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工年度工作计划

美工年度工作计划

美工年度工作计划

美工年度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和学习美术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和理念,并运用新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使我校的美术教学工作有一个新的突破。

二、教学目标:

本学期我担任二、四、年级的美术教学工作,周课时每班两节课.我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针对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情况,通过美术课教学,将欣赏、绘画、工艺、手工融合贯通在一起,以多种有趣的教学手段来开阔学生的美术视野,使学生掌握绘画技法,继续接受色彩的传统教学和画画的技法、方法、设计和手工继续深入学习。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并在教学当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动手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能够脱离开书本教材,自己独立的、大胆的去完成学习任务。

三、具体工作:

1、继续加强美术新课程标准和业务培训,深化教学观念和理念。

本学期,我将继续加强自身的业务培训,利用一切时间,自学、勤练、寻找自身的不足,要以课堂教学研讨为主要研究活动,加强自己对案例研究,使自己由认识新课程到走进新课程。

2、课堂教学活动。

加强课堂教学新理念、新模式及新教法的研究。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要开展把“美术作为一种文化学习,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教学研究。”同时发挥自己的创造精神,结合实际情况开发教材内容、运用新理念、尝试新教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针对于学生在心理上渐渐成熟的特点,针对于对知识高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研究的心理,我在课堂上将讨论交流、分工合作、资料调查、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欣赏等教学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有主,使学生开阔眼界、扩展学习的兴趣和技能。

3、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我在教学中改变过去的评价观念,应关注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的表现-----兴趣、投入、积极、对探讨问题的贡献、对问题反应的敏感程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策略-----主动探究,能否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否汲取信息和运用信息形成个人观点,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效果和对自己观点的自圆其说,以及的体验和对学习方法的领悟等方面的评价。评价用语也要改变。过去教师习惯的“选出谁画得最好”、“那张最差”之类的语言,应改为“选出你最喜欢的画”------强调个性审美取向;“你能改进他的创造吗?-----启发创造思维,完善他人创造的语言。

四、教材的特殊处理:

1、新课程改革中虽然不提倡教师板演,但是我觉得一年级可以适当的示范,也能促进课程的学习。

2、一些手工课需要涉及一些现成的实物,而课本中的平面实物图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为克服这一不足,我在教学将准备一些实物,使教学更直观,提高教学质量。

3、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将有些课题进行删减或增加其它的内容,从而更利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本校美术课的特色教学。

4、要求学生作好材料的准备工作。要做到:课前布置,课时检查,课后整理。材料的准备宁可充足有余,不可临时不足,影响教学进程。

五、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课堂秩序,防止意外发生。美术课在操作过程中比较活跃是正常的。但不能因此影响教学秩序,影响其他班级上课。

美工年度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美国员工持股计划的理论与实践【编者按】美国员工持股计划的理论与实践一、美国员工持股计划发展概况1、美国员工持股计划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从实践过程来看,股份制和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美国员工持股计划诞生的主要背景。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股份制在美国企业界已十分普遍,本世纪初获得大发展。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格局出现重要变革,不仅涌现出一大批大型化新兴产业,而且不少企业开始向集约化、大型化发展。在此期间,出于加快筹资、拓展市场、改善管理和减少风险等方面的需要,股份制在美国企业界获得了迅速发展。在早期,美国企业推行股份制,最重要的目的是增加资金的来源,以后股份制的功能逐渐扩大为加强管理和减少风险。60年代后,在美国的许多股份制企业中,鼓励员工持股已非常普遍,但其主要目的并非获得资金,而是增强企业对员工的凝聚力,将员工的切身利益和企业连在一起,使员工以股东的心态关心企业。由于员工持股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美国政府于70代初以立法形式肯定员工持股的合法性,并对实行员工持股制度的企业在税收方面给予特别的优惠。从理论起源上,员工持股计划主要源于路易斯?凯尔索(LouisKelso)扩大资本所有权的思想。ESOP是美国员工所有制众多实现形式中的一种。它的概念起源于50年代,由律师和投资银行家凯尔索提出的。他认为现代市场经济和科技进步使资本投入对产出的贡献越来越大,如果资本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产权集中,则经济发展的好处将主要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大多数人将不能分享到资本主义的好处,这将造成严重的分配不公,从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的生存与发展。为此,凯尔索等人希望能建立起使资本主义所有权分散化的新机制,使人们都有可能获得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这两种收入,并能以某种方式使大多数并不富有的人得到一定数量的资本,从而拥有一定的生产性资源。ESOP是他们为实现这一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方案。但在当时,几乎没有公司接受和实践凯尔索的思想,因为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是禁止借款购股的。美国联邦和州议会的相关立法为员工持股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和良好的外部环境。1973年,当时任参议院财经委员会主席的参议员拉塞尔?朗了解并接受了凯尔索的思想,认为应该从税法上制定允许和鼓励员工利益的法律。在制定1974年的《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的过程中,朗等人促使这部联邦法律成为实施员工持股最重要的法律依据之一。国会也修订了许多法律来规范和鼓励员工持股计划,最主要的包括1984年和1986年的《税制改革法》,1996年的《小企业就业保护法》和1997年的《赋税人信任法》。而美国各州中有一半以上的州制定了促进员工持股计划的法律。从实践过程来看,员工持股计划迎合了各方面的利益要求,得到各方面的支持,这也是员工持股计划得以在美国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一方面,使一般员工通过实行员工持股计划,获得生产性资本,成为有产阶级,分享资本主义制度的好处,这得到美国左派人士的赞赏和支持。另一方面,在美国现存的税制条件下,将企业所有者和资本家的股权转让给本企业职工,企业所有者能从中得到比不实行员工持股计划更多的好处,因此,也得到倾向于企业所有者和雇主的人士的赞成。正是这种利益机制上的作用,成为推进员工持股在美国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根据美国全国职工持股中心提供的最新统计数据,到1998年,美国通过员工持股计划及其他实现员工持股的企业有14000多家,有3000多万职工持股,员工持股计划涉及的资产总值超过4000多亿美元(NCEO,附表一)。2、美国员工持股计划的主要类型按照美国员工持股协会(TheESOPAssociation)的定义,员工持股计划(EmployeeStockOwnershipPlan)是一种使员工主要投资于雇主的员工受益计划,或者说,它是一种使员工成为本企业的股票拥有者的员工受益机制。要建立一个员工持股计划,首先要建立起一个信托基金(atrust),由信托基金会拥有企业或股东以股票或现金提供给职工的资产,并用这些现金购买企业的股票。管理员工持股信托基金会的受托管理人可以是银行或信托公司,或是与企业利益不相关的个人、公司管理者或一般员工。总体上说,员工持股计划有非杠杆型(NonleveragedESOP)和杠杆型(leveragedESOP)两种类型。非杠杆型的员工持股计划是指由公司每年向该计划贡献一定数额的公司股票或用于购买股票的现金。这个数额一般为参与者工资总额的15%,当这种类型的计划与现金购买退休金计划相结合时,贡献的数额比例可达到工资总额的25%。这种类型计划的要点是:(1)由公司每年向该计划提供股票或用于购买股票的现金,职工不需做任何支出。(2)由员工持股信托基金会持有员工的股票,并定期向员工通报股票数额及其价值。(3)当员工退休或因故离开公司时,将根据一定年限的要求相应取得股票或现金。杠杆型的员工持股计划主要是利用信贷杠杆来实现的。这种做法涉及职工持股计划基金会、公司、公司股东和贷款银行四个方面,首先,成立一个职工持股计划信托基金,然后,由公司担保,由该基金出面,以实行职工持股计划为名向银行贷款购买公司股东手中的部分股票,购入的股票由信托基金掌握,并利用因此分得的公司利润及由公司其它福利计划(如职工养老金计划等)中转来的资金归还银行贷款的利息和本金。随着贷款的归还,按事先确定的比例将股票逐步转入职工帐户,贷款全部还清后,股票即全部归职工所有。这种类型计划的要点是:(1)银行贷款给公司,再由公司借款给员工持股信托基金会,或者由公司做担保,由银行直接贷款给员工持股信托基金会;(2)信托基金会用借款从公司或现有的股票持有者手中购买股票;(3)公司每年向信托基金会提供一定的免税的贡献份额;(4)信托基金会每年从公司取得的利润和其他资金,归还公司或银行的贷款;(5)当员工退休或离开公司时,按照一定条件取得股票或现金。美国是个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和残酷,优胜态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铁律。目前,美国推行的员工持股计划更多地与员工福利计划相结合,成为众多福利计划中的一种。与其他福利计划不同的是,这一计划不保证向员工提供某种固定的收益或福利计划,而是将职工的收益同其对所在公司的股票投资相联系,这样,将员工的收益同企业的效益、管理和员工个的努力等因素联系起来。从以上两种典型的员工持股计划类型可看出,美国员工持股计划的特点还包括:第一,这种职工股不同于一般的上市股票。首先,许多推行职工持股计划的企业并不是上市公司,甚至不是股份有限公司,职工通常也无法用属于自己的这类股票进行股票交易,具有相当浓厚的“内部职工股”的味道。其次,这种股票一般是由企业以某种形式“赠送”给职工的,而不是由职工直接掏钱购买的。第二,这种职工股量化到每一职工个人,但又不直接交与职工个人,而是由专门的信托机构代为集中管理。第三,职工在接受这种职工股时,并不是随着计划的确立而当然得到全部股份,而是随着计划的实施,在一个时间期间内(如5~7年)逐步得到这些股份的(如3年后得到20%,以后每年增加20%,7年后得到全部股份)。第四,这类职工股股东拥有收益和投票权,可以依所拥有的股份数额获得得股利收益,参与公司重大问题的投票,但在股票转让权上则受到一定的限制。通常只有在职工因故离职或退休时,才将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股份按照当时的公平市场价转让给本公司其他职工,或由公司收回,自己取得现金收益。第五,职工持股计划与职工的养老与保险计划相关联,职工在退休时得以兑现的股票收益构成职工养老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上述两种典型的员工持股类型外,美国还有许多实现员工持股的方式,如广泛的认股权计划(BroadStockOptionPlans)、股票购买计划(StockPurchasePlans)、股票奖励计划(StockBonusPlans)等。这些方式与员工持股计划相配合,在目前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3、美国员工持股计划的主要作用员工持股在分享公司发展成果的同时,也是伴随有一定风险的,这使得鼓励员工持股成为美国政府革使策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的一种策略性手段,而许多企业也巧妙和有效地利用持股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员工持股计划之所以能在美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正在于它为公司、员工、股东、政府等都带来了一定的好处。首先,对于企业来说,第一,由于企业职工得到了部分公司股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企业股东权益的构成,增加了职工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特别是职工持股计划将职工的未来收益和养老计划与公司股票的未来价值联系在一起,使职工不得不更加重视企业的发展,从而提高了企业对职工的凝聚力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第二,政府为鼓励实行职工持股计划而提供的种种税收优惠可以使实行职工持股计划的企业大减轻其融资成本,使员工持股计划成为公司理财的重要手段之一。追求低成本的资金来源,是许多企业实行职工持股计划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三,可以帮助企业抵制敌意兼并。通过实行职工持股计划,将公司股份分散于企业职工之中,利用公司职工担心企业被兼并后可能裁员的心理和职工对企业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企业抵制敌意兼并。在美国,因实行职工持持股计划而挫败了其它企业的敌意兼并企图的案例是很多的。第四,将可能沉淀在企业内部,难以充分发挥效益的资金重新推回市场。有些企业的盈利状况较好,资金较为充裕,但内部投资的效率不高。通过实行职工持股计划,由职工持股计划基金会向银行贷款购入部分公司股份,一方面,公司股东通过出售其手中的公司股票给职工持股基金会而得到现金收益,他们可以用这些资金在市场上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另一方面,公司需要将大量的利润用于归还为实行职工持股计划而借入的贷款本息,不能继续将大量利润留在公司内部,而贷款银行得到这些本息收入后,将根据市场状况寻找适当的投资机会。在企业内部投资效益不高的情况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的资金的使用效果。此外,实行员工持股,也被越来越多的公司用作资产剥离和重组的一种手段,也有利于企业分散经营风险,不因依赖少数人的投资而容易导致企业的破产,这一点对于经营风险较大的高科技企业尤为重要。对于员工业来说,持有本企业股票,可以分享公司的经营成果和资本增值;可以在工资之外获得更多收入,减少纳税;可以保障就业机会;可以增强团队精神和参与意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持股,获得股东的地位。对于公司的股东来说,实行员工持股可以收回自己的投资,特别是独资公司的投资者,在自己年老退休时,既可以保留公司不被竞争者收购,又可以收回大部分投资;可以通过红利分享公司利润;可以减轻税负(雇主向员工出售股份或股票,可以减免增值税)。在国家方面,实行雇员持股可以扩大公众对资本的占有,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缓解劳资矛盾;有利于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对降低失业率也有一定作用(实行持股计划的公司,雇主和员工一般都达成不裁员的协议)。4、税收与美国员工持股计划的效果为鼓励企业推行职工持股计划,美国国会通过了一系列法律,为实行职工持股计划的企业及有关各方提供税收优惠。首先,向职工持股计划提供贷款的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因发放职工持股计划贷款而获得的利息收益的50%可免收联邦所得税(根据最新的法律规定,对1996年以后实施的员工持股计划不再享受这条政策);其次,职工持股计划基金会分得的用于归还贷款的股份收入可以减免税收;再次,参加职工持股计划的职工,在离开公司或退休时得到的股份收益时,可享受税收优惠;最后,非公开公司的股东把股份卖给职工持股计划,并使职工持股计划拥有30%以上的股份,且将其因出售这部分股份而获得的收益用于国内再投资,政府缓征其在出售股份时的资产收益税。在税收政策的激励下,员工持股计划以各种形式在美国得到快速发展(附录2)。从美国全国员工持股中心提供的资料来看(“员工持股最大的100家公司”),在行业分布上,从一般的服务业到制造业,从零售业到航空业,从工程建筑到高科技企业,员工持股计划覆盖了美国几乎所有的产业。在企业规模上,不仅中小型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增长,万人以上,甚至十万人以上的大型员工持股企业也在不断增多。这对认为员工持股计划只适用于中小型企业的传统观念是一个很大的修订。对美国员工持股计划实践效果的评价,在美国也有不同的意见。但总体来说,大多数的研究结果认为,企业生产率在实行员工持股后提高了,有许多有力的证据表明实行员工持股在改进企业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美国全国员工持股中心的研究结果,实行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在企业生产率上比不实行的公司平均高8-11%。Rutgers大学的JosephBlasi和DonaldKruse以及Baltimore大学的MichaelConte在一份上市公司的研究报告中发现了职工持股与股票业绩之间的正相关关系。非加权的职工持股指数反映了在NYSE,AMEXH和NASDAQ交易所上市且有超过10%的股票被员工持有的355家上市公司的平均股票价格。1991年,与标准普尔指数下降26.3%和道琼斯指数下降20%相比,该指数上升了35.9%。1992年,与前两种指数上升不高于4.5%相比,该指数上升了22.9%。5、美国在推行员工持股计划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实行员工持股,受诸多因素影响,也是有一定风险的。在内因方面,公司的经营情况、盈利与否、工作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的高低都直接影响计划的执行;在外因方面,行业间的竞争、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的变化和政治原因、贷币波动等,公司都受到影响。许多公司不愿承担这样的风险。此外,政府在税收上为鼓励员工持股的推行,每年都要承担巨大的损失。根据美国税收联合委员会的估计,在1999年财政年度,联邦政府的为促进员工持股在税收上将损失8亿美元。从1999年到2000年度,税收损失额将高达46亿美元(GeraldMayer,1999)。另据估计,1977年至1983年间,由于ESOP而损失的联邦收入约为130亿美元,平均每年高达19亿美元(GAO,1986)。因此,这些因素在不同方面阻碍和制约了员工持股计划在美国的进一步发展。职工持股计划在美国的推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首先,职工持股计划并不能解决企业面临的全部问题。对那些产品无销路或销路不畅的企业,特别是属于夕阳工业部门的企业,若不能在产品和经营方向上做出新的,符合市场要求的选择,仅靠实行职工持股计划带来的降低资金成本和提高工人对企业的关心程度的好处只能延缓公司的存续时间,而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公司破产的命运。另外,职工持股计划将工人的退休养老计划与公司股票价值相联系,使工人的资本投向过于集中。职工加入职工持股计划后,不但将他们的人力资本,而且将他们的相当一部分金融资本都投入了同一企业,缺乏必要的风险分散。对于实力雄厚,经营方向较为分散的大企业来说,这一问题还不算严重,但对经营方向较为单一的中小企业来说,这一问题就比较严重了。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1986年的税法改革对职工持股计划的参与者做出了一项新的规定,即在职工接近退休年龄时,允许将其账户中的资产投资于其它行业。对于1986年12月31日之后从职工持股计划中得到的股票,职工持股计划必须为那些年龄接近55岁且参与职工持股计划10年的职工,提供至少三个选择方案,使其股份的25%投资于其它行业,或将相当于这部分股票的现金直接付给职工。二、员工持股计划在美国产生发展的理论背景1、美国员工所有制的历史渊源虽然员工持股计划在美国的创造和有规模的发展只是在本世纪70年代之后的事,但美国雇员所有制的历史却可以追朔到18世纪末。当时美国员工所有制之父,AlbertGallatin主张民主不应该仅限在政治领域,而且应当扩展到经济生活中。1916年,SearsRoebuck公司就曾决定用公司的股票来资助雇员的退休金计划。在本世纪20年代,美国曾掀起一次雇员所有制的运动,被称之为“新资本主义”,公司鼓励雇员用自己的积蓄或奖金购买本公司的股票,一方面为公司提供新的资本来源,另一方面激励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到1930年,美国当时约有2.5%的员工购买了10亿美元的公司股票,相当于美国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在80年代初期所拥有的股票额。美国现有的与员工持股计划或雇员所有制相关的组织和机构,在介绍员工持股计划的各种材料中,都以路易斯?凯尔索(LouisO.Kelso)的经济哲学思想和员工持股计划的实践过程为员工持股计划在美国的理论、历史背景,视他为美国员工持股计划的创始人。2、凯尔索的生平及主要著作路易斯?凯尔索是美国旧金山市一位律师和投资银行家,他创建员工持股计划的理论基础被称之为“双因索经济论”。“双因索经济论”在他的不同的著述中,又被称做资本主义理论、资本理论、双因索理论、第二收入计划、混合资本主义等。双因索经济论最早产生于凯尔索在青年时代对美国大萧条、大危机时期的洞察和分析。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凯尔索于二战结束时完成了一部分名为“充分就业的谬论”的手稿。但在当时,美国经济正处于上升时期,1945年的充分就业法案将要正式通过和颁布,这部手稿就被无声无息地束之高阁。直到1958年,在著名的哲学家MortimerAdler的劝说下,凯尔索与阿德勒一起将手稿的精华部分重新整理并出版,即《资本主义宣言》。在这本书中,他们呼吁那些认为已通过混合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成功解决了经济收入问题的美国人,重新考虑和反思劳动资本的收入问题。按照他的理论,生产要素只有两种:资本与劳动。当社会变得越发工业化时,资本要素对生产的贡献要大于劳动。而现存资本主义主流企业制度的主要问题是,尽管所有的工人拥有他们的劳动,但拥有资本,并能够取得资本收入的却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工人在总体上仅能从劳动中获得收入。资本主义制度虽然能够创造出经济效率奇迹,但它却不能创造出经济公平,它导致富人更富,国家财富趋于过度集中。因为凯尔索发现,在美国,当时50%以上的公司证券被1%的人口所拥有,90%的公司资产由10%的人口所有。他因此提出,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所带来的收入增长不应当允许超过一个临界点:使那些无机会获得资本收入的劳动者不能取得基本的生存收入。为保证做到这一点,需要建立起使资本主义所有权分散化的新机制,以便使所有的人都可以既分享从劳动中获得的收入,同时也分享从资本中获得的收入,劳动者的劳动收入与资本收入两者应该结合在一起。1961年,凯尔索和阿德勒再次合作,出版了《新资本主义》一书。该书主要观点:(1)劳动(人的因素)和资本(非人因素)都是财富的创造者;(2)劳动密集型生产自人类文明的初始便开始走向衰退,而资本密集型生产则随着资本投入的增加开始递增;(3)技术创新促使生产资料由劳动型生产部门向资本集密型生产部门集中;(4)工业社会中政治和经济自由化使家庭成员不仅可以消费商品,还可以生产商品;(5)随着劳动密集型生产衰退和资本密集型生产的壮大,所有家庭必将越来越多利用他们的资本参与生产,而逐渐减少靠出卖劳动力获得收入。简单地讲,“失业在高科技经济中是一种自然的现象,是可预见的。资本主义经济的任务并非不惜代价将失业象瘟疫一样制止,它的目标应定位在确保一般的技术性失业落在有承担能力以及自愿失业的人头上。”1967年,凯尔索提出了员工持股计划。他认为利用该计划,能在不剥夺不侵犯原财产所有者利益的前提下,实现财富的重新分配,减少管理和劳动的冲突,抑制工资的膨胀性要求,解放新的资本来源,提高劳动生产率。1974年,凯尔索与当时任参议院财经委员会主席的参议员拉塞尔?朗取得联系,并在接触中不断向朗讲述了双因索经济论的思想,这引起了朗的极大兴趣。朗当时正在领导制定一部有关退休员工收入的法律,凯尔索提出的雇员持股计划的一些内容被相应反映在这部法律的一些条款中,并且在税收、融资上都相应增加了一些有利于员工持股计划的内容。在朗和其他一些支持雇员所有制的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这部法律最终在国会获得通过,即1974年的《退休员工收入保障法》。这是美国员工持股计划的第一部法律,它使得员工持股计划取得合法地位,并成为后来指导和规范员工持股计划最重要的法律之一。3、《民主与经济力量--通过双因素经济开展员工持股计划革命》的主要内容《民主与经济力量》一书是凯尔索和其夫人在1986年完成的又一部重要著作,这部书出版后,分别在1991年、1993年和1996年进行了修订。在该书中,凯尔索正式运用了“双因素经济论”这个术语。“它暗示着劳动价值理论已不再适应现实,尽管它在古典经济学中相当明确,同时又暗含于现代经济学之中;资本工具必须和劳动工具同等视为一种投入要素,因此经济学就被从单一系统转变为双因素系统。”结合本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经济社会发生的一系列变革,凯尔索认为在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以及社会主义高度计划经济被证明失败后,西方经济体系也不是一个成功的模式,它不仅没有铲除贫困,而且现在贫困正向中产阶级蔓延,美国联邦赤字也日益增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越来越多的人无法依靠从事正常工作挣取薪水来供养全家。家庭收入的短缺造成经济中购买力不足。政府也意识到利用税收作为财富再分配的手段来扼制贫困,这种做法现已走入末途,不但财政赤字大,而且也妨害了人们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很显然,现代经济使得人们不能自发地获得现代经济运行规律所要求的消费能力。越来越多的人不能挣得足够的收入来维持财富或过好日子。凯尔索对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经济思想进行了批判和分析之后提出,所有国家,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可以采用员工持股计划这种融资工具来加快经济发展,将政府拥有的财产社会化和民主化,主要靠民间力量自身而不是政府的再分配来建立新的资本主义制度。不能忽视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影响,以为每个人仅靠工作就可以生活得很好,以为贫困可以通过就业而根治,它们没有认识到在发达国家经济里,人们有权力要求过富裕的日子,资本是全工业社会中维持生活水平的核心工具。4、分享经济与员工持股计划在美国,员工持股计划之所以在70年代之后得到较快发展,在理论方面,除了凯尔索的双因素经济论之外,实际上分享经济的理论及有关思想也对促使人们认识和接受员工持股计划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管理科学上,强调参与和民主管理的思想和理论从另外一个角度,使众多公司接受并尝试员工持股实践。其中,马丁?魏茨曼于1984年出版的《分享经济--用分享制代替工资制》一书,在美国引起很大反响。魏茨曼在《分享经济》中以寻求解决滞胀的途径为线索,表达了与凯尔索相似的思想。魏茨曼首先将雇员的报酬制度分为工资制度和分享制度两种模式。与此相应,资本主义经济就分为工资经济和分享经济。工资制度指的是“厂商对雇员的报酬是与某种同厂商经营甚至同厂商所做或能做的一切无关的外在的核算单位(例如货币或生活费用指数)相联系”;分享制度则是“工人的工资与某种能够恰当反映厂商经营的指数(譬如厂商的收入或利润)相联系”。在魏茨曼看来,现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停滞膨胀正产生于工资制度这种特殊的劳动报酬模式”。当务之急是“通过改变劳动报酬的性质来触及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方式,并直接在个别厂商层次上矫正根本的结构缺陷”,因为当今的主要经济问题,从本质上看不是宏观的问题,而恰恰是微观的行为、制度和政策问题。“所需要的工资改革的性质并不十分复杂,基本做法是把工资制度改变为分享制度”,怎样才能现行的工资制度转向分享制度呢?魏茨曼着重指出,首先要利用舆论工具,使分享制度给社会带来的良好宏观经济效果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应当制定一个全国性计划,从社会意识、教育和信息等多方面入手,以便把社会责任感注入劳资的集体协议过程中,使工会、公司和普通公民都了解采用分享制的目的和采用工资制的危害。建立专门的咨询服务机构,并配备专家解释两种报酬制度的优劣,造成赞扬分享制对工资制的社会气氛。其次运用宏观经济手段,鼓励企业实行分享制度。他建议将劳动收入分成两个部分:工资收入和分享收入。对这两个部分在税收上区别对待,对分享收入予以减税。政府应当成立专门的分享制度实施机构,由它来制定分享制度的

美工年度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401(K)计划;养老金;危机

美国是西方较早实行养老金政策的国家,美国的养老金计划多种多样,其中个人储蓄性养老计划最具影响力,在此种养老金计划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401(K)计划。401(K)计划是由企业雇主和雇员共同出资建立的私人养老金计划。其名称来源于1978年美国颁布的《国内税收条例》第401条之K款[1]。该计划具体规定如下,企业为自己的员工设立一个专门的401(K)账户,由企业和员工共同向该账户存款。员工到退休年龄时就可以领取自己401(K)账户的存款。该计划还规定员工可以将401(K)账户的全部资金用于各类投资项目和市场以求个人资产的增值加码。总而言之,该计划给企业和员工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好处。

401(K)计划吸引了一大批像安然公司这样的大型企业,美国大多数企业用该计划取代传统的养老金计划,根据对该计划的分析,它在美国迅速发展并成功运行得益于以下几点:与传统养老金计划相比,401(K)计划有以下优点:第一,公司总体资产额上升幅度大,因为员工会定期给自己的401(K)账户注资,并且将该账户的大多数资金投入企业的某种投资项目或市场;第二,计划成本较低,传统的企业补充养老计划全由雇主出资建立,其成本较高,而401(K)计划是由雇主与雇员共同出资建立,相比之下,后者减轻了企业在养老金计划方面的压力;第三,机动性较强,雇主和员工每年都可确定调整存款额,存款可以在任何时间停止、增加或减少。401(K)计划给企业员工带来的好处更多,包括:1、可投资性。与传统养老金相比,401(K)账户资金具有可投资性,传统企业养老金是按员工个人每月的工资比例来登记的,并不进行养老基金的投资操作。401(K)计划中的投资虽有一定的投资风险,但是这种可投资性使得员工的资金具有增值加码的可能性。2、自动扣除一部分薪酬以便养老。401(K)计划要求从员工的薪资中自动扣除养老存款,这样一来员工退休后的养老就可以得到保障了。3、税前储蓄,延期纳税。企业员工将税前收入存入自己的401(K)账户,就等于减免了当期的个人所得税,而且对存款的增值额也不征当期所得税。这笔存款如在退休前领取,需要支付较高的税额和罚金,而到退休年龄时领取则不需交税。大多数企业员工除非有严重的经济困难,通常情况下是不会在退休前领取自己401(K)账户养老金的。4、企业提供配套资金。企业为自己的员工的401(K)账户提供配套资金。企业为员工设立一个专门的401(K)账户,由雇主和雇员共同向该账户存款,员工每月向其401(K)账户注入不超过自己工资25%的资金,与此同时,企业也按照一定的比例往这一账户存入相应资金。具体而言,员工向自己的401(K)账户注入1美元,那么公司会向该员工账户注入0.25―1美元的配套资金[2]。5、透明度较高。被纳入401(K)计划的企业员工随时可以看到雇主给他们401(K)账户的存款情况,如存款数额、存款日期以及存款明细等。6、投资渠道多样。在401(K)计划资产的投资运用方面,该计划的资产既可由企业集中统一进行投资,也可采取员工个人自主投资,如购买股票、债券、专项定期存储等。如果企业采取集中统一地投资,企业本身势必会承担较大的责任,所以个人自主投资的方式就日益成为美国401(K)计划投资的主要投资方式。按照有关规定,在采用个人自主投资账户时,企业必须为参与计划的员工提供3种以上的投资项目。但通常情况下,实行该计划的企业会为员工“提供2到3种投资选择。7、便携性强。与传统的企业养老金相比,401(K)养老金更具有便携性。如果员工要离开雇主,那么员工的401(K)账户以及账户存款将随员工一起转移。此外,员工还可以将401(K)账户上的存款转移到个人养老金账户或其它符合条件的账户中去。而传统企业养老金计划会伤害到那些频繁换工作的员工或是想换工作的员工,因为传统的企业养老金是按员工个人每月的工资比例作登记的,工作年限越长,工资越高,则养老金就越多。如果员工想去别的企业,那么他是无法带走原公司的养老金账户的。

从以上所列述401(K)计划的优点来看,对于美国的企业,401(K)计划无疑是一项积极的养老金计划,那么,该计划从被实施之日到现在有没有遇到生存危机呢?

对于美国来说,401(K)计划像其他新事物一样,它也是一项摸着石头过河的、难以控制的社会实践,2001年安然破产案的发生就说明401(K)计划的漏洞已经发展到了质变的情况,该案发生之后,美国的401(K)计划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危机频频。鉴于安然破产案的巨大影响,所以本文就以该案为例阐述401K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危机。

策略危机:误将所有鸡蛋放入了同一个篮子。2001年12月,美国安然公司因经营严重亏损宣告破产,其股价大跌,使得该公司的股票持有者损失惨重,而大多数的股票持有者就是该公司员工,该公司员工将他们的“鸡蛋放入了同一个篮子”,他们用自己401(K)账户中大部分存款购买了安然公司的股票,而且公司为员工提供的配套资金也全部以本公司股票的形式注入员工的401(K)账户。安然之所以这样做是考虑到了公司利益的最大化,它想从401(k)中挖掘出潜在的利益点,从上可知401(k)员工们自身没有一个自主进行合理、有效投资的理念,不管是何理由使得员工将大部分401(K)资金投入本公司股票市场,将所有鸡蛋放入了同一个篮子,这对员工来说无疑是自掘坟墓。不管是何理由使得安然破产,使得安然员工既失去工作,又失去养老金,总之安然破产使得401(K)计划黯然失色。

监管危机:软弱的财务监管。实际上,公司的财务监管危机和401(K)计划的黯然失色并无直接的关系。公司的财务丑闻会影响公司的股市甚至公司的破产,而公司的股价下跌和公司破产会直接影响401(K)计划的生存和发展。安然公司破产最直接、最致命的原因是其财务监管的失控。从已披露的情况看,安然公司的盈利作假和财务监管的失控加快了公司破产的步伐,还损害了其401(K)计划内员工的利益,致使员工们的401(K)养老金一去不返。

最后是信任危机,安然公司大多数员工也是出于对公司的信任,才将自己401(K)账户储蓄用于购买公司股票,这也就意味着员工们也相应地承担股票下跌甚至股市崩盘的风险,相对于其他的投资项目和市场,股票的投资风险较大。安然破产使得401(K)员工的养老金一去不返。最令401(K)计划失色的是安然公司高层的自私自利与腐化无能,在2001年安然公司股票一路狂跌期间,安然曾阻止员工出售本公司股票,而该公司的数名高管在股市崩盘之前就已出售大量股票。公司高层的这种腐败行为,使得普通员工损失惨重。试想如果安然员工早知道本公司的401(K)计划会有失败的一角,如果公司对401(K)提款管制较松的话,员工更愿意办理提前取款和提前消费。安然破产之后,其401(K)计划内的员工均遭到失去工作和养老金的严重的损失。从某种程度上讲,人们会认为401(K)计划毫无信誉可言,401(K)计划亟待于改革。

2001年联邦政府通过的“经济增长与减税协调法案”[3]规定,从2002年开始,对职工养老金进行改革,其主要目的是加强私有雇员退休金计划在美国整个社会养老体制中的作用。该法案对美国私有雇员退休金计划做了重大修改。依据该法案,从2002年开始,401(K)计划的参与者将获得更多的优惠。在2002年8月27日,由美国总统布什签署并开始实施的企业改革法案[3]中,对企业养老金计划的管理作出了更加严谨的规定。

综上所述可知,401(K)计划本身就是一项积极的养老金政策,它的出台是当时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所致,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该计划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不仅要求严格的财务监管,而且要求分散性的投资方式等。总之就是要求该计划能紧跟社会的发展,与其实现同步化。401(K)计划在实践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危机这是在所难免的,如果将它括入整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再与其他国家的保障制度相比,401(K)计划与英国的济贫制度以及中国的企业年金制度具有相似的实践经历,英国的济贫法案曾在工业革命期间就因不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而危及频频,连续修订了三次。401(k)计划是现代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所以无论它存在何种危机,它都会不断革新,都会与现代化社会发展同步。(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1]赵青:401(k)计划黯然失色,中国科技信息,2002年第2期,第183页。

[2]刘琳等:美国401(k)养老金计划介绍,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第99页。

美工年度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沃尔玛的固定工资加利润分享计划

1962年美国沃尔玛公司创立于美国西部的一个小镇,1991成为美国第一大零售企业,2001年以后连续名列世界5∞强第一的位置,2002年销售额达到2465亿美元。沃尔玛公司有折扣商店、仓储商店、购物广场和邻里商店四种零售业态,店铺4694个,员工人数约100万人,分布在全球十余个国家。如此庞大的企业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地运行,与其实施的员工薪酬制度有着重要的关系。沃尔玛的薪酬制度是:固定工资+利润分享计划+员工购股计划+损耗奖励计划+其他福利。

沃尔玛公司不把员工视为雇员,而是合伙人(associate)。因此,公司的一切人力资源制度都体现这一理念,除了让员工参与决策之外,还推行一套独特的薪酬制度。

沃尔玛的固定工资基本上是行业较低的水平,但是其利润分享计划、员工购股计划、损耗奖励计划在整个报酬制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利润分享计划:凡是加人公司一年以上,每年工作时数不低于1(则小时的所有员工,都有权分享公司的一部分利润。公司根据利润情况按员工工薪的一定百分比提留,一般为6%.提留后用于购买公司股票,由于公司股票价值随着业绩的成长而提升,当员工离开公司或是退休时就可以得到一笔数目可观的现金或是公司股票。一位1972年加人沃尔玛的货车司机,20年后的1992年离开时得到了70.7万元的利润分享金。

员工购股计划:本着自愿的原则,员工可以购买公司的股票,并享有比市价低15%的折扣,可以交现金,也可以用工资抵扣。目前,沃尔玛80%的员工都享有公司的股票,真正成为了公司的股东,其中有些成为百万和千万富翁。

损耗奖励计划:店铺因减少损耗而获得的盈利,公司与员工一同分享。

其他福利计划:建立员工疾病信托基金,设立员工子女奖学金。从1988年开始,每年资助100名沃尔

玛员工的孩子上大学,每人每年6000美元,连续资助4年。

沃尔玛通过利润分享计划和员工购股计划,建立员工和企业的合伙关系,使员工感到公司是自己的,收入多少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因此会关心企业的发展,加倍努力地工作。不过,这种薪酬制度也有局限性,对于那些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的员工来讲,他们更关心眼前固定工资的多少,而非未来的收入;对于处于成熟期的企业来讲,利润增加和股票价值的升值主要不取决于员工的努力,股票升值的潜力很小,这样就会使利润分享计划和员工购股计划不会为员工带来多少利益。利润分享计划和员工购股计划最适合成长性、发展型零售企业采用。

二、诺德斯特龙的单一销售佣金制度

诺德斯特龙(nodstrom)是世界著名的百货商店,主要经营服装和鞋类商品。2002年,店铺数量达到175家,实现销售额近60亿美元,位列美国零售企业第37位,它以优质的服务而闻名于世,被称为世界上服务最好的商店。是什么制度使员工向顾客提供最满意的服务呢?其核心就是销售额提成或是佣金制度。

诺德斯特龙的基本理念是:总裁为部门经理服务,部门经理为导购员服务,这样才能保证导购员为顾客服务。顾客被员工视为最尊贵的客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就是保证他们满意。

诺德斯特龙的薪酬制度是最为简单的,就是对全员实行销售额的比例提成制度,这是员工薪酬的全部,员工没有固定工资。员工不属于商品部,属于顾客,它可以引导顾客买鞋后去买服装,买服装后去买化妆品。对于不同商品,员工销售的提成比例不同,服装6.75%,男鞋825%,女鞋9-10%,童鞋13%.诺德斯特龙公司成功地运用了销售额提成制度,这在全球零售业当中是极为少见的。这使员工的经营业绩直接与自己的收益挂起钩来,他们每天根据自己的销售额就能知道自己当天的收入是多少,这比沃尔玛的利润分事计划和员工持股计划更现实、更公平,因此大大地调动了员工服务的积极性,在百货行业平均纯利率在4%左右时,诺德斯特龙曾经达到10%.尽管销售额提成制度在诺德斯特龙取得了成功,但它的局限性也是相当明显的。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可能导致员工向顾客推销他们并不需要的产品,使顾客产生反感;二是使员工之间产生恶性竞争,互相拉抢生意,破坏公司形象;三是使高峰时间上班的临时兼职人员得到更多的销售额提成,挫伤固定员工的积极性。诺德斯特龙成功运用销售额提成制度,是因为它已经形成了顾客服务和员工激励共同发展的企业文化,否则其劣势很难避免。

三、梅西百货的小时工资加销售佣金制度

梅西百货是美国的高档百货商店,主要经营服装、鞋帽和家庭装饰品,它同诺德斯特龙一样,以优质的服务赢得美誉。其公司规模虽然不是很大,但在美国和世界有很高的知名度。

梅西百货的基本理念是:顾客是企业的利润源泉,员工是打开这一源泉的钥匙。商品部门不同,要求的顾客服务不同,因此应该有不同的薪酬制度来启动员工这把钥匙。

梅西的薪酬制度可以归纳为:小时工资加销售额提成,但不是将两种制度用在同一位员工身上,而是用在不同的员工身上。家具、男士订做服装、鞋类一直实行销售额提成制度,因为这些商品的销售业绩与员工的努力关系极大。而对于其他商品则实行小时固定工资制,因为这些商品的销售业绩与员工的努力关系不大。

总之,零售企业成功的薪酬制度,是适合的薪酬制度。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商品部、不同的文化,要求有不同的薪酬制度与其相适应。盲目照搬、片面模仿,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固定工资、销售提成、奖金、福利及享受股票购买权等方面的合理组合。

零售企业利润的增加主要来源于销售额的增加和成本的减少,二者都与零售员工的积极性和成本息息相关,而员工的积极性和成本又与报酬制度紧密相连。因此,选择一种适合自己企业的薪酬制度至关重要。

美工年度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字:401(k)计划 公司股票 经济危机 改革

作者简介:张,(198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项仲韬,(1984―),男,浙江海宁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劳动经济学专业研究生。

一. 美国养老金401(k)计划的简述

“401(k)计划”源于美国1978年修订的《税法》第401(k)段条款,具体是指符合《税法》401(k)段条款规定并经美国国税局批准可以享受延期纳税优惠的一种DC企业退休金计划。20世纪80年代初期,401(k)计划一经通过,就迅速被许多企业采用并代替了传统的DB计划。如今这一计划己成为美国养老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401(k)计划的特点:

1.享受税收优惠:个人所得税在美国的国家财政收入和个人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如果一个雇员参加了401(k)计划缴费就可以获得延期纳税的优惠,实际上等于增加了个人的实际收入。

2.自主缴费选择:员工可以自己选择缴费金额,而且计划允许的缴费金额又高于其它退休计划,雇员还能额外获得雇主的配比缴费,这些都有利于个人退休金的积累。

3.灵活专业的投资理财:401(k)计划的退休资产由员工直接管理,自行决定投资方式。这同时意味着相应的责任与风险的转移。既可以购买高风险股票以争取最高收益,也可以购买保值型产品以保证退休资产的安全。

4.便携性:相比于确定给付计划(DB)――规定了雇员只有终身受雇于一个雇主才能获得DB计划承诺的退休金的全部。401(k)计划弥补了这项不足。员工无论跳槽与否,他的401(k)账户中个人缴费部分及已受益的雇主缴费部分都归本人所有,不受雇主控制。

5.允许提前用款:401(k)计划则允许雇员在面临意外事件急需用钱的时候从自己的401(k)账户中提款。

6.简便的参与方式:缴费采用自动扣除方式,即雇主直接扣除雇员工资的相应金额并将其转入员工401(k)个人账户。

二.401(k)计划存在的系统性问题

尽管对于企业和雇员来说,401(k)计划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伴随着它实行的时间的加长,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企业为了享有税收优惠,吸引并留住人才,往往鼓励员工购买本公司的股票。企业主管也乐于推销这种投资组合,以安然案为导火线,养老金过度投资于公司股使得员工对雇主的依赖程度加大。一旦企业破产,员工就会像安然雇员那样遭受重创。这是由于401(k)本身推行的政策激励机制而产生的问题。

另一方面,伴随着美国婴儿潮一代人以超过59岁,可以自由取回401(k)资金,而加入计划的年轻人又有减少的趋势。这将使基金公司退休资金的净流入继续下降。

三.在经济危机下的401(k)计划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一).401(k)也是助长金融市场泡沫的诱因

美国改革养老金计划而推出401(k)计划,使得大量过剩资本得以推动风险投资。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美国除了有一些以产品为主的全球贸易以外,还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体。1979年,卡特政府推出401(k)养老金计划,允许用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投资。这一政策激活了美国人数十亿美元的沉睡资本,推动了风险投资业的迅猛发展。从l980年至2002年,风险投资行业44%的资本来自养老保险基金。通过私募股权基金、对冲基金等多种渠道,中小型风险投资企业获得了充分融资。为今天的美国金融危机提供了资本来源。

(二).2008年的经济冬天也冻结了401(k)的美梦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不断升级演化,以雷曼兄弟破产为标志,成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次贷危机的连锁反应,致使美国股市应声大跌,多家金融机构遭受损失。其中美国股市的大幅蹉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的投资一去不回,参与到401(k)养老金计划的美国人一夜之间失去了养老的依靠。

美国第三季度经济出现0.5%负增长,而进入第四季度以来金融市场形势急剧恶化则预示着经济前景更加不容乐观。从股市情况来看,第三季度纽约股市道琼斯、标准普尔和纳斯达克指数跌幅分别为4.4%、9.0%和9.2%,而仅10月份一个月,三大股指跌幅就分别高达15.4%、18.0%和18.4%。

2008年摩根大通公司经济学家埃比尔?莱因哈特说:“第三季度经济下滑预示着未来将出现更糟糕的结果。我们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第一季度美国GDP按年率计算将平均下跌3%,成为1981至1982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衰退。”

由世界最大的信用保险机构德国安联的报告表示,2009年的公司倒闭数字将创下纪录:美国6.2万家。实际上今年已有4.2万家。

如图1所示,经济的不景气,企业的贷款的缺失,都造就了高失业率。克莱斯勒(Chrysler LLC)、默克公司(Merck & Co. Inc.)和雅虎(Yahoo Inc.)、施乐公司(Xerox Corp.)、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 Corp.)和装瓶企业Coca-Cola Enterprises Inc.均作出裁员决定。

有关经济学家还预计,至今年年中,美国的就业人数每月将约减少200,000人,这很可能意味着失业率将推高至7%或8%,超过美国上次经济低迷时期6.3%的最高水平。

401(k)计划作为美国养老金体系的重要支撑――目前,全美超过80%的家庭参加了这一计划。多数401(k)计划将资金投资于美国股市。据报道,大约有将近2万亿美元的个人养老金在目前这场金融危机中蒸发。怎样消除危机感、如何维护养老金体系的安全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购买本公司股票的成本―收益分析

特别对于在401(k)计划中,大量购买本公司股票的那些雇员,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企业破产或股票市值大幅缩水都是等于退休金的消失。

实际上,在安然案后,先后几家大公司破产,美国对于401(k)计划中对于本公司股票的购买已经进行监督检查。

最近几年,很多国外学者也对在401(k)计划进行研究。如在401(k)计划下,退休金的相对充足(比较DC计划)(Even and Macpherson, 2003a;Samwick and Skinner, 2004);以及针对美国人的惰性和提前消费的习惯而提出的对于计划制度的设计的重要性(Choietal., 2001; Agnew et al., 2003)等等。实际上,公司愿意诱使员工购买公司股票是对于一种潜在福利成本的弥补,又或者说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公司不会采取不能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方式来弥补员工。从个人角度分析,一个益处就是相对于其他养老金计划而获得的潜在税收优惠。从公司的观点来看,提供给员工股票的方式会节约管理成本,推动雇员享有的所有权提高,在支付股利时会减少公司税收支出。这些潜在收益意味着很多公司会更喜欢将缴费用于购买公司股票,因为这样做的成本更低。

有数据显示,美国很多知名大公司都将其大部分的401(k)计划资产投资于本公司的股票,如宝洁公司这一比重达96%,戴尔计算机公司为88%,麦当劳为74%等等。Markowitz (1952) 和Sharpe (1964)认为雇员的股票投资应该是多样化的。

有研究也表明,员工投资股票是一种理,在一定情况下比多元化投资获利更多。然而作为风险规避或中立的雇员在经过深思熟虑后,选择的股票单或委托投资公司进行的理性投资,也未必会预测到金融危机引发的股市大崩盘所带来的血本无归的痛楚。

(四).401(k)未来发展改革方向

401(k)养老金计划制度本身是具备其优越性的,但在实施的过程中问题重生,特别是对于在后工业时代,企业生存的环境变得复杂而不确定,企业不愿意背上为员工养老的包袱,于是将这种风险和负担转移到员工身上,仿佛有种自决命运的感觉,然而大多数投资于本公司的股票,或者投资低增长、低回报率的品种上,又或者超前消费的理念已经让他们在每次跳槽后早早的将这笔钱提前花掉等等。

实际上美国政府为了修正它,正在补救,对于员工的退休收入置于风险暴露中,加强了对它的监管。2002年《企业改革法》规定如果企业因某种原因不允许员工出售个人账户中的本企业股票,必须提前30天通知员工,而且在禁售期内,企业主管也不得出售自己持有的本公司股票;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加强了对会计、审计中介机构的监管。然而由于系统性的问题,和金融危机的外因使得一切看上去是那样的徒劳。

改革之路任重道远,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革:

1. 政府对于401(k)计划中,账户资产投资于主办企业股票的数量进行限定。

2. 虽然不需要员工要受雇用于一个企业长时间才能得到养老金,但应该限制他跳槽后便可以提走的时间。

3. 对于关键的税率优惠问题要进行改革。为了节约成本,减轻税率支出,所以很多企业和个人才会选择购买本公司股票。

4. 对于如何控制投资风险的问题,事实上,任何人都不能保障投资的高回报和高增长率。应该对401(k)计划中的个人账户的钱建立担保(补偿)机制,以便在遭遇金融危机这样始料未及的事件时,也不至于血本无归。通过基金保证公司来运作,甚至可以选择再保险的方式(但是投资不一定再保险),国家一定要参与进来,这不应该再是全部市场化的操作,特别在金融市场泡沫破裂后,要由政府的干预才行。

5. 美国现在的高失业率和中小企业的倒闭、大公司的破产,已经产生另一个问题,就是没有钱存在账户里,因此新任总统奥巴马也提出要为中小企业贷款,国家做信用担保,来扶植中小企业的发展。因为现在问题的严重性,不仅是养老问题,更是当下的生存问题。

这是一场席卷全球的危机,这让人们更加正视遗忘就存在的问题,因为它变得让我们切身感受到生存的危机。金融危机也是正是401(k)计划改革甚至退出历史舞台的契机,让我们用新的创造来完成它的灭亡。当养老不再让每个人为难,也是美国的自由平等理念才真的实现,而这正是新一任美国政府将面对的难题。

参考文献:

[1]Shlomo Benartzi. Excessive Extrapolation and the Allocation of 401(k) Accounts to Company Stock.THE JOURNAL OF FINANCE・VOL LV1,NO5・OCT 2001.

[2] David Rajnes. An Evolving System:Trends in Defined Benefit and Defined Contribution Plans. EBRI Brief Issue・ Number249・September 2002.

[3] 李春玲. 《美国企业年金制度变迁研究》.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7年4月.

[4] 肖岩 丁刚.《投资股市损失惨重 很多老人不敢退休美养老基金忙着补漏洞》.《环球时报》.2002年8月29日.

]5] 林羿. 《美国的私有退休金体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