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静脉血栓 治疗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Vein Thrombosis

Wang Qi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deep vein thrombosis(DVT) oflower extremity.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96 patients with DVT were analys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The diagnosis rate of DVT by vascular color uhrasounography was 97.省略bined with thrombolytic and anticoagulant therapy can get good effect.by MVC/SVO ratio combined with air lethysmagraphy was 97.2%.and by ECT was 100%.The MV0/SVC ratio.and diameter of calf and thigh in surgery group and in non surgery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7 days after operation(P

【Key words】 Vein Thrombosis Treatment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是采用手术治疗或药物治疗仍存在争议,我院1993年1月~2000年12月共收治96例,就有关诊治问题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96例中男56例,女40例;年龄18~87(平均50.2)岁;累及左下肢66例,右下肢17例,双下肢11例,共105条肢体。可查找致病原因者占29.2%(28/96),以手术(15例)、分娩(8例)和外伤(5例)等因素为主,1例为左髂外静脉下腔静脉人工血管搭桥术后血栓形成。无明显诱因占70.8%(68/96)。本组发病至就诊时间为12h至2周,平均5.6d。全组病例均经空气容积描记、彩色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ECT和静脉造影确诊。

1.2检测方法。

1.2.1空气容积描记检测静脉通畅度:将气压带置于大腿上部和小腿部,使大腿部气压带加压至50~60mmHg(1mmHg:0.133kPa),阻断静脉回流,测量阻断后节段性静脉容积(segment venoLls ea.pacitance,SVC)及静脉阻断解除后2s时静脉排空速度即最大静脉回流量(maximum venous outflow,MVO),若MVO/SVC值>0.6表明深静脉通畅;0.5~0.6可疑血栓形成;0.0~0.5为DVT。结合容积描记曲线可确诊DVT。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及2周内检测MVO/SVC值。同时测量膝上下15em 大小腿周径的改变。本组病例经空气容积描记97.2%(35/36)。

1.2.2 彩色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表现为深静脉增宽,透声差,腔内无血流信号,本组检查诊断正确率为97.8%(88/90)。

1.2.3 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Emission ComputerTomography,ECT):采用99m锝大颗粒聚合蛋白作静脉显象。本组诊断正确率为100%(20/20)。

1.2.4 下肢深静脉造影: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2例,显示血栓的范围,大小,典型表现为条形充盈缺损,尤其是充盈缺损的外周有造影剂血流形成的轨道征,是新鲜血栓的可靠征象。1.3 治疗方法。

1.3.1 手术治疗:8例(12条肢体)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加抗凝溶栓治疗,其中1例放置下腔静脉滤器于肾静脉水平下的下腔静脉,防止肺栓塞。方法:局麻或硬膜外麻醉,取患侧腹股沟下纵切口8cm,沿股动脉搏动暴露股静脉3~5cm 及股深静脉,分别绕硅胶带控制血流,纵行切开股静脉前壁1.5cm,切开处血栓用血管钳及负压吸引直接取栓,近端血栓向上插入5~7F导管30~40cm,远端血栓向下插入3F或4F导管15~20cm穿过血栓,注入肝素盐水1.0~1.5ml充盈球囊,缓慢持续加压拉出导管,反复2~3次,直至近远端静脉有大量血液涌出,并从冲洗导管向远端注入尿激酶10万u,股静脉切口用5-0尼龙线外翻缝合。

1.3.2 药物治疗:88例(93条肢体)采用药物溶栓抗凝治疗,方法如下:尿激酶40万u 2次/d,足背静脉滴注;低分子肝素钠(钙)0.4ml,皮下注射,2次/d,凯时10g+生理盐水20ml静脉注射,2次/d,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g静脉滴注,1次/d,连用7~10d。出院继续治疗3个月,阿司匹林75mg,1次/d或迈之灵0.3g,2次/d口服。凡有白细胞升高者给予抗生素。

2 结 果

2.1 DVT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2周MVO/SVC值变化。手术加药物治疗组10条肢体MVO/SVC值(1.04±0.28),术后1周较非手术治疗组20条肢体MVO/SVC值(0.36±0.25)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2.2 DVT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2周大小腿周径的变化。手术加药物治疗组10条肢体大小腿周径分别为(49.85±1.60)cm 和(37.26±1.27)cm,术后1周较非手术治疗组10条肢体(5 5.80±1.34)cm和(41.25±1.72)cm显著降低(P

2.3近期疗效。治愈62例(64.6%),患肢肿胀,疼痛等消失,活动自由,MVO/SVC 值>0.60;好转25 例(26.0%),患肢仍有轻度肿胀,疼痛等,活动不便,MVO/SVC值>0.60;无效3例(3.1%),仍有明显肿胀疼痛,MVO/SVC值

3 讨 论

根据临床表现,患肢全肢肿胀,沿静脉走行部位压痛,诊断DVT较容易。小腿DVT的特点是Ho-mall's征阳性。诊断困难时可采用以下方法:①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无创简便,可确定血栓大小范围,血管内径和血流速度,常表现为深静脉增宽,透声差,腔内无血流信号,是确诊DVT 的首选方法。本组彩超检查诊断正确率为97.8%(88/90)。②多普勒超声波检查5例,简单易行,对血栓形成的大中静脉容易探及其中血流的消失,声音表现为不能随呼吸变化波动而呈连续性。但无法检测小静脉内血栓,也不能鉴别大中静脉的阻塞是由血栓还是腔外压迫所致,并且需要有经验的操作者。③空气容积描记本组诊断正确率为97.2%(35/36),表明该法能较好地反映深静脉回流的通畅度。O'Donne报告该法测定DVT的敏感性为95%,准确率为94%。④ECT 本组诊断正确率为100%(20/20),采用99mTC-MAA,表现为点状放射性增强影,即放射性热点,提示DVT形成。⑤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2例,显示血栓的范围,大小,典型表现为条形充盈缺损,尤其是充盈缺损的外周有造影剂血流形成的轨道征,是新鲜血栓的可靠征象。此法一般不作为常规的检测方法。治疗前后MVO/SVC值有显著性意义(P

参考文献

1 乔正荣等.无创性容积描记在下肢静脉曲张中的作用[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96;13(2):78~79

2 O Donne TF,et al.Chwnic、enons insufficiency[J].Surg Clin North Am,1990;70(4):159

深静脉血栓范文第2篇

一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87个,男56例,女31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6岁,左下肢58例,右下肢25例,双下肢4例;手术后27例,产后18例,外伤后21例,长期卧床16例,无明显诱因5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皮色加深,皮温偏高,浅静脉扩张。均经血管彩超检查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所有均采用静脉溶栓和抗凝辅以活血化瘀降低血液粘度综合治疗。

2、给药方法:尿激酶50万单位加生理盐水200ml经患肢足背浅静脉持续20小时匀速输入,扎止血带于患肢踝关节上5~10cm处[1],每2小时放松10~15分钟;低分子肝素钠0.4ml经腹壁皮下注射12小时一次,连续使用7天。经外周血管静脉输入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每日一次,连续使用10~15天。停用低分子肝素钠后改用口服华伐令抗凝3个月。

3、结果:患肢经溶栓、抗凝、去聚等综和治疗后水肿,疼痛明显好转至消褪,皮肤色泽恢复正常。

未发生肺栓塞,有一例出现血尿,经停用低分子肝素钠后出血停止。出院前均经复查血管彩超检查。血栓消失、血管完全再通78例,血栓部分消失、血管部分再通9例。均佩带循序减压弹袜出院。

二 护理

1、心理护理:由于对疾病不了解,有的患者顾虑重重,过度焦虑;有的则表现为无所谓,不能正确的对待治疗。此时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心,认真摸清每个病人的心理特点,向病人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治疗效果,增加病人的信心。让患者家属了解本病的病因,治疗,预防和护理知识,使病人和家属建立一种新的有利于疾病康复的心理环境,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和护理。

2、体位护理:急性发病后10~14天内绝对卧床休息,包括在床上大小便,禁止热敷、按摩、推拿患肢,以免血栓脱落[2]。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膝关节微屈,膝下垫宽大软枕。10~14天后可逐步下床活动。不宜进行剧烈活动或患肢牵拉伸展运动,防止血管损伤,导致疾病复发。可行足背伸屈运动,每日数十次,每次3~5分钟,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3、病情观察:(1)观察患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扩张程度及皮肤温度、色泽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2)每日定时、定位测量患肢肢体的周径。我科选用髌骨中点上下各15cm处测量并做记录。第一次应测量双下肢的周径并沿测量的部位作一记号。以后的测量均从第一次作记号处测量以减少误差。记录下每次测量的结果,了解患肢肿胀变化情况。(3)并发症的观察护理:肺动脉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常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40%,约11%在出现症状的1小时内死亡[3]。应高度警惕。如病人出现胸痛、胸闷、咳血、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给予平卧,避免深呼吸,咳嗽,剧烈翻动。报告医生,持续心电监护,高浓度吸氧,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积极配合抢救。严密监测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有无牙龈出血,皮肤紫癜及血尿、血便等情况。并每周监测大便潜血,防止消化道出血。在本组治疗的87例患者中有一例在进行溶栓抗凝治疗的第五天出现血尿,经停用低分子肝素钠后出血停止。

4、用药护理:(1)遵医嘱准确、按时用药,现配现用。(2)输尿激酶采用小号头皮针穿刺,输液完毕穿刺点按压15分钟。(3)严密观察用药反应,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4)遵医嘱每周定时监测出凝血功能。

5、健康指导:(1)合理饮食,宜清淡富含维生素、粗纤维低脂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引起腹压增高影响血液回流。(2)适当锻炼,急性期后宜适当锻炼以减轻体重,降低血脂、血糖、血压、血粘度,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种体位,防止血栓再复发。(3)保护患肢,避免受伤和寒冷刺激。(4)绝对戒烟防止烟中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刺激血管收缩,影响静脉回流。(5)指导正确使用循序减压弹力袜。避免穿紧身衣裤或吊带袜以免影响下肢血液循环。(6)作好出院指导,严格遵医嘱口服抗凝药,用药期间观察大小便颜色、皮肤黏膜情况,每周复查一次血常规和出凝血时间。出院后3~6月到门诊复查,发现异常时及时就诊。

参 考 文 献

深静脉血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下肢静脉曲张术(VVS);预防;深静脉血栓(DVT);低分子肝素(LMWH)

对下肢静脉曲张长时间不做治疗, 会有色素沉着等并发症的发生[1]。而下肢静脉曲张术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方法之一, 但下肢静脉曲张术往往会并发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又可并发肺栓塞、出血及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血栓脱落时会有致死危害, 因此在临床上如何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成为重中之重, 现广东省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使用低分子肝素(LMWH)进行试验, 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1100例VVS患者, 将其随机分成两组, 即低分子肝素(LMWH)组和对照组, 每组550例, 其中LMWH组有男378例, 女172例, 年龄在26~77岁, 平均年龄为(55.8±2.12)岁;单侧肢365例(左侧295例, 右侧70例), 双侧肢185例;大隐静脉曲张403例(539条), 小隐静脉曲张147例(147条);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416例(552条),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PTS)144例(144条);血小板计数(183.96±154.21)×109/L;凝血酶原时间(15.02±12.56)s;纤维蛋白原(3.12±2.95)g;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33.42±22.65)s。对照组有男395例, 女155例, 年龄在25~70岁, 平均年龄为(58.6±1.26)岁;单侧肢体435例(左侧353例, 右侧82例), 双侧肢体115例;大隐静脉曲张510例(640条), 小隐静脉曲张40例(40条);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537例(669条), PTS 13例(13条);血小板计数(185.96±155.21)×109/L;凝血酶原时间(15.12±11.53)s;纤维蛋白原(3.19±3.05)g;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32.32±23.55)s。

1. 2 方法

1. 3 观察指标 临床观察指标:伤口有无瘀血, 皮下有无瘀斑, 有无下肢的异常反应, 对于有疼痛肿胀的行松解加压包扎, 症状未减轻者进行彩超检查, 确定是否有血栓形成。

1.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通过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各组间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两组皮下瘀斑及DVT的对比 术后一个月LMWH组出现皮下瘀斑11例, 对照组出现9例, 两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5,P>0.05), 术后一个月LMWH组出现下肢肿胀7例, 有1例DVT患者, 对照组有下肢肿胀者36例, DVT患者9例, LMWH组远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 P

3 讨论

长期坐位工作或站立, 造成越来越多的人群有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术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方法之一, 而下肢静脉曲张术往往会伴随有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产生, 通过此次试验, 可以看出低分子肝素预防皮下瘀斑形成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对DVT的预防, 应用低分子肝素的一组并发DVT的患者远远少于不做处理的一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 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危害性极高的病症, 可以并发肺栓塞等一些列症状, 甚至可以导致死亡[2], 临床上对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十分重视, 通过此次试验作者探究到LMWH可以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深静脉血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 治疗体会

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如未予及时治疗,将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致残。下肢静脉血栓(DVT)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有50%~70%并发肺栓塞,其中20%~30%因未接受正确治疗而死亡。我科自2006年起,共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0例,均采用患侧肢体的浅静脉建立静脉通道,并运用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间断包扎患者小腿处的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理想的疗效,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自2006年起,我科共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共20例,男18例,女2例,年龄 35~70岁,平均52. 5岁。均为左下肢发病,病史中有可能致病原因为:长期高原生活、长期卧床、吸烟、肾病综合征、骨折、静脉损伤为主。全组发病时间均大于72小时。

1. 2 临床表现与诊断 全组患者均以左下肢肿胀、疼痛、和浅静脉曲张为主诉入院。所有患者均通过临床表现和血管多普勒超声证实为血栓形成。分三型:(1)中央型:即髂-股静脉血栓形成;(2)周围型:包括股静脉血栓形成及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3)混合型: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本组中央型 1例,周围型 16例,混合型2例。

1. 3 治疗方法 患肢远端静脉穿刺,并应用留置针,0. 9%NS 48ml+肝素钠注射液 2ml,400~600u/h,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间断包扎于踝关节上10~20cm。连用 3~7天停用;监测APTT,控制在60~80s之间。另配合低分子右旋糖酐 500ml+丹参注射液 40~60ml。香豆素衍化物中,选用华法林,开始剂量为 10~15mg 口服 1/日,第二日为5mg,维持量为2. 5mg左右。严密监测INR,使INR控制在2. 0~3. 0之间。维持6月。

1. 4 疗效评价 (1)痊愈:症状消失,与健侧肢体对比肢围小于1cm;彩色多普勒检查深静脉壁光滑、无血栓。(2)显效:症状明显缓解,与健侧肢体对比肢围小于2cm;彩色多普勒检查深静脉通畅,但壁不光滑,血管内径>70%。(3)有效:症状缓解,肢体略消肿,彩色多普勒检查深静脉有血栓残留,血管内径

1. 5 治疗结果 本组20例中,治愈5例,好转 14例,无效1例,总显效率 95%。无一例发生肺栓塞。

2 讨 论

2. 1 治疗机制 根据深静脉交通支生理解剖功能,加压包扎小腿后,药物从交通支进入深静脉,而深静脉的血流则由于交通静脉瓣膜的作用不能反流进入浅静脉。从而通过抗凝药物流经血栓部位,促进侧枝循环开放,维持患肢血流。

深静脉血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dvt)是外科创伤后的一种并发症,尤以髋膝部骨折后最常见。如处理不当,可继发致命性肺栓塞、截肢或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本院自1999年9月至2006年12月,收治9例下肢骨折并发dvt病人,经过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9例,男6例,女3例;年龄25~81岁,平均53岁。股骨粗隆间骨折4例,股骨干骨折2例,胫骨平台骨折2例,髌骨骨折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时间为伤后3天~22天,平均12.5天;诊断时间为1~10天,平均5.5天;治疗后显效时间为1~3天,平均1.5天。

    1.2 诊治方法:

    1.2.1 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局部症状:肢体疼痛,除外肢体受伤因素肢体不对称肿胀,由足踝开始,逐渐向近端发展,小肠腓肠肌有明显挤压痛,肢体肌张力增高,homan氏征及neuhof氏征阳性,部分有肢体表面皮肤红斑形成。全身症状:发热,乏力,心动过速,脉搏增快,白细胞增高,血沉加快。

    1.2.2 辅助检查: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查肢体深、浅静脉通畅情况,必要时进行深静脉造影,虽然有创,但特异性较高。

    1.2.3 治疗病人一经确诊,均采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剂量为175u/kg/d,尿激酶50u~100u/d,静脉滴注共3~5天,丹参20ml/d,静脉滴注10~14天,稳定后改华法林3mg/d口服,并定期检查凝血功能,调整治疗方案。

    1.2.4 预防:对于髋、膝部老年性骨折或多发性骨折者,尤其既往有静脉疾病者,鼓励病人及早进行肢体肌肉的主动舒缩活动,以及口服阿斯匹林。

    1.3 结果:本组病人经过上述及时处理,肢体肿胀减轻或消褪,经采色多普勒复查,2例深静脉部分再通,7例全部再通,所有病例无1例发生肺栓塞。

    2 讨论

    2.1 dvt发生的危险因素: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包括高凝、血液滞缓和血管损伤。故应早期警惕以下高危因素,降低dvt发生的风险:①既往有血栓发生的病史;②有静脉手术史或静脉曲张者;③既往有矫形手术者;④年龄较大者;⑤有恶性肿瘤者;⑥有血管阻塞性心脏病或长期下肢肿胀者;⑦肢体长期制动者。⑧糖尿病患者;⑨口服激素者;⑩过度血液丧失或输血者。以上高危因素已得到公认,患者体重、吸烟史以及手术径路为不肯定的危险因素。

    2.2 临床诊断:骨折术后卧床病人突然患肢疼痛,单侧肢体肿胀,肢体肌张力较高,挤压小腿后侧肌肉疼痛,homann氏征或neuhof氏征阳性,部分病人肢体表面皮肤有红斑形成,并有低热、脉搏加快。但有50%病人具有隐蔽性,临床表现不明显。需排除急性动脉栓塞和淋巴水肿,蜂窝织炎等。

    2.3 实验诊断:由于相当部分病人无特异临床症状[1],诊断难度较大,而且由于顾虑不良反应、治疗费用高和缺乏对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发生率的认识,栓塞预防性治疗未能广泛应用。对于无特异临床病状的病人,如何早期诊断出下肢深静脉血栓,实现临床上的预防和早期治疗,是大家共同面临的课题。因此,运用实验诊断方法进行早期诊断,就很有意义。

    彩色多普勒超声以其无创、实时、动态、重复性高等优点,对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它不仅能检测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是否存在,还可诊断出血栓部位、大小和血流状态,为临床制定诊断方案、评价药物、介入和手术疗效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2,3]。彩色多普勒显像技术对急性血栓检出率敏感性100%,特异性75%[4]。因此对下肢骨折患者,特别是高危因素患者,应常规做彩色多普勒检查,它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实验诊断的一种常用方法。

    纤维蛋白原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蛋白,是对血液粘度影响最大的血浆蛋白,血液粘度增加无疑使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度增加。有学者观察到骨折患者血中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并提出其可作为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检测指标[5]。munster[6]提出高纤维蛋白血症可做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这说明,纤维蛋白的检测也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实验诊断的一种方法。

    血浆d一二聚体是特异性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其水平增高反映凝血酶增多或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是血管内最常用血清学标记物。正常情况下血栓形成后立即有异常反应,纤溶酶的作用是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主要含d一二聚体)释放入血循环。因此检测d一二聚体阴性可用于排除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目前它已广泛用作对可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排除试验。应用胶体金免疫渗透试验(gia)测定d一二聚体含量还可用于下肢深静脉栓塞急性期的临床诊断[7]。而且d一二聚体的升高很可能表明已形成不易辩认的微血栓[8],增高程度增加,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性也增高[9]。anderson[10]认为,仅有4%患者在血浆d一二聚体浓度正常下,发生肺栓塞或深静脉血栓。因此,测定d一二聚体含量又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实验诊断的另一种方法。

    2.4 治疗: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是综合性的,以内科治疗为主,目前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处理:①抑制凝血;②溶解栓子;③效果不明显时,可采用介入治疗。低分子肝素是从普通肝素解聚而来,其出血的副作用少,生物利用度高,个体间差异小,近年来已成为预防及治疗dvt的首选药[11]。hak dj[12]认为,对于年龄大损坏严重,因需长期制动容易发生dvt者,应积极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治疗。李锋[13]通过研究显示,低分子肝素能有效治疗dvt,但出血并发症并没有发生,血小板计数用药前后无显著性差异。本组病例再一次证明了它的:实用性和疗效性。

    2.5 预防:下肢早期主动功能锻炼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良好方法,体外肢体向心性按摩对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对有高凝患者,每天口服阿斯匹林,可明显减少dvt的发生。这些预防方法也是十分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girard p, musset d, parent f, et al. high prevalence of detectable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j]. chest,1999,116(4):903-908.

[2] 王岩,蒋均远,崔玉清,等.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 武警医学,2003,14(1):30-31.

[3] 沈素红,陈柯,张江涛. 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j]. 中医正骨,2003,15(1):10-11.

[4] 刘嬉,段云友,郑海霞.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其演变[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1,17(5):365-366.

[5] 吴建华,张代民,扈培霞. 骨折病人纤维层蛋白原测定及意义[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0,7(5):458-459.

[6] munster am, ingemann jensen j, bech b, et al. activation of blood coagulation in pigs following lower limb gunshot trauma[j]. blood coagul fibrinolysis, 2001,12(3):477-485.

[7] 赵春起,王维亮,黄德祥,等.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血浆d一二聚体测定临床评价[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3,9(2):556-557.

[8] liu hw,kwong yl, bourke c,et al. high incidence of thrombophilia detected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venous thrombosis[j].thrombosis haemost, 1994,7(2):426.

[9] schutgens re, ackermark p, haas ft, et al. combination of a normal d-dimmer concentration and a non-high pretest clinical probability score is a safe strategy to exclude deep venous thrombosis[j]. circulation, 2003,107(7):593-597.

[10] anderson dr, kovacs mj, kovals g, et al. combined use of clinical assessment and d-dimer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presenting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with suspected deep vein thrombosis (the editde study)[j]. j thromb haemost, 2003,133(16):645-651.

[11] 谢松林,吴宇黎,周维江,等.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j]. 中国骨伤,2002,15(12):712-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