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山雨课件

山雨课件

山雨课件

山雨课件范文第1篇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古诗的意境,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坐船游西湖,他们一边饮酒,一边欣赏西湖的美景,起初还是阳光明媚,后来突然下起了雨。苏轼被这奇妙的景象迷住了,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绝句。那就是――饮湖上初晴后雨。(生齐读课题)读诗题,也要读出节奏来。(师画节奏:饮/湖上/初晴后雨)按照节奏,再齐读一遍诗题(生再次齐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诗人笔下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读字词。(课件出示,指名认读,评价后齐读)

3.抽读诗句。(课件出示,指名读,评价后齐读)

4.师范读,划分节奏。(配乐范读)

一边听老师读,一边画出古诗的节奏。课件出示划分节奏的诗句,学生对照检查。

5.再次指名读古诗。师生评价后再读。(分小组或男女生赛读,再全班齐读)

6.同学们真不错!大家已经会读古诗了,接下来该做什么?(理解诗意)你知道哪些理解诗意的方法呢?(出示自学提示,学生一起读一读)读完了吗?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这些方法学习古诗,理解诗意,和同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1.品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1)刚才读了诗题,我们就已经知道,诗人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景色。那么诗中的哪一句是写西湖晴天的美景呢?(出示第一句诗)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诗?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这句诗描写的是西湖的什么?(板书:水)

(2)晴天西湖的水怎么样?诗也用哪个词来描写此时西湖的水?(板书:潋滟)“潋滟”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孩子们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注释。(出示潋滟图片)同学们,这就是波光闪动的样子,这就叫水光潋滟。

(3)晴天的西湖就是如此的美!假如你就是苏轼,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在西湖之中的游船上,迎着徐徐微风,你惬意地举起酒杯。这时,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生自由想象说话,师随机点评)

2.品读第二行诗“山色空蒙雨亦奇”

(1)刚刚还是艳阳高照,突然间又下起雨来了。苏轼所见到的雨中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你从哪句诗知道的?(出示第二句诗)这里是写雨天的什么?(板书:山)(指名读,齐读)

(2)诗人用了一个什么词来描写此时的山?(板书:空蒙)“空蒙”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请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注释。(指着空蒙图片)这就是云雾迷茫的样子,这就叫山色空蒙。我们张家界的天门山也经常是雨雾迷茫的样子,这也可以叫做“山色空蒙”。

(3)雨中的群山云雾迷茫,就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若隐若现,恍如仙境一般,诗人不禁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板书:奇)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用一个“奇”字来概括了雨中西湖的特色。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读出它的美妙,读出它的神奇。(生齐读)

(4)引读前两句诗,品出韵味

其实,一句诗,你仔细品读,就会读出它的韵味。我们再来看这两句诗:晴天的西湖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生齐读),雨天的西湖是――山色空蒙雨亦奇(生齐读)

风和日丽,当我们漫步西湖边,我们会赞叹道――水光潋滟晴方好(男生读)

细雨蒙蒙,我们荡舟西湖中,我们也会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女生读)

3.品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一天之中,苏轼享受到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两种不同的美,见到如此美景,诗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了谁?(板书:西子)你从哪儿知道的?(出示:欲把西湖比西子)

(2)知道西子是谁吗?(西施)西施又是什么人呢?(生自由答,师略作补充)

(3)诗人把西湖比作了西施,是因为他们都很――美!西施到底有多美?哪一句诗告诉了我们?(出示第四句诗,生齐读诗句)

(4)淡妆和浓抹,是两种不同的装扮,你知道各有什么特点吗?(学生自由谈,淡妆素雅,浓抹鲜艳明丽)

舞台上那些漂亮的演员们鲜艳亮丽的装扮是――浓抹,

生活中那些爱美的女孩子清新淡雅的装扮是――淡妆。

(5)那西施是着淡妆好呢还是浓抹好?诗人是怎样说的?(都好,总相宜)

(6)西施天生丽质,无论是化淡妆,还是化浓妆,都是那么的合适。这西湖就像西施一样,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不管是清晨还是黄昏,不管是春天还是秋天,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都是那么奇妙无比,令人神往。想到这里,诗人不禁赞叹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示三、四句,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积累诗句

1.西湖美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去观赏,留下了不少千古佳句。(出示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诗人杨万里笔下夏天的西湖。

2.请大家自己读读古诗。(学生自由读)

3.全班齐读。

山雨课件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回归生活;服务生活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2-034-1

近年来,实行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提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面前。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落实好课教兴国的战略,成为社会的共识、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地理教育是在前人不断探险,考察,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科学。既然是科学,就不是光背背地名、矿产等。对学生来说掌握复杂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特征,弄清楚其发展演变规律是比较困难的,也容易产生不愿学的想法。

作为一名普通的地理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应结合本学科特点转变传统的课程观念,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理念,适应新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应尽量结合实际,使学生感受地理就在我们身边,使他们能学以致用,用所学的知识服务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一、化虚为实

古人认为,只读书是不够的,“闻之不若见之”,因此博览群书之后必须入求知第二步,即“遍游”各地。一首词说得好:“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上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在讲“中国民族”这一章节内容时,笔者曾尝试A班依照传统教学方法,按部就班细讲文中的每一个知识点。B班放了两段录象。一段全国民族概况,一段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C班分小组,分别自主学习整理相关民族概况,风土人情(建筑,服饰,节日)的资料。自制课件,向全班同学展示并讲解。三个班的收效各异,特别A班和B,C班结果截然不同。A班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学习被动,课堂气氛沉闷。B班学生因为有“走马观花,身临其境的感受”,所以除了掌握本章节的内容外,还对地理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C班学生课外花时虽多,但在搜集资料时,不仅掌握丰富有趣的地理知识,而且在学习中找到思考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回归生活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从单一的课堂回归到生活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地理教学在内容上要努力贴近生活,扩大学生的知识接触面,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配合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观察,分析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要因势利导,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访问,实践,这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作用也是很大的。

笔者在对“农民工面临的问题”这一知识的讲授前,组织学生分小组到工地,劳务市场采访农民工,对他们的工作,生活进行走访和调查,并自做课件,整理调查报告,设计汇报课。笔者利用学生收集的资料和采访学生一起精彩地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学到了知识,他们深刻的感受到农民工的不易,很多学生感动地流下了眼泪。同时他们也深深地感受到知识就是力量。学生无优劣之分,可生活仍有等级。为了未来更好地生活我们必须好好学习。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巩固了所学地理知识,而且对学生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教育。让学生在广阔的天空下,大千世界多姿多彩的生活中,获得理解和体验。

三、应用谚语

民间有关谚语是千百年来,人类生活的经验总结。“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天上乌云盖,大雨来得快;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热生风,冷生雨。春冷雨,夏冷晴。日暖夜凉,井底也干。数九不冷,来年多虫。冬暖要防冬寒。”用人类总结的生活规律指导我们的生活,有趣又实用。

四、服务生活

“学以致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好书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用学到的地理知识指导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山雨课件范文第3篇

三、现代文阅读(49分)(一)(25分)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层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白,一道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 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照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上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 狭窄,又那么宽敞,①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②天儿越睛,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漫漫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的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14.该语段的作者是__________,原名 ________,字________, 人。(4分)15.第一段文字是围绕文中的哪个字来描写的?又是从哪四个方面具体加以描述的?(5分)

16.有人认为第一段文字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也有人认为是时间顺序写的雪,你 的看法呢?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4分)

17.文中的“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一句中的“白”指 ,“暗黄”指 。(2分)18.划线句①②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请选一句,说说这样写的表达效果。(3分)我选第 句, 19.“蓝水晶”这一比喻新颖传神,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分) 20.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4分)

(二)怀念一种声音(9分) ①有一种声音,让中年画家越来越怀念了。这种声音非常奇妙,有颜色,有形状,有温度,还有杂含此中的情感故事。但现在再也听不到了, ②他知道这种声音只存在于古城的一条小巷,只存在于他家几代居住的那个小院、那座老屋。院子里有一棵梅子树,有两棵梧桐树,有缸荷花,还有几畦作观赏用的韭菜。老屋为两层,砖木结构,上下呈现出一种古铜的色调。 ③这种声音叫雨声。一下雨,他爹总会站在老屋的台阶上,听着一院子的雨声,如醉如痴,然后把少不更事的他叫到身边,告诉他许多古人关于雨的诗句:“夜雨剪春韭”“梅子黄时雨”“梧桐叶上三更雨”“留得残荷听雨声”……他听不懂,但他看懂了雨声被花叶染就的绚丽颜色。④ 然后,他们回到厅堂里坐下来,爹说:“你听——”这两个字在无数次重复后,他的耳朵变得灵敏了:雨点先是小而密,落在薄薄的小青瓦上,叮叮咚咚,如珠玑在玉盘里乱跳;击在玻璃瓦上,声音尖脆,犹如琴声中的高音阶; 打在木晒楼的雨点,声音细腻而光洁;但前厅堂雕花檐板上的雨声,恰恰相反,浑厚而古朴;响在麻石台阶上雨声,沉着而充满力度。 ⑤古城有句俗语:“落雨天,留客天。”他记得一下雨,家里就会有客人不期而至,都是他爹的挚友。雨是请柬吗?雨声中,他们谈天道、人道、医道、艺道;或者下围棋,落子声与雨声交错而响;或者拉起京胡,唱他们所熟悉的京戏名段,音符从雨的缝隙里穿过去,居然没有濡湿……他坐在一边,看着,听着,如梦如幻。 ⑥雨声中,他长大了,成家了,做父亲了……小巷、老屋和雨,成了他生命最奇诡的底色。下雨的日子,他也向他的儿子讲那些古人关于雨的诗句,他的画室也总会有好友联袂而至。 ⑦突然有一天,这一片地皮划拨给了房地产商,他携家人怅然搬进了世纪花园。小巷没有了,老屋没有了,记忆中雨的声音,没有了!巨大的规整的水泥匣子,嵌着一个个用混凝土、玻璃和钢铁构筑的巢。雨声呈现出呆板的灰色,节奏沉闷而压抑。这不是他感觉过的雨声!每逢下雨的日子,他会觉得格外无聊。他如一匹落入陷阱的豹子,孤立无助。 ⑧他决定,请些工匠,在露台上做一个屋顶,盖上小青瓦,嵌上玻璃瓦。他希望找回那声音。露台的屋顶很快就做好了。他还置办了一个瓷圆桌、四个鼓形瓷凳、一个烧木炭的红泥火炉、一个烧水的青陶提梁壶。下雨的时候,他坐在这里烹茶,沏茶,静静地听雨。露台的前方是开敞的,他一抬头便看见一栋栋的高楼,整齐地排列着;所有的窗口都装着锃亮的防盗窗,窗口的后面都垂下厚厚的窗帘……这样的背景,绝对不会生发一种古典的声音!他明白了,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永恒地怀念一种雨的声音。 ⑨又是一个下雨的日子。他蓦地离开露台,急急走进画室,他希望在宣纸上画出那一片久远的雨声…… (摘自《百花园》2008年1月,有删改)21.第⑥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 22.小说结尾“他希望在宣纸上画出那一片久远的雨声……”你是怎样理解 这句话的?(3分) 23.小说在多个方面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从文中选择一个方面作简要分析。(3分)

山雨课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多媒体辅助教学;地理教学

目前一些现成的教学软件与课堂衔接困难,,做为一名一线教师总感达不到好处的效果,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使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的服务课堂教学。下面就以自己制作一些课件为例浅谈一下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地理课堂教学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味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注意力集中,思维主动活跃,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并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兴趣又是一种有积极作用的情绪,这种情绪在一定的情境中极易产生,因此,利用CAI课件与课堂内容相应的情境气氛,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例如:在《台湾省》、《黄河》、《长江》等课件的片头分别加入“阿里山的姑娘”、“黄河颂”、“长江之歌”等视频影像歌曲,当学生一进入教室,悠扬的音乐、悦耳的歌声、美丽的画面,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中来,一首首熟悉的歌曲用来导入新课,让学生既轻松又新颖。又如,当讲到台湾的旅游资源时,一幅幅美丽的风光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一边欣赏一边还可以听到优美动听的解说,犹如亲临其境,乐而忘返。就这样,让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化繁为简,突出重点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通过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要借助地图、挂图和其他教具教学,但一些挂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而且其内容又是静态的、无声的,给学生的印象依然是孤立的、缺乏联系的。如采用多媒体CAI辅助教学,恰恰弥补了地图教学的不足之处,加大了课堂密度,又提高了课堂质量和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例如:在《台湾省》、《广东省》、《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分区分课件的设计制作中,把位置、地形、矿产、经济、人口、城市、旅游等各个地理要素分开显示,能起到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的作用;而类似“土地类型”、“中国降水”、“人口迁移”等图幅,可制作成类复合投影片,如“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图”则把它分解成:耕地分布、林地分布、草地分布、沙漠分布等图幅,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逐一显示。又如,在“世界人口迁移”的教学中可分解成二战前人口迁移路线图和二战后人口迁移路线图,这样,既利于教师重点讲解,又可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

在《水循环》课件中,把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内陆循环分别制作成三个动画,在讲解时一一显示,最后又把三个动画结合在同一动画上显示水循环的整个过程。这样,学生不但可以清晰地了解各个循环类型的环节,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知道,这三种循环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联系的,通过水汽输送和径流输送将它们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化静为动,形象直观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教具主要是挂图并结合课本插图在教学中使用,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在课堂上较为被动,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利用多媒体CAI课件进行动态模拟,使静止图像成为动态图像,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操作、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例如:在《板块构造》、《地壳运动》课件里,制作了多个动画(二维动画、三维动画),把“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褶皱”、“断层”、“火山的形成”等等,都变成了动画显示,学生看后一目了然,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向斜成山,背斜成谷”这一动画,先把画面作成水平岩层,在力的作用下,岩层慢慢发生变形弯曲,形成相应的向斜、背斜,这时显示的图像是“各斜成谷,背斜成山”,然后再显示背斜轴部在张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张裂,遭受外力侵蚀的速度较慢,差异性的侵蚀继续发展,使背斜部位渐渐成为谷地,向斜部位反倒转为山峰,即“向斜成山,背斜成谷”。这一动画的模拟显示,使学生难以理解的地形倒置现象变得形象、直观、使学生印象深刻经久不忘。

此外,很多自制的CAI课件里,在动画显示过程中适当配上声音或音乐,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地形雨形成的过程”、“冷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气旋反气旋形成的天气”等动画显示过程中,相应配上雷声、雨声;在《中车降水》课件里,一边通过动画模拟“锋面雨带移动”的全过程,同时配乐朗读:“夏季风,雨祖宗,五月在南岭,六月在江淮,七八向北去,入黄进辽松,九月回江南,十月去无踪”。这样,就能把雨带移动的时间、路线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子里。

四、化远为近,生动副真

山雨课件范文第5篇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味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注意力集中,思维主动活跃,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并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兴趣又是一种有积极作用的情绪,这种情绪在一定的情境中极易产生,因此,利用CAI课件与课堂内容相应的情境气氛,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例如:在《台湾省》、《黄河》、《长江》等课件的片头分别加入“阿里山的姑娘”、“黄河颂”、“长江之歌”等视频影像歌曲,当学生一进入教室,悠扬的音乐、悦耳的歌声、美丽的画面,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中来,一首首熟悉的歌曲用来导入新课,让学生既轻松又新颖。又如,当讲到台湾的旅游资源时,一幅幅美丽的风光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一边欣赏一边还可以听到优美动听的解说,犹如亲临其境,乐而忘返。就这样,让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 化繁为简,突出重点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通过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要借助地图、挂图和其他教具教学,但一些挂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而且其内容又是静态的、无声的,给学生的印象依然是孤立的、缺乏联系的。如采用多媒体CAI辅助教学,恰恰弥补了地图教学的不足之处,加大了课堂密度,又提高了课堂质量和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例如:在《台湾省》、《广东省》、《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分区分课件的设计制作中,把位置、地形、矿产、经济、人口、城市、旅游等各个地理要素分开显示,能起到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的作用;而类似“土地类型”、“中国降水”、“人口迁移”等图幅,可制作成类复合投影片,如“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图”则把它分解成:耕地分布、林地分布、草地分布、沙漠分布等图幅,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逐一显示。又如,在“世界人口迁移”的教学中可分解成二战前人口迁移路线图和二战后人口迁移路线图,这样,既利于教师重点讲解,又可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 在《水循环》课件中,把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内陆循环分别制作成三个动画,在讲解时一一显示,最后又把三个动画结合在同一动画上显示水循环的整个过程。这样,学生不但可以清晰地了解各个循环类型的环节,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知道,这三种循环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联系的,通过水汽输送和径流输送将它们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 化静为动,形象直观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教具主要是挂图并结合课本插图在教学中使用,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在课堂上较为被动,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利用多媒体CAI课件进行动态模拟,使静止图像成为动态图像,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操作、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例如:在《板块构造》、《地壳运动》课件里,制作了多个动画(二维动画、三维动画),把“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褶皱”、“断层”、“火山的形成”等等,都变成了动画显示,学生看后一目了然,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向斜成山,背斜成谷”这一动画,先把画面作成水平岩层,在力的作用下,岩层慢慢发生变形弯曲,形成相应的向斜、背斜,这时显示的图像是“各斜成谷,背斜成山”,然后再显示背斜轴部在张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张裂,遭受外力侵蚀的速度较慢,差异性的侵蚀继续发展,使背斜部位渐渐成为谷地,向斜部位反倒转为山峰,即“向斜成山,背斜成谷”。这一动画的模拟显示,使学生难以理解的地形倒置现象变得形象、直观、使学生印象深刻经久不忘。

此外,很多自制的CAI课件里,在动画显示过程中适当配上声音或音乐,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地形雨形成的过程”、“冷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气旋反气旋形成的天气”等动画显示过程中,相应配上雷声、雨声;在《中车降水》课件里,一边通过动画模拟“锋面雨带移动”的全过程,同时配乐朗读:“夏季风,雨祖宗,五月在南岭,六月在江淮,七八向北去,入黄进辽松,九月回江南,十月去无踪”。这样,就能把雨带移动的时间、路线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子里。

4. 化远为近,生动副真

相关期刊更多

陕西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教育厅

钟山风雨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政协江苏省委员会

山东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