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唐山南湖公园

唐山南湖公园

唐山南湖公园

唐山南湖公园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采煤沉陷区 城市生态公园 生态 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伴随着近年来各国的城市复兴,探索棕地的清洁、利用和再开发途径 [1],使城市棕地重获新生,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城市建设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唐山作为沿海重工业城市,煤炭行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整个城市的发展,采煤沉陷区是影响矿区周边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1、用地情况

1.1区位分析

唐山南湖生态公园位于距离市中心向南仅1公里的重要地段,是唐山南湖生态城四大主题功能区之一。它东起唐柏路,西至学院路,北至北新道,南至205国道,总用地面积约29k㎡。[1]

1.2自然特征

1976年,唐山地区发生里氏7.8级地震,造成南湖采空区多处塌陷,地表大面积沉降,严重影响城市建设。考虑到日后还可能出现沉降,南湖地区没有开展灾后恢复重建。之后的20多年,伴随着周围居民的生产生活,塌陷区成为了杂草丛生,垃圾成山,污水横流的城市废墟地,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发展,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大量土地资源无法利用,南湖地区成为了典型的城市棕地。

1.3景观评价

规划区内拥有多种地形地貌和景观资源,即使在全国范围内,有些资源也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其中有利因素包括:采沉区独特地形、生态游憩区、工业文明等人文资源;不利因素包括:污染源、周边区域带来的交通压力、人们行为的介入对场地的影响。因此,南湖生态公园的发展建设紧密围绕“生态修复”与“合理利用”两大主题。规划确定对公园特别是其生态涵养区进行明确的保护控制,同时要有适宜的事件和难忘的活动注入,以提升公园的内在价值和独特魅力。

2、规划目标及设计原则

2007年,中国设施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完成了《南湖生态城核心区综合规划》,确定南湖生态公园是构建城市结构的公共核心,以采沉区生态修复、工业文明、抗震精神、现代艺术与文化创意为主要特色,以政务、休闲、运动、观光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型综合景区。

规划定位:休闲度假胜地、文化创意园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来推动城市发展,更新城市结构。

设计原则:①精彩的城市生活,公共生活系统化的布局、城市功能的混合开发、滨水空间的多元化发展;②科学的实施手段,建立和谐的生态系统、采用先进的生态技术、达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③工业废弃地段的更新,景观再造、文脉重组、城市新区的开发。

3、规划设计

3.1规划思想

图1 总平面图

1.凤凰大厦2.内湖3.文化宫4.祥云岛5.南湖明珠6.梧竹嘉苑植物园7.游乐园8.龙珠台9.濯羽滩10.国宾馆11.昂宿山12.外湖13.莲花池14.湿地博物馆15.水生植物观赏区16.荷风四面17.望海寺18.鸟岛

南湖生态公园规划设计的尊重并延续总体规划中“凤凰涅槃”的设计理念,对山体、水系、湿地等原有的自然要素主要采用保留、恢复、重建的方法进行建设,并将人工元素镶嵌其中,形成自然与人工有机结合的生态景观格局(图1)。设计通过展现地块本身的自然和文化特色,塑造一个绿色、生态、开放的城市空间。

3.2功能分区

公园因现状唐胥路的存在,形成了南北两个园区。园区北部已经基本稳定,不再沉降。规划定位为以大型自然山水景观为主,兼具休闲娱乐和活动功能,同时在北园设置园区的服务设施;园区南部因为持续地质沉降等因素的影响,规划位为以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为主,不进行大范围的人工干预。规划结构分为六大功能区:①小南湖景观功能区②园博园功能区③历史文化功能区④旅游和城市活动功能区⑤体育功能区⑥生态功能区。

4、设计对策

4.1、生态恢复

在公园设计中,采用一系列低成本、高产出、因地制宜的技术措施,处理场地内粉煤灰,软弱地基,水土流失等问题。

4.1.1粉煤灰利用

作为城市工业垃圾填埋场,场地内存在大量粉煤灰,本着废物利用的原则,将粉煤灰加工成粉煤灰砖、粉煤灰水泥、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等,用于建设场地基础和堆砌公园地形,实现低成本、高产出。

4.1.2软弱地基改造

由于场地中局部土壤含水量过高并且存在粉煤灰,污泥等杂质,土壤的承载能力较弱,针对软弱地基的问题,设计就地取材,将场地内存在的承载力较强的植物枝干制成木桩,嵌入土壤,增强承载力,改善软弱基础。

4.1.3水土流失防治

为防止基础沉降,湖水侵蚀等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利用场地内植物枝桠的柔韧性,结合石笼工艺编织成网,不仅柔韧性强,而且能够很好的适应各种地形,放置于湖滨,以保持水土、固定河床。此外,采用低干扰的材料固岸,不会对环境造成负担,其多空的网状结构还可以为各种小型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实现因地制宜,变废为宝。

4.2水体景观设计

通过对采煤沉降和地震塌陷形成的水坑和沟渠进行生态分析,疏浚并整合,形成南湖生态公园主体270h㎡的湖面。来自唐山市西郊的污水处理厂的中水成为南湖主要的补水水源。为了净化了水质,水体景观设计引入荷花,芦苇、菖蒲等适宜唐山地区生长的湿地植物,还吸引水禽和其他动物到此栖息[2],形成良好的生态景观。

4.3植物配置

保留塌陷区的全部树木,开发成南湖地区的原始景观,减少了景观建设成本,节约了资源,又提高了场地景观的观赏性。此外,在植物设计中坚持多样化原则,以当地乡土植物为主,采取立体种植手段,追求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实行低成本、高效益的植物造景为主,形成林地、灌木丛、草地、湿地等不同生境结构,对应不同的动植物群落,形成不同的景观区域,各个区域都保持其独特的自然风貌。

4.4景观小品设计

利用南湖地区原有的自然条件,经过大规模的人工恢复和改造,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现有“桃花潭”、“龙泉湾”“含烟渡”等九湖,还有“邀月岛”、“香茗岛”“ 翔翎岛”等五岛以及音乐喷泉、莲花池、凤凰台等120多个景点。

“凤凰台”,曾经是积攒了震后24年的50米高的垃圾山,设计对沼气、渗滤液进行了收集和处理,各种污染物达到了“零排放”。同时将垃圾山整体封闭,覆盖土壤、大量栽植地被植物,减少雨水对坡体的冲刷[3],绿化面积达13万㎡。经过一系列的环保处理,最终形成了全园的标志性景观—— “凤凰台”,“凤凰台”占地116.71㎡,建筑面积88.36㎡,高度15.83m。是全园的点睛之笔。

4.5建筑设计

公园内建筑采用抗震木结构为主,提高了使用的舒适度,减少建设污染,也把资源消耗降到了最低。其中南湖展馆采用钢结构作为主体,方便拆改,可循环使用,内部地面、墙面、顶棚都采用复合木板,保留原来的颜色和质地,呼应公园内其他木结构建筑,同时做到生态环保[4]。

5、总结

好玩南湖、生态南湖、神奇南湖、文化南湖是唐山南湖生态公园的建设目标,目前也成了南湖生态公园的游览特色。唐山南湖生态公园为公众提供了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是唐山市生态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周边景观地产开发,带动区域旅游,甚至起到更新城市结构的重要作用[5]。

参考文献:

[1]张金伟,常江.城市废弃地景观与生态恢复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7(11):40-49.

[2]赵美玲,成克武,张铁,等.唐山南湖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 6020- 6022.

[3]袁栋.唐山南湖公园湿地生态景观植物配置与美化设计[J].现代园林,2011(1):44-48.

唐山南湖公园范文第2篇

1整合开发文化旅游资源,促进桂林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桂林不仅有岩溶地貌、丹霞地貌、花岗岩地貌景观,而且是全国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44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汇点,北部的秦代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湘江与珠江水系漓江,南部的唐代古桂柳运河(相思埭),沟通了漓江和柳江,从柳州可溯融江而上直达古州(今贵州榕江),溯龙江而上直达思恩(今广西环江)水路通向云南,形成了桂北与桂西南、黔东南之间的水路交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城市是文化的载体,储存、流传、创造文化被视为是城市的三项基本使命。桂林拥有包括人类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的甑皮岩、宝积山为代表的60余处洞穴遗址)、水利与建筑文化(秦代“灵渠”、唐代古桂柳运河、全州龙水镇宋代贡陂堰;兴安县秦至晋代的秦城遗址、全州凤凰乡西汉建安城和建安司古城寨遗址、凤凰嘴汉代古墓群,唐代桂州城、唐代永州古城、兴安溶江镇廖家背的唐末黄巢寨、宋代静江府城、宝积山宋代城墙、明代靖江王府、清代广西贡院、全州永岁乡明清古建筑燕窝楼、灵川县明至民国江头村和长岗岭村古建筑群、明清恭城古建筑群、兴安古镇、大圩古镇)、藩王文化与民族文化(明代靖江王府和靖江王陵;灌阳千家峒瑶族发祥地遗址、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永福堡里农民书画院)、儒释道文化(唐代西庆林寺遗址、桂林开元寺遗址、全州湘山寺遗址;独秀峰太平岩洞内的明代道教六十甲子保护神太岁像摩崖石刻;清代广西贡院)、山水文化(“桂海碑林”,西山、伏波山等摩崖石刻)、抗战文化(八路军办事处、“救亡日报社”旧址、1944年桂林保卫战七星公园三将军墓和八百壮士墓;飞虎队秧塘机场指挥所旧址、飞虎队40783机组猫儿山遇难处、湘江战役旧址、桂林抗日苏军烈士墓)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文场等3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8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还拥有大量的国家公园(考古公园国家和矿山公园各2个,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各1个)。桂林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具有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桂林的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突出“特、优、精”的特点。张艺谋“印象刘三姐”是在阳朔特有的自然山水实景大舞台上,应用现代科技光声电技术融合民族民俗民间传说等民族文化元素和山水文化元素而成的天人合一的多元文化精品。自2004年起,《印象刘三姐》每年接待游客上百万人次,8年共演出2700多场次,总票房超过6亿元人民币。2011年《印象刘三姐》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作为世界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实景演出,美轮美奂的舞台效果,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展示,让《印象刘三姐》倾倒无数观众,每年演出500余场,几乎场场座无虚席。《印象刘三姐》现在已成为桂林旅游一张亮丽的名片,很多游客游玩漓江后就等候看《印象刘三姐》。“愚自乐园”是以当代雕塑和洞窟艺术为主,以“国际雕塑公园”为核心的大型地景艺术公园,是自然景观与不同流派艺术作品的完美结合,在设计上非常注重与环境的协调,例如其艺术中心的山形结构、斜坡屋顶的外形风格是借鉴了现代建筑造型手法,也充分考虑了环境与阳光的关系;其水系工程则将原来逢雨便涝、雨停则涸的洼地处理成两个充满少女柔情的人工湖,经过这番艺术化的梳理,特别是对季节性溪水的沟通,使园区的天生丽质终于显露出来,使原本略显残败的松树林,也显得生机勃勃。整合桂林自然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新产品的实践表明,提高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是桂林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有着强劲的生命力。

2桂林山水文化旅游新产品的开发潜力

山水文化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中国山水文化的发生是从人类发现自然美的那一天开始的,人们在众多自然审美活动中,畅其精神,激起心志,发至于笔墨,成为具有宗教、审美、科学等多重价值的山水画、山水诗词、山水游记、风光音乐等。在人与山水关系的演进过程中,人们对山水有着不同的需求,包括生产、生活的实用需求、宗教崇拜需求、审美需求和科学研究需求。桂林聚居着汉、壮、苗、瑶、侗、回等民族,各民族的节日庆典活动和风俗民情古朴浓郁,以广西文场、彩调、桂剧为主的地方戏剧等人文资源丰富。

2.1山水文化的本质是天人合一,也是桂林秦汉、唐宋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精髓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端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原始的需要,留下了无数改造大自然的遗迹。秦代灵渠、唐代桂古柳运河、宋代贡陂堰为桂林古代水利文化的杰出代表,龙脊梯田、灌阳千家洞瑶族发祥地遗址是一幅幅展示先民们与自然和谐生存的山水文化画卷,龙脊梯田和首批五个“全国生态(社区)博物馆示范点”之一的“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已经成了龙胜旅游的名片,灵渠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重设目录,旅游开发效果好。

2.2山水文化是人类对山水美的认识和鉴赏过程,桂海碑林等摩崖石刻是核心《易经》认为是天与人是相通的,山水等自然现象昭示着人事、感受到人和自然精神的感应,继而发现自然山水自身美的价值,进而描绘、赞叹山水,创作了山水诗、山水画、山水楹联、题词、石刻、游记、碑林、神话传说等山水文化艺术瑰宝。桂林的诗歌、散文创作历史久远,散见于史籍及桂林诸山石刻中的古代诗词多达5000余首。其中赞咏桂林山水的诗作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江作青罗带,山为碧玉簪”、“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桂林无瘴气,柏署有清风”,流行歌曲《我想去桂林》,等等。此外,以桂林山水为题材的绘画、摄影艺术、石刻艺术也日益繁荣,如徐悲鸿的《漓江春雨》,独秀峰宋代王正功题刻“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还有“汉碑看山东,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之称的“壁无完石”,碑刻如林的“桂海碑林”——由龙隐洞、龙隐岩两处石刻组成,共有石刻220余方,在全国享有相当高的地位,其诗歌、散文、游记、绘画等构成桂林山水文化的摩崖石刻,书体楷、草、隶、篆俱全。龙隐岩的建碑阁,展出历代文化名人歌咏桂林山水的诗词曲赋以及题榜、铭记的碑刻和拓片,抒发襟怀,形成碑林奇观,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和石刻史书,深化了山色水景的绝美意境,给桂林的自然山水充满了传统的东方文化内涵。

2.3山水文化源于对大自然的崇拜,形成独特的儒释道宗教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初期,把自然界视为有意志的神,选择了名山大川来祭祀。道教、佛教信仰对中国山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桂林西山、象鼻山、伏波山、虞山、独秀峰、叠彩山等与佛教文化紧密结合,构成具唐宋时代佛教特色的融佛教文化与山水文化于一体的佛教山水文化摩崖石刻。隋唐以来,到桂林游览后题名赋诗者众多,摩崖遍布石壁。石刻除了吟咏山水胜地的题名和题诗之外,主要是佛教、道教和其他诸神的摩崖造像,以佛教造像最多。这些造像都具独特风格,不同于中原,源自印度原始造像艺术,并与本土文化融合形成独特的艺术特点,是极珍贵的古迹。桂林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重要场所,南北朝时期,印度僧人达摩南方传佛至此,唐代,在此兴建了唐代南方五大禅林之一、在佛教史、建筑史、艺术史等领域都曾体现出很高的造诣的“西庆林寺”(遗址在西山公园苏军抗日烈士墓前后),其在唐宋两代盛极一时,是岭南重要的禅林和游览胜地,唐代高僧鉴真就曾在此留下足迹。如今西山尚存唐代佛像95龛,计24尊;灯、佛龛计7方;宋、元石刻十余件。独秀峰太平岩洞的道教文化太岁摩崖石刻陈列馆成了旅游热点。可见,整合鼻山、伏波山、叠彩山、虞山、西山佛教摩崖石刻、鉴真第六次成功东渡日本的起点桂林开元寺遗址、“楚南第一名刹”全州湘山寺遗址唐代佛塔妙明塔、独秀峰(太岁像摩崖石刻、广西贡院)、恭城文庙等儒释道文化资源,以汉传隋唐佛教文化,明清儒道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开发潜力是值得重视的。在整合开发儒释道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展西林寺遗址考古资料的整理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申报的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同时,要严格查办清除那些实为旅游道具的伪宗教建筑(例如阳朔大榕树和市区某些公园景区内的寺庙)。

2.4山水文化是人类理性、科学地认识自然过程的文化,具丰富的科学内涵随着国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游客在欣赏自然时,多了认识自然的渴望,桂林旅游业界10多年前就注意到这种需求,并组织专家学者重新编写漓江景观、七星岩和芦笛岩的导游词,丰富其科学内涵。近年来,成功开发了资源国家地质公园,完成全州雷公岭国家矿山公园的旅游规划,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和靖江王府及王陵、甑皮岩两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立项建设,为提高桂林旅游品的科学内涵奠定了基础。1988年5月在爱尔兰召开的国际泥盆—石炭系界线工作组会议确认“桂林南边村泥盆—石炭系界线剖面为辅助层型”,是中国得到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国际地层委员会确认的第一条界线层型剖面,是桂林冶金地质学院(现桂林理工大学)于1985年首先发现,而后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开展研究的,是值得关注的地质遗迹资源。综上所述,桂林不仅仅是山水甲天下,而且拥有8个国家公园和众多历史文化古迹,是旅游地学科考的重要研究基地,更是古人类遗址文化、秦汉文化、唐宋文化、明清文化资源富集区,理性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是无限的,文化旅游产品科学内涵更加丰富。

3讨论

旅游业是一个文化性极强的经济产业,具有经济与文化的两重性。因此,桂林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必须树立旅游业作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理念,把旅游业办成一个不仅能发挥其经济功能,而且能充分发挥其文化教育和文化交流功能的产业,深入发掘旅游资源及其产品的文化内涵,摸清并体现其中所包含的科学性、历史性、文学艺术性,提高旅游产品文化品味,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以下谈几点认识:

(1)挖掘远古(舜)文化和瑶族文化,整合开发湘南与桂北旅游资源前景广阔。湘南桂北自古经济文化血脉相连,灵渠促进湘南桂北文化的相互渗透,桂北灌阳千家峒——宁远九嶷山自古就是瑶族发祥地,两地瑶民文化相同。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续5000年以上没有间断的文明,一般认为炎帝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创始人(物质文明),黄帝是中华政体文化的始祖(政治文明),舜帝是中华道德文化的创始人(精神文明)。舜文化在湘南桂北两地影响深远,相传古代舜帝曾与三苗民族发生战争,舜帝亲自带军队南下,进行征绥结合的南巡时死于苍梧,并葬于苍梧地区(据考证即今与桂北相邻的九嶷山宁远县一带),留下关于舜帝的传说和舜帝陵。在永州、潇水、桂北有许多关于舜帝及其女儿的故事,这些历史故事、传说及正史所载都是极有价值的有待开发的旅游资源。以湘南桂北丹霞地貌为特色的广西资源国家地质公园与湖南新宁县崀山国家地质公园同处于资源新宁近南北向展布的狭长盆地内的红层地貌,是由由白垩系下统紫红色砾岩、砂岩岩组成的地质体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而形成的,资江从资源国家地质公园中南北向贯通流入湖南境内直连崀山国家地质公园和洞庭湖湖水。湖南崀山丹霞地貌是由福建泰宁、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贵州赤水、浙江江郎山6个著名丹霞地貌风景区捆绑组成“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2010年)的组成部分,因此,广西资源国家地质公园在地质成因上也同属于“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湘南桂北地方政府历来注重旅游经济合作,自1994年城步县—龙胜县旅游开展合作以来,两地旅游业合作层次不断提高,2004年7月27日有长沙、桂林等14座城市泛珠三角区域城市旅游和作协议的签订基本实现了无障碍旅游,随着湘桂高铁、贵广高铁的通车,湘桂运河项目的启动,将给湘南桂北旅游资源合作开发的无限商机。

(2)桂林北部以水利和建筑文化为核心的秦汉、唐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灵渠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距今已2200多年,仍然发挥着功用。秦始皇进军路线之一就是沿湘江溯源南下,通过严关进入岭南的漓水;汉武帝平定北方后,岭南的赵佗自立为王,武帝伐之,从永州全州沿灌江到观阳(今灌阳县城)、洞井,越过较平坦的分水岭到达恭城。一路上遗存了很多汉朝的城堡、墓地。例如兴安县秦至晋代的秦城遗址、全州凤凰乡的西汉建安城和建安司古城寨遗址、凤凰嘴汉代古墓群等都是极有价值的旅游资源。以湘桂高速公路铁路为纽带,整合上述人文资源与灌阳千家峒遗址、资源国家地质公园、黄巢寨、全州县龙水镇贡陂堰,全州燕窝楼等古建筑群、湘江战役旧址、飞虎队40783机组猫儿山遇难处、乐满地主题公园等开发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是有潜力的。

唐山南湖公园范文第3篇

雁山园位于广西桂林桂阳公路中的雁山镇上,离桂林市22 km,阳朔县城30 km。雁山园始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原为清代桂林地方官吏唐岳的私人园林,名为“雁山别墅”,后来唐岳被朝廷征调,客死异乡,由于家道中落,园子逐渐荒废。至1911年,园林归清末两广总督岑春煊,岑是广西西林人(今隆林),别号西林,故将园子易名为“西林花园”,岑政坛失意后客居上海,1926年,岑氏将花园捐献给民国广西省政府作为市民公园,更名“雁山公园”。雁山园为晚清园林,其特色是将园内天然的岩洞溪河、浓荫郁葱的树木和古雅别致的建筑巧妙地融为一体,表现出桂林山水园林之山奇、水奇和洞奇的特征,是一座规模较大的极富地方风韵的近代私家园林。堪称岭南庭园中的“山庄”佳构和园林精品,有“岭南第一园”之誉。

雁山园占地面积15 hm?,南北长500多米,东西宽330多米,园地结构是真山真水景观,桂林地质属喀斯特溶岩,石山平地兀起,屹立奇秀,相思江从园里流过,窄时为溪,宽则为湖.两岸桂丛柏木荫盖,山清水碧,景致天然。因公园西面的山形犹如平沙落雁,恰像一只北来的鸿雁,至此忽然扭身引颈向东,停在相思河畔,故雁山镇和公园亦由此得名。

相思河由南向北流,穿越雁山园,河水来无影,去无踪,只有200来米一段在园中,当地民谣唱道:“一段仙河落园中,路绕围墙无处通,终年四季常流水,来无源头去无踪。”所以称它为“飞来河”。 河水源起方竹山脚,四周怪石丛生,水道绿荫夹岸,水中澄碧清冽,游鱼可数,至乳钟山西麓突然消失。在相思河中有一个鱼沉潭,相传初一、十五水流涌动而鱼跃回江中,因而雁山园享有“沉鱼落雁之地”的美誉。湖塘池岸或利用天然山石为岸,或保留自然土岸,地尽其利,各得其所,使全园水系相通,或广池巨浸,或小溪曲涧,聚分自然,曲折成章,既有对比,又富变化。

雁山园利用天然的山水洞石树木,结合功能需要,布置楼堂馆榭来组织园林空间,创造出舒适的生活环境。由于历史的乱世战火,又历经抗战、内战、等动荡年代,园内的古建筑大多已毁于兵灾、火灾等天灾人祸,大部荡然无存。民国至解放后,广西师专、广西大学、广西农学院、桂林农校等也曾在此办学,增建了许多教学楼房、宿舍、礼堂等建筑。孙中山1921年在桂林誓师北伐时也曾来过这里游玩,并在相思河上荡舟,留下了“孙中山系舟处纪念亭”旧址。1937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到此游玩也留下了“山明水秀”的题字。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李四光、马君武、杨东莼等也曾到此游览、讲学和工作。雁山园是民国文化痕迹最重的地方之一,现经过修葺,恢复了大部分景区与景点,园中的建筑,相当一部分按民国旧样修复,其中大学广场、汇学堂礼堂等保持民国原样。

大门设在全园北端西面,以乳钟山作为屏障,正对着大门,既自然舒展宏伟瑰丽,又省人工,使整个园子隐而不露,起到了增加全园景色层次和深度的作用。大门为一重阁门楼,背山面广场,隔水面置一拱桥引人渡入,步移景异。至门前可透过园门窥见重阁石壁、桂花树丛,山石嶙峋,如同一幅天然山水国画。门额上书“雁山别墅”四字。湖畔建有一座别致的书斋式建筑――清香书屋,唐岳儿子曾在此居住过,俗称“公子楼”,也是国际著名华人企业家、文化名人靳羽西的出生地。隔湖相对建有凸出水面的轩榭,称为“小姐楼”,经修缮后面目一新,门额上“榕园”二字,为齐白石手书。

大门西北处的燕宁居建于1893年,由留美建筑大师杨廷宝设计。1921年孙中山携夫人宋庆龄曾在此居住,其后几十年间,、林森等人均在此居住过。其旁侧还有起文楼等。园中东北角的钟乳山南面有状元亭、马君武与岑春煊故居等。

碧云湖是全园的主要景区,过去有涵通楼、澄研阁、碧云湖舫、水榭、长廊、亭台等。涵通楼原是全园的主体建筑,为歇山二层楼阁,画栋雕梁,十分堂皇,楼前设有一戏台,登楼可览全园之胜,是唐岳藏书、宴客、聚友、玩乐之处,清人称之为“层楼巍耸,高甍华宇,气象距细……”。涵通楼通过长廊把东面湖中的碧云湖舫和西南面方竹山麓的澄研阁连接成一体,形成一组庞大的建筑群,建筑高低错落,位置得宜有序,南面又有高大的方竹山作为衬托,因而显得造型优美,成为全园的构图中心。现涵通楼正在修复中,据说按原样重修后将成为漓江画派文献馆。

碧云湖中设一形若舟船的水阁,谓之“碧云湖舫”,登临凭栏眺望可观赏湖光山色,亦可琴棋书画、游乐歌饮其间,也是全园的重点建筑之一。碧云湖又称“鸳鸯湖”,为园内最大水面,山石为岸,翠峰倒影,湖畔植柳,湖内种莲,红荷点点,画舟翩翩,碧波涟漪,游鱼穿梭,微风夹歌,风景如画。

园中方竹山上有一天然石洞,早期因桃树而得名,园主唐岳避逃世事所起名为桃源洞,有“世外桃源”之意。上个世纪30年代大学者胡适先生游阳朔返桂林途中曾来此一游,园主送了他几颗色艳如血、又红又大的红豆,勾起胡适的诗兴,写下了“相思江上相思岩,相思岩下相思豆,三年结子不嫌迟,一夜相思叫人瘦”的诗句,以后雁山园的红豆相思树一夜声名大嗓,享誉岭南。“桃源洞”改了一个令人回味无穷的名字“相思洞”,其洞口浅而窄,乍见无奇特之处。进得洞去,扶壁而下,绕一巨石,则豁然开朗,意境别辟,“高崖数十丈,容设数十筵。”从洞内往外望,有绿竹三两丛,桃花数百株,凉风飒然,清旷静谧。

唐山南湖公园范文第4篇

唐津运河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编制完成,按照“一轴(唐津运河滨水文化景观轴)、一圈(环惠丰湖公共文化服务圈)、两城(青少年文化科技体验城和运河古城)、五区(唐人街滨水风情区、国际休闲观光度假区、文化科技孵化区、田园生态游憩区、国际康体养生总部区)”的空间发展格局,规划设计了“七大集群”(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文化生态、文化地产、节庆会展、创意设计)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项目实施以来,吸引了大韩民国DREAM NUZZON株式会社、深圳锦绣中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万力控股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签约入驻集聚区。唐津运河滨水文化景观轴已建成开放,以唐津运河为连接轴,形成了串联运河沿线及周边文化景观群和文化项目群的滨水文化景观轴。

环惠丰湖公共文化服务圈以惠丰湖为核心,规划建设了丰南区文化馆、图书馆等20个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构建完成了“一刻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青少年文化科技体验城集观光、游乐、参与、体验于一体,拟达到国家5A级景区标准的娱乐消费型文化主题公园。运河古城是集近代工业文化和冀东民俗文化于一体的河头风情水域文化古城。

唐山南湖公园范文第5篇

惠山古称华山、历山、西照山,相传西域僧人惠照曾居此处,故唐以后称惠山。山有九峰,婉蜒如龙,又称九龙山。山峰高近330 米。有天下第二泉、龙眼泉等十余处泉眼,故俗称惠泉山。

锡山是惠山东峰脉断突起处,山高仅75米,相传周秦时盛产锡矿,故名。又传秦大军曾在此埋锅烧饭时挖出巨石,上有二句偈语:"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平"。汉时锡竭,因此此县名为无锡,谚称"无锡锡山山无锡"。锡山是九龙山龙头上的一颗明珠。锡山顶上的龙光塔,又是无锡城市的风景标志之一。

从锡惠公园的古华山门入园,可直达惠山寺、寄畅园、天下第二泉等地。此处是全园的精华。惠山寺是江南名刹之一,始建于南北朝。清乾隆皇帝南巡,几次游惠山,亲书"惠山寺"匾额,香火旺盛。主要游览点有唐宋经幢、金刚殿、雪花桥、日月池和御碑亭等。入古华门东折即为"寄畅园"。该园在元朝时为二僧房,名"南隐"、"讴寓"。明正德年间,当时兵部尚书秦金罢官后,回乡将此处开辟为园,名"风谷行窝",后又更名为"寄畅园"。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内叠石引水,步步得景,处处有画,寄畅园更趋完美。

寄畅园的东部是一个南北狭长的水池,名锦汇漪。池畔有绕池回廊。回廊粉墙上镶嵌着漏窗。廊中段的六角亭中,安放着石桌、石凳,相传是乾隆皇帝与寺僧下棋的地方。廊的尽头有一九脊飞檐的方亭,名"知鱼槛",游人可在此倚栏观鱼。池北林木幽深处,八音涧承二泉活水,泉音叮咚。园的西部则以假山树木为主。太湖石垒成的"九狮台",可以凭想像去寻找腾跃、静卧,姿态各异的狮子。寄畅园与惠山九峰、锡山龙光塔连成一片,成为园林建筑中借景手法的成功范例。清康熙、乾隆皇帝游此园后,即命人在北京颐和园中仿此建一国林,取名"谐趣园"。

天下第二泉即惠山泉,又称陆子泉。此泉开凿于唐大历元年至十二年(766~777年)。水质甘香重滑。我国古代著名的茶道专家,唐朝人陆羽在他的《茶经》中,称天下水品二十等,惠山泉为天下第二泉。宋徽宗时,此水成为贡品。唐宋以后,一些著名的诗人常来此游历,留下了许多盛赞此泉的诗句,从此,天下第二泉闻名大下,此泉共分上、中、下三他。泉上有"天下第二泉"石刻。是清代吏部员外郎王澍所书。上池八角形,水质最好,斟过杯口数毫米而茶水不溢。水色透明,甘洌可口。中池方形,筑有泉亭。下池长方形,凿于宋代。此有二泉亭、漪澜堂、景徽堂及明代的观音石,螭首等。坐在景徽堂的茶座中,品尝用二泉水泡的香茗,欣赏二泉附近景色,石刻螭首中,泉水从螭口中潺潺流出,叮咚有声。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华彦钧),曾在此作《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曲调悠扬,如泣如诉,更使二泉美名远播天下。

从二泉亭北上,还有清代竹炉山房、秋雨堂、云起楼等。秋雨堂结构精巧,陈设古雅,电影《家》曾取景于此。听松亭也在二泉附近。亭内一方古铜色巨石,平坦光滑,可横卧一人,称"石床"。一端镌有"听松"二字,是唐代书法家李阳冰所书。唐诗人皮日休曾常来此听松涛之声,留下"殿前日暮高风起,松子声声打石床"的名句。

相关期刊更多

唐山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唐山市委宣传部

唐山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教育厅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