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名人名言学习

名人名言学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名人名言学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名人名言学习

名人名言学习范文第1篇

2、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4、平时没有跑发卫千米,占时就难以进行一百米的冲刺。

5、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6、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人只能引为烧身,只有真正勇敢的人才能所向披靡。

7、事常与人违,事总在人为。

8、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停止一日努力。

9、我们这个世界,从不会给一个伤心的落伍者颁发奖牌。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尔

10、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米歇潘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罗曼·罗兰

11、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12、没有激流就称不上勇进,没有山峰则谈不上攀登。

1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14、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就永远只能是死水一潭。

1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它只是让人们的脚放上一段时间,以便让别一只脚能够再往上登。

16、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骏马是跑出来的,强兵是打出来的。

17、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卢梭

18、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名人名言学习范文第2篇

1、如果肯钻研,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马逸越

2、只有注重过程,才有美好的结果。——胡雄争

3、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一发超然。——王倩倩

4、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弗莱格

5、不是每一次努力都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葛颖

6、。暂时的落后并不代表永远的失败,站起来,前方照样光明一片,我无所畏惧。——金鑫鑫

7、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BV

8、忍一时义气,长一生志气,用暂时的坚苦时日来忘却对未来的空虚幻想。——金琦

9、有汗水,有仔细有心,前面的路没有转角。——范华倩

10、重复是学习之母。——狄慈根

11、做总比不做好,看总比不看好,读总比不读好。——马天玺

12、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托尔斯泰

13、随时为下一妙准备。——周美玲

14、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相信自己有梦就会有希望。——金莹

15、因为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所以要心无旁骛地望向前方。——钱婉妍

16、学习就像耕耘,只有在过程中多佬出汗水和心血,才能收获自己满意的果实。——冯宇欣

17、成功的花沐俗浴过奋斗的血雨。——杜龙真

18、没有什么做不到的,只要我们努力。——范晨

19、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为此,你必须付出努力。——方正

20、没有坚持,没有兴趣,做什么都是白干。——严丽莎

21、自信应该在心中,做题目应知难而进。——周俊权

22、我没有成功,是因为我失败得不够。——周哲涛

23、总有一个位置属于我,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王玉

24、以决心为题材,用刻苦书写生命,以坚持成就未来,梦想并不遥远。——姜艳

25、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佚名

26、学习并不是有兴趣就可以的,它还需要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刘瑜佳

27、态度决定一切,行动表明一切,思想主导一切,信心激活一切。——胡欣悦

28、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培根

29、勇敢地活出自己。——吴妍

30、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就要冲破不利条件限制,利用生活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并去创造新的条件。——高士其

31、一份汗水,不份收获,一份耕耘,一份成就。——何肖娜

32、学习要抓住基本知识:即不好高骛远,而忽略基本的东西。喜马拉雅山是世界著名的高山,因为它是建立在喜马拉雅山之上,盘基广大高原之上的一个高峰;假如把喜马拉雅山建立在河海平原上,八千公尺的高峰是难以存在的,犹如无源之水易于枯竭的。——徐特立

33、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利希顿堡

34、做事要不空运控制自己,适可而止才是最重要。——魏强

35、如果没有光,我可以点盏灯,如果没有奇迹,我可以创造出一个奇迹。——蓝杨健

36、为学读书,须是耐心,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为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必是今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朱熹

37、好问,是好的。如果自己不想,只随口问,即能得到正确答复,也未必受到大益。所以学问二字,“问”放在“学”的下面。——谢觉哉

38、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

39、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徐飘

40、学习这件事不在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法布尔

41、读书就像长跑贵在坚持。——雷祺祺

42、志当高远脚踏实地。——杨子渝

43、学和行本来是有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一座死书库。——谢觉哉,

4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45、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46、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邹韬奋

47、学习外语并不难,学习外语就像交朋友一样,朋友是越交越熟的,天天见面,朋友之间就亲密无间了。——高士其

48、学习一定有恒心,要脚踏实地的完成自己的学习计划。——宋舸

49、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50、做事一定要有计划,有计划一定要按时完成,抵挡其它只能带来暂时快乐的诱惑。——柳雅琪

5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培根

52、作为一只扫帚,你别无选择,要么学会飞,要么永远和垃圾在一起。——徐明达()

名人名言学习范文第3篇

2、读好书就是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尔

3、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高永祚

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5、就是有九十九个困难,只要有一个坚强的意志就不困难。——杨根思

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库法耶夫

7、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9、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古训

名人名言学习范文第4篇

1)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

2)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3)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4)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5)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达;芬奇(意大利)

6)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 -郭沫若

7) 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 -茅以升

8)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屠格涅夫

9) 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 --列宾

10)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11)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爱因斯坦

12)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真心英雄》

13)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4) 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

15)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爱迪生

有关珍惜时间热爱学习的名言精选

1)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2)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文嘉《明日歌》)

3)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文嘉《今日诗》)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4)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5)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6)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7) 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样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席勒

8) 谁对时间最吝啬,时间对谁越慷慨。要时间不辜负你,首先你要不辜负时间。放弃时间 的人,时间也放弃他。

9) 人生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等于一寸生命。

10)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郭沫若

11) 最严重的浪费就是时间的浪费。----布封

12) 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 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鲁迅

13)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14)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15) 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有关珍惜时间热爱学习的名言集锦

1)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2) 荒废时间等于荒废生命。(川端康成)

3) 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莎士比亚)

4)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郭沫若)

5)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6) 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华罗庚)

7) 在所有的批评家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别林斯基)

8) 要找出时间来考虑一下,一天中做了什么,是正号还是负号。(季米特洛夫)

9)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

10) 就是时间。(高尔基)

11)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 后悔的就是时间。----高尔基

12) 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鲁迅

13) 你热爱生命吗?那幺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

14) 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 --海伦·凯勒

15)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16) 落日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 --陈师道

17) 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办事 --歌德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18) 岁去弦吐箭。 --孟效

名人名言学习范文第5篇

关键词:名名组合 汉语母语者 第二语言学习者 表示生物的名词组合

一、引言

名词表示的是人或事物的名称,具体可以分为表示生物的名词和表示非生物的名词。名词是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早且使用最频繁的一类词。因此用名词与名词的组合来给新事物和新现象命名,成为人们经常采用的形式。这种形式涉及到其构成成分所代表的概念之间的组合,但是人们是怎样利用这些概念来表示一个新的概念从而命名的呢?人们又是如何理解这些已经组合起来的陌生的名名结构的?国外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一些结论,即人们在对名名组合进行认知加工时常常采用两种解释形式:关系解释和属性解释。但究竟哪种解释形式更为常用,目前还没有定论。同样,名词的属性是否会影响解释形式的选择,也没有得到完美的解决。

国内学者对汉语名名组合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大部分是介绍或者套用国外的理论,但是汉语和英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从英语名名组合中得到的结论是否适合汉语有待验证。刘烨、傅小兰(2005)通过特征列举实验和建构路径模型得出名词的实体特征越多越倾向于采用属性解释,而表示生物的名词实体特征多于非生物名词,所以可以进一步概括出汉语名名组合的认知加工受到名词是表示生物还是非生物这一属性的制约。在此基础上,江新、房艳霞、杨舒怡(2016)对表示人造物的名词的组合进行实验研究,得出了两种解释形式都是人们常用的策略,但更倾向于关系解释。本文就在重复此实验,以表示生物的名词的组合作为实验材料来研究人们对其认知加工形式的影响,以进一步补充之前的研究结论,同时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二、名名组合理解的两种模型

名名组合在汉英语言中都是一种常见的形式,其结构形式简洁,但是内部意义十分复杂,因为它涉及到两个概念之间的整合关系。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方式来利用并整合这两个概念。例如“灯笔”,可以理解为形状像灯一样的笔或像灯一样可以发光的笔,也可以理解成刻有灯的图案的笔。为了研究人们到底是如何理解和加工名名组合的同时,为了避免已知名名组合对结果的影响,学者们常以新异的名名组合作为材料,让被试进行解释。通过分析数据提出了一些理论模型。

Wisniewski(1996)提出了双重加工理论(dual-process theory),该理论认为名名组合的概念合成有两种方式:关系连接处理和属性映射处理。关系连接处理即两个名词之间形成修饰限定的关系,其中表示修饰限定的那个名词整体填充到被修饰的名词的某一个维度上,例如“奶油蛋糕”就是将“奶油”填充到“蛋糕”的“构成成分”这一维度上;属性映射即名名组合中某个名词所表概念中的某一特征映射到另一个名词上,二者进行重构整合来表达一个新的概念,例如“灯笔”解释为“形状像灯的笔”,就是将“灯”的形状这一属性映射到“笔”这个概念上,重构整合之后形成“形状为灯的笔”这一概念。Wisniewski补充道:如果两个名词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少,就越有可能采用关系解释,所以他认为这两种解释形式是同时进行的,最终哪种解释形式被优先选择,两个名词之间的相似性起着重要作用。

Gagné&Shoben(1997,2000)提出了关系竞争理论(the competition among relations in nominal theory,CRIN),该理论认为名名组合概念的理解是选择一种主题关系来将两个名词连接起来,而这种主题关系包括16种,例如:“位置关系”“包含关系”“工具关系”等。“故事书”即采用的是“包含”这一关系,“山花”理解为“山上的花”即采用的是“位置”这一关系。Gagné等人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已有的对名名组合的理解大部分采用的是关系解释,因此人们在理解陌生的名名组合时也是利用关系解释形式。采用哪种关系主题来解释,涉及到该主题使用的频率以及两个名词之间的特征。因此该理论反对双重加工理论,认为属性映射处理是不存在的,名名组合的理解过程只是一种关系的选择过程。

这两种模型是从英语名名组合的研究中得出来的,但它是否适合汉语名名组合,是我们目前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内有的学者根据两种理论对汉语名名组合进行实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刘烨、傅小兰通过实验提出了生物类名词的组合更偏向于属性解释,而非生物类名词的组合更倾向于关系解释;江新等人以非生物类名词组合为材料进行了实验研究。本文补充以生物类名词为实验材料,在重复江新等人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旨在为汉语名名组合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料。

三、研究方法

本文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一是给出陌生的名名组合以及对应的两个选项(关系解释和属性解释),让被试从中进行选择;实验二是列出陌生的名名组合,让被试写出其意思。

(一)被试

实验一的被试包括两组,分别是汉语母语者学生15名以及15名二语者。其国籍分别是1位泰国、1位埃及、1位印尼、1位缅甸、6位巴基斯坦、1位韩国、1位吉斯斯坦、3位尼泊尔。

实验二的被试是15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他们的汉语水平分别是初级(3~5个月),中级(6个月~2年),高级(2年以上)。其中初级者为5名美国学生,中级者为4名巴基斯坦学生、1名尼泊尔学生,高级者为阿拉伯、印度尼西亚、缅甸、泰国、埃及各一人。

(二)实验材料

生物主要包括动物、植物,所以本实验所用的名词都是表示植物或动物的名词,名词来自《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词汇等级大纲·汉语8000词词典》(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2000)。从中选择一些生物类词语,然后将其进行组合,使其构成一个陌生的名名复合词。例如“茶”和“草”组合成“茶草”。

实验一从中选择15个陌生的名名组合作为材料,具体包括“茶草”“菜草”“瓜菜”“松草”“松菜”“猴狗”“鸡熊”“蟹鸭”“猪兔”“虾鱼”“竹蛇”“龟树”“蛇瓜”“鱼叶”“花蛇”。

实验二从中选择25个陌生的名名组合作为材料,除了实验一中的材料外,还包括“骆驼马”“蜜蜂花”“竹子茶”“树狐狸”“海带鱼”“羊豹子”“茉莉梅”“熊猫狗”“萝卜竹”“槐花鸡”。

因为实验一和实验二的被试不是同一批,所以实验材料的部分相同并不影响研究结果。

(三)实验程序

实验一将15个陌生的名名组合打印在A4纸上,每个名词都附有英文解释,指导语也是中英文两种形式,然后对母语者进行集体施测,对二语者进行个别施测。为避免被试看不懂指导语而影响数据的有效性,我们在施测前对被试进行当面的口头说明,确保其理解的准确性。测试时间不受限制。

实验二对实验材料的处理同实验一,对所有被试进行个别施测,测试时间不受限制。施测后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编码:1.基于关系解释。例如将“熊猫狗”解释为“形状像熊猫的狗”。2.是基于属性解释。例如将“竹蛇”解释为“竹是蛇住的地方”。3.是将其解释为上位概念。例如将“猴狗”解释为“生肖”,将“虾鱼”解释为“海鲜”。4.是基于某一个语素的解释。例如将“萝卜竹”解释为“一种竹子”。5.是混合解释。例如将“鸡熊”解释为“不是鸡也不是熊的一种怪兽”或者是给出一个与名名组合成分不相关的一个解释。例如“猪兔”解释为“水豚”。6.是不作答。

(四)结果

实验一结果如下:

从表1中可以看出属性解释和关系解释都占有一定的比例,所以无论是以汉语为母语者还是留学生,都会采用这两种解释策略。

无论是母语者还是二语者,选择属性解释的比率都高于关系解释的比率。为了检验被试属性解释的偏向是否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我们对属性解释的比率和概率平均数0.5之间的差异进行统计检验。

单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母语者理解由生物名词构成的名名组合时,属性解释的概率显著高于概率平均数(0.5),t(14)=8.488,P=0.001<0.05;二语者理解由生物名词构成的名名组合时属性解释的概率显著高于概率平均数(0.5),t(12)=4.977,p=0.0001<0.05,根据结果可以得出,母语者和二语者对由表示生物的名词构成的名名组合的理解都存在着属性解释的偏向。

我们从表1中看到,母语者选择属性解释的比率高于二语者,选择关系解释的比率低于二语者。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母语者和二语者属性解释比率之间的差异不显著,t(28)=2.067,p=0.039>0.05,关系解释得出的结果也是没有显著差异,因此母语者和二语者之间选择属性解释和关系解释的比率是一致的。实验二结果如下:

从表2中可以看出关系解释和属性解释的比率占53.6%,在所有的解释形式中占一半以上。这两种解释各自的比率是最靠前的,所以对于陌生的名名组合的理解属性解释和关系解释是人们最常用的两种解释策略。由于属性解释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其他解释类型,因而对由生物名词构成的名名组合的理解采用属性解释策略多于关系解释的策略。这和实验一的结果一致。

为了考察不同语言水平的二语者采用关系解释和属性解释的比率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对其进行了3×2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解释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12)=110.460,p<0.0001,所以属性解释的比率(37.33%)显著高于关系解释的比率(16.27%),但是语言水平的主效应不显著,F(2,13)=3.095,p>0.05,即关系解释和属性解释两种类型所占比例没有随着语言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同样语言水平与解释类型的交互作用也并不显著,F(2,13)=0.761,p>0.05。所以无论语言水平高或者低,对于由生物名词构成的名词组合的理解,二语者选择关系解释和属性解释的比率并没有变化,并且属性解释的比率显著高于关系解释的比率。

从表2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其他解释类型所占比率达到了46.4%,某些解释策略的比率超过了关系解释策略的比率,其中初级水平的二语者选择混合解释的比率明显多于中高级者;高级者选择上位概念的比率明显多于初中级者。

四、讨论

(一)名名组合的理解采用的解释策略:关系解释和属性解释

关系解释和属性解释是人们理解陌生的名名组合时最常采用的两种策略,很多相关的研究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刘烨等(2004)对母语者的研究中得出关系解释和属性解释是两种主要的理解策略。

同样在理解由生物名词构成的组合时,这两种解释策略也都出现了,因此该结果不支持关系竞争理论,同样本实验也不支持双重加工理论。双重加工理论指出处理不同事实的两种不同的处理机制,即关系联系机制和特征映射机制。显然实验二中除了关系解释和属性解释外,还出现了其他解释类型,有的甚至占有很高的比例。

(二)由生物名词组成的名名组合的理解存在属性解释的偏好

实验一与实验二中对于由生物名词构成的名名组合的理解中,属性解释占有绝对的优势,这与刘烨等(2004)、黄绣然(2008)的实验结果一致。但是刘烨等人与黄绣然对此结论的解释存在分歧。黄绣然将其归因为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似性,而刘烨等人表明构成成分之间的相似性与属性解释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因为低相关的生物名词的组合并没有导致更少的属性解释。

我们认为对由生物名词构成的名名组合的理解偏向属性解释是因为生物是由大自然所创造的,它们和人类一样是随着大自然的发展而不断进化而成的。因此每种生物到底具有什么作用?对人类有什么益处?为什么会和人类出现在同一时空里?我们大多数人对此毫不关心。人们对于这些生物的关注点在其本身,例如它们的体型、颜色、生活习性等等,因此生物的属性特征在人们的头脑中占居重要位置,而非生物是由人类创造或自然界形成的,其材料、质地以及作用,等是人们最关心的,因此在看到由生物名词构成的陌生名名组合时,生物的某些属性特征最先被激活。

(三)高水平者选择上位概念的比率明显多于初中级水平者,初级水平者选择混合解释的比率明显多于中高级水平者。

在由生物名词构成的名名组合产出实验中,除了属性解释和关系解释策略外,其他的解释类型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它们所占比率接近一半,同时高级水平者选择上位概念多于初中级水平者。随着二语者语言水平的提高,其运用目的语思维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在看到由同类生物构成的陌生名名组合时,会倾向于将其解释为更具有概括性的语义。而初级水平者选择混合解释比率较高,原因是实验材料除了有汉语解释还配有相应的英语说明,初级者汉语水平比较低,因此它们会跳过汉语,直接看英语的解释,用英语思维,因此给出的答案是用英语回答的一个接近名名组合所有构成成分的物体。

五、结语

名词+名词是一种结构简单含义复杂的组合,关于名名组合理解的研究有很多,提出的概念合成理论模型十分丰富。本文在Wisniewski提出的二元处理理论、Gagné&Shoben提出的关系竞争理论模型的框架下展开研究,以表示生物的名词构成的组合为实验材料,以汉语母语者和二语学习者为被试进行分析,认为母语者和二语者对表示生物的名词组合的理解采用属性解释比关系解释多,与以往的相关研究结论一致。

本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首先是被试的数量不够多,因此代表性不强,结果有存在偶然的可能性。其次是对被试没有进行很好的控制,例如母语背景、性别等都有可能对实验产生影响。总的来说,在将来的研究中可以在实验方法上做进一步的完善,使得对名名组合理解的研究更加深入。

(本文系2017年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7YCX122]系列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黄绣然.汉语复合名词的理解:以动物、植物及加工品三类复合词为例[D].台湾:台湾成功大学学士学位论文,2008.

[2]江新,房艳霞,杨舒怡.汉语母语者与第二语言学习者名名组合的理解[J].世界汉语教学,2016,(2).

[3]刘光正.关于NN概念合成词的认知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