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鹬蚌相争的故事

鹬蚌相争的故事

鹬蚌相争的故事

鹬蚌相争的故事范文第1篇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寓言(指课题),读――

生:(齐)鹬蚌相争。

师:“鹬”字左上边是个“矛”字,左下边是个“”字,右边是个“鸟”字。一起读一读这个字。

生:(齐)鹬。

师:鹬是一种水鸟,(出示“鹬”的图片)它与其他的鸟有什么不同呢?

生:它的嘴比其他的鸟长。

师:是啊,鹬的嘴巴尖而长,腿细而长。鹬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和贝类。这又长又尖的嘴就是它最有力的武器。

师:“蚌”这个字左边是一个“虫”,右边是一个“丰”,一齐读――

生:(齐)蚌。

师:(出示蚌的图片)这就是蚌。蚌有什么特点?

生:蚌的外壳很坚硬。

师:是啊,两片坚硬的外壳儿是它克敌的法宝。

师:“鹬蚌相争”就是鹬和蚌相互争吵争斗。想不想读读这个故事呢?

生:想。

【评析:课题是文章的眼睛。紧扣课题导入,带领学生正确地识读“鹬”“蚌”,既交代了故事的主人公,又突出了它们的特点,也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做了认识上的铺垫。】

板块二:读故事

(师出示活动要求)

读故事

1.自由读课文,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鹬蚌为什么要争?是怎样争的?结果如何?试着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汇报展示。

师:谁来说说读书要求?

(生说)

师:听清楚要求了吗?开始。

(生自主学习)

1.读词语,解析词义。

师:读课文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先降低一点要求,我们这次读课文,只要求正确、流利,好吗?

(生纷纷举手,要求读书。)

师:(故作惊讶)你们都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生纷纷点头)

师:老师还是有些不放心。这样吧,老师把课文中的一些词语挑出来考考大家。

(师出示生词)

生:(读)啄肉,夹住,威胁,毫不示弱,筋疲力尽,喜笑颜开。

师:有一个字读错了,谁来纠正?

生:夹住。

师:一齐跟他读。

生:(齐)夹住。

师:词语的意思理解了吗?下面老师来读词语,你们可以用动作或表情告诉老师这些词语的意思,好吗?

生:好!

师:啄肉,狠狠地啄。

(生自由表演相应动作)

师:人吃食物叫“吃”,而鸟吃食叫――

生:(齐)啄。

师:夹住,牢牢地夹。

(生自由表演相应动作)

师:哦,夹得好疼啊!(生笑)下面的动作需要两个人一起来完成。现在你可以先选择一位伙伴一起来表演。

师:(语气严肃地)威胁。

(生自由表演相应动作)

师:毫不示弱。

(生自由表演相应动作)

师:老师看到有的同学昂着头,有的还朝对方瞪眼,这就是毫不示弱。

师:筋疲力尽。

(生表演相应动作)

师:喜笑颜开,看看渔翁你就知道了,学一学渔翁。

(生表演相应动作)

师:你们真是一群出色的小演员,把词语都演活了。现在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些词语,看看你对词语的理解是不是更深刻了。

(生齐读生词)

【评析:教师精心选择三组有对立意味的词语,采用“引读”与“表演”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表演,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词语的意思。游戏式的表演,在学生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立体的画面,使词语教学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

2.读课文,梳通内容。

师:现在老师放心了。下面请一位同学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他是否能读正确、读流利?

(师指名读)

师:很好,正确、流利。鹬蚌为什么争呢?

生:蚌在河滩上晒太阳,鹬因为嘴馋就去啄蚌的肉,蚌为了保护自己把嘴合上,夹住了鹬的嘴不放。

师:简单地说就是――

生:鹬去啄蚌的肉,蚌夹住鹬的嘴。

师:鹬蚌是怎么争的呢?现在请一位同学读第2、3自然段,其他同学可以跟在后面轻轻地读一读。

(师指名读第2、3自然段)

师:鹬和蚌是怎么争的呢?

生:蚌牢牢夹住鹬的嘴不放,鹬就威胁蚌,要它。

师:蚌呢?

生:蚌毫不示弱,说要饿

死鹬。

师: 一个说要对方,一个说要饿死对方,它们有谁先妥协了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

生:就这样,鹬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

师:是的,这句话概括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我们称它为过渡句。再读一读。

(生齐读)

师:那么鹬蚌相争的结果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4自然段。

(生齐读第4自然段)

师:故事的结果怎样?

生:结果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起给捉住了。

师:现在你能简要地说一说鹬蚌相争的故事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看看大屏幕上的提示,自己先试一试。

生:鹬去啄蚌的肉,蚌夹住鹬的嘴,它们相持着,谁也不让谁。结果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师:用上文中的关键词语,特别是找出这样的过渡句就能准确而又简洁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可要注意运用。

【评析:鹬蚌为什么争?怎样争?结果如何?设计这三个问题以问促读,能引发学生思考。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过渡句”进行故事内容的概括并适时总结方法,学生的概括能力在教师一步一步的“导”中逐步发展起来。】

板块三:讲故事

(师课件出示要求)

讲故事

1.熟读课文(特别要读好鹬和蚌的对话),练习讲讲这个故事,看谁讲得绘声绘色,生动有趣。(友情提醒:第一部分可以加上人物的动作,第二部分要注意人物的语气语调,第三部分可以想象一下渔翁的语言。)

2.在小组内讲讲这个故事。(可以一个人讲,也可以几个人配合讲一讲。)

(生对照要求自由练习)

1.讲“起因”。

师:我们请第3小组来讲第1自然段,你们商量一下,一位同学讲,其他同学可以做做动作,好不好?

(一生讲第1自然段)

师:(出示几个动词)第1自然段有这样几个动词,鹬是“伸到、啄肉”,河蚌是“张开、合上、夹住”,这几个动词准确而又生动地描绘了鹬和蚌的动作。你能不能不看书,根据这几个动词的提示,再来讲一讲故事的起因?

(生再讲第1自然段)

2.讲“经过”。

师:第二部分,我想请两位同学来讲,一位讲蚌,一位讲鹬,旁白的部分老师来讲,行吗?

师: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就威胁蚌说――

生:“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在这河

滩上!”

师: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

生:“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师:我想采访鹬。鹬先生,蚌这样夹住你,你害怕吗?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威胁。

师:我们全班同学也来“威胁”蚌。

(生加上动作齐读)

师:河蚌,它们这样威胁你,你害怕吗?

生:当然不怕。

师: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师:来,我们全班同学也来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回应一

下鹬。

(生加上动作齐读)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这样两组句子:“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是长时间不下雨或几天不下雨;“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就是长时间拔不出来或几天拔不出来。现在呀,请你们读上面一句,老师读下面一句,咱们边读边比较边体会,看看哪一句表达得更好?

生:(齐)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在这河滩上!

师:几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在这河滩上!

生:(齐)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师:几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师:你觉得哪一句话表达得更好?

生:上面一句。

师:为什么呢?

生:“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后天不下雨,我看你能撑多久。时间长了,你就撑不下去了。你最好还是乖乖地放了我,不然你就会在这河滩上。”鹬这样威胁蚌,就会让蚌非常害怕,说不定会马上就放了它。

生:从“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我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后天拔不出来,大后天拔不出来”会是什么样子。蚌这样一说,就让对方感觉到自己一点儿也不害怕,就这样耗着,看谁

怕谁。

生:我觉得上面一句好。这两句把“鹬威胁蚌”和“蚌对鹬毫不示弱”表现得很强烈。

师:是的,鹬和蚌这样使用同样的反复句式,就是想让感情的表达更有力度,更强烈。

师:鹬和蚌互相争斗,谁也不让谁。下面我们就来“斗一斗”。北边一半的同学扮演鹬,南边一半的同学扮演蚌。我们斗三次,第一次鹬和蚌很有精神,我们怎么斗?站着斗。第二次,鹬和蚌相持了一会儿,都有些累了,我们怎么斗?坐着斗。第三次,鹬和蚌已经筋疲力尽了,都没劲了,怎么斗?

生:趴着斗。

师:嗯,我们趴在桌上,不要趴在地上。准备好了吗?听好老师的提示语,可以自己加上

动作。

(师引导学生扮演鹬蚌三次相斗,注意运用反复的句式。)

师:好的,坐好!刚才大家讲得真不错,给自己鼓鼓掌!

【评析:“扮演”是学生们在语文学习中乐于开展的游戏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独具匠心地将鹬蚌之争设计成“站”“坐”“趴”三个层次的表演朗读,再加上具有游戏意味的导语,把学生带入“争斗”的游戏情境之中,使学生对“它们相持着,谁也不让谁”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师:好,现在老师请女生读上面一句,男生读下面一句,准备好了吗?女生,预备齐――

女: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在这河滩上!

男: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鹬怎样威胁蚌,蚌就用同样的句式去反击鹬,这样针锋相对的语言啊,就使争吵更加有趣,更加激烈。现在老师当鹬,你们当蚌,老师怎么威胁,你们就怎么反击我,好不好?

生:好!

师: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在这河滩上!

生: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师:松开壳,不然就!

生:放开嘴,不然就饿死你!

师:快松开,否则我就把你啄成肉泥。

生:快放开,否则我就把你夹成肉饼。

师:今天治不了你,我把我的鹬字倒过来写。

生:今天治不了你,我就把我的蚌字反过来念。

师:我啄,我啄,我啄死你!

生:我夹,我夹,我夹死你!

师:就这样,鹬不让蚌,蚌不让鹬,这就是文中的一个词叫――

生:相持。

(师板书:相持)

【评析:为了让学生感受“鹬用怎样的语言威胁蚌,蚌就用怎样的语言来还击鹬”,教师精心设计了“对话”的游戏活动形式。在充满“火药味”的对话中,鹬蚌相争惊心动魄、愈演愈烈。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得了丰富而有情趣的情感体验,言语能力也在对话中悄然提升。】

3.讲“结果”。

师: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有个渔夫看见了,不禁――

生:喜笑颜开。

师:他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给――

生:捉住了。

师:看来呀,鹬和蚌争得头破血流,你死我活,到最后,却让――

生:渔翁得利。

(师完整板书: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师:一个故事,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

生:(齐)鹬蚌相争,渔翁

得利。

师:可以用一句话表示。

生:(齐)鹬蚌相争,渔翁

得利。

4.悟寓意。

师:故事讲完了,你想批评谁呀?为什么呢?

生:我想批评鹬,它要不去吃蚌的肉,就不会被渔翁捉

住了。

生:我想批评蚌,它要早松开壳儿,就不会被渔翁捉住了。

生:不行,蚌要松开壳儿,鹬啄它的肉怎么办?

师:是的。它们应该先来个君子协定,我不啄你的肉,你也不要夹我的嘴,大家都让一让,就会相安无事了。

生:如果它们都退一步的话,渔翁就不会一下子把它们都捉住了。

生:如果它们都懂得互相谦让,就不会有这样的后果了。

师:“懂得”用得好,揭示了道理,说得真好!《鹬蚌相争》这个故事通常用来比喻――

生:(齐)比喻双方争斗,互不相让,结果让别人从中获利。

【评析:教师创设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情境,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充分感受了鹬和蚌可笑而又发人深省的形象。寓言的种子已经悄悄地在孩子的心田萌芽,寓意的揭示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板块四:编故事

(师出示编故事作文纸)

鹬蚌相争(新编)

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鹬:蚌老弟,

蚌:鹬大哥,

蚌松开了壳儿,鹬也拔出了嘴,鹬蚌握手言和。

师:我们来个穿越,时光倒流。假如鹬和蚌早知道会被渔翁一下子捉住,它们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对话呢?开头没变,结尾变了,蚌松开了壳,鹬也拔出了嘴,鹬蚌握手言和。现在请同桌的两个同学一个做“鹬”,一个做“蚌”,一起来新编这个故事。

师:先把老师提供给你们的词语读一读。

以和为贵 退一步海阔

天空

和睦相处 冤(yuān)家宜解不宜结

两败俱伤 不打不相识

同归于尽 井水不犯河水

坐享其成 大路朝天,各走半边。

坐收渔利 化干戈(gē)为玉帛(bó)

师:有一个词比较难理解――化干戈(gē)为玉帛(bó),一起读一读。

生:(读)化干戈为玉帛。

师:意思就是化敌为友。

(生编故事后交流)

生:蚌老弟呀,我以后不再啄你的肉,这样搞得两败俱伤,还被渔翁弄得同归于尽,我们以后还是和睦相处吧。

生:鹬大哥,不错啊,我们还是以和为贵,和睦相处。

师:好的,还有哪组来?

生:蚌老弟,我们以和为贵,照顾身体吧!搞得两败俱伤还便宜了渔翁,让他坐收渔利,这样对我们都没有好处呀。

生:鹬大哥,你说得对,我们应该以和为贵,退一步海阔天空,让我们化干戈为玉帛吧。

师:说得很好,让我们为它们鼓鼓掌。

【评析:教师以“新编故事”的形式来了一次时光穿越,创设“鹬蚌握手言和”的故事情境,让学生想象表达。这样学生在语言游戏的同时发展了形象思维,在“编”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寓意的理解,可谓是“言”“意”兼得。】

板块五:学生字

师:这篇课文有一个生字“弱”,怎么记住这个“弱”呢?

生:两个“弓”字,每个“弓”字再加两个点。

师:哦,这个“弱”是个双胞胎,一个弓加一个点和提,再一个弓加一个点和提。怎么把它写得美观呢?我们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学过,如果一个字当中有两个相同的部分,右边的部分要稍大于左边的部分,就是右边要比左边大一些。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师范写,生书空。)

师:现在在自己的作业纸上描一描,描一个写三个,看谁写得工整美观。

(生描写)

师:好,看前面,这位同学写得很不错。笔画要写得有力,还要注意左边的部分要比右边的稍小一点,写得时候两个部分要紧凑些。

师:同学们,课后请你们完成这样的作业:把《鹬蚌相争》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或者把新编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再读读《中国寓言故事》和《伊索寓言》。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评析:在理解的基础上写字,教师讲解书写知识,重视写字指导,发挥了评价的正确引导作用。虽然只是指导学生写了一个字,但足以“反三”。】

鹬蚌相争的故事范文第2篇

《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燕策》。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鹬蚌相争》讲的是鹬与蚌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从中获利的故事。

原文: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伐燕,燕赵久相支,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鹬蚌相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要懂得在斗争中警惕真正的敌人,学会谦让,会权衡利弊得失,否则在两败俱伤的情况下有可能让第三者钻空子、坐收渔利。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鹬蚌相争的故事范文第3篇

师:谁是鹬,上来和蚌争个输赢?谁是蚌,敢来和鹬争一争?(学生纷纷举手)

生:(戴上鹬的头饰)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在这河滩上!

生:(戴上蚌的头饰)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师:哪位观众来评一评他们演得如何?

生:我听蚌的声音,感觉他很生气,如果加上动作就更精彩了。

师:是的,说话的语气很重要。同学们注意课文中鹬蚌对话前的提示语,(在文中圈出提示语: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借助这些词,我们在演的时候可以加上恰当的动作、表情,那就更生动了。

表演的学生心领神会,只见饰演“鹬”的学生马上两手叉腰,皱着眉头,怒视对方,大声呵斥;饰演“蚌”的学生一手叉腰,一手指着对方,歪着脑袋,洋洋得意地说。观众们纷纷鼓掌。

师:鹬和蚌就这样从日出争到日落,鹬蚌都已经累倒在地上了。(出示鹬蚌累倒图片)

师:鹬蚌相争,只会两败俱伤,只会让渔翁得利。把“争”字换一个字,故事的结局就大不一样了。你想换成什么字呢?(学生纷纷举手,有说改为“助”“救”“和”“让”……)

师:现在就让我们四人小组合作,选择其中一个字,改写剧本,为了让演员们演生动,改写剧本时,别忘了加上鹬蚌对话的提示语。

(小组表演《鹬蚌相救》)

学生甲(饰演鹬)着急地说:“怎么办啊?怎么办?渔翁把我们抓住了,现在我们都大难临头了,蚌,赶快想想办法!”学生乙(饰演蚌)转了转眼珠,用手敲着脑袋作思考状,然后机警地说:“不如,我松开壳儿,再夹住渔夫的手,这样你就可以飞走了。”“不行!不行!我飞走了,你怎么办?”学生乙又作思考状,眼睛一亮说:“当我夹住渔夫的手时,你啄渔夫的脑袋,让渔夫抱头鼠窜,然后你再见机救起我,我们就可以一起逃走了。”学生甲竖起大拇指,夸赞道:“好主意!好主意!”

生评:这一组剧本改编得具体、有条理,甲的语气很生动,乙的动作和表情很到位。

【评析】《鹬蚌相争》一文篇幅较短,鹬和蚌的对话只有一个回合,文本语句直白:“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留给学生更多想象、表演的空间。由此,我要求学生编写剧本,大大激发了学生们创作的欲望,然后再给学生展演的机会。我先肯定两位学生语气表演到位,但并不具体告知学生应该是什么表情、应该加上什么动作,而是由学生自己借助提示语,揣摩角色的动作、表情,充分挖掘了W生的创造潜能。

鹬蚌相争的故事范文第4篇

一天,有只河蚌正从水里钻出来晒太阳,这时,一只鹬飞过来,啄住了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取不出嘴,明天你取不出嘴,就会饿死你。”两个都不肯放弃。这时,一个渔夫走来,把它俩一块捉走了。(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后来,人们遂以“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来比喻双方僵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但事实上,据野生鸟类学家研究:鹬类是啄食软体动物的高手,它们是绝对不会被蚌“合而钳其喙”的。

虽说,在现实中那“鹬蚌相争”的故事是不会发生的,但作为一个寓言,它却从另一个方面,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在纷繁复杂的各种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不能求同存异。依然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鹤鹬 大杓鹬

更有宋代画家苏汉臣专门画了一幅《鹬蚌图》,借用“鹬蚌相争”的典故。以警示后人,千万别做“两强相争,为别人利”的傻事。明代诗人侯恪,还特意在苏汉臣的《鹬蚌图》上题诗一首:“秋风瑟瑟芦花白,秋山如洗涧泉碧,夕阳远桂枫树林,鹬蚌无心相逼迫。蓑衣渔子下垂纶,却看手取如有神,人生万事皆如此,谁谓此图苏汉臣。”此诗,既点出画面的意境,又再次发出人生的感慨。诗画配合,相得益彰。

鹬属a形目,鹬科,是a形目所有鹬科野生鸟类的通称。据统计:全世界共有29属77种,分布遍及全球,而我国有14属38种。常见的有:扇尾沙锥、针尾沙锥、大沙锥、中杓鹬、鹤鹬、红脚鹬、林鹬、白腰草鹬、长趾滨鹬、黑尾塍鹬、矶鹬、泽鹬等。

鹬属于中、小型涉禽。它的嘴和腿长度中等,翅窄,尾较短。一般情况下,它们的嘴形较直,有时微向上或向下弯曲。它们的上体由褐色、浅黄色和黑色区域组成复杂的图案。下体白色或淡黄色,秋季羽色较春季要浅。有些鹬其特征性的羽色较明显,也易辨认。但也有些鹬,它们春秋季的羽色差异很大,故较难鉴别。 反嘴鹬 黑翅长脚鹬

鹬科的野生鸟类,多集中栖息于沼泽、河口、海岸等滩涂湿地。除繁殖期以外,大部分时间喜欢聚群活动,且多种鹬类,常混合在一起生活。鹬类觅食时,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喜欢沿水边不停地拣食甲壳动物、昆虫和植物等,边连续行走,边不住摇动头尾。 青脚鹬

此外,它们还具有较强的飞翔能力,这也是鹬类的另一特点。飞行十分迅速,飞行时颈与脚均伸直,以减少飞行阻力。一般它们都喜欢靠近水面起飞,降落时常滑翔,以减轻体力消耗。同时,它们也非常警觉,如受到惊扰时,则会高声喧噪。在大群中,如有一部分鸣叫,其他也会跟着鸣叫不已。飞行或沿滩涂奔跑时,会发出尖细的叫声。

据野生鸟类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迁徙的野生鸟类中,鹬类可能是地球上迁徙距离最远的野生鸟类。每年春天它们都要从遥远的澳大利亚的海边飞来,最远的要到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去繁殖。秋天它们又要从西伯利亚再返回到澳大利亚去越冬。由于路途遥远,这些迁徙的野生鸟类,根本不可能直接飞越太平洋,因此,我国漫长的海岸线,以及众多的河流湖泊、滩涂湿地,就成了它们迁徙途中重要的停歇地。这些滩涂湿地上生活着众多底栖生物,它们不仅一直为人类所利用(赶海),也是各种野生鸟类重要的食物来源。每年的春秋两季,它们都要经过这里,停下来觅食,补充营养。每次都要停留大约一个月的时间,然后继续迁徙。

然而,野生鸟类的这条漫长的迁徙路线却并非坦途。近年来随着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的加剧,湿地围垦、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湿地环境污染、湿地水资源过度使用、大江大河流域水利工程的建设、泥沙淤积、海岸侵蚀与破坏、城市建设与旅游业的盲目发展等等,都导致了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使得越来越多的沿海滩涂湿地遭到破坏。这对仰赖于滩涂湿地进行补给的迁徙野生鸟类,特别是那些体型较小的野生鸟类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因为,它们可以积累的脂肪相对较少,即使在出发前“加满油”,也只能帮助它们熬过1000~2000公里的路程,如果途中再找不到合适的地方来补给食物,它们将无法完成迁徙而半路夭折。 矶鹬

奇怪的是,人类总喜欢利用有水的环境,来进行休闲娱乐的开发与建设,而这些地方正是游禽、涉禽迁徙的“加油站”。它们必须在开始下一阶段的迁徙旅途之前,在这里进行足够的能量储备。当人类的干扰达到一定程度时,在这里赖以生存的游禽和涉禽,将无法有效地利用栖息地或觅食地时,它们会不得不弃之而去。

实际上,本身野生鸟类的栖息地就十分有限。再加上鹬类基本上都不会游泳,它们只能在滩涂湿地上寻找食物。如果这些滩涂湿地遭到破坏,这简直就是灭顶之灾。尽管途经这些地方的鹬类,只是在此呆上三四个星期,但这短暂的停留,对于迁徙途中的它们来说,却是不可小觑的,因为这里可能就是它们迁徙途中最后的一个进食点。它们现在完全仰赖这条线上的补给,来为之后的繁殖做准备,如果补给不足,繁殖的成功率就有可能降低,有的就可能没法完成迁徙,甚至死亡。

内蒙古包头市的小白河,近两年进行堤坝建设,以及环境的治理,却忽视了野生鸟类的生活习性。人为地将大片的芦苇湿地推平、筑坝,并注入了大量的黄河水。表面上看:水面是大了,景色是漂亮了。可鹬类等涉禽的生存环境却被彻底地破坏了。要知道,那里曾经是不少野生鸟类繁殖、栖息的乐园呀!看后,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红脚鹬

鹬蚌相争的故事范文第5篇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之人予之猫,善扑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②?”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④,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导读]

本文通过叙述赵人养猫驱鼠的故事,告诫我们:看问题要分清主次,权衡利弊,做到“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尤其是在做出对自己的未来有重要影响的决定时,应该理性思考,反复比较,从而作出明智的选择。

[注释]

①选自刘基《郁离子》。《郁离子》是一部寓言兼议论的笔记体散文集,是刘伯温传世著作中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书;是他协助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巨大功勋的思想理论宝库,是治国安邦大智慧的锦囊秘籍;也是待人处世、解决人际关系、交朋结友、革陈图新的镜鉴箴言。 ②诸:“之乎”的合音,即“它(指猫)呢”。③垣墉:墙壁。④已耳:罢了。

[译文]

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读后思考 ]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乞猫于中山

中山之人予之猫

盍去诸

去饥寒犹远

二、与“是非若所知也”的“是”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是吾剑之所从坠 B.是进亦忧,退亦忧

C.问今是何世 D.若是则百吏莫不畏法而遵绳矣

三、翻译下列句子。

是非若所知也。

不病于无鸡乎?

四、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老鼠的祸患是___________;“其子”的担忧是___________;“其父”不同意赶走猫的理由是___________。

五、这篇寓言告诉了我们怎样的一个道理?你认为“赵人”的取舍选择正确吗?请你以其邻居的身份表明你的观点,并给他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参考答案]

一、求,讨;送给;何不;还。

二、C(表示判断,与现代汉语中的“是”用法相同;其他项是指示代词,意为“这,这里,这个,这样。”)

三、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

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

四、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鼠尽而其鸡亦尽;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

五、看问题要分清主次,权衡利弊。第二问:开放性题,对赵人取舍选择的评价,能自圆其说即可。建议示例:如,今后,可在养猫的同时,圈养保护好鸡,以求鼠灭鸡存,两全其美;再如,可以将猫赶走,借助鼠药或老鼠夹子来灭鼠,然后照常养鸡(言之成理即可)。

楚人隐形①

楚人居贫,读《淮南方》②,得“螳螂伺蝉自鄣叶,可以隐形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鄣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④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大喜,赍⑤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官受辞⑥,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导读]

“楚人隐形”的故事被后人提炼为一个成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指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的、暂时的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情的全局、主流及本质。

[注释]

①选自邯郸淳《笑林》。三国时代魏人邯郸淳编辑的《笑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笑话集。②《淮南方》一种讲医药的书。③隐形:隐藏形体,别人看不见。④经日:经过一整天(表示时间很长)。⑤赍:携带。⑥受辞:接受了诉讼的状辞。

[译文]

有个楚国人,过着贫穷的日子,一次读《淮南方》这本书,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的身体,可以用这种方法隐蔽自己的形体”,于是就在树下仰起身子摘取树叶――就是螳螂窥伺蝉时使着隐身的那片树叶,来摘取它。这片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隐身的那片树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得见我不?”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一天,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欺骗他说“看不见了”。楚人内心暗自高兴,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面拿取人家的货物。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门里。县官审问他,听他说了事情的本末后大笑起来,把他放了,没有治罪。

[读后思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螳螂执叶伺蝉

妻始时恒答言

绐云“不见”

吏遂缚诣县

二、请为文中以下句子断句并加上标点。

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鄣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

三、下列句中哪一项没有通假字?有通假字的请指出来并分别加以解释。

A.螳螂伺蝉自鄣叶 B.螳螂执叶伺蝉

C.汝见我不 D.嘿然大喜

四、翻译下列句子。

螳螂伺蝉自鄣叶,可以隐形。

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

五、这则故事讽刺了什么样的人?“一叶障目”后成为成语,但意思有所变化,请联系现实说说它的含义。

[参考答案]

一、侦察等候;常是,总是;哄骗;到……去。

二、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鄣,问其妻曰:“汝见我不?” 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

三、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B;A.鄣,同“障”;C.不,同“否”;D.嘿,同“默”

四、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的身体,可以用这种方法隐蔽自己的形体。

楚人内心暗自高兴,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面拿取人家的货物。

五、讽刺了那些利欲熏心,想不劳而获,自欺欺人的蠢人。一叶障目:现一般比喻为局部的、暂时的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情的全局、主流及本质,是说人们的认识犯了片面性的错误。可是这个楚人,以一叶障目,“对面取人物”,就不仅是认识上的片面性,而且是行动上的贪心和不道德了。

鹬蚌相争①

赵且伐燕,苏代②为燕谓惠王③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④方出曝,而鹬⑤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⑥。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导读]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

[注释]

①选自《战国策・燕策二》。②苏代:苏秦的弟弟,洛阳人,战国时有名的说客。③惠王:赵国国君,即赵惠文王,名何。④蚌:生活在淡水里的贝类软体动物,有两片椭圆形的外壳。⑤鹬(yù):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⑥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译文]

赵国准备讨伐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取不出,明天你的嘴取不出,就会有死鹬。’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弊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读后思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赵且伐燕

蚌方出曝

不肯相舍

得而并禽之

二、下列句中哪两项有通假字?请指出来并分别加以解释。

A.而鹬啄其肉 B.蚌合而箝其喙

C.两者不肯相舍 D.渔者得而并禽之

三、下列句中哪两项有词类活用的现象?请找出来并分别加以解释。

A.蚌方出曝 B.今日不雨

C.不肯相舍 D.以弊大众

四、翻译下列句子。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五、“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后人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一个成语。请解释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说说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还与哪个成语的意思相似?

[参考答案]

一、将要;晒太阳;放弃;一起,一齐,一同。

二、B.箝(qián):同“钳”,夹住;D.禽:同“擒”,捕捉,抓住。

三、B.雨 (yù):名词用作动词,下雨。D.弊:本义是名词“弊病,害处”,这里活用为使动用法,是“使……疲弊”的意思。

四、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弊不堪。

五、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寓意:告诫人们不要自相残杀,要宽容,不然会使他人得利。其寓意与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有些相,比喻目光短浅,一心图谋侵害别人,却不知道有人正在算计他。

曾子杀猪①

曾子②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③。”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④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⑤也。”遂烹彘也。

[导读]

这个故事谈论的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文中的曾子非常看重诚信的价值,对孩子言而有信,是十分明智的。而他的妻子随意欺骗孩子,不能算是一个称职的母亲。本文告诫我们:为人做事要讲信用、讲原则,即使是面对年幼的孩子,也不能欺骗。

[注释]

①选自《韩非子・外储说》。②曾子:即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弟子。③彘(zhì):猪。④婴儿:小孩子。⑤成教:教育有成效。

[译文]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闹着也要跟着去,她便骗孩子说:“你回去吧!等我回来了给你杀猪吃。”不一会她回来了,看到丈夫正要捉住猪杀掉它,她赶忙阻止丈夫说:“我只不过是同小孩子开个玩笑罢了!”曾子说:“对小孩子是不能随便开玩笑的。小孩子不明事理,希望跟着父母学习(做人的道理),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这样欺骗他,那是在教孩子学会欺骗啊!母亲欺骗了儿子,儿子就会不相信他的母亲。这可不是用来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了那头猪煮了肉给孩子吃。

[读后思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妻适市来

特与婴儿戏耳

婴儿非有知也

遂烹彘也

二、下列句子中的“顾”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顾反,为女杀彘 B.元方入门,不顾

C.顾野有麦场 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三、翻译下列句子。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四、如果换作是你,你将如何更好地来处理“杀猪”这件事?试作简要地分析。

[参考答案]

一、适逢,正好;只不过;是非判断能力;于是,最终。

二、D

三、你回去吧,我从街上回来了杀猪给你吃。

相关期刊更多

棒棒英语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