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藏菩萨本愿经

地藏菩萨本愿经

地藏菩萨本愿经范文第1篇

2、生于印度舍卫国,后跟释迦牟尼佛出家,常随侍释尊左右,帮助释尊弘法。“文殊”是妙的意思,“师利”是德、吉祥之意。密宗称之为吉祥金刚、般若金刚。文殊菩萨司理智慧,与普贤菩萨相对。文殊的图像一般为骑狮像,顶结五髻,表大日之五智,左手执青莲花,花上有梵箧,右手执金刚剑。此外造像还有一髻、六髻、八髻文殊,手持之物亦各有不同。

3、是行、愿弘深的典范。梵语的普贤称“三曼多拔陀罗”,密宗亦称普贤为善摄金刚、真如金刚、如意金刚。在雕像上,普贤乘白象侍佛之右;文殊驾狮子侍佛之左。据说普贤菩萨掌管诸佛的理德、定德、行德;文殊菩萨则掌管诸佛的智德与证德。一般把普贤菩萨视为祈求延命的本尊。普贤单独造像通常骑六牙之白象,头戴五佛冠,形如满月童子。

4、玄奘三藏又译作观自在菩萨。唐宋以来,民间信仰的有三十三变化观音。密宗造像有六观音、七观音等变化。六观音是十一面观音、不空罥索观音、千手千眼观音、如意轮观音、马头观音和准提观音。另外加上圣观音,称为七观音。观音的造像很多,有一面二臂、一面四臂、三面二臂、三面八臂等;三十三体变化的观音中,特别受欢迎、喜爱的是白衣观音。

5、即金刚萨埵,又称秘密主,象征‘坚固不坏之菩提心’与‘烦恼即菩提之妙理’。此名称于密教中,所指有四:(一)指密教传法之第二祖。(二)为金刚界曼荼罗中,金刚部院三十七尊之一。(三)为金刚界曼荼罗理趣会中,十七尊中之主尊。(四)为胎藏界曼荼罗金刚部院‘大智金刚部’之主尊。一般认为是大势至菩萨在密教的现身。

6、为福德之宝藏如同虚空无限之意。在胎藏界曼荼罗中,虚空藏菩萨是虚空藏院的主尊。东密求闻持聪明法观想虚空藏菩萨本尊形像,菩萨全身为金色,相貌庄严,头戴五佛宝冠,在莲花上半跏坐,容颜美妙而喜悦,左手执白色莲花,花上有如意宝珠,发出黄色光芒,右手结与愿印:五指下垂,手掌向外。

7、因发下“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宏愿,密宗又称之为悲愿金刚、与愿金刚或金刚幢,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称为地藏。在释迦佛入灭以后,弥勒未生之前,地藏菩萨肩负着救度六道众生的重大使命。地藏菩萨现出家菩萨像,其雕像为僧侣打扮,左手擎宝珠,右手持锡杖。

8、因弥勒的梵文意义为慈爱,所以常被称为慈氏,其名字为“无能胜”。他出身于印度婆罗门,后得释迦牟尼佛的教化,被授记为下一任佛陀。他现处兜率天内院,为一生补处菩萨。弥勒菩萨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形像深受众人喜爱;但在胎藏界的形像是,左手当胸,手掌张开,右手执莲花,所戴宝冠中有宝塔,塔中现舍利;在金刚界的形像是,右手大拇指、食指、小指均竖立,中指与无名指弯曲置胸前,左手放在膝上。

地藏菩萨本愿经范文第2篇

每一种宗教都有独特的信仰对象。一般说来,这些神灵既与基本教义相联系,又长期受到信徒的顶礼膜拜。佛、罗汉和菩萨,构成了中国佛教的信仰体系。在这些信仰对象身上,既有承袭印度佛教的因素,又有中国信众新创造的内容。

佛信仰

对佛的崇拜,经过了从一佛到多佛的演变过程。自释迦牟尼创教到大乘佛教兴起的五六百年间,释迦牟尼始终被认为是唯一现存的佛。这种信仰本质上是与教主崇拜相联系的一佛信仰。

在部派佛教时期,产生了“过去七佛”的信仰。“七佛”是指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之前的6位佛都是古佛,并不是处于同一个时期,彼此相隔的时间非常久远。每一位佛出现于世的时候,人们的寿命都很长,佛弟子都很多,佛法很兴盛。比如,第一位毗婆尸佛是在过去九十一劫(用以表达极长时间的概念)出现的,当时人们的寿命是8万岁,佛一次说法时就有弟子7万人。七佛倡导的教义基本相同。有一个“七佛通戒偈”,表述了佛教最核心的思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由于七佛并不是同时存在,所以“七佛”信仰本质上依然是一佛信仰。

大乘佛教建立了多佛同时并存的新信仰体系。大乘认为,十方世界同时存在的佛数量,比恒河岸边的沙粒还多,根本数不清。同时,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也就是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佛教不同经典和不同教派,所宣扬和供奉的主佛并不一致。中国佛教也崇拜多佛,比较流行的有阿弥陀佛、弥勒佛、药师佛等。

阿弥陀佛,也称“无量寿佛”、“无量光佛”等,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据《无量寿经》等载,很久以前,有位名叫法藏(即后来阿弥陀佛)的比丘,发下拯救众生的48个愿望,经过历劫修行,于西方建成净土,号“阿弥陀”。西方净土世界与现实世界(秽土)相对立,那里没有任何痛苦,只有“妙乐”。众生只要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死后就可以往生到净土世界,获得最终的解脱。

“弥勒佛”是未来佛。根据《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等记述,弥勒菩萨曾是释迦佛的弟子,释迦佛曾预言他将于大约57亿6千万年后,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说法救度众生。中国的弥勒信仰从三国两晋时期就开始流传,到唐代开始衰落。现在寺院中袒胸露腹、箕踞而坐、笑口大开的弥勒佛形象,并不是唐代以前的形象,而是本自五代契此和尚。传说契此常背一布袋,见人就乞物,装入袋中,人称“布袭和尚”。契此在圆寂时口诵偈言:“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后来人们就把他作为弥勒佛的化身。

药师佛金称“药师琉璃光如来”,又称“大医王佛”、“医王薯逝”等。他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根据相关经典记载,药师佛在本行菩萨道时,曾经发过十二大誓愿,要满足众生的一切愿望和祈求,拯救一切众生脱离生死轮回达到解脱。据说,凡是没有如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如果听闻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都能在临终时得到8位大菩萨指示道路,顺利往生东方净琉璃世界。

在佛教经典中还常见有3位佛相搭配的组合,如“三佛身”、“三世佛”等。

“三佛身”有多种不同说法,比较通行的是指“法身佛”、“报身佛”和“应身佛”。“法身佛”是指佛法所成的佛身,这是佛法人格化之后产生的崇拜对像。法身的特点是无形无像,永恒存在。由于法身没有能为人们的感官所把握的形像,所以,人们不能直接接触佛的法身。“搬身佛。是指经过修行实践,成就正果而获得的佛果之身,其形像是相好庄严的,有不同于常人的外部特征。。应身佛”是指为救度众生而根据需要随机应化的佛身,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众生需要,应身佛有不同的形像。

“三世佛”,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的合称,或三个世界佛的合称。其一,“竖三世佛”,指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佛。过去佛有多种说法,在常见的寺院塑像中,过去佛是燃灯佛,现在佛是释迦牟尼佛,未来佛是弥勒佛。其二,“横三世佛”,指三个世界的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罗汉信仰

在大乘佛教兴起之前,佛只有释迦牟尼一位,其他人修行的最高果位是罗汉,全称“阿罗汉”。达到罗汉果位,就超脱了生死轮回。罗汉的职责,就是遵照佛祖的嘱托,常住世间,推动佛法流传,护佑众生。所以,罗汉也成为信众的崇拜对象。

到大乘佛教时期,罗汉崇拜并没有被废除,也比较盛行。在中国佛教中,流行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等。我国南北各地许多寺院中都有罗汉堂,供奉罗汉的画像或塑像。

关于“十六罗汉”,最初见于玄奘所译的《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记述了十六罗汉的名字和住地。“十八罗汉”是在十六罗汉之外又加上庆友和宾头卢,也有的是加上迦叶和军屠钵叹。元代以后,十八罗汉就基本取代了十六罗汉,成为寺院中塑像的流行式样。

关于“五百罗汉”的来源,说法很多。一般指参加第一次佛经结集的五百比丘,以大迦叶和阿难为上首。除了其中的佛十大弟子外,其余的罗汉都没有名字。但是,在中国流传的五百罗汉都有名号。这是宋代及其以后逐渐在民间增补完成的。

菩萨信仰

大乘佛教兴起之后,修行者的主要样板不是罗汉而是菩萨。菩萨全称“菩提萨堙”,也意译为“觉有情”、“大士”等。菩萨的修行,是以自度和度人为特点。在众多大乘经典中,所记载的菩萨也和佛一样,多得数不清。而且,相同名字的菩萨,在不同经典中的记载也颇有差异。一般说来,菩萨也和罗汉一样,是佛的弟子,地位应该在佛之下。但是,也有一些经典把某些大菩萨与佛并列,更有一些经典甚至把某些大菩萨塑造为佛的老师。由此可以发现,大乘佛教中的菩萨崇拜,远远超过此前的罗汉崇拜。

在我国佛教信仰中,菩萨崇拜是非常流行的,主要菩萨有4位,即观音、文殊、普贤、地藏。他们都源自印度佛教经典,又在我国的流传中增加了新的信仰内容。

观音,也称“观世音”,“光世音”、“观自在”等。观音菩萨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根据佛教的说法,菩萨的可视形象本来无所谓男女,人们看到的或男或女的菩萨形象称为“应化身”,是菩萨根据拯救世间众生的需要而显示出来的。观音菩萨的形象在我国也经历了从男相转变为非男非女相,最后定型为庄严、慈祥、美丽的女相的过程。观音菩萨不仅能够在世间众生发声、发意求救时立即前往拯救,而且能够在看见世间众生身受各种痛苦时就前往拯救。观音化身很多,都是为解除芸芸众生所遭遇的多种苦难而应现的。 文殊全称“文殊师利”,是梵文音译词,意译作“妙德”、“妙首”、“妙吉祥”等。记述文殊菩萨的经典非常多,而且普遍给他以很高的地位。《菩萨处胎经》说文殊本来是佛,为了协助释迦牟尼教化芸芸众生,才变现为菩萨。《放钵经》说文殊是众佛之母。《华严经》认为文殊可以代佛立言,可以“宣如来旨”。《悲华经》说文殊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在我国佛教寺院的塑像中,文殊菩萨的形象是骑狮子,手持宝剑。

普贤又意译作“遍吉”等。大乘佛教各类经典多把普贤描述为修行成佛的样板,大乘经典的总护法,与大日如来同体。根据《华严经》的描述,普贤在修行解脱方面,在成就佛果方面,与三世诸佛都没有任何差别。唐代以后,我国寺院中的普贤形象为骑六牙白象。普贤菩萨为护持佛法、从事修行和拯救众生所发的十个愿望,称为“普贤行愿”,在僧俗信徒中都很流行,并且为华严宗、净土宗和密宗所重视。

地藏菩萨曾被释迦牟尼佛封为“幽明教主”,职责是拯救地狱中的众生,让他们都获得解脱,往生极乐世界。地藏菩萨曾在佛面前立下誓愿:要采取各种灵活有效的办法,让地狱中的众生都获得解脱,到那时候自己再成佛。这就是地藏菩萨的大愿。以后随着地藏菩萨信仰的流行,其大愿一般概括为;“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觉悟成佛);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按照中国佛教的传说,地藏菩萨降诞在新罗国王族,姓金,名乔觉,于唐玄宗时航海到九华山修道,圆寂后肉身不坏。

在传统佛教的经典中,以上的4位大菩萨并没有成为完整的一组信仰对象。在中国佛教传说中,四大菩萨则相互联系,各有分工:文殊代表大智、普贤代表大行、观音代表大悲、地藏代表大愿。

四大菩萨信仰也逐渐与四大名山联系起来。其中,山西的五台山是文殊显灵说法的道场,四川的峨眉山是普贤的说法道场,安徽的九华山是地藏成道、说法的道场,浙江的普陀山是观音的道场。四大名山原本都是风景秀丽之地,成为佛教名山和菩萨道场之后,不仅是游客观光的旅游胜地,也逐渐成为信徒朝拜的宗教圣地。

地藏菩萨本愿经范文第3篇

一般来讲,和佛有缘的人有以下两种特征: 一是长相,和佛教中某个人物相似;二是出生日期,和佛教中某个人物的出生、出道日或涅槃日相同。

自古以来,不管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都不能不承认佛教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深刻影响;也无论历史上曾经有过多少次的灭佛、毁佛行为,然而,佛教始终在不断发展,并与中国本土文化日益融通结合,在中古以来历史的方方面面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时至今日,仍时时令人感受到它的存在。所以,佛缘在销售工作中有时会起到关键的作用。

2002年夏天,我在某一个医药公司做管理顾问。某一天傍晚,陶总对我说,今晚,他要宴请当地最大医院的院长,希望我能作陪,我欣然答应。

晚餐前,陶总非常郑重地介绍了我与院长,我作为公司的重要陪客,自然坐在院长的旁边,这样,我们就有机会进行零距离的交流。

大概我、陶总与院长三人都有佛缘,我们三人的谈话很快就涉及到了佛教这一话题。我对院长讲,按照汉族佛教,佛祖的生日是农历四月初八,成道日是十二月初八, 涅槃日是二月十五,而按照蒙古族、藏族的说法,佛祖的生日、成道日和涅槃日是同一天,即中国的农历四月十五。我就在这一天出生,所以,我与佛祖有缘。

院长:陶总,您看,钱老师的面相与佛祖相似,尤其是他的鼻子。(院长在赞赏我)

陶总:我们公司有很多人都是这样讲的。(陶总在附和院长的观点)

我们三人从华严三圣开始谈起,然后谈到了中国的四大菩萨。

陶总:第一大菩萨是文殊菩萨,他为佛陀释迦牟尼的左胁侍,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文殊菩萨智能、辩才第一,为众菩萨之首,是象征佛陀智能的菩萨,称“大智”,他的道场在山西五台山。

院长:第二大菩萨是普贤菩萨,他为佛陀释迦牟尼的右胁侍。普贤菩萨十种广大之行愿,即: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此十大愿为一切菩萨行愿之标帜,故亦称普贤之愿海。以此菩萨之广大行愿,一般称为大行普贤菩萨,他的道场在四川峨眉山。

我:第三大菩萨是大悲观世音菩萨,他的道场在浙江普陀山。第四大菩萨是大愿地藏菩萨,他的道场在安徽 九华山。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代表中国佛教的特质。普陀山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爱心),九华山地藏王菩萨代表大愿(孝道),五台山文殊菩萨代表大智(理性),峨嵋山普贤菩萨代表大行(落实),所以这四位菩萨在中国佛教界的地位非常崇高。

院长:地藏菩萨曾发大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我:您对地藏菩萨也有研究啊!

院长:只懂些皮毛而已。

我:您太客气了。

院长:您的佛教知识比我丰富多了,而且您与佛祖有缘。

陶总:我们都要借您的光了。

当时,我研究佛教已有五年,算是在家修行弟子吧。所以,我对佛教的认识要比他们两人多一些,尤其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可能是巧合吧,我们三人都非常信仰观世音菩萨。大慈,与众人同喜;大悲,与众人同苦。

晚宴之后,我与这位院长也没有什么联系。有一次,我在当地遇到一个学员,见她满面愁容的样子,就向她询问原因。她告诉我,半年来,为了开发当地的最大医院,用尽了所有的心血,想尽了所有的方法,还花尽了自己所有的金钱,到现在,新产品能否进入医院,心中一点把握也没有。说着说着就开始流下痛苦的眼泪。

我深知,她可能无法再坚持工作了,因为,她没有生存的资源了。我告诉她,我刚好认识这个医院的院长,虽然,我与他关系一般,但是,可以试一试。

我回到家,拿出自己最心爱的观世音瓷像,他相貌端庄慈祥,手持净瓶杨柳,以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世间疾苦。我准备把它作为贵重的礼品,送给这位院长。过了几天,我来到该医院,办公室主任却不让我见院长。

办公室主任:您与他有约吗?

我:没有。

办公室主任:我们院长特别忙,没有预约是不能随便会见客人的。

我:请您把这张名片交给院长,如果他没有时间,我立刻就走,好吗?

在我的恳求下,办公室主任就拿着我的名片到院长办公室。不一会儿,院长就来到我的面前,还责怪主任这样没有礼貌对待尊贵的客人。

我把礼品拿出来,详细地向他介绍礼品的来历,并愿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保佑他万事顺利,心想事成。他十分高兴,还主动问我,有什么事情需要他帮忙。

我:这次到您医院来,确实有一件小事情要麻烦您。

院长:什么事,您说。

我就把学员的事情向他陈述了一遍。他立刻打电话把药剂科主任叫来,对她说,这是我的好朋友,也是我的老师,吩咐她立刻想办法办好这件事。

地藏菩萨本愿经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甘肃;博物馆;佛教造像;问题

中图分类号:K.87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2)04—0034—11

甘肃省博物馆藏有一批北朝至隋唐时期的佛教造像,主要为金铜和石雕造像,也有少量的泥塑作品,以石雕作品居多。这些造像有些被不同的图录收藏介绍,也有个别的被研究者所关注,引起重视。但却没有系统的整理与研究,外界也只能借助已发表的零星资料对其做局部的研究。本文就几件造像有关的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 鎏金铜坐佛像

鎏金铜坐佛像(图1),高7.2cm,圆形磨光肉髻肥大高凸,高度约占头部的三分之一。头微俯,宽额,大眼。颈较短,溜肩。穿圆领通肩袈裟,衣纹在胸前呈U字形均匀下垂。双手于腹部结禅定印。衣裾圆弧状垂于两腿之间。结跏趺坐于长方形高座上。座前两侧各一蹲狮,狮头已磨平,双腿轮廓尚可见。佛座正面偏左残蚀一洞。背面头部、身体与座相接处各有一柱状隼,原来应有套接的头光与背光,已丢失。

该造像的时代在甘肃省博物馆出版的图录里被定为十六国时期[1]。从肥大的肉髻、宽广的额头、大眼、U字形衣纹、方座及座前蹲踞向前的双狮等特征综合分析,该像的时代确与已发现的其他十六国铜造像有许多相似,定为十六国当无大碍。尤其与日本和泉市久保惣记念美术馆藏十六国禅定佛坐像(图2)[2]、天水市博物馆藏十六国佛坐像①等极为相似。胸前下垂的U字形衣纹底端呈弧形,与其他十六国铜造像U字底端较平略有所不同。

甘肃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为佛教较早传播的地域,佛教艺术也较早兴起,十六国时期石窟寺首先在这一地域开凿,如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天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等。单体的佛教造像尤其是铜造像发现较少,泾川玉都出土的带有身光与头光的铜造像是甘肃出土的十六国铜造像,已为学界所熟知。甘肃省博物馆及天水市博物馆所藏的铜造像较少为研究者所知。这两件造像的来源不详。其所具备的一些基本特征与已发现的十六国铜造像相一致,增加了十六国佛教造像研究的新材料。

二 大统二年石雕造像塔

大统二年(536)石雕造像塔,为青砂岩,高170cm,秦安出土(图3)。

这件石雕造像塔组合得比较完整,雕刻较为精美,并有明确的造像纪年,故比较重要,不断被一些图录发表①。关于该造像的出土,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保存其基座造像发愿文的拓片。拓片旁有毛笔题跋,文曰:“此文在浮图造像石底墩上面刊刻,距邑城南十五里吴家川庙儿寺地方发现(寺址今荒芜)。由土人耕地掘出。经蔡君浚安所见,随抬至县教育馆保存。字迹剥削,即拓石真。想彼处埋藏着不少,惜无人发动觅掘。民国三十一年古三月间出土。”(图4)可知其出土于秦安县南15里的吴川村叫庙儿寺的地方,出土时间为1942年农历3月份,由当地农民耕地挖出。后移至当时的县教育馆保存,可能是建国后由甘肃省博物馆收藏。题跋未说明当时除了基座外还有没有其他东西出土。拓片为新中国成立后冯国瑞先生捐赠给麦积山石窟保存。

基座上有西魏大统二年(536)的造像发愿文,所以均认可为大统二年的塔。我们首先来看基座的情况。

基座为方形,基座顶部四角各雕一爬卧的狮子,每两身狮子之间雕覆莲,成为方形的覆莲座。基座四面浮雕供养人和造像发愿文。

基座供养人题名:

第1面:左面有3身供养人,题名:

清……/清信……/清信女……

右面有7条供养人题名,分别为:

邑子权僵/邑子权保多/邑子权显恭/邑子王金/邑子权杨/邑子权/邑子权

第2面:8身供养人,左侧5身较小,右侧3身较大。3身大的题名:

弟子……供养/弟子权……供养/弟子权……供养

第3面:6身供养人,题名分别为:

亡弟……/亡权……/亡母吕小……/亡父吕供养佛时/……

第4面为造像发愿文,部分文字磨泐不清,现根据拓片录文如下:

大统二年岁次正

月癸卯朔廿八日

清信仕权丑仁兄弟

宿著弥浓恒

远知三宝可以(供?)(私)

发微愿情惠心(以?)

尽竭才力造立三劫石

一区愿合家口大小

延长子孙

习内外通达

用之无亡后死

不处八难生遇

兴隆人民宁

六趣咸蒙斯庆

一切

发愿文为当时北朝常见的造像发愿文的格式。由发愿文可知,此为权丑仁兄弟出资为全家大小祈福所造,供养人多姓权,也有吕姓和王姓的。权姓为略阳(今甘肃秦安陇城)的大姓,西魏北周时期有著名的权景宣。吕姓为略阳氐族,十六国时吕光在姑臧(武威)建后凉政权。这件造像上权姓和吕姓有姻亲关系,属家族供养,由具有姻亲关系的权、吕和王姓为成员的邑社组织共同供养。造像时间为西魏大统二年,即公元536年,属西魏早期的作品。

经过我们认真观察,对其年代提出了质疑,从以下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此塔并非同时之物。

第一,该造像塔为三层楼阁式出檐方塔。方形塔座,塔座顶部有方形的可垒接塔身的方形凹槽,每层塔檐顶部也有相同的凹槽。塔檐四角有脊,塔檐四个表面略向下倾斜,塔檐底面四角刻成一道凹槽。虽然现存三层塔身与塔檐被套接垒积起来,但仔细观察每层塔身的底部与基座及塔檐顶部的凹槽并不相符,均略大于凹槽,不能完全套接在一起。因此,笔者怀疑塔檐与塔身及塔座并不是一套成组的东西,而是被勉强套接在一起的。该造像塔的出土情况不明,所以也就已无法了解出土时的真实情况。

第二,三层塔身龛内的造像组合及细部结构有明显的区别。塔身第一层四面龛内造像分别为:一坐佛胁侍二弟子二菩萨、一立菩萨胁侍二弟子二菩萨、一结跏趺坐佛胁侍二弟子二菩萨、一交脚菩萨胁侍二弟子二菩萨,均为一铺五身;第二层四面龛内造像分别为:一结跏趺坐佛胁侍二弟子二菩萨、一交脚菩萨胁侍二菩萨、二佛并坐、一倚坐佛胁侍二菩萨,为一铺三身或五身;第三层四面龛内造像分别为:一结跏趺坐佛胁侍二菩萨、一结跏趺坐佛胁侍二菩萨、二立菩萨、一树下思惟菩萨,为一铺一身或三身的组合。从三层各龛内的造像看,其上下组合的关系不是很清楚。第一层和第二层各有一交脚菩萨,其中第一层的交脚菩萨被置于四阿形殿内,应该象征弥勒菩萨所居的兜率天宫。从各龛内的组合来看,第三层较为简单,是一铺三身的形式,而第一层和第二层增加为一铺三身或五身。每层各龛的龛楣均为圆拱形,其中第三层一龛的龛楣尾向外卷起为卷云状,而第一层和第二层则不见这种形式。第三层龛楣与岩石面刻成的方框上面的空当比较小,而第一、二层的龛楣与岩石面刻成的方框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间,空间内有的刻莲花瓣。以上的区别均可说明,这三层塔身龛内的造像组合数量、龛楣的做法等均存在一些很明显的区别。

第三,三层塔身的造像风格并不一致,下面两层与最上层的造像具有明显的差异。第三层的佛像肉髻较高,成柱状,面形长圆,身躯略显瘦长,穿双领下垂袈裟,袈裟宽博,衣纹线条流畅,衣裾从右脚腕分开成八字形外撇,底端较平(图5)。而第一、二层的佛像低肉髻,面形较圆,穿双领下垂或圆领通肩袈裟,袈裟衣裾由上向下成底端圆弧形内收(图6)。佛像和菩萨像,身躯都略显粗壮,衣饰紧裹身躯,已不像北魏晚期西魏时期那样飘逸流畅。第一、二层和第三层造像的明显区别代表了其不同的时代特点。

第三层佛像,具有明显的西魏大统时期的时代特征。西魏大统时期比较典型的造像有麦积山石窟第44窟[3]、秦安县博物馆藏大统四年(538)造像塔[4]、大统六年(540)吉长命造像[5]、甘肃省博物馆藏大统十二年(546)权旱良造像碑[6]等。其中麦积山第44窟造像(图7)、权旱良造像碑中的佛像(图8)与上述第三层佛像更相似。因此,该塔第三层应与大统二年塔座同时,应该是属于同一件造像塔上的。

第一、二层塔身的造像则具有明显的北周时期的特点。北周时期天水一带出有一些带有纪年的造像塔和造像碑,如清水北周天和二年(567)鲁恭姬造像碑[6]216—217、秦安保定三年(563)权道奴造像

碑[6]205—206、秦安保定四年(564)王文超造像碑(图9)①、张家川建德二年(573年)王令猥造像碑(图10)[7]、秦安建德三年(574)建崇寺造像碑②等。这些造像碑上的佛像、菩萨像的特点与该塔第一、二层的造像基本一致。因此,第一、二层塔身应为北周时期。

总之,这件造像塔虽然被组合在一起,但是确非同一时期的作品。第三层塔身与基座应为西魏时期,而第一、二层塔身则为北周时期。至于塔檐与塔刹的年代,另当别论。

三 太平真君二年铭张宗锡造铜菩萨像

太平真君二年(441)铭张宗锡造铜菩萨像,高16.7cm,青铜。该造像第一次正式披露被定为唐代(图11)[1]87。

菩萨头戴宝冠,宝缯下垂,面瘦,鼻高,颈戴项圈,袒胸赤臂,佩两道璎珞,下着羊肠形长裙,左手下垂提净瓶,右臂屈肘斜举,右手握莲蕾,身躯略向右扭曲,跣足立于莲花上,莲花下为四足方座。披帛于绕腹际和膝盖各一道,底端各饰一乳钉装饰物。火焰形头光,最顶端柱状凸起。头光内侧粗凸线组成两道同心圆,内有三个圆窝形装饰(上、左、右各一)。

头光背面刻铭文,共6行35字,文曰:

大魏太平真/君二年正月十五/日弟子张锡宗/为合门大小居家/平安敬造佛像/一区供养

无独有偶,天水市博物馆(1件)[8]、宝鸡市博物馆(5件,多较完整,其中两件为通体涂银)①、扶风博物馆(1件,四足方座残失)[9]及西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1件,仅存头光)[10]也藏有完全相同的造像,头光背面的铭文也完全一样,一字不差。可以看出,它们都是同模所制,供养人为张锡宗。关于其来源,扶风所藏为“1992年县公安局在本县午井乡破案缴获”,西安市所藏为“西安市北郊出土”,甘博和天水博物馆所藏均来源不明,宝鸡博物馆所藏为旧藏。只有西安市所藏据说出土于西安市北郊。

甘肃、陕西两省多地藏有完全相同的造像,令人怀疑其真伪。首先,头光背面铭文纪年为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据我们了解,目前所见太平真君时期的造像不多,如河北定州发现太平真君元年石雕佛坐像[11]、日本个人收藏太平真君三年石造半跏思惟菩萨像[12]、东京书道博物馆藏太平真君三年定州鲍篡造石塔基座[13]、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太平真君四年菀申造鎏金铜佛立像[13]图23—25、河北蔚县太平真君五年朱业微石造像[14]等,多出于河北定州一带。太平真君二年张锡宗造像与上述太平真君时期的造像大相径庭。张锡宗所造为观音菩萨像,从其扭曲的姿态及两道披帛来看,应模仿了隋唐菩萨像的某些特点。其次,张锡宗造像的铭文,第三行的“张”、“锡”二字及第四行的“小”、“居”二字又明显有意躲开头光背面的铆钉,显然是像铸成之后加刻上去的,且刻画较浅。再次,其脚所踩莲花下的椭圆形装饰在唐宋及其以前的菩萨造像中从未见过,显得有些特别。第四,同一人造如此众多相同的造像,这在已见的铜造像中是很少见的,显然是同模铸造了多件。因此,张锡宗造像既非太平真君二年,亦非唐代所造,而是后代伪造的。首都博物馆藏展览有一件宋仿南朝刘宋铜菩萨像,其基本特征与张锡宗造菩萨像一致。故推测,张锡宗造铜菩萨像最早也是宋代(960—1279)仿造的,但其后面的铭文可能是更晚时期加刻上去的。甘博及已发表的西安市和扶风博物馆藏品未识别出其为伪造,笔者在此特加说明。

地藏菩萨本愿经范文第5篇

(一)传说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县境内,是佛经传说中地藏菩萨的道场。它和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峨眉山和舟山的普陀山号称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唐代诗仙李白曾在江西省的九江船上见到秀丽的九华山,九座山峰状如莲花,写下了:“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江挂绿水,秀出九芙蓉”;“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的诗句,后人就把此山称为九华山。

唐朝时新罗国僧人(现韩国)金乔觉渡海来华,在九华山苦修75载,佛徒们以他生前苦行,坐化后形迹与佛经所载的地藏菩萨相似,尊他为地藏菩萨化身,从此九华山就为地藏菩萨应化道场。地藏菩萨为何名地藏,据《地藏十轮经》上说,地藏菩萨“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思犹如秘藏”所以称为地藏,地藏菩萨曾经发下五大誓愿,发出“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和“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愿,故人们又尊称它为大愿地藏王菩萨。

(二)行程

南京 ――九华山 由于我此行是先到南京玩了两天,从南京到九华山有直达的大巴,从中央门汽车站出发每天7:00准时发车,下午还有一班,具体几点忘记了,票价75元/张。大约四个半小时到达九华山脚下,下车后先买张门票140元,三天内有效,记得不要住在山下,可能你在山下会遇到拉你住在山下的人,但是门票上可以有四次免费坐巴士的机会,上山,下山,就已占用两次了,还有两次是用于取凤凰松的来回的,建议最好是住在九华街上,比较方便,而且价格也不贵。

九华山―上海 每天早晨7:00准时发车,从九华山脚下直达上海,100元/张,但到达上海的不是火车站北的汽车站,是位于中山北路附近的北区汽车站。

(三)住宿

九华街上住宿的地方很多,有家庭旅馆还有三星标准的宾馆,价格也是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我个人是喜欢住家庭式旅馆的,一是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地方气息,二是价格实惠。在到九华山之前在网上查过好多贴子,记下了几个评价很好的家庭旅馆的名字和电话,果然名不虚传,下车后我给记录的第一个老板打电话,并说明是从网上记下的电话后,那个老板特别热情,直接到车站来接的我,说是去年时有个北京搞新闻的,从九华山回去后发表了个贴子,这一年有好几个游客给他打过电话并在他的店住宿的,这个老板人真的是相当热情,也非常淳朴,正常的标间价格是80-120元之间,根据淡旺季而有相应调整,我去的当天正赶上周末,也正赶上过节,游客特别多,所以房间没定到,还好,这个老板带我去了他的堂哥家,纯粹的三室一厅的房子,其中两个房间作成标间了,因为卫生间是公用的,所以只收了我50元/晚,第二天他的旅店有空房间时,我就搬到他的旅店里住的,带独立卫生间,可洗热水澡,双床的标间收的价格也不贵80元/晚,整整一个下午老板陪着我上山去烧香,并给我当起了免费的导游,晚上我说想找个得道高僧说道一些感受,他也帮我约好了最古老的寺庙化城寺的主持,而且,他带我进化城寺还给我省了小门票,想得非常周到。

住在九华街上的当地人多数都是以这样的热情和朴实迎接着八方来客,在这里,不妨把这位心地非常好的老板的电话公布一下:13965935948 朱心义,也可叫他老朱。

在离开九华山时,老朱还特地下山给我买了回上海的车票,并约好早上七点在车站等我,并把我一直送上大巴,在回上海的一路上,我都感觉心里很温暖,或许是生在菩萨脚下,心中早已有佛,并一直保持着这种善良和信仰,种下善根,衷心地祝福他一生平安,合家幸福。

(四)拜佛

九华山从明朝至今,香火延绵不断,盛时期有300多座寺院,僧众达5000人,如今存留的寺院仍有94座,所以山上山下比比皆是。当天下午先去的化城寺,观音殿,文殊殿,再至金地藏的月(肉)身宝殿。第二天六点多登山到百岁宫,再去东崖禅寺,再去头天下午去过的寺庙烧柱早香。

肉身:这位大智慧大气魄的地藏菩萨,原是唐代的新罗王子金乔觉,到九华山开辟到场,发誓要超度一切下地狱的人,他的一句名言就是:“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要地狱中一个亡魂都没有才成佛。他活了99岁,圆寂时形成真身。据说九华山供奉着十几座肉身,现在保存完好的还有六座。金地藏式最早的一尊,还有明代的,如应身法师的真身,他活了126岁,用自己的血写经九十年,这本用舌尖血书写的经书据说是镇寺之宝之一,目前存放在九华山博物馆内,建议你一定要去看一看。时间上最近的是一位解放后才圆寂的师太,她也是活了九十多岁,抗美援朝时还带头捐献,是位进步尼姑。他们都是得道高僧,圆寂时有觉悟,之前的一月或数月就水米不进了,打坐圆寂之后,置于缸中,封严,再用木炭、石灰围住吸湿,三年或三年六个月后,如成真身涂金成为金身。

说到这个肉身,老朱还给我讲了一个典故,相传明朝时金地藏的肉身只是象菩萨一样供奉在大殿之上,有一书生不信佛且万般诋毁,有一次趁护寺的和尚不在,用针戳金地藏的脚,结果鲜血汩汩直流,把书生吓得逃离寺庙,一病不起。为了更好地保护金地藏,这才将他的肉身置于莲花缸内,又造了宝塔和庙宇,因而才是今天看到的“屋中有塔,塔中有缸,缸中有真身”。

相关期刊更多

地震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地震局

西藏地质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藏地质矿产局地勘处

北京民俗论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民俗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