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反义词的成语

反义词的成语

反义词的成语

反义词的成语范文第1篇

2—4位是反义词:

舍生忘死 贪生怕死 醉生梦死

承上启下 承前启后 开天辟地

惊天动地 顶天立地 花天酒地

欢天喜地改天换地 经天纬地

遮天盖地 震天动地翻天覆地

翻来覆去 顾此失彼 厚此薄彼

虎头蛇尾 街头巷尾 继往开来

扬长避短 说长道短 三长两短

截长补短 取长补短 今是昨非

口是心非 似是而非 空前绝后

除旧布新 你死我活 拈轻怕重

弄假成真 七上八下欺上瞒下

完整无缺 借古讽今 颂古非今

起死回生 避重就轻 头重脚轻

将信将疑 尺短寸长 积少成多

瞻前顾后 挑肥拣瘦 同甘共苦

声东击西喜新厌旧 凶多吉少

眼高手低 假公济私 惩前毖后

自始至终 朝思暮想 飞短流长

返老还童 争先恐后 转败为胜

3—4位是反义词

不关痛痒 颠倒黑白 混淆黑白 混淆是非

反义词的成语范文第2篇

【读音】:[qī shàn pà è]

【释义】:欺侮善良者,惧怕凶恶者。

【反义词】:锄强扶弱

欺善怕恶造句

1.欺负弱小的人胆子最小。欺善怕恶。

2.对人不卑不亢,处事有理有节,公平合理吗?不做欺善怕恶之事。

反义词造句

1.令常熟,为政严明,锄强扶弱。

2.热爱秩序崇尚正义,锄强扶弱。

3.锄强扶弱,是名望极高的门派。

4.之后一边流浪一边锄强扶弱。

5.兄弟俩整日里锄强扶弱,济危助贫。

6.锄强扶弱,不避权势。

7.锄强扶弱,伸张正义。

8.颇有锄强扶弱之意味。

反义词的成语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本位 反义复合词 构词 结构 语义

一、引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界,“教学本位”的问题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目前,学界共提出了三类教学本位观:“词本位观”“字本位观”以及“混合本位观”。主张这三类本位观的学者都大有人在,且短期之内无法达成共识。我们认为,与其从宏观角度论争哪种教学本位更合适,倒不如从微观角度出发,考察哪一种教学本位在某一具体词汇类聚的教学上更有用武之地。按照这一思路,我们可以选取某一类词汇类聚,考察它们的构词规律,如果能证明它们的构词在结构和语义上都存在很强的可分解性,就能证明字本位教学法具备存在的价值;反之则说明词本位教学法才是符合汉语实际的本位观。

我们选择汉语中的反义复合词作为考察对象,它们由两个表示相反意义的语素构成,表示的却并非是事物间的对立性,而是事物内在的统一性。如“大小”表示的是“大小的程度”,“高矮”表示的是“高度”。

以反义复合词作为考察对象的原因在于:

首先,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来说,“反义构词”是汉语中一种较为特别的构词方式。西方语言诸如英语、德语中虽然也存在此类构词方式,如英语中的“bittersweet”,德语中的“bittersü?”,但数量极少,远不如汉语常见。考察反义复合词的构词规律还有助于深刻认识汉语的特点。

其次,在汉语词汇系统内部,反义复合词与近义复合词相比,词汇化的难度更大,它们需要“在功能上发生转类,在意义上转指包容对立两极的上位概念”。(董秀芳,2011)

另外,已有实证研究表明,反义复合词是留学生习得汉语词汇中的难点(甘利娜,2009)。因此,研究反义复合词不仅有利于深刻认识汉语特点,还有利于利用其中的构词规律进行实际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主要从“结构和语义”两个角度研究反义复合词的构词规律。结构角度的研究目的在于发现反义复合词在结构方面是否具备可推导性,其可推导模型是怎样的;语义角度的研究目的在于发现反义复合词在语义上是否透明,是否能够通过单字含义推知整词语义。一旦这两个问题得到解决,我们就能够验证出哪种教学本位更符合汉语实际,也更利用教学。

二、从结构角度看反义复合词的构词

我们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为基础,对其中的反义复合词进行逐个筛选,得到273个反义复合词;然后分别对这273个反义复合词的构词词素的语法属性进行标注,共得到“名名、动动、形形以及代代”四类。由于《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部分反义复合词包含多个义项,且义项的语法属性不一致,因此我们在反义复合词的词类中另列一类兼类词。反义复合词词类和构词语素之间的语法关系如下表所示:

表1:反义复合词词类和构词语素间的语法关系

词类

构词语素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代词 副词 兼类词 总计

名名 108 1 0 0 0 8:规矩、晦明、矛盾、上下、始终、朝夕、纵横、左右 117

动动 24 65 0 0 0 5:出入、来回、生死、收发、死活 94

形形 44 1 1 1 4 10:长短、大小、多少、高低、广袤、贵贱、好歹、好赖、先后、早晚 61

代代 0 0 0 1 0 无 1

总计 179 64 1 2 4 23 273

由表1可见,两个名词素或形容词素构成的反义复合词几乎全部为名词;两个动词素构成的反义复合词有69%是动词,25%是名词;而代词素构成的反义复合词只有“彼此”一个,仍为代词。这一结果与戴惠本(1993)的推测基本一致,但与杨吉春(2007)的研究结果不甚相同。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我们可以构建出反义复合词的词类组合推导模型,如图1所示:

图1:反义复合词的词类组合推导模型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模型仅反映大致趋势,不排除有例外产生,例如“寒暄”虽由两个形容词素构成,但其词性为动词。

两个动词素构成的反义复合词,有69%是动词,25%是名词。这一点与名词素和形容词素构成的反义复合词几乎全部是名词有所不同。

根据沈家煊(2007、2009、2012)的“汉语名动包含模式”,汉语中的动词其实是名词的一个次类,其特殊性在于它的典型功能是充当谓语。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说,两个动词素构成的反义复合词其实也是“名词”,不过其中有些可以充当谓语,如“操纵”;有些一般不充当谓语,如“供求”。

反义复合词的词类组合推导模型可以整合为:两个名词素、动词素或形容词素分别组合而成的反义复合词大部分都是名词,两个代词素组合而成的反义复合词为代词,动词素组合而成的反义复合词中有些可以充当谓语。

三、从语义角度看反义复合词的构词

在构建了反义复合词的词类组合推导模型之后,要想发现反义复合词的语义推导规律,需要对现代汉语双音节反义复合词词义和语素义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这就涉及到“语义透明度”的问题。

“语义透明度”(semantic transparency)是指复合词的语义可从其所组成的各个词素的语义推知的程度,其操作性定义为整词与其词素的语义相关程度。(王春茂、彭聃龄,1999)

我们对反义复合词语义透明度的确定采取学界常用的调查问卷方式:选择10名被试,要求他们对反义复合词的语义透明度进行评定。由于反义复合词数量过大,且性质上有所重复,因此我们按照词义与词素义间关系的不同,将所有反义复合词分为五类,每类选择10个词语入卷,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调查问卷入选评定词语

词义与词素义的关系 码化 调查问卷入选词语

词义等于词素义的加合 AB=A+B 本息、宾主、成败、出没、兴衰、夫妻、取舍、往返、荣辱、升降

词义等于词素义表达概念的概括 AB>A+B 春秋、粗细、大小、高矮、宽窄、老少、买卖、浓淡、轻重、松紧

词义等于词素义加合的引申、比喻 AB=(A+B)C 本末、甘苦、规矩、寒暄、开关、矛盾、水火1、天壤、炎凉、源流

词义为其中的一个词素义 AB=A/B 安危、褒贬2①、动静、恩怨、好歹、长短、教学2、睡觉、兄弟2、扬弃

词义与词素义不相关或词义发生虚化 AB=C 东西2、消息、早晚、反正、高低、贵贱、好赖、横竖、死活、左右

评定采用5度量表,共分5、4、3、2、1五个等级,要求每位被试对评定词语第一、第二语素与整词在词义上的关联程度进行打分,如“多”和“多少”,“少”和“多少”。对第一和第二语素的平均得分作为整词的语义透明度得分,最终取10位被试语义透明度得分的平均分作为该词的语义透明度得分。

由于部分反义复合词存在多个义项,为了避免被试理解时产生歧义,我们将评定词语限制在某一特定语境中呈现,并要求被试评定在该语境下反义复合词的语义透明度。例如“长短”本有4个不同义项,但在我们给出的句子“他独自出海,家人提心吊胆,唯恐有个长短” 中,它只能表示“意外的灾祸、事故(多指生命的危险)”。

按照语义透明度得分的高低,我们将全部词语分为四个等级,等级越高,语义透明度越高。最终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调查问卷中50词语语义透明度分级情况

语义透明度等级 得分 词语 数量

四级 [4—5 ] 往返(4.55②)、兴衰(4.45)、老少(4.45)、升降(4.45)、夫妻(4.4)、荣辱(4.4)、取舍(4.3)、粗细(4.25)、宾主(4.2)、浓淡(4.2)、成败(4.1)、开关(4.05)、宽窄(4.05) 13(0.26)

三级 [3—4) 松紧(3.95)、本息(3.9)、高矮(3.9)、大小(3.8)、买卖(3.8)、兄弟2(3.75)、褒贬2(3.7)、甘苦(3.7)、安危(3.65)、出没(3.65)、源流(3.65)、睡觉(3.6)、教学2(3.55)、天壤(3.55)、恩怨(3.5)、扬弃(3.4)、本末(3.35)、轻重(3.3)、早晚(3.2)、动静(3.05)、春秋(3)、好歹(3) 22(0.44)

二级 [2—3) 炎凉(2.95)、水火1(2.85)、长短(2.6)、矛盾(2.3)、死活(2.1)、规矩(2)、好赖(2) 7(0.14)

一级 [1—2) 反正(1.95)、寒暄(1.95)、消息(1.9)、贵贱(1.85)、高低(1.7)、横竖(1.5)、左右(1.5)、东西2(1.3) 8(0.16)

由表3可知,调查问卷中70%的反义复合词语义透明度为三级或四级,属于语义透明度高的词;30%的反义复合词语义透明度为一级或二级,属于语义透明度低的词。

统计结果显示,反义复合词词义和语素义关系的不同将会影响其语义透明度的高低,具体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在词义为词素义加合的反义复合词中,8个词语的语义透明度为四级,2个词语的语义透明度为三级,10个词语的平均语义透明度为4.24,全部属于语义透明度高的词。在词义为词素义表达概念的概括的反义复合词中,4个词语的语义透明度为四级,6个词语的语义透明度为三级,也全部属于语义透明度高的词,其平均语义透明度为3.87。相对而言,词义为词素义加合的反义复合词语义透明度更高。

在词义为某一词素义的反义复合词中,除“长短”(【名】意外的灾祸、事故(多指生命的危险))外,剩余9个词语的语义透明度都为三级,属于语义透明度相对较高的词,其平均语义透明度为3.38。在词义为词素义引申或比喻的反义复合词中,“开关”的语义透明度为四级,“甘苦、源流、天壤、本末”的语义透明度为三级,“炎凉、水火1、矛盾、贵贱”的语义透明度为二级,“寒暄”的语义透明度为一级,全部词语的平均语义透明度为3.08。我们推测,“开关”语义透明度较高与其词频较高有关③。

在词义与词素义无明显关系或已经虚化的反义复合词中,除“早晚”(3.2)外,其他词语的语义透明度都为一级或二级,属于语义透明度低的词。所有词语的平均语义透明度为1.9。

因此,根据词义与词素义的关系,我们可以将反义复合词的语义透明度规律归纳为:ST④(词义为词素义加合)>ST(词义为词素义表达概念的概括)>ST(词义为某一词素义)>ST(词义为词素义的引申或比喻)>ST(词义与词素义无明显关系或已经虚化)。其中词语为词素义加合的反义复合词语义透明度最高,词义与词素义无明显关系或已发生虚化了的反义复合词语义透明度最低。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排序仅反映反义复合词语义透明度的一般规律,受词频等其他因素的影响,部分词语的语义透明度可能发生越位,例如“开关”(词义为词素义的引申或比喻)的语义透明度超过了“扬弃”(词义为某一词素义)。

四、从双音节反义复合词的构词反观教学本位观

在三种不同的教学本位观中,“词本位观”认为词是语言教学的基本单位,注重让学生构词造句,认为文字只是书写符号,不在语言研究和教学的范围之内;“字/语素本位教学观”(白乐桑,1996;张朋朋,1992;刘社会,1994;王若江,2000)认为字/语素才是语言教学的基本单位,对外汉语教学应该摆脱印欧语法体系的束缚,从字入手,走出一条适合汉语特点的教学之路;而“混合本位观”(李红印,2007;刘社会,2004;施春宏,2012)认为单纯的字/语素本位或词本位是行不通的,而应该将“字本位”和“词本位”结合起来,既注重整词的输入,也注重语素构词的学习。

从对反义复合词的研究结果来看,无论是结构上,还是语义上,都存在利用构词规律进行教学的可行性。结构上的可推导和语义上的透明都利于我们利用“字本位教学法”进行教学。例如对于“往返、老少、夫妻、取舍”等语义透明度最高的词,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对构词语素的语法属性和意义进行说明,然后告诉学生整词的词义等于语素义的加合。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很容易地理解该词的意思,也能够举一反三,在遇到其他同类的反义复合词时,主动推导出它们的词义。

不过,单纯的“字本位教学法”也并不可取。对于那些语义上不透明的词以及在结构上不符合推导模型的词,我们应该采取“整词输入”的办法进行教学。例如对于“反正、消息、东西2”等,整词的词性和意义与词素的语法属性和意义都相去甚远,并无规律可以进行推导,学生只能采用整体记忆的方法进行学习。

因此,在对反义复合词进行教学时,应采取“混合型的本位观”。对于那些语义透明度高的词,如“夫妻”,我们可以从字/语素入手,先讲解“夫”和“妻”的意思,学生自然就能推知“夫妻”的含义;而对于那些语义透明度低的词,如“东西”,我们只能采取整词教学的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对某一反义复合词的构词有清晰的认识,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整合。

反义复合词的这一构词规律也说明,对于整个汉语词汇系统来说,构词的理据性和非理据性是并存的。对于那些存在构词理据的词汇,我们可以采取“字本位教学法”进行教学;而对于那些并不存在构词理据的词汇,我们只能采取“词本位教学法”。

五、结语

经过对《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反义复合词的研究,我们发现不论是从结构上还是从语义上,反义复合词的构词都存在一定规律。

从结构的角度来看,两个名词素或形容词素组合而成的反义复合词基本上都是名词,而两个动词素组合形成的反义复合词有69%是动词,25%是名词,按照汉语的“名动包含模式”,也可将它们都看作名词。

从语义的角度来看,反义复合词按照透明度高低排序分别是:词义为词素义加合的反义复合词词义为词素义表达概念的概括的反义复合词词义为某一词素义的反义复合词词义为词素义引申或比喻的反义复合词词义与词素义无明显关系或已经虚化的反义复合词。其中词义为词素义加合的反义复合词属于语义透明度最高的词,而词义与词素义无明显关系或已经虚化的反义复合词属于语义透明度最低的词。

反义复合词的构词规律说明,单纯的“字/语素本位教学法”或者“词本位教学法”都不符合汉语的实际,只有“混合型的本位观”才更具有用武之地。

注释:

①数字2代表此处的“褒贬”取词典第二个词目的意思。

②括号内的数字为该词的语义透明度得分。

③已有相关实证研究表明,词频也是影响语义透明度的重要因素,

在词义为词素义引申或比喻的反义复合词中,“开关”较其他词语更为常用,这可能是造成其语义透明度较高的原因所在。

④“ST”表示语义透明度(Semantic Transparency)。

参考文献:

[1]白乐桑.汉语教材中的文、语领土之争:是合并,还是自主,抑

或分离?[J].世界汉语教学,1996,(4).

[2]戴惠本.对立词的构成及其他[J].逻辑与语言学习,1993,(1).

[3]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M].北

京:商务印书馆,2011.

[4]甘利娜.反义语素合成词之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09.

[5]李红印.对对外汉语教学本位讨论的认识与思考——兼议三级词

语教学单位[J].汉语教学学刊,2007,(3).

[6]刘社会.评介汉语语言文字启蒙[J].世界汉语教学,1994,(4).

[7]刘社会.对外汉字教学十八法[A].汉语口语与书面语教学——

2002年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沈家煊.汉语里的名词和动词[J].汉藏语学报,2007,(1).

[9]沈家煊.我看汉语的词类[J].语言科学,2009,(1).

[10]沈家煊.“名动词”的反思:问题和对策[J].世界汉语教学,

2012,(1).

[11]施春宏.对外汉语教学本位观的理论蕴涵及其现实问题[J].世

界汉语教学,2012,(3).

[12]王春茂,彭聃龄.合成词加工中的词频、词素频率及语义透明

度[J].心理学报,1999,(3).

[13]王若江.由法国“字本位”汉语教材引发的思考[J].世界汉语

教学,2000,(3).

[14]杨吉春.汉语反义复词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5]张朋朋.词本位教学法与字本位教学法的比较[J].世界汉语教

学,1992,(3).

[1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

反义词的成语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反义关系 范畴 次范畴化 意象图式 原型 模糊边界

一、引言

矛盾是客观世界的普遍现象和状态。矛盾为一切事物、现象所固有,是客观的,也是普遍的。在语言中,这种关系就体现在反义关系中。反义关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是我们所使用的语言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儿童语言习得、词义联想、文学用语等方面意义重大。正因为反义关系如此重要,它一直受到众多语言学家的青睐。很多著名的语言学家(Crse,Lyons,Palmer,Leech etc)都对反义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对反义关系进行了很好的分类描写。基于反义词可以进行分类的原因,本文将反义关系看成是一个范畴。认知语义学认为,语言结构就像非语言结构一样,也有原型效应。语言中的范畴都是原型范畴。哪么,反义关系范畴的原型是什么呢?此外,我们发现,在对反义关系的众多分类中,对反义词的类别划分不是绝对的。一对反义词可能同时属于两类,或者反义词类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Lyons, Palmer等都意识到了这点,但没有对此作出解释。本文以Lyons对反义关系的分类为基础,从认知角度入手,对反义关系是否是一个原型范畴,如果是,它的原型是什么,以及反义词分类的非绝对性作出了解释。

二、反义关系的分类

如前所述,很多语言学家把反义关系分为很多类:如Palmer把反义词分为三类:分级性反义词(Gradable antonyms)、互补性反义词(Complementaries)和关系反义词(Relational Opposites);Cruse把反义关系分为互补反义词(Complementeries)、可分级反义词(Antonyms)、逆反反义词(Reversives)和换位性关系反义词(Converses);Lyons把反义关系分为分级性反义关系(antonymy),互补性反义关系(Complennentarity)、换位性反义关系(Converseness)和方向性对立关系(Directional Opposition);Saeed把反义关系分为简单反义词(Simple Antonyms)、可分级性反义词(Gradable Antonyms)、逆反反义词(Reversives)、换位性关系反义词(Converses)和类别反义词(Taxonomic Sisters)等等。本文以Lyons对反义关系的分类为基础,同时把他所说的非二项对立关系也看成是一种反义关系,用Leech的术语“多项不相容反义词”来称呼。

1.互补反义词

互补反义词指的是两个词的词义完全彼此排斥,互相否定,两个词之间不存在任何中间状态,如果否定了一对反义词中的一个,就意味着否定另一个,如果肯定其中的一个,就意味着否定另一个。true―false,accept―reject,legal―illegal,regullar―irregular,married―single等词都是互补反义词。

2.可分级反义词

“所谓可分级反义词,就是指那些不具备绝对特性,往往可以被比较或被修饰的反义词。”如fast―slow,happy―sad,warm―cool,rich―poor,far―near,love―hate等等。这些反义词有很多特点,首先,在一对这样的反义词之间有着一个中间层次,也就是说,否定一个并不意味着肯定另外一个,或者肯定一个并不意味着否定另外一个。因此,“It is not cold”并不等于“It is hot”。在“冷”和“热”之间,有些程度比它们低的词,像“暖和”、“凉爽”等。这些词可以被一些诸如“quite”、“very”、“rather”等程度副词修饰,而且这些词通常有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其次,这些反义词所描述的对象往往是相对的。例如,再大的老鼠也大不过一只小象。再次,这样一对反义词中,一般其中有一个是无标记的,而另一个则是由标记的。所谓无标记,就是指更基础的、更常用的那些词。这样的词往往是那些体积大、程度高、态度积极的词。如long, big,old等等,如在问句“How A is it?”中,能提问以及回答的常是无标记的词;最后,这些词的比较级形式之间形成一种换位关系。如从句子“John is older than Lily”,我们自然地知道“Lily is younger than John”。

3.换位性反义词

“换位性反义词是指在语义上既表示彼此对立,又表示相互依存关系的词,也就是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彼此形成一个对立统一体(a unity of opposites)。”也就是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两者间的关系。如果说“Jim is Marry’s husband.”,我们很自然地知道“Marry is Jim’s wife”。own―belong to,master―servant,son―daughter,host―guest等词都是换位性反义词。

4.方向反义词

方向反义词主要指在空间关系上相对立的词。这些反义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暗含着向着某一地点或离开某一地点的两个动作间的方向对立。”这些反义词有up―down,left―right, front―back, in―out等方位词,以及arrive―depart,come―go,ascend―descend,tie―untie等表示动作方向相反的词。“但是,动作或进程的方式似乎不怎么重要,至少两个动作或进程的方式没有必要完全相同。”例如:系蝴蝶结的方式和解蝴蝶结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但这里所侧重的是一方面带子开始没有系而后来系上了,另一方面带子开始是系着的后来没系了。也可以说对比的是它们的结果。

5.多项不相容反义词

多项不相容反义词,也就是Lyons称为非二项对立词(non-binary contrasts)或者Saeed所说的类别反义词(Taxonomic sisters),就是指两个以上的词在语义上彼此不相容,但具有彼此的对比关系(Constrastings)。这类词群表示在同一语义场中出现的语义对比关系和对立关系。例如,如果说“The car is white”,那么这辆小车就不可能是“blue”、 “black”、“red”等颜色。

三、反义词范畴的原型

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许多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如Lakoff, Geeraerts, Ungerer and schmid, John Taylor etc.)都对范畴作出了详细的论述。尽管认知语言学家们对范畴的定义有差异,但对范畴的一个基本相同的认识就是范畴必然涉及分类。很多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我们的大脑不是一个一个认知事物,而是一类一类以认知范畴为基础认知事物的。“分类的心理过程通常被称为范畴化。”范畴化能力是人类的一项基本能力。人类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把存在相似性的东西归为一类,就形成了一个个范畴。反义词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都或强或弱地表达了一种对立关系。人们在说反义词、近义词、多义词时,也是在进行分类。因此,完全可以将反义关系看成是一个范畴,把有对立关系的词对都划分到这个范畴之下。而反义关系范畴又可以次范畴化,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有那么多语言学家把反义关系分为那么多子范畴。实际上,这些子范畴又可以再次范畴化为更小的子范畴,如Cruse把可分级反义词再分为极反反义词(Polar antonyms)、重迭反义词(Overlapping antonyms)、以及对称背反反义词(Equipollent antonyms)等。认知语言学认为,所有人类建立的范畴(无论是概念范畴还是语言范畴)都是原型范畴。只要有分类,就会出现原型现象,原型现象在语言中非常普遍。那么,作为一个语言范畴的反义关系范畴,也一定是一个原型范畴。问题是,反义关系范畴的原型是什么呢?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与客观世界的互动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语言与人的体验息息相关。“现实――认知――语言是认知语言学的一条基本原理。认知可进一步分析为互动体验、意象图式、范畴化、概念化、意义等过程”。基本范畴和意象图式先于语言并独立于语言,既是基本概念的组成部分又是复杂概念形成的起点。“Johnson将意象图式定义为“人类感知互动和运动行为中反复发生的动态模式,一种使经验呈现连贯性和结构性的模式”。人类最基本的经历就是对自己身体和周围空间的了解。意象图式主要是以空间关系(如In―Out图式、Up―Down图式、Front―Back图式等为基础,在通过隐喻等方式扩及至其他认知域。”既然空间关系是意象图式的中心内容,我们看到,这些空间关系的图式都是对立的,即我们可以说它们之间构成了一种反义关系。如in和out、up和down、front和back都是前面我们说过的典型的方向反义词。这些反义词之间的对立关系最明显,最直观,并且我们最为熟悉。因为这些反义词(意象图式)与我们的日常经验联系最为密切。因此,我们可以将这种反义词(描述方向的反义词)看成是反义关系的原型。我们把这种最为熟悉的对立关系通过隐喻投射到客观世界存在着其他对立关系上来。从而形成了各种类别的反义关系。Lyons也认识到“反义关系反映了或者说决定了人类倾向于用二分对立的方式来把自己的经验分类”。正是由于人类最初认知的就是空间关系,对空间关系的认知也就意味着对空间的对立关系的认知,又由于客观世界处处存在着对立关系,人类用最初建立的认知模式去范畴化自己的经验也就可以理解了。

四、反义关系范畴的模糊性

认知语言学认为,所有的范畴都是模糊范畴(fuzzy categories)。范畴的边界是不确定的、模糊的,范畴具有开放性。事实上,反义关系同分类关系、近义关系有时就相交叉,例如,我们很清楚地知道happy―sad、up―down等词对是反义词,而对于Spring―Autumn、South―East等是否是反义词,我们往往难以确定。这就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反义关系范畴具有模糊特性。而对于反义关系的次范畴化(即反义词的分类),情况也就更加复杂。我们可将多项不相容反义词、方向反义词、换位性反义词、可分级反义词以及互补反义词看成是一个个范畴。就更能看到它们边界的模糊性。实际上,Lyons,Palmer,Cruse等也注意到了这点。Lyons认为,“尽管可分级反义词和不可分级反义词就其逻辑特性来说可以分开,但是必须牢记,在日常语言行为中可分级反义词常常被用作是互补反义词,而不是可分级反义词”。例如:如果有人问“Was it a good film?”另一个人回答:“No.”。那就意味着“It was a bad film.”如果问“Is X a good chess-player?”,回答是“No.”,那就意味着“X is a bad chess-player.”Cruse也看到互补反义词和可分级反义词之间的区别有时很小,例如:我们可以说neither male nor female,neither dead nor alive. Palmer更是认识到“更有趣的一点就是互补反义词和可分级反义词之间没有绝对的区别。”不仅是在日常语言行为中,就是在语言分析中,不仅互补反义词有时可以用作可分级反义词,而且有些词对既可用作可分级反义词,又可用作互补反义词。诸如male―female、alive―dead等互补反义词对,可以有像可分级反义词那样的用法,如“Somebody can be very male or more married and certainly more dead than alive.”有些诸如honest―dishonest、obedient―disobedient,open―shut等词对既可用作可分级反义词,又可用作互补反义词。如尽管我们常说“Bill is more honest than John.”但是“Bill is not honest”就意味着“Bill is dishonest.”“Bill is honest”就意味着“Bill is not dishonest”。然而,不仅仅互补反义词和可分级反义词之间的区分不是绝对的,其他反义词类如换位反义词、方向反义词以及多项不相容反义词之间的区分也一样不是绝对的。例如:East、West、South、North这几个词既可以分为多项不相容反义词(如果说湖南在中国的南方,它就不可能在中国的北方或者东方、西方,这些词都有排他性),也可以把它们分为两对方向反义词(这是我们最熟悉的)或者看成是两对换位关系反义词(如果说湖北在湖南的北方,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湖南在湖北的南方)。正因为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开放的,既然我们将反义关系看成是一个原型范畴,所以反义关系范畴边界的模糊性也就不足为奇了。

五、小结

本文在Lyons等人对反义关系分类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说明了反义关系实际上也是一个原型范畴,其原型成员就是人类最为熟悉的方向反义词,Lakoff把这种依靠空间关系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的假设称为“形式空间化假设”。原型范畴没有清晰的边界,反义关系范畴作为一个原型范畴,其边界也是模糊的。

参考文献:

[1]Palmer,F.R.semantic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6.112.

[2]Cruse.D A.Lexical Semantic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171.

[3]Lyons,J.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Linguistic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8:277-281.

[4]Leech,G.Semantics[M]. London:Penguin Ltd.EngLand,1981.98.

[5]王文斌.英语词汇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21-224.

[6]Saeed, J. I.Semantics. [M].Fore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et al, 2000.68.

反义词的成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正反同词;嬗变

中图分类号:H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08(2008)1020137-02

引言

20世纪八十年代,语言学界曾对词义“反训”问题展开过激烈讨论,但并未达成共识,不论“反训”是不是训诂学的一种方法,应当说其中反映的语言现象-“正反同词”是客观存在的,有其自身发展演变的轨迹。

1 “正反同词”

对于“反训”各家的分歧相当大,肯定者与否定者所争论的焦点是:“反训”能不能算作训诂学的原则、方法。肯定者认为用相反的词义去解释古语,“反训”当然是释义的方法;否定者认为所谓“反训”是语言演变的偶合,不是基于相反的原则去训释古字;折衷者则对“反训”作有条件和无条件的划分,似有意调和前二者的分歧。其实,蒋绍愚的论述已不再纠缠于“反训”是否算作训诂学的方法,而是直接触“反训”及所反映的现象本身。“所谓‘反训’。简单地说就是一个词具有两种相反的意义。”他所关注的是一个词兼具两个相对的意义这一现象,即“正反同词”现象。同时列出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是同一个词;第二,必须是共时的语言现象;第三,必须真正是相反一义。综上可知,“正反同词”指的是一个词同时具有相反相对两个意义。至于是不是共时的语言现象我认为值得商榷。蒋绍愚认为历时的语言现象不是“正反同词”形成的原因。众所周知,词义在产生之初大多是单义的,后经语言的演变发展才成为多义,正反同词的诞生也是这样。对任意一个语言现象我们都应该立体地观察,处于共时的正反两个义项固然属于“正反同词”,而由于历时变化形成的正反两个意义,从今人的角度看也应该属于“正反同词”。

2 “正反同词”产生的原因

2.1 根本原因一对立统一性

从哲学上来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一个对立统一体,词义也不例外。就一个词来看,本义、引申义及各义项之间。既有相同的一面,即统一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即对立的一面。“正反同词”只不过是词义对立统一体的特殊现象,正义与反义的对立性十分鲜明突出,是“大异而小同”,以“鲵”为例:

《左传・宣公十二年》;“取其鲸鲵而封之,以大戮。”杜预注:“鲸鲵,大名。”《庄子・外物》;“守鲵鲋。”《释文》引李逵注:“鲵鲋皆小。”

“鲵”既可言大,又可言小,对立性特出,一大一小,是 “大异”,但基本条件都是鱼。

2.2 语官发展的外部原因一正反同体现象

词义是对客观事物、现象的反映。若客观事物、现象具有正反相对的两个方面。那么反映在词义上就是正义与反义共存。如:“乱”小篆的写法就像双手整理丝缕的样子。丝易乱,通过整理就能有条不紊,所以“乱”有紊乱和治理两个意义。

2.3 语言发展的内部原因

2.3.1 符号的经济原则

一个词义符号应当尽可能多的反映“所指”,所以表达相对、相关、相反意义的义项可以由同一个词反映,故不必另造新词加以区别。“正反同词”正是词义符号经济原则所带来的结果。

2.3.2 语法意义的改变

在特定的语境中,在词汇意义一定的条件下,语言环境的制约会造成语法意义发生变化,表示施受关系的正反同词就是这样。如:《墨子・耕柱》:“大之攻小,攻者夫不得耕,人不得,以守事;攻人者亦夫不得耕,人不得,以攻事。”

两个“攻”字,基本意义为“打击”,前者表受事,后者表施事,这是由于具体语境所导致的语法意义的差别。

另外“在特定的语境中,有的词在保持原有词汇意义的基础上。临时增加了和上下文相适应的其他词性的意义,以后如果经常这样使用,使词长期处于某种语法位置上,在词性变化的同时,词义也发生了变化从而产生了与旧义不同的新义。”如:“”本义为玉色鲜洁。引申为鲜明的样子(《诗经》:“新台有。”),后来演变为玉上的斑点,成为名词,(《盐铁论》:“夫以瑰瑶之砒而其璞,以一入之罪而兼其,天下美,信士也。”)又引申为名词,缺点、过失。演变为名词的“砒”及其常用意义成为常用义项,而本义及其引申义反而不常用了。又如:修辞上的反用所形成的“正反同词”也是如此。由于修辞法上的反用形成了与原有义相反的修辞义,修辞义随着使用频率的增高而固定下来,成为常用义项。如:“冤家”原指仇人,也可指情人。《昼夜乐》:“其奈冤家定,朝又遁雨暮。”

2.3.3 “反义引申”

“由于上古时人们对事物法展过程有一种相反相成的哲理认识,会造成词义向相反方向引申的情况。”如“逆”:迎,迎接。《尚书・顾命》:“虎百人,逆子剑于南之外。”引申为迎受,接受。《尚书・吕刑》:“尚敬逆天命,以奉我一人。”“迎接”与对方进行的方向相反,“迎受、接受”与对方进行的方向一致。

3 “正反同词”嬗变的趋势

主要有四种:“消亡” 、“单义化” 、“二分化”、“整合化”。

3.1“消亡”

“褰”:

(1) 开:散开。《射雉赋》《晋・潘岳》:“襄微罟以畏眺,已踉躇而徐。”

(2) 缩,紧缩。《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襞襄。徐委曲。”

3.2 “单义化”

一部分“正反同词”经过长期发展,由双义变为单义,其中一个义项消失了。“取”《老子》:“大以下小,取(1)小;小以下大,取(2)大;故或下以取(1),或下而取(2)。”

(1)取:取得(施事),(2)取:被取得(受事)。

在现代汉语中,“取”只剩下“得到(施事)”一项意义了。

3.3 “二分化”

还有一部分“正反同词”义项演变至今通过双音组合,分化为两个词。

“置”:

(1) 放在一边,搁下。《史记・项羽本纪》:“沛公置,身。”“置”有“舍弃”义。

(2) 立,设立,树立。《史记・秦本纪》:“又攻楚漠中,取地六百里,置漠中郡。”

在现代汉语中 义项演变为“搁置,弃置”一词,义项演变为“设置” 一词。

3.4 “整合化”

另有一些“正反同词”正反两义项的差异性消失,同一性突现,两义项归并为一个义项。

如“绔”:

(1) 无裆的套裤。《后汉书・马援传》:“身衣羊裘皮绔。”

(2) 有裆的裤。《史记・赵世家》:“(趟)朔免身,生男。屠岸之,索于宫中,夫人置绔中。”在现代汉语中,“绔”仅见于“纨绔”一词,这里的“绔”泛指裤子,已经没有无裆,有裆之别了。

4 “正反同词”演变的原因

4.1 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客观现象的无差别化,或已无区分的

必要,甚至客体消失,必然导致某一个“正反同词”整体消亡。

“艿”:

(1) 旧草未割去新草又生。见《玉篇》

(2) 旧草割后再生的新草。《逸周书・商誓》:“百姓民,其有艿。”

现今生活中,“艿”的意义已经不重要。没有区分的必要了,所以“艿”消亡了。

4.2 “望文生义”迫使“正反同词”分化。

语境对词义有单一化的作用。具体语境中交际的双方不会对词义产生歧义的理解,对“正反同词”的理解也是如此。为什么呢?因为“从语境存在的方式来,看无论什么语境都必须通过人的认知活动转化为我们的知识,才能在话语理解中起作用”。也就是说,通过认知活动,语境促成交际双方对词义的准确理解。

另外“语境又是交际双方共享的,人与人所拥有的信息知识量有极大的差异,而语境交际功能的实现必然是双方所共同理解的部分,是双方知识相交后重合的共享部分,为了达到这种共享,我们一进入话语交际同时也就进入了一个互对对方语境知识揣摩分析的过程,共享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双方不断动态分析的结果。”从这点来说,词义不会在双方交际中产生歧义。

在共时条件下。共时代的人的认知能力、知识层次差异并不大,通过语境的选择。词义不会在双方交际中产生歧义。但为什么会产生“望文生义”的现象呢?这主要是指“正反同词”演化之后产生的问题。

首先,语境通过认知活动起作用,而认知活动及认知能力受到具体的历史的制约。古书中本无歧义的“正反同词”,后人由于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导致通过后人的认知活动所对应的语境已不同于古书中的语境,那么语境对话语理解的制约作用也就不同了。

其次,古今之人的知识量及层次差异很大,古今主人所能共享的语境部分很少,比如“”:

(1) 病。《诗・小雅・正月》:“父母生我。胡俾我。”

(2) 病好《汉书・卢绾传》:“绾悉其宫人家及骑敷干,居城下候伺,幸上病,自人。”

而今天“”只有“病好”一个义项,古今所共享的部分只有“病好”一义,若古书中“”言其病。如上文《诗・小雅・正月》。把“”理解为,病好”就大错特错了。由于今人已经无法通过语境有效地分辨的“正反同词”。所以“正反同词”的分化势在必行。

4.3 汉语双音化趋势促进了“正反同词”的分化,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汉语音节结构和读音系统的发展明显表现出单纯化的趋势,原来在声母、韵母、声调方面有区别的字音,到现代汉语中已经没什么区了,为避免同音字增加引起词义的混淆,促使词汇向双音发展。如:“劳”

(1) 劳苦。《诗・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

(2) 慰劳。《左传・桓公五年》:“伯使祭足王。”

“劳”两义项的声调、韵是不同的,可以有效的区分不同的意义,后来变成了一个音“lao”。为了跟同音的“牢”、“醪”区分开来,“劳”双音化了,(1)义项成为“辛劳”一词,(2)义项演化为“犒劳”一词。

4.4 词义使用的不平衡性迫使“正反同词”单义化。

“正反同词”的两个义项总是成对的,两个义项在语义范围、使用频率上并不相等,这就形成了“正反同词”使用的不平衡现象。如“漏”:

(1) 漏雨,漏水(向下)。《庄子・让王》:“原居,堵之室……上漏下,匡坐而弦歌。”

(2) 溢出(向上)。《后汉书・传》:“青、冀之域淫雨漏河,徐岱之海水盆溢。”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翻译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

翻译论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翻译协会

上海翻译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