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有所不为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专题式教学必要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0-0134-03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05方案”实施以来,围绕着如何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达到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目的,各高校教师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探索出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专题式教学就是其中之一。

所谓专题式教学,就是按照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打破传统的按教材章节体系、依次授课的教学方式,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和整合,形成既有重点又有难点,前后理论知识相互联系同时又具有独立性的主题模块式的教学方式。专题式教学要素包括:教育目标,问题设定,相对独立的理论主题,适合的教学方法等。其基本环节包括:问题导入、专题讲授、师生互动、教学小结及作业等。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专题式教学往往主题鲜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突出,教学针对性强。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采用专题式教学越来越成为教师的共识。

一、高校思政课实行专题式教学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缓解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

“课时少,内容多”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普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程为例,“原理”课是由“98方案”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两门课程及新增的“科学社会主义”内容整合而成,过去几乎是三门课的教学内容现在压缩成一门课,教学时数也由过去的百余个学时减少到54个,而且在不少院校中,这一数字又一减再减。与课时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原理”课的教学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如2013年版教材包括“绪论”和七章内容,共有20节,25万字,横跨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领域。因此,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比较突出。针对这一问题,教材编写的首席专家逄锦聚指出:“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根本的出路是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特点出发,按照邓小平‘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精神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精神应是教师在尊重教材基本原理的完整、准确和知识的系统性基础上,一方面要突出对其基本理论与方法的讲解,压缩教材的论证过程,注重引导学生用鲜活的社会实践和个人的感性经验实现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话和链接。另一方面要突出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相对独立的理论主题为中心,同时配以相关的思考问题,通过教师的讲授,实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掌握。专题式教学恰恰是这一精神的体现,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一般来讲,在一个组织好的专题教学之下,一方面可以通过整合教材内容,涵盖尽可能多的知识点;另一方面以相对独立的理论主题为中心,又可以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既能保证知识点的覆盖面,又能体现教学的深度。

(二)专题式教学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创造性转化的需要

高校思政课教材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标志性成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权威性和针对性,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是教材体系的作用和功能是潜在的,它本身并不能自发地实现,而必须依靠教学体系来发挥。教学体系是指由教学主体设计的使各种教学要素朝向实现教学目标的合理组合,它是统一的有机系统。在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上,有的教师认为二者是统一的,往往简单地视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不做任何创造性转化;有的教师则强调二者是对立的,认为应当进行转化,但在转化时往往背离课程标准,随意转化,表现为喜欢讲什么就讲什么,学生愿意听什么就讲什么,等等。教材体系不同于教学体系,这是事实,但是教材体系在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应当以课程标准为前提,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进行创造性转化。专题式教学以教材体系为依据,但它不是对教材的一种机械的依靠,而是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意识的挖掘、梳理与整合;一个好的专题往往是教师从学科、课程高度把握教材的结果,而不是就教材本身理解教材。因此,专题式教学能够满足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创造性转化的需要。

(三)专题式教学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需要

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个国家意识形态的传播过程,而意识形态的传播是一个从认知到认同,从外化到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主体间的平等互动。传统的授课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主体,由教师掌控整个教学过程,采用“填鸭式”的方法,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结论,学生则只是被动地听、写、记,师生之间缺乏良性的互动。从教育教学的规律来看,教学内容的内化是一个认知和情感体验过程,如果没有学生主体的思考和体验,仅靠外力则难以推动和完成这个过程。当前思政课教学实效性难以保证的主要原因也与师生之间缺乏良性互动有关,被灌输的结论也很难被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

在专题式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灌输者”,而是融演讲家与主持人为一体的角色。一方面教师要像演讲家一样能够熟练地运用具有说服力的语言艺术,将逻辑严密的教学内容讲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又要像主持人一样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构建教学内容的立体表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及时处理学生对于教学的反馈,有效地驾驭课堂。对于学生而言,其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被激发起来,学习知识的过程成为一次心灵的享受,从被动接受现成的结论变成了主动的学习过程。

不难看出,用专题式教学来缓解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既是教师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需要,也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在专题式教学中,教师不再完全受教材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讲什么、怎样讲完全掌握在教师手中。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充实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但另一方面,也会出现教师随意处理教学的现象。例如,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有的教师 “掐头去尾”,不讲绪论和结语;有的教师则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随意取舍,熟悉的就多讲些,不擅长的就略过;有的教师则讲到哪里算哪里,毫无教学计划性。更为严重的则会出现将思政课“迎合化”、“中性化”和“边缘化”的现象,有的教师为迎合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忘记了思政课的教学宗旨,不自觉地淡化了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性,将其混同于一般的专业课程。为赢得学生的好评,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大讲奇闻逸事,甚至借某些社会消极现象大发牢骚以取悦学生,置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于不顾。还有一些教师把自己仅仅定位为现行政策的宣讲者,教学缺乏理论深度,照本宣科,底气不足,颇受学生质疑,等等。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性质不同于专业课的教学,它是“党和国家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是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人群形成共同理想基础的重要手段”,这一特殊性质就要求思政课的专题式教学应当注意把握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必须坚持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即思政课的教学不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为了让大学生产生思想共鸣和价值认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追求公平正义的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二是要坚持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即教师所设计的专题要在计划的时间内,让学生有效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校思政课专题式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着力优化专题式教学内容

首先,专题设计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当对某个认知对象经过深入思考后仍然感到疑惑不解时所产生的一种继续探索以彻底解决该问题的冲动。一般来说,带着问题意识去进行研究往往更具有主动性,它能使研究行为更加积极和深刻。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解读中国重大的现实问题,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因此,以问题设定教学的起点和着力点,通过讲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是专题式教学的重点。在进行专题设计时,教师应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要善于选择和设计那些针对性强、符合社会生活和大学生思想、学习和实际,容易产生共鸣的问题,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行为规范的认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以“原理”课为例,在关于绪论部分进行专题设计时,就应从世界范围内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着手,针对“马克思热”、“中国梦”等问题,重点培养学生对当前国际、国内重大问题的认识。

其次,专题设计应注重整体性,有机整合交叉及重复内容。

思政课“05方案”规定的大学生必修的课程有四门,分别是“原理”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这四门课教学内容各有侧重,又共同构成一个思政课教学整体。但这四门课程之间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一些交叉部分,如在“原理”课、 “概论”课和 “纲要”课中都涉及有关社会主义的理论问题,虽然角度不同,但其知识点是一致的。再如,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问题,在“基础”课和“概论”课中也有重复之处。一般来说,这些交叉重复的内容,往往也是各门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如果因为其重复就略过不讲,则会破坏整门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如果按部就班、面面俱到,则会导致学生因内容重复而心生厌倦,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专题设计时,应当树立思政课四门课程一体化的整体意识,有机整合交叉及重复内容,做到既有分工又相互协调。使每门课程的专题设计一方面要自成系列,另一方面又要与其他三门课程有效衔接,以体现整体性。

(二)善于挖掘专题式教学的深度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教学的深度是指教学不要只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上,而是要有意识地去往深层次努力,让知识转化为智慧,让教学真正成为思维训练的手段。对于思政课而言,其教学深度往往是与其学术性联系在一起。长期以来,对于思政课的定位往往是强调其政治性方面多一些,学术性方面少一些,再加上不少教师存在着科研意识不强,在教学中科研含量不足等问题,久而久之,在学生的眼里,思政课的教学往往就被视为是对现行政策的注释、论证和解读,是一种政治说教。对于崇尚学术自由和精神自由的大学生来说,这种没有学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思政课教师则只会给他们留下照本宣科、缺乏教学深度的印象。因此,专题式教学必须要在深度教学上下工夫,要使思政课讲出学术性,激发起大学生对其思考、评判和辨析的兴趣。

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掌握扎实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要及时关注学科前沿的发展动向,要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只有这样,教师在进行专题设计时,才能将学科前沿的理论和科学发展的成果及时吸收并融入专题教学中,通过理性分析与逻辑论证的方式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仅“知其何所然”更“知其何所用”。在对中学政治课与大学思政课重复内容的处理上,如果教学深度不够的话,这个问题很难解决,难以满足学生在不同阶段上对知识和需求。

其次,思政课教师应注重对形形、庞杂混乱的思潮、观点进行梳理、分析与批判,这样在宣讲正确理论时才能理直气壮、成竹在胸。思政课的教学对象是处在思想和心理成长、成熟时期的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他们精力充沛,善于接受新事物,但也存在着思想不成熟,对事物辨别能力差的不足。思政课的教学要使学生“入脑入心”,就要求教师不仅成为正确的理论宣讲者,而且还要善于分析、批判错误理论,让学生在交锋与碰撞中,接受正确的理论。

当然,使思政课讲出学术性,善于挖掘专题式教学的深度,其目的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作为科学体系使学生接受和信服,而不是要淡化甚至掩盖其政治性。

(三)延伸专题式教学的时间与空间

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这就需要课堂外教学的协同与配合。因此,还应注重延伸专题式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充分利用网络课堂、实践教学等形式,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

首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专题式教学的特点和优势是重点突出,但是要省略一些内容,这势必会影响课程的系统性。对于这些省略的内容以及用于扩展性学习的内容,如学术前沿问题、典型案例等,可以充分利用课程网站等平台来满足学生系统学习的需求。

其次,要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社会实践是思政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认真组织配合理论教学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形式。在专题式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外实践和课内实践两条途径,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对于课堂教学的补充作用。在课外实践方面,可以组织学生针对专题进行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手记和课业论文,在实践过程中学会用理论观察、分析和说明生活中的切身问题。在课内实践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活动,让学生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总之,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专题式教学方法的优势,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挖掘教学深度、延伸教学空间,全面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体会和讲授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5).

有所为有所不为范文第2篇

当天晚上,一位记者给爱因斯坦打电话询问:“听说要请您出任以色列共和国总统,您会接受吗?”

爱因斯坦断然地回答:“不会。我当不了总统。”

记者说:“其实总统没有多少具体事务,其位置是象征性的。教授先生,您是最伟大的犹太人,不,不,您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人之一,由您来担任以色列总统,这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不,不了。”他再次明确地说。

爱因斯坦刚放下电话,电话铃又响了,是以色列大使打来的。大使说:“教授先生,我奉以色列共和国总理本・古里安的指示,再次向您征求意见:如果提名您当总统候选人,您愿意接受吗?”

爱因斯坦回答:“大使先生,关于自然,我了解一点;’关于人,我几乎一点也不了解。我这样的人,怎么能担任总统呢?请您向报界解释一下,帮助我解释解释。” 大使进一步劝说:“教授先生,您想一想,已故总统魏茨曼不也是教授吗?您是一定能胜任的。”

“不,魏茨曼和我不一样。他能胜任,我不能。”

大使恳切地说:“教授先生,每一个以色列公民,全世界每一个犹太人,都在期待着您呢!”

“同胞们的信任令我十分感动,但我知道自己不适合当总统。”

此后不久,爱因斯坦在报上正式发表声明,公开谢绝出任以色列总统。他说:“我整个一生都在同客观物质打交道。既缺乏天生的才智,也缺乏经验来处理行政事务以及公正地对待别人。所以,本人不适合如此的高官重任。”他还说,“方程对我更重要些,因为政治是为当前,而方程却是一种永恒的东西。”

在2000多年以前,古希腊人就把“认识自己”作为铭文刻在德尔裴神庙上,但能像爱因斯坦那样清醒地认识自己,终究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即使是出类拔萃的伟人,也往往要经过艰辛而漫长的跋涉,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

马克思年轻时曾想做个诗人。也曾经努力写过一些诗,但很快就发现这并不是自己的长处,便毅然把自己的精力转到社会研究上了。如若不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恐怕要失去一颗耀眼的明星了。

歌德一度没能充分了解自己的长处,决心当画家,他因此而浪费了十多年的宝贵光阴。

鲁迅弃医从文,最终成为一代文学巨匠。

有所为有所不为范文第3篇

为了发展生态旅游业,统景镇计划修一条乡村公路。

这个计划需要上报渝北区发改委审批。

“估计又要等四五个月了。”根据以往“经验”,曹兴建心想。

而这次审批之快,让曹兴建大吃一惊。

曹兴建并不知道,在提速审批的背后,一场“权力清单”风暴正席卷渝北区发改委。

职权之惑

改变,始于不满。

2014年3月27日,渝北区石船镇政府会议室。

镇长魏晓东正向市发改委一行人汇报工作。

其间,他提到了当地发展面临的一个难题――

有一次,石船镇准备引进一家包装材料企业。

这个计划上报给区发改委、国土房管局等职能部门。

很快,区发改委批复同意,但是区国土局表示需要“研究研究”。

结果,他们“研究”了小半年,却没有作出批复。

“我想到审批会比较慢,但是没有想到这么难。”魏晓东摇头。

为何难?

“说到底都是职权不清,中间有交叉重复部分。”魏晓东一语揭开“谜底”。

魏晓东的经历,让坐在一旁的渝北区发改委党组书记张治民颇有同感:“在一些行政审批过程中,有时的确会出现发改委和其他职能部门‘职权交叉’‘意见相对’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常常是‘盲区’。”

怎么解决?

清权之役

2014年3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建立权力清单制度。

而此前的2月15日,国家发改委已经公布了行政审批目录。

几乎同时,今年3月,渝北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以包括区发改委在内的10个区级部门为试点,开展“权力清单”试验。

消息一出,区发改委顿时热闹了起来。

“到底什么是‘权力清单’?”有人问道。

“说白点,就是要弄清自己到底能干些什么,不能干些什么。”时任渝北区发改委主任杨继光说。

怎么弄清?

“首先要全面梳理部门职权。”杨继光强调。

一场“清权”之役随即打响――

从行政审批到备案检查。

从产业规划到经济社会运行。

从城乡统筹到安全生产。

…………

一个月后,清理结果出炉。

“清理后发现,一些行政审批项目基本上没人申请,有些又和其他部门存在交叉现象,不知道‘谁说了算’。”渝北区发改委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董蛟说。

确权突击

2014年3月的一天,渝北区发改委办公室内,气氛有些紧张。

看着梳理出来的行政审批一再被“压缩”,杨继光默然不语。

“改革,必然伴随着痛苦――但是真要自己动手‘割’自己的‘肉’,还真是有点舍不得。”他说。

一旁,董蛟等人正忙着进行权力清单的第二场战役――给这些审批权限确权。

什么是确权?就是确认行政权力的法律法规依据。

“法无授权不可为。”确权启动前,杨继光给他们划了一条“线”。

“清单制定好后,凡是清单上没有列出的事项,我们一概不得插手。”董蛟说。

确权完成后,全部权限随即开始进行配权――即编制权力运行目录和运行流程图,使之提高运行效率。

很快,区发改委权力清单出炉――

“虽然审批权限少了,工作却比以前更忙了。”

“备案审查更加严格了。”

“深感自己业务能力不够,急需提升。”

…………

清单运行了一些日子,各部门已经感觉到了不同。

“现在,除需报市发改委核准审批事项外,其余的九项行政审批事项都入驻了区行政服务中心。”杨继光说,“确权让我们‘有所不为’,同时也为严格、规范行政提供了广阔空间。”

“敞开天窗”

2014年4月3日,重庆晟德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准备申请一个加气站项目。

“项目需报区发改委审批,需要些什么手续?”公司总经理廖云凤决定找区发改委咨询。

“有任何问题需要咨询,可以随时给我们来电话;你也可以直接登录我们网站首页,通过我们新的权力清单目录寻找答案。”区发改委工作人员作出回应。

“权力清单?什么东西?”廖云凤一头雾水。

她随即“百度”了一下,《渝北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行政权力清单”》映入视线。

“以前对发改委是个模糊的印象,这19块内容一看,它主要负责什么,我全明白了。”廖云凤心里敞亮了,“按照他们的权力清单,对照各项准入要求,我们都符合条件――审批应该会很快通过。”

果不其然,2014年5月7日,渝北区发改委对其项目正式核准和备案。

“我非常满意。”廖云凤高兴地说。

廖云凤的笑容背后,是区发改委“晒权”的成效。

确权、配权后,权力清单随即进入了“晒权”环节――让服务对象充分周知,进而对行政权力运行进行群众监督。

“我们在部门门户网站首页、当地报纸、电视台、广播等媒体平台上进行了持续‘晒权’。”董蛟说。

通过“晒权”,区发改委实现了“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高效监督

“区发改委吗?有人乱修厂房!”

“加州花园小区停车收费标准是什么?”

“有个大型工厂污染环境,你们当时是怎么批准下来的?”

…………

2014年11月3日,渝北区发改委办公室,咨询投诉电话铃声此起彼伏。

对这样的情景,石品已经颇感“亲切”。

2014年6月30日,石品履新渝北区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

“权力清单公示后,广大服务对象和群众对我们的工作权限心如明镜――无形中,他们对我们工作进行监督的针对性也随之提高。”石品说。

2014年9月,渝北区又相继配备了自助查询系统、电子显示屏等设施,对36个部门行政审批服务实行全程监控,对行政权力的运行进行及时预警纠错。

区发改委自然名列其中。

在如此周密的监督倒逼下,区发改委也开始努力提高“权力清单”运行效率――

一般性政府投资项目审批从20个工作日压缩到7个工作日以内。

内资和外资项目核准从20个工作日压缩到8个工作日以内。

对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收费备案实行当天接件、次日办结。

有所为有所不为范文第4篇

1、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意思是:男子汉大丈夫要讲原则有头脑,心里要明白什么事能做该做,什么事不能做不该做。

2、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是一个汉语的词汇,释义:人要审时度势,决定取舍,选择重要的事情去做,而不做或暂时不做某些不该做的事情,表示为人有原则、底线。它也指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放弃一些事情不做,才能在别的一些事情上做出成绩。出自《孟子》一书。

(来源:文章屋网 )

有所为有所不为范文第5篇

自20世纪90年代转为持续顺差以来一段时期,中国外贸顺差的绝对规模和相对水平都不高。但近年来,外贸顺差增长速度加快,2006年全年贸易顺差达到1774.7亿美元,2007年1月至6月贸易累计顺差同比增长率达到了83%。

从根本上说,贸易顺差的增长主要是由长期因素决定的。这是中国加入WTO后,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是中国发挥劳动力等比较优势、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的表现,也符合世界各国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

中国这个“实力派”新演员初登世界舞台,难免遭到原主角们的“排挤”。但是,与飞速增长的出口总额相比较,目前遭遇麻烦的出口只是一小部分――遭反倾销调查的商品总额仅占全部出口的0.3%,纺织品设限影响的也不过是纺织品出口总量的10%-15%。而且,据统计,贸易摩擦增加的速度远没有贸易量上升的速度快,这说明贸易摩擦仍处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

事实上,在诸如反倾销、食品安全等问题上,日本、韩国在对外贸易发展初期也曾经历过类似事件。从这点来说,贸易摩擦增多是中国出口能力增强的表现,是贸易深化和广化后不可回避的结果。正是因为外贸的发展使得中国与中国的贸易伙伴之间经济依存度提高,才会引发贸易摩擦频发的风险。只要各方都采取正常心态,不把这一问题政治化,贸易摩擦是不难解决的。

深入考察不难发现,贸易摩擦之所以产生,既有我们自身的原因,也有发达国家贸易保护的原因。中国政府应不断鼓励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进行广泛的国际磋商来解决这一问题,绝不能因此放慢中国对外开放的速度。

从前瞻角度看,今后中国和国外的贸易摩擦,不会总发生在反倾销等技术性问题上,而可能更多发生在保护知识产权这样一些重大问题上。需要注意的是,中国政府在履行WTO的一些基本规则方面,可能也会成为今后贸易摩擦的重要领域。

因此,除企业积极开展应对工作,政府应加强与贸易伙伴的对话沟通,通过磋商化解摩擦。应当说,加入WTO以后,中国真正成为国际贸易大家庭平等的一员,中国既不要求特权,也不会接受歧视。事实上,中国政府在开展交涉抗辩、推进争取市场经济地位工作、遏制“特保”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参与欧盟贸易救济绿皮书评论、应对国外贸易壁垒等方面,已经做出了许多积极的努力,并取得了良好进展。贸易战只能是两败俱伤。中国应继续按照WTO有关贸易原则行事,在世贸组织的协调之下采取措施,在一些重大的贸易行为上避免矛盾。这对多边和双边贸易体系都是好事。

近年来,中国由于巨额贸易顺差,的确遭遇了主要来自美国的各种外部压力。我们必须明确,不能因为顺差过大而刻意减少出口。这既不符合中国利益,也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只要出口产品不是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就必须发挥比较优势,不断扩大出口。这是扩大就业、提高普通居民收入水平的需要,也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要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中国的贸易政策需要有一个重大调整。过去中国对外贸易的重点都在出口上,现在应该开始调整为既重视出口,同时也重视进口,而且更加重视进口。当然,出口方面也应该有所调整,即重点解决结构问题,增加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出口。但事实上,扩大进口才是化解贸易顺差过大的最佳选择。

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即从整个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向高端移动。在这样一个由低向高的转移过程中,中国需要进口大量先进的设备、技术、人才、管理等等,来发展中国的相关产业。所以,我们必须研究进口结构问题,使中国的进口为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服务。如何使中国在增加进口的同时,实现良好的进口结构,使得对外贸易服务于中国的经济建设,这是今后对外贸易政策调整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如果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贸易顺差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在吸引外资方面,中国不仅仅是着眼于资金,而更主要是着眼于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先进人才和世界市场网络体系。目前,我们面临着改善外资质量的问题。对此,应注意三个方面:第一,要多引进一些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技术;第二,要多引进一些现代服务产业项目;第三,吸引外资在地域分布上需要更加平衡。

相关期刊更多

友声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冶金丛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

神州学人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