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航空服务;特色建设;专业发展

航空服务是一个涵盖面比较宽泛的专业,它涉及旅游、酒店、物流、商务、形象设计等专业领域知识,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故此,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今天,它无疑有着强烈的市场吸引力。据统计,我国目前开办航空服务专业的院校多达百余所,仅武汉地区就有十余所,其中高职就占有7所(湖北省2008年公布的招生信息资料统计),并且还在不断增加。由此说明,该专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前景十分看好,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特别是各大航空公司大规模的招聘人才,更是将航空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推向高潮。

1 航空服务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社会交往的频率也在不断增加,由此对交通运输的选择也越来越重视,对航空运输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武汉地区作为国内首个航空运输综合改革试点,中部经济的中心、高等教育的密集地区,航空服务专业的规模和水平都需要不断提升。根据中国民航局测算,“十一五”期间航空运输年均增长保持在14%左右,为国民经济增长的1.5倍左右,机队年增长达到100-150架,到2010年将达到1400-1500架,2020年将达到3000架。机场将由 2005年的133个增到2010年的190个,2020年的230个。目前国际民航平均的人机比是 100 :1 ,而我国民航业平均的人机比是 200 :1 ,这意味着,仅以过去民航水平计算,未来 20 年我国就需要民航类人才 24 万人,而如果以我国现在的民航水平计算则需要人才 48 万。可见,航空企业每年需要航空服务专业人员数以万计,尤其是既有实际应用技能,又具有一定理论的航空服务人才更加缺乏。这些都为航空服务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然而,在我们对武汉地区航空企业的走访调研时发现,目前武汉地区航空业空乘人员中拥有本科学历者仅占15%左右,大都只是经过三到四个月的“速成”培训便登机服务,地面服务人员中拥有专业学历背景者也是甚少。航空企业表示,随著我国航空业的发展,今后将不再聘用未接受专业院校系统学习与培训的空乘人员和地勤人员。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的航空服务专业正是适应这个社会潮流于2006年兴建的专业。该专业立足于现实,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培养面向21世纪的既懂理论知识,又具有多种技能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人才。本专业在发展中不断改革创新,面向社会,放眼世界,积极寻求与国际接轨,用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来引导和发展自己,为培养出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掌握多种先进技术方法的高素质、高质量航空服务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自身的前进,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我们可以预见该专业一定会有更加辉煌的发展前景。

2 航空服务专业培养目标及办学思路的思考

培养目标是教育的起点,也是归宿,是理论指南,也是质量标准、评估标准。它决定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鉴于高职主要是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性质,为武汉地区培养合格的航空服务人才是我们办好该专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目前,随着航空市场的蓬勃发展,整个航空业自身也将演变成集民航管理、机场物流、机械机务、航空气象、空中服务、地面服务、流程派签、票务销售多元化复式行业。针对武汉地区航空业需求的各类人才,结合我院办学的实际,我们把培养人才的目标锁定在空中服务和地面服务两个方面。即建立航空服务专业和开设航空服务(空乘方向)。按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我院2008年航空服务专业教学计划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如下规定: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修养,掌握航空服务职业岗位群工作需要的理论知识,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航空服务工作技能,能从事机场航站楼内辅助服务、航空业务及航空业相关服务工作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明确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必将对办学思路进行思考。我们对新建航空服务专业的办学思路是:“重积累、创特色、求突破”。 重积累,由于航空服务专业是新开办的专业,我们在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上都需要积累经验;创特色,依托我院酒店管理的专业优势,力求创造出新的专业优势与特色;求突破,在专业建设、教学研究和工学结合三方面寻求突破,将该专业建设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专业。考虑到目前该专业存在的关键问题集中在“基础薄弱,整合不好,实践不足”三大方面。因此,我们对其提出对症的解决方案是“二证二结合”:一是引进职业资格证培训课程的内容,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过程中,以此为目标进行培养,要求学生参加考证,使学生的航空服务基本理论和服务意识增强,从而达到知识积累与服务技能的有机结合;二是建立顶岗实习经历证的教学管理制度,即根据航空服务专业教学计划安排,学生经过第三学期的教学顶岗实习和第六学期的毕业顶岗实习的锻炼,取得相关实习单位签发的实习经历证明,使学生的职业经历和岗位能力得到认可,毕业时能够顺利谋到岗位,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从而达到毕业与就业的有机结合以此形成专业特色。

3 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我院结合自身办学实际与特色,确定了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其主要思路是:

3.1 体现培养目标突出实用价值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目标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目标的设定应该面向整个职业,以职业能力为基础,把从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有机整合在一起,把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转化成课程目标,把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要素。航空服务人员是对顾客进行服务,考虑到目前航空企业的对人才形象上的高要求,我们对教学计划中加大了职业基础能力课程的比重,如开设了航空礼仪、形体训练、形象设计、播音技巧等课程。一是满足航空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二是使部分学生毕业后也可以从事单纯的礼仪服务和形象设计工作。另外,由于空乘人员是在空中作业,对于他们的培养就是要既管理知识又具服务技能的综合型人才,使他们能在企业和顾客之间起到组织、协调和沟通的核心作用。为此,我们开设了职业道德、民航服务心理、民航旅客运输、民航公共关系、民航法律、沟通技巧等课程。但专业培养目标仍是培养以技能为主,管理为辅的技能性人才。

3.2 强化实训比例,突出动手能力

由于航空服务专业的应用性很强,纯理论的课程无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加强实践教学,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教学时间,我们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加大了实践环节的比重,增加了课程实践学时,在教学计划中安排有课程理论与实践学时,除此外,还有专门的教学顶岗实习、毕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还给出了四个综合性的课程设计供学生选修。使实践课程在教学计划中比例达到54.8%。同时,还帮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加2007年的“女足世界杯”礼仪服务、“六城会”颁奖礼仪服务,首届湖北省礼仪大赛等,学生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真正将课堂所学灵活应用,逐步形成职业能力。

3.3 增大选修课程突出个性培养

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个性发展,适应不同方向的社会需求,结合我院现有的师资情况,我们在修订教学计划时,进一步加大了选修课程的比例,进一步增大了跨专业的比例。如增加了武汉市市情、中西文化鉴赏、酒店督导管理、导游实务等选修课,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4 加入资格考证突出办学特色

为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上达到高素质与高技能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服务应用能力技能上比中专学生技高一筹,在职业综合能力素养上比本科生服务意识更强,我们为此提出鼓励学生参加资格考证,在课程设置上,我们除了加大了有关职业技术课程的比重外,还专门针对《南太平洋国际航空公司乘务初始培训课程》所包括的六大知识模块,职业道德、旅游常识、机务知识、形象礼仪、救护处理,客舱服务等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如:航空职业道德、旅游文化、航空运输地理、空乘服务概论、乘务礼仪与训练、客舱运行及管理、舞蹈与形体训练、乘务员化妆技巧与形象塑造、机上急救医护常识与训练等对应课程。将航空企业的职前培训下沉到专业教学中,做到专业与职业的有机结合,突出了我院办学的特色。

3.5 加强师资建设突出双师结构

为保证航空服务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我们对教师队伍加强了建设,本专业共有专职教师8人,其中:研究生学历5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助教2人,100%具有“双师”资格,其中:2人取得民航业资格证书、6人具有相关的形象设计、化妆、营销策划等资格证书。专业教师的知识、年龄结构合理,为专业教学的正常开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我们根据高职的性质和培养人才的要求,从民航企业中聘请了3位兼职教师,(其中:高级乘务考评员1人、高级乘务安检员1人、高级人力培训师1人)加强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通过两支教师队伍的建设,确保了教学课程的质量。此外,我们还通过选派教师进修攻读博士学位,加强合作研究,到企业实践或兼职,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引进有企业实践经验的人才等模式,尽快建设一支学风严谨,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4 结语

航空服务是一个新兴的专业,虽然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其专业体系并不完善,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对我院来说,该专业的建设时间短,办学经验少,必须本着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加强专业特色建设,通过武汉地区该专业社会需求,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建设、工学结合等问题进行探究,逐步形成品牌专业,成为学院办学的特色。并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力图将武汉地区高等职业院校航空服务专业特色建设纳入一个科学、健康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朱中华.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与评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

[2]施爱平,等.高校专业品牌化建设刍议[J].江苏高教,2005,(4).

[3]甄贵章.坚持科学发展观 加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5).

[4]王观玉.民族地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发展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6).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公共服务;农业生产;非农生产;农民人均纯收入

公共服务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1]农村公共服务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结合点,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更是农民增收必不可少的公共产品。?

从整体来看,陕西省公民享受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还处于低水平和不均衡的状态,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村公共服务严重短缺,供给结构不合理,城乡分配不均。陕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落后,核心原因就在于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服务体制不完善、不健全。加强农村公共服务理论研究,为陕西省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迫在眉睫。?

从目前研究的总体情况来看,有关农村公共服务在数量分析方面的研究还相当薄弱,大多都是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对农村公共服务进行计量分析,大多是进行定性分析,很少有人把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正是基于上述的发展背景,并鉴于农村公共服务的极端重要性,笔者在大量借鉴诸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陕西省农村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这对于认识和改善陕西省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促进陕西农村经济发展,制定科学的经济评价指标及合理的政策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国内关于农村公共服务的研究现正成为学界和政界研究的热点和焦点。李燕凌和李立清(2005)从公共支出角度,分析了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事业等多个方面中国城乡公共服务存在的客观差距,并从提高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出发,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的政策建议。[2]苏时鹏和张春霞(2006)以福建为例,在分析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差距的基础上,认为差距产生的原因除了农村公共服务自身的公共性与无形性外,更为关键的是政府体制因素,并从城乡经济社会系统的角度提出建设公共服务的体系构想。[3]王小林等(2003)在考察了西方公共服务制度的安排后,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革意见:政府在农村改革服务中的主要角色是安排者,其职责是制定好的政策;农民在农村改革服务中主要角色是消费者,其关键是形成畅通的需求表达机制;多重主体都可成为农村改革服务的生产者,其关键是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4]在实证分析中,彭代彦的计量分析表明,乡村道路建设和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在降低农业生产支出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显著作用,而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服务却起到相反的作用。[5]?

一、公共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分析

目前,我国对农村公共服务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农村公共服务得以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是适应了进入新世纪后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农村公共服务是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状况、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能够有力地促进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公共服务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极强的带动作用。它不仅能够通过对农业生产成本、生产效率及组织形式的影响,直接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为农村非农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技术条件,能够直接或间接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村贫困,提高农村社会福利水平。?

(一)公共服务与农村生产的关系分析?

大量的研究表明,公共服务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在农业生产方面,以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村交通运输等为代表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促进农业增长有显著的影响,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业抵抗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的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和一体化发展。如农村道路建设能够缩短农业生产者与市场之间的距离,减少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降低人流与物流的成本,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使农业生产者更容易进入市场,诱使其更多地使用商品性投入,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促进经济作物的专业化。在非农业生产方面,农村道路、交通和科技信息设施通过扩大市场范围,提升交换能力,能增加产品需求量,并促使需求多样化和需求结构的变动,为非农产业的发展创造巨大的空间。?

(二) 公共服务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分析?

农村公共服务,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拉动经济增长的结合点,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更是农民增收必不可少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农村公共服务中的农村基础设施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直接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2)农村信息设施、农村道路、能源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能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获得其他公共服务的机会以及非农就业的机会,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3)农村公共服务的改善可以在农民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农民的购买能力;(4)农村公共服务建设项目本身能够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诸如信息通讯条件的改善可以增加农民的生产信息,提高农民的生产和投资决策能力,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培训、劳务信息等公共服务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最终增加农民收入。

(三) 公共服务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分析?

农村公共服务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已经表明,农村公共服务能显著的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效率,极大地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它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农村公共信息与科技服务可以有效地降低农村生产生活的成本与风险,增加农业产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文体娱乐公共服务能够丰富农村居民生活内容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与水平,促进农村居民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与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分析方法与数据、变量和模型

(一) 分析方法 ?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对农村公共服务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研究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公共服务供求影响的多,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供求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少;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的多,研究农村公共服务需求的少;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一般性”的多,研究地方特征的农村公共服务少;定性的抽象理论研究多,定量实证研究的少。[6] 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对农村公共服务进行计量分析,大多是进行定性分析,很少有人把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因此,笔者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公共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虽然现有研究探讨公共服务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影响较多,较少涉及其对非农经济的影响;但在实践中,农村地区非农经济的发展在推动农民脱贫、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上发挥了支撑性的作用,因此,笔者把农村公共服务对非农经济的影响纳入到研究范围内。?

笔者依据农村公共服务历史统计数据,实证分析农村道路、电力、教育、农业水利等具有代表性的公共服务与陕西农业生产、非农生产和农民收入之间的内在关系,测算各类公共服务在农村经济发展各方面的作用效果,从而为陕西制定农村公共服务政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二) 数据、变量和模型?

1.样本数据的选择。数据来自于相关年度的《陕西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乡镇统计年鉴》。收集的数据期限为1985-2006年年度的时间序列统计数据。?

2.变量的定义。按照理论模型的要求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所用的统计指标主要有农业生产总值、乡镇企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教育投入、道路长度、农业水利投入(有效灌溉面积)、农村用电量等。

3.模型的选择和建立。建立模型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选择一个合适的函数形式,因此对函数形式进行了适当的选择。常用的生产函数模型有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替代弹性恒等(ces)生产函数及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等。其中超越对数最为灵活,但它只是一个近似的生产函数,十多年前不少学者对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性质提出了质疑(chambers,1988;pollak and wales,1992)。替代弹性恒等(ces)函数的标准型是非线性的,在估算上有很大的困难,而且ces的近似型又不能很好地用来量化公共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在对三种生产函数模型进行比较和对样本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后,笔者选用双对数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对公共服务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模型如下:?

lny=β0+β1lnx1+β2lnx2+β3lnx3+μ?

在模型中,被解释变量y分别表示农业总产值、非农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三个变量;解释变量x1、x2、x3是对应于y而用于进行分析的各类公共服务; μ是随机误差项; β?0、β1、β2、β3是待估计的回归系数,其中 β1、β2、β3是弹性系数,分别反映了各类公共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程度。??

三、计量结果与分析

运用eviews统计软件对上述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计量结果和分析如下:?

(一) 农村公共服务与农业生产关系的计量结果与分析?

lnay=-10.085+1.508ln(edu)+1.065ln(road)+1.379ln(water)(1)?

(-5.521)(2.285) (3.154)(5.394)?

adjr2=0.773f=24.77

回归式(1)测算了公共服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从回归效果看,方程总体显著性较好,拟和优度较高,r?2=0.805,调整后的r?2=0.773,说明模型的整体解释能力较强。三个回归系数均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农村教育、道路、水利设施在陕西农业生产增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尤以农村教育的作用最为突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教育、农村道路和农业水利投入每增加1%,农业总产值分别增加1.508%、1.065%和1.379%。三类公共服务的产出弹性之和大于1,说明农村公共服务在农业生产增长中,存在规模经济效益。

(二) 农村公共服务与非农生产关系的计量结果与分析?

lnny=8.135+1.597ln(edu)+1.442ln(elec)+0.313ln(infr)(2)?

(1.140)(3.133)(1.362)(2.025)?

adjr2=0.938f=106.164

回归式(2)测算了公共服务对非农生产的影响程度。从回归效果看,方程总体显著性较好,拟和优度较高,r2=0.9465,调整后的r2=0.938,说明模型的整体解释能力较强。edu的回归系数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elec的回归系数通过20%的显著性检验,infr的回归系数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农村教育、电力、通讯设施在陕西农村非农生产增长中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其中同样尤以农村教育的作用最为显著。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教育、农村用电量和通讯设施投入每增加1%,乡镇企业总产值分别增加1.597%、1.442%和0.313%。三类公共服务的产出弹性之和大于1,说明农村公共服务在非农生产增长中,存在规模经济效益。?

(三)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民收入关系的计量结果与分析?

lnni=8.125+0.775ln(edu)+0.763ln(elec)+0.155ln(infr)(3)?

(3.241)(2.085)(4.262)(2.852)?

adjr2=0.966f=199.6

回归式(3)测算了公共服务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程度。从回归效果看,方程总体显著性较好,拟和优度较高,r2=0.971,调整后的r2=0.966,说明模型的整体解释能力较强。edu的回归系数在10%的水平上显著,elec和infr的回归系数均在2%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农村教育、电力、通讯设施在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前两项估计结果一致,农村教育的弹性系数仍居首位,但解释能力有所降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教育、农村用电量和通讯设施投入每增加1%,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提高0.775%、0.763%和0.155%。三类公共服务的产出弹性之和仍大于1,说明农村公共服务在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上,存在规模经济效益。 ??

四、主要结论与建议

1. 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公共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三方面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计量结果表明:农村教育、电力、道路、水利和通讯设施建设水平对陕西省农业生产、非农生产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并且农村公共服务在农业生产、非农生产增长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上都发挥了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因此陕西省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资力度,以带动陕西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2. 在所分析的五类公共服务中,教育的作用最为显著,这为陕西省合理调整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发展政策指明了方向。长期以来,陕西省的农村发展资金极其有限,但更多的是重视与农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追求投资的短期效益,忽略了具有长期效益的教育等设施的发展,导致陕西省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不足、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教育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有突出作用,因此陕西省应重点加大对教育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各种技能,充分发挥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

3. 除教育设施外,农业水利设施比道路设施在农业生产的作用更显著;农村电力设施比通讯设施在非农生产和农民收入中的作用更显著。因此陕西省的各个农村应根据各自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重点、分阶段地进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首先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急需的公共服务,促进陕西省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和良性运转,保证农村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参考文献:

[1].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n].人民日报,2004-03-30.

[2]李燕凌,李立清. 中国农村公共服务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10).

[3]苏时鹏,张春霞. 农村公共服务的差距分析与体系建构——以福建为例[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6(1).

[4]王小林,苏允平. 西方公共服务制度安排对中国农村公共服务改革的启示[j].农业经济,2003(8).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农村;社会事业;现状;问题;任务;政策措施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广大农村居民基本需求的重要手段,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保障和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重要基础,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河南作为人口和农业大省,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党委和政府关注的头等大事。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河南必须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河南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现状

(一)农村教育进一步加强,农民受教育环境显着改善

“十五”后三年完成了农村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全面消除D级危房;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工程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实施优质高中扩招工程,缓解了初中升高中的瓶颈制约;整合农村高中阶段教育资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有效促进了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提高了农村劳动者技能,为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挥了积极作用;全省农村教师工资的发放权全部上划到县,编制内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行“一费制”收费政策,不断扩大“两免一补”范围,覆盖了部级贫困县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阶段,资助面、在校生享受比例和投入资金总数均居全国首位。

(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启动实施,农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河南省政府筹措和争取资金改造建设乡镇卫生院,扶持贫困县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进行业务用房建设,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在全省大多数县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6.95%。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和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三)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对全省109个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改造建设,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实施了行政村和5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解决农民看电视、听广播难的问题;积极推进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四)旅游资源优势得到开发,旅游业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河南省政府安排专项资金,重点加强了郑、汴、洛“三点一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南太行、豫西伏牛山、桐柏-大别山区旅游资源的连线连片开发,在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带动了贫困山区、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启动了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加强大别山区、桐柏山区等红色旅游设施建设,弘扬了革命传统,促进了老区经济发展。

(五)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能力和水平显着提高

安排资金建设农村计划生育服务站和配备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加强了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提高了对农民群众的生殖保健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农村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启动实施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小康工程,使越来越多的计划生育家庭得到实惠,广大农民的生育观念进一步向少生优生优育转变。

二、河南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要看到,河南省农村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要。主要是:农村教育基础依然薄弱,主要平均教育经费指标居全国后列,农村中小学运转困难,学生辍学率较高,农村初中三年保留率仅为93.8%;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仅占高中阶段的39.3%,农村劳动力专业技能不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外出务工的能力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口医疗保障水平不高,农村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比城市高48.6%、42.5%和19.1%,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比城市低9.8个百分点,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还比较突出;基层文化设施十分短缺,67%的乡镇文化站有站无舍,82%的村没有文化活动室,还有340多万农民不能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基层计划生育服务能力滞后,农民生育观念还有待进一步转变,作为人口第一大省,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农村社会保障程度很低,相当一部分困难群体得不到有效救助。

这些情况说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和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后,许多配套政策还没有到位,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得不到充分保障,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农村居民公平享有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还没有得到切实保证。这种状况也抑制了农民消费水平和发展能力的提高,从而成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今后一个时期,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进一步落实政府在农村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完善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机制,加快体制和机制改革,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影响深远的重要战略任务。

三、河南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优先发展农村教育

一是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强化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2007年起对所有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加快寄宿制学校和薄弱初中建设,建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长效机制,积极发展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二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到“十一五”末,使50%以上的农村教师得到一次专业培训。实行城市教师赴农村学校支教制度。三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重点推进100所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使每个适龄劳动者掌握1-2种实用技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二)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一是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切实提高农村医疗装备水平和服务水平。二是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力争到2008年在全省基本普及。三是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提高农村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重点控制严重危害农民身体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等重大疾病。四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面向农村的适用卫生技术人才,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稳定卫生技术人员留在农村为农民服务。

(三)加快农村文化建设

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满足广大农民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一是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加大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力度,力争到2010年基本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全部通广播电视。二是发展农村电影放映。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工程,基本实现全省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三是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加快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并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统筹规划、综合利用。四是以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为重点,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五是支持有条件的山区农村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大力开展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使旅游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增长点。

(四)提高农村出生人口素质

一是完善现行生育政策,健全“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农村计生工作新机制,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二是健全利益导向机制。落实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项目免费制度,实施以“奖励、优惠、减员、扶持、保障、救助”为主题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小康工程。三是进一步完善县级计划生育服务站、中心乡镇服务站和信息网络系统等,提高服务水平。四是实施生殖健康促进计划,加大出生缺陷干预力度。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行为,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

(五)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把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农村灾民救助等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建立与农村经济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项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鼓励和支持在农村开展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福利活动。

四、加快发展河南新农村社会事业的政策措施

(一)建立健全与农村公共服务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

明确划分各级政府财权事权,按财权与事权相对称的原则完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确保公共财政用于农村社会事业的资金逐年增长,重点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社会救助、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形成稳定的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投入保障机制。在加大省级对农村社会事业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基层政府投入的责任,保证与国家和省投资相配套的资金足额到位。

(二)创新农村社会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继续深化改革,完善农村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活力和效率,重点巩固“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推进乡镇卫生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探索开发农村社区卫生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以多种形式兴办农村社会事业,拓宽筹资渠道,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单位分类管理,按照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管理和运行模式。

(三)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规划指导

将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按区域确定发展目标、发展任务,统筹资金安排、建设项目、配套政策,有计划按步骤推进实施。按照城乡统筹和区域覆盖的原则,制定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规范用房面积、设备配置和服务功能。适应农村人口机构变化和行政区划调整,按照配置标准,合理布局农村中小学、乡镇卫生院、计划生育服务站等社会事业机构,整合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确保国家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规定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R].http://www.hndrc.gov.cn/ghjh/fzgh/,2006.

2、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2006~2020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R].http://www.hndrc.gov.cn/ncjj/,2006.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服务业正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就业总量呈迅猛的发展,而我国职业教育业不断调整专业结构,服务类职业教育正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

航空服务和空中乘务专业作为我院的特色专业,对我院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航空服务专业主要培养面向民航客票销售、民航旅客运输、民航货物运输、民航安检几大方向的高技能服务人员,拓展方向主要包括机场地面服务中心的问询员、民航VIP旅客服务员、民航贵宾服务员等,该专业目前有专职教师5名,兼职教师9名,学生400余名;空中乘务专业主要培养空中乘务员、空中安保员,拓展岗位包括机场地面服务人员、酒店服务及管理、高铁等高端服务,现有专职教师4名,兼职教师3名,学生共100余名。目前,这两个专业师资和学生比例不均衡,教育资源比较有限,如何合理的设置课程,使得教育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使得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航空服务和空中乘务同属于服务类专业,在服务技能的基础方面,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合理设置航空服务和空中乘务这两个服务类的专业基础课,使其有效的服务于专业教学,使得教学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

二、调研分析

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与服务行业发展联系是否紧密,其主要标志是两个:一是专业设置是否能适应服务行业发展;二是培养的学生是否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如果教育结果培养的人才不能充分就业,不能为单位所用,就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影响用人单位的利益获取,导致学校声誉下降,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要解决这一问题,其中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科专业结构要与市场和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实现按需培养。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和服务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作灵活适应社会需要的关键环节。

为此,航空服务和空中乘务专业在认真细致地做好航空服务类行业人才需求调查与预测分析,前往西部机场集团、西安迅邦达贵宾航空服务有限公司、幸福航空公司、西安民航凯亚科技有限公司、西安航旅票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等民航企业进行调研,明确服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及专业基础课程的目标定位,相关企业指出,目前,根据各民航企业在我院招聘的优秀学员及实习生的表现,我们培养的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基本比较符合企业岗位的工作要求,能胜任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但在基本的职业素养方面,还是有待改进及加强,包括基本的服务礼仪、形象塑造、服务意识、服务语言、交流沟通等方面,还是有些欠缺,因此需要我们在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方面做好调整,使培养的学生能更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同时,也能更好的服务于专业主干课程。

三、课程改革

通过调研,航空服务和空中乘务两个专业对专业基础课的设置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针对课程做了一系列的改革。

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结合企业岗位具体工作任务进行确定,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较高的职业素养。

目前,这两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包括《服务礼仪》、《形象设计》、《普通话训练》、《英语口语与视听》基础课程,还包括《民航服务沟通》、《中外民俗风情》、《航空医疗常识》专业拓展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服务意识、沟通能力、职业形象塑造能力。两个专业在课程的课时、内容及设置顺序上还有所不同。

航空服务和空中乘务专业主要培养面向民航的高端服务技能人才,在服务的职业素养基础方面,具有一定的共同点,而目前,两个专业的师资、实训条件和学生人数比例不协调。因此,为了更好的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同时,也使培养的学生更加的符合企业的要求,对这些专业基础课的设置进行了一下改革:

1.课程确定因前期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方面,得到了民航企业的大力支持,主要专业基础课程的确定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因此课程名称及总数保持不变。

2.课程内容的设置《服务礼仪》,前期的课程内容更多的偏向整体的服务礼仪,忽略了民航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定方面,更多的遵循民航旅客对服务要求程度更高的特点,侧重讲述民航服务的礼仪,并且增加一定的实训课时,保证学生能学以致用,课程设置48课时。

《形象设计》,员工的职业形象代表了企业的形象,也代表了员工的精神风貌,因此,形象的设计对于服务人员来说也是至关重要,鉴于服务类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行业的要求,在课程内容的设计方面主要以工作妆的设计为主,课程设置32课时。

《普通话训练》,民航服务岗位面对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旅客,在和旅客的交流方面,要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方可能全面的为旅客服务。设置该门课程,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普通话的使用,并在课程结束时,学生可参加普通话的资格考试,课程设置32课时。

《英语口语与视听》,民航服务人员除了具备基本的普通话表达能力,还应具备一定的英语口语表达及读写能力,方便在工作中能快速阅读一些国际民航运输资料并能为一些外国旅客服务快速准确的办理相关服务的能力,课程设置136课时。

《民航服务沟通》,民航服务是服务行业中最高层次的服务,它是一项以旅客满意为出发点的工作。为旅客提供服务,实际上除了满足旅客最基本的需求外,还要给旅客带来精神上的安慰和享受,要给旅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就需要和旅客有更好的沟通,课程设置136课时。

《中外民俗风情》,民航这个行业,除了接受本国的旅客,还要为其他国家的旅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而很多国家的风俗和中国是有很大的差距,需要我们了解并掌握这些不同的风俗,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旅客,课程设置32课时。

3.课程的设置顺序课程的安排应该符合服务技能的培养层次,因此,在专业基础课的设置顺序上,遵循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要求。

《服务礼仪》、《形象设计》、《普通话训练》这三门课程,作为服务类专业的基本素养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因此开课学期为大一第一学期,通过这几门基本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普通话有一定的提高,能塑造符合岗位的工作形象,具备规范的岗位服务礼仪;《英语口语与视听》,口语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训练,因此,分三学期(大一第二学期,大二学年)开设,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民航服务沟通》属于专业拓展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主要岗位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服务沟通能力,设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课,更好的为岗位能力服务;《中外民俗风情》属于拓展课程,设在大三第一学期开课。

4.课程教材改革专业基础课程在教材选取方面,应遵循够用的原则,教材应结合一定的案例练习,确保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掌握具体的实践操作,能围绕具体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展开教学的实施。

5.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这几门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要选择适合课程内容特点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确保学生职业素养的完整培养。《服务礼仪》、《形象设计》、《普通话训练》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倡导以一体化教学法为主,在教中学,做中教,边学边练;《英语口语与试听》注重口语的实际表达,应主要以案例教学法为主,保证学生的口语表达与练习;《民航服务沟通》和《中午民俗风情》主要以情景教学为主,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四、实施效果

目前,2011级航空服务、空中乘务专业的教学已经完全展开,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改革,在教学实施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显著成果:

1.教学资源的有限利用

2011级航空服务、空中乘务共有学生263人,开设有7个班,通过基础课程的改革设置研究,在课程开设方面,以合班为主,课程内容及课时的一致保证了合班上课的可行性,节省了师资及实训室等教学资源。

2.学习效果显著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社区家长学校的开设是为了提高全体家长科学教子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能够有效的开展家庭教育。以下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2021年度社区家长学校工作计划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1年度社区家长学校工作计划篇(一)2021年我社区市民学校工作开展,以学习胡-锦-涛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深入开展“文明人、文明城、文明风”为主题实践活动,把办校重点放在提升居民素质和爱国主义思想上来,形成人人做文明。户户争当和-谐家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进一步创新工作理念,完善体制机制,科学统筹规划。努力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1、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中央文明委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以提高市民素质为重点的教育活动。

2、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社区居民进行形势、政策、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家庭伦理道德、科学知识普及,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教育。

3、深入开展“文明人、文明城、文明风”为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开展“文明从我做起”,“携起手来共建美好家园”等活动,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4、组织贴近群众生活,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知识培训,交通安全、文明礼仪、保护未成年知识讲座,医疗卫生保舰公民素质提升、转岗就业知识,落实教育等内容的培训。

5、结合各种节日,纪念日等组织图片展览、文艺节目等活动,丰富社区的生活。

具体措施:

1、以社区党支部书记为校长的主要负责人,负责全面工作机具体工作实施,社区“两委”人员和社区志愿者为成员的市民学校管理小组,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2、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

3、加强指导和检查,落实好各项工作制度,实现规划管路,采取可行措施,保证教育质量,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2021年度社区家长学校工作计划篇(二)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终身学校,家长是孩子学习和生活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为孩子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给每一个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要在以前的经验和基础上,积极办好家长学校,努力提高我校学生家长的家教水平,促使家庭教育更好地成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和纽带,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指导思想: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学校要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教”结合,和谐育人的德育工作体系。使家长经常交流和进一步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家长及时了解当代教育的动态,并且参与到对子女的教育中来,提高教育的效果,为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未来社会培养新型人才。

二、工作目标要求:

1、通过家长学校的教学形式,使广大家长明确党的教育方针,了解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了解学校教育规律、办学思想和校规校纪;认识家庭教育的意义、作用,增强家庭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学习与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有效的教育方法,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2、开展主动与家长沟通的活动。

本学期,每位主要学科教师需进行家访,提倡科任教师联合家访,要求家访前做好准备,让家访真正起到实效。各班本学期必须与80%左右的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交流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填写好家访记录。

3、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家长学校的活动内容,开展行之有效的家长学校授课活动。

如以《当代家庭教育》为教材开展授课活动,开展聆听窗外声音等活动,努力使家长学校起到统一家校教育思想和行为的目的。

4、夯实家长学校的管理基础,做到参与全员化、评选优选化,使家庭、学校、社会协调配合,以科学发展观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021年度社区家长学校工作计划篇(三)充满___而不平凡的20__年,东湖社区在湘湖街道的关心和指导下,通过社区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依靠驻辖区单位和广大居民群众的支持,得了可喜的成绩。20__年,我们将以创先争优为指导思想,以文明创建为核心工作和任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为抓手,不断推动社区党建、民政、劳动保障、文体、综治、文明创建等各项工作的开展,积极完成上级及街道的各项工作任务。特制定20__年东湖社区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湘湖街道的有关会议精神,紧紧联系社区实际,继续推进“创先争优”各项工作,以社区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强化社区日常管理,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力争打造一个___文明平安的社区。

二、工作措施:

1、积极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加强居委会、支委会班子建设,通过加强组织建设,完善全体社区工作人员和党员工作管理制度,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结合今年局党委关于绩效考核的制度,我们也进一步完善了对社区工作人员的考核管理办法。一是重新对工作人员进行条线分工,将流动人口协管员纳入到社区条线工作中去。二是制定内部考核细则,主要将从日常出勤、能力考评、人员互评三方面进行,每个月进行综合评定,以加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紧迫感。

2、举全社区之力做好文明创建工作。

20__年是文明创建迎检年,是最关键的一年。我社区面积大,流动人口、市场门面多,小区楼栋和辖区内背街小巷都比较多,文明创建工作难度很大。根据这种现实情况,要完成好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我们必须集合社区的力量,综合社区的全部资源,全力投入到文明创建工作当中。

一是继续加强宣传,提高文明创建意识。充分利用社区、单位、学校、物业公司、小区的宣传栏、黑板报、墙报等,大力宣传创建文明城市及构建___社区的重要意义及主要内容,增强居民的创建意识、参与意识。

二是广泛开展市民素质和普法教育活动。利用重大活动、节庆日等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字基本道德规范等教育。充分利用市民学校这一有效载体,开展社区居民和外来人员的“知法、懂法”教育。大力倡导人际互助行为,友善对待外来人员。孤、老、病、残、弱者能得到志愿服务。

三是巩固往年文明创建成果,开展多形式文明评选活动。社区做好基础台帐等准备工作,为今年文明创建迎检打好基础。宣传和鼓励驻区企事业单位、学校、居民积极参与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明评选活动,如 “文明单位”、“文明学校”、“文明企业”、“文明楼栋”、“文明家庭”等。

四是继续加大创建力度,优化社区生活环境。做到保洁和摊担整治工作日常化,文明监督、创建宣传经常化,城市管理精细化,巩固文明创建成果,争取文明创建知晓率、支持率、参与率稳步上升,文明创建得高分,打满分。发挥社区志愿者队伍的骨干作用,主动争取共建单位和其他相关单位的支持,对小区道路、路灯、地下网管破损现状进行检修,突出重点,量力而行,着重帮助解决居民呼声强烈,严重影响居民生活的公共基础设施的维修和建设。

3、搞好社区综合治理,认真做好户籍管理及外来人口私房出租户的管理,完善综合治理组织网络,形成群防群治,杜绝黄、赌、毒现象,及时公正做好民事纠纷调解,确保社区内无重大刑事案件。

建立和完善低保义务治安巡逻队、民事调解委员会、党员义务巡逻队、帮教等各种群众性的自治组织,协助驻社区___做好社区的治安工作,对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和涉毒人员进行教育管理,处理社区内发生的矛盾纠纷等。对刑释解教人员坚持每月见面谈话不少于一次,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确保不发生重新违法犯罪情况。大力加强社区治安防范,预防和减少各类治安事件的发生,进一步推进“平安社区”建设。

4、为居民办实事,不断提高居民对街道和社区满意程度。

积极开展社会养老、尊老爱幼服务活动,进一步完善社区居家养老的建设。开展健康咨询等服务活动,切实做好辖区残疾人的相关服务及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组织党员义工、志愿者队伍不定期的对孤寡老人、困难家庭、弱势群体上门看望、慰问,过年过节为他们送上爱心物质。

5、广泛普及计划生育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抓好育龄妇女的管理和跟踪服务工作,热心为育龄妇女服务,做到信息化及时逐月变更,抓好计生基础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以及流动人口“一盘棋”工作,力争在计划生育服务上有新的突破。坚持以人为本,搞好服务,一是搞好政策服务、生殖健康服务、药具宣传服务、随访亲情服务,二是充分发挥计生协会作用,实现居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高群众对计生工作的满意度,争创先进。

6、充分做好再就业的各项工作,为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申报社会保险补贴,让他们实现稳定就业,树立自主创业、健全就业援助等。

着重抓好社区失业人员、公益性岗位开发等工作,成立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工作,逐步推进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管理。

7、彰显活力,打造社区品牌

。一是精心部署,全力以赴,全面备检,迎接每一次的文明创建检查,争创市级文明社区。 二是做好绿色环保和节能减排工作,争创长沙市节能环保示范社区。 三是继续完善综合治理和维稳工作,争创市级综合治理工作“先进社区”,创建“平安社区” 和“无刑事案件社区”, 力争创建市级___法治示范社区。 四是紧抓计生工作,争创市级计划生育工作“先进社区”。

8、以活动为载体,增强社区品牌文化

。以建党九十周年为挈机,积极开展爱国歌曲大家唱,红色服务月党员活动;围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引导居民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满足社区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开展市民教育,提升群众文化素养,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志愿服务活动,定期走访、慰问社区孤老残弱;打造社区品牌文化,不断增添社区魅力,不断提升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安全感、幸福感,增强社区凝聚力。

9、实施以“五大工程”为核心的社区建设工作。

(一)持续实施以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为主题的“民心工程”。

着眼于温馨服务型社区建设,围绕以人为本,在服务居民上狠下功夫。设立“一站式”服务模式,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建立社区便民服务网络,着力形成包括计划生育、下岗再就业等系列的社区服务体系。以“社情___来访接待簿”的形式,将居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登记,并逐一解决,努力实现社区居民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

(二)持续实施以关心弱势群体生活为重点的“帮扶工程”

充分发挥社区组织贴近群众的优势,摸清困难群众底数和相关具体情况,将弱势群体进行分类,建立帮扶档案,以便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帮扶服务,积极开展“三送”活动。(1)送服务。通过“一帮一”、“一帮多”结对帮扶,党员干部要主动与群众联系,倾听群众心声,鼓励他们走出困境。(2)送政策。主动及时向困难群众提供有关低保、经济适用房等有关政策,并帮助办理相关手续。(3)送爱心。利用春节、“七一”等重大节日,筹措资金对困难党员、老党员、困难家庭进行慰问,为困难群体提供切实的帮助,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

(三)持续实施以社会劳动保障工作为重点的“惠民工程”

加强社区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做好下岗再就业、零就业家庭、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等工作,进一步完善退休人员管理制度,规范退休人员资料台帐,开展退休人员退休认定等服务活动。二是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工作。努力健全帮扶助困制度,规范帮助程序;三是努力提高社区居民医保覆盖率。

(四)持续实施以社区文教体育为依托的“文体工程”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是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依托辖区共建资源,通过开展与长沙晚报、大同二小等辖区单位联办各种文体活动等形式,多渠道满足社区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继续发挥社区文艺队的骨干作用,不间断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利用宣传栏、横幅标语、东湖党建网等形式对居民进行宣传发动,围绕道德观念进行教育,对社区居民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促进社区“三个文明”建设。

(五)持续实施以社区孤寡独居老人为服务对象的“居家养老工程”

以人为本,持续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强化平台建设,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充分挖掘和利用辖区内的服务资源,与辖区4050下岗失业人员签订服务协议,实行“有偿、低偿、无偿相结合”的管理运作模式,为老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项目;继续发挥志愿者服务队、老年人健身文娱活动服务队、医疗保健服务队等服务队的作用,切实加强助老服务;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有效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