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寒暄

寒暄

寒暄范文第1篇

1、现在的生活,温饱问题不在话下,寒暄语也多了。我和朋友寒暄了几句就走了。好久没见我的朋友,我看到他,总要跟他寒暄几句。投我一票吧!

2、回家途中遇到一个故友,不得不停下寒暄几句。

3、那种社交的礼数、权位的交易、字斟句酌的寒暄,与愉快心情是格格不入的。

4、我和我小学的同学在街上相遇,互相寒暄了几句就各自走了。

5、她从不拥抱我们,但总是和我们寒暄,将我们热乎乎的小手握在她那双秀美清爽的手里,她的手背上露出一些青筋,就像手上白嫩的皮肤细薄得遮不住它们似的。()

6、他们俩一见面就寒暄起来,而且还没完没了,真让人心烦!

7、我们若在路上碰上熟人,应当跟他寒暄一两句;若视若不见,不置一辞,难免显得自己妄自尊大。

8、我忽然看见我小学的死党,便走过去跟他寒暄几句,然后就匆匆忙忙的离开了。

9、地气反寒暄,天时倒杀生。——白居易《桐花》

10、见面之后是省不了的一番寒暄,之后大家才纷纷进入了房间。

11、大年初一,亲戚朋友见面都要闲聊几句互相寒暄问个好。

12、吴明和王新坐在咖啡厅里,象多年的朋友,寒暄了一阵子之后,就转入了正题。

寒暄范文第2篇

寒暄的主要的用途,是在人际交往中打破僵局,缩短人际距离,向交谈对象表示自己的敬意,或是借以向对方表示乐于与多结交之意。所以说,在与他人见面之时,若能选用适当的寒暄语,往往会为双方进一步的交谈,做好良好的铺垫。

反之,在本该与对方寒暄几句的时刻,反而一言不发,则是极其无礼的。

在当被介绍给他人之后,应当跟对方寒暄。若只向他点点头,或是只握一下手,通常会被理解为不想与之深谈,不愿与之结交。

碰上熟人,也应当跟他寒暄一两句。若视若不见,不置一辞,难免显得自己妄自尊大。

在不同时候,适用的寒暄语各有特点。

跟初次见面的人寒暄,最标准的说法是:“你好!”“很高兴能认识您”。“见到您非常荣幸”。

比较文雅一些的话,可以说:“久仰”,或者说:“幸会”。

要想随便一些,也可以说:“早听说过您的大名”、“某某某人经常跟我谈起您”,或是“我早就拜读过您的大作”、“我听过您作的报告”,等等。

跟熟人寒暄,用语则不妨显得亲切一些,具体一些,可以说“好久没见了”、“又见面了”,也可以讲:“你气色不错”、“您的发型真棒”,“您的小孙女好可爱呀”、“今天的风真大”、“上班去吗?”

寒暄语不一定具有实质性内容,而且可长可短,需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而它却不能不具备简洁、友好与尊重的特征。

寒暄语应当删繁就简,不要过于程式化,像写八股文。例如,两人初次见面,一个说:“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三生有幸”,另一个则道:“岂敢,岂敢!”搞得像演出古装戏一样,就大可不必了。

寒暄语应带有友好之意,敬重之心。既不容许敷衍了事般地打哈哈,也不可用以戏弄对方。“来了”,“瞧您那德性”,“喂,您又长膘了”,等等,自然均应禁用。

问候,多见于熟人之间打招呼。西方人爱说:“嗨!”中国人则爱问“去哪儿”、“忙什么”、“身体怎么样”、“家人都好吧?”

在商务活动中,也有人为了节省时间,而将寒暄与问候合二为一,以一句“您好”,来一了百了。

问候语具有非常鲜明的民俗性、地域性的特征。比如,老北京爱问别人:“吃过饭了吗?”其实质就是“您好!”您要是答以“还没吃”,意思就不大对劲了。若以之问候南方人或外国人,常会被理解为:“要请我吃饭”、“讽刺我不具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多管闲事”、“没话找话”,从而引起误会。

在阿拉伯人中间,也有一句与“吃过饭没有”异曲同工的问候语:“牲口好吗?”你可别生气,人家这样问候您,绝不是拿您当牲口,而是关心您的经济状况如何。在以游牧为主的阿拉伯人中间,还有什么比牲口更重要的呢?问您“牲口好吗?”的确是关心您的日子过得怎么样。

寒暄范文第3篇

【教学内容、步骤】

一、展示多媒体画面

镜头1 深秋的公园,两人在晨练时相遇

男:今天天气变凉了!

女:可不,穿的衣服也厚起来了!

镜头2  开学了,几位来报到的男同学碰上

小奇:你们好!两个月没见,这个暑假可真长!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游泳。不过,我还为此呛了几口水呢!妈哟,当时吓死我了!小韦、小明,你们假期都干些什么了?

小韦:我天天在家里练琴,没你过得那么刺激!

小明:我,我没什么可说的。

二、提问、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两个画面的交际场合、交谈信息各有什么特点?谁能说出这两种谈话的名称?大家自由讨论再发言。

生:第一个镜头谈话双方都是成人,他们可能天天相遇,话都说完了,只好没话找话。(其余学生笑)

生:第二个镜头都是和我们身份一样的学生,他们很久没见面了,有许多话要说,其中一人不知从哪里说起。

师:两位同学都说得很有意思,说得有一定道理,也很流畅。看来,我们同学听得很认真,观察很仔细。不过,第一个画面的人是没话找话吗?这值得推敲。第二个画面的同学为什么有人说很多,有人却说不出来呢?这些待会我们一起探讨探讨。对了,还没人给它们起个名字呢!不要紧,大家随便说,说错了没关系!

生:第一幅画面叫“应酬话”,第二幅面叫“聊天”。

师:说得好!比较接近了!看来,我们同学的脑子还是很会转的!确切地说,这两种交谈分别是“寒暄”和“攀谈”。同学们,今天我们主要就它们了解了解,练习练习!

三、解释“寒暄”和“攀谈”,总结其特点。

(板书)寒暄:谈天气冷暖、没有具体信息、显得亲切主动、缩短双方距离

攀谈:自由、随意交谈,临时寻找话题,可交流信息、加深了解、沟通感情。

教师强调:交际中人们见面时的应酬性“寒暄”不是废话;与人交往时要善于积极主动地攀谈,才能锻炼口才,增长见识,广交朋友,增强能力。

四、分析情境:

同学表演情境1  上班的路上

甲 :近来身体还好吧!

乙:唉,说来话长啊!上个月大病了一场,高烧40度持续不退,全家都为我忙得全乱了。我女儿都没人送她上学。说起这孩子,也怪懂事的,今年她不也才8岁吗……

甲:对不起,我上班快迟到了,下次去看你,好吗?再见!

学生表演情境2       火车上

姑娘:大爷,您看上去身体可真硬朗,这是出远门吧?怎么,不用在家里看孙子?

老人:儿子在外地工作,他们工作忙啊!一年多没回家,我那孙子估计长高了好多,这不,去看看!

姑娘:您可真像我爷爷!小时候,他可宠我了。

老人:那你爷爷还健在吧?……

1)教师:根据寒暄、攀谈的知识,分5个小组讨论,分析两个情境的交际效果。(提示:双方合乎场合、注意对象,是否了解别人的谈话意图,有没有让对方为难)

2)学生讨论

2)各组代表发言,主要观点是:第一场交际不理想,第二场效果好。

甲做得对,她遇到乙,想与对方寒暄一下,表示友好

乙没注意说话场合,不知对方“寒暄”之意,别人要上班了,她还长篇大论。

姑娘很善于和人攀谈,她根据对方的年龄、心理特征,找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尤其在火车上,这种谈话让人觉得轻松、愉快。

老人也很健谈,主动接话题,并善于拓展(转移谈姑娘的爷爷)

寒暄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日 寒暄语 文化

从中日寒暄语的异同,我们可以感受到中日文化的差异。

一.见面时的寒暄语

1.从时间性看中日文化的异同

见面时的寒暄语中,中国的“你好”一般对应日语的“こんにちは”,实际上日本人一天从早到晚,这一内容的寒暄语并不相同,其中有“おはよう”(早上好)“こんにちは”(白天好)“こんばんは”(晚上好)这三种形式。对此,刘德平先生曾指出中国的日语教科书中写到“昼間(白天)”的时间用“こんにちは”寒暄,而“昼間(白天)”的时间范围很模糊,没有具体的时间点,季节不同这一时间段也有所不同。从这点可以看出,日本文化具有模糊性。

2.从称呼看中日称呼文化的异同

偶然见面的场合,在中国一般添加称呼,也就是“称呼+你好”。而在日本经常说“どうも”、“お久しぶりですね”、“偶然ですね”。中国人称呼亲属以外的人多用亲属的称呼,例如:“阿姨你好”。而日本用亲属称呼问候的很少,那样会让对方感到不快。

3.中国的质问文化

中国有“干吗去?”、“吃饭了吗?”这样的质问寒暄。实际上类似的寒暄,提问并不是目的,而是向对方表示问候。日本向对方提问的场合多以天气情况来问候,如“いいお天気ですね(天气很好啊)”。

4.日语过去的言及

日本人偶尔也会用“昨日はごちそう様”、“昨日はどうも”等来提起先前发生过的事情,例如:朋友请吃饭了说“ごちそうになりました、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第二天或者是几天后也再次说“この間はごちそうになり、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来表达谢意。而中国人如朋友请吃饭,当场会说“谢谢款待”,再见面的时候不习惯再次说,反而经常会说“大家都是朋友,不要见外”。

5.中国人对自由的追求和日本人对规则的严守

中国多用灵活多样的寒暄形式,日语多用固定的方式进行寒暄。例如,到家了,汉语里有很多寒暄法,在家的人会说“回来了”、“怎么刚回来呀”、“吃饭了吗”,刚回家的人会说“干嘛呢”“累坏了”等等。日语里一般是“ただいまーおかえり(なさい)”,回家晚时会说“ごめん、おそくなって”。再如,有客人访问时,汉语里会说“来了”、“请进”,关系好的人通常会省略寒暄直接进入话题,即“熟不拘礼”。日语里要彼此问候“お邪魔します”和“いらっしゃい”、“おはよう”、“お疲れ様”、“ありがとう”等,即使亲密朋友之间也不省略。

二.分别时的寒暄语

从词源上看,“さようなら”并不是“再见”的意思。古代日本人分别时会说“さようならば、これで失礼をしましょう”、“さようならば、これでお別れをしましょう”。这种说法很长,所以就省略了后面的部分,用“さようなら”来表达“再见”的意思。这种话到一半停止的方式是日语的一个特征。而中国人如果不把自己想说的话说清楚,可能会留给对方性格不好的印象。

1.从省略看顾虑文化

“さようなら”和“再见”都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根据场合,除了“さようなら”,还有各种各样的寒暄方式。例如:熟人之间会说“じゃあね”、“じゃあ”、“じゃあまた”、“それでは”、“ではまた”、“またね”、“それじゃあ”、“ごきげんよう”,这些省略语是为了避免让对方有压力和负担。日本人经常用“ご迷惑をかけまして、すみません”,“迷惑”在日本是非常严重麻烦的事情,所以在离开别人领域之前会说“お邪魔しました”、“失礼しました”、“お忙しいところを申し訳ございません”。可以看出,日本人有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的观念。笔者认为这可以说是“顾虑文化”。而中国人见面一般会说“明天见”、“拜拜”“我先走了”、“再见”。

2.中日的集团意识

在日本社会,同一集团内有人离开的话,经常会说“行ってきます”或“行ってまいります”,其他人会说“行ってまいります”作为回语。对此,中国人会觉得不可思议。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在日本有强烈的集团感。中国一般没有这种寒暄,但是经常会说“咱们”,例如:“咱们公司”、“咱们学校”。可以看出,汉语和日语表现出了同样的集团意识。

寒暄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日语寒暄语 语言特征 文化

人们在交谈中离不开寒暄语,日语寒暄语是日本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表达方式。作为日语学习者,我们必须掌握日语寒暄语,以实现与日本人的顺利交流。日语的“挨拶”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在唐、宋时期佛教盛行,禅宗和尚们为了悟道,常常进行一对一的问答,这被称为“挨拶”。佛教传入日本以后,“挨拶”一词便在日本扎下了根。“挨拶”一词的含义较广,日本语言学家渡边友左在《国语学研究事典》中所下的定义是:“人们为与他人建立亲和的社会关系,或为维持、加强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而进行的社交、社仪之一。”由此可见,“挨拶”是以语言行为为主的包括某些动作的社会行为方式。所谓动作,可以想象到的如见面或分别时的点头、握手、鞠躬、拥抱和亲吻等。“挨拶”还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用以建立、维持和加强人们之间的亲和关系。事实上,所谓“挨拶”行为,是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因为任何社会、任何民族,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彼此相见时,总需要以语言或非语言方式相互确认对方的存在,增进感情,建立和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是社会生活的“剂”。寒喧虽然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行为,但其具体内容和方式却因各民族的生活方式、语言与社会心理不同而各异。譬如中国人喜欢握手,日本人喜欢鞠躬,西方人则更习惯于拥抱,诸如此类都有很深的社会渊源。在语言表达上,更是互不相同,例如,中国人见面时说“幸会”“你好”,而日本人则说“早安”“晚安”,甚至于以“今天好冷啊”“又下雨啦”之类有关天气的情况来打招呼。所有这些,都与各民族的历史、社会文化乃至人的心理特征密切相关。本文试从文化的角度对日语寒暄语表达作考察。

一、日语寒暄语表达体现了日本人强烈的集团主义归属心理

集团主义文化是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地理位置来看,日本是个岛国,四面环海。山地和火山占国土面积的74%。国土面积狭小,资源缺乏,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频发,自然环境恶劣,与外界交流很少,外来影响很难进入日本,而且日本列岛内部的各地域之间相对隔绝的环境使日本人有了同甘共苦、团结互助、居安思危和竞争的意识,形成了高度统一的民族集团意识。日本是一个集团主义意识很强的社会。由于历史和地理的缘故,日本人对其所在的集团形成了“家”的意识,具有很强的归属感。在家靠家庭,在社会靠企业,而企业靠国家。所以欧美人说,整个日本就像一家官民合办的股份公司。日语日常寒暄语表达也反映了这一点。日本人在离家出门时,通常对家人说:“いってきます(我走了)。”而家里人则说一声:“いってらしゃい(你走呀)。”外出回来的人在进门时要说:“ただいま(我回来了)。”而在家的人则说:“おりなさい(你回来啦)。”这种“挨拶”不仅仅用于家庭成员之间,在学校、公司,在凡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之间均普遍使用。“我走了”、“你走呀”之类是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习惯而进行的翻译,体现不出日语固有的语感,作为日语,是“去去就回来”和“去去就回来呀”之意。“去去就回来”意味着“我的离去时暂时的,不是脱离群体”;“去去就回来呀”则意味着对离去者的继续承认,而不是推出群体之外。

二、日语寒暄语表达体现了日本人谋求和谐的心理特征

日本是单一民族,是一个使用单一语言的岛国,在历史上从未受到外来民族的侵略。国内虽然有过不少战争,但是就其规模和激烈程度而言无法和欧亚大陆的民族战争相提并论。可以说日本自弥生时代以来的两千多年基本上过着安定有序的生活。而维持这种安定有序生活的基础就是以和为贵的精神。可以说以和为贵、谋求和谐是日本民族文化的核心之一,极大地影响了日本人的性格和思维模式。它渗透到了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和”在语言交流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日本人在餐前餐后,或是接受对方提供的一杯茶、一杯咖啡的前后,都要说一句“いただきます”和“ごちそうさま”。前者是“承蒙赏赐”,后者是“多谢款待”的意思。我们觉得一顿便餐或一杯茶不值得如此造作,是累赘。其实对于日本人来说,“此话并非只是感谢款待自己的主人,而是对使此餐成为可能的所有人的感恩戴德,也是对所有人付出的劳动所表示的谢意,这就如同欧美国家的人在饭前进行祈祷一样”。①因为这样的原因,很多日本人在自家,或一个人用餐时亦是如此。儿童从小便受到父母、老师的严格指导,懂得不知道珍惜别人劳动的人,便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进而是不知情理的人。

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好处表示感谢,或对自己给别人添的麻烦表示歉意,已成为“挨拶”的特色之一。例如,日本人经常在“挨拶”时言及已经过去的事情,一再地说“先日はどうも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昨夜は失礼しました”等。这种“挨拶”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永远建立在一个不间断的时间线上,进而得到稳定的发展,使人们之间的关系更融洽。

三、日语寒暄语表达体现了日本人的自然意识

日本人自古以来就在固定的土地上从事农耕稻作,在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环境中生活,虽然有时受到台风、地震和火山的侵袭,但同时也从自然中获得了不少恩惠。日本人从来没有把自然界看作人类的对立物或天敌,而是把自然界当作人类的朋友和生活上的依靠。这种对自然界的亲和意识在日本人中间是非常强烈的。一年四季,日本人把自然置于自己的周围,去享受自然。在日语里,在日本人的“挨拶”中有关季节、气候变化的语言占很大的比重。例如“暖かくなってきましたね(天气暖和起来了)”“今日はあついですね(今天真热啊)”等都是频繁交换的“挨拶”。尤其是在书信中,关于季节气候情况的描述,是问安部分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四季分明的自然环境,变化万千的气象,以及农耕民族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培养了日本人对天气的强烈关注。这种关注已经成为日本人日常“挨拶”的一部分。

四、结语

一个民族的语言特性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社会环境当中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的,因此语言活动能很好地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特征。根据以上寒暄语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日本人的几种民族性。概括而言,日本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孕育了这种特有的语言特征。集团主义意识很强的日本人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且注意和周围的人保持和睦的关系,谋求社会内部的和谐。

日语寒暄语的内涵非常丰富,没有深刻的理解,就绝对不可能做到灵活准确地运用。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不同产生了语言文化上的差异。我们研究讨论这些语言与文化的深层联系,目的是要使语言的学习和研究并不只是把语言简单地看成是一套用于人际关系交流的单纯的系统,而是要更多地了解这套语言的文化历史背景,这样我们对语言的理解才会是全面的、深刻的,同时在运用的实践当中,也可避免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而导致的误会。

注释:

①水谷修,水谷信子.外国人の疑に答える日本ノト1.ャパンタイムズ:56.

参考文献:

[1]孙满绪.日语和日本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王秀文.日本语言、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