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再别康桥全文

再别康桥全文

再别康桥全文范文第1篇

徐志摩一生三别康桥。

第一次是1921年到1922年,他从美国来到剑桥大学研究院进修。学习期间形成了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和文艺观。回国后写诗《康桥再会罢》。第二次是1925年4月重游,归国后写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8月,写下了《再别康桥》。

3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再别康桥》

写作背景:

1920年秋季,徐志摩到了英国。本来是准备去那里拜剑桥大学的罗素为师。但他到了英国才知道罗素已不在英国,而到中国讲学去了。后来,徐志摩经英国作家狄更生介绍,才得以进入剑桥大学读书。此间,徐志摩认识了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他开始苦苦追求这位美貌年轻的才女。为此,徐志摩解除了与前妻张幼仪的婚姻。但不幸的是,后来,林徽因还是与梁启超的公子梁思成结婚了。于是,一首《再别康桥》,把徐志摩热烈、真挚、轻柔、细腻又略带飘逸的浪漫主义个性,作了充分显示,给后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2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当然。但我要没有过过康桥的日子,我就不会有这样的自信。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独的机会。说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我在康桥时虽没马骑,没轿子坐,却也有我的风流。

――节选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写作背景:

1925年4月徐志摩重游康桥,归国后写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徐志摩的这篇散文独具大家风范,他将他自己的真性情以及一贯的热情洋溢于文章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细腻的描述更可传达出康桥于其生命中的不可或缺。

1

康桥,再会罢;

我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你是我难得的知己

我当年辞别家乡父母,登太平洋去

扶桑风色,檀香山芭蕉况味,

平波大海,开拓我心胸神意,如今都变了梦里的山河,

……

康桥,再会罢!

你我相知虽迟,然这一年中

我心灵革命的怒潮,尽冲泻在你妩媚河身的两岸

此后清风明月夜,当照见我情热狂溢的旧痕,尚留草底桥边

……

――节选徐志摩《康桥再会罢》

再别康桥全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康桥是徐志摩的精神故乡,《再别康桥》是对精神故乡重访后的寄语。“轻轻的”,“悄悄的”,来康桥,离康桥,诗人的这种反复吟诵,使诗作首尾呼应,圆熟精致。但这“轻”来“悄”去之间,其实就是诗人情感思想隐喻性表现。“轻轻”,“悄悄”,走来走去,不只是诗人外部行为动作,更主要指内部感受——精神、灵魂和感情,从而展示20世纪20时年代,置身于东西方文化追求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特殊心态。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它写于1928年11月徐志摩再次游历欧洲的归途中。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徐志摩曾在此留学。

诗的起笔轻快自然,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三个“轻轻的’,看似重复,然而正是在这种回环往复的韵律中,表露出难以割舍依恋不尽的细腻。这是某种近乎圣洁的心情,不是在告别地理上的康桥,而是在告别他理想中的那一方净土。三个“轻轻的”巧妙运用,还渲染出日暮黄昏之时的康桥宁静的氛围,颇有几分“近乡情怯”的味道。诗的结尾,诗人只将第一节的诗句稍稍变动几个字“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悄悄的”重复使用,使其既与第一小节遥相呼应,形成诗歌旋律的整体美感,也写出了环境的寂静与优美,诗人依依惜别之中的惆怅与潇洒,造成一种灵动的艺术美。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轻轻的”,来康桥,“轻轻的”离开康桥,诗人反复地吟诵着,这种反复吟诵使诗作首尾呼应,形式成熟精致。但这“轻来“轻去”之间其实就是诗人情感思想隐喻性表现。“轻轻的来,轻轻的走”,“悄悄的走,悄悄的来”,不只是诗人外部行为动作,更主要指内部感受——精神、灵魂和感情。

第一,精神家园的回归。康桥,是徐志摩深深依恋的精神故乡,在徐志摩的诗文中是一个包含了丰富而独特意蕴的心理情结意象。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1920年徐志摩违背父亲让他做个银行家的人生设计,离开美国到英国留学,寻找他自己的人生梦想。他在剑桥大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课听课,在康桥渡过了他“深深迷恋”的岁月。

他笃信自然,是一个地道的自然崇拜者,他信服性灵是所有事物的,康桥是有灵性的。他说:“我要的是筋骨里进出来的,血液里激出来,性灵里跳出来,生命里震荡出来的真纯的思想。”他的性灵之舟,思想之桨始终没划出“康桥”下的那条河流,康桥永远是他的精神家园。他爱康桥,是爱在心灵深处的,其内在的炽热并未外狂。康桥让他远离了喧嚣,康桥让他尽享了大自然的温暖和奥秘。

离开康桥六年后,他再次欧游,怎能遏制不住去康桥“寻梦”呢?但是,当徐志摩再次置身康桥的天光水色之时,却已是“物是人非事事休”了。他已由一位当年青春怒放、激情洋溢的年轻学子变成了一个颇有建树但又满身伤痕的诗人。“深刻的忧郁占定了我,这忧郁,我信,竟于渐渐潜化了我的气质。”“我决意去外国时是我最难受的表示。”

然而时过境迁,此时的诗人已经经历了“康桥理想”破灭的现实,他那彩虹般的梦已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他的理想萎成灰,碎成断片,烂成泥;他以极大勇气与魄力建立起来的与陆小曼的两人世界已显露出深重的危机:爱之舟既已驶出河岔,又该向何方扬帆。与康桥再次相会带来的却是夙愿未酬后的满腔愁绪,万端感慨。诗人伤痕累累的来到康桥寻求藉慰,很是惆怅,但在诗人眼中,在康桥,美丽的自然是一片富有灵性的生命体,它净化了一切世俗的欲望和灵魂的躁动,这是他的精神家园,诗人是无限虔敬的,所以他“轻轻的来了”。康桥即在眼前,可诗人的心却不免担心,“近乡情怯”让诗人只有“轻轻的来了”。虽有所顾虑,但再会康桥却是诗人冷静思考后的决定,所以此时的“轻轻的来”又是轻松、洒脱、对前途充满希望的。在康桥世界里,诗人想象“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就连那夏虫也为多情而忘情的诗人沉默,诗人与康桥世界达到了一种超乎寻常的和谐,诗人即便是来也要“轻轻地来”,走也要“轻轻地走”,面对康桥世界,诗人欲说还休,欲走还留,对康桥的神往眷恋之情绵绵无尽,因此,可以说一首《再别康桥》就是一首诗人写给自己精神家园的恋歌。

可是等待他的却是别离的笙箫,夏虫和康桥的沉默、沉默。夏虫鸣蝉是中国传统文学中典型意境,笙箫洞吹是中国文人雅士惯用的对内心孤独悲情的宣泄方式。一个在中国看来已经完全西化了的知识者,却在自己作别的西方精神家园中点染出东方抒情色彩。这幻化了的比兴手法十分真切地表现出诗人一个形象化的自我:一个站立于东方与西方、历史与未来、理想与现实、感情与理智的交汇点上的中国知识分子于“再别康桥”时的孤寂。诗人意识到自己依然是一个孤独的寻梦不得的寻梦者,他不得不离开了。他不愿惊醒这一切,不想让自己的肆意妄为破坏了它的美好,它的宁静,他要让这一片美好的景色保持原貌,把一切留在自己的记忆之中,所以他轻轻的来了,又轻轻的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轻轻”是诗人的不忍。

第二,信仰重生。再次回到康桥的诗人经历了政治理想的破灭,他千方百计,历经万苦追求的爱情也离他渐远,失败,矛盾,孤独,无奈。诗人“单纯信仰的因素之一——美已离开了他”,“爱情,像白天里的星星,她早就回避,早没了影。天黑里它们也不得回来,半空里永远没有乌云盖。”(《秋虫》)然而诗人始终“是一个生命的信徒”。他以“不断肯定”为座右铭,向他憎恶的一切挑战。他想“过天太阳羞得遮了脸,月亮残缺了再不肯圆,到那天人真灭了种,我再来——打革命的钟!”

“轻轻的来”是为空虚的精神、飘游的灵魂、破灭的理想和苦涩的情感寻求皈依、安顿和慰藉而来的,然而,这又是绝不可能的,逝去的美、爱与理想是绝不能溯回的,因此,这“寻梦”注定是没有结果的。“走”正如“来”一样,所以诗人才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不带走一片云彩。”“‘梦’,虽然没有寻到,但诗人此时的心境已归于宁溢。热情推向极致之后反而转为平静,来时带着憧憬与向往,走时遗憾中带着满足,在洒脱中与康桥再别。旧梦没有寻到,但诗人在寻梦的旅途之中却得到一个心灵复活的机会“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他的美好信仰在康桥的缅怀与性灵之中获得了重生。这是凤凰涅粲后的浴血重生。于是诗人“悄悄的”走,了,天空依旧,康桥依旧,美丽的风景永恒静谧,清明的心性永远映现在湖光之间。

再别康桥全文范文第3篇

一、用好背景材料,理解内容情感

背景是诗歌的前奏。学生在诗歌学习之前,首先要去了解本诗写作的背景,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内涵。诗歌是跳跃性很大的文学,人们往往难以清楚把握诗歌的主题,当了解了诗歌写作的背景之后,学生就会对照背景材料,心中豁然开朗。同样,情感是诗歌的生命,没有情感的诗歌就是一具腐烂的诗歌遗体,没有灵魂,诗歌就是无病。例如,我在进行《再别康桥》教学时,很费一番功夫:《再别康桥》是九年级下册的一首新诗,也是学生首次接触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的作品。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其思想内容情感,我做了如下尝试:

1、激发学生诗歌学习兴趣

我利用诗歌进行课堂精妙导入。我朗读一首短诗《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并告诉学生这是一位著名的女性建筑学家的诗,让学生猜作者是谁,出示《林徽因传》中关于徐志摩在英国结识美丽聪慧并与之相爱的才女林徽因的内容,既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自然引出作者,也为学生理解这首诗做了一个铺垫。

2、利用多媒体课件,营造生动的诗歌画面

在我出示课件简介徐志摩的有关情况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我深情的朗读了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片段,并希望学生展开想象,眼前浮现一幅幅画面: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上游是有名的拜伦潭……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这是上游;下游上下河分界处有一个坝筑,水流急得很,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桥的两端有斜倚的垂柳与荫护住。水是澈底的清澄,深不足四尺,匀匀的长着长条的水草。在康河中长篙子一点就把船撑了开去,结果还是把河身一段段的腰斩了去。

3、赏析诗歌中美景,体味浓郁的文化氛围

康桥的自然美景让徐志摩钟情,而浓郁的康桥文化氛围使他沉浸其中,他受到了莎士比亚、拜伦、狄更斯、罗素等大家的影响,从此他走上了浪漫主义诗人的创作道路。以上内容,既让学生感受到了康桥的风光美不胜收,令人心驰神往,也了解了诗人在这里受到的文化熏陶。

二、反复朗诵,在朗读中体味诗歌的音乐美

诗歌的语言凝练,在学习时不仅要感悟其中的人物形象美、意境美,更应品味其中的音乐美。古诗词都比较注重押韵、对仗,读来琅琅上口,具有音乐美。我在教学古诗时注意朗读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感受到美。我国很多诗词可以说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动静相宜的图画。因此,在进行诗词教学中,我善于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知、体会诗词的画面美和音乐美。在《再别康桥》学生朗读后,学生便能体会出诗人在即将离开母校前,在夕阳西沉的黄昏,他来到康桥徘徊,在熟悉的坏境中,诗人的眼里,一切是那么美好,曾经给了诗人那么多快乐幸福灵感,也许就此一别再也见不到了,诗歌第一节中连用“轻轻的”末尾一节连用“悄悄地”表达出的对康桥的依恋之情和轻柔的感情里那层淡淡的哀愁。

三、通过诗歌赏析,理解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

了解诗歌写作背景材料,反复诵读,进行赏析,体味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这就是诗歌教学的流程。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再别康桥》教学中,当学生诵读了诗歌后,然后进行赏析:康桥在作者的眼里、心里是那么美,在中间几小节通过他熟悉的那些景物营造出美的事情。学生很容易找出“金柳”“青荇”“清潭”“星辉”等。接着,再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一种景物描绘成一幅;体会这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体会出宁静和谐的意境,“依恋―沉醉―欢欣”以及“夏虫为我沉默”隐含诗人无奈伤感的愁情。理解了中间几小节后,再读末尾一节,如何理解“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包含的内容情感有学生认为:这说明作者很潇洒的走,想抖落“离愁别绪,也有人认为是诗人不愿打扰心中喜爱的康桥的宁静和谐。

四、提升内涵,升华诗歌主题

在进行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深入理解诗歌,挖掘诗词的思想美。例如,《再别康桥》教学结束后,在理解到以上内容后,我又提出一个问题:从徐志摩在剑桥学习时曾林徽因相爱却没有结局的经历,我们又可以怎样理解这首诗的内容主题呢?经过学生思考讨论,他们作出如下理解:诗人回到的校园,眼前此情此景是那么熟悉,但爱人和那段生活已成为美好的回忆,如西天的云彩,飘然远逝了。来到康河边,柔柔的垂柳在晚风中轻轻摇曳,夕阳中,它好像昔日恋人的飘逸长发。康河水曾倒映了恋人美丽的身影,如今只能做一条水草,才能与她厮守。回想过去与爱人在康河徜徉的一幕幕,诗人内心多么快乐幸福。夜幕降临,星光灿烂,闪烁的星星像恋人明亮的眼睛,也像她清脆的笑声化成跳动的音符,在晴朗的夜空中出现,诗人不禁想要放歌。然而回到现实,昔日的欢乐已尽消失,诗人因黯然神伤而沉默了,夏虫沉默,康桥也为诗人的感伤而沉默……因此这首诗抒发的情感也可以理解成:对昔日恋人的追忆和深深眷恋的感伤之情。

再别康桥全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健康监测;信号处理;损伤识别;Hilbert-Huang转换

前言

桥梁健康监测是指对桥梁结构实施损伤检测和识别。损伤包括结构体系的几何特性发生改变或材料特性改变,以及边界条件和体系的连续性的改变。体系的整体连续性对桥梁的服役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结构健康监测涉及到通过分析定期采集的布置于桥梁的传感器阵列的动力响应数据来观察体系随时间推移产生的变化,损伤敏感特征值的提取并通过数据分析来确定结构目前的健康状态。

1、桥梁健康监测的重要性

桥梁设施是一个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交通运输网络的重要节点,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桥梁建成并通车后,经过长期负荷使用,桥梁结构难免会因各种原因发生损伤,从而降低桥梁的安全度。为了保障桥梁结构的安全性、完整性、适用性与耐久性,已建成的桥梁急需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监测和评定其安全状况,并且及时修复和控制结构损伤。桥梁结构损伤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维护和维修,不仅影响行车的安全,缩短桥梁的使用寿命,甚至会发生桥梁的突然破坏或倒塌等惨痛的事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综合多个学科领域的桥梁结构监测系统,可以极大延拓桥梁检测的内容,并可连续地、实时地、在线地对结构“健康”状态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运营安全和提高桥梁的管理水平。

2、常用的桥梁健康监测仪器设备

2.1光纤传感器

一套完整的光纤量测系统通常包括光纤传感器、光源单元、侦测单元、放大单元、控制单元及讯号处理单元等共同组成。拜光纤科技发展迅速之赐,前述的各个独立单元绝大部分在现今已可整合为一套光纤感测扫描仪。光纤传感器种类很多,目前用于桥梁监测技术中的类型主要是Mach-Zehnder干涉型光纤传感器、Fabry-Perot腔式光纤传感器、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其中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是当今工程中使用最多的一类传感器。

2.2压电式及ICP型加速度传感器

它是使用最普遍的振动传感器,特点是稳定性好、体积小、使用方便、是中高频振动的理想传感器。压电式加速度计其惯性接收具有零频率响应,但接上电荷放大器后的整个测量系统不具有零频率响应。因此,压电式传感器常用于中小跨度的桥梁健康监测。

2.3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

它是一种适合超低频测量的振动传感器,其下限频率可以达到0Hz,非常适用于极低频率和静态加速度测量。电容式加速度计的生产工艺与信号驱动要求高,目前主要为进口产品,价格高于电压式传感器。

2.4伺服式振动传感器

它是也测量超低频微振动的理想传感器,采用有源或无源闭环伺服技术,具有良好的超低频特性,适合超低频大量程测量和微振动测量。目前该类传感器在桥梁测试中应用普遍,但在长期监测系统中使用不多。

3、新型结构识别技术——Hilbert-Huang转换

希尔伯特─黄转换(Hilbert-Huang transform,HHT)乃是近几年来出现的新型结构识别方法,其首先由Huang等人于1998年提出。此转换主要的特色为先利用所谓的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EMD),根据信号本身的特征时间尺度将原始讯号分解成多个内建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的组合。由于这些内建模态函数都可证明具有优良的希尔伯特转换特性,因此可进一步以其为基底进行新定义的希尔伯特─黄转换,如此便可以推导出系统瞬时频率与时间及系统能量与瞬时频率的相互关系。

3.1经验模态分解法的步骤

经验模态分解法的主要步骤在于进行所谓的筛分程序(sifting process)。首先针对原始讯号y(t)的各个极大值峰点与极小值谷点,分别利用三次弧线(cubic spline)建立上包络线与下包络线。接着将原始讯号减去平均上下包络线产生之均值包络线,如此即完成一次筛分程序。然后再持续重复进行这项筛分程序,一直到新产生的讯号满足内建模态函数的条件。达成这样的收敛程序后便是找出第一个内建模态函数c1(t),而后将y(t)减去c1(t)再重复上述筛分程序找出第二个内建模态函数c2(t),以此类推一直到求出所有m个IMF,并只剩下无法再解析出内建模态函数的剩余函数(residue)r(t)为止。经由上述这套运算,原始讯号y(t)自然分解成:m个内建模态函数和一个剩余函数之和。

3.2设定通过频率

不过值得特别注意的是,EMD乃是完全根据原始信号的一种后设方法,经由其分解出来的各个IMF虽然都具良好的希尔伯特转换特性,但却可能包含不止一个频率的组成。也就是说,IMF并不代表系统各个单独的模态反应,必须进一步处理才可能用来进行模态参数识别。经验模态分解法提出以后,接续的一项重要发展是加入在筛分程序中设定通过频率(intermittency frequency)的功能。这个通过频率的设定,可以使收敛后的IMF仅含高于此频率的分量,而完全排除低于此频率的内容。藉由这项工具,欲利用EMD分离出系统各个模态的反应便能透过下列步骤达成:(1)估计出第j 模态频率的范围wjl

3.3结构参数识别

因为每个模态可以视为一个独立的单自由度系统,所以分解出各个模态反应后便可各自进行参数识别。HHT方法乃是对信号进行EMD后,接着对各个IMF再取希尔伯特转换。利用希尔伯特转换由一个单自由度阻尼系统之自由振动反应来识别自然频率与阻尼比,其程序与方程式几乎与小波转换完全相同。当然最基本的唯一差别在于,对讯号进行的并非小波转换,而是先求出y(t)的希尔伯特转换再组合出y(t)的解析信号,最后由解析信号的振幅函数与相位角函数可以分别识别出桥梁结构的频率和阻尼比。

参考文献

[1]张岩.健康监测的发展动态[J].山西建筑,2009,35(23):354-355.

再别康桥全文范文第5篇

《再别康桥》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浸透了诗人无限眷恋的情感。诗中的云彩、金柳、柔波、青草、星辉、沉默等意象的选择独具特色,既传统又有创新,营造了一种唯美的离别氛围。

在诗歌的第二节,诗人写道“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把柳树比作夕阳中的新娘,形象逼真地写出了夕阳下的柳树的美好姿态,也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浓烈而温柔的爱。在这里,诗人选取“柳”意象并不是偶然的,这是中国古诗中的传统意象,被赋予了“离别”的特定含义。《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便是士卒回忆当初离家时,庭院、村落细柳飘飞的景象:当征人与亲人都沉浸在离别之中时,路边的杨柳似乎也变得善解人意起来,那随风摇曳婀娜多姿的柔枝,仿佛正张开温情的翅膀,想再与征人握手或拥抱,希望他能再多停留一会,杨柳依依正寓含征人不忍与亲友分别的依恋之情。自此,这一含有依恋、留别内涵的“杨柳”意象,遂成为后代文学作品中描写亲友离别时常用的专有名词。甚至到了唐代,还发展成为一种“折柳赠别”的习俗,“柳”因与“留”谐音,所以,亲人、朋友离别常攀折杨柳,以“折柳”来表达祈求吉祥平安、生命常在、早归故里的情感和愿望,通过攀折杨柳来抒发离别之痛,诉相思之苦,道平安之情,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这样的例子在古诗中比比皆是,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通过夜中听《折杨柳》曲,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其中的灞桥柳色是年年送别的见证人;无名氏的《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烟柳织成愁”写出了离别的轻愁;而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千古伤别名句……可见,在古诗中,“柳”是书写离愁别绪必不可少的“背景”或“道具”。

《再别康桥》中的“金柳”就承袭了这一传统意象的含义,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对康桥的惜别之情。但诗人又有创造,一个“金”字把夕阳照耀着柳树所形成的特有色彩传神地表达了出来,这就抹去了传统离别中的凄凉意味,而给全诗涂上了一层温暖的色调,温润感人。

接着,诗人写到了第二个意象“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情愿做一条水草”中的青荇,即一种水草,“青草”这一意象在古诗中也和离愁别绪紧密相连的。绵延无际的青草,如扯不断的情丝,寄托了诗人绵延无尽的思念和离愁。古诗中就有“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的句子。秦观《八六子》“倚危亭,恨如春草,萋萋尽还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都是用青草写离情的句子。青草之一望无际,象征离愁之绵绵而远;青草之细碎浓密,象征离愁之盘曲郁结;青草之随处而生,象征离愁之浩渺无垠;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里繁盛无边的萋萋芳草,更让远在异乡的游子充满思乡之情。

在本诗中,诗人选用水草意象好似随手拈来,既符合写作时的具体语境,但在不经意间,又暗含了“青草”这一意象的离别意义,真可谓是妙手偶得,令人惊叹。不仅如此,水草的轻柔也为全诗笼上了一层柔美的意境。

在下一节,诗人说“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与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情感表达一脉相承,在悄悄、默默中蕴含着几许不舍和依恋。

其实,通观全篇,承载着诗人情感的康河本身也正暗含了古典诗歌中水意象的特点。水的轻柔深渺、连绵不断,恰如离愁挥之不去,古诗中此类诗句比比皆是如,“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水流无限,离情无限,一条康河,满载诗人的柔情和别情,恰到好处的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