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意林读后感

意林读后感

意林读后感范文第1篇

今天,我借了同学一本书看,名叫《意林》。

这本书专门为9-16岁的女孩量身定做。

内容上,这本书选取充满女生风情及纯美意境的短篇成长小说,轮潘演绎不同女孩的动人青春、花季故事,每个角落都显示人性美、人情美、图画美,读来美不胜收,一种淡淡馨香充溢的意境在心间流淌,余韵悠长。女孩成长蜕变过程中的每一个不确定,都能在这套书里找到温暖和启迪。快乐的时候看,伤心的时候看,寂寞的时候看,从文字里感受一种清澈又温暖的感动,汲取一种可以快乐坚强起来的力量。

在花样少女的如诗岁月里,愿这套丛书能够陪伴你一直成长,指引美丽心灵,帮你寻找最真、最好的自己!

四年级:梦露

意林读后感范文第2篇

平淡字眼得神奇

师:读小说就像看电影一样,读着读着,头脑中就会出现一个个画面。请你浏览4―8自然段,说说你看到了哪几个画面?

生:我看到了林冲将洪教头打败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林冲与洪教头你来我往比拼的精彩画面。

生:我还看到林冲与洪教头初次交手的场景。

师:刚才同学们都关注到这几个画面:初次交手、精彩比武,林冲取胜。自由读一读第4、5自然段对林冲和洪教头二人初次交手的情景,把你觉得写得特别好的语句划下来。

(学生读书,圈画)

师:让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所关注的语句。

生:我觉得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拿起一条棒掂量一番,独自耍了一阵,然后喝道“来!来!”写得很像洪教头这个人,他特别的嚣张,不可一世。

生:“恨不得一口吞了林冲”这句话中的“吞”字写得特别好,把林冲那种急不可耐、心狠手辣的特点写了出来。

师:你关注的是一个关键的字词,读出了文字背后的人物性格,好!

生:我觉得这个“冲”字,也能表现出洪教头的蛮横、心狠手辣。

生:我关注的是描写林冲的话语。从“只好”和“请教”这两个词语让人感受到林冲的谦虚有礼。

师:这就是会读书,从平淡的字眼里得到精彩,得到神奇。刚才很多同学关注到了这句话,让我们一起来品读一番。

(出示: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拿起一条棒掂量一番,独自耍了一阵,然后喝道:“来!来!”)

师: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出现了三个“一”,自己再读一读,看看这几个“一”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拿起“一条棒”掂量“一番”,我就感觉他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想要通过耍棒来炫耀自己的武功,他眼里只有自己。

师:你连用了几个“自己”,果真是自以为是。你看到他的眼神了吗?

生:他眼里装的都是不屑一顾,很瞧不起林冲。

师:几个“一”让你都能想象到他的表情了。

生:我们以前学过的《题秋江独钓图》这首诗中也有9个“一”,但那9个“一”让人感到渔翁的孤独;而这里的3个“一”却让我感觉到洪教头自高自大,在他的眼里唯我独尊,根本没有别人。

师:不起眼的几个“一”(板书:一)就把洪教头自以为是、目中无人、不可一世的个性特点鲜明地表现出来了。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师:同学们,洪教头连声喝道:“来!来!”将中间的感叹号去掉,读起来通顺吗?

生:通顺。

师:如果去掉好不好?

生:不能改成这样。因为如果这样改,就感觉说的语气比较平淡,前面的提示语就不能用“喝道”了。

师:你也注意到了要前后照应。越读越有味道了。

生:如果改成了“来来!”就觉得可打可不打,而前面第三自然段中说洪教头以为林冲“真的不会枪棒,便越发要跟他交手”,这不是矛盾了吗?

师:你也学会了联系上下文,通过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来揣摩人物的心理。

生:我也认为不能改,虽然都有两个“来”,但是课文里每个“来”后面都用了一个感叹号,读的时候就感觉语气很强烈,就能让人感到洪教头很是瞧不起林冲,以为自己三拳两脚就能把林冲打倒,所以大喝两声,想让林冲感到害怕,不战而退。

生:我也从这两个感叹号里看出洪教头耀武扬威,他其实是在向林冲挑衅,想从气势上压倒林冲,让他害怕。“来来!”就读不出这种感觉了。

师:体会得深刻,你也来读读。

师:作者施耐庵写得好,你读得更好。小小的感叹号也让我们读出了洪教头的心理。(板书:!)读书、学语文就要这样,关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去读出那番精彩,那番神奇。

点评:语文教学要立足文本,关注语言,着眼于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学生的语言世界,与此同时构建学生的人文世界。陆老师深谙此道!教学中,他能够紧扣文本的词句、标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让学生从平淡的字眼中欣赏文本语言的神奇和精妙。这充分体现了陆老师对语文教学的准确理解和科学把握。

话语背后听惊雷

师:名著可以品读的地方真不少。我们就这样来学习第六自然段。自己读读,看哪些地方写得有意思,用笔圈画出来。

生:“洪教头提起棒就要打”,就写出了他气焰嚣张,急于求胜,让大家见识自己本事。他还怕林冲解了枷占了他上风。

师:不给林冲以喘息之机。

生:林冲“叫了一声”“戴着木枷”“就算是输了”,我可以看出林冲特别谦虚。

师:一句话让你读出了林冲谦虚的个性。

生:他戴着木枷能战四五个回合,我感觉林冲武艺高强。

生:我也觉得林冲很谦虚,尽管洪教头这样对待他,但他还是想给洪教头面子,也给柴进面子,不管怎样,他都是柴进的师傅嘛。

师:他真的不想打了吗?再读读林冲的话。

(好几个学生急着举手。)

生:不是。他其实很想打,你看他的话,“小人戴着木枷,就算是(这三个字特别加强了语气)输了。”其实就是想告诉柴进,我戴着木枷不好打,如果拿掉了,我一定不会输的。

生:“就算是”的意思是他并不承认是真的输了。

师:分析得有道理,这是一种沉着应变的智慧,不直接说,用迂回的方法使自己得以解开枷锁轻松迎战。林冲聪明,你也聪明,会听言外之意。还有哪儿也写得有意思呢?

生:柴进用一锭二十五两重的大银作为彩头,看出他很想让林冲和洪教头打下去。一锭就25两,真的很重,如果他要是不想看下去也不会这么做。

师:柴进本身就是个仗义疏财的人,这儿你看出了他兴致很高,看来这场比试果然不同一般。你还能看出什么?

生:他想让大家都见识一下林冲的本事,因为前面提到柴进“好习枪棒”,林冲又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所以他要开开眼界。

师:除了你们说的这些,这“笑”里还隐藏着什么呢?

(生一时说不出。)

师:其实课文的前面也有交代,看看第二自然段,一定会有新发现。谁来读读,有什么新的感受?

生(读后发现):“杀鸡宰羊”“厚礼款待”――看出林冲是贵宾才能享受这样的待遇;柴进“心中大喜”――看出柴进对林冲的尊重和景仰。

师:而洪教头对林冲呢?

生:很是瞧不起,不仅语言羞辱林冲,还蛮横地逼林冲和他交手。

师:现在再来看看柴进的这个“笑”,里面隐含着什么呢?

生:柴进也早就知道洪教头这个人自高自大,也知道他不是林冲的对手,他想要林冲把洪教头打败,让他不要再这样目中无人了。

生:我读了原著,里面就有这样的两句话:“柴进看了,心中好不快意!“柴进看了,又不喜欢。”

师:是呀,也许柴进很是欣赏林冲,久仰大名,迫切想要一睹林冲高强武艺;也许是想让大家都见识一下两位教头的真功夫;也许是柴进早就了解洪教头其人,借机想让林冲教训一下他,杀杀他的气焰,让他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吧……这正是一个“笑”字,带给我们的丰富的奇妙的感受。(板书:笑)

点评:名著的语言是含蓄凝练的,意味深长的,有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神奇。而这种神奇的“此言”会向学生的心智发出邀约,驱谴学生探寻“彼意”的兴致,诱发学生破解其“言外之意”,使学生在咂摸语言意味的过程中,享受“此言”丰厚的张力和无穷的意蕴。教学中,陆老师用“你看哪些地方写得很有意思”的问题驱动学生的思维,自然地把学生带进文本语言中去,学生通过读文圈画,联系语境,逼近“文心”,体味出“就算是输了”“笑”等词语在文中所蕴含着的意味。如此教学,既能够让学生在咀嚼“有尽之言”的过程中,咂摸“无尽之意”,感受语言的魅力,又能够让学生在破解“彼意”的过程中,体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独运,获得言语智慧的浸润。

细节之中见波澜

师:好戏在后头,精彩来了!读读第7自然段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情景,把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圈划下来,选一处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写写感受。

(生默读,写感受。)

生:(读)洪教头恼恨林冲,又想赢得这锭银子,便用了浑身的功夫,使出个“把火烧天”的招式。这句话中的“恼恨”、“浑身”还有“把火烧天”这几个词语写得很真实,把洪教头的那种杀红了眼、不可一世的样子写了出来。

师:写得真实,说得好!同学知道“把火烧天”是怎样的一种招式吗?

生:把棒像火把一样举在空中,劈头打来。

师:对准的是头!使这招式的人想干什么?

生:想置人于死地。

师:“拨草寻蛇”又是怎样的招式?

生:就是轻轻一挡而已。

师:比较一下,从这一招一式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洪教头求胜心切,气势汹汹,而林冲呢,轻巧,只是用这样的轻轻的一个动作,化解对方的凶狠,也能看出林冲的武艺高强。

生:我能感受到洪教头是用尽力气,出招狠。林冲从容镇定,沉着应对。

师:看,从使用的招式上也能感受到人物的形象,在一招一式的描写中,人物的形象就跃然纸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么精彩的描写,哪位同学来有滋有味地读读?(指名读)

生:(读)林冲看他虽然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便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他的小腿骨上。这句话中的“抡”和“扫”字写得特别精彩,林冲觉得该发力了,要给洪教头点颜色瞧瞧了。

生:我也觉得这两个字写得精彩!我觉得林冲武艺精湛,既能让洪教头尝到失败的滋味,又不把他给伤了。

师:这才叫高人,林冲的火候掌握得好,那是因为他武艺精湛,谦逊有礼。而你能有这样的感受,那是因为你心思细腻,善于思考,也是高人啦。我们再来看这一“扫”,你们觉得扫去了什么?

生:扫去了洪教头的蛮横无理。

生:扫去了洪教头的不可一世。

生:扫去了洪教头的技艺浅薄。

师:当洪教头用尽浑身功夫使出“把火烧天”的狠招时,林冲只是把棒――

生:一横。

师:当洪教头跳起来举棒劈头打来时,林冲只是往后――

生:一退。

师:当洪教头虽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时,林冲只是抡起棒――

生:一扫。

师:我们再来看看对洪教头的描写。当林冲往后一退时,洪教头――

生:一棒落空。

师:当林冲抡起棒一扫时,洪教头――

生:一个踉跄,一声倒地。

师:六个“一”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运用这样的对比反衬,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仿佛从纸上走到我们面前了,真是惟妙惟肖呀!这样精彩的场面描写,是需要我们好好去读一读,记一记的,给大家两分钟,读读,记记。

点评:语文教学要采用语文的方式来教学生学习语文。采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是语文自身的一种召唤,是语文本体的一种回归。语文的方式简单地说,就是“读”“思”“品”“悟”“议”“说”“写”。这些方式虽然古朴,但陆老师在课堂上能够把这些方式运用得如此鲜活而又灵动,有效地帮助学生通过细节去感受人物的形象,让学生在审视、掂量、咀嚼、玩味文本的细节的过程中,聆听语言的声音,明辨语言的色彩,掂量语言的分寸,触摸文本的“脉搏”,得意、得言、得法。这充分体现了陆老师的语文教学主张和智慧。

【总评】

彰显言语实践的神韵

陆华山老师《林冲棒打洪教头》这课的教学给人一种自然、大气的感觉,完全没有高年段教学的深重、压抑之感。课堂上学生潜入课文,咀嚼文字,思绪飞扬,学得轻松,学得扎实。陆老师的课堂,简简单单,朴朴实实,完全卸去了披在语文外面形形的彩衣,立足文本,关注语言,把课上得清爽干净,氤氲着浓浓的“语文味”。

陆老师的这堂课,以读书为主线,把丰富多样的读书形式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课堂上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的思绪在白纸黑字之间驰骋,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潜心探寻,尽情地阅读着、思考着、发现着、欣赏着、品味着、评价着、创造着……

纵观陆老师课堂,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

第一,语文课堂要致力于语文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什么是教育?往简单地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爱因斯坦也说过:“什么是教育?当你把你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想忘都忘不掉的是什么?那就是习惯。我们看到,陆老师在课堂上十分注意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习惯和能力。他让学生静心读书,圈画批注,品味语言,交流分享。在此过程中,陆老师是一个倾听者,耐心地倾听着学生的言说,并适时恰当地给以评价和点拨。这里,不妨再来回味一下,陆老师课堂中语言:“这就是会读书,从平淡的字眼里得到精彩,得到神奇。”“小小的感叹号也让我们读出了洪教头的心理。读书、学语文就要这样,关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去读出那番精彩,那番神奇。”“你的心中有全局,还有一双火眼金睛,学会了联系上下文来读书,揣摩人物的性格,很会读书。”……从这些教学的语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陆老师在课堂上尤为关注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渗透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生长出带得走的能力。

第二,阅读教学要以读书为主线。

阅读教学,就是教学生“阅”与“读”。“阅读”二字,阅是目治、心治;读是口治、耳治。眼看和口诵,各有各的作用,各有各的特点。眼看,重在思考和理解;口诵,重在感受和体味;二者互有影响,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从某种意义上说,眼看和口诵都同属于“读”,都是理解文本语言、实现与文本对话的最有效的手段。陆老师的这堂课,可以说把读书发挥到了极致。他把自主读书作为贯穿整个阅读教学的一条主线,运用默读、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潜心会文”“得意体情”“切己省察”,使学生在自主读书的实践中完成认读、体悟、融情、碰撞、思索、鉴赏……从而达到由不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理解肤浅到理解深刻,实现由“感”到“悟”的飞跃。

陆老师虽然是一位年轻的语文教师,但他能把语文课上得从容而智慧。我觉得,陆老师的这种从容和智慧,首先来自于他深厚学科素养,陆老师的周身都飘逸着浓浓的语文味,一笔一画的板书,言传身教中的暗示、激励,无不凝聚着他对语文的追求,渗透着他那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修养。

意林读后感范文第3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5自然段。

3、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15、灰椋鸟

2、点明:灰椋鸟,鸟夫人一种,喜欢群飞,食种子和昆虫。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标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组词。

(2)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偶然:事理上不一定发生而发生的。

郁郁葱葱:本课指竹林苍翠茂盛。

排空而至:本课指许许多多的灰椋鸟一个挨一个排满了天空飞来了。

倾诉:完全说出。

栖息:停留,休息。

呼朋引伴:呼喊,引导同伴。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自读课文,找出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读这些句子所在的段落。

3、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意。

一(1、2):写“我”和同伴来到林场,准备观看灰椋鸟归来。

二(3~5):写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

三(6):写“我”归来时的感想。

四、指导书写,布置练习

1、指导书写,完成文后习题2。

2、抄写习题3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一开始,“我”对灰椋鸟是什么态度?

2、是什么原因使我改变了对灰椋鸟的看法?

3、“我”和同伴准备在什么地方观看灰椋鸟归来的情景?

4、齐读第1、2自然段。

二、讲读第二段

1、默读本段,思考:

(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的3~5主要写了什么?

2、讨论:

第三自然段:写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第四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

第五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后的情景。

3、“我”和同伴来到林场,在很幽静的林内,等着观看灰椋鸟归林,当我们忽然发现灰椋鸟开始归林了,这时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惊喜)

4、我们惊喜的心情,特别从哪些词里反映出来?(忽然、翘首遥望)

5、指名读,读出“我”和同伴惊喜的心情。

6、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

(1)默读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灰椋鸟归林的?(时间顺序)

(2)这样的顺序体现在这样几组词上:

填空:

从“一开始”写到“几分钟”。

从“一小群一小群”写到“_______________”。

从“先回来的鸟”写到“______________”。

(3)文章是怎样写一开始一小群一小群灰椋鸟归林的?

(4)写“大部队”时,作者用一个词,准确地描绘了灰椋鸟“大部队”归林时的气势,哪个词?

“排空而至”是什么意思?用“——”画出具体描写“大部队”排空而至的句子。

指名读后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写“先回来的鸟”和“后到的鸟”的?指导理解“好像……又像……”句式。

7、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而灰椋鸟却不愿过早地安眠,请同学们用“~~~~~~”画出描写灰椋鸟不愿过早地安眠的语句。

(1)指名读。

(2)“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瀑布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这句话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飞瀑落入深涧”其实写的是什么?“惊涛拍打岸滩”呢?最后指名读,展开想像,体会鸟儿喧闹的场面。

三、指导背诵第二段。

帮助学生弄清这一段的层次,再让学生明白第一层的叙述顺序。

四、作业

背诵课文3~5。

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第三课时

一、讲读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

(1)在回来的路上,“我”有哪些感想?

(2)为什么说鸟是人类的朋友?

2、出示“我”的感想。

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1)“我”的感想包含几层意思?

(2)把第二句改为不用问号的句子。

(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就观赏不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二、总结课文

1、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们就观赏不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我们先看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再看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

(1)背诵第二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3)林场工人辛勤劳动,造了哪些林?

2、为什么说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1)再读树林的环境描写,体现适合鸟类生存。

(2)我们要热爱鸟类,热爱大自然。

三、朗读课文

板书:

15、灰椋鸟

辛勤劳动,植树造林

一开始一小群一小群

灰椋鸟归林几分钟排空而至场面壮观

意林读后感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材;体裁;语用;课堂研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到底是教教材,还是教学生?到底是有意义重要,还是有意思重要?阅读教学是指向阅读与理解,还是指向表达与写作?学生到底是学语文,还是学语用?……一直以来,无数的专家和学者们为之困扰和争执,从而引领小学语文走向更深更远的变革。对于长期在一线的教育者而言,我认为首先要对所选用的教材进行深入钻研,合理开发与多角度解读,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深研文本,从体裁入手与编者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文本,关注文体,与编者对话,从而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小草和大树》是篇写人的文章,在单元中编者把《轮椅上的霍金》和《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编排在一起,可见编者的意图,即从人物的典型事例中感受人物品质。并且在三篇文章的结构上都有相同的特点,即开篇用人物卓越的成就来描写,属于人物传记的范畴。在语言的表达上,更是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因此,第二课时教学环节可以设置如下:

1.导入逆境。由“逆境”一词引读第一段,品读比喻句的含义,联系生活感受仙人掌花的“逆境”,加深对“逆境”的理解,感受人物品质和杰出成就。

2.体会逆境。这是一封怎样的信?从具体词句中感受他们三人生活上的艰难和创作上的艰难,从桂冠诗人的嘲讽和歧视中感受当时的社会对女人的不公正的待遇,凸显她们所遭遇的逆境之艰。

3.感悟品质。夏洛蒂不幸的童年,当早晨第一声鸡啼的时候,我们――,而夏洛蒂――(略)夏洛蒂遭受着桂冠诗人的嘲讽和歧视时,从“钉”和“发誓”中想象一下她的心理和言行。如果骚塞遇到成功之后的夏洛蒂,他又会怎么说?

4.深化主题。感受文题比喻的巧妙,书写人生启示。

二、深研文本,从语用入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正是通过这样精选的范例,可以让学生不断地潜心会文、品味文字,从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把文本与语用训练有机结合,激活了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鞋匠的儿子》看上去和《小草和大树》一课有些相似,都是写人的文章。但文体的结构明显不同,前者借助人物语言展示人物性格,后者则抓住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但如果教师仅仅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林肯三番话的含义,体会林肯平等、仁爱、宽容的品质及从容自信的应对能力,感悟林肯人格的伟大,解读文本又略显简单,在学法点拨上没有进行有效渗透。因此,是不是应该把学习林肯的品质和语言表达的训练进行有机结合,让教材发挥它最大的价值。如其中的教学环节可以作以下设计:

1.对比阅读,感受林肯的伟大和演说智慧。自由朗读2至5自然段,林肯受到了怎样的羞辱?如何化解的?你认识到了一个怎样的林肯?

(1)感受参议员的羞辱,生回答略,指导朗读。

(2)对比阅读,感受林肯的伟大和演说智慧。

【补充阅读资料,感受宽容:加拿大外交官朗宁在竞选省议员时,因幼年时吃过外国奶妈的奶水而受到政敌的攻击,说他身上一定有外国血统。朗宁回击说:“你是喝牛奶长大的,那身上一定有牛的血统了!”驳得对方无话可说。】

质疑探究:同样遭遇羞辱,朗宁以羞辱反驳羞辱,这就叫以牙还牙,以眼还眼,针锋相对,寸步不让。虽然也是一种机智,但林肯是这样应对的吗?你觉得林肯和朗宁谁化解得巧妙?为什么?

(3)比较两组句子(有永远和无永远的句子),感受林肯待人的真诚。

2.对比参议员的羞辱内容,默读林肯的三段演说,从哪些语句中你还认识了怎样的林肯?在关键处进行圈画批注。

3.学法点拨:演说的智慧: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4.创设情境:(1)模仿林肯在参议院演说的场景,注意演讲的智慧。(2)创设生活中竞选职位的情境,进行演说尝试。

5.拓展延伸:课外搜集林肯的故事、名言等读一读,看看你“心中的林肯”又是怎样的人?

三、深研文本,从激思入手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

在深研文本时,要做到三个关注,即关注本单元教材间的联系,关注文章的体裁,关注语言的表达点,然后做到三个选择,即选择教学的重点,选择合适的训练点,选择学生思维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以教材为依托,进行前后勾连,以“文”载“道”展开教学。

意林读后感范文第5篇

朗读听童声,激发热情

言为心声。童声是最悦耳,最动听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源于其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源于他们在阅读感知中的积累和升华。多指导学生朗读课外阅读中精彩语句、语段,帮助学生从相关的认知感悟中品味其中的奥妙和精华,更能激活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的童声真正发出最纯真的声响。

朗读听童声,别有风味。如在阅读《伊索寓言》中,可要求学生就其中的精彩内容予以朗读,帮助他们发现其中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如在朗读《狮子与报恩的老鼠》中,不妨建议他们读出狮子准备吃掉老鼠的高傲以及放掉老鼠后的轻蔑感。在狮子被猎人抓获后并被捆在树上后被老鼠咬掉绳索,救了狮子,并发出“你当时嘲笑我,不相信能得到我的报答,现在可清楚了,老鼠也能报恩。”对此,不妨引导学生就“读了此故事后,你有怎样的感受?”进行表达。学生们通过朗读,也有了各自不一样的感知。有的同学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要轻视微小的力量;有的同学说,不要瞧不起比自己弱小的人,只有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的人才是你真正的好朋友;有的同学说,自己愿做像老鼠那样对别人有帮助的人,用自己的光和热来发挥应有的作用,等等。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主动倾诉自己的意见和呼声,便于他们在主动朗读积累的过程中生成敏锐的语感和丰富的思维方法。建议学生发挥想象,主动表达自己的认知,让他们在充满新鲜和好奇的朗读中获得丰富感知。激活学生认知激情,多给他们自我尝试和主动表达的机会,能使课外阅读更有启发性和情感性。

说事找童趣,展现精彩

学生最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希望通过有趣的故事找到更多乐趣。运用说事的形式来找出童趣,更能使他们在主动展现精彩的基础上获得更多认知和体验。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再现阅读素材内容,能使学生获得了更多文化知识,在不断拓展延伸的过程中找到更多丰富思维。

说事运用,让学生将阅读积累主动转化为实践运用。在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后,教师推荐学生阅读与林冲相关的故事,如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林教头刺配沧州道、林教头风雪山神R等,并建议学生根据阅读理解运用自己的语言予以表达。有的同学讲述了“豹子头误入白虎堂”的故事,林冲的妻子生得貌美如花,使得高衙内“夜不能寐,食不知味”,后陆谦献毒计,让人卖刀给林冲,并将林冲领入白虎节堂即高俅处理军务之地,诬陷他带刀进节堂有行刺之心,将林冲发配。有的同学讲述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说林冲被冲刺配后,因大雪压塌住处,不得不来到了一个破旧山神庙暂住一宿。哪知在门外听到了陆谦、富安和差拨的谈话,知晓自己被诬陷,且正想结果他性命。林冲终于忍无可忍,提枪戳死三人,并将陆谦剖腹剜心,等等。有的同学还模拟了口技的形式予以表演,并配有一定的舞蹈动作,非常精彩。

运用说故事的形式,使学生有了属于自己的创作天地,便于他们在主动扩散、认知感悟思维的基础上形成深厚所得。鼓励学生多运用创意的眼光审视作品,帮助他们从相关的阅读中摘录有价值的信息,让他们能够在模拟表达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深刻感知,形成丰富语言知识。学生不一样的精彩会在自我描述的过程中获得认可。

写读显童智,生成创意

儿童的智慧是无穷的,更是值得关注的。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读后感,让他们将阅读积累自觉转化为实践运用,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写读后感的过程就是学生理解感知不断丰富和延展的过程,让他们的发展创意成为一种习惯和自然。

写出所读所获,让创意的智慧跃然纸上。如在学习了《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针对《鲁滨逊漂流记》中描述的内容,教师建议学生运用读后感的形式予以呈现,让他们能够有更多发展创意的机会。针对鲁滨逊的四次远航、流落荒岛的生活经历,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独特理解感知。有的同学写道,自己真想跟随鲁滨逊一起去冒险探险,让自己在与大海搏击中展现勇敢和智慧;有的同学道,鲁滨逊没有顽强的意志,就不可能回到自己的家乡,鲁滨逊是好样的,值得我们学习。

培养学生主动写读后感的习惯,帮助他们在带着自己丰富的想象、研读课外阅读素材中,找到更多的共鸣,能使他们的感悟体验更加深刻,更有利于增强表达的欲望。多给学生激励、肯定,让他们在备受关注、认可的过程中主动呈现,更能使阅读教学富有意义和趣味。

相关期刊更多

意林文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工程科学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临床医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