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爱是什么诗歌

爱是什么诗歌

爱是什么诗歌

爱是什么诗歌范文第1篇

关键词:短文;长教;语言;朗读;补充

文学作品的教学重,短文需要长教,也完全可以长教。笔者以现代诗歌为例,浅析如何让短文长教,让“诗歌”这样的短文在长教中诗蕴绵绵无尽。

一、细品语言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因此必须透过语言将隐藏的诗意凸显出来,这就必须借助对语言的品味鉴赏来丰富诗歌的内容,进而实现对其情感的完整体验,达到短文长教的目的。

在教学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诗中,我让学生初步体会到诗人借鸟歌唱土地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热爱后,便让学生细细品味鸟歌唱的内容――土地、河流、风、黎明,同时,品味其修饰语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我做了如下的尝试,通过细品味语言来体会诗句、诗歌的情感。(摘录课堂实录)

对诗歌第一节的土地、河流、风、黎明这几个意象细细品味。

师:“暴风雨”指什么?

生:日寇的侵略。

师:这里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

生:象征手法。

师:土地象征什么?

生:祖国。

总结: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悲痛之情。

师:除了悲痛还有什么情感?

生:悲愤。

师:哪里可以看出?

生:从“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可以看出。

师:“永远汹涌”表明了什么?如果换成“永远流淌”感觉怎样?

生:悲愤之情非常强烈且持久。

同时明确河流的象征意义。

师:鸟儿歌唱了土地、河流,还歌唱了什么?

生:风。

师:风因为什么而激怒?因激怒而吹刮着,你看到了什么?

生:因暴风雨打击而激怒,我看到一种力量。

师:那么“风”象征什么?

生:抗争力量。

师:“无止息”表明什么?

生:只要有日本帝国的侵略,人民就会抗争到底。

师:鸟儿歌唱了土地、河流、风,还歌唱了什么?

生:黎明。

师:什么样的黎明?

生:“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

师:为什么说是温柔的?

生:让人想起了母亲的笑容,给人温暖,令人喜爱。

师:为什么说“来自林间”?

生:鸟儿热爱树林,自然喜爱林间的黎明。

师:“黎明”象征什么?

生:光明,希望,这里指抗战的胜利。

通过以上细致地品味语言,打造了语言的精细读。而现代诗歌的教学,体会情感,实现“短文长教”还需要打造语言的厚度。于是,我又让学生对以上的意象做了一番比较分析,寻找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重点抓住了三个“这”和一个“那”字,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承受,“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是悲愤,“这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是抗争,“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是憧憬。在这样一个完整的斗争过程中,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进行这样的语言品味,无疑是增加了诗歌的厚度。

总而言之,通过对语言的细细品味,充实了诗歌的内容,对情感的体验变得深切,让“短文”真正实现了“长教”。

二、技巧朗读

有感情的朗读可以传达诗歌思想内容,表达其思想感情,让人渐渐进入诗文的意境,加深听众的情感体验,引发读者的共鸣,从而能有效地实现“短文长教”。

在教学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时,在品味语言的同时,让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诗句的情感。当品味出“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一句饱含着悲痛的情感时,让学生及时读出这种语气,全班共同体会;当品味出“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一句饱含着悲愤之情时,让学生及时读出这种悲愤之情,全班共同体会;当品味出“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饱含着坚定昂扬的情感时,让学生及时读出这种昂扬的气势,让全班体会;当学生品味出“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饱含着一份希望之情时,学生及时读出这份期望,全班共同体会感受。然后把这四句连起来读,读出诗句的情感,及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重读。

于是,个人读,集体齐读,分角色朗读,老师范读,变着样式来读,反复体验情感。同时,我配上《辛德勒名单》主题曲,创设一定的情境,从而充分地让学生体会到了诗人那种对祖国爱得深沉的情感。这样,诗歌教学的课堂既有文,也有声,课堂也充满着情感的体验与宣泄,“短文”也就“长教”了,而且更有效了。

三、适当补充

作为现代诗歌这样的短文,本身语言精炼,情感丰富,所以适当的课外资料的补充对于理解与体会诗歌显得特别重要。

在教学《我爱这土地》一文时,我补充了三个必要的资料。第一个是诗歌的背景资料:“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假如没有这一资料,学生较难理解“土地”的象征意义。第二个是抗日战争时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无情的践踏与蹂躏的视频剪辑。这个视频裸地展示出中国妇孺老少被无情杀害的场面,配上惊心动魄的背景音乐,给人以震撼。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下,对于日本侵华的残暴与无情体会更深刻。这样,再来体会作者的那份悲愤之情、对抗战胜利的憧憬之情、对祖国爱得深沉之情就容易多了。第三个资料是艾青一生的重要贡献:“解放前,他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数十年来始终把自己同时代和人民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这一资料,就根本无法理解艾青的一生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祖国。补充了这一资料,才可以帮助学生容易地理解与深切地体会“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含义与情感。

爱是什么诗歌范文第2篇

诗歌鉴赏课,开了有一周了,虽然讲者有意,然听者无心。虽然我们赞美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一枝奇葩;虽然我们诱导,多接触古典诗词,会令你”腹有诗书气自华”;虽然我们拿出最后的撒手锏:诗词鉴赏在高考占八分之多……可是,我们依然阻止不了学生那渐渐下坠的眼睑。

于是,我在思考,究竟学生们喜爱什么?怎样才能让他们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探求?我忽然有个想法:诗歌诗歌,诗和歌从古到今不就是一体的吗?既然学生们喜爱歌曲,那何不从歌和诗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呢?

二、案例分析

(一)1.利用多媒体放《发如雪》,在大屏幕上打出歌词。2.请学生谈自己对这首歌的理解。

(二)师生共同分析《发如雪》歌词。

师:题目《发如雪》有什么意蕴?

生讨论后答:头发白了象雪一样。

师:那题目可不可以叫《雪一样的白发》?

生(笑):不可以,太俗了。

师(笑):对,太俗了。(插讲乾隆皇帝题写“真有趣”的典故)“发如雪”就雅,“雪一样的白头发”就俗,语言罗嗦,缺少诗的韵味。所以,好的歌应该和诗一样,语言精炼而有意蕴。

师:下面我们来看歌词正文。看第一句中出现了几个意象?简单分析一下。

生:有“月”。月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代表思乡、怀人;风雪:应该是经历遭遇坎坷。

师:好,分析得非常好。“月”在古诗词中常常出现,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见过的关于“月”的诗句。(大家七嘴八舌纷纷举例:举头望明月,月是故乡明,举杯邀明月,明月几时有……)

好,我们看到,古诗词中的月,要么是“明月”,要么就是孤零零一个“月”,不加任何修饰,但因为他自身丰富的意蕴,我们还是能理解出他所代表的思念之义。再看《发如雪》中的这一句,词作者用“狼牙”来修饰“月”。同学们请思索,最好闭上眼睛想像一下,“狼牙月”是怎样的月,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狼牙”一样的月亮,弯弯的,尖尖的月牙儿。

师:好,用“狼牙”来修饰“月”,说明它不是圆月,也不是半月,而是月牙儿。语言形象、生动(板书),这是比喻的妙处。那么,除了形象,由“狼牙”你还能产生怎样的感受?

生:狼牙,很恐怖。

师:恩,狼,给人的感觉是很恐怖,。但这里还有一个“月”字,狼对月长嚎,传达出的感觉是什么?大家想想齐秦的《狼》。

生:凄厉。

师:对,凄厉,或者说凄清。作者之所以用”狼牙”来修饰月,除了形象,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板书):烘托氛围。要作诗,先造境。本词作者用了一个狼牙月,就把我们带到这样一个氛围中来,那么后面的抒情就顺理成章了。下面说“伊人憔悴”,大家想:是“为伊人消得人憔悴”还是“斯人独憔悴”呢?

生:好像哪个都行。

师:的确,诗歌语言的含蓄性造成了它的多义性。我们再来看二、四两句中的抒情方式有何不同?(是谁打翻了前世柜惹尘埃是非,纵然青史已经成灰我爱不灭)

生:好像一句是埋怨,一句是发誓。

师:总结得很好,那么“埋怨”是真的埋怨吗?

生:不是,表面上是埋怨,实际上是……(表达不出了)

师:那我们能不能举出类似的例子来?表面埋怨,实则表达深情的例子?

生:比如妻子总骂丈夫:挨千刀的,死鬼(学生笑)。

师:好,那么,这种表面是一层意思实际是另一层意思的抒情方式就是诗歌里面常用的间接抒情(板书)。“纵然青史已成灰我爱不灭”,就是直接抒发感情。

(第二段: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只恋你化身的蝶/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我焚香感动了谁/邀明月让回忆皎洁/爱在月光下完美)

师:这一段中,我们注意到一、二句里,作者采用了典故,什么典故?听后有什么感受?

生: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生:还有梁祝化蝶。

生:表现对爱人的忠贞,对爱的执着。

师:非常好。诗歌,或歌曲当中常常会运用大家熟知的典故来协助表现诗歌主题。那么我们再深入思考一下,用典的好处是什么?

生:……

师:我们回顾,诗人中用典最多的是谁?

生:辛弃疾。

师:对,所以,有人戏称他为“掉书袋”。比如他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连用了6个典故。我们说,每个典故都有一个或长或短的故事,但用在诗歌中却只有三言两语。如:只恋你化身的蝶,就让我们想到了长长的梁祝化蝶的故事。二人对爱情的坚忍、忠贞,二人相依相恋的经过,我们都是通过想像完成的。所以,典故的好处就在这里: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扩大诗歌的含量。

师:下面我们来看歌词中这两句比较相近的: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我焚香感动了谁/你发如雪纷飞了眼泪我等待苍老了谁

请同学找出其殊用法的词语,还有特殊句式。

生:凄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纷飞了眼泪:倒装句。

师:很好。再看“你发如雪纷飞了眼泪我等待苍老了谁“这一句可以有怎样的理解?

发如雪,发纷飞,雪纷飞,眼泪纷飞。

我等待,我苍老,我等待谁,谁苍老了。

几个词语的拆分组合扑朔迷离,而在这种扑朔迷离中,又传达出一种缠绵凄婉的深情。我们联系一下欧阳修的一句“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黄昏,门掩上了,把黄昏关在外面;黄昏时分将门掩上;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在了门外。诗句中因为这种不同于平时说话的词语组合方式,造成了诗词的多义性。

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正因为这首歌中,用到了比喻,才使语言形象生动;用到了典故,丰富了内容;句式多变,使语言灵活,产生深刻而丰富的意义。

孔子说,“辞达而已矣”,要求使用语言准确顺畅。又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就要求在准确的基础上讲求语言生动形象。而我们的任务就是,发掘诗歌中隐藏的这种美。方法除了上面几点,以后在诗歌鉴赏课中我们将陆续介绍。

三、教学反思

爱是什么诗歌范文第3篇

一个人活在世上,往往很难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尤其年轻的时候是这样,即便年纪大一些的时候恐怕也不能不是这样。很多人(也包括自己),糊里糊涂地度过了大部分美好的时光,他们由于很难找到自己,对生活仅仅注意到眼前的那么一丁点逻辑,便注定了视野的局限,时常弄不懂自己在干什么?拿不准自己所作所为的含义,就可想而知了。他们偶然接到朋友从远方的来信、或聆听到远处教堂传来的钟声,都会让内心多了一份温暖,我把这份温暖,理解成是生活不可缺少的诗歌,想必不会得到大家的反对。

我年轻的时候一直不把生活当作“生活”的理由很多,除了觉得“生活”这个词挺奢侈外,最直接的理由恐怕总是找不到自己所打发的日子,怎么就不像生活?对生活如此较劲,多少会影响到自己本来就不好的情绪,时间久了,便让自己深知什么叫苟延残喘喘。有一阵子,我索性把“生”和“活”掰开来体会,突然发现“生”就是学会不断地呼吸,“活”就是呼吸时强迫自己装着不动声色。这种思绪很显然有些糟蹋逻辑,不把自己吓出一身冷汗,说什么都不能算完。看来,真正让生活过得是那么回事,还真的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随着年龄的不断疯长,我不得不承认,生与活是掰不开的,只有让两者完美地结合,才能迈出自己接近心愿的步伐,而愿望的达成往往与自己的梦想有关,与自己唤醒内心的声音有关,与自己努力的方向息息相关。这委实需要一种能力,一种被生活召唤所激活的能力,一种感动生活的能力,一种关怀生活的能力,一种创造生活的能力。而所有能力的唤醒都是从心灵开始的,我相信,真正推动心灵的力量,恰恰就是诗歌。

我这样夸大诗歌对生活的作用肯定与自己曾经长久的内心苦闷有关,也与时常看到的一些年轻朋友所表现出的生活浮躁密不可分。事实上,真正弄懂内心的歌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正确理解“生活”的关键所在。每个人各自都有不同的爱好,比如爱读书,爱看足球比赛,爱看电影,看下棋,爱玩游戏等,唯独热爱诗歌不能与其它兴趣爱好相提并论。诗歌是每个人生活的重要部分,她对整个生活具有独特的价值。如果说知识是生活的手段,那么诗歌就是生活的信心和力量。诗歌和梦想一样,往往会与你结伴而行,你可能不写诗,但你心中不能没有诗,只要心中有诗,有鸟儿的欢唱,你便有所期待,没有诗,你便会感到精神贫乏,没有力量。

你的生活说到底,方向比努力重要,能力比知识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心中装有诗歌,比什么都重要。

爱是什么诗歌范文第4篇

一、指导诵读

陈钟梁先生说:“诵读,是语文课堂最真的一件事。”诵读在诗词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怎样使诵读起到应有的效果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有时候,我们只是为了诵读而诵读,而对在什么教学环节之下,为什么要诵读,怎样诵读这些问题并没有作深入思考,诵读仅仅成了一种形式,这是对诵读的漠视和亵渎。笔者认为在诵读指导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诗歌的内容情感,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表达出这种情感。

诵读的过程其实也是反复玩味的涵泳过程。理解是诵读的基石。这是语文老师必须牢记的原则。而一定的诵读技巧又是师生演绎作者情感的有力手段。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这样设计教学:先教师或媒体范读,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本词的节奏韵律;其次研读,研究重点词句的语速快慢、语调轻重,指导学生体会抒情效果;接着精读,重点地诵读词的景物描写部分,赏析画面描摹之美;最后悟读,细读全词,探究所抒之情,体悟所含之旨。如此借助不同的“读”,培养学生的“读”诗之法,围绕诵音、观形、思情、明意的核心,眼口手心协调参与,多种感官多种途径地刺激,激活思维,学生能明显地感受到诗歌鉴赏的愉悦,从而提升诗词教学的效果。

二、展开想象

诗歌极具想象力,表达具有跳跃性,常常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学生在品读时,通过放飞想象、还原情境,将诗歌的意象等语言符号组合成生动的画面、场景,尽力去建构作者的艺术世界,近距离地感悟诗歌多姿多彩的美。《静女》中写“静女”早早地在预先约定的僻静的城角等“我”。可是,既然如约而至,可是她又“爱而不见”,见到男子来了,故意隐藏起来。为什么“爱而不见”呢?同学们给出了很多的回答:也许是为了考验男子的耐心和真心,也许是为了给男子一个惊喜,也许是故意捉弄男子,逗他出洋相,也许是增添约会的浪漫气息,等等。“爱而不见”,出神入化地表现了“静女”的活泼、机灵和浪漫。

“搔首踟蹰”一句写男子未见到心上人时的典型动作和心理。“搔首”逼真地刻画了男子见不到“静女”时心急如焚的心理;“踟蹰”生动地描摹了男子迟疑难决的心理。这个典型动作和心理,蕴含着丰富的潜台词:“我”心爱的姑娘呀,你为什么还不来呢?你是不是遇到了什么意外的事情?你是不是突然变卦失约了呢?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事惹你生气了?是不是你父母不同意咱俩继续往来了?你是不是突然变心了,不再爱我了?……总之,“我”想了很多很多。由此可见男子对“静女”的一往情深和如痴如醉的爱慕程度。课堂上,当我们用想象徜徉在作者为读者创设的艺术“空白”的世界里时,诗歌生命的律动便自然清晰起来。

三、品味语言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需要用心品味。品味,就是借助语言这个抓手,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思想相契合。教学《归园田居》时,学生说“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这样的句子也能叫诗吗?而这样的景物在农村太过平常。其实本诗景物描写看似简单,实则大有嚼头。笔者让学生结合以下几个方面细细品读:一是抓出诗中的名词,明确作者着力描写了哪些景物;二是抓出诗中的形容词(景物特征,如形状颜色、声音味道)、动词(景物状态,如动态、静态),明确作者着力描写了景物的什么特征;如此授以学生诗词鉴赏之“渔”。再深入研读,学生即能感受到文字中所透发出来的“生气”与“灵机”,而这正是张戒《岁寒堂诗话》中所说的“渊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本以言郊居闲适之趣,非以咏园田。”这闲适之趣,就是诗歌的意趣。继而,笔者让学生注意“虚室”这个词。教材中的注释为“空室”,我问,仅仅是房间的空吗?学生答是心之空也,我追问,这心之“空”的“空”是无聊空虚的意思吗?一番思考讨论后,学生答是空明,如此理解“虚室”意象,即能深刻体悟陶渊明诗尾“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意味深长。

四、巧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各学科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巧用信息技术能为古诗文的学习注入新的活力。教学《山居秋暝》时,教师或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诗中所展现出来的情境后,教者将制作的水墨动画呈现给学生,从而使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促使学生更充分地领悟诗歌之中蕴含的独特的艺术魅力。一旦诗歌自身的魅力与信息技术实现了有效的整合,就能很好地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使古诗词的教学有画面感,能直观、直接地滋润学生的心田,丰润他们的生命。

爱是什么诗歌范文第5篇

1.理解诗歌,感知迎春花的外形特征,体验迎春花迎接春天的快乐情感。

2.喜爱迎春花,能有感情地朗诵,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活动准备:

制作课件《迎春花》;用黄色的卡纸做三个迎春花喇叭。

活动过程:

一、设疑导入,感知迎春花的外形特征

师:美丽的春天来到了,你知道是什么花在春天第一个开放吗?今天老师把它们的照片带来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播放迎春花课件,幼儿欣赏。(有远景、近景以及花朵的特写镜头)

二、欣赏讨论迎春花,理解学习儿歌

1.理解:迎春花开黄花,朵朵张开小嘴巴。

师:迎春花漂亮吗?什么地方漂亮呢?

幼:花瓣一瓣一瓣的很漂亮;黄颜色很漂亮;很多迎春花在一起很漂亮……

师:迎春花张开的花蕊就像小朋友张开的小嘴巴,小朋友张开嘴巴笑一笑,你们真像美丽的迎春花。

师小结:春天到了,迎春花开放了,一朵朵小黄花真漂亮,多像小朋友张开小嘴巴,露出甜甜的笑脸啊。看!(指图)“迎春花,开黄花,朵朵张开小嘴巴”,我们一起来说说。谁愿意大胆地站起来说(请几名幼儿说一说)。

2.感知:它是快乐的小号手,迎着春天吹喇叭,滴滴嗒、滴滴嗒。

师:张开嘴巴的朵朵迎春花,你还觉得像什么呢?(小喇叭)听听看,它的小喇叭在吹什么呢?(播放课件)

师:你听到了什么?(滴滴嗒)为什么会有嘀嘀嗒的声音?谁在吹喇叭?它说自己是什么?(指着整株的迎春花)原来它是快乐的小号手,迎着春天在吹喇叭呢!什么是小号手?小号手就是吹喇叭的人!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快乐的小号手,拿上喇叭吹一吹吧!

幼儿:全部学做吹喇叭的动作:滴滴答,滴滴答……

3.体验:她把春天迎来啦!感受春天美丽变化。

师:谁愿意上来做小号手吹喇叭,看看我们的大自然会发生哪些神奇的变化。

小朋友拿着迎春花吹喇叭,其他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指着吹喇叭的小朋友说:他把春天迎来啦!

画面一:春暖花开

哇,很多美丽的花开放了,有黄的、有红的、有紫的,他把春天迎来了!

画面二:芽儿萌发

一棵棵小嫩芽,嫩嫩的、绿绿的,多可爱呀,你喜欢吗?他也把春天迎来了。

画面三:快乐的小动物

哇,燕子飞回来了,小蝴蝶在花丛中快乐地游戏,他把春天迎来了。

师:还有谁想做小号手,我们一起来做小号手,吹得响亮点,看看,会不会有神奇的事情发生呢?

师:它是快乐的小号手,迎着春天吹喇叭。

幼:滴滴答、滴滴答

师:你们把春天迎来了,春天美不美呀?

出示:综合的春景图。

哇,你们把春天迎来了,让我们一起欢迎春天的到来!

三、完整欣赏朗诵儿歌

师:你们喜欢这神奇的迎春花吗?让我们一起来听诗歌《迎春花》(倾听配乐诗歌2遍)

诗歌好听吗?我们一起也来说一说。

让我们配上动作再来说一说。

师:诗歌真美,你最喜欢诗歌中的哪一句话呢?

四、“春”字互动,进一步激趣

让我们带着对迎春花的喜爱,配上优美的音乐再来说一说《迎春花》吧!看看这次会有什么奇妙的事发生呢?(配乐朗诵儿歌,说一句诗歌就会出现一根迎春花的枝条,诗歌结束,出现迎春花枝条组合成的“春”字)

瞧,一条,二条,这么多迎春花变成了春天的“春”,春天来了,我们一起出去找一找美丽的迎春花,找一找春天带来的美丽的变化吧!

活动评析:

1.简单改编,诗歌出新意。《迎春花》是一首流传了多年的诗歌,初拿到手感觉太老、没有了时代感。我仔细分析了原文,并对原文中的“它是公园的小号手”进行了剖析,公园这个词的运用让整首诗歌显得很陈旧,改成“它是春天的小号手”最合适,但诗歌后一句的内容是“迎着春天吹喇叭”,这样修改就重复了。我根据诗歌所蕴含的迎接春天的快乐的情感,把这句话改成了“它是快乐的小号手”,虽然只是改两个字,却让整首诗歌灵动起来。

相关期刊更多

实用癌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花样盛年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妇女报社

内蒙古画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