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岛之变

青岛之变

青岛之变范文第1篇

一、海洋产业确立优势地位

从特色产业转化为优势产业,这是青岛市海洋产业在2013年中的最大变化。自2013年年初开始,青岛市积极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在一产领域,青岛市出台远洋渔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吸引了19家远洋渔业公司来青岛注册,建成和在建远洋渔船达到51艘,稳步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加快渔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2013年青岛市海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5亿元,增长1.7%。在二产方面,青岛市以海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为主要突破点,船舶海工产业预计201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40亿元。海洋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96亿元,增长17.4%。以航运、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势头最为迅猛,预计2013年青岛市旅游接待总人数达6280万人次,同比增长10%;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居全国沿海港口第4位,国际邮轮母港启动片区邮轮母港码头主体工程通过验收,同时青岛市完成了“千万平方米旅游休闲度假及会展设施工程”建设工作。2013年青岛市海洋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36亿元,增长21.5%,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8.3%,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6.4∶45.3∶48.3。

青岛市100家涉海重点企业目前发展态势良好,预计100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超过20%,高于青岛市海洋经济增速3个百分点以上。滨海旅游、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设备制造、海洋水产品加工和海洋渔业6大行业的增加值分别为318亿元、239亿元、209亿元、168亿元、88亿元和85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4.2%、18.2%、15.9%、12.8%、6.7%和6.4%,合计占青岛市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4.2%,行业集中分布较为明显。

二、“一谷两区”发展迅猛

作为青岛市发展蓝色经济的桥头堡,“一谷两区”的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大突破。蓝色硅谷核心区目前在建、签约、在谈重点的项目达70余个,总投资超过400亿元;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18个重点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天津大学海洋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海洋技术(青岛)中心等10个项目顺利签约,蓝色硅谷核心区发展逐步驶入快车道。

西海岸新区优化形成了“一核、两港、五区、一带”的发展布局,董家口、中央商务区、国际经济合作区、古镇口示范区4个功能板块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近200亿元;保税港区整合西海岸出口加工区,保税功能拓展区规划建设全面展开;中德生态园成为国家首个标准化示范园区。2013年西海岸新区实现海洋生产总值494亿元,增长20.2%,快于青岛市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21.8%。

红岛经济区实施了《青岛软件科技城产业发展规划》,目前,软件科技城已引进龙头项目20个;同时,红岛经济区内已形成蓝湾创业园、蓝湾创意园、蓝湾软件园、蓝湾药谷等孵化器集群,建成了“国家大学科技园区”、“中科院技术研发园”、“海洋技术研发区”和“青岛国际科技合作园区”等一批创新载体。2013年红岛经济区实现海洋生产总值23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6.4%。

除了“一谷两区”发展成果显著外,青岛市在园区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2013年,青岛市实施了“重点园区带动战略”,对8家市级海洋特色产业园加强跟踪服务,并积极推进园区产业结构升级。其中,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崂山区海洋生物特色产业园、开发区前湾国际物流园、胶南经济开发区海洋生物产业园、市南区滨海文化旅游特色产业园5个市级园区获批上升为省级园区。

三、海洋科研成果取得突破

2013年青岛市涉海类科研成果硕果累累。以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为代表的科研院所推出的“黄海1号”中国对虾、“丹法鲆”大菱鲆等9个海水养殖新品种通过了部级水产新品种审定;以青岛大学、黄海制药等为代表的企业、院所推出的9个海洋类新药取得一类新药证书;博益特生物手术止血材料、明月集团海藻纤维材料、中皓生物组织工程眼角膜等系列产品完成中试。

此外,青岛市积极推进“人才引进培育计划”,启动海洋人才云中心建设,成功研发海洋高层次人才项目信息数据库,2013年征集各类高层次人才项目需求2500余个;新建海洋化工研究院海洋涂料及功能材料和中科院海洋所海洋生态养殖技术两家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海大微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则成为山东省第三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组织完成首批泰山学者蓝色产业领军人才团队项目阶段性申报,纳入山东省《引才目录》创新类、创业类企业分别占山东省总数的25%和60%,初审通过项目占山东省的40%,引进各类高端涉海人才101人,进一步确立了青岛作为全国最大的海洋人才聚集地的战略地位。

四、积极推行海洋修复措施

青岛之变范文第2篇

观察青岛一次次蜕变的轨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这里发生的沧桑巨变,不难发现这座城市的跨越,是从区划调整到产业升级,从地位上升到内涵提高的全方位转型。

1984年5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青岛与其它13个沿海城市为全国首批开放城市。

1986年10月15日,国务院下发国函文件,批复青岛实行计划单列。

“国务院决定对青岛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相当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并同意在青岛市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这是1986年国务院下发给山东省人民政府的批复文件。

如果说,成为沿海开放城市和计划单列城市,对于青岛来说,是一种外部地位的提升,是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的重大历史节点,那么,1994年和2012年青岛的两次行政区划调整,则是从内部进行的改革,这两次行政区划调整,使得“大青岛”的格局一步步从蓝图上凸显出来,成为现实。

当然,“大青岛”不能仅仅通过合并几个区来实现,不同的区域之间以及整个城市与外部之间,只有通过合理的产业布局、强有力的交通框架才能真正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施东部开发战略,青岛的形象不再拘泥于逼仄的老城区,从而进发出新的活力;胶州湾海底隧道、跨海大桥的贯通终结“青黄不接”的历史,为青岛向国际化大都市的跨越又注入了一股力量。

经过这一次次大胆突破、勇于创新的改革,如今青岛的模样,已经从最初的规划图中跳脱出来。30年前,青岛的地标可能是关、栈桥等这些位于老城区的地方,而30年后的今天,五四广场、奥帆基地等东部新地标已经成了青岛的象征。年轻的青岛,冲出羁绊,在山海之间的土地上,萌发、生长、崛起。

伴随着城市地标的变化,30年的时光,足以令一座城市的脚步沿着蜿蜒的海湾,由西向东,走出一道神奇的轨迹。

跨越的脚步,也会受到阻碍。曾几何时,青岛,这座有着诗意名字的城市,却是一座干涸的城市。工农业发展受到缺水的限制,甚至连生活用水也严重不足。水,成了城市发展最大的瓶颈。1985年5月,就在青岛获批沿海开放城市的第二年,国务院批准引黄济青。这项对青岛意义重大的工程于1986年4月15日开工兴建,1989年11月25日正式通水。青岛,突破了水的束缚。

30年来城市的跨越,同时也不仅仅体现在高楼大厦的崛起、桥梁隧道的贯通、经济数据的增长,更体现在城市文化内涵的提升。

有人这样形容“软实力”:它不是高楼大厦,但却让钢筋水泥融入了创造的激情、生活的温情;它不是高速公路,但却影响着一个城市奔跑的速度、品质、耐力和安全;它难以体现为指标、数据,但却时时测算着一座城市的魅力、潜力、凝聚力。

的确,一座外表光鲜亮丽的城市,倘若缺少了“软实力”,也会被人称为“文化沙漠”。而“硬实力”与“软实力”往往也是相辅相成的。历史上的青岛大学名师云集,建树颇多,曾经为提升青岛的文化影响力和综合实力做出了贡献。而随着后来迁往济南,青岛便缺少了一座以城市名字命名的综合大学。青岛“硬实力”的提升,催生了青岛大学的重建;而青岛大学也成为青岛的一张文化名片。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青岛如愿成为奥运会帆船比赛举办城市,从此,青岛又有了一张新的名片――帆船之都。蓝海茫茫,帆影点点,青岛,走向了世界。

青岛之变范文第3篇

筹备奥帆赛这五年多来,给青岛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一个是促进了青岛的经济发展,借着奥运的东风,青岛这几年走上了良性循环的道路。这五年来,GDP平均增长是十六点多,财政收入平均增长是22%多。第二个是给青岛的城市建设带来了变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围绕着奥运,更好地改变城市形象,青岛这几年修了两条快速路,一些背街背巷的路都得到了改造,安装了路灯。火车站改造现在正在进行,飞机场改造工程现在也在进行。这些都在明年奥运会之前全部结束。另外海底隧道、海底大桥也正在建设之中,还建了一批的文化设施,像青岛大剧院,投资是一亿美元,正在建设之中。极地海洋世界已经建设好了,可以看企鹅表演,企鹅、海狮、海豚的表演,另外一些体育场馆正在建设当中。第三个是人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这几年青岛围绕着居民的住房、城市卫生、家庭低保等等,增加农民群众收入,解决居民的就业等等,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措施。这几年来,城市居民年均增长15.1%,农民的年均增长收入是11.8%。五年来都是以两位数的增长,青岛还提出了一个叫“民富为先,民生为重”的口号。把居民的就业、就医、住房、低保、上学等等,排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逐步的让群众有所改善。第五项就是城市环境有了一些改变,因为奥运有“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三大理念,绿色奥运就是让环境更加优美,现在看来,青岛的奥运硬环境建设,国内国外都不容置疑,大家都有信心。青岛去年预算内的财政收入是220亿元,他们提一个口号是“集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办好奥帆赛,所以奥运场馆建设一点没有问题。

王伟说,有些媒体担心的是我们的环境问题,在青岛,环境应该没有问题。但是青岛在环境检测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搞了一个“蓝天碧海”行动计划,围绕着大气、水和噪音等环境污染进行了综合治理。青岛人大专门通过了决议,近海海域不准搞任何带来污染的东西,包括向海域的排污,要得到全面的治理。青岛去年的空气优良率91%。

第五个方面就是城市文明这方面有了提升,青岛现在争取一个奥帆赛的筹备工作和城市文明的提升,能够形成良性互动,通过奥帆赛展示我们的城市形象。最终还是要靠青岛的人民来展示。

人文奥运,是整个奥帆赛筹备工作的重要核心和灵魂,所以青岛围绕着城市文明的提升,市民素质的提高,这几年做了许多工作。最重要的形成了两大品牌,一个是“文明赢得尊重”,一个是“向不文明说不”,围绕这两大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去年测试赛的时候,一些国外运动员、教练员提出有行人闯红灯的现象,再就是汽车太快。青岛开展“文明赢得尊重”活动。再一个就是向不文明行为说“不”,就是“垃圾不落地,文明在手中”活动,各个公共场所的排队,文明入厕、文明乘车、文明行路等等一系列的文明活动。市民的文明程度应当说有了很大的提升。

青岛之变范文第4篇

人们尚未从轮番上演的收购战中缓过神来,青岛啤酒的一场人事变动再次将公众的视野聚焦在啤酒上。

闪电离职

2011年1月10日,青岛啤酒第六届董事会临时会议传出消息:公司副总裁兼营销中心总裁严旭辞职。随后青岛啤酒公告称,严旭因个人原因辞去其所任职务,改任高级营销顾问,公司营销中心总裁由总裁孙明波兼任,同时聘任公司现营销中心总裁助理王瑞永为营销中心常务副总裁。青岛啤酒营销团队“换血”引起了广泛关注。

对于此次职务变动,严旭在微博上称,对自己十多年来为青啤发展做出的不懈努力感到无怨无悔与释然,并对培养自己多年的青啤公司心存感恩,祝福青岛啤酒公司的明天更美好。青啤公司则在公告中表示,严旭加盟青啤十二年来,其致力推行的“1+3”的品牌整合为青岛啤酒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于退出青岛啤酒营销第一线后做何打算,严旭并未多做解释,“我仍将在公司高级营销顾问的角色上继续为青岛啤酒国际化愿景的实现贡献力量。”

在啤酒行业这个以男性为主导的高管团队中,严旭在业内享有“铁娘子”的美誉。1998年,她以“中国国有企业第一批公开招聘的职业经理人”的头衔加入青岛啤酒,担任副总裁兼青岛啤酒华南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负责青岛啤酒在华南六省的生产、销售和经营管理工作。在她的带领之下,青岛啤酒经销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佳绩。她组织策划并实施的一系列奥运营销活动更是成为体育营销成功的经典案例。严旭的微博一直是青啤的营销平台,粉丝在百万以上,但在青啤公告之前的微博中,严旭从未透露有工作变化的信息。

一切毫无征兆,严旭的离职让业内感到惊讶。中旭商学院营销学院执行院长闫治民听闻此信息表示,“很突然,实在出乎意料。”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她突然离开自己辛勤耕耘12年的青啤帝国?

事起“大客户制”

严旭的离职,青岛啤酒在公告中低调称“因个人原因”。尽管如此,业界人士却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青啤的战略转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直言,严旭离职的直接原因或与其主导的“大客户制”营销体制在目前形势下难以推进有关。

据了解,青岛啤酒的营销体制是产销分离,实行的是“大客户制+微观运营”,即在一个新的市场开发区选定一个具备超级实力的大经销商客户,通过大客户对餐饮即饮场的丰富资源,迅速把青岛啤酒全面铺下去。这种营销体制是时任华南营销中心总经理的严旭于8年前在华南市场试水并取得巨大的成功。不过,更多的业内人士认为青啤“大客户制”在华南市场的成功,是在所有竞争对手当时忽略终端即饮场的特殊竞争条件下取得的。目前,所有啤酒品牌都加速渗透终端,这种形势下,大客户体制就很难推动了,“比如在一个新入的市场区域,各竞争品牌都已经比较成熟,这时要去找一个大客户独家销售青啤就比较难了。”

事实上,“大客户制”的局限性不止这一点。苏赛特零售研究机构啤酒研究员屈敬满告诉记者,“大客户对即饮场渠道资源丰富,但是对传统渠道如零售商店的渗透就非常受限,从而令青岛啤酒对终端市场最末端的把控往往是断层的。”这无疑给渠道垂直、渠道全方位立体化的雪花和燕京很大的市场进攻机会。近年,随着两大竞争对手的迅速崛起,青岛啤酒利润福地华南片区已经受到直接威胁。

此外,由于青岛啤酒委任大客户对市场有很大的管理权,而大客户下面的分销商宁愿由青岛啤酒公司层面直接领导,一般不愿意由同是“个体户”性质的大客户来领导。在青啤的运营中,“大客户制”的弊端也逐渐浮出水面。

面对种种议论,在公布辞职消息后,严旭在自己的微博中表明了对青啤“大客户制”的坚持。“我和青啤团队共同确立的发展战略以及大客户运作模式,是具有战略价值的,将支撑青啤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因为我的离去而发生了战略的转移,青啤的发展受到影响,那将是我最大的不成功。”业内人士一致认为,严旭离职极有可能使得青岛啤酒的营销体系被改写,尤其是“大客户制”贯彻深入华南区,啤酒业市场可能会出现比较大的变动。

青啤实谋做大

表面上看,严旭的离职是因为其主导的大客户制遭遇挫折,事实上这并不是导致其离职的重要原因。“‘大客户制’是‘替罪羊’,‘替’了规模上升不够这只‘羊’。”深圳市古德创想品牌营销管理机构副总经理蒋军表示:“严旭的离职,本质和核心原因是青岛啤酒的销售规模已经被华润雪花越拉越大。很多时候,中国企业一定要上规模,否则只有被人兼并。在青啤‘做大做强’和‘做强做大’的博弈中,显然前者完胜。”

近年,随着华润、燕京等一些知名品牌的不断扩张和百威、喜力等外来品牌的涌入,青岛啤酒虽然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还在,却已经失去了往日独尊的地位。有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不计入并购产能,华润雪花的销售量已经达到920万千升,而青岛啤酒为630万千升。青岛啤酒的市场增长虽然比上一年同期增长6%―7%,却略低于全国7%的平均水平。

300万千升的差距,令青啤压力倍增。青啤希望加大扩张步伐,赶超雪花,夺回头把交椅。而严旭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在市场上讲究精耕细作。有知情人士透露,在严旭掌舵青岛啤酒期间,非常注重品牌建设,严旭曾建议青啤不要再做收购,专注于品质利润。但青啤高层经营团队却希望通过并购扩张产能。去年底,青岛啤酒的战略就已经悄悄发生转变,继收购崂山、烟台、趵突泉等啤酒之后,又收购了银麦啤酒,并意图拿下杭州西湖啤酒和河南省维雪啤酒。然而,青啤却在这两单关键项目的并购上接连失手,被劲敌雪花和百威“抢亲”。屈敬满分析认为,“严旭虽然不一定是唯一责任人,但是全国市场未通盘考虑计划的失误,也是她退位的一个因素。”

青岛之变范文第5篇

名牌造就“青岛现象”

青岛,这片位于山东半岛的土地,因盛产知名企业和企业家而闻名。

由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主办的“2000年度中国十大经济人物推选活动”中,当选的10人中除了两位经济学家,余下的八位是企业家。而作为中等城市的青岛,当选的企业家占了八位中的三位,他们分别是: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已故前青岛啤酒集团总经理彭作义、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

在2002年国家公布的首批五个“全国质量管理奖”中,青岛市占据三席。分别是海尔集团、青岛港务局和海信集团;第二批又有青岛啤酒集团上榜;

在2002年全国十大改革新闻人物中,又有两名青岛企业家入选。

至于其他各类五花八门的奖项,很难逐一计数。目前,青岛已有6个产品获“中国驰名商标”,16个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是国内拥有“中国名牌产品”最多的城市。海尔集团、海信集团、澳柯玛集团、青岛啤酒集团、双星集团、青岛港务局、青岛钢铁集团等知名企业和张瑞敏、周厚健、汪海、彭作义、常德传、王玉科、鲁群生等知名企业家云集青岛……

正是这一批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和名牌企业家,构筑了国内罕见的“青岛现象”。

针对2002全国十大改革新闻人物中又有两名青岛企业家入选这一现象,评委会的有关专家认为,这“再次说明了青岛具备名牌企业和企业家成长的优良土壤而且这已经成为青岛最大的特色之一,其经验值得全国学习……”

“青岛现象”的根源:

政府职能转变很重要

那么,“青岛现象”产生的根源在哪里?

2002年6月,在青岛召开的“中国经济发展论坛”上,青岛一位市长的演讲,也许是对“青岛现象”产生和成因的最权威注解:政府培育,企业主体,社会保护等多因素的聚合,共同构成了“青岛现象”。青岛市政府认为,开发和培育名牌产品,不仅是企业的任务,更是政府指导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责任。

青岛经过20多年的精心培育,初步形成了名牌经济良好氛围,引发了相当广泛的名牌效益。目前,以名牌产品为龙头的名牌产业群为青岛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全国驰名商标和全国质量管理奖企业为龙头形成的名牌企业链,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名牌战略已为青岛作为中国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城市之一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证。

这位市长认为,青岛产生了一批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政府不可能“无为而治”,政府有着自己不管什么、管什么的职责范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政府管理职能的表现也是不同的。比如计划经济时代管得很细,对企业增加多少产品品种、生产多少数量等都会管。但事实证明,那样管不行。随着改革的深入,将企业生产经营权力还给了企业,像企业董事会,是企业生产销售经营方法等的决策者。当然,现今的政府对企业有不管的方面,也有管得细的方面。像改革过程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等体制方面的问题以及保护国有资产等方面,政府要切实管起来。

青岛本土企业家对“青岛现象”的认识和看法,可能更理性、也更直接。去年在青岛举行的“21世纪中国:国际化人才创业”项目洽谈会上,谈起“青岛现象”,青啤集团总经理金志国的感受是:现在面临市场经济环境,我们企业和政府的分工是很明确的,我感觉青岛市能培育出这么多优秀企业,关键是政府在营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第二,是给企业一个好的机制,真正把企业放在市场环境中去考虑,给企业松绑,把企业推向市场,让市场自行去生存发展,企业可以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来自由发挥,从而实现现代化企业经营方式与市场接轨。

对此,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颇有同感。他认为企业发展关键有两个必要条件,一个是企业素质,一个是所处的外部环境。可以肯定的是,企业自身的素质是第一位的。青岛为什么搞得较好的国有企业多,我认为其中的重要原因,是青岛的企业形成了良性的竞争氛围,促进了企业素质的提高。这像一个班级一样,学生都争先恐后去学习,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就很浓,相反的,如果学生间学习竞争向上的气氛并不浓,这个班级学习成绩就上不去。那么,青岛就有一个比较好的竞争氛围,促使企业在竞争中提高素质。这种氛围也和政府有密切联系,如果政府不尊重市场机制,这种竞争就不可能形成,内部因素和外部竞争环境实际上有密切联系。

关于政府“有所为”与“有所不为”,周厚健坦言: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制的健全、市场秩序的维护、产权的保护等等,政府必须管,这对企业的经营行为、经营成果等有很大影响。而具体到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政府的确不该管。对我们这种国有企业来说,青岛市政府开明的是,更多的是站在政府的角度进行宏观管理,而较少地行使“老板”的权利,而且政府在管的一些方面对企业很有启发,如大企业发展战略、高新科术企业发展战略、名牌战略等。

青啤公司现在全国17个省、市有40多家分公司,进行一番地区和政府间横向比较之后,金志国说“总体上感觉,在市场经济形势下,我们国家包括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能都是在不断转变,而青岛是更早地创立使企业能够在市场很好运行的环境,树立了很好的机制。市场越成熟的地方,这种职责分配愈合理。”

青岛市一位政府官员也认为,青岛市委、市政府的高明之处在于,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树起了有所作为的进取意识。青岛制定一系列政策是为了最大限度调动企业大胆经营的积极性,而且主要靠企业主体自身去发展企业。市政府在不同阶段实行不同的方法,如20世纪80年代树标牌、模范企业,90年代注重高新技术发展战略、大企业发展战略、名牌战略,而后又抓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正是在这些过程中,青岛市政府不断总结经验做法,努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也正是因了培植名牌企业的行之有效的做法,给青岛市带来了甜头和收获。目前,青岛名牌企业的经济总量占全市工业的60%以上名牌企业已成为青岛经济的重要支撑和发展潜力所在。

“青岛现象”的反思

尽管如此,业内人士还是对“青岛现象”表现了忧虑之处:在全国范围来看,为何只有一个“青岛”?如果这

样的城市或者说这样的企业能够再多一些,或许我国的经济建设会更好。

从“青岛现象”产生的根源来看,政府的体制环境是重要因素之一,那么由此看来,我们其他的地方政府为何不能为企业的成长造就相关的环境呢?特别是我国在与世界贸易组织接轨的过程中,政府的职能转化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