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近义词辨析教学

近义词辨析教学

近义词辨析教学

近义词辨析教学范文第1篇

摘 要:近义词辨析一直以来都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简要分析了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的教学现状,以“学习/学”和“帮助/帮忙”为例分析教学策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具体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近义词辨析;教学设计

汉语的一大特点就是存在大量近义词,因此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近义词的教学十分重要。但目前对近义词的辨析还缺少比较系统的方法,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缺少了可操作的方法,学起来就会觉得比较吃力。为此,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参考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就近义词的辨析方法做了一些具体的研究。

一、近义词辨析教学现状

近义词教学既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相关的参考书不少,但是课堂上学生的诸多问题可能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难以预料的,以至于当学生问到具体的辨析方法时,有的教师却难以给出准确的答案,场面很是尴尬。出现这种情况,跟一个教师本身的知识素养不无关系,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还是缺少针对母语非汉语学习者近义词辨析教学的有效指导。作为教师,必须从宏观上把握近义词辨析的方法,才能指导学生在实际运用中避免偏误。

二、近义词辨析教学策略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针对近义词辨析,我们正确的教学对策应该是:找准“切入点”,就语义、语用两大方面进行“对症”辨析。下面将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对“学习/学”、“帮助/帮忙”这两组近义词进行意义、用法上的辨析,同时在辨析的基础上做出具体的教学设计。

1.“学习/学”

(1)“学习”既可用作动词,例如“我学习汉语”,也可用作名词,例如“他的学习很好”。“学”通常用作动词。(2)表示学习技术、知识时,“学习”和“学”可互换,例如“他跟张老师学习武术”、“他跟张老师学武术”。有时,音节数量的协调亦会制约对“学习”和“学”的选择。(3)“学习”还可表示效仿,后面可接人或人的行为、精神、品质,这里的人往往是堪称楷模的人物,含褒义,有时采用“向某人学习”的倒装格式。“学”表示模仿时,是一个中性的词,可模仿好的一面也可模仿不好的一面,往往用“学+人+动作”这种结构。

2.“帮助/帮忙”

(1)“帮助”、“帮忙”在词性上有差别:“帮助”既可用作动词,也可用作名词;“帮忙”只能用作动词。(2)“帮助”、“帮忙”在表义范围上有差别:“帮助”可用于非具体的物质上、精神上的帮助或援助,表示笼统的概念。“帮忙”只用于别人需要你的帮助时,你具体地帮助他做某事。(3)“帮助”、“帮忙”在语体色彩上有差别。“帮助”通用于书面语和口语,“帮忙”口语色彩较浓,多用于口语。(4)“帮助”、“帮忙”在具体搭配上有差别:

第一,“帮助”后边都可以接助词“过”或“了”,例如:他帮助过那个孩子。而“帮助”表示的是笼统的意义,“帮忙”是一个支配关系的合成词,后边不能接“着”“、了”、“过”,但是可以把这些助词插到“帮忙”之间。例如:我正帮着忙呢。我给他帮过忙。第二,“帮助”可以用在“进行”等形式动词后面,“帮忙”不可以。如:进行帮助;给以帮助。第三,“帮助”可以带宾语,“帮忙”不能带宾语。第四,“帮助”在形式上较为凝固;而“帮忙”则相对灵活,中间可以插入很多别的成分。如:帮了一次忙;帮了我的忙;帮了很大的忙;你的忙,我一定帮。忙倒能帮,不知能否帮到点子上。第五,“帮助”的重叠式为ABAB,“帮忙”的重叠式为AAB。例如:帮助帮助他吧!帮帮忙吧!

三、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中级班留学生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水平:中级;具体情况: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自学汉语能力较强。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正确辨析“学习/学”、“帮助/帮忙”两组近义词,并提高自己的汉语听说水平。

2.体味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内涵。

教学重、难点:学会正确辨析这两组近义词,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比较法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想问一下,大家学习汉语多长时间了?

(生1:我学习汉语两年了。生2:我学汉语一年多了。)

好,刚才这两位同学说用的动词分别是什么?对,一个同学用了“学习”,另外一个同学用了“学”,那么老师想问一下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呢?

2.授新

同学们说的很好,它们两个很多时候是可以互换的,意思基本一样,但是大家注意到了吗?“学习”既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动词,而“学”通常用做动词。“学习”还可表示效仿,后面可接人或人的行为、精神、品质,这里的人往往是堪称楷模的人物,含褒义,有时采用“向某人学习”的倒装格式。谁能举个具体的例子?

(如:向雷锋同志学习。他上课不认真,我们都不能学他。)

谁还能举几个例子。(学生踊跃发言,教师给予鼓励)

请同学们两人一组,练习这两个词,仔细体会它们的区别。

这是一对近义词,大家在以后的应用中要注意它们的区别。像这样的近义词还有很多。我们都知道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互帮互助,刚才同学们提到的雷锋生前就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帮助过别人或者接受过帮助呢?谁能来谈谈?(学生回答)

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大家想一下,能不能说“我们帮助过他”?(可以)那能不能说“我们帮忙过他”?(不能)换成“了”、“着”呢?是不是一样不能?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帮忙”是一个支配关系的合成词,后边不能接“着”“、了”、“过”,但是可以把这些助词插到“帮忙”之间。大家试试看!另外我们可以说“帮助某人”,能不能说“帮忙某人”呢?很显然不能,这就像英语里的动词也有及物动词和非及物动词之分一样,“帮忙”后面不能带宾语。

“帮忙”的重叠式是怎样的?能不能说“帮帮忙忙”?只能说“帮帮忙”,那“帮助”呢?是的,它们的重叠形式也不一样。通过以上的练习,我们能总结出来这一组近义词的具体区别吗?(学生积极发言)

3.小结

4.布置作业

试着找出一对近义词,并举例说明它们的区别。

四、结语

在课堂教学时,对外汉语教师要重视近义词的讲解。有两点值得教师思考,一是近义词讲解的内容,二是讲解的方法。讲解的内容,应涵盖意义、用法的不同。讲解的方法,不宜以空洞地解释为主,而应多采用例句释义法、对比法,同时还要更多地给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特别要多练习那些在使用中易出现偏误、混淆的近义词,从而使他们真正掌握汉语近义词。(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德津,李更新.现代汉语教程读写课本[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9

[2] 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3] 齐沪扬.对外汉语教学语法[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 杨寄洲.汉语教程(第一册)[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近义词辨析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近义词 词典 辨析

引言

近义词辨析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也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一个难点。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后期,尤其到了中高级阶段,词义辨析在教学中越来越重要,是词汇教学的重点。

留学生误用近义词的原因很多,包括教材生词释义不当以及教师讲解不当等原因。因此合适的近义词辨析词典将对学生学习和教师备课、讲授近义词具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已经出版了一批近义词辨析词典,从释义、功能、用法等方面进行辨析。例如《汉英双语常用近义词用法词典》(邓守信,以下简称《用法词典》)、《对外汉语常用词语对比例释》(卢福波,以下简称《对比例释》)、《汉语近义词词典》[马燕华、庄莹,以下简称《近义词词典》(马)]、《汉语近义词词典》[王还,以下简称《近义词词典》(王)]、《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杨寄洲、贾永芬,以下简称《用法对比》)等等。

一、近义词辨析方法研究分析

关于近义词辨析的重要性,很多专家学者撰文论述。敖桂华认为有针对性的辨析方法应包括三个方面:辨析语义,探究语义上的细微差别;深入语境,捕捉用法的差异之处;区别词性,认知词性的语法功能。方清明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层面对近10年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方法进行了归纳、述评。

关于近义词,教师首先要掌握几种常用的方法,比如从词性、搭配、色彩意义方面等方面进行辨析。首先要看词性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则在句子中出现的位置不同,语法功能也不同;如果词性相同,再从其他角度比如指称范围大小、语义轻重、语义搭配、词语色彩方面进行辨析。这样面对学生突然提出来的、意想不到甚至是千奇百怪的词语辨析问题,教师才不会一下子不知所措。

但由于学生汉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思考时间短暂等因素的限制,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灵活应用各种辨析方法,如何使用简洁的语言、恰当的方法进行辨析显得非常关键,因此恰当的近义词辨析方法以及适用的近义词辨析词典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已经出版的近义词辨析词典,具有哪些特点,采用了怎样的辨析方法?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研究。

二、近义词词典对比分析

我们主要从使用对象,收词数量、范围及选词依据,编排体例,例句选取及释义语言难度等几方面对前文提到的五部近义词词典进行比较分析。

(一)使用对象

各部词典都设定了各自的使用对象。下面我们看一看作者们的介绍。

《用法词典》“适合已学习三年以上汉语学习者所用。所习得简体字应在常用字一千五百字以上,并熟悉汉语拼音。”

《对比例释》“主要使用对象是把汉语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教师和研究生。它将现代汉语中一部分最常用的、意义相近的或有相似点的词语分组进行对比分析,指出意义上、色彩上、搭配上、使用上的异同,以便学生正确理解、掌握与使用,为教师教学与研究提供参考。”

《近义词词典》(马)“是一本为初、中级汉语学习者编写的工具书”。

《近义词词典》(王)是“供外国留学生使用的汉语学习词典;也可供对外汉语教师作为教学参考书”。

《用法对比》“是为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海外华人华侨编写的。只要是汉语水平达到中级以上者都可以使用。同时也可以作为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参考用书”。

各部词典的使用对象大致上分为两种:一种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一种是对外汉语教师。《用法词典》《近义词词典》(马)的使用对象规定为汉语学习者;其余三部词典把汉语学习者和汉语教师都作为使用对象,同时都把汉语学习者放在第一位。正是因为使用对象的不同,各部教材在例句选择、释义语言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同。

(二)收词数量、范围及选词依据

各部词典对比分析词语的组数及涉及的词语数量各有不同。

《用法词典》共收约700个词汇,分为252组。所选词语以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为主。一个近义词群,也就是对比组,包括二、三或更多的近义词。

《对比例释》共对比了254组词语,涉及词语630多个。

《近义词词典》(马)共收近义词381组,1046条。

《近义词词典》(王)“从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出发,主要根据《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8822个常用词,选定了420组近义词。”据笔者统计,共包括956个词语。

《用法对比》“共收录词语1700多对(1718对),多数是同义词和近义词,少数是汉语学习者经常遇到并感到不解的、关系密切的词语。”为了保证适用,所选词条基本限制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的范围之内。其中有80多个是三个词为一组的。比如“之间、之中、之内”。有的词分别和不同的词组成一组词,比如“最后、然后”“最后、终于”。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每部词典词语对比的组数都在250组以上,《用法对比》更高达1718组;各部词典涉及到的词语总数在630以上,两部《近义词词典》均在1000词左右,《用法对比》为2842个,远远超过其他词典。

《近义词词典》(王)和《用法对比》明确提出选词依据是《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用法词典》未明确说明选词依据;《对比例释》选词为“现代汉语中一部分最常用的、意义相近的或有相似点的词语”;《近义词词典》(马)的出发点则与众不同,“从英语出发,特别选择那些英语相同但汉语表达不同的词语”。

(二)编排体例

《用法词典》“词条按拼音音序排列。先说明各词条意义,再比较该群近义词的不同意义及用法,各词搭配的语境标出可用或不可用。最后列出其他相关词汇。”词条的意义不是用汉语解释,而是用英语解释;例句也有英文解释。作者在词典前言中强调,词典的着重点不在定义而在用法。

《对比例释》“对比的角度不仅限于词义,还更多地注意结构、语用等方面;分析论述及例句的选择基本照顾到外国学生一般的接受水平,部分内容与例句还做了英语翻译,分析对比中为帮助学生具体理解意义和规则,还进行了正误用例的对照。”该词典对组内各词在词义、用法上的细微差别都详加解说,同时进行了正误对比。

《近义词词典》(马)先把所选的每个词都罗列了十个左右相应的词组,以方便学习者参考使用。在例子之后还有简单的中英文对照的词义辨析和正误对照的句子。词、词组和句子都加了汉语拼音。

《近义词词典》(王)在辨析各组近义词用法异同时,力求在词义、用法、搭配等方面描述清楚,在描述中辨析。注释部分和例句均有英文翻译。

《用法对比》首先列出两个(或三个)意义相同、相近或相互关联的词语,标出词性,加注汉语拼音,然后从词义说明、词语搭配、用法对比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四)例句选取及释义语言难度

《用法词典》“所选范句比较自然,主要依据中国大陆以及台湾大学生的使用标准”。在列举范句时,各种不同的词性及语法语境尽量包括,使学习者可以清楚地认识每个词条的语法特点。

《对比例释》“分析论述及例句的选择基本照顾到外国学生一般的接受水平”。

《近义词词典》(马)例句简短,分析异、同的时候一般各有两个例子。

《近义词词典》(王)例句较多,但是部分例句与使用者的实际情况可能离得较远。比如“这些渔民从事近海捕捞业”,“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等等。释义语言难度也较高。比如对“家”和“家庭”词义的描述:这两个词都可以表示以婚姻和血统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单位。“婚姻”“血统”等词难度较高,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这样的描述肯定不好理解。

《用法对比》中“用法对比”部分的例句全部是由编者编写的。编者编写这些例句,充分照顾到了汉语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需要,尽量过滤掉可能给学习者的理解造成障碍的某些文化和知识背景因素,句子的语境尽量做到浅显易懂,尽量注意全书生词量的控制,努力降低读者使用的难度。

三、关于近义词词典编写的思考

(一)词典使用对象要明确

对外汉语教学涉及到教和学两个方面。二者存在差别,所以要根据对象不同编写不同的词典。使用者要么是对外汉语教师,要么是汉语学习者。如果既针对教师又针对学习者,可能造成定位不清,解释、例句等都不会具有针对性。当然,教师可以参考学生词典,这样上课所举例句、解释语言都能适合学生的汉语水平,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如果学生水平高,也可以参看教师词典。笔者一个二年级上学期的日本学生,上课时带的是《现代汉语词典》,而不是日汉词典或者汉日词典。

(二)释义语言及例句选择,要符合学生的水平

学生词典的释义语言以及例句应该简单易懂,同时加上英文注释。这样才能符合学生的水平,不会对学生的阅读造成困难,才能真正起到词典的作用。

(三)词典的工具性作用

词典例句的选择除了简单易懂外,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句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通过查阅字典学生既可以知道词语使用上的不同,又可以了解到在特定的语境下如何表达。

(四)对比分析方法要重应用,少描述

对比方法应该侧重词语搭配和使用语境。这样才会使读者清楚词语的正确用法。如果描述过多,没有搭配和语境,学生还是不能正确使用。

(五)对比形式简单实用

采用简单实用的形式可以让读者更清楚、方便地看出所对比词语的异同,以及出现的语境等。

(六)编排科学

词典编排上,各个板块应该清楚,易于区分。可以采用不同字体、不同颜色或颜色深浅等加以区分。这样更便于读者查阅。语

参考文献

[1]敖桂华.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教学对策[J].汉语学习,2008(3).

[2]方清明.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方法述评[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8(1).

[3]邓守信.汉英双语常用近义词用法词典[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4]卢福波.对外汉语常用词语对比例释[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5]马燕华,庄莹.汉语近义词词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近义词辨析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考完型题科学训练词义辨析能力

完型填空作为高考中的一个重要题型,综合检查学生的语言知识、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要求学生在信息空缺的前提下理解整篇文章,选择恰当的单词或词组填入空格,使之成为合乎逻辑、语言通顺、意义连贯的文章。

2009年高考浙江卷完型填空以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为题材,讲述了一群年轻人访问一城市流浪人员的聚居地后所引发的思考,刻画了他们从失望困惑到达成共识、采取行动的转变过程。短文综合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段材料不仅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情感细腻,而且干扰项的覆盖面大,空缺项的设计又环环相扣。大多数选项都可与空前、空后文字形成某种搭配或关系,从不同程度和不同层次设置干扰,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词义辨析能力。其中包括:动词词义辨析5格;动词短语2格;名词4格;连接词3格;形容词2格;介词2格;代词和副词各1处。回顾近几年的完型填空题我们不难发现:单纯考查语法和词义的题目在设题中很少出现,而词义辨析题的比例却明显上升。很多情况下,选项中的三个干扰项不一定是错误的,而是不符合所在语篇的特定语言环境。这种词义辨析的语境化和整体性要求学生通过文章所给的语境,灵活运用平日里积累的词汇知识,巧妙运用逻辑推理能力,作出准确的判断。分析完型设题的基本分类,可以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针对性的词义辨析训练。

一、完型题目设置基本分类

(一)依据上下文所给语境确定最佳选项

这一类型在设题中所占比例较大,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所给的提示(有些是明示,有些是暗示),对文章整体进行理解和把握。快速浏览全文,掌握短文大意和作者用词习惯是解决这类题目的诀窍。

例如:...and near its end,all the young people in our group began to reflect on what it had meant. We?摇21?摇the first night we had arrived.

21.A.put up with?摇?摇?摇?摇 B.got back to?摇?摇?摇?摇

C.looked back on?摇?摇?摇?摇 D.made up for

通过上文中“reflect on”的暗示可知21格考查我们对本次旅行的回顾和思索,作者用同义词的方式提示学生,此题作者把词义辨析贯穿到了选项以外的内容。由于其它几个干扰项的词义各不相同,差别很大,如果能把握住reflect on,选出C选项looked back on,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按照习惯用法和固定搭配确定选项

这一题类多数涉及动词的用法和固定搭配,在设题中也有相当大的比例,要求学生有丰富的词汇量和较强的词汇综合运用能力。

二、科学训练词义辨析能力

由于完型题所需技巧的综合性,教师们都特别关注完型答题方面的技巧,因此现在的学生大多有一定的完型解题技巧和逻辑分析能力:懂得通过上下文语境和邻近词组所暗示的线索去揣摩猜测所需单词的涵义;知道通过首句去把握作者的主旨大意和基本思路;会使用语法规则去排除一些不可能的干扰答案以减少障碍;晓得先易后难的道理,有把握的、容易的题先做,从而减少文章空格,使整篇文章的意思清晰化,降低难题的难度……

这些解题技巧上的进步都有赖于平日里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磨练,包括限时训练,单元测试练习,每天或每周自主完成一定量的完型练习,等等。结合完型做题的要领和平时的强化训练,笔者在平时教学中适当增强了词义辨析上的训练,通过科学训练词义辨析能力,无需太多的额外的时间就逐步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和答题正确率。

(一)词汇讲授注重搭配

在课前的词汇讲授过程中,帮助学生归纳出每个单元中重点词汇的固定搭配和习惯用法,并配合例题进行示范。如:break away出现在必修5第一个单元,是完型常考词组。作为外延和比较,教师将其与break down,break off,break up,break in等词组的辨析可以起到温故知新和以点带面的作用。在课文内容的教授过程中,那些重点词汇会复现在一定的语境中,教师通过实际情境进行强调有利于巩固学生对这些词的把握。同时学生也能了解:怎样的语境下会使用这些词;相似的词有哪些;是否可以相互替代;如果可以互换,区别又在哪里。有些口诀性的语言和常见的搭配用法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记忆。在完型填空中经常会考到关于表示“像”的词,“连词选as,介词选like”,学生分析清楚句子结构后,就会为从句配上as,为介词短语选上like。“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样的表达法往往会出现两种可能的形式,as time goes/went by或者with time going by,学生在分析明白了连词as引导从句因此动词有时态变化,with组成复合结构与非谓语动词配合后,可以把这两个固定搭配作为样板背下来形成语感。这些词义辨析的小诀窍通过平时的点滴渗透会逐渐累积起来,形成做题时良好的“手感”。

(二)定期归纳固定用法

对于一些重要的语法项目,如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状语从句、倒装句、情态动词等,学生要及时总结概括,做到概念清楚,运用灵活。譬如:in case引导的从句中常用should加动词原形或一般现在时,目的状语从句中经常搭配could等情态动词……这样的固定用法教师在平时要说透讲明,以利于学生在做完型题时依据上下文线索迅速地辨析得出正确选项。在一个单元或是一个阶段的学习后,学生要简略而系统地复习回顾词汇搭配、习惯用法与一些重要句型。形式可以是学生精选并整理成一张词汇表,记忆、背诵、听写。这种做法不仅能增强学生在完型填空方面的词义辨析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单项选择的正确率,丰富学生书面表达的词汇量和句型。

(三)题目讲解引导辨析

在平时的练习和单元小测验后的分析中,讲解完型题之前教师应该对题中的词义辨析先作一个归纳:哪些是考查动词短语搭配,哪些是介词用法……比例是多少,关注完型考题在考查词的用法和搭配方面的趋向,适时调整关注的重点。这一举措也能让学生查漏补缺,明确自己在哪一块的词义辨析方面有待提高,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重视和改进。分析过程中教师词义辨析的思路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如:对四个选项进行辨析时如果发现有两个选项是同义的,往往同是错误答案。但要辨认出两个选项词义相近首先要运用自己的词汇知识去识别试题选项中的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多加引导和拓展,引领他们养成用词去拓展词,用词去分析词,以及把类似的词进行特点比较的习惯。这一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在做题时提高效率,准确而且迅速地捕捉到答案。

(四)同桌小组交流意见

教师的指导归纳和示范引导毕竟是有限的,更多的空间要留给学生在课堂内外去自主练习。在平时的限时训练、家庭作业、自加练习及测验后的反思中学生可以和同桌或邻近的同学结成学习联盟。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学生对照彼此的观点,能开阔思路,增强辨析能力,从而调整或肯定自己的想法。同学之间互助协作不仅可以起到互补作用,而且可以相互形成竞争,做题仔细,减少无谓的错误。比如,在一次小测验后,教师把试卷发还学生,并要求学生把做错的完型题通过三选一的方法订正过来。邻近的同学总会相互对照,寻找他对我错的题目,或是反之。两人可以互为老师,相互讲解各自做题的思路和对选项之间的辨析。这种互助的方式既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推断理解中的误区,丰富和拓宽词汇知识,又能形成良性的竞争,并带动身边更多的同学去关注完型中的词义辨析。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五)寻找复现高频词汇

纵观历年高考英语完型填空真题,我们会发现有些词汇和语法点是命题老师特别偏爱的。例如既可以做介词又可以做副词连词代词的as,有时候是副词有时候是连词的though,都经常出现在选项之中。有些词还经常充当正确项,只是偶尔设为干扰项。词汇表中的几千个词汇并不是都同等重要,学生也不可能掌握每一个词的详尽含义和用法。总有一些单词是点击率较高的,总有一些是经常出现在高考试卷或真题上的。如果我们知道哪些词是经常出现的,对其重点掌握、多加操练,就能提高备考的效率。怎样才能知道哪些词是常考词汇呢?历年高考真题是一个非常好的样本。高考真题是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最真实的体现和最权威的诠释。通过对历年真题的观察、归纳和总结,我们就能够看到一些共性的现象,或者说是小规律。我们可以把历年真题翻来覆去地看熟、读透,然后把一些近似的题目归纳到一起,这样不但能找出一些抽象的、宏观的、共同的现象,而且能提炼出许多常考的必须弄清楚的词义辨析项。

(六)合作学习扩充词汇

学生平时在做完型题的时候,总会碰到些生词。学生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敲词义,进行猜词。但许多学生在做完之后总觉得不查不放心,或者是猜词出现错误,又或者是题目做对了但干扰项里的某个词感觉比较陌生。如果学生对每篇完型都在做完后去细细查阅字典,进行词义辨析的话,会耗费太多的时间,得不偿失。如单元考试、小测验或者大型考试中的完型词汇辨析工作可以由教师负责进行讲解,教师不仅要对共性错误题进行辨析,还要考虑到生词和易混词。教师在讲解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分析时要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并做好笔记扩充到自己的词汇中去。这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类似限时完型练习,自加的完型练习或者每天练“手感”的完型练习建议可以和水平相当的同学搭档做同一套题。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学生查阅单词的负担,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相互交流心得,把复现率较高的词汇和搭配等进行分工合作整理。如,look的常用词组,get的搭配组合,remain的基本用法,等等。在早自修或者课间等空余时间学生还可以通过相互背诵、抽查等方式进行巩固。

科学训练词义辨析能力会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和习惯,学生在考试时就能发挥出较强的辨析能力,再结合完型的解答技巧,学生做题的顺畅性和正确率必然会有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考试院.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英语),2009.

[2]高亮.新东方高考英语――阅读与完形.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8.

[3]刁南生.高考完形填空题的设计思路和命题特点.完形填空高考锦囊妙解中学生英语系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5.

近义词辨析教学范文第4篇

摘 要: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辨析性研究逐渐成为现代汉语语法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应用性研究相结合的最有活力的领域,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语法本体研究,又有别于纯粹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是一种典型的跨学科研究途径。本文结合相关研究成果,以“伴随性动作表达方式”辨析为例,对语法辨析类研究的范围、意义、写作模式、思路等方面做了深入分析,相信能够为该方向的硕士论文选题与写作提供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伴随性动作表达方式 语法 辨析 硕士论文

一、对外汉语语法辨析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选择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辨析性论文写作来作为核心问题进行讨论,探讨这一类论文写作的核心指导思想、写作方式、论文思路、价值和意义等等一系列问题,以期对对外汉语教学、国际汉语教育硕士方向的教师有所启发,对学生有所指导。

在有关对外汉语教学的各项研究中,语法辨析研究最具有典型意义,它涉及到二语习得的过程考察、偏误形成的原理分析以及汉语本体的规则细化。我们用下面这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1)*我们看着电影吃爆米花。

这是留学生习得汉语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碰到这种问题,最简单的直截了当的方法就是纠正偏误,判断其为表达结构使用不当,应当改为:

(2)我们一边吃爆米花一边看电影。

问题是,这个偏误有没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值不值得研究?是一个偶然的失误还是有其必然的原因呢?我们发现造成偏误的主要成因有二:第一,目的语规则不明。汉语“VP1着VP2”可以表示两个动作相伴随发生,例如“听着音乐做作业”“哭着说”“躺着看书”。而汉语中还有其他方式来表示动作相伴随发生,“一边听音乐一边做作业”“一边哭一边说”“做作业的时候听音乐”“看电影的时候吃爆米花”等等。这样一来问题就出来了:“VP1着VP2V”和“一边VP1一边VP2V”以及“VP1时VP2V”“VP1的时候VP2V”这些表达格式究竟在什么条件下可以互相替代?在什么条件下不能相互替代,而是必须各司其职?教材、词典中都没有提到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母语相关规则不明确。第二,教学误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很好的材料可以加以参考,因此可能进行随意的解释,形成典型的教学误导性偏误。在这个分析基础上,我们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问卷调查,看看我们收集到的偏误材料是否是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如果经过针对性调查测试,发现问题确实广泛存在,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确实是难点,这就增强了研究这个问题的必要性,说明我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研究题目。

目前很多现代汉语本体问题再次被提到研究视野中来,就是因为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了上述类似的情况。由留学生习得汉语时产生的偏误提出的这些问题,说明目的语的规则还很不清楚。

在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研究中,“V起来”和“开始V”之间的比较,“不能去”和“去不了”之间的辨析,“继续V”和“V下去”之间的辨析,“一边VP1一边VP2”与“VP1的时候VP2”之间的辨析,这些辨析所涉及的内容往往不是简单的两个词,而是语法结构完全不同的两个表达式,这些表达式出现频率极高,意义极其相似,很难习得和掌握,而相关的语法规则又不够细致,很容易引发泛化使用现象。

同时,语法辨析还包括那些句法功能强大的同义词辨析。如“朝”“往”“向”的辨析,“在”“于”的辨析,“还”“更”的辨析,“马上”“立即”“立刻”的辨析,“就”“才”的辨析,“里”“内”“中”的辨析,“全”“都”的辨析,“可以”“会”“能”的辨析,“短时体”副词“就,马上,立即,迅速,即”的辨析等等。

这类选题意义在于:一是直接面向对外汉语教学。从对外汉语教学中发现问题,回归到本体研究,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将到教学实践中去验证。二是把该类格式看做一个特殊系统,这个系统内的成员均具有共性、相互重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替换,又各自有自己不可取代的功能。三是尝试对该系统从句法、语义、语用角度加以阐释,运用多种方法来全面地展开对比分析,使得其最后结论能够真正具备应用价值,为对外汉语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二、语法辨析性硕士论文写作程序

(一)提出问题与综合分析

怎样发现并提出研究问题呢?我们从下面这个例子谈起。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现代汉语“伴随发生”表达格式时,很容易出现一系列偏误。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遇到这么一个句子:

(3)他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

老师一般会解释说这个句子的意思就是:

(4)他吃饭的时候看电视。

也就是在教学活动中老师有意无意地引导学生把“一边VP1一边VP2”临时看作“VP1的时候VP2”。这个解释在中国人来看是再自然不过的,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作此解释则隐含着一系列问题。

第一,“一边VP1一边VP2”等于“VP1的时候VP2”吗?这个目的语知识点相当不可靠,因为没有人对此进行过论证,隐含诱导偏误产生的潜在危险。

第二,“一边VP1一边VP2”与“VP1的时候VP2”等义吗?对于这个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就得像马真(2004)对“还”和“更”进行辨析、刘月华(1980)对“V不得”和“不能V”进行辨析一样,只有通过辨析,才能发现二者之间的差异。

第三,“一边VP1一边VP2”与“VP1的时候VP2”可以自由替换吗?现有的词典、教材都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阐释,也没有现成的成果、结论供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和编写教材的时候来加以参考使用,那么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碰到这一类问题就只能是凭借自己的语感和经验来应对。

第四,“一边VP1一边VP2”与“VP1的时候VP2”的辨析到底属于一个什么问题呢?应归属到什么范畴?本体研究到现在为止没有给出可供对外汉语教学参考的满意答案。

就我们目前收集的部分相关偏误语料来看,作为目的语的现代汉语“伴随发生”表达格式的规则阐释得不够清晰,各项格式的特征分析还不够深入细致,相关词典和教材在解释现代汉语“伴随发生”表达格式时都不是很透彻,经不起推敲。因此,要解决与现代汉语“伴随发生”表达格式相关的各类偏误,最重要的工作还是要完善目的语知识,要系统、深入、细致、准确、完整地挖掘整理出一系列相关规律,用以杜绝目的语规则泛化引发的偏误,杜绝目的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仅凭语感的任意解释、教材编写理论依据不足等现象。现代汉语“伴随发生”表达格式系统中的各个成员之间关系密切,它们有很多共同之处,在特定条件下互相替换之后仍然能够表达相似意义,在特定条件下可以成为相互印证和相互解释的手段;但是在许多条件下,各个格式之间又不能互相替换,更不能作为相互印证与解释的手段。

从句法层面上来看,格式不同,句法当然有差异,不同格式的替换实质上就是不同句法形态的转换,其规律有待挖掘,就像“把”字句和一般陈述句的转换规律一样,也是有很多限制性条件的。从语义层面来看,不同格式在一定限制性条件下可以表达相近意义,而在一定限制性条件下不能表达相近意义,发现这些限制条件是我们本课题研究的重中之重。从语用上来看,即使是在一定限制性条件下可以比较自由地选择格式A或者格式B或者格式C,但是放到特定语境中去看,又会有一些超出句法语义层面的新的制约条件,这有待于深入研究与发掘。

在确立好问题之后,第二步就是做综述。笔者认为,前期文献综述是考核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的一项最为重要的标准。一般在撰写硕士论文中,很多学生都是简单地将一些研究成果进行罗列,没有达到写综述的要求。真正要写好综述,就要把前期的相关成果进行一个系统的评论,哪些规律经过验证是可行的,哪些规律可以用来指导教学实践,哪些规律论证不充分、覆盖率不强、例外太多,说明不了问题,都应详细说明。

综述的写法不是简单罗列,而是对相关观点进行梳理,看看关于某一个问题都有哪些观点,最早提出该观点的是什么时候,由哪位学者提出,再看看后来的学者对该观点进行了怎么的修正和补充。

辨析型论文的综述写法要更加复杂一些,那就是往往进入辨析研究范围的几个单位(词、短语、结构)先要分别加以阐述,再将辨析的研究成果加以梳理,然后对这些结论进行考察分析,看看先行研究成果是否准确可靠,是否具有指导意义,是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辨析研究虽然是从两三个近义语言单位入手,但是在撰写综述的时候,就不能局限在两三个语言单位的对比上。例如所举“一边V1一边V2”与“又V1又V2”的辨析研究问题,实际上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可以进一步挖掘到一个系列的问题,这个系列我们可以暂时命名为“现代汉语‘伴随发生’表达格式”,“伴随”又常被解释为“同时”。所谓“伴随发生”,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作行为在同一时段相伴发生的情况,最为典型的格式就是“一边VP1一边VP2”,它还包括:“一边VP1一边VP2”“连VP1带VP2”“VP1的时候VP2”“即VP1又VP2”“VP1、VP2”“VP1着VP2”“一VP1就VP2”“VP1和VP2”等等。这些格式所表达的语义都是“伴随发生”的行为,它们之间关系密切,功能相似,类似于近义词,因此我们可以称之为近义结构。因此这些内容也应该在综述中加以说明,才能够真正凸显文章的理论价值。

(二)近义语法单位辨析的多角度思考

近义语法单位辨析的最好方法当然是转换分析法,例举转换矩阵图,如:

1.“一边VP1一边VP2”“VP1的时候VP2”

(5)他们一边喝着咖啡,一边聊着圈内的趣闻。 他们喝咖啡的时候聊着圈内的趣闻。

(6)他现在一边打工一边读自考。≠ *他现在打工的时候读自考。

(7)这堆人一边说说笑笑一边拐进了一条小胡同。≠ *这堆人说说笑笑的时候拐进了一条小胡同。

2.“VP1的时候VP2” “一边VP1一边VP2”

(8)他喜欢吃饭的时候看电视。 他喜欢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

(9)小张看书的时候,认真地把重点打记下来。 小张一边看书,一边认真地把重点记下来。

(10)开车的时候聊天会影响注意力。 一边开车一边聊天会影响注意力。

(11)投篮的时候眼睛给防守队员打了一下。≠ *一边投篮眼睛一边给防守队员打了一下。

(12)急停的时候崴了脚踝。≠ *一边急停一边崴了脚踝。

(13)我吃饭的时候,爸爸正在看报纸。≠ *我一边吃饭,爸爸一边看报纸。

(14)他笑的时候露出一个浅浅的酒窝。≠ *他一边笑一边露出一个浅浅的酒窝。

只要矩阵图一列,好多问题就一目了然了。“去不了”与“不能去”的对比也是如此。

(15)我生病了去不了。≠我生病了不能去。

(16)他喝不了二两酒。≠他不能喝二两酒。

(17)放心,放冰箱里坏不了。≠ *放心,放冰箱里不能坏。

“开始V”和“V起来”也都可以通过转换分析的矩阵图来展示它们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分析就很容易发现其背后的规则。

(18)我们开始喝吧。 我们喝起来吧。

(19)明天上午8点开始上课。≠ *明天上午8点上起课来。

(20)我们是昨天下午开始比赛的。≠ *我们是昨天下午比起赛来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辨析语法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转换分析法。从动作行为延续的时间条件来设计转换矩阵,从句型条件来设计转换矩阵,从意义搭配角度来设计转换矩阵,甚至从语用环境角度来设计转换矩阵,就是说可以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来设计转换矩阵。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考察不同表达方式为什么有的能互相转换,为什么有的不能互相转换,寻找其中的限定性条件,进行归纳和整理。例如,在“伴随性表达格式”中,我们就可以从动作行为的时间长度、连续性特征、主次关系等方面找到一系列限制性条件。

现代汉语“伴随发生”表达格式相互之间关系密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而在一定条件下则转换不能成立。例如“一边VP1一边VP2”和“VP1的时候VP2”之间就有下列情形:

(21)吃饭的时候聊天。

一边吃饭一边聊天。

(22)打球的时候崴了脚。

*一边打球一边崴了脚。

格式“一边VP1一边VP2”和“VP1着VP2”也是如此:

(23)一边听音乐一边做作业。

听着音乐做作业。

(24)一边填土一边聊天。

*填着土聊天。

可以看出这些格式在表达意义上有时差不多,有时则差很远。实际上,现代汉语“伴随发生”表达格式系统中的各个成员相互之间都可以构成类似关系,各个成员就像一个排列组合一样可以配对成为研究对象,共同隶属于一个系统之中,既有很多相同点,也有不少相异之处。各种“伴随发生”表达格式的特征和规律的发掘,可以帮助预测二语习得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偏误,据此再进一步研究对策,指导教学以及教材的编写。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辨析研究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一般有:有针对性地建立小型的相关偏误语料库,进行一些问卷调查,注意收集测试、作业等。对既有文献进行梳理,把能够最后具备应用价值的规律一一列举,运用造句方式来检验这些规则实用程度。将各种格式互相进行对比辨析,挖掘细致的差异,凸显不同格式的特征,找出有应用价值的制约条件,尝试探讨不同格式背后隐藏的认知原理,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更丰富的解释。因此,对比分析法、转换分析法、分布分析、统计调查等等方法都需要熟练使用,最后提炼出最有实用价值的观点。

三、总结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为硕士生来撰写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辨析方面的论文,基本上可以遵循下列步骤来进行:

a.从偏误中去发现哪些现代汉语近义语法单位最容易混淆,最难学。

b.验证相关偏误是否具有普遍性、典型性。

c.一旦确定偏误成因是现代汉语近义语法单位的使用规则不够清楚仔细而导致的,就可以进一步调动逻辑思维,来预测哪些现代汉语相关的语法规则可能会诱发偏误的产生。

d.通过收集整理相关研究成果,看看是否找得到足以区辨近义语言单位的条件,如果条件不充分,就确立自己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e.在语法辨析过程中,要以转换分析方法为核心,从句法、语义、语用3个层面来设置转换矩阵,充分挖掘和厘清各项转换细则。要充分运用一切有效方法和理论来进行辨析和分析,包括对比分析法、转换分析法、分布分析、统计调查等方法,包括传统描段、构式语法、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等理论。

f.对区辨性条件加以提炼,凸显各自特征,用以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实践。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目的语中近义语言单位都存在容易混淆的特征,语音、文字、词汇、短语、句子各个领域都有,都可以去研究探讨,撰写硕士论文。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语法方面的论文写作,于其他领域的研究也有借鉴作用。

(湖南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8YBB169。)

参考文献:

[1]陆俭明.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本体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刘月华.可能补语的研究[J].中国语文,1980,(4).

[3]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近义词辨析教学范文第5篇

同义关系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词类关系,对它的界定和辨析对于阅读、理解文言文尤为重要。力求梳理前人对同义词概念的界定及同义词的辨析,明确同义词的定义、特点及研究、探究方法。

关键词:

文言文;同义关系;辨析

文言文中,几乎每个词都有数量不一的同义词,组成复杂的同义关系群。关于同义词的定义,历来众说纷纭。王力先生认为“:所谓同义,是说这个词的某一意义和哪个词的某一意义相同,不是说这个词的所有意义和哪个词的所有意义都相同。”蒋绍愚先生认为:“所谓同义,是指一个或几个义位相同而不可能是各个义位都相通。”郭锡良先生认为“: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意义完全相同的词叫等义词或绝对同义词,这类词数量很小。绝大部分同义词都只是部分意义相同。”从中可以看出,几位学者对同义词的界定各有所长,侧重的方向也不一样,但都关注词的义项。蒋绍愚、郭锡良等学者作为王力先生的后辈和学生,对同义词的界定都是在王力先生“所谓同义,是说这个词的某一意义和哪个词的某一意义相同”的观点的基础上衍生发展的,这也成为学术界主流的观点。一个义项相同即可确认为同义词,因同义词有不同的义项,所以会出现同一词有多个同义词,但他们之间并不能构成递推关系。

与以上观点不同,王宁先生认为:“声音没有渊源而意义局部相近的词叫同义词。同义词必定不同源。两个词只要有一个义项的义值相近,就可称为在这个意义上的同义词。”即在一定条件下,意义相同,语音不相关的词互为同义词。这个定义尊重了王力先生的观点,但在具体的分析上又有差别。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王力先生的观点提出了同义关系的词的本质性特征,但由于其高度凝练,又会有适用性的局限。对王宁先生的定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主要包含三层意思:其一,词的同义是有条件的,不存在绝对的、全面的同义词。即多数词的同义只存在某一义项上,而且与语言环境和历史时期有关。古汉语词往往具有多个义项,不同义项往往在多义词的义项中处于不同位置,如有的为本义,有的为引申义。

具体作区分,可分为同位同义词和异位同义词。同位同义词,就是把词与词处于相同位置上的义项的语义相同作为条件构成的同义词,如“兵”“士”与“卒”“兵”本义指兵器,“士”本义是男子,“卒”本义是奴隶,都可引申为“士兵”,以引申义相同构成同义词。就异位同义词来看,“面”和“脸”就是其中的以本义与引申义相同为条件构成的异位同义词。“面”本义指脸面,如“老妇必唾其面”“尘满面”“,脸”本义指眼睛下面,鼻子两侧的部位,如温庭筠《菩萨蛮》中的“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后“脸”引申为整个面部,和“面”同义。其二,同义词的语音是没有关联的。王宁先生认为“语音相关、具备音近义通条件的是同源词,不包括在严格意义的同义词范围内”。如“言”和“语”是同义词,“言”和“唁”虽然都有“闻”的意思,但并不是同义词,而是同源词。而在王力看来,同义词与同源词存在从属关系,从词义方面来分析同源词,将同源词分为三类,其中第二类是同义词。他指出:“同源字必然是同义词,或意义相关的词。但是,我们不能反过来说,凡同义词都是同源字。”何、蒋两位先生是(二者都是王力的学生)直接继承王力先生的观点,依旧没能突破这个限制。同义词和同源词本来是两个平行的概念,没有严格的区分会给区别、研究同源词、同义词造成不便。对比同源词和同义词的概念,可以发现同源词必须要有历史的渊源关系,出自同一源头,而同义词是意义上的偶然相同。相对来说,王宁对于同义词和同源词的界定更明晰、合理,也更方便研究和教学。其三,同义词是相互的,即构成同义关系的词互为同义词。如“单”在“单一”的意义上,与“一”“独”“唯”同义。在“单数”的意义上,与“奇”同义;在“仅只”的意义上,与“只“”独”“特”同义。相反,只要两个词互为同义词,必然有相互重合的义项。从同义词定义的界定可以看出成为同义词所要具备的要素和同义词的特点。但要确证两个词是否构成同义词,则要通过一些具体的语言材料才能准确得出结论。就像任何人都不可能不借助他物就认识自己一样,确认同义词基本的方法也是比较,比较才能显出差别。通过对整个词义系统的分析,认识一个词从本义到引申义的全貌,从而明确与其他词的界限与关系。就辨析同义词的角度而言,首先,辨析同义词词义上的不同,其中包括词义的范围、程度、反映角度的差别。

其次,辨析同义词在使用上的不同,其中包括使用对象、场合有差别,使用时组合对象、功能上的不同。除此之外,辨析同义词感彩上的不同。就具体的操作而言,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方法:第一,语言环境分析法———从上下文的探求上辨析同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注意文言中的互用、对用、连用等现象。互用就是在同样的语言环境中,两个词互相替换,而语句的意义保持不变,常见于《诗经》。对用指古代文言和诗词中,为了对仗工整而又不出现重复的字,在相应的位置上往往出现一组同义词,如杜甫《登岳阳楼》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中的“一”和“孤”。连用是为调整、补充音节,将同义词连用的情况,意义与单用相近,说明二者在这个语言环境中意义并无差别,如韩愈《谏佛骨表》中“数千百年以来,未有伦比”中的“伦”与“比”。第二,对立意义分析法———从反义词的分析上辨析同义词。

语言中的许多词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跟一个与它意义相反相对的词构成反义词,不同的反义词可以反映出同义词之间的差异。如“坚“”刚“”强”三个词,意义上很接近,都有牢固的意思。但在上古汉语中,“坚”专指土类的东西,硬而不易碎谓之“坚”,反义词为“脆”。“刚”专指金属一类的东西,韧而富有弹性谓之“刚”,反义词为“柔”。“强”原本指弓的拉力大,不易断,反义词为“弱”。通过反义词的对比分析“,坚“”刚“”强”三个同义词的异同显得更加明晰。第三,探求本源分析法———分析同义词的本义。虽然同义词和同源词本应该有明确的界定和区分,但实际上两者之间有很多关联,存在互渗关系。这也是王力先生把部分同义词归入同源词,认为同源词定为同义词的缘由。为了研究和教学,需要明确区分同义词和同源词,同样为了更好地辨析、研究同义词,可以部分利用同源词的方法,探求词的本义和根词,通过系联词的同源系统,探求同义词的异同。如“迁”和“徙”,两个词都有“移动”“换地方”的意思,但“迁”的本义是往高处挪。所以在“迁官”和“徙官”两个词上意义有差别,一个为升迁,一个为调职。借助同源词的研究方法,两个词的差异显而易见。总而言之,抓住同义词概念的要点,掌握辨析方法,结合具体的语言材料进行具体分析,就可以准确判断出两个词是否为同义词,并在辨别中把握古代词语的词义和古代语言用法的妙处,进而方便我们对古代书籍的认读、理解、研究。

参考文献:

[1]郭锡良,唐作藩.古代汉语(修订本)[M].商务印书馆,2007.

[2]王宁.古代汉语[M].北京出版社,2009.

[3]何九盈,蒋绍愚.古代汉语词汇讲话.中华书局,2010.

[4]周国光,李向农.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5]黄金贵.评王力同源词与同义关系论,兼谈同源求异法.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5):33.

相关期刊更多

医师进修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天津中医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天津医药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