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孔雀东南飞翻译

孔雀东南飞翻译

孔雀东南飞翻译

孔雀东南飞翻译范文第1篇

蹑履相逢迎的“相”,作为副词,用于动词的前面,表示动作或者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其作用相当于代词,可以翻译为“我、你、他、她”,这一句中应翻译为“他”,具体来说指的就是焦仲卿。该句话出自《孔雀东南飞》,意思是说“刘兰芝鞋子都等不及穿好,拖着鞋赶忙去迎接他”。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

(来源:文章屋网 )

孔雀东南飞翻译范文第2篇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

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

“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②三月而后成。(《孙子兵法》)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庖丁解牛》)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原君》)(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后一个“乃”。)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梦溪笔谈・指南针》)(其:这)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之战》)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之战》)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②沛然下雨,则苗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

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孔雀东南飞翻译范文第3篇

关键词:迦楼罗 金翅鸟 大鹏

迦楼罗,也叫“金翅鸟”,是佛教的护法神“天龙八部”之一,形象多为人面、鸟嘴、羽冠,腰部以上为人身,以下为鸟身,泰国的国徽就是迦楼罗的形象。传说是天地间的凶禽猛兽,威力无穷,以龙为食,两翼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居于须弥山北方。大鹏金翅鸟是迦楼罗伴随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译名,已经融入了中国的元素。本文就试图从古印度的神话传说开始,揭示其传入中国之后一步步本土化的过程。

迦楼罗最早的形象出现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迦楼罗是生主迦叶波和毗娜达的二儿子,在迦楼罗出生的时候,母亲毗娜达和迦叶波的另一个妻子,龙蛇那迦一族的母亲迦德卢打赌,沦为了奴隶。传说迦楼罗刚出生就神光万丈冲天而起,被误以为火神而引得众人惊怖。迦楼罗长大后,从天宫之中因陀罗带领的提婆一族守护下,抢得甘露苏摩,换来母亲的自由之身。在回来的路上遇见了毗湿奴,以成为毗湿奴的坐骑换来自己不死之躯,并和因陀罗结为兄弟,得到兄长的同意,生生世世以那迦为食。从此,迦楼罗就守护在毗湿奴神的身边。

到了佛教创立之后,吸收了印度教的有关神,把迦楼罗变成了佛教的护法神,天龙八部之一。《增一阿含经》记载:“有四金翅,云何四,有卵生金翅,有胎生金翅,有生金翅,有化生金翅,是四金翅……若彼卵生金翅欲食,上叉上,自投于海。而彼海水二十八里,下有四,有卵,有胎,有,有化。是,卵金翅,以大翅搏水向,取卵食之。向胎者,金翅身即亡。,金翅搏水取,水未合,上叉上。”[1]并说它每天要食一条龙王和五百条小龙,寿命八千岁,命终之时,诸龙吐毒,不能复食。于是耸翅直下,至风轮际,为风所吹,还复上来。如此往还七返,无处停留,遂至金刚轮山顶上发火自焚。难陀龙王恐烧宝山,于是降雨灭火,于是身体消散,唯有心留下来成如意珠,呈纯青琉璃色。轮王得之,用为珠宝,帝释得之,为髻中珠。

从这里可以看出,佛教大部分继承了印度教里关于迦楼罗的传说,与龙族世代为仇,并以之为食,不过在佛教里面凸显了佛的威力。《增一阿含经》接着说:“若使王身事佛者,是金翅不能食。所以然者,如恒行四等之心,以是故不能食。”[2]《长阿含经》则说:“有大,金翅所不能得,何者是?娑竭王、陀王、跋陀王……此大王皆不金翅之所搏食,其有在近彼住者,亦不金翅之所搏食。”[3]

以上是迦楼罗在印度佛教中的大致情况。传入中国之后,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更好地理解,就用“儒家、道家等的名词、概念和思想,去比附和解释佛教的名词、概念和义理”,[4]这就是所谓的“格义”。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为了更好地为中国人所接受,常常与道教和儒家等中国原有文化结合在一起,到了两晋时期,玄学盛行,佛教与玄学结合得更紧密。例如早期的佛经翻译把“涅”就直接翻译成“道”。迦楼罗的翻译也是一样。

“次列四迦。此云金翅,翅翮金色居四天下大上,翅相去三百三十六里,有人言子呼,行翼之,亦皇。私不生草竹乳桐。”[5]可以看出,当时中国人对迦楼罗的理解是建立在中国人自己原有的观念之上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北海有一种鱼,很大,化作鸟,名字叫鹏,“之背,不知其千里也;怒而,其翼若垂天之……之言曰:‘之徙於南冥也,水三千里,扶而上者九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可见,当时国人是把庄子的大鹏附加到了佛教的迦楼罗上面。两者确实有相似之处,都非常的大,威力无比,能飞行万里,让人自然而然地就联想在了一起,于是“金翅鸟”就变成了“大鹏金翅鸟”了。

凤凰也是中国传说中的神鸟,最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根据神话传说,凤是从东方殷族的鸟图腾演化而成,所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6]今日所见关于凤的最早记录,可能是在《尚书・益稷》篇中。书中叙述大禹治水后,举行庆祝盛典。由夔龙主持音乐,群鸟群兽在仪式上载歌载舞。最后,一凤凰也来了――“萧韶九成,凤皇来仪。” 关于凤凰的形象,据《尔雅・释鸟》郭璞注,凤凰特征是:“鸡头、燕颔、蛇颈、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 。和迦楼罗一样,凤凰被认为是百鸟中最尊贵者,为鸟中之王,同样是栖息于大树上,《魏书・王勰传》记载“凤凰非梧桐不栖”,而梧桐为树中之王,相传是灵树,能知时知令。最相似的是凤凰死的时候,会周身燃起大火,然后在烈火中获得重生,并获得较之以前更强大的生命力,称之为“凤凰涅磐”。如此周而复始,获得永生。如此多的相似之处,难怪人们会把他们混为一谈了,但两者确是有很大不同的。

隋唐之后,话本兴起,说书人把佛经编成故事向大家宣讲,到明清时候,这些话本发张成了成熟的章回体小说。在这些小说里面,很多都加入了佛教的内容,大鹏金翅鸟的形象也融入了更多的中国元素,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西游记》和《说岳全传》。在《西游记》的第七十四回到七十七回里,师徒四人来到八百里狮驼岭,碰到三个妖怪,其中“三大王不是凡间之怪物,名号云程万里鹏,行动时,抟风运海,振北图南。”[7]“这妖精扇一翅就有九万里,两扇就赶过了。”[8] 后来如来告诉悟空“万物有走兽飞禽,走兽以麒麟为之长,飞禽以凤凰为之长。那凤凰又得交合之气,育生孔雀、大鹏。孔雀出世之时最恶,能吃人,四十五里路把人一口吸之……伤孔雀如伤我母,故此留他在灵山会上,封他做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大鹏与他是一母所生,故此有些亲处。”[9]在这里,西游记作者把凤凰、孔雀和大鹏金翅鸟都扯在了一起,完全是“格义”之法在文学上的应用。

《西游记》之后的《说岳全传》就直接用大鹏金翅鸟的故事作为楔子,讲说岳飞本是岳飞前世为佛顶护法神大鹏金翅明王,秦桧为虬龙,秦桧妻王氏为女土蝠,万俟为团鱼精,因大鹏啄死女土蝠和团鱼精,啄瞎虬龙左眼,遂结下前世冤仇。大鹏投胎岳家,虬龙要报一啄之仇,于是尘世间的一场恩怨由此展开。结束是忠臣皆得封赠,岳飞之灵由佛祖启迪,顿悟因果,遂复为佛顶大鹏。

自从《说岳全传》出来之后,世人都道岳飞乃大鹏金翅鸟转世,而这个大鹏金翅鸟已经不是当初印度佛教的迦楼罗,而是加入了中国原有的“大鹏”的“迦楼罗”。

从迦楼罗到大鹏金翅鸟,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增一阿含经》卷十九,《大正藏》。

[2]同上。

[3]《长阿含经》卷十九,《大正藏》。

[4]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第201页。

[5]《妙法文句》卷第二下,《大正藏》。

[6]《诗 商颂 玄鸟》。

[7]吴承恩著《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5月第2版,第902页。

孔雀东南飞翻译范文第4篇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古人在说话、写信时都很讲究礼节、注重遣词的。就礼貌语言而言,有些词语至今仍然很有借鉴价值。我通过多年的学习和笔录,特对几种常用的礼貌语言作简要的枚举与阐述。

第一、敬称用语

古代常用“子”、“君”、“公”、“卿”、“先生”、“夫子”、“足下”等词语表示今天我们尊重对方的“您”或指代所尊敬的人。如《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中“吾不能早用子,今事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古书曰:“甚曰子,尊之也。”又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君何以知燕王?”《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中“公亦尝闻在子之怒乎?”《公输》中“夫子何常焉为?”至于“足下”则出自一个典故,传说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要隐居在绵山的贤者介子推出山辅政,介子推不从,晋文公为了逼他出山,叫人放火烧山,结果不肯出山的介子推抱着一棵大树被大火烧死。晋文公十分痛惜,下令木工将这棵未烧尽的树桩砍回,制成木屐,穿在脚上表示纪念。每当晋文公穿这木屐时,就深情的叫唤:“悲乎足下!”后来,“足下”就成了对人的尊称了。

在古代称谓和交际中,表示尊敬和客气的词语更是丰富多彩、屡见不鲜,如称孔丘为“孔子”,称韩非为“韩非子”,称君王为“王”、“大王”、“陛下”,称公侯为“殿下”,称高级文官为“阁下”现多用于外交场合,称高级武官为“麾下”,如《群英会蒋干中计》中“即将曹贼之首,献于麾下”,“卿”在称谓上适用于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客气称呼,如《赤壁之战》中“卿言至此,甚合孤心”。《荆轲刺秦王》中“荆卿岂无意哉?”古时朋友、夫妇之间也常以“卿”作为爱称,如《孔雀东南飞》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在交际中,称对方父亲为“令尊”,称对方儿子为“令郎”,称对方女儿为“令爱”等都有客气之意所在。

第二、谦称用语

古代表示谦逊的自称词有“臣”、“仆”、“愚”、“小人”、“鄙人”等,“臣”原指男性家奴,引申为封建时代协助君主统治人民的官吏,古代官吏或百姓对君王说话或上书时,常谦称自己“臣”。有时,在一般人之间也用“臣”表示谦卑。“仆”泛指供役使的人,古时男人谦称自己为仆,如《谭嗣同》中“苟不欲救请致颐和园首仆”。“愚”的本意为愚笨、愚蠢,是形容词,在作代词使用时,有“我”、“我们”的意思,是表示说话人自谦的词,如《赤壁之战》中“愚谓大计不如迎之”。“鄙人”本意是庸俗、浅陋、低下的人,旧时常用于自我谦称,如《中山狼传》中“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灌园叟晚逢仙女》中“小人家世居于长乐村”中的“小人”也属谦称。“妾”本意为女性家奴,作代词时有“我”的意思,是古代女子表示谦卑的自称。“孤”、“寡人”是至高无上的国君、帝王对自己的谦称。在现代汉语中,“孤”指幼年失去父亲或父母双亡,“寡人”指失去丈夫的妇女,“孤家寡人”、“孤陋寡闻”这些成语都含贬义,多比喻脱离群众、见识短浅。古代取“少”义。“孤”是缺少帮助的意思,“寡人”是缺少德行的意思。在交际中,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如《左传.之战》中“寡君若得而食之”。对自己的父亲称“家父”,称自己的弟弟为“舍弟”,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贱息”,这都有谦卑之意。

第三、敬词用语

古人在说话或写信时,常在动词前面加上“奉”、“承”、“辱”、“枉”、“惠”等词,以表示对别人的尊敬与客气。如“奉”,是表示敬意的副词,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时,如:“奉托”、“奉送”、“奉劝”等。“承”有接受、承受、承托的含义,如“承蒙”、“承请”、“承让”等都是领受对方情谊的客套话。“辱”也是表示谦敬的副词,一般指对方这样做会受到屈辱,借以表示自己的敬意。有“承蒙”、“频劳”的意思,“枉”旧时指地位高的人降低自己的身份,屈尊就卑,意思是“屈就”、“委屈”、“使委屈”。

第四、谦词用语

谦词是用于动词之前表示谦下的修饰语,修饰的是自己的动作。如“窃”、“伏惟”。“窃”,表示自己的意见、行为、说的话不一定正确时对自己谦称。有“个人”、“私下”、“私意”等意味,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写鸿门宴上樊哙对项王说:“此亡秦之续也,窃为大王不取也。”《论积贮疏》中“窃为陛下惜之!”“伏惟”也是表示恭敬的口语,“伏”,俯身于也,表示恭敬,多用于下对上陈述自己想法时运用,没有实在意义。如《孔雀东南飞》中“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其间的“伏惟”就只表示伏身于此,恭敬陈述禀告之意。

第五、谦敬词用语

孔雀东南飞翻译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文商标;文化特征;英译

[中图分类号]F2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4-0147-02

一、中文商标的文化特点

1 以植物和动物名称为商标名

中国人习惯使用植物和动物名为商标名,包括代表中国特色文化的中草药,比如“虫草”(指冬虫夏草)、“三金”(指三种用于润肺生津的中药)和“益母草”(一种妇科用药)等。@样的商标可以让人很容易联想起其药用功效。金鸡、熊猫、金丝猴、青蛙王子、孔雀、蝙蝠、雪莲花、杉杉、和水仙也经常作为商标名称出现。

2 寓意幸运、吉祥和家庭和谐的商标名

中文商标名多具有如下寓意:幸运、幸福、成功、美好、优雅。中文商标多使用如下词汇:吉、美、雅、益、健等,如“百事吉”、“万家乐”、“康发”、“喜之郎”等。这些商标名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美好的向往和追求。除了这些寓意和词汇外,中文商标名也会使用象征和顺和富裕的数字比如“六福”珠宝,“六味仙”调料,168牌电话和888牌自行车。中国文化特别重视家庭。对于中国人,家不仅仅是生活的地方,同时还是亲情和爱情的象征,因此在中文商标中也不乏以“家”命名的商标名,如“一家亲”、“家天下”、“绿之家”等。

3 寓意“永”“久”和“老”的商标名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而中国人对此倍感自豪和骄傲。因此中国人对所有与中国历史和传统有关系的东西都怀有好感。年龄和经历是中国文化特别看重的两个部分。以数字“9”为例,它在中国文化中享有重要的地位。在传统文化中,古代中国人认为9作为最大的阳数象征着最高的权力(鲍慧楠,2011)。现代社会中,9经常被用作商标名称象征某产品的功效。例如“999”牌胃泰,是一种专门治疗胃病的药物,这样的商标名暗示着药物的治疗功效。同时“9”与“久”谐音,“久”在中国文化中代表“永久”、“永恒”。尊重老年人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所以“老”字也经常用于商标的命名。诸如“老翁”“老干妈”“老干爹”等。

4 中国图腾的影响

中国人从古代开始就有民族的图腾,而且中国人相信图腾可以给他们带来好运,所以带有“龙”、“凤”、“狼”等图腾词汇的商标名为中国消费者所喜欢。以“龙”字为例,龙的形象在中国已经深入人心。对于中国人而言,龙象征着权利和庄严神圣,所以我们对“龙”充满了敬畏之心。“金龙”、“飞龙”、“真龙”、“世纪龙”等商标名称在中国很是流行。总之,中文商标名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商标名称中包含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特征,并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这些独特中国文化因素给中文商标名称的英译造成了很多困难,产生了很多问题。

二、中文商标英译中存在的问题

1 汉语拼音的滥用

众所周知,音译即用汉语拼音翻译中文商标是商标名称英译的重要方法之一,广泛的应用于商标名称的翻译中。译者如果无法找到更加贴切的译文或者中文名称无法找到对应的英文译文的时候,音译的方法是可以使用的。在翻译地名和城市名的时候,多采用音译的方法比如苏州(Suzhou)、北京(Beijing)、青岛(Qingdao)等。然而,这种译法也有弊端。很多译者在将中文商标名称音译成英文时,没有考虑到译文可能会给目的语国家的人民带来负面和消极的联想。比如“芳芳”牌唇膏,“芳”(fāng)字在中文中是用来描绘花朵的美丽和香气,描绘女孩的美丽和优雅。中文中的很多美好的词汇都包含“芳”字,比如芳容、芳香、群芳争艳、流芳百世等。但是这里将芳用音译的方法就不适合,因为在英文中也有“fang”这个词,意思是长而尖的牙齿或者蛇的毒牙。这个词带给英语国家的消费者的联想是恐惧,绝不会产生美丽女孩这一联想。再如:“百鸽”牌饼干的音译文是“Baige Biscuits”。“普科”牌手电筒也是如此,普科音译为“Puke”,而“Puke”恰好是英文词汇意思是呕吐,如果你是消费者,看到这样的商标你还会购买此产品吗?综上所述,音译是商标翻译的一种重要方法,因为易于操作所以使用范围较广。但是音译法不是万能的,在使用音译法的同时,译者必须要注意译文的暗含意,尤其是一些消极的意思,所以译者需要对译文进行仔细探究。

2 英译名冗长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所包含的意思通常需要更多的英文单词来表达。因此在进行汉译英的时候,译者不得不用更多的英文词汇来翻译。因此英文译名通常无法满足商标名的基本原则及简洁。简洁是指商标名称字数少,而意味深长。如若不然,商标名会因冗长而显得拖沓,丧失朗朗上口的节奏感。而且商标名称过长,消费者不容易记住,更不用说购买此商品了。英语国家的商标通常为2~3个单词,这和英语国家民族注重效率息息相关。如Lux(洗发水)、Citizen (手表)、Pepsi(饮料)、Goodyear(轮胎)。一些中文商标在翻译成英文时违背简洁这一基本原则。例如“双喜”牌压力锅翻译为Double Happiness Pressure Cooker; “金门”牌挂锁译文是Gold Door Brand Padlock; “报春花”牌服装被翻译为Calling Spring Flower。

试想下注重时效的西方消费者看到如此冗长的商标怎么想要购买此种商品,而且他们很难对产品的质量产生良好的印象,因为冗长的商标名称不仅会让消费者丧失理解商标名称的耐心,而且会对该产品产生消极的印象。同时,一些品牌在该商标的英译文后面习惯加上“Brand”(牌),这实属画蛇添足。英语国家的商标名称后面没有“Brand”一词,这样做不符合英语国家商标名称的表达习惯。因此当英语国家的消费者看到商标名称后面有“Brand”一词,会感到十分困惑。

3 对文化差异的忽视

商标名的翻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跨文化交际。因此商标名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也是文化的问题。商标名必须能够适应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符合目的语国家消费者的喜好。中国公司愿意用动物名称来命名自己的品牌。但是不同的文化,动物所带来的联想意义是截然不同的。很多译者在翻译时只关注字面意义,没有考虑文化之间的异同,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中国生产的产品,质量上乘,价格也具有竞争势,但是海外销量却差强人意的原因。比如,“孔雀”牌电视机,译者将其直译为“Peacock”。中国文化中,孔雀是美丽的化身,代表了鲜艳的颜色,以孔雀为名意在体现该品牌电视机外形美观,质优价廉。然而,在英语文化中,“Peacock”确实自负和自大的代名词,西方人常说“as proud as peacock”(骄傲自大),“play the peacock”(炫耀自己)(胡小平,2012)。所以如果以此为商标名称的话,该品牌电视机在海外的销量前景堪忧。除了上述以动物名称命名的商标名称在英译文中存在的问题之外,在其他与文化相关的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以“蓝天”牌牙膏为例,该品牌牙膏曾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销量惊人,但是在开拓美国市场时却遭遇滑铁卢。为什么?原因就存在其商标的英译文。“蓝天”直译为“Blue-sky”或者“Blue Heaven”。在中国,蓝天白云是幸福和优雅的象征。然而英语国家文化中,“blue-sky”意思是毫无用处,毫无价值,动荡不安等。如果你是消费者的话,怎么会愿意购买这样品牌的牙膏呢?颜色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在中国,红色象征活力和幸福,在商标的命名方面也非常流行,从“红金龙”和“红双喜”这两大品牌可以看出来。然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象征着愤怒、暴力。所以红色不为西方人士所喜爱,中国品牌在翻译以红色命名的商标名称时要特别注意。

三、结语

总之,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导致了商标名称翻译的失败,甚至与品牌所代表的形象背道而驰。虽然品牌名称的翻译存在着诸多问题,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迥然不同,但是并不代表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无法解决,因为两种文化有差异也有相似之处。因此只要遵循基本的原则,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中文商标名称便能够翻译成地道恰当的英文商标名称。

[参考文献]

[1]陈文华江西省的茶文化教学[J].农业考古,2014(4).

[2]桂乾元记联邦德国的三位翻译家[J].中国翻译,1987(3).

[3]王俊韦 鄱阳湖地域茶文化的精神内涵[J].农业考古,2013(5).

相关期刊更多

黑龙江水产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青少年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保定市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