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爱情古诗

爱情古诗

爱情古诗

爱情古诗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诗经;爱情;婚姻;爱情观

爱情是人类恒久不变的话题,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笔下经常捕捉的闪亮元素。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爱情为主题的篇章更是占据了相当的比例。《诗经》的精华在《国风》,《国风》中又以描写爱情、婚姻为主题的“婚恋诗”最为精彩动人。在《国风》160篇作品中,有52篇是直接描写爱情的,此外还有许多以家庭婚姻为题材的诗歌也不同程度地涉及到爱情内容。对《诗经》中的爱情诗进行分析,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古代女子纯正、健康的爱情观,对现代女性也有很好的启示,可以让我们领略到爱情的真谛所在,对爱情有更理性的认识和更高尚的理解。

一、热切地渴求爱情

《国风・召南》中的《坑忻贰肪吞逑至松倥对爱情的无限渴望。诗中描绘了一位姑娘在春末看到梅子成熟落地,联想到岁月匆匆,青春易逝,红颜易老,而自己仍然待字闺中,所以姑娘以落梅比兴,委婉却又大胆地吐露出对青春的珍惜和对爱情的渴求。而在《郑风・褰裳》中,女孩子们与河对岸的小伙子隔河对歌:“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她们直接询问男子的态度,感情表达的更加热烈泼辣。可见当时女子对美好爱情是热切渴望的,在爱情面前她们敢于大胆表露自己的心声,作风坦白直率,情感深情直接。

二、大胆地追求爱情

当时女子既敢于表达自己对爱情的渴望,更敢于去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如《王风・大车》中的姑娘为了与心爱的人在一起,不顾家人反对,与心上人海誓山盟,一起私奔,驾着大车,追求他们理想中的幸福生活。在《齐风・东方之日》中,女子对男子的追求大胆热切,不惜自荐枕席,跑到男子房中与他幽会。

此外,当时的女子为了追求爱情,还常常主动向男子赠与信物以定终生。如《邶风・静女》中“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卫风・木瓜》中“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等。

三、勇敢地捍卫爱情

《{风・柏舟》就塑造了这样一位勇敢捍卫自己爱情的女子。她选中的夫婿未能得到母亲的认可,所以她愤然反抗母亲,大声疾呼:“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誓死捍卫自己的爱情。据考证,当时婚恋普遍的状况已是“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非媒不得”(《齐风・南山》),男女的自由恋爱已经受到诸多干涉和制约。所以诗中女子为了争取爱情自由而勇敢反抗的意识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她也成为了一位争取婚姻自由,大胆反抗礼教束缚的先锋。

四、执着地坚守爱情

《诗经》中有很多思妇诗,丈夫远征在外,作为妻子,她们在家中默默等待丈夫的归来,饱尝相思之苦但却坚贞如一,没有红杏出墙或者另嫁他人。

如著名的思妇诗《王风・君子于役》。丈夫戍边,妻子心中惦念的是丈夫的归期以及饥渴冷暖,以至于她看到羊牛归来,都会自然联想到久役不归的丈夫。尽管愁肠百结,但她还是执着地等待丈夫早日归来。又如《周南?卷耳》说:“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彼周行。”诗中的妻子在采苍耳时心里想的都是远征的丈夫,由于心不在焉,连浅浅的箩筐都采不满。在《唐风・葛生》中,妻子更是以“百岁之后,归於其室”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坚贞,生前相爱,死后也要同归一穴,这种对爱情的坚守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是何等的难能可贵!

五、理智地对待爱情

在古代社会,女子地位低下,她们作为男人的附属,常常成为婚姻和爱情的牺牲品,避免不了惨遭抛弃的命运。可是她们也并非一味的沉溺于痛苦中,向不公的命运妥协。在爱情中,她们表现出自己的理智和反抗。如《卫风・氓》就给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位女子。恋爱时期,女子对氓一往情深,抛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身相许。而婚后的生活却并不美满,她付出了很多,也承担了很多,“靡室劳矣”、“靡有朝矣”,对丈夫的暴虐也全无怨言,尽管她忍辱负重,却依然被丈夫抛弃。她也曾自怨自艾,,“躬自悼矣”,但她并没有一直伤痛下去,而是大声控诉丈夫的暴行和社会的不公,敢于表达对丈夫的不满。诗的最后,女子决绝的喊出:“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明了她与氓的彻底决裂,也表现了她对封建社会的反抗。她在婚姻破裂时保持了一种难得的理智和自主,保持了一种人性的独立。

《诗经》中的爱情诗,是古人用诗歌诠释对爱情看法的典范,通过分析和梳理《诗经》中的爱情诗,可以使我们领略古时候人们那种情真意切,不含任何杂质的美好感情,可以使我们学习到古代女子那种健康、纯真、积极的爱情观。它是现代人的爱情课堂,它能净化我们的心灵,教会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爱情,把握好自己的幸福。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朱东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 尹建章,萧月贤. 诗经名篇详解[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4] 曾巧燕.诗经时代的爱情文化[D].百度文库.2009

作者简介:

爱情古诗范文第2篇

初读《古诗十九首》,便被其中的爱情深深地吸引。反复品味,发现作者勾心摄魄地写出的是爱的忠贞与恐惧,爱的弱小与强大,爱的专一与易变,爱的难得与巧遇。爱,就是爱的能力,是爱人的能力,是承受爱的能力。古诗的作者们在痛感自己的虚弱,痛感自己面对“世界”的无力时,发现自己竟然还有爱的能力!这是人性死灰中的余烬,是古墓中的谷种,是冬日的残荷,是夏日的最后一朵玫瑰,还像是走夜路而胆怯的人的口哨。这是颤抖的爱,惧怕的爱。《涉江采芙蓉》《行行重行行》《冉冉孤生竹》……十九首诗中,竟有十一首直接写到了爱与爱的牵挂。这一丝牵挂,是他们留在这世界的唯一理由,是他们生命的唯一价值,是世界给予他们苦难生命历程与愁苦心灵的唯一安慰与报偿。于是,他们把爱写得百般温存,万种柔情,令人恻然心伤而又温馨无比。如《冉冉孤生竹》: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

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伤彼惠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这是爱之怨,但温柔得让人手足无措。古诗十九首中的爱,一点也不浪漫、不刺激。相反,是那么家常,那么平实。它不是刺激我们的感官使之亢奋,而是抚慰我们的心灵使之安宁;它不是激起我们的热情,而是抚慰我们的创伤。这是一种使人安宁的爱,使人平静的爱,是一种浸透着亲情的爱。这爱让我们心平气和,让我们与世无争,让我们抛弃世界的繁华,独守爱巢,并从中找到满足。这种爱怨,如柳梢之风,吹雨不寒;如杏花之雨,沾衣欲湿。就那么缓缓地,一点点渗入,一点点浸润,最后深入我们的心房,深入我们的骨髓。

在中国传统诗歌中,思妇是极其常见的,每一个时代的诗页上都有她们的泪涟与叹息。汉末《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一诗,当是其中的代表作――可能是她的周围弥漫着那个日落帝国的暮蔼,使她的形象比其他时代的思妇有更多的内涵、更多的外延,能更多地激发我们的道德情怀与审美情愫: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簧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技。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在这个以思妇口吻叙述的诗歌里,“她”与她的那个“他”,既有“相去万余里”的空间暌隔,更有“相去日已远”的旷日持久。“她”不仅有深刻的相思之苦,以至于“衣带日已缓”,巧妙地借衣带之宽缓描画出人之憔悴消瘦,且“日已”二字,又写出这是经日累月的消磨与煎熬,如油枯灯干。而且,“她”还有深重的担忧之情,借“浮云蔽白日”的比兴,见出“她”之猜测与忧虑:“他”是否在外面另有所欢,以至于“游子不顾返”?而“她”呢,虽然一边是“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独居之时,无奈于时光之迟缓,一边却又惊觉“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揽镜自照,震惊于青春之飞逝。而青春消逝,容颜老去,又使得未来更显绝望。设想一下,一个独守空房,却又毫无独立地位,眼巴巴地盼望丈夫归来的“她”,心里会有些什么?不外乎是对对方的相思之苦,对对方另有新欢的担忧之情,对自己青春流逝的恐惧之心,当然还有努力保养自己,以使青春暂驻以待所欢的苦心。这曲曲折折的心事,凄凄婉婉的心情,温温柔柔的心灵。总之,这一份承担太多的苦心,全在这短诗中得到了体现。

人们常用“温柔敦厚”来评价《古诗十九首》的风格,这种风格来自于作品中主人公情感的缠绵与温柔。如这一首,“她”担忧对方变心,焦虑自己变老,一切都会变,但她的温柔不变,对对方的深情不变。这是绝望中的坚持,绝情中的深情,冷酷中的温柔。如“谢的《王孙游》:”

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

灵心秀口的谢,寥寥二十字,就写山了女性的绝望。这首短诗可以和《行行重行行》一起来读:不是一直在眺望大路尽头,盼着“他”归来吗?不是为了延缓衰老强保青春以待“他”而“努力加餐饭”吗?太久了,岁月的风霜已经落上了额际。现在,即使“他”归来了,“她”也已经人老珠黄,青春不在,“他”再也不会爱“她”了!

《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不仅要人爱,而且她们能爱人、会爱人,她们是男人的故乡。可是,男人们的回乡路,是那么漫长,漫长得花落人老。读这类诗,我们确实可以体验到传统女性的爱心与苦心,为她们的爱心而感动,为她们的苦心而恻然。她们心柔、心苦,而这世界太生硬、太冷酷。如《客从远方来》: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爱情古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艺复兴时期;古代诗词;主题;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073-01

爱情作为人类社会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给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作灵感,古今中外无数诗人吟唱着人性中这一美好的情感。中国上千年的封建历史形成了长期重男轻女的习俗,在这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最强调的就是“礼义”;然而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提倡以“人”为本来反对神的权威,肯定人有追求财富和个人幸福的权利,在这个时期爱情诗相当发达。这就形成了东西方在表达方式上的一定差异,虽然主题皆为爱情,但英诗描绘的热情奔放,而中国诗歌对爱情的歌颂反而显得含蓄而内敛了。

英国文艺复兴的春风吹醒了沉睡中的人们,带来了思想意识的彻底解放。人文主义者骄傲地宣称:人是最高贵的,不仅有理性,也是有感情的;人应该有人的需求、幸福、期盼与希望。在这样的氛围中歌颂、赞美爱情,不仅能够揭露封建观念、伦理道德的虚妄性与欺骗性,而且还可以鼓舞人们珍视现世生活,享受人生欢乐。以本・琼生(Ben Jonson)有名的爱情诗《致西丽娅》为例。“你就只用你的眼睛来给杯, 我就用我的眼睛来相酬;或者就留下一个亲吻在杯边上,我就不会向杯里找酒。从灵魂深处张开起来的渴嘴,着实想喝到美妙的一口;可是哪怕由我尝天帝的琼浆,要我换也不甘把你的放手。”读完这首诗。读者会禁不住沉醉在浓郁的美酒里和玫瑰般的花环下。诗中所歌颂的是一种令人向往的精神之爱,完全可以同一直令世人感叹着的柏拉图式的爱情相媲美。他对这一题材的发掘比别人要深广现实的多,因此他的爱情诗也就非同寻常的多,情感炙热,手法奇特,充满了怪诞的比喻(即所谓“奇想”)。如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别离辞:节哀》,这首诗可以说是他,也是17世纪玄学派的名作,“我们的灵魂即便是两个,那也和圆规的两只脚相同,你的灵魂是圆心脚,没有任何动的迹象,另只脚移了,它才动。这支脚虽然在中心坐定,如果另只脚渐渐远离,它便倾斜着身子侧耳倾听,待到另只脚归返,它就直立。对于我,你就是这样;我像另只脚,必须倾斜着身子转圈,你坚定,我的圆才能画得好,我才能终止在出发的地点。” 在这首诗中,一个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圆形意象交融重叠,在有限的空间内,表达出无限的内涵。多恩用圆规的两只脚来比喻一对忠实相爱的夫妻,虽然离别也能彼此相连。丈夫动,妻子也随之移动,因此不必因离别而悲伤。

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作品中,这一主题也同样得到了很大的关注。在漫漫长夜般的中世纪,封建统治阶级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极力贬抑人的自然感情的需求,要求人们克制欲望,压抑感情。中国诗人由于礼义的束缚,不似英国诗人那般直接热情,大胆奔放;又由于封建礼教对人们纯真感情的压抑和束缚,爱情诗词多以悲剧为主,显得凄美动人,荡气回肠。爱国诗人陆游在自己的作品中绝少谈到爱情,为了悼念被迫分离却始终难以释怀的前妻唐婉,《钗头凤》就正是一首控诉封建制度破坏美好婚姻的不朽之作。“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桃花落,闲池阁,山盟随在,锦书难托。莫,莫,莫!”中国描写爱情的作品还有一点和英国的不同,就是悼亡诗词数量较多。如苏轼对亡妻念念不忘,在十年后写下了著名的悼亡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感情真切,令人不忍卒读。另外,英国爱情诗中赞美女性的作品很多,但直接以女性口吻抒情的却不多。然而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中国女性,虽然封建礼教束缚着她们的一举一动,但却束缚不了她们追求美好爱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以李清照的《一剪梅》为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爱情是人类生活中永不枯谢的鲜花,也是人类心灵竖琴上永不弹歇的小夜曲,它以其独特的魅力与光彩,成为诗歌作品中恒久咏唱的主题之一。从英国文艺复兴诗歌与中国古代诗歌共有爱情主题出发,不难发现,由于两国相处的文化背景与社会环境不同,英国的爱情诗热情奔放、淋漓尽致;而中国的爱情诗词则含蓄朦胧,婉约凄美,有其独到的动人之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宝藏,给后人以深刻的引导和启迪。

参考文献:

爱情古诗范文第4篇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2、《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3、《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4、《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

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5、《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6、《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7、《雁邱词》 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爱情古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西方古典情诗 女性形象 对比分析

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对中西方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又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在诗歌中,有一类主题是中西方诗人永恒的共同的话题――爱情。以爱情为主题,中西方古典时期的诗人在各种作品中描写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她们都是动人的爱情故事的主角。需要看到的是,中西古典情诗在这一共同的主题中,所咏颂的女性形象却有很大差异。

一、真实性和确切性V.S.意象性和模糊性

1.西方古典情诗中的女性形象的真实性和确切性

在西方古典情诗中,诗人喜欢用《致……》作为诗的标题,而且大部分诗人所选取的女情对象是真实的人物形象,比如苏格兰民族诗人彭斯在诗歌《致约翰・安德森》中所描写的约翰・安德森是诗人现实中的女友、爱慕的对象。又如英国本・琼生的爱情诗《致塞丽娅》和理查德・勒夫莱斯的《狱中致爱尔西娅》,这两首诗中的女性都真实存在。

还有一类是以没有明确指向为题的情诗。如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其中描写的仍是诗人爱慕对象安德森。在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中令诗人愿意当作急流的是一位匈牙利伯爵的女儿森德莱・尤丽娅,也是真实人物。莎士比亚的154首的十四行诗集中,大部分诗篇是写给或讲到一位贵族男青年,诗人热烈地歌颂这位青年的美貌和自己与他的友谊,小部分是献给或提到他的情人,一位黑(褐)肤色的女郎。这位青年和“黑肤女子”都是现实中的人物。

在这样两类西方古典情诗中,女性形象鲜明的特点是它的真实性,诗人所描写、诗歌中所爱恋的对象在现实中确有其人,这类情诗很多是以向诗中的女性表达自身爱慕为目的的。正是由于情诗中女性形象的真实性和很强的针对性,诗人刻画的是女性形象本身,突出人物,达到逼真的效果。

2.中国古典情诗中的女性形象的意象性和模糊性

中国古典情诗中的女性形象描写讲究的是意象性。女性形象的描写并不完全真实,以达意为主。以存有丰富的古典情诗经典的诗歌总集《诗经》为例,其中“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静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都是典型的意象型情诗,表达非常含蓄,似内心独白,无以倾诉,它带给读者、听者的更多的是朦胧与想象。从这些诗歌来看,这里作者或少年所爱慕追求的女性,是模糊而朦胧的,不一定是真有其人,始终是模糊的意境。

二、唯美性和直露性V.S.卑微性和内敛性

1.西方古典情诗中的女性形象的唯美性和直露性

在西方,由于深入人心的平等独立观念,女子在社会生活中一直有着较高的地位。英国爱情诗中歌颂爱情,赞美女性的传统是和逐渐发展起来的对女性的崇拜分不开的。英国继承了古希腊的审美传统,古希腊的神话中女神众多,不难想象当时社会对女子的重视。而且基督教义认为夫妇是一个整体,虽然男女各占一半,但妻子属于“较好的一半”,中古世纪的骑士文学把妇女的地位提得很高。西方历代文学艺术作品中,表达对女性崇拜、仰慕的作品比比皆是。远的有古希腊人对海伦美的祟拜,骑士文学中对贵妇人的仰慕,近的有但丁对贝阿特丽采的深厚感情,拜伦等诗人们对女性的大力讴歌。如拜伦在诗中曾写道:“她走在美的光彩中,像夜晚皎洁无云而繁星满天”,“增加或减少一分明与暗就会损害这难言的美”(《她走在美的光彩中》)。

此外,西方海洋文化中带有富于开拓性和直露的民族性格,直接地表达自己和直接的赞美成为西方文化中一种习惯。西方古典情诗大都诗风浓郁而热情,要描写爱慕的女性形象,重在赞美女性本身的外貌,比如《绿西(挽歌)》写道:“她的美使我陶醉,在世界上我只爱她/我们沉没了很久,我的手抚摩着她的手/我凝视着她那忧郁而可爱的前额……”

这样一种直露的民族性格和文化,使得诗人在创作情诗的时候,惯于用对女性外貌的赞美和直接的爱来表达自己对所爱对象的热切感情。

2.中国古典情诗中的女性形象的卑微性和内敛性

中国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儒家的宗法伦理观念为文化核心的社会,中国女性长期以来被剥夺了接受教育的权利,“女子无才便是德”。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倍受歧视,古典诗歌中很少把她们当作仰慕的对象,只是遵守孝道、妇道并传宗接代的工具。所谓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是对中国女性进行道德审查的标准和依据。

因此,即便在描写美好爱情的情爱诗中,仍然带有明显的道德教化痕迹。妇女社会地位低下,只能“在家从父,出嫁从夫”,不容许她们对自己的终身大事发表意见,因而不幸的婚姻让中国古典爱情诗充满了思妇之情、弃妇之怨。《诗经・国风》中的《氓》描写被遗弃的妇女自述其不幸婚姻:“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唏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如曹丕的《燕歌行》中的诗句:“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抒发了思妇那难以忍受的离别之痛。

此外,在中国古代的情诗中,蕴涵了很典型的东方古典文化的内涵。东方儒家文明的内敛和含蓄被看作是美德和修养的象征。中国诗歌的语言要求一是含蓄,二是格律。诗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贬。严羽在《沧浪诗话・诗法》中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即指中国古典诗歌以含蓄为美。在中国古典情诗当中,时间和空间上都为含蓄留下了很多空白点,正如水墨画中的留白一样,作者所要表达的爱情是需要读者在言外去自己体味。对于女性形象,不直接描写或者是直接表达爱慕,诗人寓女性的形象于朦胧的诗意之中,形象的描述并不是重点,重要的是表述自己的某种情愫和隐射其中更深刻的含义。中国诗人描写爱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始终不把爱表达出来,而西方诗人高喊:“你是我的太阳,爱情之火烧得我浑身焦灼。”这种直言不讳中国人是很难接受的,产生差异的实质也同样在于彼此的审美取向不同。

三、对比分析

1.审美观的差异

西方的古典诗歌审美标准追求写实性、纯粹性,而中国古典诗歌审美推崇的是写意性和融合性。西方诗歌审美中的写实性,体现在你是你,我是我。正如西方的油画一样,描写事物,要求惟妙惟肖,形象逼真地再现社会生活。西方古典情诗对于女性形象的描写,通常是像油画一样,详细地刻画人物。重点放在对女性人物形象的描绘上,而不渲染环境,体现人物的真实性和感情的真切。中国的诗歌审美则不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如中国的水墨画一样,以写意为主要目的,在古典情诗中,对于女性形象的描写,更多的是将自己的意志隐喻其中,讲究个体形象与周围事物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对于诗人所追求的女子形象,并不能看出实质性的人物的描写,与周围的景物融为一体,将诗人对伊人的爱恋和朦胧的水边景色交融在一起。

2.职业化与非职业化

之所以会出现中西方在古典情诗中对女性形象描写的真实性和写意性的不同,与诗人的职业化与非职业化有一定关系。在古代西方,诗人大都是职业化的,以写诗为职业或为谋生手段。职业化诗人所影响到的是其对情诗中艺术形象选择问题。职业诗人这一个体,创情诗歌很有可能会固定地选取定位自己的爱恋对象,明确地体现真实性。而在古代的东方,特别是中国,情况有差异。以《诗经》为例,《诗经》是一部民间风情的汇总集,多没有具体的作者,多是民间平时生产劳动生活的时候所创作和流传下来的,情诗中形象的选取和描写没有针对性,多体现的是一种诗歌的韵律美和和谐美。在《诗经》之后,可以说,中国并没有形成职业化的诗人群体,诗人是兼有官员、诗人、小生产者等角色为一体的。官员多是仕途失意或者需要以诗言志,诗歌只是情趣的体现。在情诗的创作中,并不在于要表达很明确的爱情对象,而是求达意。

中西方同样优美的古典情诗,蕴涵了世界诗人丰厚的情感,同时,更展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魅力。在诗歌中,对于人们所爱慕的女性形象,西方古典情诗是直接勾画,带有浓郁的浪漫情意,因此其女性形象具有真实性、确切性、唯美性、直露性;而中国古典情诗则体现了幽雅的意境结合,其女性形象带有意象性、模糊性、卑微性、内敛性。但不管怎样,它们都同样是爱的赞美诗,是人类美好情感的沉淀与不同文化的结晶,体味诗歌的同时也是对文化的欣赏与感悟。

参考文献:

[1]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黄杲砸.英国抒情诗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3][英]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4]王佐良.英诗的境界[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

[5]向熹编.诗经词典[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