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革命传统教育材料

革命传统教育材料

革命传统教育材料

革命传统教育材料范文第1篇

《老友》还是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我退休后,担任镇关工委主任,还被聘为中小学校的校外辅导员,每学期都要为全镇10多所中小学的师生讲革命传统教育课、爱国主义教育课、思想品德教育课等。我在为中小学校备这些课时,《老友》中的“人杰地灵”、“岁月人生”、“名人轶事”、“敬老长亭”、“人间真情”等栏目的文章、故事是我讲课的最生动事例。我每次备课都要选用《老友》里一些事例。《老友》中的文章生动具体,细节清楚,有历史依据,给学生宣讲,学生最爱听。这些年,我从《老友》中选一些革命传统故事,如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故事;抗日战争中的故事;解放战争中的故事;革命前辈的传奇人生,他们的革命生活风范,他们孝敬老人、热爱人民、关心战友、热爱生活的小故事,都是向师生进行革命传统、革命理想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好内容。

例如,去年我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选用了2009年第8期《老友》中的《精神和他的伟大预言》一文。在狱中对未来中国的“八个代替”的预言是“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我结合解放前后的社会进行对比,向学生宣讲这“八个代替”,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刻苦读书,长大建设好祖国。大家都被精神所感动。

再如,我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尊重老人时,选用了《老友》2009年第4期“名人轶事”栏目中《位高未敢忘尽孝》一文中邓小平孝敬后母的事例,启发同学们学人物孝敬老人的好品德,教育效果很好。

《老友》杂志每一期都有许多好材料、好故事、好事例。选用这些事例或故事讲课,讲得具体,讲得生动,革命前辈的具体事例感人至深,容易被孩子们接受,能启迪孩子的心灵健康向上。我这个当校外辅导员的算是找到了长效有用的好教材。

《老友》源源不断地给我输送生动的革命先辈故事和生活事例,使我讲课用之不尽。我非常感谢《老友》杂志对我的帮助,我比其他老人更爱《老友》,她是我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好帮手、好老师。

我希望《老友》把这些栏目办得更好,更详细地介绍革命前辈的故事和生活片断,为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好教材。

革命传统教育材料范文第2篇

    一、用教材“教”与“教”教材的区别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重新认识和理解教材,实现教材观的转变,真正树立“教材是范例”的崭新教材观,即教材是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旨在引起学生的分析、理解、反思、批判和意义建构,而不是学生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了解用教材“教”与“教”教材的区别。

    “教”教材,就是以教材为中心,视教材为“圣明”,被动地围着教材转,教材怎么写,教师就怎么顺从地学,不敢越教材半步。教材不仅是师生关注的中心和兴奋点,而且成为了控制师生行为的工具。“教”教材便成为一个静态过程。用教材“教”,则成为“范例”。教师不仅要解释教材,而且要以教材为“诱饵”去“钓”起学生思考的“鱼”,以教材为主可以从内容、形式上向外延伸,不再局限于教材。教材从而成了一条知识之“舟”,一座能力之"桥。心灵洗礼之“地”,用教材“教”便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

    “教”教材,是教书,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侧重知识分析,看重教师传授知识的到位与否及教学技巧,从教师执教的角度来统帅教书的,是对教材负责的“固本教学”,它是一口井,是停靠的码头。用教材“教”,是教人,立足点则放在学习对象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和谐,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注重举一反三,是以知识为线索、潜能开发为重点培养为侧重的综合性教学,是以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本的“人本教学”,它是一条河,是起帆的绿舟。

    二、大胆尝试,营造开放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能力

    1、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营造一种开放的气氛。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各种成员的共同情绪(情感)状态。它是由班级社会体系中各个成员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与学生集体之间的关系。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改变填鸭式地灌输知识点和死记硬背、题海战术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方式,不断调整思路与教学重心,主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使传授知识和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并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尽量设计活动来指导、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历史,感知历史,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课堂教学做到恬静与活跃兼容。

    2、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能力。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承认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因为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不可能的,学生学习知识不是我们灌输进去的,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参与、探索、自我建构而获得的,任何强硬死板的训练方式对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掌握都是有限的。教学的首要环节不是向学生展示知识点,而是为学生创设一系列巧妙的问题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熟悉学习方法,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知识思维能力"的科学的认知规律。我在近两年的教学中,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课堂教学环境,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获取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必须的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现行高级中学教科书《世界近代现代史(选修)》中“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具体做法是:在导人新课后,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内容;其次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材料,并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阅读、思考、讨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内容、特点、规律性认识。教师以平等身份轮流参与各组讨论;接着由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将本组讨论的结果作一个简明扼要的发言,教师点评;然后将学生讨论结果进行整理、归纳,并在全班总结:①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②条件:a.政治条件----19世纪70年代资产阶级反封建任务基本完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b、经济条件----各国经济不断发展、列强殖民侵咯积累了大量资金、亚非拉国家变成了列强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C、技术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奠定基础、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③内容----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使用,新通讯手段的发明。④特点----科学技术与生产开始紧密结合,范围广、速度快,两次交叉进行。⑤规律性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生产的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最后再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投影出以下四则材料,让学生去阅读、理解、分析、归纳、讨论,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经济、政治、世界局势国际关系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使新的科技成就很快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更加扩大,竞争加剧,加之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不断冲击,在生产、资本日益集中的基础上产生了垄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各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70、80年代,出现了工人运动的新高潮,工人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团体纷纷建立。……改变了它们之间的力量对比,使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也日益尖锐,大战危机不断加深。

    ----摘自王明元等主编《新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不仅传统的钢铁工业、机械加工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兴起了电气、化工、汽车、石油等一系列工业部门"

    ----摘自《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参考书》

    材料三“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加快了对世界的瓜分。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为了抗击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民族压迫,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的民族民主运动不断高涨,.…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社会主义运动进一步发展。"

    ----摘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四19世纪70年代起,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帝国主义过渡。它们对中国邻邦和边境地区加紧侵略,使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后,它们……大量输出资本进行经济侵略,进而掀起了瓜分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提出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要求。

革命传统教育材料范文第3篇

    今年高考历史试卷的结构比往年更趋合理。一是为加强学科能力考查,适当地减少了新高考试卷的题量, 即由去年的53个题目减为43个题目,同时适当调整了选择题的分值。这一调整,有利于提高试题考查历史 思维能力的有效性,使试卷长度和试题赋分更加合理。

    表1:1994年与1993年新高考历史试卷结构之比较

    (附图 {图})

    表2:1994年与1993年新高考历史试卷知识分布之比较

    (附图 {图})

    二是注意保持各部分知识内容考查稳定的比例,加强对中学教学重点内容和与大学教学相关知识的考查, 尤其突出了对诸史实的内在联系和历史发展基本规律的考查,适当提高了试题的理论层次。这在多选题和问答 题里表现得比较明显。今年试卷中涉及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阶 级和阶级斗争等基本理论问题的试题,无论新、老高考均达到试卷总分的1/3左右。这些试题的突出特点, 就是在中学课本里找不到现成答案,而要求考生必须根据已有知识和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判断和阐述。强调 对历史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的考查,是高考性质所决定的。它符合高考命题改革的基本要求。三是试卷的难度得 到合理控制,试题的区分度和测试信度比较理想。从全国范围的数千份抽样试卷的统计分析看,新、老高考的 难度信度、标准差等各项指标都达到了较为理想的程度。在不断加强能力考查力度的同时有效地控制试卷难度 以利于中学历史教学今年的命题取得了不少经验。

    今年历史试卷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加强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方面又取得新的突破。历史命题在继承和发 扬近三年命题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各种题型的考查功能,把能力考查的层次和力度提高到了一个新 的水平。这主要表现为:一、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试题在试卷所占分数比重由去年的1/2左右提高到2/3 左右。其中,着重考查对历史概念和历史材料理解水平和能力的试题占试卷总分的20%以上,着重考查分析 综合能力的试题约占试卷总分的20%,着重考查归纳、比较和判断能力的试题约占试卷总分的15%,着重 考查概括和评价能力的试题约占试卷总分的15%。这表明,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已经在高考历史试卷中占据 主导和绝对优势的地位。二、选择题考查学科比重以及思维层次都有较大提高。其中多选题考查历史思维能力 的比重已达80%,如新高考的第21,23,24,25,26,27,29,30题等。这些试题的备选 答案不再局限于中学教材的直接表述,而是根据考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设计出新的结论和提供新的信息 ,以考查考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三、材料解析题的命题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其考查材料辨析能力的广度和深度 较前有所延伸。新、老高考的材料解析题均适当增加了材料的信息量并尽量避免阅读障碍,加强了对历史材料 阅读理解、分析鉴别和运用史料所给有效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在命题技巧方面,试题所设计的问题尽 可能全部从材料自身引出,从而克服了考生无须阅读材料就可凭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正确回答问题的可能性, 较好地体现了材料解析题重在考查材料辨析能力的特性;在能力考查的策略上,注意使每道试题中若干问题具 有一定的层次性,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思路,尽可能全面地考查历史学科能力;在考查材料辨析能力的 广度方面,历史材料进一步向选择题和问答题等题型延伸。四、问答题考查能力的思路进一步开拓,在层次上 又有新的突破。试题及其参考答案进一步摆脱中学教科书的束缚,对知识的考查进一步合理淡化,对考生依据 已有历史知识和唯物史观独立地分析、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要求。这在新老高考的6个问答题 里都有明显体现。譬如在新高考45分的问答题中,只有第42题第一问“19世纪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 内容是什么”这4分是要求直接回答课本知识的,而其余的问题则大都要求考生按照唯物史观和依据某些史实 经过思辩而加以说明、证明和阐述。

    今年历史试卷在考查学科德育功能、体现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性方面,在继承和发扬前几年的优良传统的 基础上,也做了不少新的探索。绝大多数试题在考查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自然而又深刻地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尤其是社会发展规律教育的内容,把历史感与现实感 有机地结合起来。

革命传统教育材料范文第4篇

大别山地区的革命群众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带领下,艰苦奋斗,顽强抗争,不仅为中国革命最终走向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也给人们留下了大别山的革命精神。在这块红色土地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立了全国第二大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是新四军第四支队、第五师重要活动地区,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则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六安市地处大别山腹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对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借助六安市红色资源对党员干部进行传统教育,要深度挖掘六安独特的红色文化内涵,构建多渠道的红色文化传统教育模式,为红色文化增添具有时代感的内容。

在当今时代,如何利用红色资源发挥传统教育作用,切实有效地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革命者感天动地的丰功伟绩,革命旧址、遗物展现的震撼心魄的场景,永远都是感动和教育后来人的最佳题材。实践证明,借助红色文化资源对党员进行传统教育是可行而有效的。红色文化资源对干部传统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1、有利于促进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2、有利于促使党员干部树立艰苦奋斗的作风。3、有利于促使党员干部养成无私奉献的精神。4、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5、有利于党员干部健康情感的陶冶。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党一直非常重视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教育价值。而目前从相关材料看,利用六安红色资源对干部进行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一是历史与现实脱节。多重历史的回顾和讲述,缺乏与现实的对接以及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二是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挖掘不够。教学内容空翻,缺乏震撼力和吸引力,触及不到干部存在的党性不存的问题。三是针对性不强。没有根据对象的变化更换主题,致使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的干部党性教育区别不大。四是现场教学点较少。没有形成多点布局,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圆圆不够,无法满足干部党性教育的需要。上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未能深度挖掘六安红色资源,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认识不足。要解决红色文化教学资源不足的难题,应切实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挖掘的力度,尤其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中有益于解决当前党员干部在党性修养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内容。为此,须努力做到“三要”,(1)要抢救与保护红色文化资源,夯实教育平台的底座。目前六安市境内有 200 余处革命纪念物 , 其中有皖西烈士陵园、皖西金寨县、霍山县、霍邱县、小甸集烈士陵园 6 个 ; 有霍山、金寨、小甸集、皖西、西镇、苏家埠、丁埠、斑竹园、土门店纪念馆 9 个 ; 有金寨、霍邱、皖西、小甸集、张家店、独山、诸佛庵、三尖铺、龙门冲纪念塔 11 个 ; 有石婆店、维子山、磨子潭、方家河、上土市、顺河店、挥手店、大化坪、平田、安莱山纪念碑 13 处 ;不少红色文化遗产处于闲置的状态,这既不利于红色文化资源教育价值的发挥,有不利于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应以加大对红色经典的改造为切入点,加大对革命旧址、红色遗迹以及相关纪念性建筑物等的抢修和保护的力度。(2)要打造红色经典品牌,丰富教育平台的内容。六安市作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中心城市,掀起“六霍起义”、“独山暴动”、“西镇暴动”等起义高潮,也有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雄伟行动,应加大对红色文化史料的挖掘,组织出版相关的书籍,拍摄以革命斗争为题材的电影、电视剧。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筹措资金,建设红色主题文化纪念区,围绕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展开对红色经典品牌的锻造。(3)要传承红色精神,铸就教育平台的灵魂。大别山精神用16个字概括就是“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六安市金寨县人民牺牲三个十万铸就这看似简短却又深刻的红色精神。要建立多层次的红色文化研究机构,加大对红色文化研究的力度,培养与储备相关的研究人才,只有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理论课教学的深度才有可能提升,利用红色资源对干部进行传统教育的目标才能实现。

六安市市委书记孙云飞在市第四次党代会上《弘扬红色精神,致力绿色振兴,为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中提到全力打好“五大战役”,努力构建“五大高地”,首项就是全力打好老区精神接力战,努力构建红色基因传承高地。因此要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发挥传统教育的作用,使广大党员干部在学习、传承、践行红色文化中,提升精神境界,培养良好作风,永葆先进性。

革命传统教育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革命传统 课堂教学 题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25

当前的语文教材,有不少革命题材的课文。这些课文取材真实,人文内涵丰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注重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由此可见,教好革命传统题材文章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教学优势。那么,对这种题材的文章怎样教学才能更有效呢?

一、搭梯架桥,把握阅读起点

由于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距离学生现在生活较为久远,相对来说,能够从文本中获得的阅读信息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因此,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阅读体验感受,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写作背景补充,把握阅读教学的起点。

例如,苏教版《七律 长征》一课是在长征取得胜利以后所作的一首诗。对如今的小学生来说,红军长征的故事更像是传说。因此,他们很难走进诗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对诗中流露出的磅礴气势也很难读出来。在教学时,我让学生上网查阅长征的历史背景资料,包括文字和视频。当一个个真实的历史场景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很容易就被诗词中大气磅礴的气势所感染,受到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和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的教育。

在革命传统题材文章的教学中,补充时代背景,使学生对课文的写作背景有所了解,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提高阅读效率。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巧妙搭桥,帮助学生完成对文本的理解和判断,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体验。

二、聚焦语言,获得真实体验

作为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同样离不开精彩的语言描写。在教学时,教师只有引领学生深入语言,品味语言,走进文本深处,才能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一般来说,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大都是以人物的对话或者独白性的语言进行描写。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聚焦语言,精心选择语言训练点进行训练。

如,苏教版《军神》一课,主要通过人物的一系列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突出人物的品质。在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抓住这些语言反复朗读、体会,激发起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一向镇定”“双手微微颤抖”沃克医生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更加凸显出了这次不使用手术的痛苦程度;同时,作者也对在做手术过程中的动作、语言、神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一声不吭” “双手紧紧抓住”“汗如雨下”这些词语都充分体现出了手术过程的艰难。这种痛苦是常人难以忍受的。但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的神志依然清楚,能够准确地说出手术所用的刀数。引导学生对这些语言进行品味,他们的感受体验就会更加深刻,可以深化学习的效果。

可见,对革命传统题材文章,只有聚焦文本语言,真正深入文本,才能走进人物内心,从而激起深刻的情感体验,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

三、依托文本,丰富人文内涵

文本是课堂教学的载体。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大都记叙真实的历史事件,表现的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历史人物,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在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人文内涵,做到不误导、不偏移,这也是对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教学要坚守的教学底线。

如,在教学苏教版《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教师不光要让学生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还要引导学生从这个故事中挖掘出人文精神以及教学价值,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怎样才能达到这个教学要求呢?依托文本,深入文本,在语言品味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受到情感的熏陶就是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体味的:“对大黑骡子怎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对战士们怎样?大黑骡子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它与革命胜利有什么关系?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就这样,步步为营,各个问题之间彼此关联。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光理解了课文内容,也感受到了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受到了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感染。

在这种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的教学中,教师不要把自己的阅读体验硬塞给学生,而要精心设计有效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己去体会。只有这样,才能使革命题材的文章发挥应用的价值,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相关期刊更多

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筹备处

近代中国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中山学社

苏区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