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诗朗诵伴奏

诗朗诵伴奏

诗朗诵伴奏

诗朗诵伴奏范文第1篇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诗歌的朗读,正是挖掘诗歌灵魂的重要手段。

一、改变“朗读缺失”带来的干瘪课堂情形,营造朗读氛围

在如今的语文教学中,教学任务的完成和知识点的把握成了首要任务,富有情趣的诗歌教学变得形似“应用文”教学,不但丢失了诗歌节奏感、韵律美的特点,更让学生对诗歌失去了兴趣,一上诗歌教学课就哈欠不已。归根结底,这些现象都是因为“朗读缺失”造成的,教师把本应有的“读”变成了自己没完没了的干瘪的讲解。

那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呢?

首先,教师要用自己的“情”去感染学生。古典文学诗词本身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散发着巨大的魅力,教师的作用首先就是要引领学生去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引发学生思考挖掘作品中的深意。只有学生感受到“情”,才会不由自主地被它所吸引所感染,而产生朗读的欲望。学杜甫《春望》,教师要“哀”,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因国破家亡而带来的无限哀情;学《行路难》,教师要“愁”,让学生感受李白的愁绪,感受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学苏轼《水调歌头》,教师要“豪放”,让学生感受词人壮志未酬的感慨,感受豪放派词的特点。从而引导学生把作家的情感化成自己的情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朗读情趣。

其次,教师要喜欢朗诵,会朗诵,引发学生朗诵的兴趣。在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我首先认真酝酿了辛弃疾的豪迈风格,激情饱满地朗读了诗歌,学生精神为之一振,在我读完后,我没有提任何要求,学生就自发地大声朗读起来,更不断地揣摩辛弃疾的风格。这一堂课讲下来,学生理解得非常轻松,大多同学在下课时已经能背诵下来了,对诗歌的兴趣得到了大大的培养。

另外,教师要发动学生进行朗诵表演。利用学生的表演欲带动朗读欲,中学生的心理对比赛、表演之类非常感兴趣,他们会挖掘出自身潜在的最佳朗读能力,同时在朗诵过程中,大家还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充实自己。在学校的朗诵比赛上,我带领同学们认真组织了一个节目,表演过程中,同学们激情高昂、任由情感的发挥,一举拿下了第一名。从那次朗诵回来,语文课凡是提到朗读的时候,同学们就争先恐后的展示自己,诗歌的朗读由以前的被动直接转化到了主动。

二、把握朗读技巧,激发古典诗歌教学课堂情趣

诗歌教学的一堂课中,朗读要贯穿于始终的。开篇通读,初步感知、把握诗歌整体;讲解精度,分析诗歌主题、意境;赏析品读,体会意象、蕴涵。如此大范围的朗读要做到有激情相伴,不是学生单纯地张开嘴机械朗读,那要怎样才能让一堂课的朗读高低起伏、激情不断呢?

1、把握诗歌节奏,让朗读有张有驰,抑扬顿挫。教学前先认识诗歌的文体常识,比如对于七言诗歌,一般采用“二/二/三”的停顿方式;五言诗歌采用“二/三”的停顿方式。在明白了节奏的基础上,学生读起来自然会找到朗朗上口的感觉,从而让朗读变成了一种充满情趣的享受。

2、让“聆听”挖掘孩子的潜能。“名人效应”在诗歌朗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诗歌本来就是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体裁,聆听名人的朗诵对中学生来说不但是一次精神盛宴,更是朗诵技巧把握地“手把手”示范,学生会通过多次的聆听从中挖掘出诗歌朗诵的窍门。一段经典而深情的朗诵会让学生不由自主的沉浸于其中,陶醉于名人如醉的朗诵时,自己也会张嘴朗诵了。

3、配乐朗诵。早期诗歌与音乐本身就是一体的,中国古典音乐与中国古典诗词渊源深厚,恰当的音乐氛围营造更能突显诗歌的意境和情调,尤其在教学词的时候,这更是不可或缺的方法。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若伴之以《春江花月夜》的乐曲,融情于曲,曲中生情,把一片留恋惜别之情凝聚在和婉的旋律中,让学生的想象自由驰骋,学生对诗人与朋友强烈的惜别之情自然会有所领悟,一步步被引向阅读的最佳境界。

4、给朗读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古典诗歌的鉴赏中,想象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法,诗歌是用凝练的语言来揭示生活,它需要我们发挥想象,将诗歌简短的语言加以延伸、展开,深入体会诗歌意境,尤其是写景寄情的诗歌。温庭筠的《望江南》是一典型的抒情诗,内容精练、情境悠远,朗读对该词的理解尤为重要,而要正确的朗读就必须清楚的把握该词的意境,在教学“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时,鼓励同学们大胆想象落日流水的无情带给思妇的愁绪:斜阳欲落未落,失望女子含情脉脉,不忍离去,悄悄收着余晖;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流去。沉浸于该意境中的学生,不用过多的讲述,朗读已自然地带上幽怨、悲伤、失望的语调了。

诗朗诵伴奏范文第2篇

 

关键词:李斯特 艺术歌曲 创作特征

一、影响其艺术歌曲创作的几个因素

    李斯特的青少年时期是以钢琴演奏家的身份而活跃于欧洲各国舞台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旅行、复杂多变的生活与创作环境和异常频繁的各种社会活动使李斯特有机会广泛了解各国风土人情,接触各种思想和思潮。这一切大大地丰富了他的音乐创作,创作中也体现出明显的兼收并蓄特点,渗透着各种影响因素。

    作为文学艺术中的一种潮流,浪漫主义在18世纪末已初现端倪,至19世纪初已经席卷了几乎整个欧洲。巴黎是当时欧洲各国最伟大的文化艺术中心,“那里是各种政治宗教派别及艺术流派争相竞妍的舞台……而年轻的艺术家想得到承认必须到巴黎去寻求发展。李斯特定居这里后一边自学文学、哲学和文艺评论,一边学习作曲,同时结交了巴尔扎克、海涅、拉马丁、柏辽兹、肖邦等文坛、画坛、乐坛的各界头面人物,对浪漫主义思想有深刻的理解。李斯特认为音乐和文学及其他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依靠并运用这种联系,音乐就能达到人的思想、感情、意志所交织的焦点,从而使文学、绘画等题材完全融化到音乐结构中,造成引人注目的戏剧效果。为了强调音乐中的文学性和哲理性,李斯特创作了大量的交响诗及其他文学性标题音乐,由于艺术歌曲从诞生时起就是和文学中的诗歌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标题音乐的创作从一定意义上大大丰富了他的艺术歌曲创作内涵。

    影响李斯特艺术歌曲创作的另一个因素是匈牙利的民间音乐。匈牙利民族具有悠久的民间音乐传统,从16,17世纪的“历史歌曲”和18 ,19世纪流行的“库鲁茨歌曲”来看,其音乐旋律富有即兴朗诵音调,同时渗透着匈牙利境内吉卜赛人的歌舞因素。李斯特自幼喜爱民间歌舞,并常跟随当时挨家挨户演出的波希米亚吉卜赛戏班子看戏,这在他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尽管李斯特长期住在法国和德国,音乐创作也与法德联系较大,但在19世纪中叶欧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滋养和激发下,李斯特对旧的匈牙利传统仍较为珍视,并常以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为骄傲,匈牙利的主题也始终贯穿着他的整个创作过程。这“不仅表现在以民族旋律为依据或受其启发的作品中,也表现在他那火一般冲动型,活力充沛的气质上”。如根据诗人尼科劳斯·列瑙(N.Lenan ,1802-1850 )的诗谱曲的《三个吉卜赛人》人声和伴奏就广泛运用了带有增二度音程的吉卜赛音阶,伴奏中模拟吉卜赛人所奏提琴(fiddle)和岑巴罗琴(Cimbalo )的音乐使歌曲从头到尾洋溢着吉卜赛音乐的情趣,既粗犷豪放,又清新柔和。此外,李斯特的另一首歌曲《诀别》也具有类似的民间音乐特征。

    对李斯特艺术歌曲创作影响较大的再一个因素就是当时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当李斯特在欧洲各国进行频繁音乐社会活动的同时,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正如火如茶,进步势力与反动势力斗争异常激烈。在1830年巴黎七月革命与1848年匈牙利事变的时代危机中,李斯特受爱国的民主思想驱使同情革命,并成了一个民主党人。而后来同宗教社会主义者的友谊又使他那强烈要求进步的思想愿望转化为对圣西门空想社会主义的向往。这一切深深地影响着李斯特的思想和创作,极力反对创作中的规整、因循守旧手法及各种形式主义的倾向。其歌曲中强烈的戏剧性矛盾冲突、大量反传统的色彩和弦和调性设置就是当时社会矛盾激化在创作上的反映。这一切使李斯特的创作几乎处于浪漫主义风格的边缘甚至更具有后来的印象主义特征。

    除上述之外,李斯特早年在匈牙利所受的早期教育及贝多芬、肖邦、柏辽兹等人的音乐思想对他的艺术歌曲创作也有一定影响。

    二、富有戏剧性朗诵的旋律音调

    浪漫主义的“美声宣叙调”(belcanto-parlando)亦称“朗诵调”,是意大利早期歌剧表演风格的一种新形式,旋律变化不大,接近于说话般的自然音调,其音高节奏处理也接近戏剧朗诵音调,旋律背后常充斥有口语和朗诵的脉动。没有固定的结构模式,篇幅短小而具伸缩性。歌词常做纯音节处理,多用同音反复而较少起伏。

    在李斯特戏剧性的叙事歌曲中这种音调较为常见,比如在《洛勒累》结束部分对洛勒女妖歌唱所造成的恶果的宣叙,在《我失去安宁》中对于“我痛苦无边”所发出的叹息等歌唱旋律就较口语化。钢琴伴奏的写作也很简单,有时伴奏,有时长时间休止,偶尔只用几个和弦来加强某一字某一音的强度,从而造成渲染气氛,增强戏剧性表情的效果。但另一方面,由于钢琴很少重叠人声,所以一首诗常常分成许多部分,朗诵性的诗句也不时被钢琴打断,而显得缺乏紧凑感。第二次改编的《早晨我起床并问道》就十分典型,如果与弗朗茨配曲的作品比较就可以明显看出两位作曲家的不同创作特点,弗朗茨将全诗纳人四个乐句,四条旋律线,二十个小节,而李斯特却整整用了四十六小节。同样,在为海涅的诗《你好像一朵鲜花》配曲时,相对于舒曼的二十小节,李斯特却用了四十五小节之多。

    和许多浪漫派艺术歌曲作家一样,李斯特在音乐的抒情性和戏剧性方面都较擅长,所不同的是李斯特时常用戏剧性的创作手法来表现非戏剧性的诗节。在诸如《洛勒累》、《图勒的国王》和《你知道这个花园吗》等歌曲中,都把抒情部分处理成了较具戏剧性的叙事诗,从而把“淳朴典雅的古典歌曲改造成为充满浓厚的感情色彩的音诗和绘声绘色栩栩传神的音画”。特别在其晚期的作品中,戏剧性朗诵音调的运用有进一步强化的倾向,戏剧性因素的渗人更加明显,这也是后来李斯特不断修改自己的作品,造成现存版本较多的原因之一。

    三、捕捉诗的意境创作钢琴织体

诗朗诵伴奏范文第3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诗歌以其短小精悍的形式,充满生活情趣的情节,朗朗上口的语言,深得孩子们的喜爱,成了滋润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乐章。诗歌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同样十分重要。闻一多说,既然是诗就得有“诗的艺术、诗的想象,诗的情感”。为了激发学生对古诗词诵读的兴趣,我巧妙创设富有激发性的情境,让学生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轻松、愉快地走进文本,这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例如,教学《赠汪伦》时,我先让学生观看配画、音乐诵读的录像,学生从动人的画面上,从传情的乐声中,想象、体会、感受诗中李白与汪伦的真挚情意。于是拨动了学生的情感之弦,激发了学生理解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学生感受了诗的意蕴,引起内心情感的共鸣,自然想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了。

二、感受诗情,走近诗人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都是精选的。“诗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这些精选的古诗向我们展示了特有的韵致和境界;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以事寓理。每一首古诗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新诗歌教学需要激情,需要发现,需要陶醉。诗作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下情感的喷发,表现自我的精神世界。”所以,在教学古诗时,我做到了让学生“走近诗人”。只有走近诗人,才能真正了解诗人的思想,感受诗作的境界。如教学《示儿》时,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让学生认识陆游,让学生了解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让学生深刻体会该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比刻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现在都说语文课堂应是诗意灵动的课堂,那么我们的古诗教学的课堂更应让学生在诗意中栖息,在中华古老文化的韵致中徜徉。

三、入情入境,读出意境

宋人郑侠有《教子孙读书》一诗:“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神焉默省记,如口味自珍。一遍胜十遍,不令人艰辛。”这首诗讲的其实就是诵读。意思是说,读书安神静气,虚心专一,思考问题就不会分神。中华古诗寓意深刻、情调健康、意境开阔、形象鲜明、脍炙人口,我们更应该教会学生诵读。读诗之法“除了复古,别无他法”“复古之意,乃背诵也”。诗歌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小学阶段重在开发学生记性。因此要让学生大量地诵读,这也是学诗歌的最好方法。也只有通过读,把诗歌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体会诗之妙,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读,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意境。

背诵古诗文,可以是出声诵读,也可以是低唱慢吟地诵读。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曲,不仅语言美、意境美,而且音韵婉转,具有古典韵味,深受人们的喜爱而广为流传。每天让学生多听听。通过古诗吟唱的方法,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唱会经典古诗。

例如,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可配上一曲悠扬悦耳的古筝音乐,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在学生朗读熟练后,再引导学生比赛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读出诗的韵味;在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进入情境中,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用讲故事的语气朗读。学生读的遍数多了,也就自然成诵了。诗歌的教学目的不仅是为理解诗意,感受意境,更是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意象美,培养学生学诗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诵读诗歌。所以,进行诗歌教学时教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读,让学生感觉读诗是件快乐的事。

四、日积月累, 积累诵读

诗朗诵伴奏范文第4篇

【摘 要】诵读法是学习语文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尝试,也有一点收获:正音听读,读得文通字顺;鉴别句读,疏通词句;模仿练读,读出韵味;图文赏读,掌握思路;想象品读,渐入意境;分类赛读,激发兴趣。【关键词】诵读法

阅读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的佳句时,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我觉得首先得改变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变为以学生诵读为主,让学生吟咏诗文,逐步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一、正音听读,读得文通字顺学生最基本的要求读通顺。能读准字音,对文章的字词也就能有所掌握。如“间”,《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读“jiān”,“一会儿”。而《口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读“jiàn”,有“夹杂”的意思。文言文中多有生僻字、多音多义字,又兼有通假字,对于这几种类型的字词,诵读时进行认真训练,及时纠正,学生读准字音时很自然就掌握其含义,把文章读得文通字顺。二、鉴别句读,疏通词句诵读目的是理解文章。古文因其句式的独特,读错句读,就会曲解文意。我首先是把不同的句读标示出来,让学生对比判断;再通过录音范读,掌握正确的句读。如《狼》“其一犬坐于前”,先标出不同的停顿方式:“其一犬/坐于前”“其一/犬坐于前”。我让学生读课下注解,“犬”的意思是“像狗一样”,是修饰“坐”的。又如《捕蛇者说》“而乡邻之生日蹙”一句,通过对比鉴别,定出了正确的句读应是“而乡邻之生/日蹙”,而非“而乡邻之生日/蹙”,因为“生”是“生活”,“日”是“一天天”的意思。这类情况还有不少,须在诵读时,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清句读,才能疏通句意,理解文意。三、模仿练读,读出韵味诵读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喜怒哀乐之情。通过朗读将其外化,先定出感情基调,再指导正确的朗读法,让学生在诵读时达到眼观文、口出声、耳悦音、心会义、神会情的多重效果。教学中,我让学生注意听录音,小声跟读,再模仿诵读,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注意重音:高音响亮表达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幽沉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如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重音落在“千帆过”“万木春”上,这六字形象地表现激昂、乐观的生活态度。注意语调:诵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仿读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商女”读得平缓,“不知”开始上升,“亡国恨”达到顶点,“恨”更重,领会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的情感。注意节奏:感情欢快的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用慢节奏。如诵读《木兰诗》木兰归家一段,基调热烈、欢快。第1节节奏最快,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放慢,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课堂处理时,我会先教学生朗读的技巧,然后抛砖引玉,提出问题“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对比揣摩各种读法,在争论与研讨中、在模仿与实践中,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四、图文赏读,掌握思路诵读中应抓住支撑句,掌握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结构。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变静为动,为学生的抽象思维提供形象依据。诵读时根据文意、诗意配图、配乐,让学生在优美的图像、音乐中朗读文章、诗歌,深刻地领悟文意、诗意。如教《陋室铭》时,配上古色古香的图片和《高山流水》的音乐,使学生把握作者的思路,文章所表达的高洁傲岸的志趣和抱负就呈现出来了。熟读后,利用计算机可随时变动的动态板书,抓住关键句,扣住思路,用缺字法训练背诵,从易到难,不断减少屏幕出现的字数,最后让学生全文背诵。五、想象品读,渐入意境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诵读的兴趣。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诗歌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不展开想象,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诗人的思想内涵。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让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人的意境。如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先以图像渲染离情别绪的特定气氛:烟雨蒙蒙,旅舍前垂柳摇曳,再在凄冷氛围中配一曲《阳关三叠》,让学生从中慢慢品读,想象诗人的心境,走进诗人的意境。六、分类赛读,激发兴趣指导诵读如采用多种诵读方式,可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加深对文句的印象。诵读方式有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学生领读、齐读、分组读、自由朗读、配乐朗读等。如分组读《狼》,一组读写屠夫的句子,要求读出其由“迁就退让”到“勇敢警觉”的变化过程;一组读写狼的句子,要求读出狼的凶狠狡诈;最后,两组合起来读议论的段落。第二次,两组调换读。这样,不但激发了兴趣,也掌握了课文。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古诗文教学中,通过诵读训练,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而且背诵、理解的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那声情并茂的诵读,更直接把学生带入文章意境,产生联想和情感的共识,达到提高学生欣赏古诗文水平的目的,增加文化积累,提高文化修养与审美情趣。

诗朗诵伴奏范文第5篇

当朗诵与歌声交汇,欣赏完美重合。

当甘露与溪流交汇,享受自然汇合。

——题记

音乐的重奏,是相对的经典:

当乐团的重奏演出拉开帷幕,钢琴键下划出美丽的乐音;小提琴弦奏出悠扬的音符;大提琴台前低吟……它们抒发着各自的情感,可是,这美妙旋律下,却不是乐音们独自的鉴赏,而是对于其它乐音们的共同配合。甚至,尽管只是配乐,是配角,也决没有任何退出的理由,它有它的美丽,要供大家分享。在这天籁之音的韵调下,是每一乐音共同配合的结果,这是合作,更是一种分享,这,便是重奏。

诵读的配乐,是相互的伴奏:

诵读中,情感贯穿,柔情典雅,配合的背景音乐,或者说是配合着吧!反正,也只是相互的吧!没有终端,只是音乐配合着诗文的主情调,诗文符合了音乐的总情感,是不是总没有经典的大起大跌?朗朗诵读声中,远远没有情感!时间走过便成为一道历史,可在观众看来,这种绘声绘色,却是一种相互的分享,是朗诵让音乐更美,可是音乐也总是让朗诵更经典……

甘露滴滴,潺潺流动,交汇成溪流:

相关期刊更多

史林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社会科学院

诗林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哈尔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李白学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李白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