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节外生枝

节外生枝

节外生枝范文第1篇

一、节外生枝的特点

1.能通俗易懂地讲明新知识,以俗释雅。节外生枝符合由易到难的教学规律,每上一节课,有其重点和难点。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就要有恰当的方法。正如过河要有船和桥一样,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活用历史典故、文人轶事、幽默笑话,就能使教材的难点迎刃而解,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在教学《鲸》一课时。对鲸形态的大、重、长的特点,让学生以实物做比:教室、操场的尺寸,卡车装货的重量。就餐时许多人围着桌子吃饭的情景展开想象。学生们在笑声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重点。驱除了机械记忆的烦恼。有目的的节外生枝,倒是直观教学的艺术升华,层递由浅入深的教学技能。

2.能系统知识,罗列学科的内在联系。节外生枝符合温故知新的学习规律。语文课既是基础学科,又是综合学科。上至天文地理,下达跑马射箭。打球照相,吹拉弹唱,古今中外,鬼神病样,无不涉及到。要使课文的知识要点,转化为学生的技巧技能,无筛选的排列,无系统的罗列,是不行的。在学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时,我联系课文,指名发问,把四大名著的名称逐一介绍出来。同时向孩子介绍其他的古典小说。可以说节外生枝能在纷纭的知识面前,条理难点,清晰重点。像梳辫子一样系统知识,昨天——今天——明天;又会像数宝塔一样,下边——中间——上边;还会像调料一碗胡椒面一样,分清;油——盐——酱——醋各自的功能。如此,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很容易联系到过去的旧知识,诱发想象,心有灵窍,达到相通的目的。

二、节外生枝的作用

1.打破“块”的局限。一节语文课,要有所收获,无疑有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启发学生疑问,活跃思维、展开想象。记得我在教授新课文《荷花》时,一走进教室,只见同学们头发上、衣襟上、课桌上、地面上到处是星星点点的雪,一张张红朴朴的脸上还洋溢着打雪仗的兴奋,我知道他们的魂被雪勾去了。就灵机一动,何必强扭着大家在这大雪纷飞的冬日去感受夏日荷塘的阴凉呢,于是,干脆放下莲花,组织学生用“雪”组词,说出古诗词中描写雪的名句,观察、描述雪,说出雪的象征意义,布置作业围绕雪作文。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与雪有关,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完成了一次对自我雪知识储备的检阅,体验了围绕一个主题学习语文的过程,课堂教学效果出奇地好。一节课,成了有枝有叶,劲秀挺拔的巍然大树。

2.融洽师生关系。学生既要在教师指导下接受新知识,又要积极主动地完成老师交给自己的学习任务。这就构成了师生矛盾对立的一面。而融洽师生关系,确系一节课中的重要环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重要的解决办法。一次课上,当我讲到“我相信我们每个同学身上都有闪亮的光点”时,一名学生竟然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老师,我身上有闪光点吗?”我听了这声幼稚的发问,心里感到一颤,循声而去,哦,原来是我班一名平时表现一般、成绩很差的刘寒同学。这时他的眼神充满期盼,脸上露出疑惑,望着他一脸的纯真,我马上说:“刘寒同学,你身上怎么会没有闪亮之处呢?你热爱劳动,乐于帮助同学,还有诚信的可贵品质。”当我表扬他拥有诚信时,我发现他的眼睛发亮了。课后,我找他谈话,要让他学会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在后来的语文课上,我欣喜地发现刘寒同学勇敢地举手发言了,尽管所答的问题很浅显简单,可见一颗爱心是蕴藏的动机,苦口婆心的指责教育反不能奏效。恰到好处的节外生枝,却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因材施教,薄种广收,确系节外生枝的结晶。

节外生枝范文第2篇

认识除法的意义是学法的开始,也是学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掌握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其后面的有关除法知识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经过反复的解读教材并与其它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本节学习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我吸收了人教版中的一些好的做法,在教学内容上增添了总数、份数、每份这三个数学术语的提炼与概括。我设置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除法的两种意义作铺垫。在我们原来使用的人教版教材里要求区分平均分与包含除,平均分即已知总数与份数,求每份是多少;包含除即已知总数与每份量,求有几份。而现在使用的青岛版教材里不再区分除法的两种意义,在揭示除法的意义之前,用1课时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尽管在这节里也渗透了这两种意义的具体事例,感觉还是不清晰。只是在结论上说“每份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也就是只重视了分的结果的描述,对于在分的过程中怎么分的没有讲清楚。新授部分含糊不清,课后练习却设置了根据情境列出除法算式的题目。从这可以看出让学生清晰辨别除法的两种意义还是有必要的。经过慎重的分析思考,我因此借用了人教版的良好的做法在教学内容上增添了总数、份数、每份这三个数学术语的提炼与概括。

学生对于除法意义的理解较困难,为分散难点,我把两种意义的除法分解为2课时教学。这样教学虽然减少了课时的容量,却能提高教学的效果。让部分学生不在为吃夹生饭而郁闷,理解的深刻才能在后续的学习中应用的自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吧!

下面我重点回顾在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中的节外生枝反而促进了对教学难点的理解,提高了老师的教学投入程度,起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在介绍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当我讲到除号的写法时,先让学生跟着老师进行书空练习,强调了写除号的注意事项,紧接着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这时有一位学生举起手来,学生起立说:“老师,我知道除号为什么长成这个样子?”听到他的发言逗得全班同学都了起来了!真没办法,这个调皮鬼竟敢在这么宝贵的课上时间开玩笑,我想。可也不能打击他发现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许他是经过认真思考后发言的。我说:“那你说说看吧,大家都想听听你的高见呢?”学生说:“我觉得他和减法中的减号有联系,它们都有一横。减号是表示从一个数中去掉一部分,而除号呢是从总数中分出去一部分或全部。”我听后,微笑着点了点头,没想到他这次真的是认真思考了。我说:“你说的好极了,其实把新学习的知识与以前学习的知识联系对比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你是一个爱思考,善于对比的好孩子,你的做法值得大家学习。”同学们向他投去了羡慕的目光。“不过呢,除号中的这条短横线是‘分’的意思,横线上下各有一个小圆点表示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所以除号就长成这个样子了”,学生接着说。我听了不由得佩服起这位调皮鬼来。他不但生动地讲出了除法表示的是什么意义,还深入浅出的讲明白了除号为什么长成这个样子。同学们听的津津有味,我也有些自叹不如了。除法的初步认识,我教过很多遍了,每次讲到除号只是简单地介绍除号的写法,却从来没有深入地思考过为什么这样些,真是浮在表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呀!看来老师的讲解有时还真不如学生的简洁明了的回答。孟子说简明扼要的概述是对所学知识的高度理解。可见这位发言的对于除法意义的理解是相当的深刻到位了,所以才会产生自己的独具特色的精彩发言。我说:“你理解得很正确,讲解得也很形象透彻,数学家当初发明除号时可能和你有同样的想法吧!”听了老师的表扬,这位学生笑眯眯的。

课后想起来自己都有些觉得后怕,如果当初在课堂上武断的拒绝这位学生的发言,这节课又会是另外一个样子:老师教条生硬的讲解学生能吸收多少呢,与其自己费力又不出效果,那不如放手让学生自己参与到知识的生成中来。由于这位学生节外生枝的回答激起了老师课上投入的热情,老师的投入又进一步激起了学生的火热思考,相得益彰的愉悦,何乐而不为呢?学生学的愉快且投入,学习效果自然提高了许多。我庆幸我没有扼杀掉自己认为与学习目标关系不大的发言,保留了学生的发言从而成全了课堂的精彩。

通过反思此课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我有以下收获:

一、教师要允许学生说话,不要怕学生的废话,也许废话中的含金量会很高!我们老师总是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自己的教学目标去提问讲解,其实学生吸收理解到什么程度,我们教师也应该及时的了解。我们教师怎样了解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呢,我认为就应该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从他们的发言中判断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哪怕他们的发言有时听起来是那么的不着边际,也要耐下心来听一听,也许会听到精彩的一面。

二、把抽象的概念生动形象的讲出来,即深入浅出的讲解是小学数学老师永远追求的基本功。无论我们教学生涯持续多少年,在这一点上我们永远是新手。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述讲解。

节外生枝范文第3篇

节外生枝,汉语成语,拼音是 jié wài shēngzhī,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成语谜语是谜语的一个分支,猜成语是一种很有趣的益智游戏。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的谜底,供大家参考。

一、成语谜语栉;竹子;绿竹逢春 …… 打一成语

二、成语解释本不应该生枝的地方生枝。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问题。多指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宋·朱熹《答吕方子约(九月十三日)》:“随语生解,节上生枝,则更读万卷书,亦无用处也。”

三、成语造句1.这件事已够麻烦了,你就不要再节外生枝了。

2.解决问题应就事论事,不可东拉西扯,节外生枝。

3.原先这事并不难办,可谁知又节外生枝,出了新的问题。

4.这件事刚刚平息,你就不要再去节外生枝了。

5.这消息越多人知道,越会节外生枝。

6.你们都订婚这麽久了,为了不要节外生枝,我看赶快结婚吧!

7.让我们把问题单纯化,避免无谓的节外生枝。

8.他这人天生爱惹麻烦,这事既被他知道了,必然节外生枝。

9.眼看合约都快谈成了,对方却节外生枝地提出新要求。

10.此次员工升迁问题闹得满城风雨,为了避免节外生枝,公司主管都叁缄其口。

11.原本是件单纯的事,没想到节外生枝,惹出许多事端。

12.这件事已经够我烦了,你就不要再节外生枝来凑热闹了。

13.这些事纯是节外生枝,原来完全没预料到。

14.这本书因内容节外生枝而很难懂。

15.此次员工升迁问题闹得满城风雨,为了避免节外生枝,公司主管都

16.旁边的东厂番子听见对面的出言不逊自是不忿,老者用眼神制止,这个当口儿,实在不能节外生枝,眼下那沉的最深的白莲余孽还没有浮出来呢。

17.这事情本已到此告一段落,没想到节外生枝,又惹出另外一桩麻烦来。

18.我们不会节外生枝,讨论厄玛乌推导的问题。

19.你想你出一套成功的,所以不要尝试节外生枝。

20.他万万料不到劝诱杜竹斋做公债不成,却反节外生枝,引起了竹斋的大大不满于益中。

21.关于最近的救人事件,有位书友认为是节外生枝,脱离主线,东一下西一下没有主题。

22.她不想节外生枝,完成任务后他们会离开,有些事情是命中注定的,她懂,她不会妄求改变,但有些东西她也不会放弃。

23.只是此刻不宜节外生枝,而且他毕竟已不是原来的曾义昊,也过了争强斗狠的年龄,只漠然地扫了三人一眼,便将头移往他处。

24.那末,该发言人应当知道,这个假定的象征的国民党反动卖国政府,现在不但对于和平谈判毫无建树,而且确确实实地是在不断地节外生枝。

25.明知这是嗟来之食,但为了孩子,她只好强忍着委屈,伸手将钵接了过来。

为了避免节外生枝。

26.对于google来说,朝着信念前进的道路也会出现一些其服务以外的节外生枝之事。

27.貔子窝有清军顺捷营把守,距离上比花园口更近一些,但抢滩登陆难度较大,赵承业想毕其功于一役,自然不愿意节外生枝。

28.先不说能不能打得过那些水怪鬼魂,现在自己的事情都未解决,又怎会有心思去节外生枝,况且,下沙镇这个地方,林风并不想“故地重游”。

节外生枝范文第4篇

灵活处理课堂中的"节外生枝"精心呵护学生的创新萌芽

1、背景

我从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已有多年,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低年级小学生思想单纯,想象丰富,在课堂学习中不会像大学生那样揣摩教师的想法,按照教师的教学思路来回答问题,往往是我怎么想怎么做就怎么说,有时会对正常的课堂教学有一些干扰。然而,这些"节外生"的"枝"有时却往往是学生创新萌芽的展露。针对课堂中的这些节外生枝,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认真对待,灵活处理,既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要正确引导,使学生"节外生"的"枝"有朝一日能长成的创新的"大树"。下面就我在执教"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一册中的实践活动课"有趣的拼搭"中的两个片断,谈谈我对该问题的一些看法,以抛砖引玉,与各位同行一起探讨。

2、案例

内容:"**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一册实践活动课"有趣的拼搭"中的"滚一滚"。

教材情景:用长方体木板搭成斜面,把四种立体图形的积木放在上面滚动,看看那一个滚得快。

片断一:

师:现在,我们就来玩"滚一滚",先用合适的形状搭成斜坡,然后把各种形状的积木都放在上面滚一滚,注意观察并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什么滚得快,什么不易滚动?

生:(小组合作,搭成斜面,把各种形体放在上面滚动。)

师:好了。教师发现每个小组都做得很好,讨论得也很热烈,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哪个小组先说?

生1:我们小组发现球和圆柱容易滚动。

生2:我们小组发现正方体和长方体不容易滚动。

生3:我不同意××同学(指生1)的意见,圆柱不容易滚动。

(其他学生纷纷表示不同意生3的意见)

师:那你能不能说一说,为什么圆柱不容易滚动?

生3:圆柱是这样放(演示竖放)不容易滚动。

生1:我是这样放的(演示横放),它能滚得快。

师:(看着生3)你有什么意见?

生3:那样放是容易滚动。

师:那你认为应该怎样说才对?

生3:圆柱是这样放(演示横放)容易滚动,如果这样放(演示竖放)就和正方体、长方体一样,不容易滚动。

片断二: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球和圆柱的面都是弯弯的,是曲面,容易滚动,而正方体、长方体的面和圆柱的这两个面都是平的,不容易滚动。所以,汽车的轮子要做成圆柱形状,而校园里的石桌、石凳,它们的底面都要做成平平的。

生: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我能使球和正方体滚得一样快。

师:(一愣)是么?那我看看,你是怎样让它们滚得一样快的。

(老师走过一看,原来他把斜面搭得很陡,几乎接近竖直,球和正方体放上去当然是同时落下来。)

师:(把他的做法展示给同学们看)

这个同学很善于动脑筋,用这种特殊的方法使不易滚动的正方体能和球同时滚下来,应该受到表扬。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原来只要把条件变一变,事情的结果会不一样。下面就请同学们再动手试一试,动脑想一想,看看还有什么办法能让不容易滚动的滚得快一些。

生:(开始动手试,小组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有什么新发现?

生1:我发现在正方体的后面放一个球,正方体就能滚得快。

生2:在长方体的后面放一个圆柱,它也能滚得快。

生3:我发现用手使劲一推,正方体和长方体就滚得快了。

生4:我认为把正方体的边和角都磨圆了,它也能滚得快。

生5:我想如果把这个斜面抹上油,让它非常滑,正方体和长方体也能滚得块。

三:教后反思

节外生枝范文第5篇

一、案例背景

“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有序、开放的语文课程”是新课标的明确要求,也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既然语文课程要求有序、开放,那么语文课堂也应是既有序,又开放的。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各种各样的公开课、赛课,还是日常的语文教学,多数教师似乎只关注课堂的“有序”,而忽略甚至无视“开放”。常是教学设计中有体现,课堂上却鲜有体现。即便有的教师在一些理论文章里体现了“开放”,也只是做做样子,摆摆架子而已。这种仅在文字方面体现新理念的做法不过是为了应付检查或是为了在论文评比中获得评委的青睐。

一些赛课的执教者常常表面上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提出新问题、说出真实感受,一旦“预设“遭遇“节外生枝”便出于“有序”和顺利完成课堂任务的考虑,拼命地往预设上引导学生,没有真正地善待课堂上的“旁逸斜出”。多数评委也只关心“有序”,课堂上你再“开放”,再机智,你的课没上完,既定任务没完成就不是好课,于是规则“绑架”了赛课,赛课沦为了表演与作秀。至于那些关起门来的自家教学,更是直指应试,一味地灌输知识,赶进度,无视、漠视可能会出现的惊喜。

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类似农业,而不是工业。”农业是精耕细作,慢工出细活,不可机械化、批量化生产,不可操之过急,一蹴而就,不可过于功利化。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观语文课堂上的“旁逸斜出”。

二、《边城》教学案例

师:刚才我们已经对这篇小说的风景美、风俗美做了分析。大家看看还有什么美?

生:(大声)爱情美(笑)。

师:(迟疑了片刻)大家理解得很准确,《边城》的确讲述了一个美丽得令人忧愁的爱情故事,我看大家对此也深有感触,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风景、风俗之外的第三种美。请同学们勾画出文中能体现爱情美的句子,并把它们读出来。

生:…………

师:大家都说这段爱情是美的,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相遇浪漫(端午节、青浪滩),相爱含蓄(暗恋)。

生:相思苦中有甜,离别沉重,等待煎熬。

生:淡如青烟,美丽的忧愁。这都是现代许多直白的爱情所缺少的美。

师:同学们给出的答案很精彩,大家对于文本的理解让老师很感动。在此,也祝愿大家将来都能拥有一份美好的爱情。

既然同学们的兴致都很高,那今天我们就索性多聊一点,老师想听听大家对早恋的看法。

生:爱是将来事,学习是现在事。

生:早恋如烟花,看似飞升,其实堕落。

生:恋爱不是一个贬义词,只是早恋是错了时间的恋爱。

师:假如有的同学已经有了早恋现象,那该怎么办呢?

生:说服自己,少跟对方接触。

生:青春是花季,也是雨季,让我们走过泥泞,迎接花开。

生:早恋不该是自己的全部,不能因此影响了学业,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青春。

师:是的,别因那如火的诱惑,而过早地触落那枚青果,它会给你带来一生的苦涩,即使注定同行,也要等走出这片枫林。

三、案例分析

当“抛砖引玉”引出的不是“玉”而是“石头”怎么办?我的回答是,那就把它当做“玉”,因为课堂上的这些看似“石头”的“节外生枝”往往真的就是“玉”。

《边城》属于自读课,爱情又是个敏感的话题,因此,许多教师课堂上只是自顾自地分析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对爱情美轻描淡写,甚至干脆不提。课前备课时我也准备把爱情美纳入人性美一笔带过了事。现在想恚我要感谢我课堂上面对意外迟疑之后的那个决定。

《边城》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有一定的阅读与鉴赏能力,有不错的预习与自学能力,他们青春年少,情窦初开,他们处于幼稚与成熟的分水岭。对爱情有着隐约的期待与感知,对此不应回避,因为欲盖弥彰。课堂上教师临时决定“大胆谈情,勇于说爱”,这绝不是搞噱头,不是迎合学生,因为这也是文本和作者的本意,还因为新课标明确写道:“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着尊重学生,尊重人性的态度,灵活确定教学内容。”“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

这节课既定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但我却觉得这“节外生枝”生得好,课堂的实际生成价值远比预设的高得多。就像作家王晓莉所说:“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它们不是‘主流’,但这有什么关系呢?一棵树完全地符合秩序,完全地符合规则,该是多么乏味啊,就像兵营,像一律穿了病号服,像活了一生却无故事的人。”

相关期刊更多

外语学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际关系学院

外语界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教育部

结直肠肛门外科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