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山雨教学设计

山雨教学设计

山雨教学设计

山雨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 有效课堂 教学情境 教学方法 情绪管理

我在打造初中地理有效课堂的过程中,积极结合外地教师、专家的经验和自己的认识进行实践,得到了一些体会、认识和经验。我深感地理教师打造有效课堂,需要集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

1.精心设计导入,创设问题情境。新颖别致的课堂导入设计,容易引起学生对新知识内容的兴趣,从而将学生尽快引入新的教学情境之中。例如我在讲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一节关于我国的降水和干湿地区时,就模仿外地一个老师的做法,提出类似于那位老师提的问题让大家思考:“7月底,北京的连降大雨。一位教授从北京出差来我们重庆讲课,妻子提醒他别忘了带雨衣。9月下旬,我们重庆秋高气爽。假如你们的老师我要去深圳开会,你们师母让我带上雨具。教授的妻子和你们师母的做法,哪个必要,哪个多余?”我引导学生看书、讨论,得出结论:师母叫老师带伞是必要的,妻子叫教授带伞是多余的。为什么呢?我让学生边看图边寻找和思考我国降水和干湿地区的分布规律、形成原因、雨带的推移规律等,学生终于明白:重庆接近我国的干旱地区,7月份的气候特点是炎热干燥,很少下雨,所以没必要带雨具;深圳处于我国的湿润地区,又位于我国的南方,雨季来得早,退得晚,4月至10月份都处于雨季,所以有必要带雨具。

2.运用身边事物,创设生活情境。地理课堂应充分利用挂图、插图、照片、剪贴画等再现课文描述的情景,或者从学生亲身经历和身边的实际出发,积极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努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情趣。如我讲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我国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轮廓时,借用外地一个老师提到的讲法,用“疆”字来形象地解释。

我引导作看图(如上)并讲解:新疆地形地貌可以概括为“三山夹两盆”:北面是阿尔泰山,南面是昆仑山,天山横亘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部分,习惯上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昆仑山、天山环抱着塔里木盆地,天山、阿尔泰山之间镶嵌着准噶尔盆地,塔里木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三大河流浇灌着天山南北的片片绿洲。如果我们把这个地形与新疆的疆字比较,看有什么异同。学生听了,一下子兴趣来了。然后我引导学生进行空白图练习,巩固新疆“三山夹两盆”地特点的知识。

3.借助地理游戏,创设教学情境。在地理教学中巧妙地穿插游戏,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无疑会提高教学质量。我讲有关降水的知识时,就曾放一个降雨的动画(Flas演示),并指导学生做游戏,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并推选出组长。我把三张不同内容的小卡片分别发给各组,卡片内容分别是:①阴雨连绵一个月;②有近两个月没有下雨;③某城市下了大雪。再用电脑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附图1),我说明游戏规则,让学生根据卡片提示,各组讨论总出最可能出现的后果,总结得最准确、最全面的组(取3名)可得10分,图片准备得最多、最好的组(取3名)得10分。最后由我排出名次,大家认可。我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刚才的游戏,我们得知降水会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那么,如果降水得当对我们会有什么影响,又怎样理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含义?我用电脑展示一些丰收的图片,再引导学生作出小结:降水得当不但不会影响生产、生活,反而会促进生产、生活,使人们获得丰收。可见降水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接着点明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然后又设置情境,引发联想和思考。我问:看天气预报时,预报某地有雨时,是不是有哪些不同等级的预报?学生踊跃地回答: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等。我又引导他们作概括性小结:气象部门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把降雨划分成了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另外,我还开展过其他游戏,如政区拼图游戏;省名、省会名接龙比赛;猜地理谜语,等等。

二、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多方结合法。如将世界地理教学与国际实事相结合,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生活离不开地理”,地理课程中有很多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小到吃穿住行,大到生产方式、国家大政方针,无不渗透着地理知识与智慧。

2.人地关系主线法。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将地理知识系统化。人地关系是贯穿于整个区域地理教学的一条主线。在教学过程中,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既可以将零散的地理知识系统化,又可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从而减轻学习负担。如上面提到的《东南亚》一节的知识联系可总结为: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农业生产;地形特点河流特点城市分布;独特文化旅游资源旅游业发达;丰富的热带景观、美丽的沙滩岛屿湿热的气候、多山的地形、濒海的位置。这样的知识联系,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人地关系,而且对于构建学生的地理知识网络是十分有利的。

3.指导定位法。学会定位,是初中区域地理考查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定位是初中区域地理的考点,也是大多数地理题目的切入点。要引导学生明确答题思路,首先要找寻题目中的定位信息,符合初中学生的心智特点的主要有景观定位、区域特征定位、轮廓定位、重要地理事物定位、重要的经纬线定位等定位方式。

4.针对练习法。课后巩固练习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障。只是课内课外作业的布置都要适当,如果作业过于简单,对于优等生而言,让他们感到索然无味,体验不到成功感,从而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而过难的家庭作业会使后进生体验到失败后的挫折感,长此以往,会使他们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丧失信心,放弃学习努力。

三、加强课堂教学的情绪管理

1.强化地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情感作为非智力因素,无疑是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剂、催化剂,例如“愉快教学”作为以情感为动因的教学,能增强地理课的魅力,使学生由厌学到爱学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愉快教学”就是指师生共同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在倾注情感、与学生沟通时,要注意学会赏识学生,对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要乐于倾听,对学生要有耐心、爱心和信心。教师平时也要主动和学生打成一片。

山雨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教学设计 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理念】

在设计过程中,突出学生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提高参与意识,从而主动学习并突破重难点,成为课堂主导。教师将通过一些深入浅出的问题,引导、帮助学生完成探究,成为课堂引导者。

【教材内容及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本节选取了两个有紧密逻辑联系的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为后面学气环流、天气系统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第一部分“大气受热过程”的核心结论是“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活动”说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利用大气保温和削弱原理解释自然现象。第二部分“热力环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②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③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活动”通过实验,形成热力环流过程的感性认识。“活动2”是利用原理,分析自然现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用原理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图文转换提高学生分析和解读图表的能力。

2.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运用其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热爱自然、关注科学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重心和难点】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中大气的运动过程。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法、归纳演绎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

【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视频《夜雨寄北》,难道夜雨是专为离人而下吗?我们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探寻巴山多夜雨的真相。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大气的热量是谁提供的吗?

(情景预设:课堂学生回答可能有两种答案,一种说是太阳提供,一种说是地球提供,都要给予肯定。通过设问巧妙过渡到第一个探究部分。)

师:很好,你们说得都对!那它们都是怎样为大气提供热量的呢?这就是大气的受热过程。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第一、二、三自然段及图2.1,然后自己试着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生探究活动一:阅读相关教材并描述大气受热过程。(教师总结补充)

师: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分析,请问同学们大气会对太阳辐射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呢?

(情景预设:此时学生可能能回答出削弱,也可能回答不出,教师通过图片引导)

阅读“2014年10月13日广州、北京、酒泉、漠河实时气温图”,通过图片发现,太阳辐射最多时,不是气温最高时,大气没有完全吸收太阳辐射,可见光透过大气到地面,大气仅吸收了少部分热量,因此到地面的热量就少了。所以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从而使白天的地球不至于太热。

过渡:刚才我们说了有太阳的白天,那夜晚大气还受热吗?

展示幻灯片,阅读教材图2.2,讨论并回答问题。

(情景预设:学生可能答受热也可能答不受热,教师引导学生看图有没有箭头指向大气,给它提供热量。)

夜晚地面继续向外辐射热量,并被大气大量吸收,从而使大气升温受热。大气再向宇宙空间和地面辐射热量,并把热量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还给了地球,给地球保温。从而使地球的夜晚不至于太冷。因此有了大气的地球温差就比没有大气的月球小很多。

思考:既然大气会削弱太阳辐射,那么在地球上的各地,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量是不是一样呢?

(展示幻灯片,与学生共同推导结论)

由于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长短不同,因此被削弱的多少也不同。加之同一时间不同纬度的太阳高度也有差异。这就导致高低纬度之间获得的热量多少有差异,而正是这种地表的冷热不均匀,导致大气运动。

播放视频:热力环流演示实验

展示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学生探究活动二:热力环流(学生回答,教师指导)

展示受热不均的幻灯片(略)

展示热力环流示意幻灯片,并进入热力环流原理总结

请学生根据热力环流形成原理自己绘出热力环流示意图。

展示幻灯片:常见的热力环流――山谷风(揭示巴山夜雨成因)

师:最后我们就要回到课程开始的时候,巴山夜雨为什么会形成呢?其实巴山夜雨的形成是我们常见的热力环流中的一种。就是山谷风。在夜晚,山坡降温较快,空气收缩下沉到坡面,并从坡面流向谷底,而谷底因为地形闭塞,降温较慢,所以温度较高,空气膨胀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水汽冷凝容易形成降水。这就是巴山夜雨的成因之一。

山雨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设计/黄建兴建筑师事务所

摄影/采石广告摄影郑锦铭

大桥国中西北面紧临纵贯铁路,东南面为住宅区,故将西北区作为运动场及体育设施群之动态区;东南面则为静态区。以活动中心和专科教室作为中介空间,隔离动与静态区块。各建筑群依空间机能及相关性采层次性及渐进方式配置,以廊道及风雨走廊相互串连及延续师生的动线与互动。

大桥国中主入口位于南侧街道交叉路口上,便利之交通位置方便学区内学生之上下学;入口退缩形成广场,可有效容纳上下课接送人潮车潮。将“大桥”之形象融入校门入口设计中,塑造校园入口意象及学校精神。

建筑空间特色

入口广场

主入口缓冲车道、入口广场及阶梯广场塑造连贯、层次及引导性之入口动线。其中入口阶梯广场及图书信息中心将成为校园入口最引人注目之场所及焦点。入口广场以红砖、洗石子及枕木搭配分割大面积广场,塑造艺术化的地坪广场。

行政区

行政区设于校园入口广场右侧,衔接全校主要动线,便于管理与联络。行政区之大型空间设于一楼,一楼上方则形成开放空间平台,可作为学生活动平台或于假日开放供小区民众使用。

一般教学区

1.教室群依年级群配置,近入口处为一年级班群,广场后侧为二年级及三年级教室班群。教室班群之间留设户外绿化活动空间,让绿意融入教学环境中。

2.教室班群体量采用渐层退缩设计,除让校园周边视觉更舒适,也丰富了校园的空间层次,整体而言也创造了多变化的校园天际线。

3.考虑气候因素,如烈日及雨天情况,于教室班群走廊引入多目的空间及协同教学空间。以双楼层为概念,利用外凸与内缩的走廊相互交错,塑造宽敞、挑空与采光佳的半户外多目的协教学空间。

专科教学群

设置于教学群北侧走廊动线端点,动线明确连贯。于大棚架底下将数个独立性的造型体量相互串连组成专科教室群,突显其空间机能之独特性。教室群及大棚架围塑一个半户外活动场所,为专科教室群及北侧动态区提供一处特殊的活动场所及缓冲空间。

视听教室与图书信息中心

两者为校园中重要的信息教学中心,将其配置于校园入口的视线中心点,突显大桥国中的教学传承精神。视听教室设于阶梯广场下方,而图书资源中心则仿如从地面升起,以特殊造型塑造强烈的视觉焦点。

动态区:体育设施群(室内)运动场 林间教室及大草坪

动态区集中设置于北侧并以中轴廊道串连。棚架造型的室内活动中心(规划为室内体育馆及游泳池)符合南台湾炎热之气候条件,于大棚架底下设计可让学生遮蔽休息之半户外空间。动态区左侧规划为球场,右边为跑道兼足球场,中间则以大草坪、林间景观步道及山丘区隔。

台北市华兴中学教学大楼

设计/大元联合建筑师事务所

摄影/圆方摄影 潘瑞琮

华兴校园位于台北市阳明山山腰,学校历史悠久,树木林立,育幼院、小学、中学及住宿区等顺应山势分布于校园内。配合学校增班需求,提供校园整体重建计划,强化校园内主要通路为轴线,各校区延轴线配置于校园内,并以山势及树木为区隔。中学校区位于校园北端,其高程较主校园低1 8m,校区眺望台北市,为整体计划之轴线端点。

配合整体计划,本案以化解校园内高低差的变化,连接南侧校区及北侧中学操场,棒球场为策略。学校师生经主要通路由空桥进入本案4楼后,可经由内部动线通达教学区各楼层或经由景观楼梯连接校园北侧,以减少对教学区之影响。

体量配置偏南北向.以减少教室西晒问题。配合阳明山多雨气候,不同于一般风雨走廊,走廊配置于教室内侧并以挑空及侧面天窗采光方式围朔通风及采光充足之中庭空间。空间安排上,以轴线为分界,利用挑空分隔不同形态之空间,西侧配置多功能活动空间及4楼室外阶梯教室,可远眺台北市,东侧为教学空间,并依学龄分层配置国高中教室。

山雨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海绵城市;环境问题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作为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不容忽视。倡导绿色生态观念、弘扬绿色生态意识、建立绿色生态城市、确立绿色生态伦理,是我们走向新世纪面临的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中国的绿色生态事业任重而道远。海绵城市建设可以解决部分环境问题,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景观设计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什么样的景观设计才能配合和优化海绵城市建设呢?笔者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概念

海绵城市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它是指城市大地能像海绵一样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同时弹性良好,以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并且,在需要时城市能够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慢排缓释的控制目标。2015年4月2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正式公布。根据地区得分,排名在前16位的城市分别是(按行政区划序列排列):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国家住建部2015年6月10日下发文件把三亚列入城市“双修”、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的试点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二、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

近年来城市内涝问题日益严重,过去只有个别城市在极端恶劣的天气情况下才会出现内涝问题,而现在每年都会看到各种内陆城市“看海”的消息。在内涝城市范围的分布上,由北京向东南边蔓延,福州、合肥、南昌、武汉、杭州、长沙、成都等,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被大家戏称的“城市看海”现象。城市内涝出现的原因,首先要从雨水说起。要使雨水不至于成涝,需要做到有的放矢地吸收和排放。吸收雨水的最大功臣是土地,而排走雨水的任务也不能只落在管网上,还应有大自然河渠和冲沟,它们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城市建设的发展使城市土地硬化面积增加,土壤和雨水之间被钢筋水泥阻隔起来,城市原有的河道和冲沟也被逐年填平。解决城市内涝的办法要从恢复土壤下渗能力、还原河道和冲沟入手,应通过科学的方法找到雨水的流汇规律,使雨水能够自然、高效、科学地运行,以顺应城市高效发展的节奏。首先解决“流”的问题。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模拟土地上的径流路径,可以找到雨水的流径,将流径图与现实场地进行对比之后会发现不同,其产生原因是现实场地中对自然流径进行的破坏或消解。其次,解决“汇”的问题。汇,其实就是将雨水存储起来,在有需要的时候加以利用。同样需要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辅助完成汇集地的选择,通常把雨水汇集地称作湿地,农田就是最基本的湿地。与此同时,通过雨水边沟、雨水花园、雨水湿地、下渗路面、雨水收集设施等低影响开发的手段的应用,使城市雨水汇流贯通,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解决城市内涝的手段。通过对雨水流和汇的控制,实现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等海绵一样的功能,就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路,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三、海绵城市建设中进行景观设计的方法

海绵城市建设的目的是改善环境、保护环境,景观设计也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如前文所说,正是因为雨水不能得到合理的吸收和排放,从而导致了城市内涝问题。那么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进行景观设计,关键点就在于对水的把握,要做到治城先治水。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景观设计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建立自然防护林带,保持水土

在城市逐渐发展蔓延的过程中,人们对于自然山林的破坏程度越来越强烈,导致山洪、泥石流等现象时有发生,更严重的问题是山体对于雨水的自然渗透能力降低,山不能蓄水,也不能过滤水。作为美国国会和总统顾问的生态哲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曾说:“我们到荒野中与大自然遭遇时,不是要对自然采取什么行动,而是要对它进行沉思,是让自己纳入到自然的秩序中,而不是将自然纳入我们的秩序。荒野自然对于我们来说,根本不是一种商品。我们对荒野自然的需要,是在于我们欣赏它的内在价值,而非它的工具价值。”人类不能干涉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保持自然的自主性。有些人认为,毁了森林,可以得到木材,然后再种上果树和经济作物,还原绿色,岂不是两全其美?然而实际上幼小的果树和经济作物并不能取代森林中参天大树的生态功能,视觉上看确实绿了,但是如果植物的根系不够深入发达的话,是根本达不到水土保持和过滤的作用的。同时,要摒弃传统的“造园”意识,不要认为森林毁坏了,再造一个新的园子就可以取代它,应摒弃用观赏植物取代原生植物、用人工美学取代自然风貌的思想。因此,在景观设计上应建立自然防护林带,并结合山水的优势资源,设计穿越山林之间的河流,打造集山林探险体验、山林别墅会馆、度假和休闲疗养为一体的场所,使人们能更多地体验原生自然环境、培养环境意识,并实现山林的生物栖居和环境教育功能。通过对原有绿色植被的保护,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只有让山上的水变得清洁,才能保证流入城市的水是清洁的。

(二)完善城市中心带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绿色基础设施主要应对城市水污染、空气污染、生物危机、游憩危机等环境问题。城市中心带的绿色基础设施非常丰富,包含绿道建设、低影响开发、滨水空间建设、水资源再利用、生态驳岸等方面。例如可以通过对城市绿道景观的设计,实现市民休闲游憩、文化体验的双重目的,绿道景观设计的重点可以放在以公园串联道为主体的绿道体系上。其次,在市政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方面,通过生物滞留设施、屋顶绿化、植被浅沟、雨水利用等方法,尽量做到低影响开发,以维持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再次,优化滨水空间界面,营造滨水活力空间、滨水运动空间、滨水漫步空间、滨水商业空间等,提升水景观设计。同时通过人工浮岛,植物过滤的方法,做到水资源净化和再利用。另外,城市中的不规则水岸空间和绿地共同串联起来的绿色游廊是城市中极具魅力的地方,它给人们在茶余饭后提供了短暂休闲游憩的场所,满足了人们对于自然资源体验的需求。但是,以往的水岸处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硬质的护坡对于雨水的收集和排放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反而阻碍了雨水的渗透,加大了流径的负荷。因此建设生态驳岸尤为重要,在保证驳岸稳固的前提之下,水岸线处理得越简洁越好,尽量降低对自然驳岸的干扰。同时,通过使用多样性的本土植物和环保护坡材料,能够使驳岸既坚固安全又起到渗水保水的功能。

(三)保护湿地,注重湿地净化作用

近几年,城市洪涝现象在全国很多城市出现,网友调侃这一现象实现了足不出户“看海”。在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下,农田的大面积减少引发了城市雨洪调蓄功能的锐减现象,城市内的荒地也被商业开发利用起来,这导致了生物栖息地的丧失。物种不平衡引发了很多生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湿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直接改善因为农田和荒地丧失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同时,还可以结合功能湿地,开展湿地教育体验、休闲游憩等活动。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做到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湿地,最小程度地进行人为干预。结语海绵城市建设旨在改善城市环境问题,与之相匹配的生态化景观设计是实现其功能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生态景观设计对于城市建设,乃至于整个国家的建设都至关重要。设计者要抓住城市河湖景观综合规划设计的要点,详细研究生态河道构建体系及其规划设计与应用,实现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构建,为海绵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余利平 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东辉.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9.

[2]奈杰尔•邓尼特.雨水园:园林景观设计中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3]田建林,张柏.园林景观水景给排水设计施工手册[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4]希瑟•金凯德-莱瓦里奥.雨水设计:雨水收集•贮存•中水回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5]肖楚田,肖克炎,李林.水体净化与景观:水生植物工程应用[M].南京:江苏科技技术出版社,2013.

[6]贝内迪克特,麦克马洪.绿色基础设施:连接景观与社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7]克雷格•S•坎贝尔.湿地与景观[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8]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9]陆健健.湿地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0]孙林,文庆玉,韩国辉,等.农田防护林的综合效益及对环境质量作用的分析[J].吉林林业科技,2011(1).

[11]邓荣鑫,李颖,张树文,等.农田防护林经营阶段的遥感识别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0(2).

山雨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歌剧《山村女教师》是一部探讨当代农村青年人情感中愧疚与救赎、失落与自尊、爱与奉献、亲情与乡愁的诗意风格的歌剧,故事讲述了贫困山区女教师杨彩虹为教育事业奉献生命的感人故事,剧情不仅有饱含着山里人的质朴情感的杨彩虹与曾经的恋人李文光之间关于“承诺和等待”的故事;还有杨彩虹与村长周洛平作为代表的对家乡充满热情与责任的年轻人的形象,剧本蕴含着对当代生存方式的哲学叩问。

2010年《山村女教师》参与前期创作,看到剧本提示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做兰溪村的南方贫困山区里,既然名字里有“溪”字,村里应该有条小溪,我脑海里浮现出2006年去湖北省清江流域为一部电影作美术设计时采风的场面。清江流域山明水秀,主要是土、汉、苗三族混居地,民居建筑以吊脚楼为主,记得我当时租了一条船顺流而下到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倒鱼溪,那天细雨蒙蒙,山景、竹林和片片村落被雨水打湿,吊脚楼房顶的青瓦变成了黑绿色,从村口跑过的几只雪白小羊羔映衬着满眼丰富的绿色,让我想起苏轼的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编剧刘恒在剧本里将故事的矛盾冲突设定在一个物质条件很艰苦的山村环境下,人物的命运有苦涩的一面,那么我希望能在舞台上呈现出自然环境的优美和乡民的纯朴性格,现实生活中往往是这样,没有被开发的边远山区由于交通不便,物质条件都很差,但是没有过渡商业开发的地区自然与生态环境又得到了保护,我的这一创作思路是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的。

整部歌剧的舞台风格,我认为应是唯美而诗意的,应是一幅水墨画,我把自己的创作思路与导演陈薪伊交流后,得到她的高度认可,导演其后在和演员交流中,一再强调这个舞台一定要是一副水墨画的感觉才对。舞台设计创作思路确定后,我的习惯是手绘画图和做模型相结合来寻找舞台上的立体结构,我在歌剧厅版的舞台上运用了转台上写实场景和背景中流动的投影画面,转台是根据剧中三个场景设计的,这些景的设计灵感也都源于我采风的所见所闻和我的摄影作品,我一直都相信艺术源于生活。剧中角色之间的情缘故事在光与景的细腻勾勒下带有一种淡淡的乡愁情绪,从村头的大榕树和水车、吊脚楼和铺满石阶的小巷到具体的道具摆设,都与背景融合起来,构成生动而富有意蕴的画面,使观众获得唯美的享受和愉悦。

时隔一年之后,院里要制作一部小剧场版的《山村女教师》,院领导找到我说:“上次是你搞的设计,很成功,这次还是你来做。”我认为两个版本的舞台设计应为统一的风格,再根据小剧场硬件条件以及当时计划在大学校园巡演的要求而具体结构。小剧场没有台口和大幕,因此幕间只能用灯光的明暗来控制,舞台我设计了23米宽,并利用小剧场原有的机械升降平台将舞台从地面上升了0.5米高,6米高的背景天幕用喷绘的方法悬挂着一幅水墨风格的风景,在台面的前沿位置,设计了一条由左向右缓慢向上的崎岖山路,女主人公杨彩虹以及其他主角进村都是要沿着这条山路上山才能进到村里。在这个平台的前三分之一处,一个高0.25厘米不规则形的平台叠在台面上,增加了平台的层次,整个平台的地面是将天幕的画面延伸下来,之所有将台面处理成山石肌理和风景效果,是因为舞台和观众距离很近,我希望能增加舞台视觉效果的细致与丰富感,同时有一种掩映的效果。舞台左后方,有一片竹林,竹林一半用实景表现,一半用绘景表现,中间一条通道,在这片竹林后面,一条高0.85米、宽9米的横向石桥似乎是在溪水上架起来的,石桥两端分别由几组石块搭建成台阶,这也是舞台左后方一个重要的上下场口。舞台靠台口位置左右两侧,斜放了两组长方形景片,景片代替了大剧场台口和侧幕条的作用,便于幕间换景和演员上下场,这两组景片的图案和制作方法与天幕统一。舞台右侧的台板上,一个高低错落的三层大石阶,既可以表现山路弯弯、高低不平,又可以作为村口的一个标志性物件,也是剧中演员调度的重要支点。

大剧场和小剧场的版本因为场地不同、演员人数的增减、演出时长等问题,使得小剧场版在舞台调度上有很多区别。小剧场版将所有乐曲由原来的管弦乐队演奏改成了钢琴伴奏,我在台口的左下方设计了一个能放置九尺三角钢琴的位置,序幕时随着钢琴伴奏的悠扬曲调,舞台上是满屏翠绿、满目的清漪;天幕上喷绘的远山与随着场景的变换,飘忽闪烁的影像依次跌宕期间,那些飘进这个故事里的云彩和钢琴曲将观众带进浩渺的远山里,朦胧的雾霭中,宽旷的农田旁,逶迤的小路上,清凉的溪水边。

在小剧场版的设计里,我很注重道具的挑选和运用。我认为这类大写意与小写实相结合的舞台创作,小写实里一定注重舞台设计中的细节刻画,精致准确的道具恰恰能体现细节的美感。剧中第一幕地点设定在村口,女主人公杨彩虹到恋人李文光的家乡做起了小学教师,在这里她经历着等待初恋的李文光从考上大学到研究生毕业的漫长历程。做出承诺者和被承诺者共同承受着时间的考验,杨彩虹等到却是李文光随着时间的流转,背弃了当年对她的誓言。善良的杨彩虹唱道:“我用爱报答了你的爱,你的故乡就是我的故乡---”她最终选择留在这片土地,也许是因为善良、也许是作为教师对学校里孩子们的那份责任,也许是因为她对世界包含的那份真情。这场戏里有李文光母亲使用的竹椅、箩筐等细节的道具,这些道具都是通过网络从湘西凤凰古城运到北京来的,是当地农民手工制作的。第二幕学校因大雨倒塌,村长周洛平带领乡亲们修缮学校,并代替生病的杨彩虹管起了学生,杨彩虹从前的恋人李文光从城里回来接他娘,周洛平对病后初愈的杨彩虹表白了自己埋藏在心中多时的爱情。这一幕戏里,舞台左侧靠前的位置,放着村里孩子们的一堆小板凳和村长周洛平临时给孩子上课用的黑板,这些木板凳是我在北京跑了很多家家具工厂,最后找到一家做仿古家具工厂定制的。舞台上孩子们的书包,是我特意请一位山东农村长大的,毕业于四 川美院服装设计专业的设计师设计并制作的,布料用的是山东土布,拼接成补丁的图案。还有孩子们踢的毽子,也是从贵州乡下买回来的、当地人用土鸡羽毛做的。我相信这种近距离的小剧场演出,舞台上的所有细节都很关键,整部歌剧没有波澜壮阔的场面,就是需要靠这些真挚细腻、真实可信的道具唤起观众对遥远山村的记忆与遐想。

第三幕是一年之后的暑假前夕,众村民在祝福村长周洛平和教师杨彩虹即将举行的婚礼,负心汉李文光也回到家乡,他拿出的红包被杨彩虹善意的接受并用于学校的修缮。曾经被杨彩虹捐助过的贫困女学生孟秋霞来到这个小山村支教。一场关于生存方式的辩论在两个男人之间展开。这幕戏里表现村民们在雨中寻找杨彩虹的一段,投影与背景融合的恰到好处。黑暗中村民们头顶着塑料布、手拿电筒跑过闪电交加、暴雨倾盆的舞台,灯光借助动感投影将天幕上的山峰与遥远的天际撩拨的忽明忽暗,增加了主人公杨彩虹失踪后大家的紧张气氛。大雨过后,山洪冲垮了山坡,杨彩虹为了救学生,被洪峰无情的卷走了。这时天幕投影的是流动的乌云,乡亲们和杨彩虹的亲人伤心欲绝。

尾声是一年后,女主人公彩虹的祭日,一般悲剧的戏剧高潮定是在结尾发生,在最痛苦的时候舞台落幕,没有后续,没有希望,瞬间的绝望变成了永恒。但这是一部温暖的悲剧,“彩虹”这样一位把青春献给大山,把满腔的爱献给大山的山里的女孩,在歌剧的最后一幕里,被她热爱的大山里的乡亲们、学生们、她的旧日恋人李文光和她的未婚夫周洛平等人所怀念、敬仰,“彩虹”的美丽,如同大山里的风景。歌剧以众人的合唱结尾,舞台灯光运用暖色调,即衬托出了人物的高尚品质与精神,热爱家乡的主题也被诗意的定格于此了。

小剧场版歌剧《山村女教师》中为了解决三十多人演员阵容与国家大剧院小剧场中有限舞台空间的冲突,为了将演员放置于舞台上不显得拥挤并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行动线,我在做舞台设计时,有意识的使用了宽银幕电影的方法,在保证正常观演效果的同时,我将舞台宽度最大限度的延伸到23米。众所周知,16:9的宽银幕电影是把放映画面展宽,这样更适合人的两眼水平视角大于垂直视角的特性,使观众扩大视野。我的舞台是23:6的长宽比例,这种横向拉伸的效果几乎又比电影宽银幕加强了一倍的作用,这不仅给观众造成扩大舞台的印象,增强这部歌剧的艺术表现力,而且宽视角的舞台表现方法尤其适合表现大自然景色和群众场面,这三十多人站在舞台上,自始至终观众没有感到拥挤或者压抑,倒是舞台如水墨画一般的南国山川,时时给观众营造一种重返大自然的欣喜感。

话剧简介

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应该说是缺一不可。更不可缺少的是接受这门艺术的对象———观众。当然在莎士比亚的年代,话剧的因素要少一些。话剧之所以在欧洲几百年经久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话剧培养了一代代的观众,而一代代观众对思考和娱乐这两者有机的结合又促使了话剧的发展。

中国话剧始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宣统二年(1910年)传入辽宁。

话剧艺术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一、舞台性

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有二:一利演员表演剧情,一利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

二、直观性

话剧首先是以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并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

三、综合性

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

相关期刊更多

陕西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教育厅

钟山风雨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政协江苏省委员会

山东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