔驰、腾空越野的勇武气势。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是说为了抵抗西北的敌人,要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阵。

【诗歌风格】

气势雄浑,感情奔放。

【中考链接】

(2012广东湛江卷)按原文填空。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描写出猎队伍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苏轼豪迈气概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城子范文第4篇

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翻译:十年来我们人鬼殊途,纵然不去刻意想念,亦是难以相忘。你的坟墓孤单地立在千里之外,又有谁能同你聊起那凄凉的日子。即使我们现在能够相见,你大概也认不出我了吧,我已然尘土满面,鬓如寒霜。昨夜清冷的梦境中我突然回到了故乡,而你还坐在小窗前梳妆打扮。你我(纵有千言万语),相对时却只是默默无言,唯有涕泪千行。想来那年年让我肝肠寸断的地方,也就是你那明月映照,松树相陪的坟墓所在的小山岗吧。

2、赏析: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时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二十日,苏轼刚到密州任知州。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

3、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来源:文章屋网 )

江城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弗洛伊德;释梦;《江城子》;《梦亡妻》

      梦,是人所共有的生理经历,也是人类常见的一种精神现象。任何生命个体,都可能会面临因某种条件的匮乏而导致其身心体验缺失的状况,而文学艺术家则用作品营构幻想世界从而达到对自己的补偿与慰藉。[1]“记梦”的文艺作品古今中外都不乏其例,悼念亡者的“记梦”诗词更是饶多华章。苏轼的《江城子》和弥尔顿的《梦亡妻》便是当中的典范。

一、文本分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2]

      全词充满了委婉哀伤的基调。上阕描写了词人对爱妻的相思之苦。下阙以“夜来幽梦忽还乡”为过渡,描写诗人与妻子在梦中重逢的情景,千言万语只化得两行热泪。此词被视作悼亡词中的绝唱。

      再来看看弥尔顿的《梦亡妻》(朱维之译):

      我仿佛看见了我那圣洁的亡妻,

      好象从坟墓回来的阿尔雪斯蒂,

      由约夫的伟大儿子送还她丈夫,

      从死亡中被抢救出来,苍白而无力。

      我的阿尔雪斯蒂已经洗净了产褥的污点,

      按照古法规净化,保持无暇的白璧;

      因此,我也好象重新得到一度的光明,

      毫无阻碍地、清楚地看见她在天堂里,

      全身雪白的衣裳,跟她的心地一样纯洁,

      她脸上罩着薄纱,但在我幻想的眼里,

      她身上清晰地放射出爱、善和娇媚,

      再也没有别的脸,比这叫人更加喜悦。

      可是,啊!当她正要俯身抱我的时候,

      我醒了,她逃走了,白昼又带回我的黑夜。[3]   

      这是弥尔顿所有诗作中唯一的一首歌颂爱情的诗。此诗开篇,诗人就描写他在梦中与妻子重逢。尽管梦中的她蒙着面纱,看不真切相貌,但在诗人心中,她的形象却是无比优雅完美。正当诗人即将拥抱妻子时,梦境却戛然而止,留下无限的惆怅和哀伤。

二、梦的解析

      奥地利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在其1900年发表的《梦的解析》一书中总结道:梦,是一种愿望的达成。[4]他认为愿望的达成分两类,一类是“简单的达成”,指不用分析就能看出,即梦的显意。第二类是“改装之后的达成”,指其背后隐含的意义由分析联想得到,即梦的隐意。[5]

      (一)梦的显意 

      两位诗人虽然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却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记梦的方式,了却了自己的相思之苦。

      苏轼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他在十九岁时,与妻子王弗结为连理。可惜天妒眷侣,王弗于二十七岁时不幸病逝。从苏轼的《亡妻王氏墓志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王弗不仅在生活上与苏轼相互扶持,同时还是苏轼的心灵知己。因此,熙宁八年正月二十日,苏轼梦见已经去世十年之久的爱妻,醒来时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在梦中,词人回到了家乡,冥冥中妻子“小轩窗,正梳妆”的倩影又再次浮现在脑海中,苏轼这些年来一直郁结于心的愁苦找到了出口。

      英国文艺复兴末期的诗坛巨匠弥尔顿于1656年和小他近二十岁的凯瑟琳•伍德科克结婚,此时诗人已失明,从未目睹过妻子的面容。[6]但对于经历了一次失败婚姻的弥尔顿来说,温柔贤惠的凯瑟琳无疑是黑暗里的一抹光亮。然而好景不长,婚后仅十五个月,凯瑟琳就因产褥热与她初生的女儿相继死去。此后,弥尔顿无时无刻不想念自己的爱妻。两年后,弥尔顿于某夜梦见妻子回到了自己身边。那一刻,诗人在梦境中仿佛又重新获得了光明。

      (二)梦的隐意

      梦常常与心灵最深处的思想情感联系在一起。表面上看,《江城子》和《梦亡妻》都只不过是作者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用梦境满足自己的愿望。然而仔细考证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处境,则不难发现,这两个梦背后都隐藏了作者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的苦闷心境。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政治上屡次被贬。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新法。苏轼认为新法太过急于求成,因此建议皇帝不要过分的听取王安石的意见。他这样的做法遭到了变法派的反对,被迫外调,先是通判杭州,后又做过密州太守。[7]在密州上任(1074年)后,又逢凶年,生活上困苦到难以为继的地步。王弗逝世后的十年间,苏轼在政治上的抱负一直没能得到施展。因此,在写给妻子的悼亡词中也不自觉的流露出政治上失意的感慨和悲怆。

      同样,弥尔顿一生在政治上也是大起大落。1658年,弥尔顿因反对王朝复辟,使自己陷于孤立之境。同年,弥尔顿的第二任妻子谢世,弥尔顿遭到了政治和生活上的双重打击。[8]1660年,英国皇室复辟,弥尔顿被捕入狱。

      结语:

      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它与现实往往存在着一种补偿关系。当作家的欲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就只好托之以梦,借助梦境来满足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通过类比苏轼的《江城子》和弥尔顿的《梦亡妻》,我们不难发现,这两首看似深情款款的悼亡诗词背后,承载了作者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境。可见文学作品中关于梦的描绘,不仅仅是现实世界的延伸,也是通向潜意识内心世界的窗口。

      参考文献:

      [1] 赵亚平,“林林总总的白日梦——中国古代“记梦”诗内容综述”,《 沈阳大学学报》,2009年,06期,第34页.

      [2] 尚永亮,高晖,《十年生死两茫茫:古代悼亡诗百首译析》,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06页.

      [3] 张鑫友,《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学习指南》,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第255页.

      [4] [5] 弗洛伊德著,夏光明、王立信主编,《梦的解析:弗洛伊德文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31,43页. 

      [6] 高永,“弥尔顿和他的三任妻子”,《世界文化》,2007年02期,第10页.

      [7] 林语堂,《苏东坡传》,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

相关期刊更多

江苏城市规划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城市规划协会;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科学研究会

城市国学讲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江苏电机工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电力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