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走近科学

走近科学

走近科学

走近科学范文第1篇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有悖直觉、有违经验、有拂常识”的怪现象,只不过大多数成年人囿于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不易察觉或者无暇深究,于是这些亲近科学的机会就稍纵即逝了。而孩子好奇的天性和无所羁绊的思维,决定了其观察能力和探索欲望要强于成年人,因此更容易获得亲近科学的机会。

热水和冷水,哪一个更容易冻成冰?1963年,坦桑尼亚的一位初中生姆潘巴在做冰淇淋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怪现象:热牛奶比冷牛奶更容易冻成块。事实上,2000多年来,冰淇淋制造商、调酒师们也留意过类似现象,而亚里士多德、培根、笛卡儿也曾发表过相关论述,但都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姆潘巴把疑问带到了高中,并向物理老师们请教,但得到的回应却是不屑,甚至嘲笑。然而,姆潘巴抓住了一次向访问博士提问的机会,将这个问题带到了实验室,并得以证实,这个现象才进入了现代科学的视野,并命名为“姆潘巴现象”。

类似神奇的科学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孩子擅长观察,好奇心驱使下,他们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要一探究竟。《神奇科学》将生活中的科学怪现象进行了收集和提炼,变成一个个取材容易、操作简单、过程有趣的小实验。作者秉持一个信念,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比培养多才多艺的“标准小孩”更重要。而科学灵感和创造能力的“激活”,有赖于孩子们的生活积累和动手体验。

本书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互动性和启发性。作者很善于抓住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以“鸭蛋跳水”为例,作者首先发问:“鸭蛋也能成为跳水‘健将’,这是怎么回事?”在勾起小读者好奇心的基础上,告诉小读者“你需要”(什么材料),(你应该)“这样做”,根据指导“你发现”不仅可以让一个鸭蛋跳水,甚至能够见证更多鸭蛋跳水的奇迹。作者循循善诱,让小读者情不自禁地动手实验。当实验者还沉浸于对成功的欣喜和对神奇的困惑时,作者不失时机地对个中原理进行阐释。实验过程中,很可能有新的发现。篇末“我的实验报告”鼓励小读者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把这些发现都记录下来,并启发小读者深入思考,发表见解。作者充分考虑到青少年的接受能力和知识结构,对复杂的数学公式、物理原理、化学变化进行了通俗化处理,以期最大限度地激发小读者的兴趣,让“科学的‘真’和‘美’能结伴走进孩子的心灵”。

本书以其丰富多彩的选题、跨学科的知识和深入浅出的语言,为小读者们开启了一扇走近科学的小窗。不仅如此,为了更方便家长和成人辅导孩子,本书增加了扫码看视频的功能。其动画特技、虚拟现实、轨道摇臂、无影照明、微距摄影、逐格摄影、高速摄影等高科技手段的综合运用,让这些小实验无疑成了“大制作”。可以想象,实验的过程也是温馨的亲子互动时间,或许“还能唤起(父母)对学生时代功课的重温和讨论”。

走近科学范文第2篇

暑假里我观看了科技频道播出的《走近科学之揭秘铁砂掌》,这一期的主要内容是:主持人张腾岳将同清华大学着名科普专家高云峰老师一起,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绝技表演中的硬功进行研究,并深入探讨其中的物理原理,最终尝试破解铁砂掌的秘密。

我刚开始以为铁砂掌是所向披靡的,不是什么人都能练的,可是看了这期节目我才明白,只要在劈断砖头时把砖头稍微往上抬一点就能轻易地劈断,只要运用了这个技巧,连没练过铁砂掌的主持人张腾岳也能轻松的把砖头劈断。

我真正地体会到:“这些所谓的武功全都是忽悠人的,都是运用了一些科学的技巧,才使得表演能够成功。我还体会到:科学是十分神奇的。能破解这些武功的秘密,使没练过武功的人也能练出一副好功夫。”

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去发现、探索并揭开这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四年级:小小可爱

走近科学范文第3篇

本主题活动是学生在学习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下册第十版块《走进科学》后确定的。本单元包括《飞向太空》《聪明的小高斯》《自然界的时钟》三篇课文。这几篇分情境识字、故事、科普读物。几篇课文虽然文体形式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让学生感受宇宙的神奇,激起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唤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学生在学习该单元时,表现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决心用智慧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建设生活。教师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延伸,形成了本主题活动。

活动主要分三个环节:“认识科学家”、“我的志向”、“我的科学发现”。通过对科学家的调查,让学生知道科学家是改变人类命运,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在对科学家的生平、主要的成就、研究的过程、科学试验、获得的成绩等资料的搜集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学生间合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感受科学家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学习他们高贵的品质,不怕失败坚韧不拔的奉献精神,从小树立刻苦学习、认真钻研、不怕吃苦的品质。让学生在“我的科学发现”环节中,体会自主动手动脑发现科学现象,思考科学原理的快乐。本活动大约用时两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今中外一些科学家及科学发明;

2.利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发现一些科学现象,主动思考探究科学原理。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查找、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让他们掌握多渠道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交际能力、合作精神,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认真探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们更多的走进科学,从而激发起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拜,对科学的热爱,树立远大的理想。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认知发展具有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特点,缺乏抽象性,思维活动依赖具体的事物和经验的支持。学习动机主要取决于对学习内容感兴趣的程度。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认知及用科学观察生活的眼光,并初步培养了学科学、爱科学、立志探索科学奥秘的意志品质,因此,在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的展开方面,教师只是做好指导,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实践探究。

四、教学方法

以小语教材为基础,根据“学科学、爱科学、学创造”这一训练重点,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把学科知识“嫁接”到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愉悦地走进科学宫殿。

五、教学资源

学生可能获得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或实地考察环境等)

六、实施过程

1.第一阶段:活动准备及时间安排

①跟学生阐明本次活动的意义:旨在提高他们的信息处理、口语交际、动手操作等方面的能力;通过活动进一步认识、了解科学家、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从而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的远大理想。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和重要性。

②学生自由组合成三个小组,每组设立正、副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

③在老师的引导下,经过小组成员讨论,对“认识科学家”、“我的志向”、“我的科学发现”三个主题确定子课题,学生按以上三个版块活动。

④老师指导学生利用一周的课余时间,可通过询问熟人、查阅书籍、上网收集、在学校里寻找宣传报等各种渠道收集相关研究资料。

2.第二阶段:活动实施

①认识科学家

a.从自己熟悉的科学家的故事谈起,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拜和好奇之情,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此次活动。

b.探究活动。除此之外,你还知道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他们作出了哪些主要贡献?根据分组选择探究方向。先在校园里寻找有关科学家的资料,再通过其他途径补充。

c.学生自己搜集有关科学家的资料,如科学家的生平、主要的成就、研究的过程、科学试验、获得的成绩等。

d.在小组里交流各自搜集的资料陈述自己的见解。组长负责,记录员记录要点,进行整理,完成表格以便与同学分享。(见下表)

②“我”的志向

学习科学家的精神,给自己定下志向。

③“我”的发现

a.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确定一项研究项目。可以对生活中的一些新发现、奇怪现象等进行研究。(引导提示:观察校园的植物、动物;日常食物;生活中的小经验)

b.小组研究,分工协作。留心观察并寻找解释这一现象的(下转64页)(上接60页)科学原理。(提示:可以通过网络搜集,请教老师和家长,查阅图书馆等各种方式获取答案)

c.小组完成一份科学日记或发现日记。

3.第三阶段:成果展示及总结

①小组整理自己搜集的科学家信息表格和观察日记,准备汇报。

②集体汇报小组研究成果,把自己所了解到的科学家的情况和小组的科学发现介绍给大家,共同分享成果。

③根据学生的成果展示情况,教师及时做出评价,总结活动情况,肯定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热情和认真探究问题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鼓励学生今后积极动脑,勇攀科学高峰。

走近科学范文第4篇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同学们,我们现在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有爸爸妈妈的关心,有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可是,世界上还有那么多需要我们帮助的人,需要我们去帮助他们。

我认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句话是正确的。因为只要我们怀着一颗充满爱的心去帮助别人,别人就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你。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大家互相帮助,我们就会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没有什么不幸的事发生。

有一次,我在一个电视节目上看到一个小孩,是先天性心脏畸形,心脏长在肚子上。可他是出身在农村家庭,担负不起几十万元的医疗费。在爱的呼吁下,社会各界的人纷纷捐款。终于,凑齐了医疗费。现在,他正在用一颗感恩的心,在回报别人。

这是什么,这是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具体表现。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而奋斗!

走近科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接受美学 《走近科学》 受众本位

1967年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姚斯提出“接受美学”这一概念,他认为美学的研究应集中于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通过问与答和进行解释的方法,去研究创作与接受和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动态交往过程。①其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接受美学中的许多观点和主张对于新闻传播学具有借鉴意义。一方面,新闻传播活动和文学传播活动一样,都是以接受为目的的信息传播活动:文学作品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的具体化才能实现,新闻传播活动也必须经过受众的接受才能真正完成。另一方面,新闻作品毕竟不同于文学作品,它不能凭空臆断、充满想象,而是具有鲜明的客观性,因此它更应该致力于直白陈述。而以怎样的方式告知受众,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则取决于传播内容的新闻价值,即重要性、显着性、新鲜性、接近性、趣味性。

《走近科学》是中央电视台第一个大型科普栏目,2001年7月9日央视科教频道开播,它作为主打栏目进入十套在晚间黄金时段播出。近十年来,《走近科学》制作了大量优质的电视科技节目,充分体现了接受美学在新闻节目制作中的应用。

一、传播的内容要符合受众的需求

接受美学的读者中心论认为读者对作品的影响远远大于作品对读者的影响,强调读者的反馈作用。读者引导作家的创作,这个群体推动了文学进步,是促进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文学作品的价值通过读者的实际阅读来实现,同样在广播电视中,只有赢得了观众的青睐,才能产生实际的传播效果。

《走近科学》“秉承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提倡科学方法;传播科学知识”的栏目宗旨,坚持定位“生活中的推理故事;热点、疑点的科学解析”。在选题上不仅坚持普及科学知识的思路,同时注意从身边的日常生活、社会焦点和热点出发来寻找选题。这就使所传播的信息具有了接近性和重要性。这方面的选题如《小个儿鸡生金蛋》《老王家的九亩麦》《老金的太空梦》《老钟家的“自来水”》等。所谓从热点中找选题,即科学不是形而上的、枯涩的,而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栏目制作的《SARS疫苗人体试验》《汶川地震原因初探》(上下集)等都紧跟新闻时事的步伐,在追随新闻报道之后作出科学知识上的解释,满足观众获得知识、消除疑虑的欲望。另外《谁弄丢了我的家乡话》系列是从《谁动了我的奶酪》得到的启示,选材于具有特殊语言功能的中年妇女,着眼点却是在于揭示医学上关于大脑中枢的问题。为了增强传播内容的新鲜性和趣味性,吸引更多受众的眼光,《走进科学》在选题上不仅坚持科普性与生活化,还强调“奇”的特点。节目在制作编排过程中不仅对所述事物表面上的解释,更注重对其深层的探究,这从有些节目的题目上就可以表现出来,如《揭秘祖传蛇药》(上下集)、《史前疑案》系列、《谜影穿越二十年》系列、《珍珠“产崽”之迷》等。

二、传播的过程要超出受众的期待水平

接受美学中提出“期待视界”这一概念,是指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前已经具有了自己特定的思想意识。不仅作为文本接收者的读者有“期待视界”,广播电视节目的观众同样也有自己的审美标准。他们一般都倾向于接受与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相符合的信息,而对于与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不符合的信息,则往往会表示怀疑或者拒绝。②所以,如果电视节目充满新鲜和刺激,就能超出观众的期待视界,使他们对节目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也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如果节目平淡无奇,就会使观众感到乏味,减少以后对节目的关注。电视传播最擅长表现的内容就是讲故事,正如优秀的电视剧深受观众喜爱一样,观众也倾向于以听故事的方式收看节目。《走近科学》总是运用故事化的讲述方式,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最终向人们揭示真相,使人豁然开朗。它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叙述有情节、有悬念的故事,揭秘其中隐含的科学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短短的30分钟里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必须使叙事节奏紧凑,形成严密的讲述逻辑,所以《走近科学》的最大特点是用悬念贯穿叙事。就是在节目开头设定总悬念,用设问的方式提出疑问;在叙事过程中留下大悬念;同时使小悬念表现在具体的镜头中和解说词上,通过连续不断的悬念,层层递进,吸引观众完整地看完节目,待到节目结束有恍然大悟和原来如此的感受。这样就避免了科教知识的说教式,形成了寓教于乐的科普过程,观众在轻松的状态下学习科学知识。为适应悬念叙事的需要,《走近科学》在节目包装上也花了很大的功夫,充分利用了多元的电视元素。主持人张腾岳随意的着装,充满朝气、语气亲和地向观众讲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普及科学知识。在有些节目中,为了使观众更好地进入主题,主持人还会选择更形象的着装或持有更显真实的道具,令人眼前一亮。此外,大量的外拍镜头,也使画面更加生动。

三、传播活动要追求获得受众的注意力

今天的传媒业是注意力经济的时代,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高尔德・哈伯指出,在物质和信息充裕的网络信息社会,稀缺的是注意力,注意力创造经济。接受美学认为把效果看成是作品单方面作用的结果,是一种极片面陈旧的看法。强调客观环境对受众接受意识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作品的创作。所以受众的关注度是文学作品创作的引领线,也就是受众的注意力是创作活动的起源和归宿。李普曼也曾经提到获得读者的注意力,是为了激起读者共鸣,达到感情上的一种共通。科普节目的传播现状,它的价值和意义将更深一步,这是一个与受众息息相关的传播,同时影响着受众的日常生活。《走近科学》以制作系列节目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如《祖先的生活》、《惊天大墓》系列、《UFO追踪、UFO探寻》系列、《谜影穿越二十年》系列、《史前疑案》系列等。栏目采取行之有效的传播手段,培养了受众的观看习惯,从而也达到了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

《走近科学》以受众为本位,能够选题创新、叙事创新、形态创新、手段创新,充分体现了接受美学在新闻节目制作中的应用,从而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这一点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①百度百科,baike.省略/view/676669.htm

②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新华出版社,1999:169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作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作家协会

环境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

江河文学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