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偶然徐志摩

偶然徐志摩

偶然徐志摩范文第1篇

偶然①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关于该诗的写作目的,人们认为是写给林徽因的。事实上的确如此。林徽因本人也是知道的,其子梁从诫曾说过这事,“母亲告诉过我们,徐志摩那首著名的小诗《偶然》是写给她的,而另一首《你去》,徐也在信中说明是为她而写的。”②余光中说“这(《偶然》)该是一首情诗,写的是有缘的邂逅,无缘的结合,片时的惊喜,无限的惘然。”③“(《偶然》)生动形象地传达有缘相会又无缘同行的人际实情,是刹那的感悟,也是千古弥新的常理。”④《偶然》诗中蕴含着普世的人生际遇哲理,使人读来心有所戚戚焉。

从内容上来看,《偶然》像是一封劝别告白书,是“我”对“你”的劝解。“我”只是偶尔投影在“你”波心的一片云,随风而动,转眼就不见踪迹;“你”“我”相遇只是一场很偶然的邂逅,“你”“我”各有各的方向,虽有交汇时互放的光亮,然而相会后分开也是必然的。通过两个譬喻,劝说“你”要放弃对“我”的执着追求。但若据此说成是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劝解,这显然是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从徐林二人实际的情感历程来说,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情感的不放弃,并不是林徽因对徐志摩感情的不放弃。从他们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林徽因心归梁思成,无意于徐志摩。诗的实际内容应该是林徽因给徐志摩做出的劝解。这就陷入了矛盾:这首诗明明是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内容上又怎么会是林徽因对徐志摩的劝解呢?有没有调和这种矛盾的可能性呢?有,融合这种矛盾的办法就在于诗歌的表现方式――代言体的运用。

代言体,即指诗人代人设辞,假托他人的身份、口吻进行诗歌创作,即作者设身处地地代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述事说情,同时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又反过来的用委婉曲折的方式代诗歌作者抒怀言情。大多数的代言诗是男诗人“代”诗中的抒情女主人公“言”。“代言体”,作为一种诗歌的创作模式与表现方式,源远流长。屈原的《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等篇就有明显的代言性质。后世历代都有代言体诗歌作品传世。李军在《“代言体”辨识》一文中总结出代言体诗的五个特征:其一, “代言体”诗多在标题中注明“代……”,有的诗标题虽然没有“代”字,从内容上来说也属于代言体诗。其二,“代言体”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多用“奴”“妾”等来自称,有时诗中出现诸如“君”、“郎”等言谈对象的第二人称,亦可认为运用的是第一人称。其三,诗人是完全站在诗中抒情主人公的立场、角度上,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心境、口吻、语气来言情述事。其四,诗人在“代”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言”,也是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在“代”作者“言”。其五, “代言体”诗多采用“叙述”、“言说”、“诉说”的表达方式,或者是人物的心灵独白,即直接抒写诗中主人公之眼中所见,耳中所闻、脑中所思、心中所感。⑤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从一开始就是运用了代言体的表现方式。徐志摩现存的第一首诗作是《草上的露珠儿》⑥,作于1921年11月23日,收在他诗集第二篇的位置上。

草上的露珠儿

颗颗是透明的水晶球,

新归来的燕儿

在旧巢里呢喃个不休;

诗人哟!可不是春至人间

还不开放你

创造的喷泉,

嗤嗤!吐不尽南山北山的[瑜,

洒不完东海西海的琼珠,

融和琴瑟箫笙的音韵,

饮餐星辰日月的光明!

……

诗人哟!

你是时代精神的先觉者哟!

你是思想艺术的集成者哟!

你是人天之际的创造者哟!

……

你是精神困穷的慈善翁,

你展览真善美的万丈虹,

你居住在真生命的最高峰!

作品模拟燕儿的口吻“呢喃个不休”,对话诗人,“诗人哟!可不是春至人间”;劝说诗人开放“创造的喷泉”,准备“歌吟的渔舟”;称赞诗人是“时代精神的先觉者”“集成者”“创造者”。诗歌通过燕儿来代己言,抒写诗人情怀。这是徐志摩代言体创作的诗歌练习。虽然他原先是学习经济学的,要做中国的汉密尔顿,但是他接受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西方诗歌影响契合了他的诗人气质,三者者相互融合,蕴育发展,在一个恰当的时间里,他就现出了他诗人的本质。

不过,徐志摩的代言体练习并不是从诗歌开始的,而是从写情书开始的。徐志摩的情书模拟练习是在和林徽因之父林长民通信时进行的。1920年11月16日,徐志摩拜访林长民,⑦二人志趣相投,互相引为知己。他们二人玩过一场互通“情书”的游戏。徐志摩在剑桥读书,林长民经常外出,他们商量着如何相互通信。在通信中,徐志摩扮一个有夫之妇,林长民扮一个有妇之夫,双方假设在这样不自由的境况中互相爱恋,在书信中互诉衷肠。⑧玩这种模拟恋爱游戏的想法是如何产生的,不得而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这场书信模拟恋爱游戏中,使还不是诗人的徐志摩有了思维上的模拟仿写训练,掌握了女性的写作口吻,在语言模拟表达技巧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奠定了他从“她”的角度来进行诗歌抒写的表达基础,也使他在无意识中接受了中国诗歌的代言传统,并在游戏中将这一手法运用地娴熟无痕。这个训练对于他以后的诗歌写作影响甚大,不少作品都运用了代言体的表现手法。

《偶然》即是徐志摩运用代言体的表现手法,模拟林徽因的口吻创作出来的一首劝别诗,以林徽因的口吻来劝诫自己要放弃对她的感情。诗中的“我”当指林徽因,“你”则为诗人自己,“投影在你的波心”当是指二人的康桥相遇,林徽因随父留学英伦,她出现在徐志摩的生活中在林徽因看来纯属偶然。“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应该是指二人在康桥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在康桥,林徽因被动地陷入到了徐志摩的情感世界里,二人开始了一段恋爱。但当林徽因沉静下来之后,面对真实的自己时,从徐志摩已有家室、自己庶出的家庭出身和童年的家庭痛苦经历等现实出发,林徽因选择了退出,中断留学,随父回国,不辞而别。这给徐志摩造成了情感上的永远的痛,形成了他的康桥情结,促使他创作了一系列以康桥为主题的作品。诗歌在规劝的同时,也通过假想的方式给出了林徽因当年康桥不辞而别的答案:你我的康桥相遇不过是一场偶然,你我都有既定的方向。你有家室在身,我和梁家思成已有口头婚约,你我方向不同,虽有交汇时的光亮,但终究还是会分开的,所以“最好你忘掉”。你不必再苦苦追问,再三追求。我的离开是必然的,不辞而别对你来说虽然非常突兀,无论突然与否,“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都没有必要放在心上。

在诗人和林徽因二人的情感纠葛中,尽管遭到了林徽因的一次又一次的拒绝,诗人自己还是不愿意放弃的这段情感。如何把这一心意告诉她呢?就以这样的方式来告诉林徽因,你不用劝的,我是不会放弃的。通过这样的代言写法,揣测“她”的想法,窥探“她”内心真实的感情,表现出诗人对“她”的了如指掌,对“她”的用情真挚。显然,这真挚也打动了林徽因,她读出了诗人的本意,也承认诗作是为她而写的。

从代言体的角度解读出来的诗意,与林徽因之语意也是非常合拍的。“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⑨这是林徽因劝诫徐志摩放弃的根本原因。“这几天思念他得很,但是他如果活着,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的。事实上太不可能。也许那就是我不够爱他的缘故,也就是我爱我现在的家在一切之上的确证。志摩也承认过这话。”⑩林徽因认为她和徐志摩二人之间的关系是不可能的,所以,面对徐志摩一次次情感的进攻,她总是选择规避。费慰梅之语也是可以为之作证的,“徐志摩对她的热情并没有引起同等的反应。他闯进她的生活是一项重大的冒险。但这并没有引得她脱离她家里为她选择的未来的道路。”???林徽因认为自己有既定的生活道路,与徐志摩的生活道路并不融合。这是林徽因规劝徐志摩的又一原因。

综上,《偶然》一诗是徐志摩假借林徽因之口吻写成的,对诗人所作的情感分别劝诫。同时,该诗也有自答的意义。当年林徽因在康桥不辞而别,成为诗人内心深处无法忘记的痛。对于她离开的原因,也一直是诗人一生追问的主题。“既然代言体的要义在于代人言心,以心灵的眼睛去透视一个隐忍难言的内在世界,那么在诗人与代言对象之间就存在着一个心灵对流的内摹仿过程。”???在《偶然》中,诗人通过自己的想象,摹仿“她”的内心世界,假借林徽因之口对当年康桥的不辞而别作了一个解释,你我道路不同,所以,我选择离开。算是对徐志摩多年执着追寻的一个答案。代言体的运用,解决了《偶然》写作者、写作对象和内容理解上的存在矛盾,也使该诗成为了诗人非常著名的作品之一。

参考文献

①⑥韩石山:《徐志摩全集第四卷・诗歌》,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期第308页。

②田时雨:《一个真实的林徽因》,东方出版社,2004年第116页。

③余光中:《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华活页文选(高一版)》,2009年第8期。

④魏 超:《天籁自是境界――〈再别康桥〉意韵新探》,《名作欣赏》,2009年第8期。

⑤李 军:《“代言体”辨识》,《鄂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第7-10页。

⑦⑧⑩???张清平:《林徽因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4、24、22页。

⑨高 伟:《文学翻译家徐志摩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偶然徐志摩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徐志摩;作品评价;浓郁;爱;灵感;美

中图分类号:I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7-0224-02

在20世纪初期,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自由与自我成为当时的文化主题。而徐志摩一方面接受了我国文学对他的熏陶,同时资产阶级的思想也他的追求自我、追求自由的文风形成产生了影响。他是一个真实的作家、有一个不受任何约束的理想者,他那优美的文字篇章,感动了多少世人,至今那熟悉的诗句如歌曲一样被人们所传唱。他的人生历程、爱情、作品等一直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在他的散文作品中,那种浓郁的感情基调、生灵的美、诗一样的韵味、真实的感情……赋予了他散文风格的艺术魅力。

1 徐志摩及散文作品概述

徐志摩是我国著名的现代诗人、散文家。1921年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曾参与发起成立了新月社,担任过《晨报》的主编,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与陈梦家等创办了《诗刊》,著有《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我所知道的康桥》、《印度洋上的秋思》、《北戴河海滨的幻想》等散文。不幸的是在1927年,由南京飞往北京的途中,因雨雾在济南附件触山,坠机身亡。

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期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一方面对于我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开展了新诗格律化运动,推动了我国新诗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徐志摩的散文也有相当大的成就,在1925年到1926年期间,徐志摩完成了《落叶》、《自剖》、《巴黎的鳞爪》三个散文集,1929年创造了单篇散文《秋》。徐志摩的散文写作风格被称为“跑野马”,散文将个人的情感、人生的理想、社会的论说于一体,融合了哲理与诗情,形成了仅仅属于徐志摩的独特的散文艺术形式。

在1924年徐志摩创作了散文集《落叶》,作为初期的散文作品,受到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理论的影响,在作品中彰显了一种“真纯”的个性,面对生活及社会的无奈,他谈人生、谈社会、谈政治、谈艺术…….自由发展、个人理想、浪漫的爱情用“感情”的力量去解决生活的枯燥和苦闷的问题。

《巴黎的鳞爪》于1927年发表,写了“巴黎的麟爪。”,徐志摩虽然对巴黎充满了崇拜与向往的激情,但是并没有写华丽的罗浮宫、美丽的赛因河,壮丽的凯旋门,他着笔于底层社会中的一种凄凉的爱情故事,一个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嫁个自己毫无感情的绅士,却又渴望真爱,而后不顾一切的去追求真爱,但却又被抛弃的痛苦经历,最后却只有通过回忆去追忆爱情;从一个画家的“垃圾窝”展开联想,金碧辉煌的宫殿,婀娜的模特……巴黎人生活的洒脱,构成了一种和谐巴黎却又不和谐的一面。

1928年徐志摩创作了散文集《自剖》,以畅露的心胸及生动的文笔,通过自剖、再剖、求医、想飞、迎上前去、北戴河海滨幻想,哀思祖母之死、悼沈叔薇、我的彼得、伤双括老人、吊刘叔,自愿的充军、离京、旅伴、两个生客、西伯利亚、莫斯科、托尔斯泰、犹太人的梦、契诃夫的墓园、一宿有话血……但作者的自我剖析并不是真正的目的,而是彻底的剖析的社会,剖析的社会关系。

2 徐志摩散文作品评价分析

胡凌芝在1989年《徐志摩新评》中提出了徐志摩散文的特点是将个人的分析与宏观的考察相结合,运用了诗、哲理、个人感情三者相融的手法,将作者的思想展现的淋漓尽致;谢冕在1993年的《短暂的〈徐志摩的名作欣赏二〉》中提出:徐志摩是站在“五四”散文家的位置上,对文学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以独特的创作性,能将常人眼里中的事物描绘出独特的美性,敏锐的细腻的艺术灵感将散文写到了极致;谢文指出了徐志摩的散文“独创性”是衡量他的散文成就的尺度,站在“五四”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涵盖了从历史角度分析的美感。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提出徐志摩的散文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赵家璧在《写给飞去了的志摩》中从散文艺术上,提出了徐志摩散文是将诗与散文黏合到一起的,也是他散文独创性的表现,即:“散文的诗化”。近年来,也有很多的文学家对徐志摩的散文进行了评价,总体上,认为徐志摩从思想上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抗,但有着弱性;对爱情的讴歌,追求浪漫主义的爱情情节,从手法上将诗与散文两相融合,在理性的哲理中,具有着浓郁的诗情画意。

3 徐志摩的散文作品的特点分析

3.1 浓郁的感情基调

徐志摩浓郁的散文风格上给人一种繁复精深的浓郁感,他的散文情深意浓,情意绵绵,以细腻、真切的美感勾勒出了独特的意境,时而凝重、时而飘逸、时而哀思、时而深情的文学意境。他的浓郁的感彩落在了或是那柔情的康桥、或是那浓郁妩媚的柔情、或是那富有人情味的大自然……这种浓郁的感彩为徐志摩的散文奠定了优美而有伤感的基调,营造了一种浓郁的艺术氛围。

3.2 真切的感情线索

在徐志摩的散文中,从每一句话、每一个景、甚至每一个字中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作者的思想、作者的所思。“真”字将徐志摩的感情展现在读者面前,将作者的感情融入到大自然中,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中的温和的阳光、淡淡的花香……将自己置身于自然中,从自然景物中,渗透出自我的真实内心,将没有制约的思想与自然的豁达开放凝结在一起,将真实的感情融于景,一方面将思想与情怀借景而抒,另一方面又表达了徐志摩对自然的热爱,对纯真事物的无限向往。例如: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一个睛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比如去一果子园,那边每株树上都是满挂着诗情最秀逸的果实,假如你单是站着看还不满意时,只要你一伸手就可以采取,可以恣尝鲜味,足够你性灵的迷醉。阳光正好暖和,决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他带来一股幽远的淡香……

3.3 散文的诗化

有的学者认为徐志摩的散文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胜过他的诗。他散文中以挥洒自如、偶尔忧伤、偶尔激情、偶尔直逼现实、偶尔委婉叙述,他用“诗化”的散文表达了积郁的内心世界。在散文的叙事抒情中,借用了诗的写法,与诗没有严格的区分,即属于诗,又属于散文。例如:《北戴河海滨的幻想》、《想飞》等;在散文中夹杂了诗歌,成为散文中的一部分,独立成篇,例如:《落叶》中连引了《毒药》、《白旗》、《婴儿》;在散文中的语言运用方面离不开诗的表达方式,展现了诗的韵味,遵循了诗的格式,形成了散文形式上的音乐美、形式美,使读者对散文产生了读诗的艺术境界。

3.4 散文中美的灵性

徐志摩散文中的美体现在他思想中的细腻所具有的人性中的美(人性美、外在的美),也体现在他所描写的事物的美(现实美、想象美),他能处处捕捉到美的所在,或是寄存在那大自然的一个角落,或是一个眼神……同时,在他的文笔上所展现的美也让学者们叹为观止,追求着浓艳富丽的美的文体、柔美的艺术情感、空灵的想象美、真切的意境美、纯真的感情美形成了一个整体形式的灵性散文美。

3.5 散文中的爱

徐志摩受到人道主义的影响,因此,在散文中的“爱”是思想核心,爱情、亲情、同情等赋予了爱的神圣力量,他追求着自由、追求着平等及个性解放的思想都体现在对爱的美好憧憬上。浪漫的爱情、真挚的友谊、感性化的自然使得徐志摩的散文充满了爱的哲理。

参考文献

[1]李云芬.徐志摩散文艺术之管窥[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1).

偶然徐志摩范文第3篇

他是风流才子,为爱痴狂,却也因情所困;他才华横溢,年少成名,却天妒英才,英年早逝。

他写下《再别康桥》,成为世人传诵的浪漫经典;他写下《偶然》,见证了一代才子与绝世佳人不告而别的纯情。

这一期,请走进民国才子徐志摩的诗意世界。

鲜衣怒马少年时

徐志摩,这个几乎可以与浪漫划等号的名字,从那个人才辈出的民国时代一直响彻到现在,然而,徐志摩却并不是他的本名,它的由来则要从他父亲说起。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清末明初乐善好施的实业家,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可谓远近闻名,不仅合股创办硖石第一家钱庄――裕通钱庄,同时还独资经营徐裕丰酱园,开设人和绸布号等,人称“硖石巨子”。

这样一个富庶的商贾之家,本已是繁花似锦,而在1897年1月15日这天,徐申如的第二任妻子钱慕英,又为徐家喜添一位眉目清秀的公子,并按族谱取名为章,这可真是锦上又添花。

作为徐家的长孙独子,徐章从出生便过着锦衣玉食的公子哥生活,然而望子成龙的徐父除却物质的给予,在教育上更是花尽心思、倾其所能,容不得半点马虎。在徐章刚满3岁时,徐申如便聘请塾师进行启蒙教育。在其21岁时,他又欣然同意让其拜梁启超为师。

颖悟绝伦的徐章也并未辜负父亲的苦心,他毕业于杭州一中,又先后在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等知名学府就读。

1918年,一股自费留洋的热潮袭来,徐申如自然不肯错失为儿子申请出国深造的机会,并在徐章去美国前赐予了“志摩”二字,说是在他小时一位叫志恢的和尚为其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从此以后,徐章便更名为今后名噪一时的徐志摩。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出国之后的徐志摩,先在美国进修了两年,而后他结识了清末民初政治家林长民。林长民的出现可以说改变了徐志摩的命运,无论是在学业还是在感情上。

在学业上,经由林长民的介绍,徐志摩有幸结识英国作家狄更生。诚挚热情的狄更生与聪敏好学的徐志摩一见如故,两人经常喝茶聊天、切磋文学,成就一段忘年交的佳话。而更难能可贵的是,正是由于狄更生的推荐,徐志摩得以成为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随心所欲选课”的“特别生”,也正是在美丽如斯的剑桥,徐志摩的诗情日渐展露锋芒,并写出《再别康桥》等众多华丽诗篇,为后来“新月诗派”的独领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在感情上,则不得不提林长民的爱女――林徽因。

林徽因可以说是汇集世上所有女性美好的一位奇女子。她面若姣梨,清雅脱俗,不仅深谙绘画、建筑,精通英语,还写得一手委婉柔丽的好诗。绝世佳人与一代才子不经意间的邂逅,必然擦出爱慕的浪漫火花。

只是遗憾的是,此时的徐志摩早已是有妇之夫,而他的妻子则是包办婚姻下的牺牲品――张幼仪。

张幼仪是名门望族之女,“其人线条甚美,雅爱淡妆,沉默寡言,举止端庄,秀外慧中。”是那个被压抑的封建时代中,品性贤良、三从四德的典范。可恰恰是这一点,使深受西方教育和现代浪潮影响下的徐志摩,打从心底里厌恶。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的徐志摩,一心向往自由恋爱和婚姻,便不顾自己身份以及妻子的感受,对林徽因展开了热烈的追求,甚至不惜任何代价,与张幼仪协议离婚。

在那个年代,离婚可是惊世骇俗的大事,尽管全家上下都曾对此做过劝解,可是心意已决的徐志摩早伤透了张幼仪的心,不得已,已有两月身孕的她还是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而这也成了中国历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

相比徐志摩的疯狂,林徽因则爱得克制并智慧,她知道他们的结合会伤害张幼仪,是一场注定不会被祝福的错爱,因此尽管两人在英国度过了一段惺惺相惜的美好时光,可她还是让理智战胜了情感,陪同父亲提前回国,与徐志摩不辞而别。

在徐志摩的那首《偶然》中,这份情愫就像是投影在心中一片飘浮不定的云朵,尽管转瞬消失踪影,可彼此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却足以铭记一生。这种一见倾心却因理智最终擦肩而过的,是世人所难以体会的纯情。

爱像水墨青花,何惧刹那芳华

林徽因的离开,成为徐志摩内心一首未完成的咏叹调,而另一位京城名媛陆小曼的出现,则为他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喜交织的交响乐。

陆小曼本是徐志摩的好友王赓的妻子,她既有沉鱼落雁之美,又有巾帼不让须眉之才,天真烂漫,温婉多情。每次小曼要王赓陪她,一心忙于工作的王赓总是将这份美差推给好友志摩,陆小曼与徐志摩这对文艺男女日久生情,渐生爱意,并最终不顾亲友劝阻和道德舆论的哗然,结合到一起。

在最初,两人的确度过一段世外桃源般神仙眷侣的生活,可从小被众星捧月的陆小曼,难改身上娇贵的小姐脾气,在吃穿用度上极尽奢侈。因这段挑战世俗的姻缘而众叛亲离的徐志摩,没有了家里的接济,单靠自己尚算可观的工资也难以供养这位名媛千金,迫不得已的他辗转各地,同时在三所大学讲课,课余还要为赚稿费赶写诗文。

此时,林徽因早已默默退出了徐志摩的人生舞台,眼前只有志摩和小曼喜忧参半的俗世生活,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林徽因在1931年11月19日晚,于北京协和小礼堂向外宾作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讲演,竟成为他们最后一次充满叹息、且同样擦肩而过的交集。

偶然徐志摩范文第4篇

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那我要说,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读徐志摩

的诗,感受也大有出入——这就是一种深味,值得被反复解读的精髓!

《偶然》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首诗,其中暗藏的意味很值得人思考!偌大的世界

人与人之间本身就是一种随机的偶然,那个角落的他(她)也许终我一生也不会

认识,但是这种看似没有交集的人生却也存在着不可思议的联系,活在这个世界

要学会的已不仅仅是独立,更是一种与人相处的默契!我不敢说自己的存在世界

,国家,甚至其他人有多大的影响,但我知道我不是一种偶然的产物,我有我存

在的意义和价值!

也许若干年后的我再回眸审视自己的人生路时,我还会读起这首诗: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惊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偶然徐志摩范文第5篇

这位民国间如虹如月的女子出生于1908年,家世显赫。在浙江绍兴百年兴旺的俞氏家族里,出了不少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关系颇深的人:俞珊的祖父俞明震是南京陆师学堂的校长,是鲁迅先生的尊师,祖母是曾国藩的孙女,而俞珊的弟弟俞启威,曾与公开同居。后来则是以俞珊“表妹“的身份进入大上海的影剧界。

1929年,尚在女大读书的俞珊芳龄20。在一次话剧演出中,她的“金色眼睛”与“演剧天才”引起了田汉的注意,他旋即邀请俞珊加盟“南国社”。7月,南国社在南京公演,俞珊的激情一夜间将民国话剧界点燃,她表现的“莎乐美之吻”――因求爱不得遂割下所爱者头颅捧着亲吻的一幕,迷倒众生,从此定格在话剧史扉页。田汉赞叹她为“我们的莎乐美”,而这一毫无保留的欣赏之词却引起了妻子的不悦,二人为此发生口角。

不论其他,我们只看到俞珊像是一剂谁人都难以抗拒的,一袭裙,纯白或缤纷,足以让众人俯首称臣。

与徐志摩的“肉感茶杯”趣闻

民国时期一干文化名流有几位都曾拜倒在俞珊的石榴裙下。30年代初期,俞珊曾如同花蝴蝶般翩然飞入了徐志摩和陆小曼的丁克家庭。徐志摩对俞珊的迷恋甚至到了痴狂的程度,一次俞珊到上海演出,徐志摩和几个追星族挤到後台看俞珊化妆,俞珊忽然喊道:“啊呀,真要命,我要小便,我要小便!”没想到徐志摩不知是书呆子本性,还是诗兴大发,居然急急忙忙到处找,结果还真找到了一只痰盂,一本正经地双手捧着,口中喊著“痰盂来哉!痰盂来哉!”一路小跑送到俞珊面前,大献殷勤。

为了演好《卡门》,俞珊常登门来向徐志摩请教。终于惹得素来并不小肚鸡肠的陆小曼吃醋了,说俞珊“肉感”,有一种诱人的力量,之后常常为此而和徐志摩发生争吵。徐志摩却将一切推得干干净净:“你要我不接近俞珊很容易,但你也管着点俞珊呀!”陆小曼一贯有着“同性之德”,不愿意为难女人,只拿男人说事:“俞珊是只茶杯,茶杯是没法儿拒绝人家斟茶的,而你是牙刷,牙刷就只许一个人用。你听见过有和别人共用牙刷的吗?”

由于陆小曼的洞若观火,徐志摩只好把对俞珊的心思收回,投身在《新月》杂志的编务上。平时与俞珊的接触时也开始注意分寸,始于观赏止于观赏。

而青岛大学的那帮教授却没有那么幸运,身边没有理性太太的敲击与提醒,纷纷跌入俞珊那番天然健美的蛊惑中。

晚年梁实秋睡梦中念到的名字

徐志摩爱慕俞珊,时常情不自禁向梁实秋等人谈起她如何迷人。梁实秋不免心动,并与俞珊相识。1929年8月,俞珊主演的《莎乐美》在上海公演时,梁实秋专门前去捧场。

梁实秋到青岛后,仍难以忘却在上海的俞珊,常常在给徐志摩的信中,垂询她患伤寒的近况。俞珊甚为感动,病愈后,她便来到梁实秋任图书馆馆长的青岛大学“追随请益”。此时的梁实秋已成家,夫人程季淑非常贤慧,但俞珊一来,他却是免不了闹出许多“话柄”。徐志摩1931年6月14日给陆小曼的情书中写道:“星期四下午又见杨今甫,听了不少关于俞珊的话。好一位小姐,差些一个大学都被她闹散了。梁实秋也有不少丑态。”

梁实秋对俞珊的迷恋,只开了花未结成果。俞珊早在60年代便香消玉殒,但据韩菁清回忆,古稀之年的梁实秋尚在梦中时呼“俞珊”――在以幽默见长的文学大师的心目中,俞珊是民国的玉女掌门人。她永生在他的记忆中,在暗夜里,在心头间,时时放光,如虹如月。梁实秋对俞珊着墨不多,然而他对俞珊的那份暗恋,却要在一别经年后才在梦中浮出水面。

沈从文的“偶然”之恋

1931年,苦恋张兆和4年无果的沈从文来到青岛大学,邂逅了俞珊,这无疑是他情感世界里的惊鸿一瞥。沈从文一面受其吸引,一面以蔑视来对抗她的魅力,称“陌生女客”不过是一个“受过北平高等学校教育上海高等时髦教育”的女人,“照表面看,这个女人可说是完美无瑕,大学教授理想的太太;照言谈看,这个女人对于文学艺术竟是无不当行。精神上还是大观园拿花荷包的人物了。”――大观园里拿花荷包的,不是宝黛,是司棋一类人物。这里的轻蔑意味是很浓的。但,焉知不是故意贬抑的方式来对抗她的魔力?极力找出对方的不足,从而来为发炎的情感抹膏药,这种手段并不新鲜。

我们可以从他创作于1942年的长篇回忆性散文《水云――我怎么创造故事,故事怎么创造我》中略窥一二。这部书被研究家认为是他除张兆和之外几段恋情的告白。美国汉学家、研究沈从文的专家金介甫曾统计,《水云》中一共写了4个“偶然”,第一个“偶然”就是俞珊。金介甫还认为,在沈从文的《八骏图》中,俞珊就是那位“着浅黄颜色袍子女人的身影”。文中的主角达士,无疑有着闻一多的影子和沈从文的感悟。沈从文也曾坦承,创作《八骏图》时,“情感即已抬了头”。

俞珊激动和鲜活了沈从文,这是一种间接创造,从客观上繁荣了文学。从这一角度来看,俞珊对近代文学可是不无贡献。

闻一多

留美诗人闻一多时任青岛大学国文系主任,被徐志摩评价为写得最好的长诗《奇迹》,便是情迷俞珊的心灵直播。

“我要的本不是火齐的红,

或半夜里桃花潭水的黑,

也不是琵琶的幽怨,蔷薇的香;

……

我要的本不是这些,而是这些的结晶,

比这一切更神奇得万倍的一个奇迹!”

“我听见阊阖的户枢砉然一响,

传来一片衣裙的――那便是奇迹――

半启的金扉中,一个戴着圆光的你!”

闻一多在1930年夏来青大执教,这首诗写于年底。一脚踏上青大,便跌入恋爱了。次年暑假将妻子送回湖北乡下。1931年,应是闻一多的热恋年,梁实秋在《谈闻一多》中说:“实际是一多这个时候在情感上吹起了一点涟漪,情形并不太严重,因为在情感刚刚生出一个蓓蕾的时候就把它掐死了,但是在内心里当然是有一番折腾,写出诗来是那样得回肠荡气。”

据说,在闻一多陷入不可自拔的境地时,徐志摩曾亲自来青岛见过俞珊,请她约束自己。徐志摩是否规劝过闻一多我们不得而知,但闻一多不愧是大丈夫,拿得起放得下,知道这场不伦之恋不会结出好果子,索性壮士断腕,把自己那颗滚烫的心化成瑰丽炽热的诗句,从此了无挂碍。

就像诗中所说“半启的金扉中,一个戴著圆光的你”,一生只有一次。对于闻一多而言,他不是属于儿女情长的,生命更多地在诗歌、学术、正义中绽放,他有更为高远的志业,恋爱不过是个插曲。

直到1932年暑假闻一多离开青大到母校清华大学任教,这场苦恋才划上了句号。

赵太侔古井生波

1933 年12 月,俞珊终于嫁给了比自己年长19 岁的赵太侔。

相关期刊更多

河南科学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河南省科学院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

人生与伴侣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