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近义词区分

近义词区分

近义词区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等义词,定义,区分

 

语言中最活跃、最丰富、发展最快的部分是词汇。词汇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任何一种语言的丰富和发展,都无例外地需要从方言词、古语词、行业语词甚至外来语词中汲取营养,所以语言中的词汇是异常丰富和多彩的。科技论文,区分。在纷繁复杂的词语中,有一类现象值得我们注意,例如:龙眼-桂圆 番茄-西红柿 水泥-洋灰 父亲-爸爸 生日-诞辰 岔道-岔路 仿制-仿造 别离-离别 海拔-拔海。这类词意义相同但又有细微差别,就是等义词。

一、有关等义词定义的讨论

在当今的语言学界,等义词是个有分歧的概念。学者们大致上有三种说法:一种是认为理性意义相等同、附加意义有细微差别的词是等义词。比如张志公主编的《现代汉语》中说“(等义关系的词)意义几乎完全相同,所指称的事物或现象相同,不过使用起来在风格、情趣、色彩等附带因素方面有点区别。”1周荐说:“等义词语也罢,同义词语也罢。它们的‘等’和‘同’,都只能理解为是蕴涵了差异的,大致上的。”2两种说法的基本精神是相通的,都认为等义词是理性意义完全相同、附加意义存在细微差别的一组词。

第二种认为等义词是理性意义与附加意义都全等无别,可以互换而不影响表达的词。科技论文,区分。黄伯荣、廖序东在《现代汉语》中认为有等义关系的词,“不论从哪一方面来看,意义都相同,在语言中通常可以换用。”3谢文庆将外来词、方言词、词素颠倒词等三组同义词对比后说“这样的词,在理性意义、色彩意义和用法上都能画上等号,可以在任何上下文中毫无区别地互相替换。一般把它叫做‘等义词’。”4这些学者都是从言语层面来讨论等义词,认为等义词是可以在任何上下文中互换使用的。

第三种则认为词与词之间全部义项相等者是等义词。有学者说:“(等义词)不仅所有的义项都相同,而且所有的附加意义(即语体意义、感情意义、风格意义、时代意义、地域意义、语法意义)也都相同,可以无条件互换。”“具有等义关系的两个词的意义全部重合”,“即使个别的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这些义项也全部相同。”5葛本仪先生也认为“完全同义词是指词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都完全相同的词,这类同义词在语言中也被称作等义词。”6这一类观点主要是认为等义词的所有的意义、义项都必须相同。

以上陈述了关于等义词定义的三种观点。王力先生曾经提出“所谓同义,是说这个词的某一意义和那个词的某一意义相同,不是说这个词的所有意义和那个词的所有意义都相同。”7这表明判断词与词之间是否存在等义关系,也是看一个词的一个义项同其它词的一个义项是否相同。上述第三种观点认为等义词的所有义项都必须相同,这并不符合汉语实际情况。事实上汉语词汇中也存在如“功夫-工夫”、“礼拜-星期”等,在某一义项上构成等义关系的词。并且,在文中,作者认为“自行车”和“脚踏车”地域意义不同,不是等义词。但是又认为“江米-糯米”、“端午-端阳”等词存在等义关系,这岂不是自相矛盾?

上述第二种观点认为等义词是在任何上下文中都能自由替换而不影响意义表达的。这些著作中举到了这样几个例子:铁道-铁路、自行车-脚踏车、盘尼西林-青霉素,认为两个词在任何语境中都能自由替换而不影响意义的表达。如话剧《陈毅市长》中就用了“盘尼西林”,而我们现在一般只说“青霉素”,很少用前者。还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就没有使用“铁路”,“上海自行车厂”就没有使用“脚踏车”。这些说明,上述词语在使用过程中并不是任何地方都可以自由替换,它们实际上还是存在细微的差别。

所以二、三说实际上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本文赞同第一种观点。周祖谟先生在《汉语词汇讲话》中把同义词分为完全同义的等义词和意义稍有差别的近义词。对等义词的来源周祖谟归纳为:(1)书面语和口语的等义词(父亲-爸爸);(2)从方言吸收来的等义词(太阳-日头);(3)因外来语而产生的等义词(星期天-礼拜天)。在构成上,周祖谟认为构成的成分相同,但前后顺序不一样的同义词一般都是等义词,也有个别不是,如“动摇”、“摇动”等词。8由此可见,周先生也认为等义词并不是所有的方面都完全相同,也会存在语体色彩等方面的区别(如:父亲-爸爸)。在“同义词=等义词+近义词”公式中,很多人都把等义词看成了上述的第二或第三种,故认为等义词是汉语词汇中的赘疣,是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的,是非本质部分。这样的观点不符合汉语实际。科技论文,区分。

二、等义词的定义

词的意义就是词所表示的意义,而一个词所表示的意义是非常丰富的。科技论文,区分。比如“书”表示“装订成册的著作”的意义,还表示“名词,可以作主语、宾语等”意义。词义包括着词的词汇意义(也叫概念意义或理性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三个部分。词汇意义是词所表示的客观世界中的事物、现象和关系的意义,有的著作中也称为概念意义,这是一个词意义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法意义是指词的表示语法作用的意义。词的语法意义是语言中词的语法作用通过类聚之后显示出来的,所以它是一种更抽象、更概括的意义。色彩意义是指词所表示的某种倾向或情调、色彩的意义,这种意义也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词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色彩意义是互相联系,互为一体的,它们共同充当词义的组成部分。其中,词汇意义是最主要的,它决定着词汇存在的可能。

研究词语意义之间的关系,就应该从研究词义着手。笔者认为语法功能相同是词语之间具有同义或等义关系的前提,词汇意义相同是词语之间具有同义或等义关系的决定条件,色彩意义则是附属条件,不具有决定性。所以,词与词之间存在等义关系是指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完全相同。等义词即指词汇意义(概念意义)和语法意义完全相同的词。如果两个或几个词语之间语法意义不同,就不具备等义或同义关系的前提条件,如果词语的词汇意义不完全相同,那也不能构成等义关系。

三、等义词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1.等义词与同义词、近义词的区分

在同义词研究中一直存在着三个概念纠缠不清的争论。有人认为同义词既包括意义相同的词,又包括意义相近的词。有人认为真正意义的同义词是不存在的,所谓的同义词就是指的意义相近的近义词,故直接用近义词来代替同义词。还有人认为应该将同义词和近义词区分开来,划清二者的界限。以往的研究总是在三个概念之间纠缠,没有区分好各个概念的内涵。

等义词是语法意义、词汇意义完全相同的词。一般意义上的同义词就是等义词,故在文中不再采用同义词一说。近义词是语法意义相同,词汇意义相近(即大同小异)的一组词。从词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角度可以将词分成等义词和近义词两类。

等义词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都相同的词。近义词则是语法意义相同,词汇意义存在细微差别的词。科技论文,区分。下面列举几对等义词和近义词来比较它们的差别。以下各例子中的解释均来自《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版)例如:

第一组 成绩:工作或学习的收获:学习~|~优秀。

成就:①事业上的成绩:辉煌~|事业上的~。②完成(多指事业)~革命大业。

第二组 优良:(品种、质量、成绩、作风等)十分好:~的传统。

优秀:(品行、学问、成绩等)非常好:~作品|成绩~。

优异:特别好:成绩~。

第三组 仿造:模仿一定的式样制造:这些古瓶都是~的。

仿制:仿造:~品。

第四组 常:时常;常常:~来~往|我们~见面。

常常:(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而且时间相隔不久:他工作积极,而且~受到表扬。

第一组中“成绩”和“成就”都是指“做事的成果”,但是“成绩”指一般事情如学习、工作中所得到的收获,而“成就”则指重大事情上所获得的巨大进展和优异的成果。二者在词汇意义的本质方面有很明显的差异。所以,“成绩”、“成就”是一对近义词,而不是等义词。第二组中“优良”、“优秀”、“优异”都表示“好”的意思,但是词汇意义中的程度状态不同。三者的词汇意义所表示的程度呈递增状态。故它们不是等义词,而是近义词。

第三组“仿制”、“仿造”都是“模仿一定的式样制造”的意思,词汇意义完全相同,并且词性都是动词,语法功能相同。科技论文,区分。所以二者的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都相同,是等义词。还有第四组“常”和“常常”都有“事情发生的频率高”的意思,可以说“我们常/常常见面”,并且二者都是副词,语法意义相同,所以二者是等义词。从上述例子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等义词与近义词最大的区别是:前者的词汇意义一定是相同的,没有细微的差别;后者的词汇意义肯定会存在一些差别。

2.等义词与言语等义词的区分

言语等义词是指在具体的语境中,依赖于一定的上下文,而形成的所指相同的词。词所指的意义相同是言语等义词同等义词的共同点,但是言语等义词必须依赖于语境才能存在。例如:

他走了,永远地去了。一名优秀的检察官牺牲了,一位好公仆安息了。

例句中的“走”、“去”、“牺牲”、“安息”都是指的同一件事情——“死”。词所指的内容是相同的,互相之间构成等义关系,在语境中构成言语等义词。但是离开了语境,“去”与“走”“牺牲”“安息”就不能构成等义关系。再比如:他忽然倒了下去,过了一会儿又突然站了起来。句中的“突然”和“忽然”在表示“在短促的时间里发生,出乎意料”这一意义上相同,在充当状语的语法功能方面也一致。但是,“忽然”是副词,“突然”是形容词。二者在词汇意义上也有区别。二者只是言语等义词。再比如“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中“聪明”本为形容词,词汇意义为“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才智”为名词,词汇意义是“才能和智慧”,但由于“聪明”活用为名词且词汇意义向“才能和智慧”靠拢,这样二者意义是相等同的,在具体的语境中构成了言语等义词。还有一个人指着一束菊花说“这花真好看!”,这里的“花”就是“菊花”的意思,也就是说上位词借助于语境,用来指称下位词。上下位词在语境的帮助之下变成了所指相同的词。以上这些言语等义词是在特定的上下文中才存在的,对语境的依赖性特别强,如果离开了特定的语境,这种关系就不存在了,所以言语等义词具有很强的临时性。在研究等义词过程中,言语等义词因受语境的限制,不具有一般性和代表性,不纳入讨论的对象。

3.等义词与异体词的区分

区分等义词与异体词,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确定两个或几个词到底是一个词(即同一个词的不同词形变化),还是几个词(即意义相等的词)。异体词是语言中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文字形式不同的一组词。异体词的区别主要在于外在的表现形式不同,读音和意义(包括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都是相同的。但是异体词是一个词的不同表现形式,不能看作是几个词。等义词主要是语法意义、词汇意义完全相同,文字形式上肯定不同,读音上没有限制,色彩意义上也没有一定限制的一组词。等义关系是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属于一个词的外部关系的研究范围。异体关系是在同一个词内部,形体差异的表现,属于一个词的内部关系的研究范围,即异体词并不构成新词。

区分等义词与异体词是确定等义词范围的难点之一。有人认为:“要判定一组语音语义相同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形究竟是一个词(异体词)还是几个词(同音同义词),关键要看它们在意义上是绝对的相等还是仅仅相近。如果它们之间在词汇意义(包括理性意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等)、语法功能(包括词性、句法特点等)以及适用范围上存在着哪怕很细微的差别,因而在交际中各具其特有的价值,那么就应该认为它们是同音同义词。”9用这个标准确实可以将一些等义词与异体词区分开来。比如“记录”和“纪录”意义完全相同,读音也完全相同,《现代汉语词典》把它们作为一对异体词。再比如:吩咐-分付 订单-定单 人才-人材 烦杂-繁杂 漂浮-飘浮 笔画-笔划 子棉-籽棉 甲克-夹克等等,是异体词。异体词的意义相同,主要是形式上的对立。等义词是研究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与异体词有着本质区别。

[参考文献]

[1]张志公主编.现代汉语•上册[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2]周荐.等义词语的性质和类别[J]. 天津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5.

[3]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上册[M].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4]谢文庆.同义词[M]. 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

[5]侯敏.试论等义词及其规范问题[J]. 语文建设,1991.

近义词区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近义词;对外汉语;辨析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5-114-02

一、近义词辨析的教学对策

对于汉语非母语的留学生而言,要做到正确使用近义词,首先需要掌握近义词辨析的方法和途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近义词使用中偏误的出现,在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的教学中,应该找准“切入点”,从语义、语用两大方面进行辨析。

(一)辨析语义,通过近义词语义上的细微差别来区分近义词

“科学的甄别、准确的辨析近义词语义上的细微差别,引导学生从本质上认清相关近义词语义诸方面的异同,是学生准确理解、正确使用近义词的必要前提。”(敖桂华,2008)

1.语义侧重点不同

“发挥”和“发扬”都是动词,都含有“表现出来并扩大”的意思,但意义的侧重点却不相同。“发挥”着重把蕴含在内的东西尽力表现出来,如“发挥作用”“发挥力量”“发挥特长”“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发扬”则着重把对过去存在的东西,在原有程度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如“发扬作风”“发扬传统”“发扬民主”等。请看下列的偏误用例:

a.发挥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帮助。

b.我想谈谈父亲和母亲怎么发扬作为老师的作用。

前一句中,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帮助是原本就存在的需要进一步提高的东西,用“发扬”更为合适一些;而后一句中,父母作为老师的作用是潜在拥有的,需要表现出来,则用“发挥”更为贴切。

再如,“接受”和“接收”,都是动词,都表示把事物接过来收下,但“接受”着重从思想上承受,领受而不拒绝,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东西,如经验,观念等,比如“接受礼物”、“接受思想”等;而“接收”则是着重从行为上接纳,一般只用于具体的事物,比如“接收新学生”等。

a.老人和年轻人都想要用自己的方法,不愿意接收对方的想法。

b.这里的广播很不容易接受到。

第一个例句中,方法属于抽象的东西,只能用“接受”,而不能用“接收”;第二个句子中,广播的信号是物质的需要从客观上接纳得到,应该使用“接收”。

2.词义的轻重不同

“失望”和“绝望”都含有“愿望或希望没有达成”的意思,但“绝望”的意义比“失望”要更为强烈。比如说,“对比赛结果很失望”,“对你的行为很失望”,如果这里用“绝望”,就不合适了。

a.我考试成绩不好,爸爸很失望。

b.如果我们饥饿,会失去所有的欲求、希望、生命力,只剩下绝望。

前一句中,考试成绩不好,爸爸的希望没有达成,但是仍然有机会,所以用“失望”更为合适;而后一句中,对生命力的欲求的失去,是非常强烈的感情,应该是“绝望”。从这两个句子能明显看出词语意义轻重的不同。

再比如“渴望”和“希望”都含有“想要”的意思,但意义的轻重却不一样。“渴望“突出的是“如饥似渴”,进而非常迫切想得到,语义较重,比如“渴望幸福”,“渴望婚姻”,“渴望健康”等;而“希望”则表示一般的想要得到,语义比较轻,比如说“希望一切顺利”,“希望你幸福”等。但留学生有时候不能明确区分出二者的不同,经常出现以下的偏误:

a.我渴望明天下雨,这样就可以休息了。

b.离开故乡三十年,爸爸希望早日回去看看。

上面例句中的“渴望”和“希望”使用明显不正确,第一句中想要休息是想要的事情,但并没有到达如饥似渴的地步,用语义较轻的“希望”才是正确的表示;第二句中离开故乡三十年,回去看看应该是非常迫切想要做的事情,用“渴望”才是正确的。

3.适用范围不同

“召集”和“召开”都是表示把人们召唤到一起开会。但是“召集”强调聚集,它所带的宾语既可以是表示开会的词语,也可以是被召集的人群。如“召集全体村民开会”,“ 召集一次重要会议”,适用范围大。但是“召开”只指聚集大家开会,宾语只能是表示会议的词语,如“召开村民大会”,“召开班会”等,不能是“召开全体村民”,适用范围较小。

再如“考察”和“考查”两词有相同的地方:都可以指用一定的标准、手段了解和弄清事物的情况但是适用范围却不相同:“考察”着重指观察、调查、研究,目的是取得材料,研究事物,如山川、地形、地质、工程、运动、科学研究的对象等等;而“考查”着重指依据一定的标准检查、衡量,目的是评定或审核,对象常是非重大的、多半是人们的所作所为,如成绩、学习、业务、工作、活动、行动、言论等,有时也是其他事物,如年代、历史、文物等等。

a.这次考试是为了考查你们这段时间的学习情况。

b.长白山的项目很重要,一定要好好考察地形地质。

这两个词语不止意思相近,发音也一样,留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中经常混用误用,一定要加以区分。

(二)深入语境,从用法差异上区分近义词

掌握近义词语义的不同时为正确理解和使用近义词打开了门窗,而对用法不同的掌握才是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教学的重点。

1.语用色彩不同

留学生在近义词学习中的一些语用偏误,完全是由于他们没有能够正确了解和掌握词语的语用色彩而导致的。因此教会留学生审视语用色彩(感彩和语体色彩),对正确使用近义词有很大的帮助。比如:“结果”和“成果”都是表示事情发展的最终状况,但是感彩不同:“结果”泛指最终情况,可以是好的结果,也可以是不好的结果,是个中性词,比赛,考试,测试等都可以用结果来表达。而“成果”在表示发展的最终情况是,往往侧重于事情好的结局,比如“研究的成果”,“奋斗的成果”等。

再比如“高兴”和“欣喜”都是表示好的事情带给人的愉悦,但是语体色彩不同,“高兴”偏重于口语,日常说话和小说等文体中会比较常用到,如“他今天很高兴”,“很高兴见到你”等;而“欣喜”则多用于书面语,如“欣喜万分”等。有的学生在刚学习了“欣喜”后,会出现“今天很欣喜”等句子,就是没有掌握语体色彩的差异。

2.搭配对象不同

在近义词的教学过程,如果能对所教授的近义词提供一些较为常用的词语组合,也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用近义词进行交际的能力。比如说,“解除”和“废除”,在“除掉、消除”的意思上相同,但“解除”一般搭配的有合同,武装,装备等,而“废除”一般搭配的有法令,条例,制度等。当学生掌握了以上的常用组合时,像“解除条例”,“废除武装”之类的偏误便会迎刃而解。

3.区别词性

近义词区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同义词 界定 近义词 区分

多年来,现代汉语中的同义词现象一直是语言学界的研究热点,作为汉语词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之一,其研究涉及到很多方面,诸如词义、语用等。目前,学界对同义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是,在什么情况下两个词或多个词可以被称为同义词这一点上却莫衷一是,没有得出一致的、公认的说法。同义词和近义词有何关系?同义词就是近义词吗?如何区分二者也逐渐成为学界讨论的焦点。同义词是衡量一种语言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应当予以重视。

一、几种流行观点

“概念相同说”认为,同义词是指两个词或几个词具有相同的概念,在这一前提下各个词之间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这里所说的“概念”指的是事物客观存在的本质特征。

“义位相同说”把义位相同或相近的词看作同义词。20世纪80年代,国内语言学界引进了“义素分析法”,“义位相同说”便应运而生。支持此观点的钱乃荣(1995)认为:“词的同义关系就是义位之间一种重要的类聚关系。”[1]

“意义相同说”认为,意义完全相同的两个词或多个词可以构成同义关系,称为同义词,比如“母亲、妈妈、娘”等这样的一类词。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等义词当作了同义词。

“意义相同、相近说”认为,同义词就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支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最多,如在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2011)以及《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都是以此来给同义词下定义的。“意义相同、相近说”不仅关注互为同义关系的词之间的相同之处,还分析其不同之处。

以上四种说法是当今学界较为流行的观点,但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

二、刘叔新的观点

实际上,在同一个词汇系统中,完全相同、没有一丝差别的词是极少的。我们所说的同义词是指那些大同而又小异的词。刘叔新在界定同义词时首先提出了三点注意事项:

第一,“属于同义关系的词汇单位不仅仅是词,还可以是固定语。”[2](P279-280)比如“马虎”和“粗心大意”、“宽容”和“宽宏大量”等,尽管它们不属于同一词汇单位,但不影响其构成同义关系。因此,在确定两个或多个词是否构成同义关系时,不要被其形式所束缚。

第二,强调同义词的共时语言环境,“同义词语只能是同一的语言符号系统内共时的事实”[3](P279-280),也就是说,必须在一个稳定的语言状态中研究同义词。因此,我们不能拿两个分属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词来分析它们是否具有同义关系,比如古代汉语中的“走”不能和现代汉语中的“跑”形成同义关系。同样地,我们也不能对两个不同语言中表示同样含义的词进行比较,因为两者完全没有可比性,譬如汉语“日历”不能与英语“calendar”形成同义关系。

第三,“言语中含个人引申或比喻的主观意义的词语,不能看作语言中的同义词语”[4],即词语在交际使用中所产生的临时的意义不能当作词本身所具有的含义,更不能用此临时含义去和其他词作比较。比如“她今天打扮得很女人”,其中的“女人”一~在这里有了形容词“妩媚”的意思,但我们不能把“女人”和“妩媚”看成同义词,因为词语在言语交际中临时产生的意义不属于词本身所带有的理性义。

在上述三个前提条件下,刘叔新在确定标准时脱离了词汇意义的束缚,借用了一对逻辑概念――外延和内涵进行表述。外延在这里指的是词的所指,内涵指的是词所指事物的特有属性。刘叔新在《汉语描写词汇学》一书中指出:“确定不同的词语互有同义关系,依据的是它们指同样的事物对象。不同的词语,只要各自的意义(当然是一个意义)所反映的对象的外延一致,就互为同义词语。在笔者看来,这样下定义无疑是清晰明了的。互为同义关系的两个词或几个词只是在内涵上有很细小的差别,而不在外延上。这些差别有的可能是对个别特点有所强调或不强调,对某些不重要的特点加以反映或不反映,带有或不带有某种感彩。”[5](P280)也就是说,不论被讨论的两个或多个词所反映的概念如何、义位怎样、意义多么相近,只要它们的所指不同,就不能构成同义关系,例如“本领”和“本事”都有“能力”义,但是“本领”更多地带有书面语色彩,“本事”则带有口语色彩。语体色彩方面的不同,即内涵的不同不会带来这两个词所指的不同,也就是说如果两个词所指的是相同的对象,就可以认为这两个词能确定为同义关系。再比如“鼓励”和“鼓舞”,都有“激发,勉励”义,不同的是“鼓励”的动作行为主体在多数情况下是由人来充当的,而“鼓舞”的动作主体一般是物,这种搭配对象上的差异也不会改变两个词的外延,因此二者可以被称为同义词。

需要说明的是,许多著作把一些不具有同义关系的词当作同义词。就“鼓励”和“怂恿”来说,大多数教材把它们看作同义词,都是“劝某人做某事”的意思,二者的不同在于其色彩义,“鼓励”为褒义,“怂恿”为贬义。但经过细细思量,会发现把这两个词的意义都看作“劝某人做某事”过于笼统,忽略了词中一些本该突出的意义。在这一点上,刘叔新强调,要把词的主要理性意义相同作为界定标准,也就是要有相同的所指。如果词和词之间没有相同的所指,那么其主要理性意义必然不会相同,这样一来必定不能构成同义关系。“鼓励”的意思是“激励某人做好事”;“怂恿”的意思是“鼓动别人做坏事”,将二者的主要理性意义列出,就不难发现两个词的所指是相反的,显然构不成同义关系,实际上是反义关系。

张旭指出,“出现这一分歧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从理论上划清理性义和色彩义的界限”[6](P212)。实际上,“鼓励”和“怂恿”并不仅是褒贬色彩的对立,它们的理性意义本身就已经体现出了很明显的肯定或者否定的意思,也就是说它们的理性意义和色彩意义的联系十分紧密,达到了密不可分的程度,词的理性意义包含了人们对于所指对象的感情倾向,不应把这种倾向当作附属于理性意义的色彩义,应把其看做是主要理性意义的对立。可见,“鼓励”和“怂恿”两个词的所指不同,不能看作同义词。

清楚划分理性义和色彩义在同义词的确定上有重要意义。对此,刘叔新把理性意义分成了两类:主要理性意义和次要理性意义。主要理性意义就是我们反复强调的“词的所指”,譬如“快餐”指“能够迅速提供给顾客食用的饭食”,如果把“迅速”这个义素去掉,“快餐”的理性意义就变了,这说明“迅速”这个义素是“快餐”一词主要理性意义中的一部分,不能看作次要的含义,更不能当作表达色彩看待。次要理性意义是指词语所指对象的不重要、不至于引起词语意义所反映对象的外延的变化的特点。刘叔新把这些次要的理性意义成分称为“意味”,即词语本身带有的一些含糊的意思,需要人们细细体会。譬如“成果”和“后果”都有“结果”的意思,但它们带有的“意味”s有些许的不同,“成果”有“好结果”的意味,“后果”有“坏结果”的意味,这些处于次要地位的“意味”对于词的主要理性意义几乎没有影响。至于那些不能独立存在的、只能附着在词语理性意义上的成分,叫作色彩。色彩属于感性义素,它们对词语的所指没有决定性影响。

对于理性义和色彩义的区分,我们需要仔细对待。类似于“鼓励”和“怂恿”这样色彩义和理性义相互渗透的词还有很多,比如“赞美”“果断”“草率”“勾结”等。再如“小孩”和“儿童”是一对同义词,两个词的区别仅仅在于“小孩”带有口语色彩,“儿童”带有书面语色彩,语体色彩所造成的不同不至于影响词的主要理性意义,两个词都表示“年龄小的未成年人”义,因此可以看作同义词。

三、同义词和近义词

明确界定同义词的基本原则之后,我们就不难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了。词与词之间的“异”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在保持主要理性意义相同的前提下存在细微差别;另一种为只是单纯的意义相近。我们切不可简单地认为意义相近就必定是同义词,实际上,“相近”是分指两种事物,只不过这两种事物十分类似,而“相同”才是指同一事物。例如:古代汉语中有“园”和“圃”两个词,“园”指果园,“圃”指“菜园”,两个词所指不同,自然不能划归为同义词;“难受”和“难过”从意义上看都是指不好受,但这两个词有很大差别,“难受”一般指身体不舒服,浑身不得劲;“难过”则指心情上的不高兴、不舒服。这两个词所指的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因而不能构成一对同义词。语文教学中,常常简单地把意义相同或相近看作是同义词的判定标准,实际上其辨析的大多是近义词而不是同义词。

至此,我们可以给近义词下一个定义:“近义词所指为两种或多种不同而相近的事物”[7](P212),也就是说,如果两个或多个词分指几种相近的事物,那么这样的词就构成近义词。如果说同义词是对于同一事物表达手段丰富的一种表现,那么近义词则是“人们认识上对词所指的对象相互接近的一种反映”[8](P217)。

四、结语

综上所述,界定同义词的首要标准是有相同的所指,只要词语意义所反映的对象的外延一致,我们就称之为同义词。同义词与近义词的根本差别也在于此:处于同义关系的词的所指对象相同,处于近义关系的词的所指对象相近而不相同。对于那些理性义和色彩义联系十分紧密的词,要把色彩义当作主要理性意义的一部分来看待。确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时,最根本的是要看其主要理性意义是否一致。

注释:

[1]钱乃荣.汉语语言学[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

[2][3][4][5]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279-280.

[6][7]张旭.汉语语言学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212.

近义词区分范文第4篇

这些五花八门的错别字的出现严重妨碍了汉字的规范使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倡导人们要规范使用汉字,拒绝和消灭错别字。

总体来说,写错字主要有写“错”字和写“别”字两种错误。

所谓写“错”字,主要是指手写的时候把字的笔画写错了,写出来的字不成字。有的是增减了笔画,有的是改变了字形等。

所谓写“别”字也叫写“白”字,指的是该写这个字而写成另一个字。这些字有的是因形近而相混,有的是因为读音相近或意义相混而写“别”字等。

由此可见,不管写“错”字,还是写“别”字,其产生的原因主要与汉字的音、形、义三个方面有密切的联系。据此,我们要避免出现错别字,纠正错别字,就可以从汉字的音、形、义三个方面着手。

一、靠读准字音来区别不同的字

首先,要区别同音字。同音字是指读音相同而意义没有联系的字。如“睨”与“昵”,虽然都读“nì”,但意义和用法都不同。

其次,是借助声旁区别不同的字。如以“尧”为偏旁的字都有“ao”这个音节,但“骁”读xiāo,“饶”读ráo,“绕”读rào,“跷”读qiào,“晓”读xiǎo等,根据声旁不同的声调就可以区分不同的形似字了。

二、靠字的形体来区别不同的字

汉字数量多而基本笔画少,因此就会造成大量的形近字。这些字有的只是偏旁不同,有的字只差一笔,有的甚至笔画完全相同,只是写法不同。对这些形近字我们必须先搞清它们的类型,才能有的放矢。

首先,要仔细区分字的偏旁。形旁不同,词义有别。如“驰”与“弛”是一组容易混淆的形近字。其中“驰”的字意与“马”有关,如“驴、骆、驿、驹”等;“弛”的意义与“弓”有关,如“弩、引、弦、弹”等。

其次,要利用读音来区别字形。读准字音,以音辨形。如“翊”读yì,“翔”xiánɡ,“诩”读xǔ。这三个形似字,因为读音大相径庭,所以靠读音是很容易区分的。

三、靠字的意义来区别不同的字

近义词区分范文第5篇

中文发音:衬托[chèn tuō]

近义词:烘托、陪衬、渲染、衬着

用衬托造句

1、白云在蓝天的衬托下愈显得美丽。

2、是它,用自己衬托出花儿的娇美

3、没有雪的衬托,冰也就没有生命了

4、它把江城之夜衬托得熠熠生辉

5、彻骨的冷更加衬托出寒梅的傲骨。

6、有了绿叶的衬托,红花更加美丽了。

7、美丽可以用纯真的微笑来衬托

8、小鼻子小嘴巴更能衬托出他的可爱

9、绿叶在雨点的衬托下显得更加的绿

10、把杜鹃花衬托得更加妩媚动人

11、美丽的花,一定有绿色的叶的衬托

12、世人总是用他人的缺点衬托自己的优点。

13、野花在黄色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娇美

14、荷花在荷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美丽

用衬托的近义词造句

烘托:傍晚的朝霞,将夕阳湖畔烘托得更为美丽。

陪衬:林木茂密的山峦陪衬着水库,使水库显得格外雄伟壮观。

渲染:晚霞把天空渲染得金碧辉煌。

【扩展阅读:学会正确辨析及使用近义词】

1、近义词解释:近义词是指意思相近或意义相同的词语。(近义词是意思相近,同义词是意思相同。)

2、近义词、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意义、色彩、功能等几个方面来辨析。

3、很多近义词所表示的意思看起来差不多,但实际所表达出来的意思却有一定的区别。如:“预定”和“预订”,两个词都有预先约定的意思。“预定”指预先规定或约定,它所支配的对象多为抽象事物,如预定筹资计划、前进路线、预定年度财政赤字等;而“预订”则是指预先约定购买,它的后接对象均为商品等具体事物,如预订牛奶、房间、报纸等。

4、从感情色彩上来分辨:如“成果”、“结果”和“后果”三个词语的感情色彩依次为:褒、中、贬。区别语体色彩的不同,也是一个辨析方法,如“溜达”与“散步”,“聊天”与“谈话”就可以从口语和书面语的不同加以区别。

相关期刊更多

医师进修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天津中医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天津医药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