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王冕墨梅

王冕墨梅

王冕墨梅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王冕;墨梅图;梅花图式;题画诗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203-01

一、王冕的梅画艺术之特征

王冕的《墨梅图》其中的梅花孤洁瘦淡、高标逸韵。当然无论如何,画家所追求的并不在客观对象一枝一叶或四时变化的忠实描摹,而是要传达出大自然不屈不挠的精神状态和在主观感受上引起的共鸣与联想。他最多见的是“墨梅”,只以水墨的浓淡写梅的骨味、梅的俏丽,其枝干、花瓣或曲或直或浓或淡,无一定式,线条纵横盘错,枝枝蔓蔓,墨气如倾如泼,元气淋漓,组成一片片黑、白、灰色层次丰富的块画,线面结合,产生出一种狂放节奏和韵律。这种看似颇受限制的花鸟题材,却传达出远为深阔的思想容量。在当时院体画梅与文人墨梅之间既表现出不同阶层之间相异的审美趣味,同时也体现出同一时代背景下的相互借鉴与交汇融合。

墨梅图式的特征也充分体现了了艺术家的精神层面的淡泊,这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欧阳修说得最好:“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家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动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这心襟,这气象能令人“事外有远致”,艺术上的神韵油然而生。淡淡的墨梅,疏密的枝叶线条不一定是客观实在所有的线条,而是画家的构思、画家的意境中要求一种有节奏的联系。正如贡布里希所说,画家尽力描绘的“不是艺术家在特定的时刻所能看到的东西,而是立足于他们所知道的一个人或一个场面所具有的东西。大家都知道中国画注重的是笔墨,为了达到“气韵生动”,王冕的梅花图式发挥属于他自己的艺术想象。这就是顾恺之论画时说的“迁想妙得”。

二、墨梅图的艺术形式

如果说仲仁、扬无咎分别是墨梅艺术的始创者和开拓者,王冕则是墨梅艺术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之一。明鲁宗贤赞曰:“古今画梅谁者高,前有补之后土老。”明人汪慰孝《梅史》中对王冕墨梅的评价是“笔法、位置、风神迥也。”

王冕的墨梅更具鲜明的个性。第一,他笔下的梅花入图的仅一支或几支而以,入画的也不是自然界的全部。主张画不需多,不必全,只要能够达意,两三枝就可以了。不求满,实际上是表达一种不圆满之全,是通过少来反映多,以有限的画面来反映无限的自然,他的墨梅一般是以一个主枝干为主其旁生出许多小嫩枝,垂挂而下,单勾白描圈点梅花朵,面左上方顶头题款,平衡画面,不用墨点蕊。在画使其平中有参差错落,高下相间。交叉处梅花的或隐或显,花朵分布的多寡正反映出繁虚实的处理。第二,其梅花的色彩简淡高古,多用水墨,淡墨层层渲染,细腻人微花朵水墨不着色,无论是形态还是神气,都显露出植物的生灵。相比于勾描精致,设色浓醉的“宫梅”,虽为简单,构型却清疏优雅。真如他自己描述的“老仙醉吸墨数斗,吐出梅花个个真。”王冕还首创了画梅花“以胭脂作没骨体”的方法。第三,他将梅花图式与题画诗结合紧密,看的画中的诗文,也其是情感的抒发,二者结合,诗书画意之美不言而喻。此后,对于王冕之墨梅形式效法者比比皆是。

隐逸文化是宋元文人绘画形成独特体系的重要文化根基,这是由“文人”的阶层特质决定的,既然人的个体感性存在是真实的生成而成并非幻影,从而如何可以赋予个体所占有的短促的生存以密集的意义,如何在这稍纵即逝的短暂人生和感性现实本身中赢得永恒和不朽,这才是应该努力追求的存在课题。画家以归隐的姿态,以书画的形式发泄悲郁之怀,又唯恐引来祸剐,只有通过书写梅竹兰菊一类有象征义的题材作为一种隐喻,表达自我精神与节操。随着写意画风的引导和心学的影响,梅花视像进入心象化符号阶段,至此完成了梅花作为视觉符号的演变历程,在视觉领域和精神领域发挥着双重传播功效。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的世纪的今天,绘画艺术的样貌已经不是百年之前的旧模样了,艺术是社会的产物,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值得注意的是艺术家作为文化传播的主体,是先觉的人,在文化转型和变迁中担任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通过对王冕《墨梅图》的研究,我们不难看出王冕在梅花题材艺术中的独特魅力,它的题材,结构,用色,等手法上遵循于创作的规律,将有限的色彩与构图运用到了极致,不但开阔了空间,同时产生强大的精神感染力。这些都有助于我们将来更好的理解文人画,理解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陈高华编著.元代画家史料汇编.杭州出版社,2004年4月3号第一版,第550页.

[2]宗白华.美学散步.第13页原载于《文艺月刊》1943年第5期.

[3][英]E.H贡布里希.范景中译.艺术的故事.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第28页.

王冕墨梅范文第2篇

梅花,又名“五福花”,是中国传统名花,也与松、竹合称为岁寒三友。

它象征着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它既没有牡丹仪态万千的雍容华贵,也没有玫瑰浪漫温柔的艳丽芬芳。

梅花的美,不是一朵,而在一群,它在盛开时一团一簇,给人温暖的感觉。深冬初春里赏梅,会有一种热烈的气氛,让人感觉不到深冬初春的冷峭。它那不畏严寒、经霜傲雪、冰肌玉骨、凌寒留香的独特个性,为民族的精华,为世人所敬重。

古往今来的文学写作中,也是被歌咏得最多的品种之一。“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黄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的笔下,梅是如此的寂寞,也衬托了文人雅士的孤芳自赏。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的妙笔,让人闻到雪中梅花的淡淡暗香。“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李煜的词,把对故国的思念,离恨随人而远的忧思,融进了雪梅之中。

梅花风姿:

梅花较耐寒,花开特别早,在早春即可怒放,它与松、竹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人们画梅,主要是表现它那种不畏严寒、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

那么,梅花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入画的呢?

据画史记载,南北朝已经有人画梅花,到了北宋,画梅就成了一种风气,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他创墨梅,画梅全不用颜色,只用水墨深浅来加以表现。

据说他有一次,看到月光把梅花映照在窗纸上的影子,从中得到了启发,便创作出用浓淡相间的水墨晕染而成的墨梅。此后,另一画家杨补之在这种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这种画法。创造出一种双勾法来画梅花,使梅花纯洁高雅,野趣盎然。

元明以来,用梅花作画更多。元代最大的画梅大师应该首推王冕,他自号梅花屋主,他的水墨梅画一变宋人稀疏冷倚之习,而为繁花密蕊,给人以热烈蓬勃向上之感。王冕的存世名作,是他的一幅《墨梅图》他用单纯的水墨和清淡野逸的笔致,生动地传达出了梅花的清肌傲骨,寄托了文人雅士孤高傲岸的情怀。

历代画梅代表,如王冕、刘世儒、石涛、金农、汪士慎、朱宣咸、关山月、王洪军等。

王冕墨梅范文第3篇

在中国传统的花鸟画中,几乎所有画家都留下了梅花佳作。纵观中国绘画史上的大家巨擘,同是画梅,风格迥然,各有千秋。近现代的画梅高手,当属吴昌硕、董寿平、关山月、于希宁。在当代主攻梅花的众多画家中,李英保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梅花凌冬耐寒,象征坚贞、刚毅、圣洁,代表中国国人的精神;梅开五瓣,具有敦五伦、重五常、敷五教的意义;梅花“枝横”、“影斜”、“曳疏”、“傲雪”同时亦代表易经中“元”、“亨”、“利”、“贞”四种高尚德行。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李英保先生画梅,强调笔墨的韵律,突出梅花的性格与气节,实质上是写意中国人的精神风貌。

李英保凭着深厚的传统功力,得心应手地表现古代、当代和未来中国人应有的梅花精神。在李英保先生创作的梅花作品里,梅花的风骨和寓意的精神,诗人的情怀和要表达的意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李英保先生于1944年出生,自幼酷爱中国传统书法、绘画艺术,擅长工笔、写意花鸟,尤爱画梅。其梅花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在国内外多种报刊发表,新著《画梅技法深探》,对梅花的技法和梅花与中国文化的承载进行了独到的阐释。

王冕墨梅范文第4篇

描绘风景的古典诗词在小学古诗中占据有半数的比例。这类古诗词的最大特点在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真正做到了“诗画合一”,表?_不着痕迹,读来浑然天成。教师教学就应该充分借助诵读体悟的方式,将读中理解、读中想象作为这一类古诗的教学的言语形式落脚点。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中,诗人正是紧扣题目中的“望”字,从太阳照耀下的“香炉峰”入手,以“遥看”的视角,借助极具想象力的一个“挂”字,妙用一个动态性的“飞”字,夸张性地运用“三千尺”,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展现得淋漓尽致。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领学生站立在诗人“远望”的角度,圈画出诗歌中诗人实实在在描写的事物,如“香炉”“紫烟”“瀑布”“飞流直下”等,引领学生想象紫烟升腾后笼罩下的香炉,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状态?学生结合图片、视频资源的观察后进行想象,促进学生认知向诗歌内核不断逼近。

风景类诗歌的文字凝练而优美,诗歌的意境充盈,学生在想象中进行感知体悟,从而为语言的积累和画面的描述提供训练的渠道。 二、聚焦异常之举,在拓展补充中体味人事情怀

由于古诗体裁的限制,叙事类的诗歌不可能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人物的言谈举止进行全面的描写,而是借助典型的细节和人物最为传神的动作加以体现。正是这些与平常言行相异的举动,才能将诗人的豪放潇洒、悲喜情怀充分地展现出来。

如《池上》是一首语言浅近、形象鲜明的五言绝句,通过小娃一系列的动作,展现了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形象特点。一个小孩子,有条不紊地撑船、采莲,就足以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了,更何况这位“小娃”动作如此熟练,既“撑”又“藏”,最为关键的在于“偷采”,为原本就充满生趣的人物形象更增添了极富情趣的气质。教师可以紧扣这一特质,对“小娃”的动作进行具体地分解,从而在言语细节的补充过程中深化感知孩童形象的活泼淘气、天真幼稚。 三、揣摩物象隐喻,在统整实践中感悟人生哲理

言志寓理类的诗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并不算高,但进入高年级之后,这类古诗词对于丰富学生的作文表达手法、引领学生理性思维,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将提炼这类诗歌物象以及探寻物象背后的“隐喻”作为言语形式教学的价值点,从而在逐层感知的过程中洞察诗歌所指的“人生志向”和诗句中自然渗透出来的人生哲理。

如在教学《墨梅》一文中,教师就可以用诗歌“借物喻人”的写法,将教学的着力点聚焦在借梅自喻上,感受诗人是怎样借助具体的事物来表达自己人生志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领学生通过自主性诵读,感知整首诗歌的大意,并深入感知墨梅自身的特点;随后,教师引领学生借助多元资料,揣摩王冕其人:小说《少年王冕》中王冕“孝敬母亲、自强不息”的君子形象;网络收集的王冕生平资料,感受其不畏权贵、淡泊名利的特点;最后,教师引领学生调整自身的理性思维,深入对比墨梅与王冕在特点上的共性特点,从而意识到作者正是想借助墨梅淡雅幽香来表达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傲骨和情操。

王冕墨梅范文第5篇

2、出自元代王冕的《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3、译文: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血管外科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历史语言学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