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也是一堂语文课作文

也是一堂语文课作文

也是一堂语文课作文

也是一堂语文课作文范文第1篇

我依旧用这种方式看书,直到那件事发生……

那是一个星期日,我在街上闲逛,突然看见一个旧书摊,我急忙走过去,翻了一本《古代诗词选集》就看了起来。看着看着,我心血来潮,想找一首诗回去考考爸爸,给爸爸上一堂语文课。于是拿出笔,把坡的一首《水调歌头》抄在手上。

跑到家中。太好了,爸爸正在看报。我走上前,模仿语文老师的语气说:“老爸,我考你一首词,怎么样?”爸爸微笑着点了点头。

“人有悲欢离合。”我摇头晃脑地读着,“下一句是什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爸爸不慌不忙地回答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好。”我心里暗暗称赞,“最后一个问题,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唐宋家之一——苏轼。”爸爸响亮地回答。

“哈哈,你错了。作者不是苏轼,而是坡,怎么样?”我得意洋洋地说。

“哈哈!”爸爸也笑了起来,“儿子,你可真逗,坡不就是苏轼吗?”

怎么可能,我这个小老师不会错。但看爸爸那认真劲儿,又不像是在骗人,为了“安全”起见,我转身跑出家门,向旧书摊奔去。爸爸似乎看懂了什么,没有追上来问我原因。

也是一堂语文课作文范文第2篇

一.研究的缘起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生态系统。在现代语文发展史上,语文教育工作者多方探索,努力实现这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今天,语文课堂仍然没有完全和谐起来。从语文课堂的微观之处看,这种失衡表现在:为了迎合常态缺失的评课标准,公开课依然存在“作秀”现象;在提倡师生平等对话的同时,学生“配合”的角色依然存在;教材只是例子,唯教材、教教材的现象依然存在;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手段,眼下却成了数字化的“彩色黑板”,成了“好课”必不可少的时髦元素;重基础知识传授,轻语文能力,轻语文素养的现象依然存在……语文课堂中出现的此类现象久而久之的富集,必将导致学生无心阅读、课堂安全感的丧失,渐渐地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学习效果低下,最终语文成了可上可不上的学科。学科生态位的下移,这也将强化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倦怠心理。这一切表明,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系统诸要素之间失去了它应有的平衡,在种种失衡中语文教学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阻碍。

于是,语文课堂生态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就高举“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大旗,提倡平等对话、交流合作、重师生感悟,提倡资源整合,提倡综合评价,最终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在新的理念下,语文课程也在呼唤一个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充满了生态关怀。

面对语文课堂教学诸要素的失衡与新课标的要求,从教育生态学这一全新视角来审视语文课堂教学这一微观生态系统,显得很有意义。

二.“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的建立

“课堂生态学”(ecology of calssroom)的概念最早见于美国教育学者沃勒(Waller,W.)1932年的著作《教学社会学》一书中,它是研究课堂环境中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

改革开放之后,语文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早就意识到了要克服教学中“少慢差费”的不和谐现象,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单靠教师,忽视课堂中环境对学生影响是不行的。他们设计出了“情境教学法”、“快乐教学法”,也提出了“大语文”教学观念。主张充分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资源,这些做法中无不蕴涵着丰富的语文教学生态论的思想。

目前在我国用“生态学”和“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全面而系统的研究语文教学的著作,最早的当是1998年出版的于源溟、倪山编著的《存在与发展―语文教学生态论》一书了。书中,作者从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态行为、语文教学与文化环境、语文教学与校园生态、语文教学生态规律几个方面,试图对语文教学的某些规律进行探讨,以建构语文生态学科体系。基本观点有:“语文能力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环境中的活动与环境不断交换信息的过程中形成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必须相结合的观点。”①基于这样的认识,作者认为语文教学在内容上,要书本与生活相结合;在课程设计上,要注重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在教学空间上,要注重课堂教学与其它环境相结合;在教学手段方面,要注重讲授与语文实践相结合。在书中,作者根据语文教学生态环境的组成要素和结构把语文教学生态系统又分为四个子系统:教师系统、学生系统、教法系统和教学内容系统。

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空间子系统,语文课堂教学环境相对于语文教学大环境而言,它是个小生境。本研究就是立足于探讨课堂小生境中教师因子、学生因子与教材因子、媒体因子和教室因子等诸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因然生态特点,试图探寻课堂生态环境之间的机理,以期对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平衡的建立有所裨益。

三.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的构成要素

教室是学校里进行教学的房间,当教室在用来进行教学活动时,便称为了课堂。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为了强化课堂的生态学意义,我们把课堂教学因素关系总和称之为课堂生态环境。课堂生态环境的基本因素有:教室、教学内容、教学设备、教师、学生和班级组织形式(包括班风)。我们可以把诸因子归为三类,即主体因素(教师和学生)、物质因素(教室、教学内容、教学设备等)和人文因素(班级组织形式,包括班风等)。

语文课堂教学生态诸要素之间相互依存,也相互作用。作为主体因素的教师和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生态诸要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在课堂教学生态中具有决定作用。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形成、人格的完善,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最终归宿。语文教师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主导因素。从生态学角度看,语文教师是一种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特殊环境因素,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物质因素的教室、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物质保障,保证了语文学习的顺利进行。作为教学空间的教室,其颜色、光线、噪音等要素都会影响学生学习活动,尤其是教室布置和座位编排,它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态度、学习成绩以及教室中的各种交往活动。此外,教学内容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对话的平台,设备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多元化的解读途径。

作为人文因素的班级组织形式和学风,是进行语文学习的催化剂。它是学生与教师在长期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它与课堂物质环境相比,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环境。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结构,可以用图表表示如下:

四.语文课堂教学的因然生态特点

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系统是个开放、动态发展的生态系统,系统构成的要素之间既有矛盾运动,又有着和谐统一。作为一种微观的特殊生态,其有着教育生态系统的特性,又有着语文课堂教学的个体特征。具体的说,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具有四大特征,即动态调节性、整体统一性、课堂情境性和协同发展性。

㈠动态调节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追求的一种最高理想状态,那就是和谐平衡。“在自然生态中,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是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②在课堂小生境中,平衡就是课堂生态因子(教师、教学内容、教学设备、师生和组织形式等)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处于相对稳定、高度适应、协调的课堂状态。此时,能量和信息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但平衡不是静止的平衡,系统中各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新的失衡。因此说,课堂小生境中,平衡是个动态的平衡,是个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运动过程。

语文课堂教学是个“人――人”的结构,系统中教师和学生是生命个体,发展性是其重要的特征和内在要求。这必将是个动态系统。在各个构成因素中,人是主体性因素,是最为活跃的因素,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和自我调节性。在课堂生态系统内部,教师、学生以及师生和其它因素之间不断进行着能量、信息和情感的交流。在平衡的交流中,相对于主体之外的环境其作为教学的信息源,师生之间也互为信息源,在收授信息、处理信息、反馈信息中,师生最终获得共同发展。生态课堂中,人的每一次发展也必是打破平衡后的一次新的调节。在调节中,系统实现了由低级的结构变为较高级的结构,在调节中,师生获得了共同的发展。在平衡与发展中,课堂才有了和谐之美。

㈡整体统一性

整体性是生态系统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性质。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它所具有的性质和功能不同于它的元素或组成部分的性质和功能,一般地说,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它的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之和。我们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认识也不能脱离这一基本观点。

语文课堂生态系统是由主体因素(教师、学生)、物质因素(教师、设备、教材等)和人文因素(学风、班级组织形式等)要素组合而成的。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是实现系统整体功能的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生态是个整合的机制,在这个机制里所有要素之间密切联系,每一项要素都会影响到其它要素,且它们之间相互不能替代。语文课堂教学生态整体统一性特征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是语文学科具有整体性特征。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堂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③实践证明,整体鲜活的阅读材料,被肢解为字词句段,语修逻文等知识点后,语文便会失去不少优美和生动,而显得乏味起来。2.是课堂生态主题因素交互作用,从而呈现整体性。教师在利用自身或其它课堂因素去影响学生时,学生便会能动的做出反映,或接受,或排斥,师生在相互作用下,最终统一起来,达成教育目的。3.是课堂主体因素与课堂其它环境要素是交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各要素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教学内容、学风和教学手段都会直接作用于主体因素,也会受主体因素影响而改变。只有当各要素之间和谐起来时,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㈢课堂情境性

语文课堂教学生态情境性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语文教师依据教材而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彩的具体现场或氛围。”④

在语文课堂生态系统中,人是主体性要素。课堂生态系统也正是由于充满情感因素的人的存在和参与,使得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过程中,必然同时伴随着情感的流动。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也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具有情境性。情境性是语文教学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⑤

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的情境性来自于语文教材。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形神俱佳,文质兼美,蕴涵着优美的形象、深刻的思想和浓郁的感情,这些课文也为学生创设多种情境,为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抓住教材中生动的景物描写、传神的想象塑造,让学生置身于美妙的情境之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获得生命体验。

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的情境性还来自于课堂教学中师生主观因素。个体的心理状态,主体对文本的理解,以及课堂的民主气氛都会影响情境的创设。

除了上述的因素之外,课堂教学中的物理环境(教师、设备等)也对情境的创设有着重要意义。另外,多媒体对于丰富课堂形象、营造情境也是不容忽视的积极因素。

㈣协同发展性

语文教学协同发展在生物界表述为协同进化,是指“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这种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共同进化的关系”。⑥

协同发展其源于竞争的存在,从进化生态学的观点看,“竞争的长效性的后果是协同进化”。⑦

课堂教学生态的主体因素之间、主体因素与其它因素之间的这种协同发展的特征,在我国古代就扎根在了人们的意识当中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教学相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等,这些都是协同发展观最早的流露。

协同发展性是语文生态课堂的最重要的特征,其直接指向了教育的目的――人的共同发展。协同发展也向人们表明竞争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双方的不断提高和完善才是人们不懈的追求。协同发展与传统教育为了竞争而竞争,以最终击败对手为目的的竞争是有着本质不同的。生态课堂的协同发展特征具体表现在两个层次:㈠主要表现在课堂生态主体因素之间。从师生之间的关系来看,师生之间是一种互利共生的生态关系。课堂教学既是师生双方的生命活动,也是价值活动。对教师而言,这种活动价值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发展。在学生的发展中,教师也就实现了角色价值。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在一定程度上,教师也会获得不同层面的个体发展。“教学相长”说的也正是这一点。从生生之间的关系来看,生态课堂的竞争是在同一目标下,或共同利益基础上,彼此友善、学习和促进,主要通过奋发努力,积极进取,去获得个人的发展和提高,这种竞争最大的表现就是以对方作为参照系的和谐发展。㈡还表现在主体因素与其它因素之间。国外学者H.科特查姆(Ketcham,H)曾对教室颜色变化与学生学习变化之间的协同性进行过比较研究。他选取了三个学校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研究的需要把三个学校的教室漆成不同的颜色,经过为期两年的观察发现:作为课堂生态物理环境因素的教室颜色的变化与作为课堂生态主体的学生学习变化之间具有显著的协同性。这项研究结果告诉我们,作为生态课堂要素的教室颜色要符合教育的目的,要能为主题的发展提供正作用。

生态课堂所表现出来的协同发展是人们认识竞争的一次飞跃。

本研究中,所探讨的语文课堂教学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因然生态特点,只能是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的冰山一角,本研究也权当抛砖引玉,期待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进行研究。

注释:

①于源溟,倪山.存在与发展―语文教学生态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8.

②范国睿.教育生态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M],2000:22.

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

④于源溟,倪山.存在与发展―语文教学生态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54.

⑤《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7.

⑥曹凑贵.生态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7.

也是一堂语文课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评价 实施策略

新一轮的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背景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更应该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充分融合起来。确保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能够真正达到促进教学有效性和教学高质量。下文中笔者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概述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深刻探讨现阶段我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并针对实施策略进行研究,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提供一些浅薄的建议。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概述

1.课堂教学评价的内涵

所谓课堂教学评价,一般而言主要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自身、学生、家长、学校针对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成果进行一种价值判断。具体而言,广义上的课堂教学评价囊括了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结果、学生和教师两大体系。课堂教学评价同时也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而实施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教师教学进程的综合性评价。下文中笔者所探究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针对的则是课堂教学、学习过程的综合性评价。

2.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作用

课堂教学评价对于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都是相当重要的,而且初中语文本身就兼具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所以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首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能够有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具体来说,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凭借着其独有的调控作用和定向作用可以判断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便于教师依据判断内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发挥出到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

其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能够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科学合理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更利于教师发现自身在教学中的不足,让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同时也促进教师积极转变教学思想,主动积极学习教学理论。而且通过课堂教学评价能够给与教师一定的激励,让教师积极改进自身教学手段,借鉴相关教学经验,进行自我反思。

最后,通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能够极大地促进初中生的发展。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智仍处于发展期,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则能够让初中生的学习情感、学习态度以及学习价值观等得到很大的发展,进而促进初中生进行创新性学习,提高初中生学习积极性,最终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二、现阶段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存在问题

1.将教学工作评价和课堂教学评价混为一谈

教学工作评价是指学校针对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其他工作情况进行一个综合性的评价,主要包括了教师备课情况、上课情况、作业批改情况、学生成绩情况以及教学辅导情况等的一个综合性评价。而课堂教学评价主要针对的是课堂教学情况和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二者之间是有明确区别的,或者说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关系。但是当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却出现了将二者混为一谈的情况。

2.错把听评课当做课堂教学评价

听评课往往是学校领导阶层在教育部门统一安排下进行的一种教学观摩,通过观摩听课来评判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准,或者是一种科研项目的推广观摩。这种观摩教学的听评课强调的是教学经验的交流或者是教师教学评价,掺杂的个人因素较多。但是很多学校却错把听评课当做了课堂教学评价。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具体实施策略

1.转变评价观念 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新课改背景下进行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具体实施策略首先需要语文教师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再谈转变课堂教学评价观念。这就要求教师要摒弃以往教学中重视知识忽视学习情感、学习情感和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切实关注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表现。

此外,就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观念而言,评价的视角应该逐步从教学成果的评价朝着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而转变,更加关注课堂教与学过程的师生互动。只有加强了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才能达到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2.多元化进行课堂教学评价

在我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传统实施策略中,大多数学校的评价小组都是由学校管理阶层和有关专家组成。而且在评价的过程中都是按部就班依照规定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初中语文教师往往是十分被动的。因此,现阶段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实施策略应当朝着多元化进行,在实际评价中积极邀请学生、学生家长、同行教师,甚至教师本人也可以参与到评价中。通过多元化进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切实保障整个评价结果的全面、真实和实际意义。

3.加强学生评价和教师自评的融合

学生是整个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评价更是最具有发言权的。而教师作为具体课堂教学的实际实施人员,也是最具有评价发言权的。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实施策略一定要加强学生评价和教师自评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4.加强校长评价素养的提高

当前在我国中学当中大多实行的是校长责任制,校长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整体评价结果。加强校长评价素养的提高是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科学、合理、真实的重要因素。因此,校长一定要加强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各个学科都有一定的深入了解,最终加强评价素养,确保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田慧生.课堂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9年.

[2]周智慧.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讨论[J].教育探索,2010(06).

[3]李双飞.初中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也是一堂语文课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态;价值观

初中语文是培养学生情感表达,帮助学生构建价值观的基础学科。通过初中语文的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思维方式上的转变,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沟通能力。而在实际的语文学习中,由于机械性的重复训练,让学生对学习没有积极性,学习效率太低。

一、有关生态价值的语文课堂

所谓生态就是指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中,所有的生物与所生活的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动态平衡关系。在生态系统当中,任何一个生态元素都有其自身所特有的规律成长和发展。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就是一种相互依存并相互制约的关系。这可以当作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经营,就成为了我们所讲述的生态课堂。生态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学方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依赖共生。这样的课堂氛围良好,有利于培养高素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二、培养学生生态价值观的语文课堂特征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化,为了进一步的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构建生态语文课堂成为了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对于每一个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来说,要想构建语文生态课堂,就必须了解生态课堂的具体特点。

(一)多样性

生态系统能够长久的维持稳定,其重要原因就在于生态系统当中的物种多样性。如果将语文课堂当作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那必然也应当拥有多样性的特点。对于语文课堂的多样性来说,主要指三方面:首先是语文课堂上物体多样性,主要是指进行教学的学习工具,促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重要组成;其次是课堂中文化的多样性,可以分为学生文化、教材文化、教师文化等各个文化领域,这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组成了初中语文生态课堂的多元化文化空间;最后还有一个多样性的方面,那就是学生思想以及行动上的多样性,组成初中语文课堂的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一个个体有着独立的思想以及行为方式,从而就形成了初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思想和行动的多样性。

(二)整体性

初中语文生态课堂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整体性,这也是每一个生态系统所拥有的基本特征。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个体都不能独立存在,所以说初中的语文生态课堂有整体性。在初中语文课堂这个生态系统中,不仅包括教师、学生,还包括这个课堂中所包括的各种物品和所存在的环境。

(三)开放性

对于初中语文这一学科来说,极具灵活性,所以要想构建初中语文生态课堂,就必须赋予这个课堂一个开放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能将教学思维局限于课堂之内。教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学生到教室外面进行学习,例如去体会大自然以及人文社会文化等。另外,初中的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不仅要求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开放,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当是开放的。教师与学生之间,要相互打开心扉,勤于交流,构建一个民主且和谐的学习氛围。最后,教学内容上也应当是开放性的,教学内容不能仅仅是教材当中的,更应该包括生活当中所接触到的生活和价值观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三、初中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生态价值观策略

初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需要每一个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本文中我们提出几种构建生态语文课堂的策略,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我国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做出微薄的贡献。

(一)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当中,初中语文课堂以教师讲授基础知识作为主要内容,而衡量教师的教育成果的主要标准就是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这样一来就与新课改的要求相违背,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培养上也造成了阻碍。而通过生态课堂的构建,有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在构建生态课堂的过程当中,注重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保证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初中语文课堂的构建。作为语文教师,要更加注重教材内容的传授,保证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语文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引导学生自主体验

进行初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就必须突出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语文生态课堂上,教师要做好自己的引导作用,充分的考虑学生的个性、情感、需求,进而引导学生完成对语文知识点的学习。而学生进行语文自主学习的重点,在于进行课堂前的预习工作。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预习时应当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并完成怎样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了预习之后,就可以根据教师所给的要求,进行语文知识点的应用,从中体会语文知识所带来的乐趣。学生所进行的预习越充分,所能体会到的乐趣越多。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初中语文生态课堂中,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同时拥有多样性、整体性、开放性、共生性等多种特性。从这些特点当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是,在初中语文课堂这个生态系统当中,教师与学生应当增加交流与沟通。只有个体与个体之间加强交流,增强合作,才能够保证这一生态系统的长久维持。如此一来,就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保证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总的来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初中语文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逐步提升,给予了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新的压力。而生态课堂的构建,能够有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意识,创新能力。相信在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能够构建完善的生态课堂,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艳芝.积极构建初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思考[J].中国培训,2016(02):252.

[2]沈井香.以人为本构建初中语文生态课堂[J].才智,2013(36).

也是一堂语文课作文范文第5篇

如果说,将“仁义礼智信”与语文课堂联系在一起,我们通常想到的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对国学经典著作的学习理解这“五常”,实际上语文课堂的功能远不止这些,除了学习之外,我们还可以让语文课堂成为践行这“五常”的主阵地。

【关键词】语文 课堂 仁义礼智信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课程的性质做了这样的表述:“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也就是说,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堂提出的要求之一。因此,引导学生努力践行“仁义礼智信”这一儒学核心文化也就成了每一个语文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活动时必然追求。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践行“仁义礼智信” 这一儒学核心文化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 让“仁”的清泉在心田里徜徉

何谓仁?《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也就是说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在语文课堂中践行“仁”的思想就是要让学生爱文本、爱文本的作者、爱文本中的形象。语文课本引用了很多经典篇目,这些经典篇目要向我们表达的也就是爱的思想。要想让心灵沉浸于文字中,就只有对文本充满爱;要想能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要想能理解文本表达的主旨,就只有对作者充满爱;要想感受到文本中形象所传达的哲思,就只有对文本中的形象充满爱。

二、 让“义”的火花在口齿间跳跃

何谓义?《孟子?告子上》:“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在语文课堂中践行“义”的思想就是要让学生乐于在同学学习遇到苦难时站出来帮助他人;在语文课堂中践行“义”的思想就是要让学生理解奉献、懂得共赢。新课程标准要求变革课堂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演变成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的学习能力本身就是参差不齐的,因此,就必须要有部分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站出来,帮助、辅导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同学。教师可以在组建学习小组时科学搭配,也可以挑选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充当小辅导员,在小组间,在课堂里形成一种互帮互组,合作探究的和谐氛围,让“义”的火花在课堂上燃烧,从而实现所有学生的共同进步。

三、 让“礼”的暖意在脸颊上荡漾

何谓礼?《孟子?告子上》:“辞让之心,礼之端也;”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在语文课堂中践行“礼”的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按照礼仪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在语文课堂中践行“礼”的思想就是要让学生知书达礼,共造和谐课堂氛围。

四、让“智”的灵光在眼眶里闪烁

何谓智?《孟子?告子上》:“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在语文课堂中践行“智”的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智慧、运用智慧;在语文课堂中践行“智”的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慧心得到醒悟、智力能够成长。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课堂也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课堂更是师生智慧闪光的天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用智慧的语言引导学生,要教会学生抛弃死读书、读死书的机械愚昧,智慧地感悟文本,智慧地思考人生,智慧地表达感悟。因为,智慧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因为智慧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五、让“信”的意念在脑海中流淌

何谓信?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在语文课堂中践行“信”的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对前人思想成果的尊重;在语文课堂中践行“信”的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对前人精神财富的敬畏。

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感悟叙事性的作品,我们可以将历史往昔当作一面镜子,来观照自己的举止,修正自己的言行;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感悟描写性的作品,我们可以将自然万物当作一位老师,来净化自己的心灵,开启自己的智慧;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感悟议论性的作品,我们可以将哲思警句当作一支火炬,来点燃自己的激情,照亮自己的前程。我们学习的文本,无一不是先贤们呕心沥血的精神大餐。面对这样的饕餮盛宴,我们怎能不俯首帖耳,我们怎能不顶礼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