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写景抒情作文

写景抒情作文

写景抒情作文

写景抒情作文范文第1篇

那么,借景抒情有哪些“讲究”呢?让我们先做几个练习再说。

【练习一】请大家认真阅读下面这几篇已经学过的课文,然后思考:作者在这些文章中所写的景物都是真实存在的吗?

1. 《春》;

2. 《秋天》;

3. 《济南的冬天》;

4. 《山中访友》。

【练】请大家将上面列出的课文再仔细地阅读一遍,然后思考:作者在这些文章中各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作者的这些感情是真挚的吗?

【练习三】请大家重点阅读《春》这篇文章,并思考:作者是怎样把“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是怎样将“春”这个“老”题目写出新意来的?

如果你很认真地做了以上几个练习,一定可以轻而易举地总结出借景抒情的“讲究”了。

其一,所写的景物必须是真实、客观的。我们刚才阅读的那四篇文章中,作者所写的景物全都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而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之所以必须选择真实的景物来写,是因为只有描写真实的景物才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让读者由此及彼,准确地感受到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一些同学不明白这一点,平时不注意观察身边的景物,写作时就只好凭空编造了。试想,选择一些自己并未亲眼见到甚至根本就不存在的景物来描写,怎么可能写得具体、形象呢?

其二,所抒发的感情必须是真挚的,必须以某一种景物为感情的触发点。在现实生活中,当某个事物的出现引起我们的感情发生变化时,我们称之为“触景生情”。就是说,那些“触景”而生出来的“情”,是以所触的景为基础的;同理,借景抒情之作中的“情”,也必须以所写的景物为基础,要在所写之景的“触发”下产生。这种“情”的真挚性也是毋庸置疑的。以《春》为例,文章所抒发的是对春的赞美之情,依次赞美了春的“新”“美”“力”等特点,而这些特点是作者被具体景物触动,借助联想和想象而得到的――作者由小草的“嫩”“绿”联想到了“新”,由花的争奇斗艳、多姿多彩联想到了“美”,由山的“朗润”、水的“涨”、小草的“钻”等想象到了“力”。在由描绘春景到抒发感情的过程中,作者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的,因而文章所抒发的感情也是真实可感的。

写景抒情作文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2―0095―01

表达技巧是高考诗歌鉴赏重要考点,表达技巧的分类有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立意结构、修辞。其中表达方式中的描写和抒情是常考内容。

1. 描写

①根据着眼点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描写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即正面的描写和侧面描写。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②按描写的文笔来分,描写又可以分为细描和白描,细描指采用工整的细腻的笔法,把描摹对象纤毫毕现地绘画出来,笔法细腻,形象丰满。白描是不用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如,《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临行又开封”是人物的行动细节,也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反映。这种生动的细节使抽象的思念变得具体可见,体现了诗人提炼生活素材的功夫。

③根据观察的角度,描写又分为远近、高低、俯仰、上下、内外、天空地面等多角度描写。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④根据景物的特点,描写可分为动静、虚实、明暗(昼夜)、点面等。

A. 动静结合。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

B. 虚实结合。在古代诗歌鉴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古代诗歌中的“虚”一般有以下三类: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已逝去之景之境,如苏轼的《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的史实;设想未来之景之境,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实”在诗歌中即为实景、实事、实境。

C. 明暗结合。比如,《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后两句明暗对比:一缕夕阳射进蔚然深秀的树林,落日余晖映在一块青青的苔藓上,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D. 点面结合。比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面两句就是面的描写,后面两句就是点的描写,点面结合。

⑤从感官的角度,可分为: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听觉等。

2. 抒情,从抒情的方式来看,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如,《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又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艺术手法,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即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用典抒情。

① 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感。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如,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诗歌中一二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凄清伤感的暮春落花图。三四两句描绘出了幽竹在山窗下不改清阴,抒发了作者回归故乡的喜悦。

② 寓情于景。如,《从军北征》(李益)“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全诗是一个壮阔而又悲凉的行军场景,诗中将景色、动作、声音、感情四者融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在景中,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③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动物或其它事物,常含有象征意义;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移情于物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就象征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④ 触景生情。触景生情也叫因景生情,是诗人由所见的景物激发出情感,并且情感完全融合在景物中的间接抒情方式。

写景抒情作文范文第3篇

一、关于“写景抒情”新探究

“写景抒情”主要是描述大自然的景观意象,抒发诗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愁。我们首先要弄清“景”所指的形象,“景”所包含的内容,体会诗人在景中所抒发的情感,景所蕴含的情趣。这里的“景”是指大自然中的一切景象和人文景观,诗人所描写的也许不是指一个“点”一个“物”,所描写的是一种“组合”,一种画面,一种境界,一种意境。其次我们要弄清“写景抒情”中的“情”和“景”的关系。这种关系在诗的内容表现上,可以先写景后抒情,也可以先抒情再写景,以景衬情;更可以寓情于景,情景一致,即“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诗的表达技巧中又可以分成借景抒情,设景抒情,触景生情。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心中首先有了某中情感,然后借助对景物的描写,将这种情感抒发出来。

设景抒情同样是先有情,后有景。它是指诗人心中有了某种情感后,借助想象和联想,设计景物,来抒发心中的感情,而不是借助眼前的、身边的景物抒情。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产生某种感情,这是先有景,后生情。

寓情于景是指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和景物结合在一起,在对景物的描写过程中寄寓自己的感情,全诗中没有直接抒情的诗句,但每一句诗都包含着诗人独特的情感。试题举例:

(2013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作品,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分析: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景色2分,情感1分,两者关系1分)

一句话,写景抒情是诗歌写作中最基本的表达技巧,写景抒情的最高境界是情景交融,构成画面,形成意境。这种手法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深动感人。

二、关于“托物言志”新探究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采用象征、寄兴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观点,寄托在描摹的事物上。

我们首先要弄清“志”的意思。这里的“志”应解释为“心意”、“心志”。它更多的是指诗人的人生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尚书・舜典》:“诗言志。”指诗歌是表达诗人的内心思想的。

其次要弄清“物”的意思。托物言志中所托之“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客观之物,诗人借助这些“物”的特性来表明“心志”。如具有传统象征意义的松、竹、梅、菊,常是诗人“托物言志”的喜爱之物。而更广泛的大自然中的花、鸟、鱼、虫等,无不是诗人能够言志的寄托对象。如唐诗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人便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蝉的描摹,以蝉的高洁来象征自己的品行高洁,表现了诗人希望得到援救,昭雪冤案的愿望。而南宋诗人陆游《卜算子・咏梅》所写“梅”,明代诗人于谦《石灰吟》所写“石灰”,都是着重于写某一物,来表现自己思想情操,他们都是运用了托物言志表达的手法。

三、关于“写景抒情”和“托物言志”区别的新探究

写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感,表现诗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愁。托物言志是诗人借助所描摹的物来寄托心志,表现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格品质等。

写景抒情和托物言志两者的区别集中表现在表达对象不同,表达方法不同,表达目的不同。

首先是表达对象不同:“写景抒情”写的是“景”,主要是写自然风景。“托物言志”写的是某一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写的是具体物件。

其次是表达方法不同:写景抒情是描写景象,通过对景象的描绘来抒发感情;而托物言志是对某一物件的描摹,显示该物的特性,揭示该物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寄托人物的心志。

第三是表达目的不同:写景抒情是通过描写某一景象表现景象特征,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这种情感可以是热爱、赞美、愉悦、悲伤等。而托物言志的目的是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摹,表达人的理想、志向、情操、品格、愿望等。试题举例

例1:(2013年江苏卷)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醉眠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答案】“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例2:(2013年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饲怅江头几树梅,

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

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

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

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情感的渲染,从而表现美化的精神和品格。(烘托、渲染,2分,简要分析3分。)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答出心情3分,简要分析3分。)

写景抒情作文范文第4篇

抒情共有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倾诉自己的感情,也叫直抒胸臆。如:《今天是教师节》一文中,在文章结尾,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调表达了对老师的赞美:

啊!尊敬的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向您献上这份礼物,它代表着我对老师千万个美好的祝愿和那纯真深厚的情感。

间接抒情是将自己的情感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中,使感情与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议论融合在一起。这种感情的抒发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间接抒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写人抒情:在描绘人物的基础上,在记叙、描写之中抒发浓烈的感情。如朱自清《背影》中对父亲的一段描述: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往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右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父亲的感激和深情。

记事抒情:多用于叙事类作文,作者因事动情,寓情于事,寓情于事件发生的场景,寓情于对事件的品评追忆,在叙述、描写或议论中抒发浓厚的情感。

绘景抒情:这种写法主要用于写景的文章,移情于景,借景抒情,看似写景,实则抒情,使文章含蓄隽永,意境深刻。

咏物抒情:主要用于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散文,通过对具体物象的描写,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曲折委婉地将情感透露出来,使文章蕴含深厚,情深意长。

议论抒情:这种方式寓情于理,是一种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抒情,也是一种富有感彩的议论,既能以理服人,又能以情感人。

还有三点值得注意:

一、抒情要与记叙有机巧妙地结合,自然真切;

二、抒情要言简意赅,起到揭示或突出主题的作用,画龙点睛;

三、抒情要健康、高尚、真实,不能无病、为文造情。

人是有情感的动物,以真情实感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打动读者,那就从作文中的抒情开始吧!

【素材共享】

珍惜时间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每当轻轻打开书本,低声读着朱自清的《匆匆》时,我都禁不住感慨万千:多么优美、多么富有哲理的话语!

朱自清写这篇《匆匆》时,才23岁,却已是清华大学赫赫有名的才子了。可他仍然觉得自己在白白地浪费时间,为没有给国家、人民做出什么贡献而深感惋惜。他笔下的《匆匆》,不正是他这种心情的真实流露吗?

我不禁又想起我国杰出的学者。从小他就懂得珍惜时间。有一天,一个人在书房里认真做作业。

窗户是开着的,这时,一只彩蝶飞来,在的作业本上停了一下,又飞走了。

又过了一会儿,几只讨厌的麻雀飞来,在窗外的大树上唧唧喳喳地乱叫。可十分认真,连眼皮也不眨一下,眼珠直盯着作业本,好像周围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

他这种珍惜时间,不为外界干扰而浪费一点点时间的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和工作上。”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在抓紧时间工作,争取为人们多做一些贡献。鲁迅这种爱惜时间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然而,又有多少宝贵的时间从我们身边悄悄地溜走了呢?课堂上,当你与同学们讲笑话时,时间便从你那伶牙俐齿间溜走了;你上课开小差时,时间便从你发愣的眼前闪过了;当你和朋友们疯狂地踢着球,而忘记写作业的时候,时间便从你奔跑着的脚边左躲右闪过去了;当你在电脑旁津津有味地玩着游戏的时候,时间便从你那晃动的鼠标下流逝了……

同学们,岁月不饶人,再有本事的人也无法把时间留住,所以,要想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更精彩,就只能从现在起抓住分分秒秒,努力学习,掌握过硬的本领,将来为国家、社会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也许只有这样,当我们老的时候,才不会后悔自己是在世上白白走了一遭。

【例文点评】

本文开头引用了朱自清《匆匆》中那段脍炙人口的名言,借以引出自己的观点,引入话题。接着以、鲁迅的故事形象生动地说明珍惜时间才会成功,无论伟人还是平常人。然后以一系列的排比句警告大家:当我们在庸庸碌碌时,时间已悄无声息地从我们身边溜走。

事例全部取自于生活,贴近现实,有说服力。最后向广大同学、读者们发出号召:珍惜时间。

写景抒情作文范文第5篇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也是我们理解诗歌的起点。诗人写诗总是表达强烈情感的,写诗的最终目的是抒情,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与言”。写诗,就要写出艺术性,因为有这方面自觉性的追求,所以诗人写出的诗就具有了形象性、凝练性、跳跃性、情感性的特点,这也就给我们理解诗带来了障碍。除此之外,还有因时代变迁,古人已逝,旧物不存,说话用词的习惯也已改变,现代人读起古人的诗自然就有些隔膜,难以理解。既然明白了与古人隔阂的原因,那么我们要想理解诗意,多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积累识记。

一是古代文化常识、礼俗风物常用的词。《考纲》即已将“文化常识”列入其内,诗词中的文化知识也应是我们积累的重点,积累得多了自然有助于我们对诗意的把握。如“西路蝉声唱”中的“西路”指秋天;“九月寒砧催木叶”中的“寒砧”指捣衣石,也指寒秋时的捣衣声;“萧关逢候骑”中的“候骑”指“骑马的侦察兵”;“亭堠”指兵营岗哨;“散发”指在家闲居状;“商弦、角羽”指古代音乐用语;“九重”指京城或帝宫,等等。

二是具有固定象征意义的词语。如“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语,“”寄寓诗人高洁、坚强的精神品质,“梅花”代表着虽受摧残也绝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杜鹃”鸟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而“鹧鸪”的形象则常常引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鸿雁”是传送书信的使者,也是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的载体,等等。这些具有固定象征含义的词语是文化积淀的结果。

三是“用典”。如“南冠”代指囚犯,“请缨”意谓自请击敌报国,“门外楼头”用以感慨或讽刺淫乐误国。典故用语,语少意多,多是借古人之事抒自己之情。

四是带有情感、寒意或温度的“词”。比如,秋冬的树林叫“寒林”,冷落寂寞的山叫“寒山”,秋冬之夜灯叫“寒灯”;花中(或落满花瓣的)小路叫“香径”,思乡之心称“乡魂”,羁旅之情叫“旅思”;失群的大雁叫“断雁”;远行的船叫“征棹”,夜晚的行船叫“夜帆”;离别时喝的酒叫“离杯”,逝去的光阴叫“流景”,等等。这些词中的形容词成分,已经把人的情感流露了出来。

我们再说诗歌中的形象。古人写诗抒情很少直言感情,他们多借助外在的景、物或古代的人、事等来间接地、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意。古人借助的这个景、物或人,我们称之为“形象”。形象分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一般诗词中的物为“意象”,由物组成的场景我们称之为“意境”。

意象,意中之象,是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简而言之,只要物进入诗词中,物即变为意象,因为它已担负起为作者抒情的作用。读诗观意象,可初步明确诗的抒情指向。欣赏一首诗,外行眼中只是词与词的连接,而我们要看的是意象与意象的组合。意象要抓诗词中的名词性的词。意境,就是诗人创造的一个艺术境界。意境由意象构成。意境的把握主要抓诗词中的形容词。

比如“枯藤老树昏鸦”,意象有“藤”“树”“鸦”,而意境就要看“枯”“老”“昏”,凭此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一种萧瑟、悲凉的氛围。

诗歌中最难理解的是表现手法(或称“艺术手法”“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主要有四类:诗歌中对语言的修饰用到的是修辞手法;对景物进行描绘用到的是描法;抒情用到的就是抒情手法;篇章布局用到的就是结构手法。

修饰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衬托、对比、借代、双关等。

描法有:渲染、烘托、白描、远近、动静、虚实、色彩等。

结构手法有:铺张悬念、承上启下、卒章显志、首尾呼应等。

抒情手法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而间接抒情的类型就比较多了,具体要看诗人借助了什么来抒的情。

如果诗人通过描写“景”来抒情的话,比如山、水、草木、月等,诗中就会用到触景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等手法。这些手法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先有的情,还是先看到的景。先有了情,特意去选取景来抒情即“借景抒情”;先看到的景,后生的情就是“触景生情”;诗歌的最后该抒情时却又去写景了,就是“以景结情”;情和景结合运用的最高的境界就是“情景交融”了。

如果诗人通过描写一种具体的“物”来言情的话,比如梅、兰、竹、菊,用到就是“托物言志”。

如果诗人在诗中写到“古人”的话,比如诸葛亮、贾谊等,用到的就是“怀古伤今”的手法。这些“古人”肯定都是名人,无外乎建立了丰功伟绩或有才但怀才不遇的,无论哪一类人,诗人在诗中提到他们了,他想要表达的一般都是怀才不遇、借古伤今,因为建立了丰功伟绩的诗人羡慕,怀才不遇的诗人就同病相怜了。如果偏重于“事”的话,一般就是用古人事抒自己情,这就用到了“用典”来抒情。

如果诗人到名胜去凭吊“古迹”,比如扬州、秦淮河等,用到的就是“借古讽今”的手法。

相关期刊更多

精彩鞋苑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机械工业局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大连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