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唐诗宋词选读

唐诗宋词选读

唐诗宋词选读范文第1篇

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因教师的引导方法不当,偏离了本课程的根本宗旨,违背了诗歌教学的美学要求,戕害了诗歌鉴赏的审美品质,扭曲了诗歌欣赏课轻松愉快、怡情养性的美好形象,败坏了学生品尝诗歌的胃口,使众多学生逐渐丧失了诗歌学习的信心与兴趣。《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误区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学生机械背诵,纠缠于不同版本的字形默写。《唐诗宋词选读》精选了60多首有代表性的名篇佳作,共12个专题,内容多,跨度大。有的教师纠缠于不同版本的字形默写,做无意义的消耗,对学生提出了过于苛刻的要求,如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李煜的“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苏轼的“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些句中的加点字,不允许学生写成其他版本的字形。其实,《唐诗宋词选读》的选篇来自不同的版本,谁也无权规定哪种版本是最好的,高考也并没有指定任何一种版本,只要是认可的版本即可。加之高二小高考的挤压,很多学校把语文课挤到边缘地位,压缩课时,甚至停课。实际上,真正用于《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的时间是少得可怜的。相对于小高考课程的急迫与重要,在学生的心目中,《唐诗宋词选读》的朗读与背诵无异于浪费时间,浪费感情。他们普遍认为,高考时最多考一两句诗歌默写,何必花费那么多时间在这上面呢?况且有那么多的学科要读要背,各科教师逼命似的催促。因此,学生的抵触情绪很大,当然,常常是消极抵抗。强制学生机械背诵诗词,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毁掉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伤害了《唐诗宋词选读》的学科形象。

2.教师一讲到底,完全漠视学生的存在。相对于要求学生机械背诵,教师一厢情愿的讲解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极其有限的课时内,在学生对文本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教师的讲解对于学生又能有多少收获呢?况且有的教师机械地照搬资料,乐于做“二手贩子”,学生自然是悠闲地边听边做其他活儿,一切似乎和他们没有关系。教师的一味讲解,代替了学生主体的鉴赏活动,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唐诗宋词选读》变成了遥远的浮云,教师疲惫,学生乏味。

3.就地取材,把诗歌加工成鉴赏练习。有的教师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把活生生的一首首诗词切割成碎片,做成诗歌鉴赏题目。表面上既完成了《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又与考试接轨,提高了学生的应试技能,一举两得。实际上,以考试做题的心态学习唐诗宋词,学生也够痛苦的了,何谈怡情养性与审美愉悦?只有一声声无奈的叹息。

4.象征性地挑选几首,其余置之不理。正因为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师生们普遍有一种误解:高考不会直接考《唐诗宋词选读》课本上的默写,诗歌鉴赏也非常灵活,难以把握。这本书甚至这门课似乎可有可无,还不如选几首大家都熟悉的作品,随意讲讲背背就可以了,把宝贵的时间腾出来背诵字音、字形、成语、病句等基础知识,考试时最能抓分。有的教师在《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中压根儿就没教几首,学生当然更是知之甚少。漠视《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是一种狭隘的、功利主义的短视与偏见。它无视学生的精神成长与审美需求,急功近利地追求短期效益,从长远利益看,它最终导致了学生心灵世界的枯萎与人文底蕴的薄弱。

让我们来倾听学生们的心声吧!“这样‘鉴赏’的固定套路真的陶冶了我们的情操了吗?即使真的陶冶了,除了能拿来应付考试,还有什么用呢?我们能从诗词中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吗?我们能从诗词中获得审美的体验吗?或许,等我们结束了高考,进入了大学,我们就会把接触过的唐诗宋词忘得一干二净,抛到九霄云外吧。如果真是这样,我宁愿在刚看到唐诗宋词这座王国的轮廓时,就远远跑开。”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上的误区,是教师对这门选修课的误读与扭曲。《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的浅阅读,是一种短视行为,没有真正把握诗歌教学的内在品质,也违背了教材编写者的赤诚苦心。事实上,《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是“一种文化消费活动(这是从支付一定的阅读成本而换回某种精神收益的角度来说的),但深一层看,它又是一场读者将其心灵放飞在诗词中的快意旅游。”(杨海明《试论普通读者对唐宋词的阅读欣赏活动》)

“以高中学生为例,他们正值青春年华,本该享有一生最快乐和最浪漫的时光。然而现实境况却正好相反: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身背繁重的学业负担,再加上很多学校所实际推行的换汤不换药的‘应试教育’,这就使这批青年学子变成了全社会中最感疲惫的群体之一。而在此同时,他们周遭的文化环境也不免令人担忧:校园附近的书摊上摆放着大量庸俗不堪的书刊和碟片,网吧则更以‘高科技’的魔力诱惑着意志不坚的青少年到其有害的虚幻世界里,这些不良文化必然会对高中生的身心带来不良影响。故而有相当多的高中生的人格实未得到健全的培育,而其人文素质则尤其显得薄弱。这种情况突出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他们一心只想着升学,而对其余的事情大都漠不关心,故而在一定程度上患有了‘感情冷漠症’和‘爱心稀薄症’;二是在审美鉴赏方面,往往误把某些庸俗之美当成时尚来起劲追逐……一方面,唐诗宋词中丰富的‘真、善、美’资源,既能培育人们的真情、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又能使其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而对高中生来说,因为他们正处于长知识和开发心智的关键时期,就更能对其稚嫩的心灵起到雨露滋润禾苗般的灌溉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诗词能‘以情动人’‘以美诱人’,它不靠说教与灌输的手段和方式而用感化及熏陶的方法去影响读者,所以它尤其会对求知欲强、易被感动和天生爱美的高中生产生亲和力与诱惑力,且使他们在阅读的同时受到精神文化方面的潜移默化。”(杨海明《试论普通读者对唐宋词的阅读欣赏活动》)唐诗宋词的当代意义被阐释得如此深刻透彻,值得每一位急功近利的语文教师深思。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的要义在于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精髓,研读诗词经典,提升审美境界。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学会引领学生进入一个声色俱美的诗词世界,在有声、有色、有思想、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窥见美的心灵、美的世界。

1.诵读名篇佳作,感悟诗词韵味。诵读要建立在有情趣、有兴致的基础上,弃绝功利,抛却目的,让学生放松身心,放飞心灵。有效诵读,反复品味,能很好地培育学生的语感,让他们深切感悟到诗词特有的情致与韵味,实实在在地受到美的熏陶。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磅礴大气,韵律铿锵,读来让人荡气回肠。高適的《燕歌行》是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气壮山河,撼人心魄。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雄奇奔放,瑰丽多姿。杜甫的《兵车行》沉郁顿挫,哀伤欲绝。李贺的《天上谣》诡谲奇异,璀璨多彩。柳永的《八声甘州》情景交融,摧人脏腑。苏轼的《江城子·记梦》凄婉哀伤,催人泪下。岳飞的《满江红》豪情万丈,吞天沃日。优秀的诗词,意境高远,韵律和谐,气韵飘荡。对于学生来说,这一次又一次视觉与听觉的冲击,将会永久地留存于他们的记忆中。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也。”“腹有诗书气自华”,优秀的唐诗宋词能开阔读者的胸襟,提升人们的精神品质。

2.积累清词丽句,丰富语言库存。“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辽阔壮丽,令人神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雄浑阔大,幽静秀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景如画,幽清明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音韵铿锵,飘零孤苦。“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意象鲜明,以乐写哀。“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铺陈设喻,黯然神伤。这些优秀的诗句一旦印记在学生的头脑中,必将丰富他们的语言库存,成为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为什么有的学生语言干枯无味,每次写作文如此痛苦?归根结底是他们的语言库存太空虚,才导致他们作文像挤牙膏一般的艰难。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优秀的唐诗宋词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库存,增强他们的人文底蕴。

3.领悟人生哲理,探究生命情怀。优秀的唐诗宋词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蕴含着唐宋思想家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铭刻着他们的思想轨迹,记录着他们的心路历程。唐宋先贤们留下的血泪结晶,能引导我们理性地探究生命的本质与意义。摆放在我们面前的唐诗宋词,并非一个个僵死的文本,它们凝聚着诗人的心血,蕴含着诗人跳动的心脉与沉思的灵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灵澄澈,幽清明净,于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切向往。从李白的《月下独酌》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一个孤傲超俗的灵魂在低声吟啸。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流露出诗人对大唐王朝被繁荣假象所遮蔽的重重危机的深沉忧思。苏轼的《定风波》中,面对风雨,诗人高声唱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低谷中,诗人不改豪杰之志,不敛疏放之态,得失、荣辱、生死皆能泰然处之,这是何等的雍容大度!透过诗篇,我们能够深切触摸到一个特立自由、通达乐观的思想家的心魄。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人景仰的最高境界: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唐诗宋词选读范文第2篇

一、今宵剩把银釭照

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80页注释(8)“剩(jin)把”:尽管拿着。“剩”同“尽”,尽管。今按:把“剩”训为“尽”,肇始于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其曰:胜,甚辞,犹真也;尽也;颇也;多也。字亦作剩。司空图《白菊》诗“黄鹂啭后谁同听,白菊开时且胜过。”胜过,犹云尽过也。欧阳修《蝶恋花》词:“老去风情应不到,凭君剩把芳尊倒。”剩把,尽把也。晏几道《鹧鸪天》词:“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义同上。以上三例中的“剩”字,张相均训为“尽”,这似乎也讲得通,但是,如果把这三处的“剩”(胜)解释为“多”、“频”,上下文语意呼应更紧凑。“剩”为“多”、“频”义的例子在唐宋诗文中不胜枚举,我利用网上的电脑检索系统检索“剩”字,在《全唐诗》中得例111处,在《全宋诗》中得620例,在《全宋词》中得230例。

“剩”之单用,其义“多”、“频”等义者,唐宋诗词中其例甚多:

《全唐诗》卷一百九十九:“为君取醉酒剩沽。醉争酒盏相喧呼,忽忆咸阳旧酒徒。”卷二百零八:“别恨双溪急,留欢五马迟。回舟映沙屿,未远剩相思。”卷三百零四:“惆怅朝阳午又斜,剩栽桃李学仙家。”“只因长作龙城守,剩种庭前木槲花。”卷三百八十五:“驴放秋原夜不归。日暖剩收新落叶,天寒更著旧生衣。”卷四百一十五:“留君剩住君须住,我不自由君自由。”卷四百五十:“只有今春相伴在,花前剩醉两三场。”卷四百九十一:“东君欲待寻佳约,剩寄衣香与粉绵。”“此中剩寄思乡泪,南去应无水北流。”卷六百三十三:“剪取红云剩写诗,年年高会趁花时。”卷六百三十三:“赖尔林塘添景趣,剩留山果引教归。”

《全宋诗》第一部白玉蟾:“剩把苔钱买风月,山屏低拥草毡眠。”毕田:“波寒剩寫哀弦怨,露冷偏滋泪篠斑。”蔡沈“东君赋予知何意,剩与胭脂使嗇香。”曹勋:“和鸾宝苑梅花路,剩有香传玉座中。”“翩翩剩读春风句,两目增明胆亦张。”“直须落日红无际,剩看群山翠扫空。”“是知诗兴多,剩寄怀人书。”“剩读佳章正凭槛,海棠花上雨疏疏。”“清香剩披拂,参横伴村醉。”“剩贮琴书供啸咏,更新窗户不青红。”晁公溯:“剩令龙虎登高第,再赋凫鹥美太平。”“从兹剩致百家酒,更可作意呼真真。”“从使郊原昏白昼,剩教草木洗黄埃。”“待传京兆眉膴样,剩写春容入远山。”“道人为我收松子,剩种清阴十亩长。”“少留剩看平羌水,更继风流太白词。”《全宋诗》第二部晁说之:“肯为嵇生徒著论,便同玄晏剩翻经。”“好向浮云傍归路,定应剩听入琴风。”陈棣:“剩作篇章酬节物,忍令相背去堂堂。”

排比用例是训诂常用的方法,从众多的用例中提取意义,是逻辑上的归纳法,相比前人,我们有太多的优势,不必穷经皓首,也无需羡慕钱钟书“照相机式”的惊人记忆,利用相关的检索系统,仅需点击鼠标,就可以将相关关键词尽数排列出,为我所用。有了充足的材料,采用正确的方法加以归纳,这样提取出的义项,就可以相对准确些。“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在梦中。”盖出于杜甫《羌村三首》:“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戴叔伦和司空曙也分别有“还作江南梦,翻疑梦里逢。”和“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这样的句子,但晏几道在词中并非简单模仿,而是照应前文“几回魂梦与君同”而来。因为以前以梦为真,每每失望,因此眼前果真相逢,还是惊魂未定,将信将疑,那痛苦的经验使他将真认作梦,而要几次三番地秉灯照人,以此来消除心中疑虑。以梦为真,以真为梦,笔法上腾挪变化,情感上则是一往情深。《全宋词》卷二郭应祥有“剩把烛花高照,频教舞袖轻翻。笛声幽咽鼓声喧,却恨更筹苦短。”“剩把烛花高照”句式和意象与“今宵剩把银釭照”一句几乎如出一辙,“剩”“频”对举,意思也相同,可谓铁证。

其实,“剩”的“多”、“频”等义不仅可以通过排比语例归纳得出,而且也可通过探求语源找到确切的解释。《广韵。证韵》:“剩,剩长也。”(“长”音“长物”之“长”)东西有了“多余”,当然也就有了“多”的意思,这也是从时间、频率的角度来说,就是“时常”、“频频”了。本来,张相把“今宵剩把银釭照”的“剩”训为“尽”并无大错,但是《唐诗宋词选读》的编者们说“剩”同“尽(jin)”,把“剩”读作“jin”,讲成是“尽”的通假字或古今字,那就大错特错了。

二、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80页注5“舞低杨柳楼心月”:舞腰越弯越低,使她感到挂在柳梢、照到楼中的的月儿也随着下沉。注6“歌尽桃花扇底风”:歌喉越来越高而急促,使她觉得拿在手中的桃花扇也跟不上那快速的节拍。这样的注释驴头不对马嘴,让人啼笑皆非。其实,“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两句紧承上面的宴会描写,以工整精巧的对句描绘歌舞盛况。“舞低杨柳楼心月”,意谓挂在柳梢、照亮楼心的明月在酣舞中渐渐沉落;“歌尽桃花扇底风”一句,吴世昌先生认为,桃花扇,是歌舞所用团扇,一面画有桃花,另一面即书曲牌名目,征歌者就目点唱,歌女依点倚声。善歌或美色者客所竞赏,歌尽扇上曲名矣。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双关《国风》之“风”。因此,这句的意思是:歌女已经唱完扇上所列的歌曲。(《词林新话》,北京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128页。)这样的说法,很有道理。这两句巧妙地写出了纵歌狂舞,通宵达旦,整个宴会热烈而欢乐的氛围。

三、除非问取黄鹂

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80页注3“唤取”:呼唤。取,语助词,犹“着”。下阕“问取”的“取”与此相同。注4“问取黄鹂”:向黄鹂打听。黄鹂随春而来,应知其去向,故要想黄鹂打听。问取,询问、打听。这样的注释前后不一、自相矛盾,既然说“取”是语助词,犹“着”,那“唤取”、“问取”就该译作“唤着”、“问着”,而不能译成“呼唤”、“询问”和“打听”了。按这条注释的前半段话,其实是抄自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但是没有抄完整。《诗词曲语辞汇释》“取”字条目下说:“取,语助词,犹着也;得也。”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初版于50年代初,对于俗语词的研究,有着筚路蓝缕之功,善莫大焉。但无可否认的是囿于种种局限,这本书未能达到尽善尽美。正因为如此,后来的许多学者,如蒋礼鸿、郭在贻、王锳、顾学颉、王学奇、王云路等都在俗语词的训释上做出不俗成绩。仅就“取”字来说,顾学颉、王学奇在《元曲释词》里认为,“取”,随文见义,这就比张相的结论更合理更准确,而当代女学者王云路的《中古诗歌附加式双音词举例》一文,更是从理论高度归纳和完善中古诗歌附加式双音词的一般规律,她指出:六朝时期“取”在单音节动词之后是有实义的,应视为平列结构。后来,这一结构发生了变化,“取”可以与众多的单音节动词相结合,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因而表义成分越来越小,表音功用日益明显,逐步虚化为附加成分。

唐诗宋词选读范文第3篇

《唐诗宋词选读》最新版,2007年6月第3版。

1、第3页,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注释③【物候】指自然现象变化反映出的气候不同。

原句“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其中的“物候”,按《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解释: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季节气候的关系。在诗词中,这样解释未免生硬。其实,“物候”从词语结构上看,应为并列式结构,“物”指自然风物,“候”指气候。从语义上看,更侧重指“风物”,即风景万物。如卢照邻《元日述怀》: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而教材的注释采用偏正式结构,只强调了“气候的不同”,解释不完整。

2、第8页,刘希夷《代悲白头吟》,注释⑨【三春】指初春、仲春、季春的三个月。

原句“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古代常用伯(孟)、仲、叔、季来表示兄弟排行、长幼之序,如伯夷、叔齐,再如成语伯仲之间。《说文解字》:“孟,长也。”即孟在排行中指最年长的。后来,孟、仲、季逐渐引申用以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逸周书・周月》:“凡四时成岁,有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

而教材的注释“初春”的说法与仲春、季春并列,不够严谨。

3、第11页,张九龄《望月怀远》,注释②【遥夜】远隔天涯的夜晚。

原句“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教材把“遥”解释为“远隔天涯”实在不妥。遥,既有距离远之义,也有时间长之义。遥夜,长夜也。本诗中,有情人由于思念远人,难以入眠,所以埋怨长夜漫漫。又如,《楚辞・九辩》:“靓杪秋之遥夜兮,心缭而有哀。”

4、第30页,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注释⑦【画图省识春风面】省识,略识。

原句“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略识”,约略识得。这一解释与历史、句意是相矛盾的。因为,传说中汉元帝正是被画师毛延寿蒙蔽,他看到的王昭君的画像是被故意丑化了的,而不是“春风面”。这才有“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斐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然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后汉书》)的后话。而昭君怨,怨的正是汉元帝被画师蒙蔽而不识春风面。

因此,这里的“省”,应读shěng,从“免掉,减去”的意义上引申为简单了事,即“不”的意思。“省识”应释为“不识”。

5、第38页,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注释⑧【四海为家】指天下统一。

原句“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教材注释不错,原指帝王拥有天下,如《汉书・高帝记》:“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

但“四海为家”其实有两种意思,还有一种,也是后起的意思:指志在四方,不留恋家乡或个人小天地。教材作补充,方便学生全面理解。

6、第45页,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注释②【二十四桥】唐时扬州市井繁盛,共有二十四座桥,见沈括《梦溪笔谈》。

原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究竟指什么,历来说法不一。教材采用《梦溪笔谈》之说。但,这种说法颇多异议。一是沈括在其《梦溪笔谈・补笔》中仅仅列出了23座桥的名字和位置,不足24座;二是其中“下马桥”竟有两座,重复。比较通行的说法应是指一座桥,名为“二十四桥”,当地人也称“廿四桥、念四桥”。清代文人李斗的《扬州画舫录》:“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另,宋代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从这首词看,也应指一座桥。

7、第63页,欧阳修《蝶恋花》,注释⑤【章台路】汉代长安有章台街,多妓馆,京兆尹张敞无威仪,罢朝以后常走马过章台街游乐。后以章台路代指歌妓聚居的烟花柳巷。唐许尧佐《柳氏传》,记韩与歌姬柳氏故事,作有“章台柳”词。韩《章台柳・寄柳氏》云:“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柳氏《章台柳・答韩员外》云:“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夜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原句“楼高不见章台路”。

教材注释的核心是:后以章台路代之歌妓聚居的烟花柳巷。这本不错。但注释前引用了“张敞罢朝常逛章台路游乐”的典故,注释后又引用“韩与歌姬柳氏”的爱情故事。故事虽动人,但实在是叠床架屋,且“韩柳”历经沧桑终得团圆,其中的情味与《蝶恋花》的女主人公怨恨丈夫花天酒地的情感基调格格不入,理应删去。

8、第79页,晏几道《临江仙》,注释⑦【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彩云,古代常用以比喻美丽而薄命的女子,此喻指艳装的小O。

彩云,比喻美丽而薄命的女子,没有问题,正如白居易《简简吟》: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但教材注释后半句“此喻指艳装的小O”,实属多余。艳装的小O叫“彩云”,玄衣的小O岂不成了“乌云”?

9、第80页,晏几道《鹧鸪天》,注释⑤【舞低杨柳楼心月】舞腰越弯越低,使她感到挂在柳梢、照到楼中的月儿也随着下沉。注释⑥【歌尽桃花扇底风】歌喉越来越高而急促,使她觉得拿在手中的桃花扇也跟不上那快速的节拍。

教材此处的两处注释实在是随意性太大。词中“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两句描写的是宴会上的歌舞盛况。“舞低杨柳楼心月”,应指挂在柳梢、照亮高楼的明月在酣舞中渐渐低落,而不是的腰越弯越低。“歌尽桃花扇底风”,桃花扇是歌姬所用团扇,一面画有桃花,另一面写的是所唱曲牌名目,点歌者依目点歌,歌女依点歌舞。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双关《国风》之“风”。在这里应指曲牌名目,相当于节目单。因此,这句的意思是:歌女已经唱完扇上所列的歌曲。这两句生动描绘出了宴会上酣歌醉舞,通宵达旦,热烈欢乐的氛围。

唐诗宋词选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唐宋诗词 校本内容编选 题材分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4-0072-02

在浩繁璀璨的古代文化遗产中,产生于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诗宋词,可谓是蔚然大观的珍宝异品。现行的全国通用的人教版初中、高中语文教材,仅是选取了一些名家或名篇而已,远远无法满足好奇心与审美趣味日渐增强的中学生的阅读与学习需要,也为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探索与开发的机会。那么,如何开发和编组初、高中学生系统接触并较全面地赏学唐宋诗词的“校园文本”(即校本)。其中主要的主张大致有两类:一类以清代学者孙洙为代表。他在《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原序》中明确提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主张,强调的是多读多记,功到自然成,他也因此按诗词的外在体裁形式编辑了《唐诗三百首》。后人按此样式又编辑了《宋词三百首》(近人朱祖谋编)。二是以编辑现行的大学、中学教材的专家学者为代表。他们在编纂唐诗宋词的指导思想多为精选名家名篇,旨在由名家名篇为引导,举一发而代全貌,启发学生了解与学习唐诗宋词的兴趣。这两种主张各有其优势,但对于今天求学的学生来说,又各有难以顾全之虞,再加上其他指导手段的疏忽,原本可以让学生大有兴趣的学习资源,如今却让相当多的学生对此敬而远之。究其原因,也许有时展和学习价值观变化的原因,或者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更有其文本编组理论及其学习方法指导方面上不够完善的客观原因。因此,探讨开发符合现代学生实际的唐宋诗词文本编组这一课题,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

一 将浩繁的唐宋诗词文本资源归纳成类是学习的必要

唐宋时期是我国古代诗词创作成就最为璀璨的时期,也是一个英才辈出、灿若群星的时期。《全唐诗》所录诗人即达2000多人,其中开宗立派、影响久远的大家不下20人,而特色显著、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的诗人更有百人之多。现存唐代诗歌近5万首,且多种艺术风格争奇斗艳,蔚为大观。“近人唐圭璋先生综合历代诸家所刻,又广泛从宋元以来的典籍中钩深抉隐,编成《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收词人1330人,词作19900余首。”如此浩繁的作品,若采用汉代“古诗十九首”的全面阅读方式是不可能的,也在现实生活中无此必要;那么随意撷取,只由兴涉猎,走马看花,事实告诉我们也只能知凤毛麟角,难窥全豹的。因此要精而全地阅读了解唐宋诗词的全貌非分类学习不可。

清代学者孙洙(号蘅塘退士)在这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编纂的《唐诗三百首》择要选萃地以体裁对唐诗进行了分类编排,即按“五言古诗、五言乐府、七言古诗、七言乐府、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体裁分类对唐代诗歌进行了选择编排,使初学者能循序渐进地大致领略唐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方便了对唐诗的阅读学习。近人胡云翼编纂的《宋词选》按照年代顺序,并在偏重作品思想意义的前提下,兼顾艺术水准地收录了75位有影响的词家的383首词作。但《唐诗三百首》意在引导学习者学会写旧体诗,似与今天学诗不尽吻合,且数量不少,风格错杂,也难以让初学者短期便知全貌;而《宋词选》过于推崇豪放派,忽视宋词主流婉约派,且数量也大,故现今各类学校基本不直接采用它们做学本来进行唐宋诗词的教学。

现今大学和中学教材多是以诗词名家为经线贯穿唐宋诗词作品发展来介绍学习的,使学生能迅速掌握唐宋诗词的突出成就、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但若教授者不加以向广度和深度引导,就会使学生不能全面掌握唐宋诗词的整体成就,难免对唐宋诗词产生片面之感。如对李白,大多数学生只知道他是浪漫主义诗人,有高涨的从政热情和爱国情怀,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也写过儿女情长的、有浓厚生活气息的《长干行》,写过反映江南水乡女子娇娆的清新如洗的《越女词》,写过充满现实主义情怀的《丁都护歌》;更少有学生知道李白诗歌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乐府诗行”上。而在格律诗创作上,王昌龄、杜甫等人与他难分伯仲。再如,对苏轼,大多数学生也只知道他是豪放派词家,有“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豁达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壮,却很少注意到他也有“相对无言,唯有泪千行”的深情和“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的婉约。故这种以“名家名篇”作引导的系统学习唐宋诗词的方法,一旦引导不好,就不能起到对唐宋诗词作品全面系统认识的效果,有时甚至有“肢解”诗家词家作品成就之憾。

因此,学习唐宋诗词作品必须分类,且应有一个既省时而又适合高中学生全面认知的、合理分类的“校本”,这是高中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上不容迟缓的课题。

二 以题材分类为经,寻找全面了解唐宋诗词作品成就的途径

“诗言志,歌咏言。”唐宋诗词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传统,作者面对所处的风云变化的时代,写出了题材广泛、思想深刻、风格多样的浩瀚的诗词佳作。客观上也给今人阅读学习唐诗以一个系统的学习启示,即可以通过不同题材内容的代表作梳理出唐宋诗词作品的概况,即依据题材划分的类别,把握学习唐宋诗词作品之经,进而较充分地熟识与学习唐宋诗词的成就。

唐诗宋词选读范文第5篇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读尽唐诗宋词之美?如何使学生在诵读唐诗宋词的过程中充实学养并提高审美素质呢?关键还是一个“读”字。只有多样诵读才能让师生尽享唐诗宋词之美。

一.教师的背读

高尔基曾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诗歌是语言的精粹,特别重视选择和运用最易唤起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词语,使诗句更具有形象美,让形象走进读者脑际,焕然于读者心灵。做到这一点,读是关键。唐诗宋词诵读的校本课教学,教师的背读应领先学生一步。当按教学进度要诵读一首唐诗宋词的时候,教师首先应根据自己的音质、音色的特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当堂背读,学生一下受到感染,一颗颗羡慕的心就会跳动起来。特别是教师背读时,准确把握诗词的基调、节奏、韵律,领悟诗词的意境,融进自己的思想情感,进入角色。学生在倾听诗人心声的同时,也是在倾听教师自己的灵魂与诗词产生的共鸣。这时,你要让学生也诵读诗词,他们聆听了自己敬爱的老师优美动听的背读,学生沐浴在老师的如痴如醉中,他们怎能不被引入诗意词境呢。当一首首优美的诗词被老师用真情播放,用全身心的投入去表演,甚至是声泪俱下,学生还会无动于衷吗?

有了教师这样的背读,再让学生通过教师严格设计的因诗而不同的朗读形式,揭示朗读时应注意的事项,指导学生再读。从单个到多个,多个到全班,班级到全校,学校到社会,让唐诗宋词的诵读形成一种和谐、一种氛围、一种感动,唐诗宋词诵读就有自己特有的天地了。

二.诗味的朗读

古典诗词的节奏是根据汉语的特点建立的,有“顿”来体现的。唐诗中,五言三顿,是指每句音节是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七言四顿,说的是诗句的音节组合方式是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像“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停杯――投箸――不――能食……闲来――垂钓――碧溪――上。”(李白《行路难》)引导学生诵读时一定要按音读和意境的节奏划分,把节律告诉学生。要让学生明白,凡是有规律的运动都可造成节奏,诗歌语言是由有意义的声音组成的。它的强弱、长短的不同组合,如果符合一定的规律就形成了节奏。中国诗歌不论古今得有中华民族美的原生态读法,要让学生读出古香古味。

诗味的朗读唐诗宋词,就是要让学生体会诗歌是怎样通过不同声调的和谐配合来形成悦耳动听的音调的。就是要让学生懂得律诗是怎样通过平仄律和双声、叠韵、叠字、叠句的恰当运用达到音调的和谐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诵读中准确把握节奏,真情体会诗意,真实感悟诗美的。校本课正是要传承这种国学文化。

三.形象的说读

一首意境优美的诗词,最好引导学生描述出来。老舍说过:“教师的语言既要有意思,又要有响声,还要有光彩。”作为唐诗宋词诵读的校本课教师,诵读不能仅仅局限在声音上,还要把诗歌的画面展现出来。如诵读李清照的《如梦令》,教师在诵读之前,可以面带微笑,用亲切的目光环视全班同学,用轻柔的语音娓娓描述:“有这样一个地方,那儿有亭台、小溪、夕阳,有荡漾的湖水、洁白的鸥鹭、娇艳的藕花、碧绿的荷叶,荷花深处还有一群微醉的嬉闹者。她们划着小船……”同学们能不进入教师描述的那个世界吗?能不激情诵读那首千古名词吗?

四.美妙的唱读

相关期刊更多

唐史论丛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陕西师范大学唐史研究所;中国唐史学会

实用糖尿病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辽宁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糖尿病新世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