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秋节作文结尾

中秋节作文结尾

中秋节作文结尾

中秋节作文结尾范文第1篇

关键词:汉宫秋月;陈隋;刘德海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华夏艺术源远流长。琵琶演奏艺术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沉积,留给我们的是一笔丰硕的文化遗产。刘德海新编《陈隋》是对曹安和演奏谱《汉宫秋月》的“古曲新弹”,是以叙事曲的手法向人们讲述南北朝时期陈、隋两朝宫女的平淡、无望的生活,刘德海创新之意的关键就在于此。

1 整体结构分析

由于刘德海改编版的《陈隋》原型是曹安和演奏谱的《汉宫秋月》,它们的作品结构是基本相同的,并且与清商大曲的结构有相似之处:

曲目 结构

清商大曲 艳 曲 趋或乱

汉宫秋月 第一段 二、三、四、五、六段 尾声

陈隋 引子 一、二、三、四段 尾声

清商大曲是在六朝时期由汉魏的相和大曲发展而来,是一种有歌并且带有乐队伴奏的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汉宫秋月》和《陈隋》都能领略到歌舞的场面,二者在作品的结构、风格、乐曲的发展手法、都是基本相同的:保持着原来的A羽调式、多段体的结构和变奏的发展手法。在此基础上,刘德海对作品进行大胆的创新。首先在篇幅上进行了缩减:《陈隋》是由引子、一、二、三、四段和尾声组成的,并在各个段落中有所变化和删减;《汉宫秋月》则篇幅较长,包括乐曲开始、发展的六个段落和尾声。

《陈隋》的引子是根据《汉宫秋月》的第一段改编而成,其曲调基本相同,简略了相似的最后七小节,使艺术语言更加精炼、结构更加清晰。

《陈隋》引子谱例:

引子可以看成是由两个乐句组成的非方整型乐段,前七小节是一个乐句,而这一乐句与《汉宫秋月》的材料是完全一样的,但对于只有五小节组成一个乐句的《汉宫秋月》来讲,这一句则是通过拖拍和增加音符对乐句进行节奏的拉长,使一开头的叙事音调更加饱满、有遐想的空间。经过8、9小节的小连接之后,第二乐句材料基本相同,在乐句发展上,《陈隋》则本着精炼、压缩的原则,将《汉宫秋月》的18~22小节删除,直接在主音上结束本段落。

2 演奏技法处理分析

刘德海版的《陈隋》与曹安和演奏谱的《汉宫秋月》相比较,新版出现最多且最明显的就是左手的“推、拉、吟、揉、滑音、打音、擞音”等频繁使用。在文曲中,这些技巧的使用本身就较为频繁,通过这些技巧手法可将作品更形象化,体现出文曲的阴柔和层次感。新编《陈隋》在进入第二段开始主题变奏的时候,这些演奏技巧便应用于其中,而在四段和尾声应用得最为频繁。尤其是打音和擞音的交替出现,“打、擞”都属于虚音,左手技巧与右手的弹拨相互交织,形成虚与实的对比,使音乐更形象生动,色彩更丰富。尤其在尾声部分,《汉宫秋月》中是用的弹、挑、轮指来平稳的将作品进入尾声并结束全曲,改编版《陈隋》却用了两层技巧来诠释:上层是用左手的打音和擞音交替进行来演奏主旋律,下层是用右手对二、三、四弦空弦之间来回拨,旋律流畅、空旷。

在《陈隋》第一段28~32小节出现了хххх类似于打节奏的符号,这在琵琶作品中是很少出现的,这个技巧在《汉宫秋月》中是没有的。刘德海在此基础上,给本乐句又加了一层节奏型。

用左手的打、擞、吟完成主旋律的演奏,右手大拇指腹抵在四弦二十四品处,中指根据节奏来弹四弦,仿佛是木鱼在敲击。刘德海加入此技法,其主要意图还是忠于传统。在封建时期,随着宫中艺妓年龄的渐长,就会把她们安排到寺院修道。因此,先生在这一乐句中加上类似于木鱼的音效,更现实的反应了当时艺妓们的生活。

3 传统作品演奏的“古曲新弹”

刘德海先生对于“古曲新弹”是这样解释的:“以‘与古人对话方式’之‘新’弹。所谓‘传统精神’是中国古有传统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传统二者融合。”“古曲新弹”并不是当今社会中演奏者对乐器演奏的一种特殊现象,它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传统乐曲演奏发展的普遍现象。

琵琶曲《陈隋》作为传统音乐经典之一,凝聚了代代演奏家们的艺术热情与创造力,它的艺术生命力将顺应时代的发展永无止息。当“现在”成为“历史”后,人们在继承的同时也会有所创新,在传统的基础上求发展,在发展中不背离传统。尊重历史,创造历史,继承传统,发展传统,这当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中秋节作文结尾范文第2篇

【最新关于中秋节的对联精选】

上联:今秋闻香桂,香桂八月香

下联:明朝奔圆月,圆月中秋圆

上联:碧海青天,嫦娥应悔偷灵药

下联:银汉良宵,织女无怨下凡尘

上联:孤峰只影悲万古,今古一幽情

下联:夜市千灯映皎月,人月俩团圆

上联:少年游虞美人,相见欢花心动

下联:杨柳枝柳梢青,沁园春绮罗香

上联:碧空月圆逐花影,龙灯笑舞闹中秋

下联:荷塘清波鱼戏水,莲叶婆娑庆团圆

上联:满地月如霜,秋似水,天涯人思乡

下联:漫山枫胜火,蝉噪静,孤舟客断肠

上联:千重远山万重水,十分相思百分念

下联:三秋桂子十里荷,一轮明月两地心

上联:蝶恋花木兰花解语花,一从花开满庭芳

下联:江南柳宛溪柳楼下柳,杨柳枝头柳梢青

具有历史典故和传说,有关与“中秋月”这个主题佳联

“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这是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写的对联。相传,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宇长老出对子难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对出了下联,历史上称“生题死对”。与此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一群书生在中秋节欢聚一堂、饮酒赏月,其中一秀才出上句,让大家对下联,结果无人能对。到除夕夜,这群书生又相聚饮酒守岁,还是那位秀才对出下联。中秋夜出句,除夕夜成对,被称作“中秋出句年尾对”。

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有一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有人以为是绝对,后来曼卿对“月如无恨月常圆”,可谓天衣无缝。

过去,一夜分为五更,两小时一更;古称秋季三个月为“三秋”,即初秋七月(孟秋),中秋八月(仲秋),晚秋九月(季秋)。这一联是明代大学士杨廷和(1459—1529)父子的杰作。相传杨廷和8岁那年,有一次,他父亲与客人对饮到深夜,出上句让客人对,可是无人对出,在一旁的小廷和随即应对,语惊四座。冬至冬冬至,每冬先寒节而至。月明月月明,按月以圆时愈明。

清朝有个才子施伯雨,自幼聪颖敏捷。有一年中秋节,其父携其出游,夜宿临江一楼。翌晨黎明入山,宿雾未霁,适有其父一文友同游,遂出上句:“山径晓行,岚气似烟,烟似雾。”让小施续对。小施当即对出:“江楼夜坐,月光如水,水如天。”用水来比喻月光皎洁明亮之色,真是联功不凡!

清代徐稚小的时候,老师出上句,他对出下句。“月明”指每月十五,有时也用来指“中秋”与“冬至”相对,此联如下: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相传,清朝时广东东乡的才子宋湘,在一年的中秋之夜仰望明月时,吟得一句上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抓住了农历每月月半便月圆的客观规律这一特点。但他苦思冥想,就是拟不出可相媲美的下联,直到当年年底除夕夜晚,想到明日是新年的头一天,触动灵感,才写出下联:“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上下联珠联璧合,文采互映,从而成为传世佳作。下联也同样揭示了一个符合客观规律的问题,即除夕这一天,是一年的年尾,明日就是第二年的年头,每一年都是年尾紧接着年头。

清代,有李北水和张南月于中秋登楼赏月。李北水眼望北斗出上联:“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上联巧妙嵌入“北水”之名。张南月忽见楼顶孤雁飞过,对出下联:“南楼一雁,月中带影一双飞。”下联嵌入“南月”之名,异曲同工,回味无穷。

明末清初的戏曲理论家李渔有一次游览扬州桃花庵,好客的方丈与李渔同登绎经台赏月。两人兴致勃勃,边赏月边作对。方丈道:“有月即登台,无论春夏秋冬。”李渔对:“是风皆入座,不分南北东西。”方丈又出上联:“天尽山头,到了山头天又远。”李渔对:“月浮水面,撬开水面月还深。”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一经诗化,便使人感到格外优美。

江苏扬州瘦西湖中小金山岛上,有清初所建供人们月夜赏景的“月观亭”。有一年中秋,清朝著名的诗人、书画家郑板桥游览于此,手书一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此联形象、贴切,充满诗情画意,后人把它刻在柱子上,为瘦西湖增添了秀丽的风景。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自幼聪明过人,抱负不凡。16岁那年的一个晚上,月上中天,老师即景生情出一上联:“雨过月明,顷刻呈来新境界。”让他应对。李自成望着一轮皓月,想起当时一片腐败的朝廷,随即对道:“天昏地暗,须臾不见旧江山。”对仗之工整,蕴意之深长,令人佩服不已。

明末清初,作家、戏曲理论家李渔游江苏扬州桃花庵时,庵中方丈好客,邀李渔同登绎经台赏月。两人兴致勃勃,边赏月边作对。方丈道:“有月即登台,无论春夏秋冬。”李渔对:“是风皆入座,不分南北东西。”方丈又出上联:“天尽山头,到了山头天又远。”李渔又对:“月浮水面,撬开水面月还深。”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一经诗化,便使人感到分外的生动、优美、迷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那最圆、最亮、最大的中秋之月来临时,往往使宝岛台湾同胞思乡伤怀。原国民党“总统府”的俞大维先生曾书一联:“母亲泪落吴江冷,望月魂归蜀道难。”抒发了台湾同胞思乡念亲和回归故里的强烈感情,同时也表达了台湾同胞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愿望。

据说,有一年中秋夜,苏小妹随兄东坡及佛印和尚泛舟赏月。小妹出上联:“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波心千佛子。”佛印和尚望望圆月后对道:“一个美人映月,人间天上两婵娟。”最妙的是把苏小妹倒映在水中的窈窕身影描写出来了。

清代,有李北水和张南月于中秋登楼赏月。李北水眼望北斗出上联:“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上联巧妙嵌入“北水”之名。张南月忽见楼顶孤雁飞过,对出下联:“南楼一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下联嵌入“南月”之名,异曲同工,回味无穷。

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在童年时就很有才气,但是他很调皮,曾与同伴去偷摘桃子吃。有一年中秋节他与小伙伴在一起赏月时,童友吟一上联戏笑他:“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文思敏捷的郭沫若看看中秋圆月当即回敬:“他年攀桂登月宫必定有我。”一来一往针锋相对,对仗工稳自然,真是“天生的一对”!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每逢中秋月圆之夜,海峡两岸不知有多少离散的亲人仰望明月,勾起盼统一、思团聚的切切之情。有一去台人员中秋撰联思亲:“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联语中的“地月缺”隐指人不团圆。中秋节乃除夕、元宵之后的中国人的又一团圆节,每逢佳节倍思亲,谁不盼望天上月圆,家人团圆呢。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中秋节作文结尾范文第3篇

【关键词】音乐 钢琴曲 《平湖秋月》 演奏技巧

《平湖秋月》这首乐曲散发着深厚的中国民族特质,20世纪70年代著名作曲家陈培勋将此曲改编成钢琴独奏曲。他不止改编了原曲调表现力,同时把钢琴的多声部优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加以运用变幻多彩的节奏织体,把乐曲展现得更加精细优美,让这部作品成为了民族钢琴曲的精品之一。

一、《平湖秋月》的音乐分析

(一)《平湖秋月》的结构分析

《平湖秋月》这首钢琴曲围绕着核心旋律发展段落划分并不明确,整首曲子共分为26个小节,分别由引子、第一段、第二段、尾声4个组成部分,具有不断展开、不断推进的特点。

乐曲分句自然,乐句有长有短,如散文一样形散神不散。在这个部分中,从第1小节至第2小节的前两拍均为歌曲的引子,从第3小节到第9小节是乐曲的主旋律的第一段,这一部分充分表现出歌曲的主要旋律。从第3小节的第三节拍起,为了更好地表现出右手的琵琶旋律,左手演奏出铿锵有力的三十二分音符,让人体会到了空灵缥缈的境界。从第10小节开始为第二段,乐曲结构有了不同的变化,演奏手法也有了区别,更丰富的乐器声加入了进来。右手的音型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由三十二分音符变成了六十四分音符,让人体会到了更加丰富的情绪。第二段的旋律一直徘徊在左手的中、低音区,钢琴特有的厚重的中低音的加入使得乐曲越来越丰满。第14小节和第15小节的旋律通过右手快速演奏出,而同时左手也配合演奏,中间部分是伴奏。第18、19小节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在这里得到尽情地抒发。22小节的感叹语气,激动的心境归于平和。23至26小节是尾声部分,一个空明悠远的尾声,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渐弱的颤音好像笛声或箫声渐行渐远,让人沉浸在一种虚幻、缥缈的境界中。

(二)《平湖秋月》的音色分析

《平湖秋月》是中国典型的追求高而远的意境的作品:幽静、雅致。乐曲开始的引子部分是整首乐曲风格的中心定位,和弦略微突出,速度平缓,利用踏板来使和弦持续不断。右手三十二分音符细致周密的音型要弹得均衡并且具有流动感,以免破坏乐曲幽静、温婉的气氛。

在弹奏具有琶音和弦特色的主题旋律时,琶音要弹得清晰而急速,突出高音,使声音清晰而透明。弹奏时,胳膊、手腕稍扬,突出小指的旋律音。这样的声音悦耳清秀,气息连绵悠长,犹如天籁般纯净明澈,把人们带入月照平湖的艺术境界。从第2小节第3拍开始,右手的旋律音用琶音和短倚音模仿高胡的音色。

高胡的音质柔美纯净、音色高亢明亮,有很强的曲牌性。演奏中要特别注意左手的动作,密集的三十二分音符必须贴键弹奏,这样才能使乐曲流畅活泼起来。引子部分踏板的使用也至关重要,要踩长一些,使和弦持续、波状琶音音型连贯起伏。演奏完第9小节后,还有右手的六十四分音符的连续伴奏,左手用指面触键,采用高抬指、慢下键的办法,配合手臂的推动来获得浑厚和歌唱性的音色。第13小节最后半拍的分解八度,采用吊臂的办法,弹得厚重又准确。

结尾的颤音像是琵琶的轮指,在音色上似笛似箫,弹奏时手指贴键,积极灵活但动作要小。最后几个相隔在5个八度的跳音,力度逐渐减弱,渐行渐远,结尾处的几个长音,手指触键后马上离开,柔和自然,意味淡雅。

(三)《平湖秋月》的演奏速度分析

中国民族乐器演奏时具有即兴性或“随意性”。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演奏也不能按乐谱标注的速度机械地执行,而应随着乐曲自身的抑扬顿挫、作品情绪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在第二次创作中展现的“以人为本”的美学思想。

从《平湖秋月》的谱面上看,整首歌的速度的标注是慢板,每分钟52拍,节奏较为规整。如若按照乐谱上固定的拍子弹奏,音乐将机械化,并且表现不出作者想要表达的音乐理念,应恰当处理好节奏的自由伸缩,根据旋律的语气来表现音乐,必要时可延续或缩短某些音的时值,从而更加灵活地展现音乐的魅力。

(四)《平湖秋月》的韵味分析

中国钢琴音乐通过韵味来区别于西方钢琴音乐。知名钢琴家周广仁曾说:“弹中国曲子要有韵味、有联系,要和中国的传统结合起来,表现出中国的美学特征。”其中的“韵”包括两种:一种是声韵,一种是气韵。

声韵在音乐上表现得十分重要,直接影响到音乐的发展与表现。《平湖秋月》是一首典型的中国民族音乐,既饱含江南音乐华丽清高的韵致,又具有广东音乐独具个性的旋法特点与装饰音型,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西湖“江天一色无纤尘”的优美景致,并且充分表现出中国古老文化中的“虚”“空”境界。在演奏时,要注意分寸感。演奏曲目的引子时,内心要平静如水,手指柔和触键,使安静、悠扬的音乐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演奏中要利用手臂、手腕、手指的灵活变化,模仿高胡、古筝、扬琴、琵琶等民族乐器的音色,表现出月光下平湖晶莹的色彩。

人们在音乐中表现出精神面貌和整体风采,称之为音乐气韵。气韵在钢琴演奏中有着很大的重要性,是弹好一首钢琴曲的灵魂。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赵晓生说:“演奏中国钢琴曲《平湖秋月》在音乐处于无声状态时,特别需要用气息将其连贯,表现出此时无声胜有声。如22小节,虽然有一个十六分音符的休止符,但声断气息不断。先踩住右踏板,等声音渐渐消失后,再奏出感叹语气的小字二组的fa音。”演奏《平湖秋月》时,在气息上要融会贯通,触键上多用指面肉多部位,下键深浅有度,配合踏板的使用,才能充分展现出民族音乐的韵味。

二、《平湖秋月》的民族特色分析

(一)旋律上的民族特色分析

在中国音乐作品中,最能表现出中华民族特色音乐的是旋律。此曲的旋律以五声调式的音阶为基础,从而形成主要旋律,自由伸展,连成一气。由于旋律线中常有的六度跨越,主题旋律线又是上升趋势,音乐线条开阔明朗,同时大部分旋律进行在高音区,音色干净,勾勒出一幅月与湖交相辉映安静平和的画面,给人以无限美感。

《平湖月秋》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乐句和乐段的尾部能够体现出音乐的中心思想,在发展变化的每一个乐句或乐段的开始,乐曲的音乐长度有一些即兴性,旋律线的出现显得自由,没有西方音乐的框架局限。作曲家精心构思乐曲的发展方向,乐曲的灵魂在于可以在月光下捕获月光和月的夜晚,详细地描写了平湖水面上不同的风景和感受。

(二)音色上的民族特色分析

陈培勋在《平湖秋月》中将广东音乐的主要乐器高胡和辅助乐器扬琴、古筝、长笛的演奏技巧和声音特性用钢琴模仿得惟妙惟肖。通过在钢琴上用琶音和短倚音来演奏出的高胡滑音,用钢琴的颤音来模仿箫的声音。用左手的震音演奏出颤音的效果来模仿扬琴,右手高胡的滑音通过短倚音来模仿,左手的震音与右手的短倚音互相配合运用,从而散发出广东音乐的韵味,使得民族五声调式的感觉更加浓郁。

(三)曲式结构上的民族特色分析

一个好的框架结构可使音乐作品丰富形象,所以音乐作品的基本框架是结构。《平湖秋月》的曲式结构,根据中国传统音乐的编曲方式和结构特点,不断前进、不断发展,在音乐的行进过程中,渐变发展,分句自然,长短有致,像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塑造了一幅素月幽静、晚风轻轻吹拂安静平和的月夜美景,具有中国器乐音乐的结构特点。

(四)和声上的民族特色分析

一首好的钢琴作品需要优美精良的和声配置,钢琴是最能体现完美和声的乐器。中国作曲家运用中国的民族音乐风格,来体现中国的民族特色。

这首乐曲毕竟是改编曲,演奏乐曲的工具又是西洋乐器,融入一些西方和声学技术是不可避免的,如乐曲中经常使用西方音乐中使用的旋律:Ⅳ和Ⅶ级。此外,乐曲使用不完整的和弦,省略三音。在功能和声方面,作品为了反映民族特色,利用四六和弦来强调VI级音。通过这种编曲方式,在声音方面不仅保留了民族特色,整首乐曲采用古典的和声原则,达到中国和西方技术的综合效果,令人回味无穷。

(五)织体和节奏上的民族特点分析

织体,是音符的一种组织方法。这首乐曲是以叠音的方式分解和弦织体,就是上行的分解和弦的织体和下行的分解和弦的织体具有相同的特点。一个最明显的织体是波音的运用,使音乐流畅生动,创造了一幅明月高悬、心驰神往的月夜景色,具有中国音乐的结构特点。这种织体的运用添加了更多的民族特点。

结语

《平湖秋月》作为一首由传统民乐改编成的钢琴曲,既具有传统的音乐背景,又凭借钢琴这一典型西洋乐器而具有多层次多音色的特点,将钢琴的作曲技巧和我国民族音乐特色完美结合在一起,是我国传统民乐发展与创新的很好例子。《平湖秋月》是在原曲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保留了原曲的民族性特点,充分结合了西方的演奏技巧与中国的民族特色,使得中西合璧呈现出最精彩的民族特色钢琴曲。

参考文献:

[1]钱仁平.中国新音乐[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2]华茂.钢琴曲《平湖秋月》的民族特色探究[J]. 四川戏剧,2011(03).

[3]李燕.钢琴曲《平湖秋月》中踏板的运用与教学分析[J].大舞台,2010(05).

[4]常敬仪.陈培勋五首粤调钢琴曲评析[J].钢琴艺术,1999(06).

[5]冯丽.陈培勋与其他作曲家作品中的和声比较研究[J].茂名学院学报,2006(05).

中秋节作文结尾范文第4篇

关键词黄鳝;夏秋高温季节;小网箱;养殖技术

黄鳝一般经过5个月的饲养就能够达到上市规格,养殖黄鳝主要靠夏秋高温季节的饲养。寿县地区由于受鳝种的来源影响(主要依靠附近农民捕捞而来),鳝种投放迟,若不能抓住夏秋高温季节饲养管理,黄鳝养殖期短,生长速度慢,上市规格小,价格低。现将黄鳝小网箱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网箱制作与设置

选用聚乙烯无结节网片,网目为20目左右,网箱上、下采用直径1 cm左右的钢绳作筋,网片拼成长方形的网箱,规格一般为4.0 m×2.0 m×1.5 m,敞口式。网箱水上部分不少于0.7 m,水下部分0.8 m,四周用大木桩固定,箱底距池底0.5 m左右,网箱一般设置于池塘避风向阳处,呈“品”字形,行距2 m,列距1 m左右,在鳝种入箱前1个月将网箱设置好,以便浮游植物附着在网衣上,避免鳝种磨擦受伤致病。

2鳝种放养和驯化

鳝种来源于附近农民捕捞天然野生的,要求体表鲜亮、健康无病、游动自如[1]。进入5月以后,尽早从周边购买,根据规格大小分箱投放,同箱中规格要整齐,避免因摄食能力不同而导致生长的差异,以至相互残食,放鳝种1.5 kg/m2。黄鳝的网箱养殖最为关键的阶段是放养后1个月内,这一时期是黄鳝改变原来的部分生活习性、适应新环境的过程。黄鳝投放后,第3天选用新鲜野杂鱼加工成鱼糜,每天16:00—17:00投喂1次(以后逐日提早喂食时间),投喂量控制在鳝苗总体重的2%范围之内,使其始终处于饥饿状态。从第7天开始投喂黄鳝配合饲料和野杂鱼肉浆混合物,投喂量为鳝苗总体重的4%。经过1个月的连续驯食,即可完全养成摄食习惯,配合饲料与新鲜野杂鱼比例为1∶1。

3选择套养方式

可以放入一些耐低氧和控制水质的鱼类,一方面可以活跃水体,促进水体流动;另一方面可能清理黄鳝养殖形成的残剩饵料和有机质,一般选用鲤、鲫、鲢、鳙较好。鲤鱼规格50 g/尾,数量1 500尾/hm2;鲫鱼规格50 g/尾,数量3 000尾/hm2;鲢鱼规格100 g/尾,数量750尾/hm2;鳙鱼规格250 g/尾,数量150尾/hm2。网箱内套养可以搭配养殖一些泥鳅,套养作用:一是泥鳅好动,上下游动可以改善通气条件;二是可防止黄鳝密度过大的相互缠绕;三是可防止或减少黄鳝疾病的发生。套养数量10尾/m2左右。

4投放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种植在网箱中起到吸收营养、净化水质的作用,可为黄鳝提供隐蔽栖息场所,支撑身体,起到防暑降温、御寒保温、减少体力消耗的作用,并利用水草强力吸污功能,净化水质,改良水质,营造健康的生态环境[2]。放养前15 d,将水生植物放到网箱里并使其生长,覆盖面积占网箱60%左右。当达到70%以上时,要定期捞出。

5饲养管理

黄鳝养殖时间短,要充分抓住夏秋高温生产旺季促进其生长。黄鳝饲料为配合饲料与新鲜野杂鱼,通过驯养使其比例达到1∶1。驯饵结束后,黄鳝养殖中投饵也要遵守“四定”原则,即:定时,水温在20~28 ℃时,每天8:00、18:00投饵,日投饵2次;当水温在15~20 ℃或28~32 ℃时只需18:00投喂1次。定量,水温在20~28 ℃时,日投饵量占体重的3%~5%;28 ℃以上时为体重的7%。定质,投喂的饵料一定要新鲜不变质。定位,就是饲料采取定位投喂[3]。

6日常管理

保持水位稳定,特别是夏季下暴雨或高温干旱时,应及时调整网箱位置;夏季注意防暑,水位不宜过浅,防止高温过高而影响黄鳝的生长[4]。夏秋高温季节2~3 d换水1次,换水量为1/3~1/2。要经常检查清洗网箱,一般隔天清扫1次,清扫时可用扫帚或高压水枪;要经常仔细检查箱体,是否被水老鼠咬破,如有漏洞应及时修补。要定期捞取网箱内过多的水生植物,防止生长过旺长出箱体,造成雨天逃鳝现象。随着黄鳝个体长大,应及时筛选分养,调整密度,防止以大吃小。根据鳝鱼大小分养于不同网箱,约1个月分养1次。

7疾病防治

鳝种放养时严格消毒,可以用8%食盐水浸洗10 min,然后放入清水中暂养1 h,再经清水洗1遍后即可入箱,并在网箱水体中加入1 mg/kg Vc防治苗种因捕捞运输及机械损伤而引发的细菌性疾病。鳝种放养前15 d,用20 mg/L高锰酸钾泡网箱15~20 min。每15 d采用生石灰或强氯精交替消毒1次,杜绝病原体的产生,有效控制疾病。在基础饲料中不定期添加肝保乐、黄鳝电解多维、水产用鱼肝油等营养保健类添加剂,增强其免疫力。

8及时捕捞

养殖户要根据市场行情、市场价格,及时捕大留小,及时上市,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9参考文献

[1] 宋晓光.黄鳝网箱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6):327,336.

[2] 王应祥.黄鳝网箱养殖技术与实施[J].养殖与饲料,2007(8):30-31.

中秋节作文结尾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山楂树之恋》;名作;改编;慎重

一、小说《山楂树之恋》大获成功

艾米的长篇小说《山楂树之恋》以“静秋”的原型熊音女士在1977年写的一个类似回忆录的东西为创作基础。小说的叙事是艾米的,对话大多是“静秋”的。《山楂树之恋》在海外华人圈最热的文学网站“文学城” 发表后,迅速成为大家追捧的“网络时代的手抄本”。不久,国内一些论坛也开始转载,引发无数个人博客、论坛、贴吧的热议,一些读者还在网上建立了专题讨论区,形成了奇异的“山楂树现象”。

张纪中(制片人)说:这部作品激发了我作为一个电影人的灵感与冲动;陆川(导演)说:这样的作品可以把人们心灵深处那份雪藏的纯真之心,再次唤醒;窦文涛(凤凰卫视主持人)说:向作者、原作者致敬,为了真情实感;张闳(文化批评家)说:两个年轻人穿越一个时代的禁锢,在生命中勘探爱的矿藏,而在最难抵达的心灵幽深处,光芒闪烁的是最珍贵的爱的钻石……

小说的巨大成功,和艾米独到的“文笔、文眼和文心”分不开,也和创作源于真人真事分不开(熊音女士在《静秋代后记》中说,这段故事对我来说并不陌生)。第5届百花奖获奖作品《桃花灿烂》是作家方方199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它与《山楂树之恋》很有相似之处,但基本上是虚构的。

二、电影《山楂树之恋》有独到之处

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在2010年上映。电影再现了20世纪70年代的这段感人的爱情。张导的选角、选景、造景都较为成功。影片有时长的限制,不能完整再现整部小说。我赞成编剧尹丽川、顾小白和阿美的以下改动:一是把静秋的哥哥与亚民的故事、成医生与江老师的生活等枝干一概剪去,让情节紧紧围绕两位主人公展开。二是采用现实主义笔法铺叙故事。小说中静秋的幻境、梦境等浪漫主义的虚的内容全部删除。最重要的是张艺谋为了尊重“山楂迷”,对原著没有进行大改动。这一点比同名电视连续剧做得好。张艺谋说:“其实我很不喜欢结尾的白血病,但是小说这样写的。实际上我要改的话,空间很大。”老谋子没把自己的喜好放入电影是对的。欢愉之辞难工,穷苦之音易好。更何况原小说的纪实性是其优势。

有些小改动也挺不错:老三为静秋买了支钢笔,怕她有负担,就说:“我这不是送礼物,我这是为革命节约墨水啊。”这句台词不仅符合时代背景还把老三的智巧体现了出来。再如情节的置换。一次分别时,老三和静秋站在浑浊的河水的两岸。老三向着静秋,不是挥手,而是伸着双手,好像要拥抱她一样。静秋看周围没人,也向他伸出双手。两个人就这样站着。这个片段电影使用在了他们最后一次分别的时候。

三、改变小说中的亮点得不偿失

但比起艾米的同名小说,电影还是显得逊色。关键症结在于剧本改编不尽如人意。改编往往会对原作进行增添、删减和变更。

(一)增添

老三第一次陪静秋从县城返回西村坪,在一户农家找吃的。小说里写的是:老三和静秋谦让香肠。惹得主人说他们这两口子怪有趣的,蛮恩爱呢。而电影里的镜头是:老三夹了一片菜送到静秋口边说:“张嘴”,静秋只得张口接了。这种举动,过分亲密,会发生在热恋情人之间,却不太可能出现在还没表白的两个人身上。

(二)删减

小说由47章及“说明”和“尾声”构成。第七章写到老三对静秋讲了一些“反动的话”并开玩笑说她如果要揭发,自己也认了,死在她手里,心甘情愿。只求自己死后,她立个墓碑,上书:这里埋葬着我爱过的人。老三最后一次见静秋时说:“很多年之后,你对你的后代讲起我,你不用说我的名字,只说是一个你――爱过的人――就行。”“尾声”写道:三十年后,静秋已经任教于美国的一所大学。今年,她会带着女儿Sara飞回那棵山楂树下,看望老三。她会对女儿说:“这里长眠着我爱的人。”细细想,她女儿的名字很有纪念意义:既像老三的“sān”,和老三的姓氏“孙sūn”首写字母也相同(老三原名孙建新)。而“爱过的人”变成“爱的人”,一字之差,多么令人动容。和他在一起的时光一去不返,对他的爱恋却不再变迁。可是影片把这么感人的片段都省略了。

(三)变更

静秋和老三初见时,两人都希望对方走前面。静秋情窦初开,“怕他走在她后面看见她走路姿势不好看,或者她衣服有什么不对头”。老三的原因答案在第五章的一首诗里。诗的大意是:从我遇见你的那一天起,我就在心里恳求你,如果生活是一条单行道,就请你从此走在我的前面,让我时时可以看见你……而电影里是老三毫无悬念地抱着欢欢从容走在静秋前边。小说深情缱绻,辉映着每位读者的初恋,而电影则显得粗糙。

静秋知道老三得了白血病,打定主意不管他做什么都答应,于是主动让他晚上留在自己身边。片中却变成了由老三请求静秋同屋又同床。虽然片中只是两位主角躺在床上聊天,比小说还“纯情”,但却变了味。

大家也一定留意到,小说里描写老三死时,是“他闭上了眼睛,两滴泪从眼角滚了下来。两滴红色的、晶莹的泪……”同名电视连续剧没有改变这个细节。但电影编导或许是认为这血泪是浪漫主义的技法,就像吴奇隆版的电影《梁祝》片尾祝英台就有那么两行触目惊心的血泪。殊不知作者这里是在写实。因为熊音女士后来回忆说:“我想起老三眼角滚落的两滴红色的泪珠。他弟弟后来讲那是因为他视网膜出血造成的,说他双目失明已经很久了,说他到最后皮下和内脏都出血,一定是很痛苦的。”电影若处理成血泪一定更具震撼力。

四、电影没有夯实老三与静秋的爱情

从现代人的眼光看,老三高富帅,静秋白瘦美。但他们上演的不是王子和灰姑娘的浪漫童话。山楂树之恋之所以感人在于其悲剧的结尾也在于其欢乐的前源。

小说中叶老师说:他们蛮般配的。的确如此,老三很有魅力。他拉手风琴“拉到激昂处,真的有如万马奔腾,风起云涌”;他打篮球看得静秋“对他的仰慕之情是犹如滔滔江水再加上滚滚河水了。真恨不得他就住在篮球场,从早到晚打球给她看”;他游泳“自由式两臂打得漂亮极了,一点水花都不带起来,刷刷地就游很远了”;他的信他的诗足以说明他的文笔相当不错;他的成熟他的乐观、对静秋无尽的呵护都令人感动。而静秋多才多艺、聪明灵秀。她会拉手风琴,又“是个当作家的料”,是学校惟一既参加了乒乓球队又参加了排球队的人;织毛衣,比她年长的媳妇都向她讨教;做鞋子,农家大妈也叹服;甚至给人做衣服她都能做到立等可取。书中刻画出了非常优秀的两个青年。看了小说,苏童(当代作家)说:“老三如此完美,堪称中国情圣!”看了电影,网友戏称为“富二代泡妞记”。观众看到的是老三不停地给静秋送这送那,为精神内核选择物质表述,出现错位几乎是必然的。而全面展现静秋的过人之处肯定比片中只完整地呈现一段她的革命舞蹈好得多。

曾子墨(凤凰卫视著名财经节目主播)说:“老三静秋离我们很远了,但我依然羡慕他们的爱情。”他们的爱情让人羡慕,除了他们的才情,还因为他们彼此尊重、对爱执著。老三和静秋“门不当户不对”,但在精神上却像舒婷《致橡树》中的橡树和木棉那样平等、亲密与忠贞。他关心她的眼睛(静秋刚去村里,他就拿来个大灯泡请大妈换上)、关心她的脚(她的脚肿了,他满脸都是泪;瞧见她脚底的小洞,他竟拿出匕首割伤自己逼她就医)、关心她的家人(准备去看望她在乡下接受改造的爸爸)、关心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为她默默付出,不求任何回报。而纯洁的静秋,得知老三得了绝症之后想的是:“她要陪着他,让他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穿什么就穿什么,他想到哪里去玩,她就陪他到哪里去玩……”他们把对方看作自己的生命。老三说:“你活着,我就不会死……我要你好好活着,为我们两个人活着,帮我活着……我要你……结婚,生孩子……你有就跟我有一样……”血气方刚的老三做到了把完整的她留给她未来的丈夫。为了减少她的伤心,他编织了自己的绝情。却一直深情地藏在她所在的城市。走得动的时候,和弟弟一起去看她。躺倒了,就让弟弟一个人去看她,回去再讲给他听。他的心愿是“就让她这么无忧无虑地生活”。但他实在太爱她,进入弥留之际已经几天了,医院已经停止用药、停止抢救了,但他一直咽不下最后那口气,直至听见了她的声音她的名字。他的日记、给她的信件、照片都托弟弟保管着,说如果她爱情不顺利,或者婚姻不幸福,再让她知道世界上曾经有一个人倾其身心爱过她,让她相信世界上是有永远的爱情。而静秋也用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努力自己的优异完成着爱人的心愿。对结尾的处理,电视连续剧比电影更符合小说的描述,也更感人。

电影完全可以展现细节。日本导演岩井俊二的《情书》就做到了:“藤井树”名字的巧合、同学的捉弄、拿错的试卷、图书馆无言的共处、写满名字的借书卡、毕业手册等等,这些铭刻着青春回忆的物品和片段,一次又一次感动了观众。而电影《山楂树之恋》有时用字幕弥补跳过的小说内容,使故事本身不能顺畅地自动向前。编导用客观的第三人的叙述这种外力强行推动情节,让观众不容易沉浸其中,忘我地感受这段质朴、唯美、令人泪流满面、肝肠寸断的爱情。

五、编剧太多且并非原作者对电影不利

在《山楂树之恋》电影化的过程中,多个编剧合作没有起到理想的效果。编剧们对小说的一些解读没有得到艾米的认可,因此艾米曾在博客上表示了不满。电影《情书》是岩井俊二自编自导的,他对自己的小说进行了很好地取舍。电视连续剧《后宫甄传》编剧有两个,而第一编剧就是原小说的作者流潋紫(吴雪岚)。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编剧是著名剧作家苏小卫,不是小说原作者张翎。苏小卫对原作改动很大。因为原小说的主题和电影不完全一致,张翎的小说写于2006年,而电影却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改编拍摄的。可以说电影《唐山大地震》比小说《余震――我终于,推开了那扇窗》更精彩。当原著已是一枚美玉,改编时一定要慎重地雕琢,尽量保持其原貌,不必大费周章,不必另辟蹊径。编剧付出太多独运的匠心,其实是在进行有待验证的努力,反而可能是枉费心力、画蛇添足。

[参考文献]

[1] 艾米.山楂树之恋[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331-332.

[2] 张翎.余震[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