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欧美艺术

欧美艺术

欧美艺术

欧美艺术范文第1篇

在中国,艺术管理专业的发展是伴随着艺术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从而催生的对艺术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而诞生的。自2001年中央戏剧学院率先成立艺术管理系以来,不到十年时间,国内已有上百所高校设有与艺术管理相关的专业。虽然“艺术管理”这一专业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还不长,但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征,其中既有适合我国国情的、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不利于该专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因素。相对于欧美半个世纪以来形成的较为成熟的“艺术管理”专业教育模式,我国的该领域的人才培养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虽然因为国情差异我们不可能照搬西方社会的艺术管理教育经验,但有所借鉴,对于我国这一专业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正是在与那些相对成熟的教育模式的比较之中,我们才能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不足;也正是在对那些相对成熟的教育模式的借鉴之中,我们才能更好地把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形成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谓“模式”,指的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③在实际的应用中,“模式”主要指的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固定的方式或标准。因而,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指的就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的某些相对固定的标准和做法。根据教育学的一般原理,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教育者(教师)、受教育者(学生),以及培养目标和培养措施等四个要素构成。本文主要以这四个要素为切入点,详细探讨欧美国家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

一、欧美国家艺术管理专业师资构成分析

从教育者(教师)方面看,欧美高校的艺术管理专业教师一般都有丰富的艺术管理从业经历。据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视觉与表演艺术学院的院长、艺术管理专业教授WilliamF.Reeder介绍,他所在的学院在选聘艺术管理专业教师时,是否具有丰富的从业经历是非常重要的条件之一,是否具有博士学位反而在其次。打开该院艺术管理专业师资力量一览,该专业共有专职教师6人,其中5人具有与“艺术管理”相关的从业经历,1人一直从事本专业研究工作;6人之中,只有2人拥有博士学位,其余4人拥有硕士学位。④Reeder院长的简历表明,他毕业于华盛顿大学,获硕士学位(据他本人介绍,他目前正在印第安纳大学学习博士课程,尚未获得博士学位),被聘到乔治梅森大学之前,他曾担任华盛顿地区表演艺术联盟副主席兼总经理,也曾在圣路易音乐学院、印第安纳大学、伊利诺伊州立大学担任过教师或领导职务;除此之外,他还曾在维也纳、柏林、慕尼黑等欧洲城市担任歌剧男高音多年,其演艺事业的顶端,当属在著名的瑞士苏黎世歌剧院担任长达8年的首席抒情男高音,如此经历使他跟欧洲各国艺术教育界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对欧美各地的艺术管理教育历史和现状也颇为熟悉。据他介绍,欧洲各国对艺术管理人才的要求与美国略有差别:美国大量存在各种非盈利艺术机构,因而艺术管理者首先需要掌握各种筹资技巧,而欧洲的艺术机构与政府部门关系更为密切,他们的艺术管理者首先需要了解的是政府部门的各种管理政策和艺术机构运营程序,而不是筹资技巧。因此,尽管欧洲和美国艺术管理专业的教师一般都具有很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他们的侧重点却有所不同,欧洲艺术管理专业的教师的从业经验主要集中在艺术场馆的管理和艺术政策的研究方面。比如,英国城市大学的“文化政策与管理”专业共有专业教师5人,其中3人具有博物馆从业经历,1人从事过具体的艺术管理及大众传媒工作,还有1人一直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研究工作;5人之中,只有2人拥有博士学位,还有1位教师只有学士学位。⑤由此可以看出,欧美主要国家“艺术管理”专业教师的一般特征是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学历一般是硕士为主,拥有博士学位者,和只有学士学位者都不多见。

二、欧美国家艺术管理专业的入学要求分析

从受教育者(学生)方面看,欧美国家艺术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其入学要求中。艺术管理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欧美国家的学校提供的主要是艺术管理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一部分学校提供学士学位,很少有学校提供博士学位。根据“艺术管理教育工作者协会”提供的资料分析,目前美国共有70余所大学设有艺术管理专业,其中46所提供硕士层次教育,30所提供本科层次教育,同时提供硕士和学士层次教育的学校有3所,只有2所学校(德州理工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提供博士层次学历教育。协会会员单位中的欧洲院校只有一所提供本科层次教育,一所提供博士层次教育。⑥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欧美国家高等教育在学士、硕士和博士之间有着不同的分工。一般来说,本科阶段提供的主要是基础教育,使学生掌握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可以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硕士阶段提供的主要是应用性教育,学生可以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解决自己在工作中碰到的很多实际问题,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在美国高校硕士研究生课堂上看到的绝大多数都是在职的学生;至于博士阶段,提供的则主要是旨在提高学生研究能力的教育,多数学生在取得博士学位之后都会选择在高校任教或者去科研机构工作。笔者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所在的乔治梅森大学视觉与表演艺术学院,就只提供艺术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本科教育层次,欧美高校艺术管理专业关于新生的入学要求与其他专业大致是一样的,一般没有对艺术才能或管理才能的特别要求。欧洲很少有高校提供艺术管理专业的本科教育,艺术管理教育工作者协会欧洲会员中只有芬兰的Humak应用科学大学有一个艺术管理专业提供本科阶段教育,因为是一个英语课程,有语言能力方面的要求,学生需要加入一个叫做Erasmus的项目,此外再无具体要求。而在美国,几乎所有提供艺术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对新生都没有特别的要求。比如,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弗瑞德尼亚分校艺术管理专业本科阶段的入学要求是:拥有高中毕业证书,或相当于高中毕业水平的GED证书,成绩列所在班级前半,等级为“B”或以上,SATs成绩1000分以上,或ACT成绩23分以上。再比如,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史帝文分校艺术管理专业本科阶段的入学要求是:申请进入艺术管理专业,必须先达到威斯康辛大学史帝文分校的入学要求;要获准进入该专业学习,学生还必须完成校园内部的两个实习项目;此外,只有平均分保持在2.75以上,才能保有该专业的学习资格。艺术管理教育工作者协会会员中,只有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斯卡布罗分校艺术管理专业对申请入学的新生有艺术才能方面的特别要求:申请者的学业成绩,领导经验,一门或多门艺术学习的背景,以及通过专门的申请表格,很多时候则是通过面谈,所显示出来的对于艺术管理专业的兴趣和潜在才能。应该说,在录取新生的时候,适当考虑其艺术或者管理才能是必要的。或许是因为欧美国家设有艺术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本来就不多,且没有名校参与其中,所以在这些方面要求并不是很规范。但在研究生阶段,欧美高校的艺术管理专业则普遍对学生的艺术或者管理才能提出了要求。比如,波士顿大学艺术管理专业硕士项目的入学要求是:申请者必须拥有学士学位,还应具有一门可以证明的、经过专门训练的艺术专长,通常要求具有艺术专业本科学历,但也可以通过其他材料证明。这也是美国设有艺术管理硕士专业项目院校的一般要求,有些学校对学生的艺术才能要求更多,比如美利坚大学(AmericanUniversity,或译作美国大学)艺术管理专业硕士项目的入学要求是:除了满足学校研究生入学的最低要求(平均分3.0以上)外,申请者还必须完成9门以上关于舞蹈、戏剧、音乐,或者视觉艺术的课程,三分之一以上必须是高级课程或相当于高级课程的内容。相当于高级课程的内容指的是4年以上在专业的公司或艺术机构工作的经历。鼓励并要求未满足学术要求的申请者参加面试。申请者需要提交两封推荐信。还有一些学校,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某些艺术才能,还希望学生具有管理才能。比如乔治梅森大学艺术管理专业硕士项目的入学要求是:本专业特为对艺术怀有激情者而设计,我们期望具有各种不同背景的申请者对我们的专业感兴趣,对每位申请者的评估都是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做出的。我们特别强调工作经验的重要性,我们特别期望申请者来自某个艺术团体,接受过音乐、舞蹈、戏剧,以及视觉艺术或数字艺术方面的专门训练与从业经历,同时具有管理市场、财经、策划、产业方面的才能。那些能够把艺术商业运作方面的才能与其此前受过的艺术训练结合起来的学生也很受欢迎。

从中可以看出,申请者在艺术和管理两方面的才能都得到了强调,但相对而言,显然申请者对艺术活动的了解程度受到了更多的重视,而其管理方面的才能则会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因为本专业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管理才能的。所以,作为入学条件,管理才能并非是必需的。相比较而言,欧洲院校的艺术管理专业对申请者的艺术才能和管理才能要求则低一些。比如,英国城市大学的“文化政策与管理”硕士专业的入学要求是:考虑到申请者和好的学生来自各不相同的环境,学校和系里除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之外,就没有其他标准化的要求了。我们通常希望学生拥有好的第一学历,但入学前的实践经验也可以用来弥补学历的不足。由以上材料分析可以看出,欧美国家艺术管理专业对于本科层次的学生大多没有太具体的艺术或者管理才能的要求;但对于研究生层次的学生,则较为普遍地提出了比较高的艺术专业方面的才能要求,部分院校也要求学生具有管理方面的经验。

三、欧美国家艺术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无论哪个国家的艺术管理专业,都需要培养学生艺术和管理两方面的才能,诚如美国南卫理公会大学艺术管理专业对其教育理念的阐述中所说:“艺术管理专业的成功,取决于管理者对当代商业实践的了解和对于艺术的深刻理解”,⑦这是不错的。在当代艺术管理实践中,艺术与管理二者同样重要,其作用和意义则互有侧重,艺术必须假经济手段存续(于商业社会),但必须作为艺术才能获得成功,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艺术管理专业的教授们如此理解艺术与管理之间的关系。⑧对于艺术管理这样一个应用性极强的专业来讲,其培养目标与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期望有非常直接的联系。由于欧美艺术机构运营和管理模式之间存在一些区别,他们对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就有所不同,反映在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也会存在一些差异。大致说来,美国的娱乐产业对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是比较商业化的,希望管理者能够为自己的企业带来丰厚利润;而政府资助的,以及非盈利的艺术机构,则更强调艺术管理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其主要工作就是在艺术、艺术家和观众、消费者之间搭建桥梁,从而为艺术和文化的繁荣提供发展空间。在欧洲国家,由于艺术机构与政府部门之间存在着远比美国更为密切的关系,⑨艺术管理者必须了解有关的政策法规,也更需要熟悉艺术机构的管理程序。比如,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跟艺术管理相关的专业名称就叫“艺术管理与文化政策”,在其关于培养目标的说明网页上,直接标明其涉及领域是“政策的制定与文化的管理”,显示出对相关政策法规以及艺术机构管理问题的浓厚兴趣。在美国,多数高校的艺术管理专业提供的是MA或MFA学位,少数院校提供MBA学位。⑩诚然,不管是MA、MFA,还是MBA,学生都要学习艺术和管理两方面的知识,培养两方面的才能,但提供MBA学位的专业在财务、会计、营销,以及企业管理运营等方面则有更高的要求。比如,美国加州大学长堤分校戏剧管理专业同时提供MFA和MBA两种学位,如果学生只申请MFA一种学位,他们需要学习的内容主要是非营利机构管理、筹资、战略策划、生产、营销和领导;如果他们想同时拥有MBA学位,那么他们需要再学习另外30门管理类课程,包括财务、会计、营销,以及企业管理运营等内容。众所周知,MBA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MBA培养的是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因而,艺术管理专业中的MBA,必然与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关系密切。事实上,美国高校中提供MBA学位的艺术管理专业,其培养目标大都明确提及为盈利企业培养人才这一点。瑏瑡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提供MBA学位的艺术管理专业,其培养目标就跟盈利企业管理人才无关。事实上,在艺术管理教育工作者协会的31个仅提供MA或MFA学位的美国正式成员中,只有3所学校的艺术管理类专业明确表示只为非营利组织培养管理人才,其余学校的服务对象均兼顾盈利与非营利组织。显然,这种宽口径的培养目标设置,对于其毕业生的就业是较为有利的。很多学者并不主张在本科阶段设立艺术管理专业,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视觉与表演艺术学院Reeder院长的意见很有代表性,他认为本科阶段不应该设置艺术管理这一专业,有志于从事艺术管理活动,或计划以此为职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应该专门学习一门艺术或者是产业经济方面的课程,硕士研究生阶段再系统地学习管理学方面的课程,并逐步将管理才能运用在艺术机构的经营管理活动之中。乔治梅森大学的艺术管理专业就是只有研究生层次教育的,为了让本科学生也能熟悉艺术管理的工作环境,他们开设了一门“艺术管理”选修课,但并不提供这方面的学士学位。提供艺术管理本科层次教育的学校,大都将其培养目标定位为“入门级”的,其课程体系兼顾艺术与管理两个方面瑏瑢,学生就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艺术和管理两方面的课程都学得很好。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欧美国家的很多学者才不主张在本科阶段设立艺术管理专业。

四、欧美国家艺术管理专业培养措施分析

培养措施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欧美国家的艺术管理专业尽管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但对艺术修养和管理才能的注重则是其共同的特征;体现在课程设置、教学过程、考核方式等一些具体的人才培养措施方面,欧美国家的艺术管理专业还是会体现出一些共性。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本科阶段的艺术管理专业虽然大都强调课程设置的多元性,但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管理工作的需要,多数学校的课程设置都会偏向经营管理方面。比如,芬兰Humak应用科学大学艺术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中所设想的理想毕业生应成为“理解文化和艺术、传播文化、或为文化艺术活动创造合适条件的专业工作者,而其课程设置则主要包括文化输出、传媒教育、国际文化合作等几方面内容,基本不涉及艺术和文化的具体内容,只是为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美国一些学校的艺术管理本科专业也表现出类似的倾向,比如美国长岛大学CWPost校区艺术管理本科专业称其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艺术才能与坚实的管理基础相结合的能力”,而其课程设置则明显偏向管理方面:艺术管理概论、艺术管理实践、艺术发展、艺术会计、艺术品营销、艺术和娱乐业公共关系;公开演讲;管理原则;组织行为;计算机图形概论。更有一些学校如南加州的查尔斯顿学院明确申明其培养目标就是管理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学生广泛学习经营管理方面的技能,并学习将这些技能运用在跟艺术家和艺术团体的合作过程中。事实上,本科阶段的学生一般既缺乏艺术文化方面的知识,也缺少经营管理方面的经验,试图让他们在短短四年中成为兼通艺术和管理的艺术管理通才是不现实的,为了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毕业后的工作环境,以培养实用人才为宗旨的艺术管理专业只好在课程设置上倾向经营管理方面。为了改变这一尴尬局面,有些学校的艺术管理专业(如纽约州立大学弗雷多尼尔分校)要求,所有艺术管理专业的本科生,都必须选修一门艺术类课程,譬如音乐,戏曲或舞蹈,并确保每位学生深入理解至少一门艺术学科,这样的做法或许是有些效果的,但在有限的时间里,学生无论如何都很难做到精通艺术和管理两方面的知识和才能。

如前所说,欧美国家艺术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在入学前一般都会对艺术类学习经历有所要求,部分院校还希望学生具有管理类工作经验,这样一来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就可以专注于管理类知识的学习,以及如何将其运用在艺术机构的管理活动中。比如,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艺术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包括:筹资、艺术与社会、艺术公共关系和营销策略、董事会管理、艺术财政预算、艺术政策,全部是实用的艺术管理知识和技巧。再比如,美国大学艺术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包括:艺术管理考察、艺术营销、艺术筹资、文化政策、艺术财政管理,也是全部集中在艺术管理活动中的实际问题。由此可见,WilliamF.Reeder等人不主张在本科阶段设立艺术管理专业是很有道理的。事实上,笔者也认为,本科阶段努力学习一个艺术门类,随后在参与艺术管理的实践工作中,发现问题,然后再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艺术管理人才更能适应各种现代艺术机构的需要。其次,在教学过程方面,根据现有资料、朋友提供的材料,以及笔者的亲身经历,可以发现欧美艺术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特别重视案例分析,特别重视学生参与互动的意识,学生的课堂表现也常常作为教师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根据之一;而纵观其整个教学过程,则会发现他们特别重视学生的校内和校外实习活动。课堂教学方面,一方面,欧美院校艺术管理专业的教师大都具有丰富的艺术管理实践经验,他们在课堂上经常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讲解某些理论问题,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我曾经选修过乔治梅森大学艺术管理专业的一门“艺术公共关系和营销策略”课,授课教师KaraleeDawn曾在纽约百老汇剧场工作过多年,于是她在课堂上就不断列举她经历过的各种策划与营销故事,尤其是她参与策划制作音乐剧《MAMAMIA》的过程,常常被用来说明艺术品营销的灵活策略,这些鲜活的实例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很多教师也利用自己和艺术机构的密切联系,不定期地请这些机构中的管理人员来客串教授,给学生讲解某个领域的实际情况。在我选修的另外一门叫做“董事会管理”的课上,主讲教师RichardKamenitzer教授曾经请过几位从事艺术管理工作的朋友来给学生们上课,其实主要就是介绍他们的工作经历,讲一些他们认为重要的事件,并回答学生的问题。我记得有一次他请了美国著名调研公司ShugollResearch的现任首席执行官MarkA.Sh-ugoll来给大家讲解一个大型机构中董事会成员之间的关系问题,引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也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中国的研究生课堂不同,这些研究生可以在听课过程中随时打断讲课者的演讲,举手提问,教师也很欢迎学生提问,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中,学生可以获得更多自己关心的问题的答案。第三,一般来说,欧美国家的艺术管理专业,不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都特别重视学生的实习经历。本科生的实习一般在大二就可以进行(有些学校要求学生在修完其他学分后再进行实习,有些学校则会把实习和课堂学习交叉进行),有的学校只要求学生参加一次实习,获得相应学分(一般是3个学分),但在学生参加实习前,学校一般会提供实习指导课程,这类课程也可能会结合校内的实习,每周6到8小时;有的学校则明确要求学生至少参加两次实习,一次在校内,一次在校外,这种情况下,校内的实习就会起到指导学生参加校外实习的作用。比起本科生的实习,研究生阶段的实习无论在花费时间和参与程度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研究生的实习一般是6个学分,多数学校要求实习在毕业前的两个学期内完成(有些学校,如纽约大学斯坦哈德文化学院表演艺术管理专业,将实习排在第二和第三学期;还有些学校,如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要求学生至少完成三个学期实习时间,当然,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其他情况还包括,有些学校,如俄勒冈大学的实习是安排在第一年和第二年之间的暑假中的)。

当然,学生可以选择在一个学期内一次完成实习,也可以选择在不同学期分两次完成,校方往往会推荐学生尝试在不同机构实习的机会(有些学校,如辛辛那提大学,会要求学生完成两次为期10周的实习;也有些学校,如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学生,多数会完成4次实习,当然,这种情况也比较少见)。而对那些有艺术机构工作经历的学生(有些学校要求至少四年工作经历),还可以申请减免一半学分。还有一些欧美学校的实习过程是以“项目”的方式完成的,最典型的要数荷兰的乌特列兹艺术学院,在这些项目中,学生针对所联系的艺术机构的实际问题扮演一种顾问的角色,并藉此对艺术机构的管理获得新的视野和经验。美国的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也采用了类似的方式来完成学生的实习活动。这种以完成“项目”代替实习的方式,对于解决学生,尤其是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实际工作中碰到的各种现实问题,显然是很有帮助的。第四,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欧美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的考核方式也与传统学科有所不同。在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艺术管理专业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笔者特别留意到其不同时段的考核方式:平时的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随时提问和回答问题,并将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计入对其学习成绩的整体评价;期中考试,教师也会分发试卷,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答完题目上交,我曾经参加过一次“董事会管理”课程的期中考试,一共40道选择题,随堂考试,当堂做完;瑏瑣期末考试,教师往往会提前布置学生单独或搭伙进行一次调研活动,然后在最后几节课上依次以演讲的方式完成报告,瑏瑤这样的调研活动和演讲报告,已经可以算作学生实习活动的一部分。由以上几方面内容的说明和分析可以看出,欧美艺术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的措施上,都有重视实用性内容的特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无论本科阶段还是研究生阶段,均强调管理甚于艺术才能;体现在教学过程方面,则是特别重视案例分析、师生互动,以及实习活动;体现在成绩考核方面,则是传统的答卷方式与灵活的问答、演讲等方式相结合,即考核了学生专业知识扎实程度,也考核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欧美艺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卡拉瓦乔 艺术风格 欧洲美术 影响

卡拉瓦乔(1573.9.29―1610.7.18),是意大利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曾师从米兰画家培德查诺,继承了意大利北部现实主义民俗画的传统,并受到威尼斯画派的影响。1592年赴罗马,进入矫饰主义画家阿尔比诺画室担任助理,临摹大量作品,但因对老师画风不满,便独立作画,走写实路线。他扭转了矫饰主义末期的暧昧、虚浮、不实的风格,以单纯的题材,非理想化的自然、写实的手法,主题突出的图像和强烈明暗对比的画面取而代之。1593年到1610年间活跃于罗马、那不勒斯、马耳他和西西里。卡拉瓦乔孤傲寡合、狂暴不羁的性格,以及他生活不安、浪迹四方的人生经历,促使他的绘画作品呈现出了特有的艺术魅力。他的这种特质使其成为17世纪欧洲绘画最伟大的创新者,他的影响所及超出他活动的意大利半岛,波及佛兰德斯、荷兰、西班牙和法国等地。

一、卡拉瓦乔的艺术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卡拉瓦乔作品中的现实性表现在艺术的真实性上,他以下层民众作为宗教神圣人物的模特,把宗教题材中的人物和场面,描绘得如同现实生活中的真人实景一般。16世纪中叶以后,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乔尔乔内和提香的时代将要结束,人类天才风发的顶峰过后,欧洲绘画陷入僵化与矫作的境地,当时的画家基本上都是模仿前人作画,没有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所以作品看起来相差无几。而卡拉瓦乔则与他们完全不同,他以实际生活中切身观察到的人、事、物为创作对象,力求真实地表现下层生活中平凡、粗糙、贫穷甚至是丑陋的现象。在《病了的酒神》(1593―1594)一画中,他以自己为模特画了酒神巴库斯的画像,巴库斯代表的不仅是饮酒狂欢,而且是青春和美貌的象征,是诗歌与绘画的灵魂之神,而在卡拉瓦乔的笔下,酒神不是青春无敌,而是变成了一个病恹恹的男子,面有菜色、嘴唇泛白、两眼无神、双唇微张。卡拉瓦乔不再将人神格化,而是将神打入凡间。人们印象中向来衣冠楚楚的狂欢之神,在这幅画中流露出狂欢后的空虚、茫然。酒神手中的葡萄似乎也并不那么新鲜了,而持葡萄的双手更是油腻污秽。

再如他33岁时为罗马圣奥古斯丁教堂作《洛瑞的圣母》(又名《朝拜者的圣母》)中,画家将两位朝拜者,一位刻画成满身灰尘赤着脏脚跪拜的男人,另一位则刻画成戴着污渍头巾的老妇人。这幅作品因对宗教有不敬之意而受到了教会阵阵讨伐。另有他的著名祭坛画《圣马太和天使》(二战中被烧毁),画面上的马太像是个迟钝的乡下人,秃头而且有胡须,光着腿而且脚很脏,样貌粗野不堪,这样一幅“不成体统”的画作最终遭到了教会的拒绝。而他在1602―1603年完成的《耶稣降架半躺图》同样没有殉教气氛,基督好像是一位死于贫困的普通人,对人物那悲情表情的刻画烘托了画面的悲剧性气氛,也表现了画家高超的写实技巧,生活的真实在画家的笔下演绎出超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卡拉瓦乔的艺术作品带有对宗教的怀疑及对社会的批判

卡拉瓦乔的现实主义艺术创造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而是当时对现实批判思潮的反映。布鲁诺曾说过,宗教根本不能算作真理,一切都应该去大胆怀疑和探索。卡拉瓦乔的画就是大胆怀疑和批判当时宗教社会的形象反映。他对社会和宗教的大胆怀疑可以从他的许多作品中得到印证,例如在《圣多马的怀疑》(1596)一画中,基督的门徒被画家塑造成一位怀疑主义者,全然不信他的老师能够复活,正用手挑看基督身上被钉子钉过的伤痕。画家这样做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他曾说过:“我的画不是让人凝视观赏的,而是让人深切体认的。”在《洛瑞的圣母》中,这种对宗教的怀疑更加表露无遗,他对穷苦信徒的处境也感同身受,他将圣母塑造成普通妇女的形象,她倚在门口,眼里流露出对参拜者的同情,她想拯救那些穷人但又无能为力,因为她自己也是贫穷的。

如上作品只能说明他对宗教的怀疑,那么他对社会的批判又是如何体现的呢?在《圣母之死》(1606)中他将升天之前的圣母描绘成真的死亡的样子,要知道传统的圣母在未升天之前是处于睡眠状态的,这一举动遭到了教会的极度不满,因为这是对宗教的大不敬。画中圣母就如普通的女人死后一样,脸色发青,包裹在大红色长袍下的尸体肿胀,的双脚,凌乱松散的头发,就连常见的圣光也不知踪影,耶稣的门徒围在圣母床边低头哀悼,圣徒抹大拉的玛利亚也因悲伤而崩溃,低着头沉浸在无限的伤感中,人物个性在画家笔下体现得淋漓精致。在这件作品中,画家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传达出普通老百姓的思想观念,他们认为圣母是多灾多难、不幸的母亲,他所描绘的是民众爱戴的普通妇女的去世,圣母的形象并不是理想化的,而是带有鲜明的世俗特征。圣母真的能升天么?圣母真的能拯救穷人么?这种种质疑都体现了作者对宗教的理解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三、卡拉瓦乔在艺术技巧上的创新与突破

卡拉瓦乔在光影的处理手法上,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在此之前,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认为阴影会打乱构图的和谐,致使绘画主题不明确,所以故意对其进行省略。卡拉瓦乔对明暗的观点与文艺复兴时代的画家们不同,他习惯于利用强烈的光影来突出主体并营造环境,《以马忤斯的晚餐》(1601)是其光影和戏剧性表现划时代的作品。这幅画与卡拉瓦乔多数作品一样,把人物安排在前景,背景是大面积的阴影。他将基督头上的光环去掉,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左侧光的投照,将旅店主人的影子移到基督的后头,整幅画显得浓稠丰丽,光的掌握极其微妙,自暗里迸发而生,穿梭四处。在《朱蒂斯杀死荷诺芬尼》(1599)中,画家将背景沉入黑暗之中,看得见的只有红色的幔帐、白色的床单和枕头。三位人物均处于来自左前方的光线下,特别是身着白色上衣褐色裙子的朱蒂斯,更是几乎完全置身于光照下,这种强烈的明暗反差的绘画手法,是卡拉瓦乔特有的。另一幅《圣马太受召》(1599―1600)中,光从右方的窗户照射下来,窗下大片阴影中出现两个人物:一个是耶稣,另一个背向者是使徒彼得。左边亮处以方桌为中心,坐有一组人,是圣马太和三个年轻人及一位长者。耶稣伸出手臂指向圣马太,圣马太则用手指着自己仿佛在说:“是不是叫我?”除了背景开着的两扇木窗,其余墙面没入光影的变化之中。卡拉瓦乔让光线自右上角处探射入室内中,巧妙地把构图分成上下两大梯形,另加上左边墙角与窗子的光影对照,画家引领观者的视点随着光运动斜线的指示,由耶稣的头、手、顺移到圣马太及其余人的头与手。至于各人的腿部又形成另一明暗的对比排列。右边地面留有一小片光,恰与右上的大光束相映取得均衡。这种对光的物理性处理和给人的心理感应,在当时无人能大胆且熟练地如此操作。

用聚光、强烈明暗对比画法布置画面,塑造人物主次形象,是卡拉瓦乔艺术风格特征,他不受自然光源的影响,从表现画家创作意图出发,构成画面的均衡、呼应和节奏美感。

四、卡拉瓦乔在绘画上开创的一代之风对欧洲美术的巨大影响

他的艺术风格在其后很长时间被称为“卡拉瓦乔主义”,有大批的追随者,并直接启发了鲁本斯、委拉斯贵支、伦勃朗等许多大师级的画家的艺术探索。鲁本斯曾狂热地推荐曼都公爵贡扎格买下当时被教会拒收的《圣母之死》,并且在他自己的创作中不断吸取卡拉瓦乔艺术的营养。从哈尔斯的《微笑的骑士》,伦勃朗的《杜普教授的解剖课》、《夜巡》,委拉斯贵支的《宫娥》,到鲁本斯的《土与水》、《圣方济各・沙勿略的奇迹》,里贝拉的《圣巴托罗缪的殉教》,雷尼的《诱拐海伦》等作品,我们都能看出卡拉瓦乔风格的痕迹。

另有17世纪艺术的翘楚、艺术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女画家真蒂莱斯基亦为“卡拉瓦乔主义”的追随者。她的《朱蒂斯杀死河洛芬尼》与卡拉瓦乔的同名作品相比较,情感的力度更为强烈,在许多描绘这一题材的艺术家中,只有她和卡拉瓦乔等少数人直接刻画了割头的场面,她的作品以残酷血腥的主题著名于世。相较之下,“卡拉瓦乔主义”的另一位追随者拉图尔则创造了反差更为强烈的绘画风格,他喜欢描绘夜晚的场景,逐渐发展了一种在暗影中凸显人物的技法,如《忏悔的抹大拉的玛利亚》、《手拿蜡烛的女孩》等,这些作品在光影处理方面都渗透着卡拉瓦乔的画风。另有长期居住罗马的波伦亚画家雷尼及西班牙17世纪上半叶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大师里贝拉,也都受其艺术风格的影响。

“卡拉瓦乔主义”影响了整个欧洲,它带有鲜明的时代气息,顺应了时代潮流。宗教题材世俗化,更加注重对真实生活的反映,与下层生活密切相关。他的创作理念影响了后来的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他的光影技法也成为油画的基本表现技法。这位天才的艺术家,虽然活了不过37岁,但是每一幅作品都有着巨大的视觉魅力。那充满人性的创作理念,光影交错的画面,让我们在卡拉瓦乔的艺术魅力中久久陶醉。

参考文献:

[1][美]温尼・海德・米奈著.李建群等译.艺术史的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第1版.

[2]陈英德,张弥弥.开启巴罗克荣光的大师――卡拉瓦乔.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10,第1版.

[3]李红洁,肖玲玲.名画的故事.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9,第1版.

欧美艺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现代艺术 立体派 发展 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1 欧洲现代艺术的发展

现代艺术起源于古代地中海沿岸的西方艺术,到19世纪后期出现了转变的苗头,进入20世纪后,成为西方艺术的主流,这就是西方的现代艺术。

现代艺术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它与18世纪以来的工业变革和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的剧烈对立成为了现代艺术产生的前提,艺术家通过艺术来表现他们的叛变性。

对于“发展”这个词的理解,表面上暗示着一种时间的顺序,但是,对于现代艺术这一个历史阶段的划分,不是只有时间的推移,还有同一时间内空间的扩张。19世纪末,印象派首次面对群众时,受到了排斥和攻击,但是它本身具有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决定着它势必要被观众所接受并热爱。它对19世纪中叶的艺术标准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为20世纪的革命打下了基础。同样对20世纪美学发展起了一定推动作用的还有同一时期产生于法国的文学艺术运动象征主义――纳比派、维也纳分离派和新艺术。其中纳比派的代表作《护符》,预示了野兽派的出现,而新艺术则对现代艺术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野兽派是20世纪初出现的第一个现代艺术流派,占有特殊的地方,它是一个信号,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它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开始对艺术有了新的看法。野兽派延续了约两年,此后,画家们便各奔东西,分别转向别的艺术流派并同样贡献卓越。

在1907―1925年间,出现了立体派运动,它波及整个欧洲大陆和美国,影响了一整代艺术家的创作思维,立体主义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07年~1909年是立体主义的形成阶段,被称作早期立体主义,这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时期,1909年~1911年是立体主义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所谓的“分析立体主义”阶段,1911年1916年是立体主义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所谓的“综合立体主义”或“拼贴立体主义”阶段。

在这样一个变革的年代,年青艺术家们终于开始以一种新的目光去看待世界了,可以说从艺术的角度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由此开始了。

2 立体派

2.1立体派的形成及性质

野兽派将色彩从欧洲几个世纪的绘画体系中解放出来,立体派的毕加索和勃拉克则完成了一场造型的革命。20世纪初的10年间,欧洲在科学进步的思想推动下,哲学、物理学、心理学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革命性的思想,在此大文化背景下,立体派绘画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出现,它的核心是摒弃之前把绘画当作真实的视觉模仿的概念,建立一种完全与传统不同的视觉方向。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受到当时文化成果的影响,强调理性、科学和客观的成分。

立体派的画家们并不画立方体,塞尚说过一句话:“可以将自然作为球体和圆锥体处理。”这句话对毕加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毕加索和勃拉克创建了具有颠覆意义的造型观念,在他们的笔下,无论是人物、静物还是风景,都已彻底地改变了通常意义的视觉图像,通过变形、割裂和分解一系列平涂色彩的小平面。将线条、几何形、色彩在画面上进行抽象的安排,然后将他们综合成一个整体,这一特点同所有抽象形式的艺术作品有着直接的联系,甚至包括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的艺术创作活动。

虽然20世纪的艺术对19世纪中叶的学院派艺术这段历史不屑一顾,但是也没有完全摆脱它的束缚,即使是野兽派也没有做到,对大多数观众来说,只有毕加索和勃拉克的作品在艺术上是史无前例的。当然,作为创新者,他们的作品也被很多人看作是荒谬而又危险的。

2.2立体派的重要人物及代表作品

立体派的重要的观点、技巧和作品主要来自于毕加索、勃拉克和后来加入的格里斯、莱热。

《亚威农的少女》是毕加索的第一个尝试,它创作于1907年,该画描绘了一组裸女,前景是粗略勾画的静物,一片瓜,一颗苹果,一只梨和一些葡萄。画中的女性人体是由许多小平面组成的,人物形体、比例和空间关系,都作了很大的变形,背景同人物混在一起,他把人物的形象打碎了,然后无情地把小平面重新安装起来,由此得到一种野蛮的效果。自文艺复兴以来,绘画的传统从来都是唯美的,而毕加索画中的女人们,则毫不留情是地扔掉了这种唯美的传统观念。这件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毕加索与1910年创作的《丹――亨利・卡恩韦勒尔》是一幅带手的半身肖像,人物、背景,以及桌子玻璃杯等物体,都被解析成各种几何形状,在不规则平面的格子里,重新浮现出脸部、双手、杯子等。画家以几乎点彩的笔触去丰富形体的表面,这种色彩用笔造成的质地感也增添了立体效果。

勃拉克创作的《小提琴和陶罐》用透视原理对主体与环境进行解析,小提琴、陶罐以及相关的背景都被分解成不规范的锐利的菱形平面,再紧密编排,整个作品犹如一座建筑冲天而去,极具形体张力,画家把小提琴、陶罐融合进他们周围的几何形体中,忽略了物质的固有色和固有名都,以几何形边缘的明托暗,黑托白来确认位置、深度及物体之间所处关系来达到整体感。

2.3立体派所表现出的时代审美性

立体派对于当时很多艺术流派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所以立体派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代表着现代艺术时期的整体风格和社会审美价值。

从前面分析的立体派的代表毕加索和勃拉克的作品中不难看出那个时期的艺术特点,现代派画家追求纯粹,强调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形式,在创作中只考虑形式,其它的如历史、文学、宗教等等的内容一概忽略,达到抽象的效果。现代艺术注重形式,为形式而形式,赋予了形式独立的功能和价值。

它抛弃传统的透视画法、远近缩小法、体积表现法、明暗对比法以及其它很多摹写自然的创作方法和艺术理论,认为这种传统的绘画创作方法和艺术理论所造成的画面效果,给人的是一种假象或错觉,它既不能反映事物的全貌,也无法揭示事物的本质。他们把对自然事物在画布上的再现看作是一种根本不值得追求的东西。因此,他们对自然形体的破坏和分解再重新组成,以及通过不同媒材破坏客观形象造成支离破碎的画面效果,来达到反映事物全貌的目的。

现代派绘画极力推崇经典化、抽象化和标准化,现代派艺术家认为欣赏一件作品不应该是先看到画的内容,其次才是一幅画,而应该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幅画。

平面是现代派绘画发展的唯一定向,它摒弃了画面的完整性和生动的三维空间的表现,丢掉了逼真的形象和正确的透视。立体主义导致了西方绘画史上前所未有的那种平展画面,以致画面上找不出任何可辨的形象。现代艺术家认为绘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应该完全局限于视觉效果,对其它一概不予考虑。

由于当时社会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的变革,在一个机器的时代人们热衷于冷冰冰的线条甚至是机械化的创作方式,人们开始用理性的思维看待艺术,艺术与科学扯上联系,人们把艺术创作看作是一种有规律的创造过程,当时艺术在精神上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于科学方法。甚至力图在全球统一艺术这一语言。

现代艺术家有着强烈的精英主义和个人中心主义,他们试图利用康德提出的“审美自律”方式来营造一个“乌托邦的世界”。对于艺术的创作重在表现自我,不考虑观众,作品以奇异和怪异的视觉张力为主流,让观众很难理解。

现代艺术形式的的不断纯化和简化,反对个人特质又取消了精神性,见物不见人,这种几乎不顾人性的特征,使冷冰冰的纯洁无暇的艺术走向贫乏和枯燥,所以后来有与它对抗的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是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当然,现代主义的艺术成就是巨大而丰富的,它对于今天和未来的影响还将延续很长时间。

3结语

现代艺术是现代性的精华,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它的传统是反抗的传统,不管是在欧洲还是其它地方,在它走过的几十年里,达到形式主义的高峰,它极力推崇经典化、抽象化和标准化,追求形式的不断纯化和简化,为了艺术而艺术,现代艺术已经成为以往一个时期的风格,一种历史的存在。现代主义阶段的结束并非是艺术的终止,而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参考文献

[1] 常宁生著.反叛与超越:现代西方绘画艺术[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

欧美艺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美国;欧洲艺术;印象派绘画;影响

中图分类号:J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6)03-0179-02

美国的早期艺术运动,在美国人眼里,一直以美国的绘画艺术概念为标准来区分美国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在这其中,绘画本身的处理和意识形态,实际上,美国艺术家对于欧洲绘画的认识,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主要还是体现在印象派绘画的实践上,就我们所看到的作品而言,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印象派绘画。有些是在巴黎学习绘画的艺术家与美国传统意义上的绘画的结合。在美国人传统的艺术标准中,一直是抵制印象派的绘画风格,一些在当时的艺术家虽然在风景画中表现了一些强烈的色调关系,但是它主要还是反映了法国巴比松画派在美国绘画界的影响。然而,在印象派绘画的运动开始并在美国出现时,美国人与法国人的观点是不一致的,比较突出的一点是,美国艺术家和公众比较反感法国的画家孤立的表现一些城市风景和社会各阶层的差别。另一方面,反对法国画家在风景中对人物的表现。尤其是印象派绘画早期的作品,在1886年纽约的一个印象派画展上,一个作家拒绝观看莫奈等人的作品,并且撰文说印象派画家在风景中表现的人物(尤其是女性)是“腐烂的肉体”。但事实上,印象派画家所表现的“柔和、优美、充满强烈的色彩变化、光与色的分析表现方法”,是表达他们面对景物或优美的人物时抒发自己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像在表现妇女,儿童方面比较突出,不仅影响到美国早期的画家和传统的艺术家,而且对美国公众的审美意识产生了影响。这种主题,在印象派绘画中,占有统治性的地位。在美国,特别是在内战以后,在一些上层社会,男性占统治地位,而女性则是被动的,在美国的画家所表现的画面中,女性主要是在家中的一些活动和体育娱乐,包括乐器表演,同时还有丈夫、妻子和他们的伙伴在一起的场面,这些都真实的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的情况。

有的美国艺术家也像欧洲画家一样善于表现城市风景,霍斯曼属于早期的美国印象派画家。早期的作品《雨天》表现了波士顿城市的风景,画面表现相对还是比较真实的,只是结合了一些印象派的表现方法。当时的一些先锋人物,如威尔在看到真正的印象派作品后,也开始改变并展示他们的作品。印象派绘画不但提供给这些艺术家在绘画方面根本的观察和表现方法,而且也有相关的主题。这种概念被美国人所知道,是在19世纪中后期,但大多数是一些批评的声音。在他们的作品中,很少看到与欧洲绘画的关系。在1886年后纽约的展览上,对于法国印象派画家的草图,表面上看起来是未完成的作品,但也还是表现了强烈的光线和大气的色彩。当时只有少数的画家、批评家、赞助人熟悉欧洲的绘画。在这段时期,美国的传统现实主义艺术占统治地位。

在19世纪后期,一些美国的艺术家和作家对法国绘画充满兴趣,一些初学者也对此充满热情。在1870年左右,上百个美国艺术家在巴黎学习绘画,并且有的在这个艺术运动中显露出来,在这其中最有名的是卡萨特(1844―1926),也是第一个大家所熟知的,真正意义上的美国印象派画家。在1870年回到美国后遇到战争,卡萨特在年底回到欧洲,先到了意大利,后在西班牙旅行,并参观了马德里等地的现代艺术。这些经历使卡萨特成就了他的早期的作品,但色调与主题过于阴暗,自1873年起卡萨特在巴黎定居,从1877年起长期与德加保持联系。2年后,开始慢慢远离巴黎的沙龙展览,并开始参加印象派画展。她的作品开始在1879年参加印象派展览,明亮的色彩和多变的光线,反映了印象派绘画的审美方式,表现方法也可以联系到德加的表现方式。在表现她的姐姐的画面中,安静的美国妇女,粉红色的调子,深红色的扶手椅,表现了优雅的姿势和悠闲的生活状态。通过镜面扩大了空间的感觉,表现了空间的透视,在画面中集中在人物的处理上。这幅画是美国早期的印象派绘画作品,但同时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一个作家在纽约时报评论说:“一个肮脏女士的脸”。虽然她的作品与德加有些冲突,但还是主要采用印象派的风格,后来也受了日本绘画的影响,在作品中加强了线的作用。有的作品采取了象征性的表达方式。她在法国是一个受到欢迎的美国画家,并在1880至1886年参加展览,但她对于美国本土的绘画的影响是有限的。在1890年展览的一些作品主要还是反映了美国人的生活,卡萨特主要的贡献还是在于肖像画。在某些方面,她的影响是导向性的,包括她的弟弟亚力山大和一些朋友。在她的影响下,赞助人开始赞助印象派艺术家。在她的劝说下,艾得尔购买了德加的作品《一个芭蕾》。后来欧洲印象派的作品也慢慢的被公众容忍了,随后,一些单独的印象派画家也在纽约和波士顿举办画展,有时也展出一些莫奈等法国印象派画家的复制品和原作。在纽约1886年春天举办的大型的欧洲画展上,展览了大约290件作品,其中有17件莫奈的作品,西斯来15件,德加23件。这是在美国本土上举办的最大的欧洲印象派画展,虽然有一些争论,但社会公众对此有很大的兴趣并开始收藏作品,一些赞助人和收藏家也开始在画展上寻找印象派的作品。2年后在纽约的展览上,又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印象派不再被误解,印象派的观念被美国本土的艺术家和公众所理解,每年都举办印象派画展并进入到商业美术馆。欧洲绘画在美国的发展历程中,不但包括美国本土艺术家,而且也包括移居到法国的美国人,对把欧洲绘画介绍到美国也有很大的影响。

在1887年左右, 6位美国艺术家在巴黎学习传统艺术,他们到达巴黎相对较早,后来又有大批美国人来到巴黎,一年又一年,他们追随欧洲流行的画风,追求光线的变化和丰富的颜色。但很少的艺术家与莫奈的关系比较近,对他们影响较大的还是欧洲绘画的表现风格,但他们也像其他美国艺术家一样,没有完全抛弃美国的“现实主义”传统。在罗波逊的日记中也证实了学院派对绘画的标准,在1894年他写到:“太注意表面的效果”。在1891年对一些绘画的技巧和方法进行了一些发展,在他的作品中可以体现出来。另外的因素在他的作品中使用了照相技术,但作品与照片效果相差甚远。在1888―1892年间,他每年都回到纽约参加画展,这些展览面对美国学术界和大众。在1889年回到法国,他是第一个以美国艺术家的身份参加欧洲的绘画运动。并且在1891―1892年间以他的风景和人物画获得美国艺术家的称号,这是他在这 里的最后一个季节,画了系列风景画,发展了他的绘画技巧。主要表现了同一风景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光线、大气的色彩,并且也画同一风景在同一天不同时刻的变化。回到纽约后,在进行创作的同时也进行教学,再后来他的画风也受到日本绘画风格的影响。

由于很多美国艺术家接受欧洲绘画训练,因此,这里不但提供给他们绘画的技巧,而且影响了一大批后来的美国画家,特别是在风景画和室外的人物画方面,包括他们的意识形态。有些艺术家不但受到欧洲绘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而且在表现形式上也与欧洲艺术的表现形式类似。虽然他们有的从事插图等工作,总的来说美国早期的艺术形式是深受欧洲影响的。

欧美艺术范文第5篇

一、声乐教育美声唱法的发展历程

美声唱法在意大利又称其为:美歌唱法,其原意是指美好的歌声,而传到中国就改称为美声唱法。

早在十六世纪,欧洲的意大利就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艺术环境,使其变成了世界级歌唱家的摇篮。在当时的意大利,就开始了声乐教育,这为以后的诞生美声唱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为美声唱法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欧洲美声唱法正式形成还归结于意大利的歌剧的产生。

在十七世纪,意大利的正歌剧已经正式诞生,而到了十八世纪末期,欧洲的声乐艺术进入了一个歌唱的黄金时代,也就是正歌剧时期的美声唱法时代。欧洲的美声唱法是由意大利歌剧艺术演变而来,并且不断发展和进步,才形成了现代的美声唱法。

从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美声唱法渐渐成为歌剧、音乐会、清唱剧等舞台上常用的唱法,在这之后,音乐界也把它们统称为美声唱法。

在这段时期,在欧洲的整个声乐的表演领域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当时的艺术家们崇尚美好,要求自由的生活,追求个性解放,这些也影响到了欧洲的声乐艺术发展。声乐经过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的相对完整的美声演唱体系。

二、声乐教育中西方美声音乐艺术的融合

目前,中国的声乐艺术主要是有上个世纪传入我国的欧洲美声唱法与中国的传统音乐相结合而成的,是独具中国特色的美声演唱艺术,几乎完全中国化的美声演唱。我相信,如果把美声唱法与中国传统的唱法相融合,那这种西方的音乐形式在中国就更容易被接受,更容易流传开来,以此让这种高雅的音乐艺术离我们不再遥远。

(一)欧洲美声唱法的传入与借鉴

欧洲的美声唱法在我国要与民族音乐的交融,这就要求在保留欧洲传统唱法基本特点和一些科学成分的同时,逐步进行融合,使之形成符合我国人民审美情趣的声乐体系。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声唱法开始传入我国。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老一辈的艺术家(如:郭兰英、王昆等)的努力下,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之上,再借鉴学习欧洲的美声唱法的长处,使我国的声乐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积极推动了我国的声乐事业的发展。

在此之后的音乐艺术家(如:李双江、吴雁泽等),在欧洲的美声唱法基础之上逐渐完善,逐步形成了美声唱法的民族审美特征。

这些老一辈的艺术家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在美声唱法基础上,把民族韵味彰显的特别的浓烈,这也是他们的演唱能够得到中国人民喜欢的根本所在。

(二)欧洲的美声唱法与我国的民族唱法的异同

1、欧洲的美声唱法最初是源自他们成熟的宗教音乐,而中国的民族音乐开始是源于说唱、山歌,但主要还是来源于民间戏曲。

2、欧洲的美声唱法的特点要求演唱者的发声要自然,声音要宏亮,这个演唱的音色要美妙而清纯,在过程当中要有适当的共鸣及连贯音的圆润,稳定的持续音,巧妙的滑音,特重的起音法,装饰音以及有规律的渐弱、渐强等,而中国的传统民族唱法的演唱特色主要涉及到演唱的共鸣和呼吸,润色与行腔等,其审美的核心标准是字正腔圆。

3、欧洲的美声唱法注重演唱的声音的穿透力及感染力,没有太多华丽的表演,而中国的民族唱法情感的表达主要是以感动听众为目的。

正是有了以上的不同点,使得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在音色具有差异性,美声所表现出来的是高亢、浑厚,而民族唱法说表现出来的是甜美而明亮。

(三)美声唱法的民族化进程

自从上个世纪美声唱法传入中国,由于其科学性很快被国内的音乐界的艺术家们所接纳并且得到充分认可。在这几十年的发展历程里,它与中国的民族唱法不断的进行碰撞、渗透、借鉴以及补充,不断的吸纳中国的音乐艺术语言来丰富自己,从而被中国大众所接受。

1、音色审美上的民族化

美声唱法的“民族化”问题主要是相对于中国的民族声乐的发展而言的,它的民族化主要是在保留欧洲美声唱法的传统元素及所有的科学成分的基础之上,逐渐发展符合中国民众的审美情趣的声乐艺术语言。

在如何体现民族性的上,我认为首先作品本身应该具有民族性,就如用优美的声音说中文和英文一样的,这种对于声音的美感是具有共性的。当作品本身的音色审美对于普遍的听者具有认同性时,这就说明美声唱法已经正式具有民族性。

如:老一辈的艺术家王昆、胡松华等,他们在欧洲美声唱法基础之上,融合了民族唱法的审美特征,所以让他们的演唱风格具有浓烈的民族韵味,这也是他们能够受到中国民众所喜欢的原因所在。

2、演唱语言的民族化

民族的语言是一个民族内直接交流的方式,它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从美声唱法传入至今,它一直都在对中国民族语言的韵味美进行着不懈追求。

美声唱法的民族化,主要体现在演唱中运用本民族的语言韵味来表现,因为民族的特征是以民族语言来体现的。所以,要使西方的美声唱法更具民族性,就主要表现在其演唱的民族语言韵味表达。既能够引起中国大众的共鸣,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的音乐艺术语言。

例如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吴碧霞,她运用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在她所演唱的《春江花月夜》、《洗菜心》等民歌中,表现出特色鲜明、声音自然以及浓厚民族韵味。在民族语言与美声的交融中,她做到了把民族的语言韵味融入到美声唱法中,既丰富了我国的声乐艺术语言,也推动了我国音乐艺术的进步。

3、情感表达上的交融

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以“声情并茂、以情带声”的表现方式,其主要是强调的以情动人。我们可以把声腔比作它的躯体,而传情则是它的灵魂所在,所以,它的演唱基本上都是和表演结合在一起的,力求“声、位、情、表”的配合,把情感表达到极致。

在现代的美声唱法中融入传统的音乐的演唱手法,加入风俗人情特点所表现的感情是细腻含蓄的,其情感的表现方式与传统的具有相似性,这样的演唱才真正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感染力。例如歌剧《卡门》、《茶花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