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1 15:31:29
欧美歌曲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戏曲 欧洲歌剧 差异
中国的戏曲与欧洲的歌剧,是世界两大戏剧艺术体系的突出代表。作为综合艺术的戏剧,是多元文化的集中表现,是人们社会生活、文化传统及心理素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下来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产物。因此,中国戏剧和欧洲歌剧具有各自鲜明的艺术特色及深厚的美学特征。
一、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的形于发展
(一)中国戏曲的形成发展
中国的戏曲是古代的舞剧的继承和发展。中国最早的舞剧是葛天氏的《吕氏春秋·古乐篇》,这是一种集音乐、舞蹈、器乐为一体的艺术。南北朝时期,产生了民间歌舞戏和参军戏。如歌舞大戏《大面》、《踏谣娘》,如产生于东晋时期的参军戏在隋唐时期仍属于“散乐”的范畴,并十分流行。
从原始歌舞逐渐发展成以歌舞演故事,是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历经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几千年。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中国戏曲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是经过数百年的承续、发展,而成熟的渐变过程,因而中国戏曲根基深厚,艺术体系完善。
(二)欧洲歌剧的形成与发展
欧洲歌剧发源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因此意大利被赞誉为“欧洲歌剧的故乡”。意大利早期歌剧称为“音乐戏剧”,它是一种音乐、文学、戏剧、美术、舞蹈相结合的综合艺术体裁。它的诞生是巴罗克时期音乐艺术领域最伟大的一场革命。
欧洲歌剧的音乐素材大多来源于民歌和宗教音乐。1597年第一部歌剧《达夫尼》诞生,由利努契尼提供脚本,佩里作曲,但这部歌剧没有流传下来。1600年,利努契尼和佩里再次合作,创造了歌剧《尤丽迪茜》。其题材来自圣经,这部歌剧已经具有了严格意义上歌剧的雏形——宣叙调、歌曲、合唱、舞蹈管弦乐队和终曲。
18世纪末19世纪初,意大利的社会动荡不安。使歌剧进入了衰落时期。但是在民族运动的影响下,作曲家罗西尼又恢复了意大利的歌剧艺术。在罗西尼之后,有许多才华横溢的音乐家涌现出来,如贝利尼、多尼采蒂、威尔第等都在意大利歌剧史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出现了一股“真实主义”。“真实主义”着重描述普通人的情感冲动和暴烈行为。它取材于社会生活,尤其是体现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形象,改变了以前浪漫派歌剧所表现的神话故事内容。后来,欧洲出现了正歌剧,正歌剧是用歌唱来展开戏剧的。对正歌剧做出突出贡献的是威尔第,他的艺术生涯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中国戏曲和欧洲歌剧的差异
(一)写意与写实
中国戏曲和欧洲歌剧对于美的艺术追求,都与各自的民族文化渊源和艺术观念息息相关。中国人认为“凡音之起,有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乐记》)。因而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是强调“以我观物”的美学准则。西方人则认为艺术应该“被物所没”,强调“以物现物”的重要哲学思想。中国的戏曲与诗、词、歌、赋有着渊源的关系,偏重“言志”抒情,欧洲歌剧导源于古希腊的史诗戏剧,偏重再现模仿。中国戏曲“写意”求美,欧洲歌剧“写实”求真。这两种不同的艺术美学观与音乐的创造方法密切相关。
(二)唱戏与唱歌
中国的戏曲以曲唱戏。通过唱来戏说内容;欧洲的歌剧则以歌唱剧,即用美声歌唱来倾诉感情。所以,过去中国演出的场所是“戏院”,欧洲的演出场所是“剧院”。这种称谓也是巧合,但恰也与此相关。
(三)在发声方面差别
声音是传播的主要因素,戏剧音乐的歌唱发声是通过技术训练而成为艺术化的声乐技巧。一般说,中国戏曲的发声讲究甜润圆亮,而欧洲歌剧则求明亮宽洪。中国戏曲的发声技巧是运用丹田之气拖住底气使声音结实饱满、圆润悦耳,运用轻重抑扬的发声技巧,能将剧中人物的复杂感情表现的淋淋尽致。欧洲歌剧在19世纪40年代,随着威尔第爱国主义歌剧的兴起,加之乐队扩大,配器加重,因而声音要求偏重表现激情慷慨的情绪,即用浓厚的胸腔和宏大的音量,以达到刚劲奔放的戏剧效果。
(四)在吐字方面的不同
唱腔的基础是字的音与情,无论是中西,演唱时都是要求字情结合,二者来共同体现完美的艺术形象。但是,在民族习惯和审美意识中西尚有区别。中国戏曲强调字重腔轻,由字生腔,由腔生情,欧洲歌剧则强调美声表现,由生得情,由情生音。或者说中国戏曲是曲从属于字,欧洲歌剧则言从属于歌,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综上所述,中国戏曲和欧洲歌剧的形成与发展及其艺术特点是:中国古代戏曲音乐是民间舞蹈——吟唱诗词——戏曲艺术的嬗变过程。欧洲歌剧则以作曲家为主,吸收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加以交大发展,可以这样说,欧洲歌剧是有作曲家用音乐来写戏剧的,因而歌剧既有作曲家的个人风格,又有不同剧目的独特性格。中国戏曲和欧洲歌剧,在表现体系和艺术创作方面都有不同,但作为戏剧音乐是有共同之处的,可以相互吸收,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2]孙继南、周柱.中国音乐通史简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连波.国乐飘香.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4]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民族音乐概论.1980(1).
欧美歌曲范文第2篇
(一)艺术歌曲是一种声乐体裁
有关艺术歌曲的概念或定义,有着许多不同的版本,这是学术发展的必然现象,即使是在西方学术界,不同国家也有着不同的理解或界定“德国出版的音乐大百科《古今乐典》中“Lied”这个词条把歌曲分为三大类:Kunstlied(艺术歌曲)、Volkslied(民歌)和Kirchenlied(教堂歌曲)”明确提出艺术歌曲是歌曲体裁的一大类别。在《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中,“艺术歌曲”更明确指出:“一种由专业作曲家创作且与民歌相区别的,具有严肃艺术意味的歌曲体裁。”而在《新哈弗音乐辞典》中对“艺术歌曲”进一步解释为:“艺术歌曲是作为室内音乐会目的而创作的歌曲,以区别民歌和流行歌曲。它在传统上是为诗歌所谱写的音乐,歌词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而且与大多数民歌和流行歌曲有所不同。艺术歌曲的伴奏是由作曲家制定创作的,而不是表演者即兴发挥改写而成”。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对艺术歌曲的解释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普遍盛行的一种抒情独唱歌曲”,“其特点是歌词多半采用著名诗歌,侧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表现手段及作曲技法比较复杂,伴奏占有重要地位”。总的来说,“艺术歌曲”是一种富有特定含义的歌曲体裁。概而言之,艺术歌曲是以表达个人内心情感为目的,采用精美诗作(大多是名家名作)与优美曲调的完美结合的形式,配以艺术性较强并能高度反映诗情的伴奏的一种声乐体裁形式,这种歌曲因诗作的题材不同而各异,可以是叙事,也可以是抒情的。
(二)艺术歌曲的历史渊源
在声乐发展史中,最初出现歌唱与诗歌相结合的形式应属于古希腊荷马(HomeroS)时期的《荷马史诗》,以及中国古代的《诗经》两部作品。《荷马史诗》以叙事歌曲为基础,采用歌唱与诗歌相结合的形式,有弗兰、潘和酒神之歌等三种基本声乐艺术形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有风、雅、颂三种不同组成部分。
浪漫主义时期德国的Lied被世人关注并引起重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19世纪,歌唱者不仅仅演唱歌剧,而且开始出现了以音乐会形式演唱一些小型的“声乐小品”,这种声乐小品,在当时的音乐界被称为“音乐会歌曲”,也就是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Lied”。
法国艺术歌曲被称为chanson或Romanoe,其历史略晚于德奥艺术歌曲。法国艺术歌曲的起源,我们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在当时己经有了用琉特琴伴奏的独唱曲和民歌,在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之后有人把《圣经》翻译成通俗的语言,并谱写成歌曲,成为街头歌曲。到了17世纪时,从意大利传入了浪漫曲,这种浪漫曲在现在艺术院校的声乐教学中还在使用。
艺术歌曲在俄国称为Roman。,即浪漫曲,来源于西班牙语。在欧洲其他国家,也曾用“罗曼斯”一词作为与诗相结合的抒情歌曲的通称。18世纪后半叶,一些茨冈歌唱家对“罗斯歌曲”及“俄罗斯歌曲”的演绎受到俄罗斯各阶层人的欢迎,因而获得了“茨冈浪漫曲”的称呼。自19世纪初起,在俄罗斯一直沿用“浪漫曲”一词,作为一种有乐器(主要是钢琴)伴、与诗词相结合的声乐体裁的名称。
二、艺术歌曲的体裁特征
(一)历史及人文属性
在浪漫主义时期的欧洲,首先出现了浪漫派的文学运动,成为浪漫主义文化艺术兴盛的初始动力。总体上来讲,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具有如下音乐的人文特征:艺术歌曲的旋律的抒情性多于戏剧性,注重表达于清感的表达,侧重反映诗词含义。在伴奏方面(以钢琴为主),伴奏或以适当的和弦配合曲调,或以间奏形式穿插其中,或以独立形式独立于独唱部分。在曲式方面,曲式由诗的结构来决定。分为:分节式、自由式、连创式三种类型。艺术歌曲常用“套曲”形式,这是由同一诗人所写的一组诗,由同一作曲家配上音乐的作品。注重个体感性的美,追求诗化意境的美。这种美的由来就是艺术歌曲的历史及其人文属性的由来。
(二)诗情与乐情的完美结合
声乐作品的诗情为乐情奠定了抒情的基调。就诗情与乐情的结合来看,诗情是乐情的先导和基础,而乐情又是诗情的深化与发挥。艺术歌曲的形成和发展使其具备了浓郁的人文气质,但是这种人文气质却是通过诗情与乐情的“完美“结合表现出来,这也是艺术歌曲的核心美学特征。艺术歌曲的诗化意境主要由歌词、旋律和伴奏三种因素结合构成。
诗情与乐情的完美结合是艺术歌曲的本质特点,也是德奥艺术歌曲所传达的基本创作观念。浪漫主义后期己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文学现实主义和戏剧性倾向给音乐各部门施加愈来愈重的压力下,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歌曲作曲家所取得的诗与乐之间的平衡,逐渐地但又刻意地被改变……但是总体上,不管创作风格和审美取向怎样改变,艺术歌曲作曲家力图将文学性较强的诗篇与音乐创作完美结合的初衷是不变的。
(三)民族性格特征
德奥的艺术歌曲从产生开始,就秉承本民族的音乐传统,并且,随着艺术歌曲在法国、俄国、等东欧、北欧国家的兴起,并形成了诸多流派,各民族特色也相应丰富起来。
作曲家创作艺术歌曲时对民族素材[www.dylw.net ]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旋律中的民歌主题。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作品不仅与当时德国民族诗人的诗歌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与奥地利、德国的民间音乐有着血缘关系。其次,在调式、和声对位方面,是欧洲音乐的重要元素,这些的运用大大拓展了音乐的表现力。舒伯特来自于民众,舒曼、勃拉姆斯与民间音乐的联系也非常密切,他们创作的艺术歌曲都是建立在西洋民族大、小调体系之上,具有深厚的民族调式基础。使艺术歌曲的民族气质!民族韵味符合欧洲人的审美情趣。
(四)艺术歌曲的伴奏
艺术歌曲的伴奏是人声与伴奏乐器(主要是钢琴伴奏)的奇妙结合)这里的伴奏既不是像往常歌曲作曲家的歌曲中那样只是简单的和声上的辅助和音响上的烘托,也不是像现代歌曲作曲家那样从管弦乐的角度设想,把声乐部分纳入一个类似交响乐的结构之中, 而是由于作曲家吃透了音乐的基本要素,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气氛渲染、意境烘托、场景描写、形象塑造和性格表达等,可以说,艺术歌曲的伴奏,特别是钢琴伴奏与歌曲旋律同等重要的,也是最能体现艺术歌曲品质与特色的重要部分。
艺术歌曲是有着多声特点,具有诗歌、人声旋律、伴奏的立体性融合的结构形式;它的题材多反映个人情感及内心感受,直接反映人的内心,让人内省;它最典型的体裁特征是诗情与乐情的完美结合,艺术歌曲作为一种特有的声乐艺术体裁,有着其特有的体裁形式、审美特征及结构特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作曲家对于所选择的题材内容因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生活有可变性,但是任何艺术体裁都有特有的形式结构和审美规范,这都是音乐创作经验长期积累定型下来的,任何一种歌曲体裁创作的多样性及不同作曲家的独创风格都不会改变其本身的特性。
参考文献:
[1]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刘大巍、夏美君:《声乐艺术论6》,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3]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4]石惟正:《声乐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欧美歌曲范文第3篇
关键词:艺术歌曲 体裁 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一、艺术歌曲的的概念界定及历史渊源
(一)艺术歌曲是一种声乐体裁
有关艺术歌曲的概念或定义,有着许多不同的版本,这是学术发展的必然现象,即使是在西方学术界,不同国家也有着不同的理解或界定“德国出版的音乐大百科《古今乐典》中“Lied”这个词条把歌曲分为三大类:Kunstlied(艺术歌曲)、Volkslied(民歌)和Kirchenlied(教堂歌曲)”明确提出艺术歌曲是歌曲体裁的一大类别。在《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中,“艺术歌曲”更明确指出:“一种由专业作曲家创作且与民歌相区别的,具有严肃艺术意味的歌曲体裁。”而在《新哈弗音乐辞典》中对“艺术歌曲”进一步解释为:“艺术歌曲是作为室内音乐会目的而创作的歌曲,以区别民歌和流行歌曲。它在传统上是为诗歌所谱写的音乐,歌词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而且与大多数民歌和流行歌曲有所不同。艺术歌曲的伴奏是由作曲家制定创作的,而不是表演者即兴发挥改写而成”。
《中国大百科全书q音乐舞蹈卷》对艺术歌曲的解释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普遍盛行的一种抒情独唱歌曲”,“其特点是歌词多半采用著名诗歌,侧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表现手段及作曲技法比较复杂,伴奏占有重要地位”。总的来说,“艺术歌曲”是一种富有特定含义的歌曲体裁。概而言之,艺术歌曲是以表达个人内心情感为目的,采用精美诗作(大多是名家名作)与优美曲调的完美结合的形式,配以艺术性较强并能高度反映诗情的伴奏的一种声乐体裁形式,这种歌曲因诗作的题材不同而各异,可以是叙事,也可以是抒情的。
(二)艺术歌曲的历史渊源
在声乐发展史中,最初出现歌唱与诗歌相结合的形式应属于古希腊荷马(HomeroS)时期的《荷马史诗》,以及中国古代的《诗经》两部作品。《荷马史诗》以叙事歌曲为基础,采用歌唱与诗歌相结合的形式,有弗兰、潘和酒神之歌等三种基本声乐艺术形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有风、雅、颂三种不同组成部分。
浪漫主义时期德国的Lied被世人关注并引起重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19世纪,歌唱者不仅仅演唱歌剧,而且开始出现了以音乐会形式演唱一些小型的“声乐小品”,这种声乐小品,在当时的音乐界被称为“音乐会歌曲”,也就是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Lied”。
法国艺术歌曲被称为chanson或Romanoe,其历史略晚于德奥艺术歌曲。法国艺术歌曲的起源,我们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在当时己经有了用琉特琴伴奏的独唱曲和民歌,在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之后有人把《圣经》翻译成通俗的语言,并谱写成歌曲,成为街头歌曲。到了17世纪时,从意大利传入了浪漫曲,这种浪漫曲在现在艺术院校的声乐教学中还在使用。
艺术歌曲在俄国称为Roman。,即浪漫曲,来源于西班牙语。在欧洲其他国家,也曾用“罗曼斯”一词作为与诗相结合的抒情歌曲的通称。18世纪后半叶,一些茨冈歌唱家对“罗斯歌曲”及“俄罗斯歌曲”的演绎受到俄罗斯各阶层人的欢迎,因而获得了“茨冈浪漫曲”的称呼。自19世纪初起,在俄罗斯一直沿用“浪漫曲”一词,作为一种有乐器(主要是钢琴)伴、与诗词相结合的声乐体裁的名称。
二、艺术歌曲的体裁特征
(一)历史及人文属性
在浪漫主义时期的欧洲,首先出现了浪漫派的文学运动,成为浪漫主义文化艺术兴盛的初始动力。总体上来讲,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具有如下音乐的人文特征:艺术歌曲的旋律的抒情性多于戏剧性,注重表达于清感的表达,侧重反映诗词含义。在伴奏方面(以钢琴为主),伴奏或以适当的和弦配合曲调,或以间奏形式穿插其中,或以独立形式独立于独唱部分。在曲式方面,曲式由诗的结构来决定。分为:分节式、自由式、连创式三种类型。艺术歌曲常用“套曲”形式,这是由同一诗人所写的一组诗,由同一作曲家配上音乐的作品。注重个体感性的美,追求诗化意境的美。这种美的由来就是艺术歌曲的历史及其人文属性的由来。
(二)诗情与乐情的完美结合
声乐作品的诗情为乐情奠定了抒情的基调。就诗情与乐情的结合来看,诗情是乐情的先导和基础,而乐情又是诗情的深化与发挥。艺术歌曲的形成和发展使其具备了浓郁的人文气质,但是这种人文气质却是通过诗情与乐情的“完美“结合表现出来,这也是艺术歌曲的核心美学特征。艺术歌曲的诗化意境主要由歌词、旋律和伴奏三种因素结合构成。
诗情与乐情的完美结合是艺术歌曲的本质特点,也是德奥艺术歌曲所传达的基本创作观念。浪漫主义后期己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文学现实主义和戏剧性倾向给音乐各部门施加愈来愈重的压力下,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歌曲作曲家所取得的诗与乐之间的平衡,逐渐地但又刻意地被改变……但是总体上,不管创作风格和审美取向怎样改变,艺术歌曲作曲家力图将文学性较强的诗篇与音乐创作完美结合的初衷是不变的。
(三)民族性格特征
德奥的艺术歌曲从产生开始,就秉承本民族的音乐传统,并且,随着艺术歌曲在法国、俄国、等东欧、北欧国家的兴起,并形成了诸多流派,各民族特色也相应丰富起来。
作曲家创作艺术歌曲时对民族素材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旋律中的民歌主题。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作品不仅与当时德国民族诗人的诗歌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与奥地利、德国的民间音乐有着血缘关系。其次,在调式、和声对位方面,是欧洲音乐的重要元素,这些的运用大大拓展了音乐的表现力。舒伯特来自于民众,舒曼、勃拉姆斯与民间音乐的联系也非常密切,他们创作的艺术歌曲都是建立在西洋民族大、小调体系之上,具有深厚的民族调式基础。使艺术歌曲的民族气质!民族韵味符合欧洲人的审美情趣。
(四)艺术歌曲的伴奏
艺术歌曲的伴奏是人声与伴奏乐器(主要是钢琴伴奏)的奇妙结合)这里的伴奏既不是像往常歌曲作曲家的歌曲中那样只是简单的和声上的辅助和音响上的烘托,也不是像现代歌曲作曲家那样从管弦乐的角度设想,把声乐部分纳入一个类似交响乐的结构之中,而是由于作曲家吃透了音乐的基本要素,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气氛渲染、意境烘托、场景描写、形象塑造和性格表达等,可以说,艺术歌曲的伴奏,特别是钢琴伴奏与歌曲旋律同等重要的,也是最能体现艺术歌曲品质与特色的重要部分。
艺术歌曲是有着多声特点,具有诗歌、人声旋律、伴奏的立体性融合的结构形式;它的题材多反映个人情感及内心感受,直接反映人的内心,让人内省;它最典型的体裁特征是诗情与乐情的完美结合,艺术歌曲作为一种特有的声乐艺术体裁,有着其特有的体裁形式、审美特征及结构特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作曲家对于所选择的题材内容因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生活有可变性,但是任何艺术体裁都有特有的形式结构和审美规范,这都是音乐创作经验长期积累定型下来的,任何一种歌曲体裁创作的多样性及不同作曲家的独创风格都不会改变其本身的特性。
参考文献:
[1]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刘大巍、夏美君:《声乐艺术论6》,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3]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4]石惟正:《声乐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欧美歌曲范文第4篇
器乐
器乐的表演形式有独奏、齐奏、重奏、合奏等,体裁形式有交响曲、组曲、协奏曲、序曲、室内乐、前奏曲、进行曲、幻想曲、奏鸣曲、回旋曲、变奏曲等。
西洋乐器一般分为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
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弦乐器音域宽广,富于歌唱性,表现力极强,是很好的独奏、重奏、合奏和伴奏乐器,是交响乐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木管乐器短笛、长笛、单簧管、双簧管、英国管、大管等。木管乐器因用乌木或硬木制造而得名。新式长笛虽改用金属制作,但其发声原理仍同木管乐器,所以仍属木管乐器。管体发声如长笛、短笛,簧片发声如单簧管、双簧管、英国管、大管。木管乐器音色丰富优美,可以演奏音阶、半音和音程跳跃。
铜管乐器小号、圆号、长号、大号。铜管乐器是以唇代簧,气流通过号嘴使管柱振动而发声,以其雄厚威武的音响常用于表现弦乐器和木管乐器本身无法达到的音乐高潮。
打击乐器:定音鼓、小军鼓、钹、木琴、三角铁、钟琴、钢片琴等。打击乐器种类丰富,音色各具特色,都是靠敲击发声,基本用于合奏中。根据其表现性能可分为节奏类(定音鼓、小军鼓、钹、锣等)和旋律类(钢片琴、钟琴、木琴等)。
室内乐原指在室内演奏的小型重奏曲,以弦乐四重奏居多,如吴祖强的《弦乐四重奏》、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
协奏曲一种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的大型乐曲,用什么乐器担任独奏就叫什么协奏曲,如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长笛协奏曲、琵琶协奏曲等。协奏曲通常为三个乐章,也有单乐章的,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第一钢琴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等。
交响曲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多乐章音乐作品,一般由四个乐章组成快板、慢板、小步舞曲或诙谐曲、急板或快板。
圆舞曲以三拍子、慢速、滑步和旋转为特征的舞曲,著名的有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
进行曲:配合人们行进步伐的乐曲,节奏鲜明、铿锵有力。著名的有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贝多芬的《土耳其进行曲》、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茨基进行曲》、柏辽兹的《拉科齐进行曲》等。
小夜曲: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一种在傍晚演唱的情歌,具有宁静抒情的气质,通常用吉他或曼陀铃伴奏。近代的小夜曲既有声乐作品,如舒伯特的《小夜曲》、托塞蒂的《小夜曲》,也有器乐作品,如海顿的《弦乐小夜曲》等。
声乐
声乐的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重唱、对唱、合唱、轮唱等,声乐的形式有颂歌如《延安颂》、抒情歌曲如《祖国,慈祥的母亲》、叙事歌曲如《歌唱二小放牛郎》、讽刺歌曲如《跳蚤之歌》、诙谐歌曲、摇篮曲等。
人声分类
男声:分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三种。男高音音区较高,音质清朗嘹亮,如帕瓦罗蒂的《我的太阳》、胡松华的《赞歌》、李双江的《红星照我去战斗》;男中音音域略低于男高音,音质比较厚实,如刘秉义的《我为祖国献石油》、胡宝善的《我爱这蓝色的海洋》等;男低音音质低沉浑厚,如俄国著名男低音夏里亚宾的《伏尔加船夫曲》。
女声:分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三种。一般女声比男声的音域音区高,音质音量更清亮华丽,女高音如马玉涛的《马儿啊,你慢些走》、李谷一的《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女中音如罗天婵的《黑子赛琳娜》、关牧村的《打起手鼓唱起歌》;女低音较少。
童声:指变声期前男女儿童的歌唱发声。童声音质近于女声,但发声更稚嫩、清亮。按实际音域和音色特点,童声又分为高音和低音两种。童声歌曲较之成人歌曲易于分辨。
歌曲分类
进行曲:一般是用来配合队伍行走步伐的乐曲,多采用强弱分明的二拍子,具有雄壮有力的气质,如法国的《马赛曲》,我国作曲家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麦新的《大刀进行曲》、郑律成的《进行曲》等。
抒情歌曲:抒情歌曲表现为内容广泛,风格多种多样,以独唱形式居多,具有曲调优美、歌唱性强、感情细腻等特点,如刘雪庵的《红豆词》、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她》、田歌的《草原之夜》、雷振邦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颂歌:以歌颂祖国、人民、党、领袖、英雄以及一切令人尊敬的对象为内容的歌曲,多采用宏伟磅礴的气势、舒展性的节奏和宽广性的曲调,如田光、傅晶的《北京颂歌》、刘炽的《祖国颂》、关峡的《公仆赞》等。
艺术歌曲:十九世纪起源于德国的一种精致的独唱歌曲,现多指由专业人士演唱的难度大、声乐技巧要求较高的声乐作品。艺术歌曲的歌词多采用名作家或名诗人的作品,由作曲家精心谱曲并谱写的伴奏。此后,世界各国凡具有类似特色的创作歌曲均被划入艺术歌曲之列,如舒伯特的《小夜曲》和《菩提树》,库尔蒂的《重归苏莲托》、托塞利的《小夜曲》、古诺的《圣母颂》等。我国作曲家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她》、青主的《我住长江头》、黄自的《玫瑰三愿》、贺绿汀的《嘉陵江上》、郑秋枫的《我爱你,中国》、陆在易的《祖国,慈祥的母亲》等。
另外,还有诙谐风趣性、讥刺嘲笑性、叙事性和舞蹈性的歌曲等,但数量较少。
歌剧:最早源于十六世纪的意大利,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诗歌)、舞台美术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朗诵词)及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及说白等艺术形式组成。歌剧音乐是器乐和声乐的综合,器乐部分由管弦乐队演奏,全剧开幕之前有序曲,幕间有幕间曲,幕中有场景音乐。声乐部分有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欧洲歌剧的典型代表作有比才的《卡门》、威尔第的《茶花女》、格林卡的《伊凡・苏萨宁》等。中国歌剧的典型代表作有《白毛女》(包含《北风吹》《扎红头绳》《廊檐下红灯照花了眼》《老天杀人不眨眼》《太阳出来了》)和《刘胡兰》,张敬安、欧阳谦叔的《洪湖赤卫队》,羊鸣、姜春阳、金砂的《江姐》等。
组歌:由多首内容有关联的歌曲组成的声乐套曲,如我国反映解放战争的沈亚威等人的《淮海战役组歌》和唐珂、生茂等人的《长征组歌》,还有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冬之旅》《美丽的磨房女》等。
大合唱:一种大型多乐章的声乐套曲,包括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合唱等形式,如我国作曲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马思聪的《祖国大合唱》,以及英籍德国作曲家亨德尔的《弥赛亚》、奥地利作曲家海顿的《创世纪》。
舞剧:一种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法,综合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形式,表现特定人物和戏剧情节的舞台表演艺术,欧洲称之为芭蕾舞剧。舞剧音乐包括序曲、舞曲、进行曲和场景音乐、幕间曲等,代表作有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普罗科菲耶夫的《灰姑娘》,吴祖强、杜鸣心等人的《红色娘子军》,商易的《小刀会》等。
音乐流派
巴洛克时期:大约从十六世纪末到1750年之间的音乐,人们习惯称之为巴洛克音乐。以德、意、法几个国家为物有巴赫、亨德尔、维瓦尔第等。
古典乐派: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产生于欧洲的音乐潮流及创作风格,古典三杰有海顿、贝多芬、莫扎特,其他音乐家还有勃拉姆斯、罗西尼、帕格尼尼、韦伯。
浪漫乐派:十九世纪初到十九世纪中叶产生于欧洲的一种新的音乐潮流及创作风格,代表人物有李斯特、门德尔松、舒伯特、肖邦、柏辽兹等。
民族乐派:十九世纪中叶浪漫主义音乐中后期在俄罗斯、东欧、北欧各国兴起的一个音乐流派,艺术家大多是激进的爱国主义者,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们善于采用本国优秀的民间歌调作为音乐素材,表现爱国主义的英雄主题,赞美祖国瑰丽的山河。代表人物有斯美塔那、德沃夏克、格里格、西贝柳斯、格林卡、巴拉基列夫、鲍罗丁、柴可夫斯基等。
部分音乐人
巴赫:德国著名作曲家,作品有《平均律钢琴曲集》《勃兰登堡协奏曲》等。
海顿:奥地利作曲家、欧洲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最早确立了弦乐四重奏和近代交响乐的结构形式。他是一位多产作曲家,仅交响乐就写了一百多部,被称为“交响乐之父”,代表作有《告别交响曲》《惊愕交响曲》《时钟交响曲》、清唱剧《创世纪》《四季》等。
贝多芬:德国人,世界著名作曲家之一,被称为“乐圣”,一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这在其音乐中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主要作品有交响乐九部(其中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合唱》)、钢琴协奏曲五部、钢琴奏鸣曲三十二部(包括《悲怆》《月光》《热情》《皇帝》等)、小提琴奏鸣曲十首、弦乐四重奏十六首、管弦乐曲《埃格蒙特》、歌剧《菲黛里奥》及大量的声乐曲。
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因一生创作了六百多首歌曲被誉为“歌曲之王”,一生在封建反动复辟势力的统治下度过,主要作品有歌曲《魔王》《菩提树》《野玫瑰》《鳟鱼》、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交响乐《b小调(未完成)交响曲》、钢琴曲《军队进行曲》、钢琴五重奏曲《鳟鱼》等。
莫扎特:奥地利音乐家,被誉为“天才音乐家”,主要代表作有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交响乐《降E大调交响曲》《g小调交响曲》及钢琴曲《土耳其进行曲》等大量作品。
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作曲家,一生创作了四百多首圆舞曲,被誉为“圆舞曲之王”,主要作品有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春之声》《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以及轻歌剧十余部。
德沃夏克:捷克作曲家,主要作品有《e小调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狂欢节序曲》和歌剧《水仙女》等。
柴可夫斯基:俄国作曲家,主要作品有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禁卫军》、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交响曲《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六(悲怆)交响曲》及钢琴曲《四季》《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意大利随想曲》。
肖邦:波兰著名.钢琴家、作曲家,被誉为“钢琴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代表作有《军队波兰舞曲》《英雄波兰舞曲》《革命练习曲》等。
柏辽兹:法国作曲家,最大成就是交响乐,主要作品有《幻想交响曲》《罗马狂欢节》等。
比才:法国作曲家,主要作品有歌剧《卡门》《采珍珠者》、管弦乐组曲《阿莱城姑娘》等。
普罗科菲耶夫:原苏联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主要作品有歌剧《战争与和平》《三个桔子的爱情》、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灰姑娘》、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他的作品旋律清新,和声新颖,手法独特。
圣一桑:法国作曲家,主要作品有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歌剧《参孙与达丽拉》、交响诗《骷髅之舞》以及小提琴曲《引子与回旋随想曲》等。
强力五人集团:十九世纪俄罗斯五位音乐家组成的集体,他们是巴拉基列夫、鲍罗丁、穆索尔斯基、居伊、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欧美歌曲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艺术歌曲在浪漫主义时期发展到颠峰,本文通过对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的背景分析、词曲关系、钢琴伴奏、二度创造等方面,论述了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演绎过程。
研究音乐作品的人文演绎,首先要对“人文”的观念有明晰的界定。“人文”这个词有三种指称:第一,指对最高价值、终极关怀的一种诉求;第二,指把人作为最高价值的所谓“唯人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等);第三,指文史哲艺这些人文学科的学习和培养。而在音乐作品中,这三个指称是三合一的。音乐作品以对最高价值和终极关怀为诉求,以人道人本主义为核心,通过音乐作品的表现和演奏促进本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一、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的产生背景
十九世纪初,欧洲文学艺术形成了一种新的潮流、新的风格,即“浪漫主义”。浪漫主义的产生,虽可追溯到十八世纪,但是它形成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及拿破仑专政时期。而对它起决定作用的则是后来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和封建势力的复辟。在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中,反映了当时欧洲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和对社会生活的态度。
十九世纪欧洲各国反对拿破仑的民族解放运动是具有两重性的。人民的力量推翻了拿破仑的统治,但战争的结束给人民带来的不是自由民主,而是更深的痛苦和黑暗。当时的知识分子看到的社会现实是堕落和理想的破灭。由于知识分子所处的社会地位、思想情绪以及对待革命、生活的态度不同,因此,形成了进步的和反动的两种浪漫主义倾向。WWW.133229.COM1830年及1848年两次革命的高潮时期,也正是此类浪漫主义最兴盛的时期。在1848年大革命失败后,此类浪漫主义几乎影响了整个19世纪的下半叶的欧洲,其特征是充满着消极的、悲观的、神秘的色彩,它几乎影响了整个19世纪的下半叶的欧洲。
二、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的人文特征
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其对音乐最高价值和终极关怀为诉求,以人道人本主义为核心的特征,从它与文学诗歌,歌曲的词曲,钢琴伴奏和再创作等方面表现出来。
(一)感性诗话的音乐
歌曲与诗歌分属两个不同的艺术形态,但它们具有相同的存在形式即时间。这一基本的属性是两者结合的前提。音乐是非再现性艺术,而诗歌具有明确的再现性功能,这又是它们在形式方面所不同的一面。仅从音乐角度看,如果声乐艺术在没有语义因素导引的前提下,它仍然是单一的乐音运动形态,一支旋律只有配上歌词才能进行演唱。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作家们追求对内心世界的刻画,对个人感情的抒发,对个性自由的渴望,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民间文化的兴趣。浪漫主义艺术歌曲最鲜明的美学原则是感性的诗化的美。歌曲之王舒伯特说:“歌德的音乐与诗的天才,帮助了我成功。”[1]毫无疑问,舒伯特对诗歌的尊重在他深情的歌曲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舒伯特一生共写过六百多首艺术歌曲。舒曼也热衷文学,一生共写过两百多首艺术歌曲。他追求:“把诗作为独立音乐的基础,找到适合诗的音乐形象,并且使它们相互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2]的确,浪漫主义艺术歌曲更注重文学诗词的精良,追求音乐与诗的通感。
(二)诗乐平衡的音乐
歌曲是诗与乐的结合,但是从来都将其作为音乐来看待。也就是说歌曲的音乐性是第一位的。人们常常有这样的经历:许多歌曲的旋律我们有清晰的记忆,但是歌词已经不记得了。由于语言的关系,有些歌词的翻译很不尽人意,我们仍然喜欢呤唱,这些说明一般歌曲音乐性的主导地位。艺术歌曲在这方面有着特殊的要求,歌词既是音乐形象的立意基础,又对旋律创作有着某种制约。词曲关系是平衡的,但是又不是简单的平衡。所以作曲家的文学诗歌的修养和对音乐语言的娴熟掌握,以及确立新颖的诗意的能力和其它素质应该是最高的。
艺术歌曲的产生初期,不同特点的艺术形式的联姻是浪漫主义者的理想,而音乐家的多才多艺为此提供了可能。在舒伯特的创作思维中,坚持诗与乐始终摆在一个平衡的角度。他以自己艺术敏锐力“认识到了事物的新秩序”,认识到音乐家与诗人之间的新型的关系,他具有处理一切诗歌的能力。
(三)钢琴特性的音乐
表情丰富而意境生动的钢琴伴奏是艺术歌曲音乐形象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艺术歌曲音乐形象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它的综合性,即形象的塑造,除旋律与节奏这两个起着决定性与主导性的因素外,钢琴伴奏的音型、织体、和声、复调、音色、速度、力度等各种表现要素的发展性与对比性运用,通过作曲家创造性的立体思维,概括性地与前两个因素有机组合,才能形成个性、生动鲜明、折服人心的完美形象。
古典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在表现意义和作用上显然超出了“伴随曲调歌唱的弹奏”的范畴,它不是曲调的“附加部”,而是艺术歌曲音乐形象构成中不可分割的有机体。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的写作,决非是作曲家完成了曲调写作后,为演唱起音定调,带动情绪,烘托气氛的一种辅助性手法,而是作曲家为塑造完美音乐形象,表达深刻思想内容而进行整体构思的一种展示想象力、丰富表现力的创作方法。
(四)重视二度创造的音乐
艺术歌曲作为小型的室内演唱的声乐独唱曲,又被称为“音乐会歌曲”。它是诗情、曲情、声情的统一体,具有重视二度创造的特性。艺术歌曲的情感表达非常细腻,变化丰富,其中含有比一般歌曲、歌剧等体裁要求更纤细、更复杂的技巧,演唱起来难度较大。其次,艺术歌曲比较侧重于阴柔的声音处理,更能体现浪漫的情调,声音与气息的调和要恰当而巧妙,讲究一种分寸感。这种含蓄的富有余地的演绎,会产生诱人的美感和深刻的影响。因为艺术歌曲的诗歌语言问题,在歌唱上还必须有清晰的咬字,句法的明确,音乐语言陈述的连贯流畅等。为了追求纯粹美,艺术歌曲的演唱也非常讲究风格的表现(个人风格、民族风格和时代风格)。
在一个时期内,艺术歌曲的演唱会甚至只能演唱德国的作品。所以,艺术歌曲的演唱被誉为声乐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演唱者必须具有较高的声乐技术水平,理解和把握诗歌和音乐的能力,诗人的气质和情感的敏锐,谦和的态度和艺术协作能力。尤其是在文化素养和艺术经验方面,要求很高。
艺术歌曲从源起到繁荣,经历了几个世纪的风雨,至今仍然在声乐艺术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正是由于它的这些固有的特点和高度的艺术性使得艺术歌曲这种演唱风格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音乐会上不可缺少的演唱曲目。艺术歌曲不仅使声乐演唱者获得演唱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演唱者的音乐修养。艺术歌曲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使人们能够从中感受到艺术的光彩和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徐剑梅编著.《舒伯特》.第223页.东方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
[2]加拉茨卡娅.《西欧音乐名作》第一册.第125页.音乐出版社,1961年版.
[3][美]保罗·亨利·朗著,顾连理、张洪岛、杨燕迪、汤亚汀译,杨燕迪校.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