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济南的冬天课件

济南的冬天课件

济南的冬天课件

济南的冬天课件范文第1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047-01

在一般人的眼里,冬天是肃寒、萧条、冷清的象征,但在善于观察的有心人的笔下,富有冬天特色的济南却成了令人神往的“宝地”。

《济南的冬天》主要是赞美济南冬天的“暖和”和“安适”。老舍不是一般的说一说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风和日丽,怎样的温暖宜人;他写了济南冬天的阳光,写了那个季节里的风、雪、山、水等,分别从几个角度、几个方面具体地抒写济南冬天的可爱。读了这篇优美的散文,你会觉得在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好像唯有济南有着如此明亮的天空、温柔的阳光;四周有着这样这样使人感觉有“着落”、有“依靠”的摇篮‘般的小山,山上又有着这样美的白雪和变化着的绚丽的色彩……这正是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拟人等手法,把济南的冬天抒写得让你有如历历在目,甚至可以伸手触摸那么形象、生动的结果。

第一段,写风,写日光。写风,拿北京同济南比。写日光,拿伦敦和济南比。这两组对比,都有可以相比的前提:1.北京与济南同处北中国,伦敦和济南都比较接近海。2.三座城市又都是作者生活过的,都是很熟悉的地方。学生的说话作文中也常常会用对比的方法的,可以针对学生目前运用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这个方法,懂得对比必须具备其可比的条件这一基本原则。

第二段,写山。济南的冬天不但风和日暖,特殊的地形也给生活在济南的人以暖和安适之感。这段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周围的小山团团围住济南城这一特点比喻成一个小摇篮。这个比喻十分贴切地把济南人那种如同襁褓躺在摇篮里一般,感到无比的温暖、舒适和平静的的心境写了出来,简直是写活了!你可以毫不费力的体会出济南人为什么会面上“含笑”,你也‘定会同他们一样认为:冬天在济南,心中确实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第三段,写小雪。雪常与严寒联结在‘起,但济南的雪给人的感觉却是柔和、美丽的。这段用了拟人手法,先把矮松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雪花,比拟成日本的“看护妇”头上戴的白帽子;又把山坡上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色彩变化比拟成女子身穿的花衣,甚至这花衣还在随风飘动,说不定还能看到他柔润的肌肤;再把被夕阳照射下的薄雪所呈现出来的粉色,比拟成少女害羞红了脸。

在小说里,在图画上,在电影中,描绘得较多的是大雪,因此,“大雪纷飞”“白雪皑皑”“鹅毛大雪”等情况,学生并不陌生,词也会用一些。对于小雪,它是怎么下的,小雪后的原野、山巅、树木、房屋会出现怎样的景象,恐怕很少有人去注意,更不用说去细细地观察一番,绘声绘色地描绘一下了。就是这毫不引人注目的平常的小雪,在老舍的眼睛里却是色彩斑斓,变化万千,一经他手写出来,竟能令人赞口义不已,心驰神往!

第四段是一个鸟瞰的镜头,把小雪后的全济南城的景色一笔收住,以画作比,给人一个完整的形象。

第五段,文章继续围绕着“暖和”与“安适”这个中心写了济南冬天的水。从“看吧,由澄清的水慢慢……”到这‘段末尾,文章巧妙地从写水――这个空间的低处,引着人们向上看,而且要“慢慢地”看,然后又要你“白上而下”看,最后才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也就是说,如果不是这样上上下下慢慢地看,就看不到真正的“济南的冬天“了。在教学中,不妨让学生反复读读这段话,不但要了解它在结构上的作用,而且还要启发学生观察事物必须要仔仔细细,看个真切。

本文教学可在两课时内完成,这两课时中还应该包括一部分训练的内容,可作以下训练:

1.由教师布置学生预先写‘篇作文《校园的冬天》,然后让学生把习作与课文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加深对课文内容和写作特色的理解。

2.选择本地区的某一个风景区的某一季节,确定观察的二、三个角度(如河边的树、河中的水、河上的桥等等),围绕一个中心(如景色优美,令人神往,前后变化等)写‘篇短文。

3.在习作练习中,学习运用对比、比喻、拟人(重点用‘种手法也可)的手法。写成后,可把各自的作文拿出来对照,教师和学生共同讲评。学生自己的各种比较,可以形式多样,引起兴趣,开阔思路,在比较中纠正错误。

附:难句疏通:

1.“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没有风声”不能理解为“没有风”,而是没有大风。

2.“对于一个刚从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曰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对于一个刚由世称雾都伦敦回来的人,(我就是刚从伦敦回来的)冬天要是不见雾,还能看得见日光,便感觉是怪事,而济南的冬天恰恰是晴朗无云的。

济南的冬天课件范文第2篇

一、多媒体的运用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对声、光、色等的组合,能给整个语文课堂教学创设一种新的情境[1],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时,先播放济南冬天的景物影音资料,比如播放“日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处的山”等一幅幅优美的图景,同时配上动听的音乐、课文中优美的语句和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如“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是什么?”、“作者对济南的冬天总的感受是什么?”、“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课文写了济南哪几幅画面?”等等)要学生思考。创设出包含悬念的适当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笔下的“济南的冬天”的景物,使学生产生探究课文具体内容的强烈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多媒体的运用使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现如今教师的角色已发生转变,其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教学的主宰,而成为了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2]。如学习王晓雨的《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时,让学生掌握针鼹的外貌、掘土的特点、生活习性和繁殖四个方面的知识,单靠文字描述是不能使学生形成深刻认识的。如果在多媒体课件中加上有关针鼹的图片、声音、动画等,就能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针鼹“身上长满了粗硬坚锐的刺”、“黄褐色的刺的顶端是深褐色的”、“锐利的爪子”、“掘土速度快”、“以食蚁为主”、“胃表皮粗糙”、“白天活动,冬天蛰伏,能游泳”、“没有的哺乳动物”等特征。这样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担任着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不再是纯粹的知识灌输者和教学的主宰,使他们从繁重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同时使学生成为了真正的课堂教学的主体。

三、多媒体的运用能强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多媒体能使课堂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能把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语文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比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与课文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分析、记忆和掌握。从而强化了教学内容,突出了重点,分散了难点[3]。如学习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远远的街灯明了,好象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象点着无数的街灯。”这一节中运用了两处联想,由“街灯”联想到“明星”,再由“明星”联想到“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这一节运用了想象,使人由民间的街上有灯,而天上也有类似灯的明星,进而创造性地想象到天上也应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应有珍奇的“物品”。在细细品味课文语言文字之后,在多媒体课件中再播放相关画面、动画等,使语言文字的描述变得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愉悦中能全面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对重点与难点的消化和理解,从而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

四、多媒体的运用能加大信息传播密度,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手段单一,一般是由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手写,这样,不但手写速度慢,而且很多信息不能表现出来,导致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即信息传播密度小,教学效率低。多媒体教学具有单位时间内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4],如学习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时,可以先播放苏州多个园林(比如拙政园、网师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等)的录像资料(当然配上背景音乐),在学生欣赏一幕幕精美的园林景致后再进入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中“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等语句的含义。然后,可播放一些我国其他地方的园林和建筑(如北京、西安等地)的影音资料。这样,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资料,扩大了教学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多媒体的运用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初中语文教学进入了现代化教学时代。实践表明:合理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表现传统教学技术所不能表现的内容,取得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是全面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王云侠.淡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J].成功,2009,(3):158.

[2]曹鹭,姜政涛.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J].辽宁教育研究,2005,(5):86-87.

济南的冬天课件范文第3篇

一、地形地质及地貌——野外实习的条件非常丰富

1.地形地质条件。

本地区属西秦岭末梢地区,地形复杂,山高谷深,坡陡崖立,多断层形成的地貌,从地质构造看,白龙江两岸多页岩分布,而且走向复合复背斜特征,可断定沿河川分布就是断裂带,属背斜成谷地貌。黄鹿坝村沟谷发育良好,石灰岩分布较广,成为当地宅基修建采石处。白龙江两岸沿山麓有大大小小的冲积扇,后坝村所在地就是一个不小的冲击扇,它对当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影响较大。 河流二级阶地发育良好,成为当地人们的主要居住地(聚落)。一级阶地成为农业生产基地,土壤深厚肥沃,有后天形成的耕作土壤水稻土 。该处有零星分布的黄土层,外力流水作用,黄土分布整体性不强,在一些缓坡地带堆积着厚厚的黄土,成为当地的主要农业生产基地。从分布情况来看,南多北少。原因是:这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因受季风气候影响,夏季风多为东南风,这里北岸地区刚好成为迎风坡,雨水冲刷作用强,黄土残留就少。相反,南岸地区多受冬季风影响,成为黄土的沉积坡,黄土分布多。

2.白龙江对当地的影响——地转偏向力、凹凸岸、农业生产情况。

白龙江受地形控制成西北——东南流向,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岸地区受冲刷作用强于北岸,北岸沉积多,河川分布明显宽于南岸,在河道弯曲处,受凹凸岸影响,凹岸狭小,凸岸地区则较宽广,成为当地的主要农耕区。人口和交通多分布于北岸。白龙江两侧沟谷内空间狭小,对当地生产生活影响较大。

二、山地垂直气候

1. 对植被的影响及危害

植被多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但受地形影响,垂直水热状况差异明显。植被以呈现出温带落叶阔叶林特点 ,山下生长有亚热带硬叶林特征的无花果,有杨树这样的落叶林,山上分布有洋槐、白杨、青杨等落叶林,还有花椒和苹果、油橄榄等经济林,海拔高处分布有针叶林,更高处有灌木和草甸。从分布上看混杂多于规律。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地区植被破坏严重,森林覆盖率低。荒山秃岭多,农林垦荒严重,伐薪过度,暴雨、地质灾害(滑坡和泥石流)成为灾害主体。5.12大地震后这里地表疏松,如像舟曲特大地质灾害就是实例。

2. 对农业的影响及对策

济南的冬天课件范文第4篇

一、问题要有趣味

初中生和小学生一样,依旧不喜欢丝毫没有兴趣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参与任何学习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一个有趣的问题常常如磁铁般吸引着学生去积极地体验学习,这种有趣的问题一般在新课开始的时候提出,旨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产生探索新知的那种强烈的愿望,所以一般教师在设计一节课时都会精心设计课的导入部分的问题,尽量地做到新颖、灵活、趣味。

我在教学《七颗钻石》这篇童话时,我首先用课件展示了美丽的星空,然后问学生看到了这美丽的画面后,你会产生哪些美丽的遐想呢?于是,有的学生说想到了牛郎和织女,有的学生说自己想到了UFO,还有学生说自己想到了巴金爷爷的《繁星》等,这时我故作神奇地告诉学生:“你们知道吗?其实,在美丽的星空中还有几个星星是钻石变成的呢。”我刚说到这里,学生们全都瞪大了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我的嘴巴,这时我故意停了停,然后稍稍拉长声音问学生:“想知道吗?”这时,这些大孩子也顾不得羞涩了,一同大声嚷嚷着说:“想知道呢,老师,您快告诉我们吗?”在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之后,我告诉学生:“在北方星空,有一个像勺子一样的星座,它里面蕴藏着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列夫・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学生们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课本。一个有趣的问题“你们知道吗?其实在美丽的星空中还有几个星星是钻石变成的呢。”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吸引学生自觉地主动地进入到了文本的学习。

二、问题要有价值

在听一些老师的随堂课中,发现有的老师特别喜欢问一些没有什么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的问题还没有问完,学生就齐刷刷地举手回答,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其实实效不佳,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学生的学习欲望没有得到尽可能多的诱发,学生没有深层次地投入学习,只是在秀着花拳,这样的提问方式不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我觉得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要认真设计好每一个问题,让每一个问题都具备思考的价值,那样才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投入学习,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而且设计的问题要注意难度适宜,要让学生处于“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的状态,不跳就能够摘到,不利于学生的思维成长,跳了还是摘不到,会让学生丧失信心。在实际的课堂实践中,教师可以把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设计成一组逐层深入的小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一组问题能够有效地为学生架设起一块思维的跳板,让课堂形成“细细涟漪荡开来”的理想局面,学生们在这波澜迭起的氛围中积极参与,还能够享受到那种成功后的满足感。

我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上课刚开始,我抛出了一个问题:“提到冬天,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你记忆中的冬天吗?”在学生畅谈自己记忆中的冬天后,我接着又抛出了一组问题:“每个地儿的冬天给人的感觉会一样吗?”“去过济南吗?一起看看济南的冬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说说你为何会对济南的冬天产生这样的感觉?”不难看出,这些问题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经历等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而且让学生在这些层次性的问题中读书、思考、分析、讨论等,然后再自悟、自得。

三、问题要有创新

学校教育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大使命,而语文教材本身就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充满着创新的魅力,语文课堂教学理所当然地担负着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重任。在研读教材时我们发现很多的课文里都存在着一些艺术“空白点”,是作者似乎没有写到的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空白点”,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去想象、去创新,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完《皇帝的新装》后,我就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如果你是皇帝,当小孩子揭露真相后,你将会如何对待这个孩子?”问题抛出后,学生们在过足“皇帝瘾”的同时提出了很多的想法。真正让教师体会到“人人是创造之人”这句话,认识到我们的学生在课程改革的舞台上个个都是创造奇才。

济南的冬天课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108-01

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通过学生有效的学习行为来实现,必须通过教师科学有效的教学行为来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合理组合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积极创设教学条件,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下面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探讨出以下有效教学策略。

一、精心备课

备课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是上好课的前提。备教材,就要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内容、性质和教材特点进行分析。为此,备课要根据教材特点,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让每个教学环节连接的自然紧凑,让每种教学方法运用得有效,只有这样才能编写出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的教案。从而为课堂教学时间有效性的发挥提供必要的保证。

二、课堂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充分地利用课堂导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在自我控制能力上还有所欠缺,因此,在课堂教学开始前的几分钟内,往往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这段时间就成了课堂教学的“真空时段”,在这期间教师如果已经进入教学中心环节,那可能会使部分学生无法接收到教师传递的信息,教学就取不到预定的效果。况且,利用有效的课堂导入,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组织和计划上,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立足于有效的课堂导入,重视课堂导入的艺术。如在《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的学习中,教师在课堂导入上可以发挥创造力,导入具有趣味性的内容,吸引学生,进而顺利地将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教学中。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利用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的规律,在课前准备南北半球国家在相同时间内的季节景色,在课堂上以图片的形式放映出来,让学生分别找出冬天和夏天的景色,并以四个季节的月份跨度为时间段,让学生大概说明图片所处的月份。而学生不知道教师的安排,在区分图片时,会从表面现象出发,很快分出图片,并根据生活常识做出时间判断。而教师此时再告诉学生,这些都是11月到1月的景色时,必然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在此基础上,再将学生引入“济南的冬天”。或者,教师可以以南方和北方的冬天景象作为切入点,通过图片展现不同地区冬天的差异,由此再过渡到“济南的冬天”,让学生找出自己所在地的冬天与济南冬天的区别。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兴趣,快速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语境,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探究动机

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来积极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主动构建过程,学到更多的知识。一方面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以此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益。如在学习《七根火柴》这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来导入新课:“同学们,火柴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现在几乎已经被打火机所取代,但是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你知道这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火柴所发挥的作用吗?它挽救了多少革命战士的生命!但是就算是在生命极度微弱、急需火的情况下,这位身上有七根火柴的无名战士也没有舍得点燃一根,这究竟是为什么?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这样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热情与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教学中来。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也提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些都指出了让学生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营造融洽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挑战,善于发表个人见解,也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四、深入探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