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知名人物

知名人物

知名人物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物流 物流人才 人才战略

信息、技术和知识是构成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人是信息、技术和知识的主要载体。只有拥有优秀的人才,才能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实施人才战略是物流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分析和总结世界知名物流企业人才发展战略,对促进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成熟的人才选用制度

1、务实的选才标准

物流业属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既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统筹规划,也需要中层物流人员的技术革新,更离不开一线物流人员的实际操作。在人才的选择标准上,世界知名物流企业既有共同的地方,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1)重视员工素质

优秀人才可以从专业、工作背景、学历等方面比较容易地做出判断,但最优秀的人才未必是最适合这个公司的。“发现优秀的,找到合适的”是TNT招聘人员的准则。对应聘者的“硬件”进行考核时,也需要关心这些优秀人才是否能很好地融入公司文化、适应公司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才干。在选择人才方面,中外运敦豪有着自己的标准。除了在职业素养方面要具备专业知识,熟悉中国市场、有实际操作经验、性格、待人处事态度、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和领导力,还有对工作的热忱都是考量人才的重要标准。

(2)不唯学历或经验

高学历、名校背景……已经是很多公司在招人时直言不讳的门槛。而UPS总裁吉姆・凯利的经历则告诉人们:在成功之路上,学历绝对不是扼住你咽喉的黑手,从普通外递员到公司总裁,绝对不是一个梦。UPS现有的很多高层人员在进入公司之前,并不具备大学学历,但是通过公司的许多政策,这些员工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UPS的一个关键举措是雇用大量没有经验的学生,而且是尚未毕业的大学生。通过录用一名19岁的大学生从事兼职工作或在假期帮忙,UPS的管理者从中可以发现大量潜在的长期员工。

(3)注重创新精神

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物流行业也需要创新。以UPS的电子签收板为例,它就是UPS人在长期实践中的创意。使用过UPS递送系统的人一定会对其电子邮包签收方式印象深刻。因为客户在签收包裹或文件时,使用的不是纸和笔,而是通过UPS递送人员手中的手提电脑及电子笔进行签收。而这台手提电脑与公司的主机是联网的,邮件签收完毕后,客户的签名将在DIAD系统中数字化。同时客户可以通过UPS网站查询货物的状况。除了电子签收板,UPS人在细节方面的创意可能也超乎你的想象。比如公司规定,外务员送货时钥匙要挂在左手的小指上,因为这样的话,开关车门可以节省两秒钟的时间。

2、多样化的选才渠道

(1)重视人才的内部培养和选拔

在中远集团,从中层正职到业务主管,从行政业务部门到综合管理部门,从公司本部到下属企业,一旦出现岗位空缺或新设岗位,中远散运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就在内部网等媒介公开竞聘公告,符合条件的员工都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能力和意愿填报《竞聘申请书》。UPS也认为,逐级晋升上来的管理人员更有责任感,与公司更合拍,并且更有经验,这些品质将会深化企业关于道德和诚实的文化。他们将这视为将UPS的传统不间断的代代相传的一种途径。基于这种由内部晋升的价值观,公司从不鼓励主管从企业外部招聘经理。

(2)借助外聘

TNT通常选择传统和创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招聘,主要通过招聘网站、报纸、猎头和校园招聘等方式。值得一提的是,TNT还进行过一种新颖的招聘方式――电视招聘,就是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节目来测试应聘者的素质和能力。比如与中央电视台《绝对挑战》栏目合作进行客户服务管理培训生的招聘。

3、科学的选才方法

(1)行为面试凸显应聘者的真实才能

UPS在选用人才时通常行为面试来考核应聘者的真实水平,公司认为行为面试是表露知识和经验的最实用技巧。有关行为的提问要求求职者举例说明其过去行为,以证明是否具备相关能力。以客户服务代表这个职位为例。向职位应征者提出的典型的行为问题包括:叙述你曾经必须不断地回答客户问题的情形;请举例说明你曾无法向你的经理请示而须自己决定处理的一件棘手问题:说明你如何处理非生病原因造成的缺勤问题。这些问题迫使求职者提供真正令人信服的答案――所经历过的真实行为。行为面试几乎不可能编造,求职者很难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编出能令人信服的虚假故事。在面试中,APL也倾向于从应聘者过去的实际经历出发来了解候选人的情况。例如,与其询问应聘者“你在压力下如何反应”,不如直接让他们列举一个最近一次处理压力的例子。在倾听他们讲述的过程中,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2)笔试与面试相结合,多层次筛选

马士基的招聘流程大致为:笔试、第一轮面试、第二轮面试。笔试部分跟公务员考试有些类似。第一轮面试是与HR经理面谈,都是一般性的问题,而第二轮面试则是跟部门经理面谈,相对要专业些。DHL的招聘流程跟马士基相似,但侧重点有些不同。笔试主要是中英文翻译,包括公司文化、理念、服务等内容,接着是上机考试,考Excel、Word,用E-mail给客户回邮件等。面试一般也分两轮进行。第一轮面试会安排角色扮演和集体讨论,考核应聘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第二轮面试会与HR经理、部门经理面谈。通过笔试与面试的层层考核,最终确定应聘人员是否符合公司的要求。

二、健全的人才使用与培养制度

1、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国际化专业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就是保持这一核心竞争力的坚强后盾。员工的工作能力如何培养,专业业务知识如何积累?这些都凭借企业系统化的保障。

(1)入职培训

中外运敦豪的新员工在上岗之前,都要接受正规、严格的入职培训。每个新员工会依次进入所有部门进行轮岗实习,以确保在正式上岗前对公司的所有业务环节都有直接的体验,对所有专业知识都有了解。在TNT,公司会组织新进员工参观公司的业务运作部门,例如操作口岸、分公司、汽车物流仓库等,同时让员工跟随快递车体验递送快件的整个过程。通过这种为期一天或两天的参观和体验,使员工加深对TNT业务运作的了解,并为以后更好地融入TNT开创一个良好的开端。

(2)在职培训

马士基一直注重员工岗位培训,公司认为员工在岗位中百分之七十的知识技能来自于工作岗位中;百分之二十的知识技能来自和同事的分享,相互学习;百分之十的知识技能来自课堂的培训。基于此培训理念,公司为毕业新生或者是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安排了完善的培训。员工通过多样化的培训渠道得到具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从而会在期望时间之内掌握必要技能和达到培训目标。同时,公司内部还为新进员工提供了导师计划,通过资深员工的经验分享来让新员工快速融入公司。Global Campus(全球校园)是APL颇具人气且成效显著的网络培训项目。“全球校园”囊括了员工需要的诸多知识和技能,如APL的历史、计算机操作软件(如Word,Excel等)应用技巧、商务谈判课程等等。每位员工只要坐在自己的电脑前,就能轻松进入“全球校园”,为自己在线充电。

2、重视员工职业发展规划

UPS人才战略的另一个要素是特别重视职业发展。公司每年都投入近3.8亿美元用于培训和培养员工。信息系统主管尼克?考斯代德(Nick Costides)解释说:“我们投入大量时间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努力了解他们的目标和能力,然后努力找到适当的职位。我们投入了大量资金,以确保员工与企业同步发展。”结合接班人计划,对员工职业发展的这些投资帮助公司保留了熟练的员工,同时始终为未来做好准备。中外运敦豪在人才培训方面投入了很大的力量,仅在培训方面的投入已占人工成本的4%。公司非常重视内部人员的培养,为员工搭建了系统化的培训发展课程。近几年来,平均每年每名员工接受超过平均50个小时的培训时间。

三、完善的人才激励制度

1、建立员工激励制度

DHL拥有一套完善的员工激励制度。企业对优秀员工的评选激励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从优秀雇员、优秀销售员评选到优秀经理人评选;从季度奖到年度奖;从地区、全国奖励到区域,乃至全球范围的大奖,DHL的员工有很多机会的到企业的认可。值得一提的是,在亚太区,每年有6位来自中国的普通员工参加在亚洲某地顶级酒店举办的颁奖庆典,接过公司亚太区最高领导亲自颁发的证书。通过完善的激励制度,DHL让员工充分体验到公司对其价值的认可,享受认真投入的回报。

2、激励方法多样化

公司鼓励员工持有公司股票,公司每一年都要根据上一年的利润分给员工股份。现在拥有公司股份的有公司的管理层及美国、加拿大、波多黎各等部分国家的员工,在公司看来,UPS是属于每个雇员的,每个员工对它都有所有权。公司早在1927年就推行员工认股,目前员工股占公司股份的三分之二,在UPS,老员工都持有公司股份。Fedex将公司表现和员工表现挂钩。奖励有好几方面,内部各奖项设置主要包括:表现出色奖Bravo Zulu;五星奖Five Star Award;人道主义奖Humanitarian Award;服务奖Service Award。也通过绩效评估,与薪水福利挂钩。此外,还设有奖项如见义勇为奖、公益互动奖等,鼓励员工贡献社会。

四、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1、重视沟通

Fedex公司顺畅的沟通主要体现在公司每一年执行的SFA。“S”代表调查(Survey),“F”代表反馈(Feedback),“A”代表实行的步骤(Action)。SFA需要员工与他们的经理共同参与。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公司目前的环境良好程度;通过反馈,员工、管理层直接见面,按照每一条的分数来确定公司内部哪个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反馈后,公司可以制定一些实际的行动来改善公司的操作环境。这个自我完善系统每一年都执行,每一年都落实改善了很多地方。中外运敦豪则通过内部刊物、短信等沟通渠道,减少沟通层级,从而提高与员工的沟通效率。

2、营造公平工作环境

联邦快递公司设有“员工公平对待条例”,员工受到处分如觉得不合理,可以在7天以内投诉到他上司的上司,上司的上司要在7天内开一个“法庭”来判定员工对还是经理对,如果员工还是不满意,还可以继续往上告,确保员工得到公平的对待。

【参考文献】

[1] 阳佳耘、王倩:联合包裹公司(UPS)与宅急送人力资源管理比较[J].商场现代化,2008(26).

[2] 王健、黄敏:企业物流人才发展战略[J].中国市场,2008(3).

知名人物范文第2篇

1、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2、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汉族,幼名张白圭。江陵人,时人又称张江陵。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

3、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4、徐阶:字子升,号少湖,一号存斋。汉族,明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明代名臣,在嘉靖朝后期至隆庆朝初年任内阁首辅。

(来源:文章屋网 )

知名人物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不可言说;无;有;善;恒;无为;自然;治;虚;不仁

《老子》[1]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老子哲学代表了中国古代先哲对世界、人生的根本探索以及基本看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笔者从老子哲学的基本概念入笔,分条缕析、贯通一气老子哲学的逻辑起点及基本要义,并充分关注其哲学内部的脉络、逻辑,这在学界是一个较新的尝试。

一、不可言说

老子说,可以说出来的道理,都不是“大道理”;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各种“名堂”(包括名字、名称、名气、著名等),也都不是什么值得称道的“永恒之名”。[1]47道理也好,各种名分也好,一旦所指明确、意义清晰,言说凿凿,便都是具体事物、一般情况的道理或名字罢了。世间具体的东西,包括各种可观、可感的名利权财,其间道理讲得再动听,名字多么美好,终究不是世界或人类的最本质的和最具永恒价值的东西;所谓的普世价值也不是什么真价值。可以讲出来道理或美名,也就是所谓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之类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带有独断论性质的东西,不可能有真正的普世价值。王弼在《道德真经注》[2]2中说:“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事与形,以及指事造形的道与名,不过就是可感、可观的现象世界的摹画,不过就是一些具体的做事做人的原则、方法,都不是世界、人类的本质所在,所以“非其常”,即没有真正的永恒价值。具体事物的道理、名称,用在具体、特殊方面尚可行得通,但是冠以天下或人类之大道或大名,则必然失败。所以,能道、能名者,非放之四海皆通的道道、名名;道道、名名,必不可道,必不可名。

二、无

老子所说的“大道”“常名”,是主宰万物、放之四海皆准的铁规则,必然是不可言说的东西,不能言传,也许可以意会。也许只能意会,也许也不能也许。我们意会出来的会是什么东西呢?只能是“无”、是“非”、是“空”、是“戒”、是“没有”一切,这样才是一切。另外,“无”“没有”“沉默”,也并不一定就是完全的心无所想、心无挂树,有智才能大智,大智才能真无。达“真无”之境者,必是佛陀如来,必是老子,必是真沉默。根柢在心,心之真无。若心真无,便如一白板、白纸;若心虚空,便万千世界、细枝末节,可尽收眼底,也可尽于己无涉。有无之境,气息相通,尽出于心,尽出于己、在于己。诸君是己,己已不是诸君。

三、无名与有名

有天地始有人类,有人类才有语言文字。有语言文字、有众名方可一一为天地万物立名,天地万物有了名,名才能用来交流、流转,为众人所知晓。天地万物总在人类先,没有人类自无文字由来,所以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假使有天地,无人类,“天地”之名从何而来,所以无名为万物、天地始,始是开端。有天地,有万物人类,方始有名。天地万物自不能无人类而有名,但有人类无天地万物则无天地万物之名。所以王夫之《老子衍》[3]5云:名因物立。有万物所以有众名,有万物而无众名,万物则无从谈起。以名立物,以众名谈论万物,是以有“名还(hai)生物”之说,所以老子说:“有名万物之母。”[1]47在这里,“母”即有出生的意思,同时也区分了天地万物。有从无中来,无为有之始。有名而有物,有名而有万物名。有人类、有语言文字,方始有名,有众名。有名而有众名,即所谓“一生万”,有名是很重要的,犹如有人类很重要,犹如有语言文字很重要。有名如流行之发端,忽一夕间天地万物之名皆如雨后春笋。无名意味着有名之必要,无名提示有名之开端、端倪。万物、万物名常由无到有,所以有“无”,才有“有”,才有“有有”,难怪王夫之慨叹:夫既有“始”矣,既有“母”矣。[3]5名始从无到有,从有到万有。其中有、万有,就人类、就语言文字而言,名而已。名是什么?它可以是天地万物之名,也可以是人类使用之名。依物而有名,是人类的创造;无物而用名,仍旧是人类的创造。文化是什么?人类的记忆、记载。循名以求信实,有时的确是谬哉!

四、无欲与有欲

心中无名相,自然可以常无欲。无名相无欲则吾心犹如一白板,白板可尽书,可随心所欲地书写,真是妙用无穷。但是要书、要书写,却还必须有书写的欲望,有书写的欲望,有观察世界的意图,才可饱览一世界的千奇百怪、毫发细节、迹象征兆。正如老子所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1]47知道无欲的妙用,并懂得有效地运用有欲。一方面以静默、虚空及恬淡而修心,一方面又可做到明察秋毫,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身修。这不仅仅是精神修养的境界,也是人身获得绝对自由的前提。老子所言无欲与有欲,堪称身心兼修的极致境界。达此境界,于心于情,妙不可言;于理于身,尽真尽善尽美。

五、玄

有欲、无欲虽然名字不同,但是源头却是一样的,这个一样,就叫做“玄”。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但是,无欲而有欲,无而有,有欲而无欲,有而无;无出有,有归无,有无相生,生生不息,一样又不一样,因此又叫做“玄之又玄”。“玄”揭示了“有”“无”共同的源头,源头相同,只是名字不同罢了;“玄之又玄”揭示了“有”“无”之间的相互联系、辩证关系,这是世间万物互为消长,千变万化的根本原因。后者揭示了天地万物运行的基本法则、规律窍门,所以老子接着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天地万物内部或之间的同与不同、有和无的辩证规律推动着自然万物、人类社会的变化历程,这代表中国古代先贤对真理的最初认识。

六、善与不善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1]50一方面,美与恶,善与不善,是有区别的,并且这种区别,不止是名称的不同,也是名称所指事项的不同。另一方面,美与恶,善与不善,又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老子认为,美与恶,善与不善,它们之间转换的条件在于“天下人”,在于“知”。天下人,依其生存本能,依其本能欲求,与动物无异。“知”,与自然物质结合,与本能欲求结合,只能是物质的“知”,只能是追名逐利的“知”,只能是相互争斗的“知”。知道物质给身体带来快乐,知道物质能够满足身体的欲望;天下人谋天下物,天下人追逐天下物质财富,美、美色尽收,善、伪善横行,自然就是恶与不善了。反之,知恶才能有德,知不善才能多向善。再反之则不然。以美以善为目的,最终只能走向恶与不善;只有知道恶之大,不善之害,才能尽力向善。

七、恒

恒是老子真经中的重要概念。恒是一般、永恒的意思。但是,要界定一般、永恒的概念,却不能以给对象、事物命名的方式进行。老子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1]50也就是说,老子以列举实例的方式给恒下了个定义。所谓的一般、永恒,指的是事物内部或之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即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犹如“知美之为美”,这只是知其一,但如果还知道,美依据一定的条件还能转向恶,即知道美与恶之间的辩证关系道理,才能算是了解了“恒”。恒是事物辩证关系的最高抽象。唐玄宗在《御注道德真经》[4]12中云:六者(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相违,递为名称……亦如美恶,非自性生,是由妄情,有此多故。唐玄宗一方面解释了相互对立的各个名称的区别,另一方面也探讨着具有辩证关系的事物诸如美恶等产生的原因。唐玄宗认为是人的妄情导致各种关系(如美恶)的复杂化,却不知老子却认为辩证关系是事物变化的客观规律。在老子看来,在“恒”即客观的辩证关系面前,人不应该是主动者、支配方,而应该是受动者、被支配的对象。

八、无为

人跟天地万物一样,受“恒”的支配。“恒”面前,众生平等。但是,从另一种意义上看,人又是自在自为的高级动物。人无时无刻不在自主、自由地活动。“恒”支配万物包括人,是合乎道理的,是顺乎自然而然的。人支配人,人凭借权力、凭借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支配其他人,却是人为造成的结果。人是动物的一种,一种动物绝没有客观依据去支配另一种动物,也就是说,如果人要治理人,无论其采取何种方略、制度,都是人为的结果。人天生是不公义的,只有“恒”才公道。因此,老子呼吁:“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1]50老子所讲的圣人,待人处事,都不以营私利为目的,都注重自身实践、身体力行;老子所讲的圣人,也会教化百姓,不过却只以做好自身为目的或榜样,而从不做驱使人的事情。圣人讲无为,既是心之修养所致,更是力行言谈之自然利他而然。

九、自然

因为为无为,所以才能任自然。老子说:“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1]50万物繁衍生息,却没有开端,没有倚恃,都是自然而然的结果。生是自生,为是自为。既然一切都是自作自受,那么于他物、彼物,就都无所损益。开端是自己开端,生长是自己生长,作为是自己作为。正是因为一切都是自动,所以也就不向别人祈求什么。河上公《老子章句》[5]43说:“各自动也。……道所施为,不恃望其报也。”顺其自然是自然,不顺其自然自然要遭到自然的报复。自然,就无所谓始、有、恃,这是天地万物生、灭、存的共同特征。

十、功

既然一切都自然而然,就无所谓的“功劳”而言。但是我们又免不得对人对己进行评价,对于有功而言,功就在那里,无论你评价或不评价,它都不增也不减。人类之功,都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是所有相关要素共同作用而自然产生的结果。居功自傲,把天时地利人和自然而然的结果奉为一己的功劳,最终只能遭到所谓功劳的戏弄。老子说:“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1]50不居功,因为没有必要居功;只要天时地利人和具备,人世之功就可以水到渠成。对个人而言,患得才有患失,既然无所谓得失,那么,功就无所谓去与不去。功名利禄,虽说是身外、方外之物;功名利禄,虽说是人为人定的结果;却最终都是自然而然。

十一、尚

无功、有功都不能尚(崇尚)功;不仅功不能崇尚,其他一切可见、可欲之物都不能崇尚。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1]52依老子来看,功不仅不能“居”,也不能“尚”、还不能“赏”。功劳、贤名,一旦被崇尚、追捧,就必然会使老百姓相互争斗。财物珍宝,一旦被视为稀世少有,自然就会使老百姓产生偷盗的行为。总之,名利之心都不能种进老百姓的心理,否则就会民心大乱。不尚贤名,不贵稀世之货物,欲壑被填平,人心就能安定下来。

十二、无知

无欲是因为名和货(稀少之物)不被大家所崇尚、重视,所以有欲的欲失去了所指的对象,自然就只能无欲了。无欲使百姓重新回归平朴的心态,或者说他们对欲望的对象缺乏某种知识,所以也就不懂得去争了。按照老子的看法,不尚贤名,不贵货名,可欲之物令百姓不见、不知,就可使普通老百姓无知无欲了。但是社会上又不只是普通老百姓;那些博学多才之人,那些见多识广之人,那些所谓的智者,也是破坏社会风气的引领者。所以老子说,除了要常使民无知无欲外,还必须想法子使那些智者不敢为也。使智者不敢为的方法,当然不能效仿秦始皇的做法:焚书坑儒。而应该从治理者自身修养、身教力行做起,从营造整体上不尚贤、不贵稀货的社会风气做起;如此,智者就彻底没有了生存的土壤,只能也回归朴实的本性,也走向无知。所以,老子所说的无知:既是对专事名利的所谓的知识分子的嘲讽,同时也是对人性道德的一种要求。

十三、治

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1]52“治”既有治理方法之意,也有治理目标之意;就治理的方法而言,我们要实施无为,而就治理目标而言,则是无为之后的天下太平。统治者无为,并不是指其不务正业,在职位上不作为。而是要求统治者要减少对老百姓的限制、管制,减轻徭役赋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统治者除了减少对百姓的限制盘剥之外,还要注意规范自己的德行,要以自身身体力行、无欲寡求的身心状态为百姓做出表率。统治只有自己先做到无欲无知,自己先回归本性、人性道德,才能使人人得其性,才能使天下信服、使天下大治。唐玄宗说:“于为无为,人得其性,则淳化有孚矣。”[4]就此而论:官员犯法,绝不能只是与庶民同罪,而更应该是罪加一等。这才是治的要义、关键。

十四、虚

治是老子之道的具体运用。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1]53王夫之《老子衍》解释说,冲,本作“盅”,这里指器物中的虚处,虚处不盈,才有大用。[3]6冲和渊,犹如大海之虚怀若谷,因为虚怀若谷,所以接纳百川;因为它总能接纳一切河流,所以总让人感觉深不可测。道虽不可言说,是真无,但是道的作用大家都能看到。天下有多大,道就有多大、道就有多大作用,道用之不尽,所以叫“不盈”。道又深不可测、深渊似海,宛如“万物之宗”。老子的道,就是虚纳一切,就是绝对道德,就是人性的极致境界。以虚空之人性为最高统摄,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之真、善、美尽收眼底,百花齐放。虚是永恒,所以老子又言:“谷神不死”。[1]

十五、不仁

知名人物范文第4篇

关键词:动物名词动用 隐、转喻 以知规律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220-02

1 名词动用的涵义

在对英语词汇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的词汇可以根据规律进行归类掌握,也有一些词汇是一词多义,有时在词汇不发生任何变形的状态下也会具有更深的引申意义或多种意义,这其中就包括名词动用的形式。因此教师应对这部分名词动用的词汇进行总结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并对同学们多进行一些这方面的练习,让他们学会并运用这部分知识,对句型或英语短文的阅读理解都大有裨益。所谓名词动用是指通过对某一类的英语词汇进行联想与想像,找出名词与引申义的相似性就是隐喻,也可转化为转喻。在认知领域下的隐喻和转喻不单单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是人们对某一类词汇的更深一层次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2 隐喻与转喻的基本认知原理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各种词类转换都是基于共同的概念结构,其不同之处于各自强调概念结构的不同方面。名词强调事物,即某一组相联系的具体事物;动词着重强调世界的存在、运动与联系;描述事物发生的过程与状态等等。名词动用的过程既包含隐喻化的思维过程,也包含转喻化的思维过程。

在这一思维转化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语义增值,也就是说名词动用后,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概念外延、内涵的变化,源名词衍生了强调过程和状态的动词义,而转换生成的动词也保留了源名词所指实体或意向的保留意义,这不仅能够激活人们脑海中源名词的意象,也增加了源名词所不具有的过程和状态意义,而作为已有知识的意象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名词动用所蕴含的意义。名词动用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够快速唤起人们记忆中某类名词所特有的动作意象,使源名词在其原有语义的基础上衍生出状态、动作、手段等多种动词词义,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效果,提高了表达技巧,使语言表达更加的生动形象。

从认知角度看,隐喻既是提高语言技能的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人类一种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转喻即人们用一事物来指代另一相关的事物,一个通过其他事件的关系对另一事件进行认知的过程。英语动物名词的动用是借用动物的性格、行为特征和外形特征来指代人或事物的一些行为或者特征,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用事物指代某种关系的转喻过程,同时也是用事物形容动作的隐喻过程。

3 隐、转喻的思维过程

3.1 名词动用的隐喻化思维过程

隐喻存在的基础是相似性,而隐喻中的相似性就是指本体与喻体之间具有某种类似或相仿的特征或特性,人们在理解语句含义时,通常会把源名词的意象与动词充当谓语所描述的过程进行类比,而这种类比正是基于两词义的概念相似性。本体向喻体映射,本体的意义提供理解喻体意义的心理路径,读者从而找到理解喻体意义的参照点。在心理抽象的过程中,本体的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映现于喻体,被映现的部分就是一个关联点,隐喻思维就此产生。这种转化使我们头脑中形成一种意象,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因此,名词动用现象体现了隐喻思维过程,这个隐喻化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以已知指代未知,以简单指代复杂,以熟悉指代生疏,以具体指代抽象,让人类能够用语言重新构造自己的体验、感受、经历,就可以用更加经济的方式进行交流和认知现实世界。

3.2 名词动用的转喻化思维过程

名词动用是一种特殊的映射和激活过程,这种思维过程反映了人类基本的转喻认知模式。转喻中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映射是在同一个域中进行,本体和喻体是一种替代关系,即通过某事物的突出特征来辨认该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具有邻近性关系特征。转喻的本质即突出易分辨,易感知的重要的部分来代替整体,或是用整体代替部分。动物名词动用主要是以方式转指动作而产生转喻关系。它是人根据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动物名-动物习性-动物行为”的模式来呈现的。在这一过程中,动物名词原有的指称意义降低,以其典型特征或者性情特征,来表述动作描写行为的特征增强。

4 从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语言实例看隐、转喻

英语中广泛存在的动物名词动用现象是隐、转喻思维过程的典型体现。在形形的动物世界中,各种动物的行为、习性千差万别。在描述事件时,为突显所描述的过程和状态,常见动物的特有行为习性经常被借来形象地指代人或其他事物的动作,一些动物名词由此被转用为动词。动物名词动用的隐喻表达,取源名词的意象和目标动词所描述的动作过程之间相似之处,建立关联点,或“形似”,或“神似”,或两者兼具。从而在读者脑海中构成逼真的形象、生动有趣的画面。动物名词动用的概念转喻表达,通过把事件中具有典型行为方式意象的动物名词,转化为突出行为方式的动词,进而转指动作,形象地再现该行为方式,更具有表现力。

(一)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隐喻实例例如:

The child must have pigged out during the Christmas.

圣诞夜孩子们大吃特吃。

Pig(猪)的联想意义是“好吃懒动”,作动词时正是取其“贪吃”特性而产生新词义――吃得太多。

The boy apes his father at every step.

孩子紧跟着他父亲学。

ape(猿)也同样取其“善模仿”的特性,使概念化的名词物相化了,便有了具体行为。

(二)动物名词动用现象的转喻举例如下:

Little Tom is monkeying round with the remote control for fun.

小汤姆正在胡乱摆弄着遥控器找乐子。

Monkey是一种聪明、顽皮的动物,喜欢恶作剧和捣蛋。Monkey用作动词,猴子的“调皮”习性被用以转喻小汤姆的“捣蛋”行为,即“像猴子一样胡乱摆弄”。

5 英语课堂教学中采用何种方法使同学们更易于理解并掌握英语动物名词

5.1 情境导入法

英语动物名词动用虽然是英语词汇中的一个分类部分,但如何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与理解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知识内容,是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前需要精心准备的重要环节。前面已经对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基本思想理念及理论基础作了详细探讨,那么如何让同学们在课堂学习就能很好的把握住这部分内容呢?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和难点,再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尤其是教学内容的课堂导入环节。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在课堂内容导入环节一般采用情境导入法,即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同学们能够很快地进入到教学内容的学习状态之中,迅速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热情。如教师可以把要讲授的英语动物名词编排成一个有趣的小故事,首先唤起同学们求知求思的学习欲望及兴趣,这一教学环节看似简单,其实则需要教师们精心设计与准备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前面提到的monkey一词,老师在教授这一动物名词时可以编排成一个有关猴子的英语故事,让同学们通过听故事来进入到学习状态之中,把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然后再告诉同学们monkey一词英语表面意义就是猴子,一种动物,也是一个名词,接下来再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进行思考,这就是下一教学环节设置疑问法。

5.2 设置疑问法

在教学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教学内容时,也可通过对教学内容设置疑问的方法来让同学们充分理解与掌握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知识。还用monkey一词举例,教师可以给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monkey一词虽然表面意义是猴子,但它的引申意义是什么及如果名词动用后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哪位同学可以举出monkey一词名词动用的例子。在提出问题后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以把同学们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进行讨论,然后由每一小组派出代表回答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但可以充分调动起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同学们团队合作的精神,并能让每一位同学都各抒己见,大胆发言,充分发挥想像力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同学们集中思考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同学们的语言交际能力等。

5.3 多媒体引入法

在教学某些内容时,尤其是教授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这部分内容时,完全可以引入多媒体这一教学方式,把有关动物的名词制作成课件,以生动形象逼真的画面来吸引同学们学习这部分内容,使他们对英语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并通过这些多媒体技术的引入而更加牢固地掌握好名词动用的知识内容。

综上所述,通过对以上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理论分析及语言实例的探讨分析可见,英语动物名词动用这一语言现象实质是一种认知思维过程。一方面,它属于概念转喻,是以事物为参照点来确定目标体的关系特征的认知过程;另一方面,隐喻思维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具体化、事物化的特征尤为显著。通过研究发现,不论是动物名词动用的隐喻还是转喻,都已成为了英语教学内容的的一个重要分支,尤其是在进行句型意义理解及短文阅读理解的过程中都很常见,因此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不可轻视与忽略。这一点对于幼儿教学中也尤为重要,孩子们对于动物名词耳熟能详,再加上把这些动物名词动用不但可以丰富孩子们的想像力而且可以开拓他们的思维,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而且这种形式也便于孩子们接受。让幼师在未来的教学中,传授给孩子们生动形象的语言,让语言课活跃起来。

另外,教师在教学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内容时,最重要的是要以启发和诱思的形式及通过情境教学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生活实际对英语动物名词的隐喻进行联想与转换思路,这样做的目的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及了解英语词汇广阔而丰富的语言内涵,在学习英语词汇的过程中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发挥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英语词汇中动物名词动用这部分内容虽然所占教学内容不多,但是它在英语短文阅读理解中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学生们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后,才能更加深入地研究、探讨并学习好这部分基础知识内容,为以后学习更多的其它英语词汇打好坚实地基础。掌握好英语词汇意义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也是提高英语素养的重要途径。

英语课程的设置其最终目的不但是要培养学生们的各种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的英语素养和语言交际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是需要通过学生们不断地学习与强化自己的英语语言词汇来实现的,没有记忆牢固而准确地词汇作为基础是不可能掌握好英语这门学科的,所以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高度重视英语词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把英语词汇分成若干类别来进行记忆和学习,这样理解并掌握起来就会相对容易些。

参考文献

[1] Lakoff,G.&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97-99.

知名人物范文第5篇

关键词:药物认知;分类特点;苏竹;人类学视野

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074(2012)0100240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MZ032)

作者简介:梁正海(1970),男(苗族),贵州思南人,博士,铜仁学院法律与政史系副教授。

柏贵喜(1962),男(回族),安徽寿县人,博士,教授,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馆长,博士生导师。

就认知人类学的视角而言,认知是某个社会对事物分类的体系。以此为认知基础,我们认为,地方性药物认知即是村落民众在其所处的生态空间中,对药用动植物的表征、特性、功能、效用等的实践经验和认知体系,也是对具体对象及其性能的一种抽象表达。它既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又是人与环境互动的过程。它源于实践,也付诸实践。其外延主要包括药物生态认知、药物命名规则、药物分类体系等。从我们在湘西土家族村落苏竹村的调查来看,地方性药物认知基于实践并具有“具体科学”[1](P166)的特征,药物命名有规律可循,药物分类亦自成体系。

一、地方性药物生态认知

在湘西苏竹村从事田野工作期间,我们有一种深切的感受,那就是村落民众对于药物的认知几乎完全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具有“具体科学”的特征,而进山采药则是他们认知药物生态最为有效而又最为基本的途径。由于药物生长的特性与其周围环境形成的特殊生态,加之人为因素导致的生态破坏等诸种因素,采药这一行动充满艰辛与危险。然而,正是经历了无数的艰辛与危险,村落民众对药物的生态形成了独特的认知。从我们跟随药匠多次进山采集药物标本的经历和我们对药匠的访谈来看,苏竹人对药物生态的独特认知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良药与毒蛇共生。苏竹村民认为,药物的毒性越强,药效就越好,而药物的毒性除了与土质等其他因素相关外,另一个重要的相关性因素就是毒蛇。通过长期的实地观察和无数次的采药实践,他们发现毒蛇与良药相生相伴,形成了一个“同舟共济”式的生态链。毒蛇常常生活在药物生长的地方,其排除的体内废物成为药物的营养,被药物的根吸收。而毒蛇之所以把身边的药物保护起来,据说是因为它们受伤后要依靠身边的药物疗伤。正是基于对药物生态的这一认知,苏竹人对蛇性也就有着特别的关注和了解,因为,他们深知,只有认识了蛇性才可能安全地采集想要的药物。不过,对毒蛇过敏的人尤其是进山采药的女药匠们常会采取预防性的措施――随身带上雄黄,毒蛇闻其味即躲得远远的。但是,大多数采药人为了采集到良药,他们宁愿冒着危险,即便是被毒蛇咬伤立马割掉那块受伤的肉,也不会轻易带着雄黄进山采药。显然,良药与毒蛇共生的现象源于土家族人的长期观察,而对于药物功效与吸收毒蛇排泄物相关的认知的科学性,则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二)药效与其生长地理位置相关。药物的生长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人类活动所及的地方生态都会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而悬崖绝壁却常常因为其特殊的地理构造,其生态环境不会轻易遭受破坏。从现实来看,我们在采访和进山采集药物标本的过程中,药匠也常对我们说,“长在岩上的药才很

很,是当地一种习惯用语,好或厉害的意思。。”他们认为,越是那些生长条件恶劣、需要花很大功夫才能采到的药,生命力越强,药性越毒,治疗效果越佳。因此,那些生长在悬崖峭壁、崖缝中的植物对某一种疾病往往具有特殊的疗效。很显然,他们相信生长环境越是接近自然,融于自然而远离人为活动区域的药用植物其治疗效果越好。应该说,苏竹人对于药物的这种生态认知,与人们普遍认识到的这样一个事实――野生植物药疗效比人工培植的植物药疗效要好,不谋而合,这种不谋而合恰恰佐证了苏竹人药物认知的科学性。当然,他们对药物的这种生态认知,对于维护生态平衡,维护人类身体健康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三)药效与颜色和土质相关。这里的“颜色”主要指药物叶子的颜色和药物生长地域土质的颜色。苏竹的药匠普遍认为,生长在沙地的药效一般比生长在泥地的好,生长在红沙地的药物又比生长在白沙地的好;药物叶子呈红色的往往比青色的药性强一些。另外,同样的土质,平地上生长的药物药性又不如岩上的好。比如,当我们问药匠PDY PDY,是被访对象姓名的首字母大写,下同。植物药疗效与土质有没有关系时,他就是这样对我们说的。“这个药呢?沙地比泥地好,白沙地的又没有红沙地的很。红色叶子的药又比青色的好嘛。这个草药还有个特点,它长在同样的泥土上,长在岩上的又比长在平地的药效好啦。”很显然,PDY的回答不仅说明了植物药功效与土质的密切关系,同时又进一步表明了植物药效与其生长地理位置的关系。当然,药物疗效与土质颜色的相关性也正好说明了土质酸碱度对植物药性能的影响。

此外,药物与土质的关系还体现在土质的干湿度上,这显然与多数植物药是喜阴植物相关。或许正是因为他们深谙植物药的这一特性,所以,当我们第一次到苏竹调研医药知识,请药匠PDY带我们进山采集药物标本时,他领着我们行走在灵姑山的山脊上,以至于我们收获寥寥。不过当我们的真诚打动了苏竹人,当他们把我们当成可以交往的朋友后,他们再次带我们进山采集药物标本时,就不再是行走在山脊而是行走在潮湿的山沟里了。比如,藿麻草,是一种叶面上带葺毛刺的草本植物,在潮湿阴凉的水沟旁常常可以见到,PDY就是在村边风景林下的引水沟边上给我们介绍这种草药的。他说:“藿麻草最喜欢生长在水沟旁,分为红藿麻和青藿麻,用红藿麻的根煎水喝,可以治妇科病,治月经不调。”接着,他又在水沟旁拉起一株呈勺鱼状的绿色藤本植物介绍:“这叫勺鱼钩,也是水沟边或者出水的地方常长的一种药,是一种常用的跌打损伤消炎药,村民手被划破或脚被跌伤后,把勺鱼钩连径带叶采了,用嘴嚼烂后直接敷在伤口上消炎,效果也很好。你像乳汁草、三叶叉、色乌拉呀,好多草药都可以在水沟旁或者背阴处采到。”后来,我们采访药匠TDM时,他也这样对我们说:“有些药为什么要进大山去采呢?那里潮湿,有阴山,肯生药。”

二、地方性药物命名规则

只要熟知药物的生长特性就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到适当的地方采集,因此,采药本身虽然充满了危险,但只要有勇气并懂得蛇虫习性通常来说也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情。药物采集回来后,对之进行一一命名编目相对于采药则要复杂得多。我们在苏竹村调查的日子,多次与村里的药匠进山采药,也多次对药物进行过命名编目,但我们明显地感觉到对药物进行命名编目几乎是我们一厢情愿的事情,尽管他们每次都不厌其烦地接受我们的询问。事实上,他们平时很少在家里存放采集好的草药,经常是需要的时候临时进山采集,所以,他们只需要在心里记得这种药喜欢生长在什么地方,能治什么病,用什么部位等相关的知识就足够了,管它是草本、木本,还是藤本,他们并不十分在意,甚至药名也可以不必知道――我们在对采集的药物进行编目的时候,就常常遇到报道人叫不出名字的情形。不过,对于世代生活在大山里的苏竹人来说,给药物命名并不是一件难事,他们随时可以发挥他们的智慧,或根据药物叶子的形状、颜色或叶片的数量为之命名,或根据药物茎的棱角或状态为之命名,或根据药物渗出的汁液颜色为之命名,或根据药物的药用部位、功效为之命名,总之,他们可以临时给不知名的药物一个十分形象而富有意义的象征符号,真正困难的倒是我们这些外来的不懂土家话的田野工作者,听着很多药名却难以下笔,如“抱起拍”、“饿山一大炮”、“软巴积的开”、“太伤脑筋”等,举不胜举。

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就无法对苏竹人的药物命名规则进行科学的总结,事实上,他们命名所依据的对象本身对我们就是一种有益的启示。很显然,苏竹人对药物的命名主要出于一种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的需要。这种命名本身给人们利用这些植物资源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它虽然并不必然带有现代医学意义上的命名规则,但其本身自有依据的基础。无论根据植物的使用部位为基础的命名,还是根据它们的用途进行的命名,也无论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为基础的命名,还是根据它们的生长环境进行的命名,都反映了苏竹人对于药物命名规律性的认知。我们在苏竹的田野调查和分析研究表明,地方性药物命名规则主要体现为下列6种:

(一)象形夺名,即以药物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行命名。比如用于治疗毒蛇的常用药天青地白,就因其状细叶,先端钝圆,基部渐狭,全缘,上面青色,有疏绵毛,下面白色,密被白色绒毛而得名;又如用来毒杀蚂蝗的植物药“红藤”,显然因其为藤状且显血色而得名,土家语谓之“米额拿”;再如四棱草,藤本植物,茎呈四个棱角,苏竹村民常用其茎和叶与金银花茎和叶、九龙光的茎和叶一起浸水洗痱子,临床运用有奇效,尤其适用于小孩,严重的,最多日洗两次,三天即可痊愈。与江边一碗水一起被称为土家药“四宝”的七叶一枝花、头顶一颗珠和文王一支笔,以及白三七、扣子七、山天梯、三叉红、四块瓦、狗牙齿、香鸡尾、红蒿、凤尾草、勺鱼钩、海椒漆、青菜漆、韭菜漆等药物,命名无一不与其形态特征相关。

(二)根据药物的利用部位命名。如红苕叶、白菜根、韭菜花、拆科皮(皂角树皮)、马桑叶、雷公叶(色通)、刺花、啊不(葛根)、形坡(毛草根)、切死(甘子)、南瓜籽、若巴拉爬(公羊胡须)、兹瓮器(猪耳朵)等,显然就是如此。

(三)根据药物的生境命名。如与七叶一枝花、头顶一颗珠和文王一支笔合称为土家药“四宝”的江边一碗水、生长在悬崖上的木本植物岩老虎叶(又称九八虎)、岩白菜、泥巴草、野棉花、野茺等药物名即与其生长的环境直接有关。

(四)根据药物性状和味觉命名。前者如一口血、乳汁草、黄药子、白龙须等,后者如地苦胆、哦苦胆(蛇苦胆)、兹苦胆(猪苦胆)等。

(五)根据药物的功效命名。不同的植物往往具有不同的用途,在苏竹人所利用的药物中,许多药物的名称都与它们的用途有关,也就是说,这些药物的命名是以它们的用途为依据的。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可以从药物的名称上了解其用途,如用于活血的散血草,用于消炎去肿的见肿消,具有镇痛麻醉作用的八厘麻,与地苦胆配方可治肚胀、腹泻,尤其对痢疾有特效的隔山消等。

(六)直接借用食物名为药名。这显然与村落民众对食药两用动植物的习惯性认知密切关联,仅PDY就给我们提供了近40种食药两用的药物。不妨略举数例。如拿白(萝卜),其叶子捣烂了可治狗咬伤;可数(生姜),喝其汤可以驱寒,还可以用生姜给小孩做推拿;少其(俗名侧耳根,学名鱼腥草),熬水洗澡可以治愈小孩身上的痱子,还可捣烂抹蜜蜂伤。还有卡茄茄(茄子)、石托(大蒜)、多不(马豆)、爬古(辣椒)、阔提(冈豆)、克桃(核桃)、洗不(芝麻油)等。这也进一步说明苏竹人的药物命名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此外,直接应用植物名命名的药名也不少,如云实、野田菜、野竹根、山漆等。当然,有的药物名与其治疗症状也有着明显的关联,如“太伤脑筋”,其属性为草本,常生长于山路旁,常用茎、叶、花截成三段,用布包好,做成三角符,掉在小孩衣角上,据说可治疗小孩受惊;“白虎草”,用之存放在枕头里或戴在帽子里,可治愈不满12岁小孩的发烧。

实事求是地讲,以上诸种药物命名方式并未穷尽苏竹人药物命名的规则,事实上,要穷尽一个村落民众的传统药物命名规则是很难或者根本无法做到的。不过,运用上述几种方式命名的药物在苏竹人常用的药材中所占的比例的确较大。这些规则总体上体现了苏竹人对药物的命名与药物利用的密切关系。

总体上看,苏竹人对药物的认知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不过,如果我们进一步透视他们对于药物的命名与治疗病症的关联性又可窥见象征的影子。前述“白虎草”、“太伤脑筋”这种命名与其治疗病症的能指与所指关系已十分明显。此外,他们还时常将药物命名与自然界的相似物对应,以至于我们从药物名就能直接感受到他们的想象空间。如商陆被称为肥猪头,就因其根形体肥大,如猪头;形如猴子巴掌的骨碎补,被称为猴巴掌;蒲公英被称为飞落伞,麦冬被称为儿多母苦,金银花被称为鸳鸯花等都具有这种命名的特征。象征性在药物命名中的应用,就使得药物变得更加形象,且通俗易懂。更进一步讲,苏竹人这种命名制度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土家族无文字记忆的尴尬,对于传统知识这种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地方性药物分类体系

分类是区分相似物或相异物的一种工具。目前学术界将分类划分为两大类,一是科学分类,一是民间分类。通常人们把自林奈以来的所谓系统的生物分类简称为科学分类;存在于科学分类之外的分类系统即为民间分类。以此为标准,地方性药物分类当属于民间分类的范畴。秋道智弥等人认为,民间分类和科学分类两者的整体结构有很大的不同。科学分类的整体结构从种开始,其上分别是属、科、目、纲、门、界,其下是亚种,为金字塔梯形系统。民间分类则从科学分类借用属和种的用语,在种的下面有变种,在种的上面设生活型的范畴,使之对应于科学分类的科。[2](P6465)

在认知人类学中,学者们对民间分类研究得最为透彻,成果最为丰富的是民间生物分类学。民间生物分类(folk biological classification)是指科学分类以外的存在于民间中对动物和植物进行分门别类的一种方法和过程。民间生物分类是传统环境知识(traditional environmental knowledge)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认知人类学(cognitive anthropology)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由于深受萨皮尔―沃尔夫假设,即文化模塑着民族思维的假设的影响,并采用雅各布森的结构语言学的方法,认知人类学试图探究每个民族的分类体系,因而认知人类学又称为“民间分类学”(folk taxonomy)。[3](P27)认知人类学通过对民间动植物分类的研究来揭示其分类方法、命名原理及其分类系统,从而把握分类的认知意义。

民间分类学(folk taxomony)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的结构在文化内部和文化间的差异可以通过文化在分类中的应用而得到解释。[4](P116)人的分类能力和语言能力一样是天生的,即“人是天生的分类动物,[5](P1210)”或者说,分类活动是一种普同人性。[6](P9)总之,对周围环境进行分类是人认知世界,处理事物的必然方法。

康克林通过长期对菲律宾群岛的哈努诺人的田野调查,于1954年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哈努诺人与植物界的关系》[7]一文,对哈努诺人的植物分类进行了总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哈努诺人的植物分类中,几乎所有的植物都包括在以植物茎的生长习性为特征的三组类群中,这三组植物类群是:树、草本和藤本。[8](P140,146174)这三种植物类群实质上就是三种主要的植物生活型(life form)。康克林把那些能直接归入到三种生活型的分类群(taxa)称作“基本植物名称”(basic plant names),这些基本植物名称也就是后来被美国人类学家伯林(B.Berlin)等人称作“属”(generic)的分类群。[1](P175)

康克林借用生物学的分类方法来研究哈努诺人的文化分类体系,无疑为我们认知地方性药物分类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苏竹田野工作期间,我们对PDY、PSX、TDM等药匠进行了多次采访,他们向我们提供了百余味草药,通过分析药物编目表,我们惊奇地发现,苏竹人对药物的“属”的分类群与哈努人对植物类群划分大体一致,以植物茎的生长习性为特征将药物归为三组类群,即木、草、藤,但不同的是,苏竹人还根据植物的药用性能将这三种类群统称为“草药”。这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无法照本宣科地沿用传统的民间分类结构,我们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结构元素,我们暂且将这一结构元素称为“类”。所谓类,是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事物,即为“相似事物”的集合。但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的类并不是级别或范畴的结构模式,而是结构模式中的一个组成要素。而且我们还发现,在苏竹人的药物分类系统中,所谓“生活型”的结构元素失去意义,因此我们将在苏竹人的药物认知结构中排除这一类型。如此,我们将苏竹人的药物分类体系归纳为:类―属―种―变种。也就是说,在苏竹人的药物分类体系中,草药属于“类”的概念,而草本植物药、藤本植物药和木本植物药则属于“属”的范畴。换句话说,在苏竹人的药物语言中,如果只用一种药物术语,那必然是“草药”(Grass medicine);如果用其细分的药用术语,那第二等级就可能是草药(Herbage medicine)、木药(Woody medicine)和藤药(Vine medicine),或者是其中一种、或者两种,或者三者都有;如果再用其细分的药物术语,就会出现许多“种”,如草鸟、山天梯、太伤脑筋、隔山消、勺鱼钩、破铜钱、鸡合子树、三山子、侧科皮等。“种”之下又可根据药用部位、药物颜色等继续划分出不同的“变种”,前者如草鸟根,山天梯茎、叶,太伤脑筋茎、叶、花,隔山消根,勺鱼钩茎、叶,破铜钱茎、叶,鸡合子树根,三山子果子,侧科皮茎、皮、刺等;后者红藿麻草、青藿麻草,青蒿、红蒿等,这即是苏竹人关于药物分类的规律性认知。这种认知模式如图1所示。

图1苏竹人药物分类等级

不过,我们的田野调查资料还表明,苏竹人对于药物分类的认知不是唯一的,这既是人类认知的特点――人类认知是多元化的,也是知识本身的特点――知识也是多元化的。我们不只一次采访TDM,他也不只一次带我们上山采药。我们还清楚地记得,当他把一大包风干后存放起来的草药摆放在我们的面前接受我们采访的时候,他每给我们介绍一种药,总是先放在嘴里嚼一嚼,再告诉我们药名,并特别强调此药的味道。上山采药的时候也是如此。他说:“过去有些师傅教徒弟,他怎么讲,你就怎么学,上山采药,都要嚼,搞清楚是么子 么子,是当地人一种习惯性用语,意即什么。味道。酸的治么子病,甜的治么子病,苦的治么子病,麻的治么子病,有的可以混合,有的不能混合,这些东西太多了。酸的、甜的,哪些去得,那些去不得都要记清楚。比如酸的像胃病之类的内病就去不得,不但治不好,还适得其反,但是,甜的、苦的、麻的都可以用。一般来说,甜的用得,苦的也可以用,麻的也是一样。比如疱疮,它里面有虫,甜的可以引虫子爬出来,有的虫子喜欢吃甜的,苦的麻的就可以打死虫子。”

TDM的言行一方面表明了药物味道对于苏竹人认知药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他们进行药物分类的又一个重要标准。当然,TDM这个例子并非孤证,事实上PSX也向我们表达了同样的认知。他说:“药的性格都不一样,它有酸的,有甜的,有苦的,还有麻的。这些都是可以尝出来的。我每次采药都要用嘴尝一尝。在坡上采药的时候,我就嚼生药。”

TDM和PSX识药的经验说明,苏竹人还存在另外一套药物分类体系。在这一分类体系中,他们按照药物的味道把草药划分为四个类别,分别为酸味药、甜味药、苦味药、麻味药,但四个类别仍然属于草药的范畴。酸甜苦麻四味药中,每一味药都包括草本、木本、藤本,或其中的一种或两种,其中的每一种都可能衍生出变种。这种分类体系只是在前一种分类体系的“类”与“属”之间增加了一个“亚类”。其分类等级可以表述为:类―亚类―属―种―变种。

我们的研究表明,苏竹人的药物分类至少存在以上两种体系,不过,每一种体系并非截然分开而毫无关联,比如第二种分类体系除了在第一种分类体系的“类”之后增加了一个“亚类”外,二者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而且我们还注意到,第二种分类体系更多地为村庄传统知识分子所接受,而第一种分类体系则主要被像PDY这样的更多掌握现代书本知识的村庄知识分子所青睐。PDY不仅是高中毕业生,而且还是村小的老师。笔者第三次进村调查时还发现他家里不仅存有《新编中草药大全》、《精编本草纲目》、《中草药图谱与验方》、《药学》等书,而且还有他研读后精心做下的笔记,这是PSX和TDM这样的半文盲式的村庄传统知识分子恐怕从来没有想过或做过的事,他们只是习惯性地通过味觉认知药物,尽管他们天天与所谓的草本、木本、藤本这些东西打交道。

总之,无论是哪一种分类体系,它们都是苏竹人的认知图式,都来自实践,也付诸实践。纳日碧力戈曾经指出,人类总是要通过命名,对自己所感知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加以概括和分类。因为,客观事物互相关联,按照一定的包容和隶属关系构成分类系统(taxonomy)。[4](P215)他进而将比较接近人脑的工作模型的计算机“连接式网络”看作是不成文的习性。他认为,民间知识是典型的包容性图式结构,相对于各种事物和事件,本土人经过长期的实践已经培养出各种各样彼此关联但又自成体系的表象结构,他们根据具体的事物和事件,灵活地运用这些“默认”的结构,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填充以“默认值”。[4](P219)由此观之,苏竹人的药物分类体系即是他们经过长期的实践已经培养出来的各种各样彼此关联但又自成体系的默认结构,对药物进行命名、分类的过程显然就是填充默认值的过程,并且这种运用是不假思索的,是随机应变的,也是习惯性的。

参考文献:

[1] 瞿明安.现代民族学:下卷・第1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2] [日]秋道智弥,等.生态人类学[M].范广融,尹绍亭,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3] 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4] FRAKE,C.O.Language and Cultural Description[M].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

[5] RAVEN P H,BERLIN B,BREEDLOVE D E.The Origins of Taxonomy[J].Science,1971.

[6] [英]玛丽・道格拉斯.洁净与危险[M].黄剑波,等,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7] CONKLIN H.The Relation of the Hanunóo to the Plant World[J].PhD dissertation in Anthropology,New Havean:Yale University,1954.

[8] [法]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M].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Local Medicinal Cognition and Ito Classification Feature

――Anthropological Investigation Based on SuZhu Village inthe West of Hunan Province

LIANG Zheng-hai1,BAI Gui-xi2

(1.Department of Law Politics and History,Tongren Institute,Tongren,Guizhou 554300,China;2.Museum of

Ethnology,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Hunan 430074,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