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打白骨精故事

三打白骨精故事

三打白骨精故事

三打白骨精故事范文第1篇

一、结构的调整

古人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高年级语文的课文篇幅比较长,课堂上可供挖掘的点比较多,课堂容量比较大。如果不经过精心设计,容易上成一团散沙甚至是课文窜讲,要求面面俱到既不现实,也不科学。因此,往往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课堂组织能力,用一个中心问题或者是一条线索组织整节课的教学。既需要教师充分研读文本熟悉教材教法,又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眼光和一定的教学经验,根据学情适当调整灵活运用。

例如,苏教国标本六年级的《三打白骨精》,课题中的“三打”就是一条贯穿全文的、涉及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和线索。因此,我们要始终牢牢地抓住这个“牛鼻子”,而不搞旁逸斜出,甚至是蔓延滋生、岔道、跑题。

为了抓住这条主线,便于学生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一开始教案的主体部分是这样设计的。

(1)研究三变三打三责的故事情节。默读一打、二打、三打的段落,边读边划。用“――”划出能反映孙悟空的句子。用“---”划出能反映白骨精的句子。用“≈”划出能反映唐僧的句子。在有感触的句子旁边作简单的批注。

结果,这一节课试教下来,我傻眼了。课堂很热闹,七嘴八舌。可是,上完后很糊涂,整个篇章的结构全散了,学生完全没有经历对篇章结构的整体感知,有的学生一节课下来,连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的故事情节都没搞清楚。这样,只见孤立的人物,不见故事的情节,对学生来说,简直是莫明其妙的。脱离了具体的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学生只好给人物胡乱扣上简单的“帽子”,课上基本是教师在等着心目中的那个答案被学生说出来,好赶快写到板书上,谈不上什么深入地分析和认识。于是,后来教案被改成了这样。

(2)品读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中的语言和人物形象。①第一次棒打白骨精。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2~4自然段,注意老师的要求。出示:用――”划出描写白骨精的句子,用“---”划出描写孙悟空的句子,用“==”划出描写唐僧的句子。注意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人物的特点,在有感悟的地方写下自己的体会。②第二次棒打白骨精。先请两位同学读一读五、六两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相关的句子。哪些句子体现了白骨精的性格特点?面对如此狡猾的妖精,孙悟空是怎么做的呢?唐僧见此情景,是何反应?③第三次棒打白骨精。孙悟空第三次棒打白骨精的过程,课文是怎样写的呢?读到这里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孙悟空呢?注意文中写孙悟空表情、动作的词语。

《三打白骨精》中,白骨精的三次变化、孙悟空的三次怒打、唐僧的三次恨责、猪八戒的三次挑唆,一波三折的反复讲述,让原本平淡无奇的故事引人入胜,这一情节由此堪称《西游记》中的经典。不仅如此,《西游记》中一个个降妖除魔的故事大体也都如《三打白骨精》一样,经历遇险、惊险、脱险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整部西游记里所有降妖除魔的故事都是对《三打白骨精》的反复叙述。因此,紧接在这三次品读以后,教案增加了第三和第四部分。

(3)拓展,解读中国古典名著中的“三”。孙悟空的本领这么大,为什么还要三打白骨精?作者为什么不写他一次就打死白骨精了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写表现了白骨精的狡猾,又使故事显得很有趣,吸引读者往下看。)

这三次棒打白骨精的过程,不是简单的重复,中国有句成语,一波――?(三折)白骨精的三次变化、孙悟空的三次怒打、唐僧的三次恨责,让原本平淡无奇的故事变得――?(曲折、耐看)更加引人入胜。(板书一波三折 引人入胜)在《西游记》中还有这样一波三折的故事吗?指名说。

(4)作业,课后读一读四大名著中含有三的故事。也可以读一读诸葛亮五伐中原,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的故事,聪明的你,想一想,这里的三、五、六、七,又隐藏着什么样的奥秘呢?

二、反思与总结

三打白骨精故事范文第2篇

摘要:王凤年《三打白骨精图》,以高妙的线条、素雅的敷色和复杂的造型,构筑出物象的神韵气骨,酝酿出超越自然的力量,再现了经典的永久魅力。成功地利用直译法、转换法和隐喻法对文本进行了图像化转译,表现了曲折的情节、构思的巧妙、抽象的形式与韵律和富有寓言的哲理意味,是文学语言绘画性转换时代典范。

关键词:王凤年;艺术风格;图像;文本

晋人陆机曾讲:“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1]文学与绘画恒久以来就有着密切关系,文学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记录情感,绘画则以造型为手段传达感情,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融合,存在着深层次的内在关系。宋人苏轼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2]古希腊哲人西蒙尼德亦讲:“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3]诗画一律说,跨域了东西方文化的隔阂而存在,成为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中国绘画史上,从曹植的《洛神赋》到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到仇英的《桃源图》,从苏轼的《赤壁赋》到武元直的《赤壁图》,古代先贤巨匠将经典文学转译为图画,绘画成为文学的诠注后,再度生发为绘画中的经典,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画传统中的重要现象。

近代以来,如何让绘画内容、形式与手法和文学作品相融合,文学语言的绘画性转换成为一个时代课题。山东工笔画家王凤年(1905-2008年),为徐燕荪(1899-1961年)得意门生,一生恪守传统,致力于工笔人物画创作,作品多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学名著和历史故事。《三打白骨精图》是王凤年工笔画的代表性力作,无论是作品的艺术风格与造诣,还是文学语言的绘画性转换都可为时代典范。

“三打白骨精”是古典小说《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的俗称,整个故事围绕白骨精“三变”、O悟空“三打”和唐僧对行者的“三逐”展开。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个性鲜明,意象丰富,寓意深刻,是《西游记》中最具典型性的章节,可作为独立故事的存在,在艺术表现和思想内涵上全面体现了全书的创作风格与艺术特色。

这篇故事的特质,在王凤年《三打白骨精图》(纸本设色,131×68厘米)中以十分高超的技术被转化成图像,巧妙地表现在画面的构图布局、造型、色彩和图文转译等方面。首先,作品采取边角式构图,利用独特的造型语言和巧妙的设色,表现了这篇精彩而曲折的故事。其次,在叙述故事意义的方面,画家使用了直译法、转换法和隐喻法三种表现方法,以转译故事的涵义。再次,画家利用色彩与造型的互动设计,透过布局,不但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创造出一种特殊的动势,加强了叙事的连续性,而且酝酿出故事的节奏与韵律。

一、《三打白骨精图》的主题与艺术风格

王凤年《三打白骨精图》截取原文中:“白骨精‘一变’月貌花容的俊俏少女,孙悟空瞪火眼金睛,掣铁棒,当头就打”的精彩情节进行文学语言的绘画性转化。作品中人物采用对角线式构图,孙悟空手持如意金箍棒,头戴半月紧箍咒,身穿红色上衣黄色僧裤,脚踩红色祥云,怒瞪双眼,居于画面右上角,线条紧劲连绵,敷色浓淡得宜,再现了精神抖擞、器宇轩昂的行者形象,酝酿出汹涌澎湃地居高临下、一泻千里之势。处于画面左下角的白骨精,则手持连环双剑,头戴白色戏球花簪,身穿灰色上衣绿色湘裙,肩披白色飘带,脚踩浓密乌云,线条古秀圆融,敷色鲜润浓丽,眉头紧皱,有如临大敌之态,透漏出一副娇小脆弱、萎靡不振的妖异之气。这种人物关系的设计使得画面故事看起来像是一幅惊心动魄的戏剧。

线条是中国画的灵魂,也是王凤年绘画艺术的妙处所在。在《三打白骨精图》中,画家严谨地使用狼毫勾线,轻起轻收,行笔劲峻,提按顿挫,一点一拂,皆合规矩法度,不坠近习绰有古风。实入实出、遒劲屈铁的铁线描,是其用笔用线的基本特点。但在具体形象的刻画上,又综合运用多种古典描法,去表现人物的精神气骨,如孙悟空、白骨精的五官,多用春蚕吐丝描,紧劲连绵,流畅细致,呈现了肌体的质感与弹性;宝剑、金箍棒与发簪等则以铁线描,笔笔中锋,直线硬折,转笔处亦方硬有力,表现了金属制品的硬朗质感与肌理。衣褶、飘带则以兰叶描为主,杂以柳叶描、蚂蝗描、战笔描等多种描法,再融合书法笔法的提按顿挫,行笔快,变化多,再现了布麻材料的坚劲、厚重的质地。

王凤年的奇踪逸笔,将传统的衣褶描法赋予了新的生命,以线传情,以线表意,显示了他对传统研究的精度与深度。《三打白骨精图》在精熟用线的基础上,根据人物的动作态度,屈曲向背,或用淡墨轻染,或以淡色烘托,关键地方还辅以明暗渲染,如白骨精裙摆的转折处、孙悟空鞋靴、裤褶处皆以淡墨根据转折线清染,营造出体积与空间,显示了画家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西画元素,中西融合,拓展了工笔重彩人物画的技法。图中的敷色也很有特点,虽为工笔重彩,但在设色中坚持“素色为上”[4]的原则,如图中孙悟空的红、黄暖色调与白骨精的灰、绿冷色调,在色阶、明度上都加入了墨色降低了纯度,以色助墨,以墨显色,形成了冷暖之间的弱对比,在约略浓淡间墨与色化,整体和谐统一,温润华滋,格调高雅。

画面中山石林木的布局,则采用了边角式构图。前景硕石以遒劲的线条勾出轮廓线,笔力刚劲犀利,结合刮铁皴,辅以层层渲染塑造出巨石的肌理结构与体积,表现出山石势若泰山压顶的重量感,笔力稳健沉猛,气势雄伟,传递出森严雄浑、气壮山河的萧瑟肃穆之感,颇有宋人李唐的气魄与胆识。中景则大面积留白,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营造出“影落沧溟北,云开斗柄南”[5]空旷辽远的天地八荒。远景山石嶙峋高耸,直插云端,在烟云变灭中若隐若现,再现了文本中“剖开山路,上了高崖,看不尽峰岩重叠,涧壑湾环”[6]的险绝之境。远山以线勾勒轮廓,施加天青平涂,再现了远山逆光之感,构筑出“万古常含元气老,千峰巍列日光寒”[7]的荒芜与空寂,烘托出“山高必有怪,岭峻却生精”[8]的故事主题。

二、《三打白骨精图》转译文本的方法

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表现与刻画上,画家使用直译法、转换法和隐喻法,成功地转译故事的涵义。在画面背景表现上,则采取了直译法。如峥嵘瘦硬的山岩硕石和虬曲盘错的巨松崖柏,烟云变幻的空间,以及高耸入云的远山,将原文中:“峰岩重叠,涧壑湾环。……道旁荆棘牵漫,岭上松楠秀丽。薜萝满目,芳草连天”[9]描写山势陡峭高险,群山烟雾缭绕的恶劣环境进行了文本与图像的直译式的再现。

画家在白骨精的形象构筑和道具表现上,则采用了转换法。原文在白骨精“一变”女子出场时写道:“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10]在作品中,家严据文本进行图像化的转释,描绘了一位柳眉杏眼、清丽脱俗的女子形象。但在道具再现上,将“左手提着一个青砂罐儿,右手提着一个绿磁瓶儿”[11]转化为一双精致的连环长剑,与孙悟空的法器金箍棒相对应,虽与原著若即若离,但更加生动有趣,营造出了剑拔弩张的紧张感,增强了画面的戏剧性,并且突出和强化了文本主题。

隐喻法,则在云烟表现上最为清楚。孙悟空脚踩红色祥云,隐喻着祥瑞与正义,白骨精脚踏浓密乌云,妖气弥漫,暗示着阴险与狡诈。透过云烟色彩的隐喻暗示,透露出二人一神一妖的真实身份。隐喻法还体现在人物位置、体势的安排上,孙悟空居于右上角,手持金箍棒向下作叩击状,白骨精居于右下角,手持连环剑作迎战状,在这看似普通的位置与动势的安排在暗藏了“邪不压正”巧妙玄机。《三打白骨精图》中斑斓的色彩隐喻、精彩的动作暗示,丰富了原作故事的情感世界,也让画面本身迸发出无限的生机与张力。

三、结语

唐人张彦远曰:“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赞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像;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12]绘画正是因为具有叙事载容、咏美备像的双重功能,才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重视的文化载体。王凤年《三打白骨精图》,以高妙的线条、素雅的敷色和复杂的造型,构筑出物象的神韵气骨,酝酿出超越自然的力量,再现了经典的永久魅力。成功地利用直译法、转换法和隐喻法对文本进行了图像化转译,表现了曲折的情节、构思的巧妙、抽象的形式与韵律和富有寓言的哲理意味,是文学语言绘画性转换时代典范。

伟大领袖主席十分喜爱《西游记》的这个篇章,曾赋《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13]巧妙地采用借喻手法,在诗中隐喻了时局复杂,“三打白骨精”由此成为中国经典的政治寓言形象。《三打白骨精图》正是王凤年受此诗的启发而作,为一幅典型的诗意画。画家从诗词中寻找到了灵感,突破了传统文学语言绘画性转换的束缚,探索了新题材与新技法结合的途径,为新时期一幅不朽的文本转译图像的杰作。

【参考文献】

[1]陆机著.张怀瑾译注.文赋译注[M].北京出版社,1984:36.

[2]苏轼著.屠友祥校注.东坡题跋[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261.

[3]杨荫隆著.西方文论家手册[M].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8.

[4]王凤年.中国名画家-王凤年[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3.

[5]吴承恩.西游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333-345.

[6]吴承恩.西游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333-345.

[7]吴承恩.西游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333-345.

[8]吴承恩.西游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333-345.

[9]吴承恩.西游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333-345.

[10]吴承恩.西游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333-345.

[11]吴承恩.西游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333-345.

[1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中华书局,1985:24.

三打白骨精故事范文第3篇

生活中的“假唐僧”——读《三打白骨精》

学过课文《三打白骨精》之后,按奈不住好奇之情又跑去看原著结果看的晕乎乎的后来联系课文终于明白了故事意思。故事讲的是孙悟空三次遇到了白骨精。三次将白骨精在唐僧面前打死,唐僧却误认为悟空杀了人毅然将悟空逐出师门的故事。

看完故事,我气愤极了:怎么会有唐僧这样的糊涂蛋的啊!悟空一路上对他忠心耿耿他难道看不出来吗?但转念一想这也不怪他,因为唐僧本来就是肉体凡胎,根本辨不出真假啊!又怎么会做出真确的判断呢?

我想到了我们生活中的假唐僧。为什么喊他们假唐僧呢?因为呀!这些假唐僧就是贪官污吏。以前百姓们每年都要向国家交很多税贪官污吏就有了可乘之机他们把税的原本价钱对老百姓不实说还说高了这中间的差价就让他们很赚了一笔。现在不同了政策不一样了,以前是老百姓向国家纳税,现在反过来了,反倒国家补贴钱给农民了。他们给农民的钱却没有实际规定的多例如去年政府提倡不焚烧碎麦秆,如果不焚烧的话每亩地都有补贴的可后来却没有几个人拿到补贴。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假唐僧”。说他们“假唐僧”是因为唐僧有时很糊涂,而他们不糊涂,第二,唐僧很善良,而他们却只要钱。

唉!都是钱!

三打白骨精故事范文第4篇

师:想想我们唱的歌曲,旋律大体相同,分几段歌词。歌曲这样演唱的目的是为了反复抒情。那么小说的叙事呢?

生:叫反复叙事(板书:反复叙事)。

师:对啦。这是文学上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法。这样写,不变中有变,相同中不同。也正应了一个成语叫“一波三折”。让读着不感觉重复,却耐人寻味。同学们发现故事的结构密码,这也可以用一个字形容――

生(齐):“妙”!

师:作者真是妙笔生花。刚才有个同学报告单上写“为什么非要三打,一打不就解决了吗?”现在该明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了吧。

生(点头):现在我明白了。原来作者故意这样写,让故事情节好看,所以才这样反复叙事。

师:反复叙事的写法,《西游记》里还有很多。就说跟白骨精反复次数相同的反复叙事,就有――

生:“三借芭蕉扇”。还比如《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三气周瑜。

师:当然,不仅仅是“三”的反复叙事,还有你们刚才说的《三国演义》中的“五伐中原”,还有“六出祁山”“七擒孟荻”等。反反复复中,读着多引人入胜啊。

师:围绕反复叙事,让我们做一个游戏,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这是报告单中,我们填写的三打白骨精的结构图表。刚才同学们提到的要吃唐僧的那些妖精,请你做一个结构替换。

生:把白骨精替换成红孩儿。题目就叫“大战红孩儿”。

生:起因是红孩儿要吃唐僧肉。经过呢,徒弟们大战红孩儿。结果呢,观音救助,降服红孩儿。

师:请你们再自己选一个妖魔名字,也来做个替换。

生:用蜘蛛精替换……(内容略)

生:还有把白骨精替换成金角大王……(内容略)

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我发现只要把妖精的名字换一换,起因、经过、结果大体不变。

生:起因是妖精要吃唐僧肉,经过都是孙悟空他们和妖精大战,结果妖精被打败或者收服。

师:当然,有些妖魔虽然目的不是吃唐僧肉,但也是师徒取经路上遇到的磨难,这些故事的大体情节结构也是相同的。回去阅读其中一个故事也可以完成一个新的报告单。

师:原来《西游记》里一个一个降妖除魔的故事,就是多个类似三打白骨精故事的叠加,整本书,也是反复叙事。你看,我们不但发现了一个故事的结构密码,还发现了整本书的结构密码。真好。

生:只要记住妖怪的名字,进行替换,基本就了解了,这本书,这不失为一种阅读的好方法。

师:难怪有人说,一切经典的文学作品,之所以流传千古,也许根由是它所创造与生发出的结构。同学们,《西游记》藏着的密码多着呢。比如人物名称的密码,为什么叫“悟空”、“悟能”、“洁净”呢?比如故事中的数字密码,像刚才说的孙悟空金箍棒的重量,御花园蟠桃的成熟年限。人参果的成熟年限等等,太多了。只要读进去,就会发现《西游记》真是奥妙无穷!

师:可话又说回来了,反正都是大同小异的故事,西天取经写三五个得了呗。正如有个同学质疑的那样:孙悟空那么有本事,背着唐僧飞身取经不就得了吗?作者吴承恩干嘛要反反复复写那么多一路由遇险到历险到脱险的故事?

生:表现取经的艰难,同时也是为了表现主人公的个性特点呐。

生:也说明他们取经很有决心,有毅力啊,一次一次没有被打败,而最终取得胜利。

师:是啊,这一个个情节,让西天取经的路途显得分外艰难,突出了唐僧师徒取经的决心与毅力。看来,这三要素之间不是孤立的。环境、情节,都是为了突出人物。

赏析:

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人,诗意地安居》一书中写道:“教所要求的是:让学。”

“让学”,简单讲就是让学生学,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在语文课堂中,我认为“让学”就是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与文本对话,主动地去发现和探究。自主地感知、感受、感悟文字和文学带来的无穷魅力,最终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和人格的发展。

三打白骨精故事范文第5篇

《西游记》主要讲述了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游记读书心得体会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西游记读书心得体会范文一

试问,在《西游记》里,谁的本事最大?孙悟空!三岁小孩都知道。

再问,孙悟空为什么不是老大?为什么让唐僧当领导?是因为孙悟空犯过错,如来佛祖让他当唐僧的徒儿,改过自新。让唐僧当领导,因为他无为,无知,无用,无能,并且他没犯过错误。

无官一身轻,看孙悟空,多潇洒自在,偶尔还能耍点小聪明什么的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这是《西游记》的主题曲,挑担——沙僧挑的。牵马——猪八戒的活儿。嘿!没有孙悟空的事儿!所以,孙悟空总是摆出一个单脚站立,张望的情景,他干什么啊?没错,找妖精。只要找到了妖精,他才会有价值,才是他的价值所在。当妖精来的时候,其他人都很紧张,这个时候,只有孙悟空最乐呵。因为这时候,猴哥才能大发神威吗

再问:孙悟空打死的妖精有几个?答:多了去啦,数不胜数啊。咦?不对不对,孙悟空打死的只有一个妖精——白骨精。那是孙悟空刚出家,没有经验。是不是啊?孙悟空那回只打死了一个白骨精,看唐僧激动那样儿。所以,孙悟空以后每回都是按照唐僧的意思,让妖精把他关起来。然后孙悟空大吼一声:妖精,快出来!让俺老孙给你大战几个回合。然后摆姿势,姿势摆够了,摆完了,然后再一棒抡下去,这一棒肯定抡到石头上了,为什么呢?再笨的妖精也知道:孙悟空人家是让你跑的啊。之后孙悟空再上天找妖精的主儿,我们一般人都认为孙悟空没本事,但是这样想就太肤浅了,孙悟空当年大闹天空,怕过谁?他这样做是为了既不得罪人,在师傅那边也好交代,看看,孙悟空多精明啊,着不正是两全其美的点子吗?

那回孙悟空打死白骨精,唐僧一气之下竟不要孙悟空了,想起来真可笑,神通广大的孙大圣还找不到栖息之地了?最后,不还是唐僧让猪八戒、沙僧灰溜溜地请孙悟空回去?所以,只要你有本事,就不怕找不到饭碗,这在孙悟空的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再说一句话:孙悟空,这猴,不是一般的猴,是最精明的猴!

西游记读书心得体会范文二

西游记是我最爱看的书,它是一本神话故事。书中重点讲述了唐僧四师徒经历了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个个修得正果。其中孙悟空这个人物描写得最突出也最成功,从石猴出世到大闹天空再到修得正果,无论是三打白骨精还是收八戒,降沙僧都是整本书的精华。唐僧的善良有爱心,猪八戒虽懒却为取经做出贡献,沙僧的勤劳肯干也十分的有特色。一些配角也为整本书带来了生气,如:二郎神,观音菩萨和她的爱徒善财童子等。每一个人都有鲜明的特点,每个特点都被作者表现的活灵活现。

我最喜欢《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白骨精虽然狡猾无比,唐僧也曾一度的冤枉甚致赶走过悟空,但是悟空深深记得师傅把他从五指山救出来的时候,最后,他打败了为非作歹的白骨精,帮人民除了害。这也证明了邪- 恶永远都不可能战胜正义。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遇到的种种困难,在我看来就像是一个人在人生路上的挫折,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生有许多的困难,这些也许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克服的。所以我们需要朋友,需要有知心人一起分担,这些困难也许是自己能克服的,所以我们在此就要锻炼自己不怕困难,以及坚定的不后退的信心。

《西游记》不愧为一本名著,它那精彩纷呈的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令人爱不释手。《西游记》还告诉我做人的道理: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在世界上立足。

西游记读书心得体会范文三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书中主要叙述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到西天取经,途中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的过程。故事情节传奇、惊险,每次阅读,我都深深沉醉其中。

我觉得最引人入胜的故事是《三打白骨精》。悟空三次痛打变为人形的白骨精,但是唐僧心地善良,容易被表面所蒙蔽,所以他并不知道那是妖怪,完全不听悟空的解释,而是用紧箍咒制止悟空,疼的孙悟空满地打滚,最后唐僧还要和孙悟空断绝师徒之情,孙悟空被迫无奈,只好又回到花果山。但是孙悟空心理并没有怨恨师傅,更没有去报复师傅的想法,他把委屈全都藏在心理,而且心理总是想着师傅的安危,可见他对师傅是十分真心的,而且最后还救了师傅。这些情节都非常精彩,让我难以忘怀。

《西游记》除了引人入胜的情节外,还包含了许多道理和启示,比如唐僧盲目地接受别人的帮助,有时还不听孙悟空的好心劝告,掉入妖怪的手中。这足够说明了遇到麻烦的事情要动脑筋,如果不动脑筋,听了别人不怀好意的意见,反而会变得更糟糕。看起来没什么用的人,在关键时刻也是可以力挽狂澜的,就像猪八戒那样。沙僧和小白龙还使我明白了,无论在班级中还是团队中,都不能没有默默奉献者的付出,也许他们没有什么能力,但是如果一个班级没了他们默默无闻的付出,同样是出不了成绩的。从唐僧身上我还知道了,做人要有明确的目标,并且要坚定不移的将目标执行下去。然而,他们师徒四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一定要吸取他们的长处,如果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则要改正。

《西游记》不愧为一本名著,既让我看到它那精彩纷呈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又告诉了我做人的道理,使我终生受益。

西游记读书心得体会范文四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多少年来,一直成为人们必读的经典书目。那么,这样的经典也肯定有着它历久弥新的魅力所在——是《西游记》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坚持,什么是团结,什么是不畏艰辛。

本书作者吴承恩为读者讲述了唐僧以及其他三个徒弟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的故事。

小时候的我,对《西游记》的认识还是很浅显的,只觉得故事中爱打抱不平的孙悟空、贪吃懒惰的猪八戒和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罢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领悟到了《西游记》作者的另一份用意。例如,作者笔下的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的艺术形象,不仅生动地体现了古代人民摆脱压迫的强烈愿望,而且也反映了人民为战胜邪恶、争得自由而不怕天,不怕地,敢于蔑视一切传统和权威的反抗精神。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叛逆心理,以及他敢于和强大势力作斗争的勇敢精神令我十分欣赏。

在前往西天取经的路上,或许,你看到了唐僧冤枉悟空,悟空回花果山的一幕;或许,你看到了猪八戒常常抱怨,说要回高老庄的一幕,但是,他们并没有留下师傅只身一人,他们是有情有义的。

在前往西天取经的路上,师徒四人历经各种艰难困苦,但依旧执着,锲而不舍,不言放弃。还记得六十一回合,孙悟空三调芭蕉扇吗?为了扇灭火焰山之火,帮助老百姓,孙悟空又是变虫子,又是变牛魔王,足以可见孙悟空的机智。正是在取经途中遭遇三打白骨精、车迟国斗法、狮驼岭斗三魔等等的八十一“难”,方显坚持的可贵,方显师徒四人不畏艰辛的难得!

在前往西天取经的路上,师徒四人身上的品质着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坚持不懈,让我惭愧我做事时的虎头蛇尾;他们的团结一心,让我懂得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他们的不畏艰辛,让我明白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

让我们一起捧起这本经典名著,在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里畅游,感受它的独特魅力吧!

西游记读书心得体会范文五

“书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它给予我们无穷无尽的知识。书是海洋,我们是小鱼,在海里快乐地游玩;书是天空,我们是雄鹰,在蔚蓝的天空中展翅飞翔……在茫茫书海中,我翻起了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津津有味地品读了起来。

《西游记》是明朝吴承恩写的一部神话小说,是中国灿烂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小说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些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爱打抱不平的孙悟空,宽容善良的唐僧贪吃贪睡的猪八戒,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神力无边的如来佛祖。其中最别具一格的是一个惊天地、动鬼神的人物形象——齐天大圣孙悟空,他机灵可爱、有勇有谋、法力无边,深受我的爱戴。

这本书中充满幻想的故事情节:大闹天宫、美猴王出世、三打白骨精、智斗二郎神……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但作者笔下那精彩的打斗场面却能让我身临其境。其中,我最喜欢美猴王出世及称王的那一情景。石猴之所以能为群猴的首领,成为美猴王,是因为他十分机智勇敢。在群猴都不敢闯瀑布飞泉之时,石猴无畏无惧,独自闯关,发现了水帘洞,最终成为美猴王。美猴王的故事启示我们:做事情要有勇有谋,才能有所成就。

唐僧师僧四人不怕艰难险阻,制服妖怪才取得真经。在生活中我们要勇往直前,不被困难打倒。在学习中我们遇到挫折不要沮丧,从哪跌倒就从哪站起来,一定向前冲,做一个成功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