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王冕苦读

王冕苦读

王冕苦读范文第1篇

一、 挖掘文字内涵

少年王冕这一人物形象集中在“孝”与“勤”两个字上。挖掘语言内涵,笔者发现每一处写王冕“孝”与“勤”的词句中,孝的方式、勤的方面都各不相同。母亲让王冕辍学放牛并千叮万嘱,王冕一一答应。十岁的小王冕孝的方式是听母亲的话。这是“孝”的第一重理解――“孝顺”。王冕把秦家给的腌鱼腊肉包好带给母亲,后来画画挣了钱,就买些好东西送母亲,这是孝的第二种表达方式――“孝敬”。王冕长大自力更生了,用牛车载着母亲,到处走走,让母亲享享清福,这是孝的第三层境界――“孝养”。王冕“勤”的内涵也颇为丰富,细读之,不难看出三个方面:勤读、勤画、勤劳。

二、 梳理矛盾冲突

寻找作品中自相矛盾之处,进行深入细读、阐释,能获得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物形象的独特感悟。母亲让王冕辍学放牛,王冕既说“在学堂里闷得慌”,又说放牛的时候“还能带几本书去读”。猛一看,他的话是前后矛盾的。抓住王冕在学堂里是否“闷得慌”展开细读,王冕放牛读书,说明他爱读书,不会闷得慌。再读课文第1、2自然段,王冕早年丧父,家境贫寒,母亲辛苦拉扯,针线活挣钱少,加上连续三年收成不好,王冕坐在学堂里,想到这些,心里难免“闷得慌”。无论王冕“闷得慌”一说是真是假,都能看出他善解人意,对母亲的孝顺和体贴。从是否“闷得慌”这一矛盾冲突的梳理中,文本细读往前迈出了一大步。

三、 巧用补白艺术

有很多文章是留有“空白”的,巧妙地运用补白艺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内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能最大限度地提供学生想象和再创造的思维空间。王冕勤学画画部分,作者只用寥寥几笔略写王冕三个月的学画过程。笔者认为,是“勤”改善了王冕的生活,改变了王冕一生的命运。所以,应该浓墨重彩地渲染一下“勤”字,引导学生想象王冕如何刻苦练习绘画。通过想象与补白,对文本理解更深刻,王冕人物形象深入学生内心。

四、 援引原著经典

细致地解读原著,对教材的领悟和理解会更深刻,或许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学过程中,笔者适当援引了《儒林外史》中的两个片段。一是在感受王冕孝的不同方式之后,补充了“王冕每天吟诗作画,侍奉母亲;母亲生病,王冕千方百计寻医调治;母亲去世,王冕捶胸顿足哀号,哭得左邻右舍,无不落泪。之后,他悲痛万分地过了三年的守孝生活。”通过这一原著片段的补充,学生深刻感受到,王冕的“孝”不是一时的行为,而是时时刻刻、自始至终把母亲放在第一位。另一个片段是在理解以荷花喻人的写法时援引的。“王冕亲眼目睹不少官员逢迎拍马、欺压百姓,不愿与其为伍。知县听说他荷花画得不错,亲自下乡来找他,他装病不见。后来朱元璋也知他有才,亲自聘他去做官,他推却不掉,索性躲到山里隐姓埋名。”这段文字是对王冕荷花般清高孤傲,淡泊名利形象的必要补充。

五、 解析背景资料

王冕苦读范文第2篇

(选自《宋学士文集》)

注释:①诸暨:县名,今属浙江省。②蹊田: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③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④执策:拿着书。⑤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熄的灯。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事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备王冕任由他的牛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不久他就又像当初那样(去学堂听学生念书)。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想得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悄悄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后,觉得他与众不同,便将他收为学生,(王冕)最后成了博学的儒生。

感悟:夜晚读书,读的是一种心情,读的是一种境界,读的是一种享受。佛像面目狰狞浑然物外,书中乾坤天地了然于胸,读书是为了长知识,读书更是为了长精神。王冕夜读,终成千古美谈;我辈学子,必当仿而效之。

读后小练: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冕因去________________

(2)恬若不见 ________________

2. 翻译下列句子。

(1)已而复如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从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试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见二、三版中缝)

本期参考答案

一版

《优等生的自卑》

1.原因:因为太过渴求完美,觉得“自己除了会读书,考试成绩好之外一无所长”。表现:(1)羡慕同学的长处,厌恨自己的平庸;(2)对能冲击自己的人感到胆怯。

2.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作用:点明文章主旨,人无完人,不管优等生还是“差生”都不必太过自卑,人生处处有考场,深化了文章中心。

3.“我”是一个成绩优秀而又能认识到自身不足、渴求完美、积极向上的人。

二版

《听听那冷雨》

1.A D(A项分析欠妥,内在“冷”是作者远离祖国大陆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D项说本文有“明丽”“旷达”的风格,不妥。)

2.青苔是历时久远而形成的。作者以“青苔深深”来修饰“记忆”,更能够给人一种这记忆更遥远、更深邃的感觉。

3.①写雨的形态,如“淋淋漓漓”“点点滴滴”等;②写雨的声音,如“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着城市”③写对雨的感觉,如“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④写雨给人的内心思索,如第一段后半部分“想入非非”后面的内容。

4.作者以联想的方式(或化抽象为具体的方式),把自然界的雨境与内心的情思巧妙地联系起来, “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写出了“雨”对人的思想的影响,“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写出雨对人想象力的影响,表达了一种触景生情的悠远的思索,很富有诗意。

三版

《一曲悲歌唱尽艰难人生路》

“一任”两字,用语恰当,用字传神,暗点词人此时的心境:人生如梦,往事如烟,风雨之中细追寻。这是听雨人的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了深化的痛苦,对人生的渐悟。随着这两个字的出现,这首词也从感性渐至理性,并因其普遍性的意义终致耐人寻味之妙。

《史上的标点故事》

C(A项,“一个迷字”中“迷”应加引号。B项,第一句没有疑问语气,应将问号改为逗号。D项,第二处破折号应改为逗号。)

四版

《王冕夜读》

1.(1)离开(2)安详的样子

王冕苦读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细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5-071-1

前不久,我有幸随特级教师陈跃红到江苏句容上一节公开课《少年王冕》,乍一听到消息,既喜且忧。喜的是能在如此大范围的苏、鲁、琼三省名师交流研讨活动中上课,机会难得,定有长进;忧的是与诸多名家同台,稍有差池,岂不出丑?一时之间,食不知味,夜难安寝,忐忑焦虑萦绕心头。无奈之余,我只能请陈特指点迷津。谁曾想,他胸中早已有丘壑,一语惊醒梦中我。语文课最忌讳上“碎”了,上“散”了。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能抓住关键句串联文本,就不至于把课上散了。于是我们就牢牢抓住课后一题展开教学:母亲让王冕放弃读书,去给人家放牛,王冕却说:“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理倒快活些。”是不是他真的不想在学堂读书了?分别在故事发展的不同环节巧妙设问,一次次叩击学生的心灵,敲打他们的灵魂,感悟王冕的一片赤子孝心、一颗勤学苦心。

一、问在矛盾处,品出韵味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作者”与“读者”走的是相向的路径,“作者”通过作品字码呈现自己的“情”,“读者”通过作品字码探讨作者的“情”,双方在“文字”上相遇,细读文本,抓住关键字词,有时适时进行情境还原,就能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到作者的情感脉搏和思想的跳动。现在的文本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只要我们仔细阅读,就会发现差异。有时甚至是内容上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是作者的匠心所在。教师在这样的“矛盾处”提问,不仅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而且能把课文理解得更深更透彻,深化学生的思维,品出其中的韵味。

《少年王冕》一课开始就讲到因为家境贫寒,母亲不得不送王冕到秦家放牛时,王冕说:“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理倒快活些。”我就立即提问:“刚才娘发现你读“闷得慌”时显得不怎么高兴,但你嘴上又说心里快活些,为什么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认识到王冕嘴上说快活些,其实心里并不高兴,他这样说并非真的不想上学,而是为了安慰母亲,可见他是一个孝顺的孩子。如此一来,同学们从课堂开始就领略到了王冕的那份赤子之心,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问在关键处,品出真味

“击鼓要击在鼓点上”。有些课文中往往某一个关键词句便足以提契全文,沟通文脉。教师在动态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找准最佳的“问点”, 善于把握,进行推敲、挖掘、发问,择时择机在关键处设疑,提高问题的有效性,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着的丰富内涵和深刻的题旨,达到促动全篇的作用,也能使课堂教学波澜起伏、有声有色,令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步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从而品出“真味”。

故事一路发展,当学到文章第二部分:王冕白天在秦家放牛,晚上回家陪伴母亲,秦家给的点心钱他都积攒下来去买书,我再趁机追问:如果当初王冕非缠着母亲到学堂去念书会怎样?如果王冕在学堂读书是不是闷得慌?学生立即议论纷纷,争相发表建议:现在他觉得给秦家放牛既可以孝敬母亲,又可以攒钱买书读,当真是快活不已。由此看来,王冕所说并非假意,而是真言。一词一句,言之凿凿,情之切切,勤学孝母两不耽误。

三、问在疑难处,品出鲜味

“作品一完成,作者就死了。”这是符号学大师罗兰・巴特的经典名言。“作者死了”,并不是指作者本人死了,而是指作品一旦完成,就独立于作者,无论作者撰文的本意是什么,读者都有可能做出不同的解读,得出不同的结论。又因为每一个读者的生活经历不同,文学感受力和想象力有强有弱,所创造的文学形象也各不相同。正如我们平时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作品因其语言形象的生动性和思想内容的丰富性,而在阅读教学上具有更广泛的探究对话空间和更多更美的探究对话内容。因此,教师就有必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探究疑点,嚼出“鲜味”,重构新意。

王冕苦读范文第4篇

一、故弄玄虚说墨梅

《墨梅》是一首五言绝句,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但初读此诗,尤其是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免会让学生产生生活中确有墨梅的错觉。事实上,还真有孩子这么认为。当我问及他们在现实世界是否见过墨梅时,他们这才咕噜一声说没有。恍惚之际,其他孩子亮出正确答案:“墨梅就是只用黑墨勾勒,不用色彩渲染的黑色梅花。”此语一出,多人哗然:“哦,说了半天,原来是指画在纸上的梅花呀!”那怪怪的表情大有被诗人耍了一把的感觉。

二、抛砖引玉题画诗

在《墨梅》这篇课文中有一幅《墨梅》图,图文同题是巧合吗?终于有一男生告诉我:“这是一首题画诗。”理由是他想起了王仕桢的《题秋江独钓图》。经他这么一启发,其他几首题画诗也从学生脑际跳了出来,如清代郑燮的《竹石》,唐代王维的《画》……一些观察仔细的学生还在《墨梅》图上发现了“痕”和“坤”字。于是,全班学生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一个个侧头读起诗,低头盯起画来,学习的兴奋与自觉全都刻在脸上。

三、忆文入诗崇王冕

《墨梅》的作者是元朝的王冕。那么学生对王冕又有多少了解呢?于是孩子们又温故起了《王冕学画》的故事,得知王冕少年家贫,是经过刻苦自学,终成诗画大家的,眼神里不禁流露出对王冕的崇敬之情。同时,细心的孩子还发现,《王冕学画》中讲的是王冕学画荷花的故事,而《墨梅》中画的是梅花。两种不同的花,王冕均能手到擒来,那其他的花、其他的景不也一样吗?不知不觉,孩子们对画艺精湛的王冕又增添了几分敬意。

四、寻根究底洗砚池

说起洗砚池,大家的思维都聚焦到几位书画大家身上,其中最为有名的便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故事,于是不由地联想到王冕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学作诗画的情景。从而也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任何“大家”不是生来就是的,而是经过无数次的磨练与煎熬才慢慢得到人们的赞赏与认可的。

五、艺术提升赏墨梅

《墨梅》作为一首题画诗,画的鉴赏有助于诗的理解。有资料如是说:“《墨梅图》是王冕画梅的代表作。此图写一干倒挂嫩梅,枝条生长茂盛,枝头缀满繁密的花朵……这种以繁梅形式表现出清贞孤傲气概的艺术手法,较之疏梅更为不易。此图是王冕晚年画梅艺术臻于化境的精心之作。”读着这么精妙的语句,不仅是我,而且孩子们的艺术修养似也瞬间提升了许多,同时对如何利用疏与密的关系进行巧妙构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六、苏教版本鉴梅魂

不同版本的教材,由于传抄者的问题,同一首古诗有时在个别的用词用句上会有不同。课上,就有一善读书的学生问我:“为什么这本书上是‘个个花开淡墨痕’,而《小学生古诗文必背70首》中是‘朵朵花开淡墨痕’呢?”我让学生先自己去寻求答案,有的说“个个”与“朵朵”是近义词,有的说“个个”读上去轻快悦耳……我也说出了我的理解:“在诗人眼里,梅花不是花而是人,瞧瞧图中的梅花,那一朵朵已经绽放的抑或是没有绽放的,难道不是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存在吗?”于是,我们很自然地对“只流清气满乾坤”和“只留清气满乾坤”进行了探讨。课堂又一次掀起了高潮。孩子们说苏教版课文中的“流”充满动感,有弥漫之意,而且还有穿透之意,似乎真能感觉一股清香之气从画中溢出来。而《小学生古诗文必背70首》中的“留”仅有留下之意,内涵不够丰富。我也脱口道:“此处的‘流’还有流芳百世、流传千古之意呀。”孩子们啧啧称是。

七、潜移默化学做人

王冕苦读范文第5篇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当我读到朱自清《匆匆》这篇文章时,我感觉到时间正从我身边飞逝。

时间是宝贵的。自古以来,有所作为的人无不珍惜时间。东汉末年的董遇,虽然生长在战乱时代,靠打柴为生,但他巧用时间,勤于读书,终于成为有名的学者。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他说“我是利用‘三余’时间读了不少书”。他说的“三余”是指:冬天,没有多少农活可干,这是一年中的空余时间;晚上,漆黑一片,不便干活,这是一天中的空余时间;天气不好,不能干活,这是白天的空余时间。无独有偶,我国古代著名画家王冕,也是出身贫寒,家中无力供他上学,他只得到一个姓秦的人家放牛。王冕时刻想着读书学习,每次出去放牛,都借本书带在身边,有时候骑在牛背上读书,有时牛在吃草,他就坐在树荫下看书。就这样,王冕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靠自学学到了很多知识。后来他又刻苦学画画,终于成为著名的画家。

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有的人能争分夺秒,惜时如金,充分利用时间;有的人整天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碌碌无为,让时间白白流过,最后只能空唱《明日歌》。

我一定要做时间的主人。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血管外科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历史语言学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