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曹雪芹与红楼梦

曹雪芹与红楼梦

曹雪芹与红楼梦范文第1篇

《曹氏荣庆硃卷》刍议

胡其毅与曹寅交游考略

沉痛悼念魏同贤先生

《红楼梦》中的书事

《红楼梦》绣像本述略

李氏为曹寅续妻说质疑

顾颉刚的红学研究综论

试论何其芳红学研究特点

石印本《红楼梦》(自存)综述

对“曹雪芹与北京西山”的思考

曹雪芹故居发送的历史信息

论甲戌本脂批所谓之“正文”

从老北京民俗窥影《红楼梦》

民国时期曹雪芹生平、家世研究述评

《竹村居士小照》曹寅题诗探析

曹雪芹与佛禅的“自他不二”思想

从影子叙事看《红楼梦》的“自传说”

祝天裕绘《成达可行乐图》及李煦题诗

建国以来曹雪芹视觉形象创作述评

红楼家庭角色论——以贾政为中心

从陈其泰评点看程本人物形象接受

“曹学研究与会刊发展”座谈会发言纪要

曹学研究必须加强学科理论体系建设

曹雪芹西山最后居住地谢草池问题解析

新见《竹村居士小照》考释

《红楼梦》中植物的特点及其研究价值

曹雪芹与敦敏、敦诚兄弟交游因缘探析

己卯本与蒙府本后四十回抄成时期考

清代《红楼梦》程本续书序跋价值论

《红楼梦》钗黛形象问卷调查及分析

铎尔孟手绘示意图所标地名解析

朱稻孙《挽曹荔轩先生四首》研究

曹雪芹纪念馆的文化传承与交流

冯其庸学术馆开馆庆典隆重举行

大观园中的植物描写及其象征意义

曹寅镇江之行及其文化意义

昌邑所见李士桢李煦父子史迹与文物

《红楼梦》后四十回应是高鹗补续

关于蒙府本后四十回版本特征的几点思考

蒙古王府本第五十七回至六十二回研究

读朱兵《红楼梦的史诗品格》引发的思考

云空未必空——试论妙玉悲剧命运的内涵

无奈的书箱——“曹雪芹书箱”真伪及其他

论《红楼梦》戬抄本之底本——兼与刘世德先生商榷

程高本《红楼梦》顽石与神瑛合一的合理性浅说

有情有趣演红楼——昆曲《红楼梦》折子戏小析

“曹君芹溪携来李奉常仿云林画”及《种芹人曹霑画册》漫谈

曹雪芹与红楼梦范文第2篇

关于红楼梦的初中生读后感范文有哪些?《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初名叫《石头记》。作者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红楼梦读后感初中生作文_读红楼梦有感作文,欢迎大家查阅!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1《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这个暑假里,我看完了红楼梦这本书。我觉得这本书很有意义。我看了很久很久才看完。有伤心,有欢心。

这本书主要写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全书以贾府为中心。这本书的主要人物有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薛宝钗。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时林黛玉了薛宝钗。

林黛玉从小就体弱多病,过着艰苦的生活,不久父母过世,就只剩下外婆贾母一个亲人了。她的眼泪又多又长又细,王熙凤也总是欺负伤害她。林黛玉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也是很可怜的。她最后也是病死。黛玉葬花这个故事情节我觉得最感动了。

我喜欢的另一个角色薛宝钗,跟林黛玉的性格很是不同。她出生在大户人家,又有母亲和哥哥的疼爱,长辈们都很喜欢她,甚至是丫头们也喜欢。她性格大气。单我觉得他做事思前想后,一定很累。

我在这本书学到了很多,很多做人的道理。《红楼梦》引人入胜的地方数不胜数,不愧是宝啊!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2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里,卿何薄命。

——题记

又是一个九月。

秋风萧瑟肆意在人间来往,每到这时总会有种“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之感。

漫步在大街上,我不禁又想起那曹公笔下伤春怀秋,才华横溢的女子——林黛玉。

这故事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个悲剧。

女娲补天时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石头,单单剩下了那一块石头。被那神瑛待者灌溉雨露,要来还他一生的眼泪的绛珠仙子。那与贾宝玉有缘无伤,空劳为他“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夏年年”的林黛玉。

初见时,宝玉与黛玉都在心中暗自衬度:这人好生眼熟,似在哪里见过?只是那宝玉快人快语不禁说了出来,引得贾母嗔笑。但他心中却再也按捺不住问黛玉,妹妹可有玉?黛玉只答道:那玉本就是件稀罕物,岂能是人人都有?宝玉竟登时跳了起来,上演了一场砸玉**。现在想起来,心中一阵酸楚,这已经是一个悲哀了!两个一见如故,情投意合的人,竟没有什么可以相提并论的东西!黛玉怎会不痛呢?宝钗有金锁,湘云有金麒麟,她有什么呢?她多么想要一个可以和宝玉相配的东西啊!但是,偏偏,偏偏她什么也没有……她只是一个孤女,一个父母早已双双亡去的孤共啊!

一个从小寄居在舅舅家的孤女,谁会在意,谁会去安慰这个倔强,自尊又脆弱的女子呢?她开始变得小性儿,变得像小心翼翼又全副武装的刺猬,对一切有金的人敏感,金玉良缘已变成她挥之不去的梦魇。

她只能葬花时独自抹泪呜咽,只能将心寄托在给宝玉的帕子和其中的题帕三绝。

还好,还好宝玉与她情投意合,志趣相同,厌恶那黑暗的社会,向往那自由的人失,他们一起共读西厢,赏花品茗,结社联诗!那是多么惬意的日子啊!

但木石前留的单薄无力怎又敌得过封建卫道士的迁腐呢?

王熙凤的偷龙转凤,让贾宝玉娶了他们心目中的完美女子——薛宝钗。他们认为他们成就了金玉良缘,但他们错了。自宝玉知道她心心念念的妹妹已经逝去后,竟选择了出家,从此脱离了这莽莽红尘。

在这儿,我竟十分感谢高鹗、感谢他让黛玉先走一步,没有经历贾府抄家,不然她那样如清荷一般孤傲好会怎样呢?是被卖为女奴,从此尝尽世间悲凉?还是不愿受这般耻辱,自缢身亡?我不敢想像。

不知道黛玉临去时有没有想起那宝玉为晴雯作的《芙蓉女儿诛》,也不知道宝玉后有没有忆想自己当时的一语成谶:

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里,卿何薄命。

才发觉纳兰容若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为何会被传唱至今。我们不知道以后会是怎么样,当初的黛玉也不会明白以后的结局便是: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但初见时是那样美好。她就宝玉眼中那个“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妹妹。

秋风依旧,花落仍然。

如果那位少女如今还在,不知道是不是会笑着呷茶赏花。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3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从本书反映的思想倾向看,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和主张。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永放奇光异彩。

红楼梦的情节结构在以往传统小说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的重大突破。它以改变了以往如西游记等一类长篇小说情节和人物单线发展的特点,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艺术结构,使众多人物活动于同一空间和时间,并且情节的推移也具有整体性,表现出作者卓越的艺术才思。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成就,更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高峰。作者往往只需用三言两语就可以勾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形象;作者笔下每一个典型形象的语言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从而使读者仅仅凭借这些语言就可以判别人物。

作者的叙述语言也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包括小说里的诗词曲赋,不仅能与小说的叙事融为一体,而且这些诗词的创作也能为塑造典型性格服务,做到了“诗如其人”——切合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口气。

由于以上各方面的卓越成就,因而使红楼梦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或是艺术技巧上都具有自己崭新的面貌,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使它足以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而毫不逊色。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4如果你问我,我最崇拜的文学家是谁,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曹雪芹。

曹雪芹少年时在江宁织造府经历了一段富贵风流的生活。后来,曹家被抄,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后来创作了《红楼梦》这部名著。我认识曹雪芹也就是从阅读《红楼梦》开始的。

刚开始读《红楼梦》,只是凑个热闹,大致浏览一遍,并没有体会到《红楼梦》的内在含义。渐渐地,听了百家讲坛《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也开始阅读原著,才真正懂得了《红楼梦》的主旨思想及“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状况,也体会到曹雪芹“十年辛苦不寻常。”从此之后,我便对《红楼梦》爱不释手,也十分崇拜曹雪芹。

崇拜一个人,总该有些理由。

首先,曹雪芹的文笔着实令我佩服。生动典雅的语言,传神入微的人物描写,伏笔的精细运用,诗句、词曲的点缀得当,都使《红楼梦》在文笔方面显得别出心裁,给人以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和美感;经典场景和细节生动传神,活灵活现,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还记得《红楼梦》第三回描写王熙凤的片段吗?“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生动形象的描写,入情入神之至,细微处见真功夫,清新工丽,一个美艳而又极具威严的贵族少妇形象跃然纸上,让人过目难忘,叹为观止。细细品味《红楼梦》,便会发现字里行间还有更多绝妙的文笔,比如黛玉葬花那一段,“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写得缤纷多彩,凄婉动人,正应了那句“字字看来皆是血”。曹雪芹以无可比拟的传神之笔,给后人留下一幅封建社会末期极其生动的历史画卷。

大家都佩服曹雪芹的文笔,殊不知这些“传神之笔”得益于曹雪芹“十年辛苦不寻常”。大约在乾隆十年,曹雪芹开始创作《红楼梦》的初稿《风月宝鉴》。而此时他移居北京西郊,只能靠卖字画和福彭、敦诚等亲友的救济为生。曹雪芹长恨半生潦倒,一事无成,于是他发愤图强,立志有所成就。

曹雪芹“补天”之志从未懈怠,直至晚年,曹雪芹的个人奋斗依旧遭遇艰难险阻,他的朋友敦诚劝他知难而退,专心著书。而曹雪芹亦不负所望,隐居西山的十多年,多次批阅增删文稿《风月宝鉴》。但不幸又一次降临在曹雪芹身上。在曹雪芹四十八岁那年,其幼子夭亡,因此曹雪芹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从此卧床不起。就是这样贫病交加,曹雪芹依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将旧作“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了巨著《红楼梦》。

另外,曹雪芹的反抗与挑战精神也同样令我敬佩。这一点,在《红楼梦》一书中充分体现。《红楼梦》以描写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深刻的鞭挞了封建礼教的罪恶。这种打击批判封建社会的书籍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绝不允许流传、抄写的。一经发现,不但会给曹雪芹本人引来杀身之祸,还会使整个家族受到牵连,而曹雪芹却并不为此而畏惧,明写、暗写以及伏笔相结合,可谓“草蛇灰线,伏脉于千里之外”,巧妙地交代出当时的历史背景。向后人们展现出“康雍乾”三朝的社会背景与生活。这就是曹雪芹。

探寻“红楼”,寻根溯源:才知雪芹,别样非凡!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5《红楼梦》是了不起的。它是封建社会中少数尊重女性的书。

在封建社会,女人社会地位低下,甚至比牲畜还不如,看看那些煌煌正史,竟把那些因粮尽而杀女人吃的事迹大大表赞,他们可曾想过,女人也是人,她们中,有的才华横溢,有的美丽聪慧……

贾宝玉,封建社会中的一大奇葩,不爱功名不爱权势,却爱恋尊重女性,其父贾政听他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便认定这个儿子是“淫魔色鬼”,可见贾政也不过是个愚腐的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

每次看《红楼梦》我都忍不住要骂:真是奇葩了!贾母、王夫人等人皆是女子,却不同情那些下场悲惨的女子,反倒认为是她们命中注定的,当她们活生生拆散宝玉与黛玉这对壁人时,还觉得理所当然,她们不仅葬送了宝玉的幸福,也葬送了宝钗的幸福,更是间接的将黛玉置于死地,长歌当哭!

《红楼梦》里女性各具风格,十分优秀,但下场却又十分悲剧,可这悲剧的结尾,却正是体现了封建社会女性的不幸与作者曹雪芹对女性的尊重。若他不尊重女性,也把女性当作“低贱之人”“生育工具”,他又怎能发现并写出这些悲剧。很多学者认为,宝玉,就是曹雪芹的化身,他们尊女爱女,将女性看作珍宝一般,这在封建社会是极为难得的。

一说起悲剧,便令人无法不想起林黛玉,讲真,她的性格并不讨喜,尤其是在大家闺秀、通情达理的薛宝钗的比较下,更是让贾母、王夫人等人坚定了要娶宝钗的决心。

可是,纵然黛玉是“多愁多病烦恼身”,宝玉最爱的是她。当黛玉香销玉殒后,宝玉也出家了,平等自由的爱情不属这对青年男女,多么可悲!

曹雪芹与红楼梦范文第3篇

贾蓉看了,说:“高明得很。”贾蓉对中医也许略知一二,但他给我的印象却是个不学无术的贵族公子,因此对他的话是不能过分当真的。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我曾听人说用了张友士开的这个处方真能治好病。但也有人抄下这处方去问大夫,大夫说:“这是一副既治不好病,也吃不死人的安慰剂。作为医生,总是要聊尽人事的。”我想,这难道就是贾蓉说的“高明”?

其实,真正“高明”的是曹雪芹。曹雪芹把处方一字不落地写进《红楼梦》里,这恐怕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正所谓做非常之事,必非常之人。有人说曹雪芹如此郑重其事,堂而皇之地把这张处方写进自己的作品,如能申请吉尼斯纪录,估计《红楼梦》是独一份。当然,曹雪芹在书中抄进这十四味中药和两味药引子绝非是为了上吉尼斯纪录。

我初看《红楼梦》时,没有留意张友士的处方,第二回看时也没有细看就翻过去了。经过数年之后再看,这张友士的处方却令我胡思乱想,欲罢不能了。

第一,我想到处方里第一味中药人参是万万不可疏忽的。因为贾珍看到这处方上有人参,就要贾蓉“用前日买的那一斤好的罢”。王熙凤对秦可卿说:“你公公婆婆听见治得好你,别说一日二钱人参,就是二斤也能够吃得起。”人参这味药极为珍贵,几年前有人送了我两根,我舍不得吃,一直收着,有一天听说好友的父亲病了,于是拿去给他吃,谁知吃下不久,好友的父亲便离开了人世,我由此知道这人参并非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在贾府里,多次写到人参,如送给贾瑞的“渣末泡须”,还有那根收了上百年的人参,那都是没有药效,救不了命的。而秦可卿用的是“前日买的那一斤好的”,也许秦可卿因吃了药力过大的人参而死的也未可知。这样想来,这张友士的处方绝非可有可无。以前我看到的《红楼梦》版本,有的校订者自以为“高明”,就把这张处方给删去了,好在近几年出版的《红楼梦》又几乎全部给补上了。

第二,我想《红楼梦》既然是一部百科全书,应该有万物皆备于我的胸怀,能容得下诗、词、曲、赋,还容不下一张处方吗?这样想,仿佛是曹雪芹借着这张处方来炫耀作品包罗万象,显示自己的学识渊博。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他自己就是一个“病秧子”“药罐子”,久病成医,多灾多病的曹雪芹对药物药理要比常人懂得多,但若以为他借此来炫耀自己,这就是读者的浅薄了。李国文先生说:“曹雪芹⒄庞咽课秦可卿开的药方抄在自己的作品中,很可能是他一次心醉的早恋记录。”想一想也不无道理。秦可卿是一个极美丽又成熟的女人,对正处于性觉醒期的少年的诱惑力极大,处在情天孽海中的少年贾宝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曹雪芹本人。秦可卿死后,只留下了这张存有伊人芳泽或死因的药方,将其保存在书中的愿望,对一个懂医而又恋得太深的作者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三,我想我不得不佩服曹雪芹见多识广,学问渊博,曹雪芹居然连医生写的字都认识。我自己是最怕看医生的处方的,那上面的字我几乎全不认识,我全家都不认识,我单位里也没几个人能看得懂处方单上的字。曹雪芹把张友士的处方抄在书里,也许张友士的字工整好认,抄下来给其他医生作个榜样也未可知。但把这十四味中药和两味药引子全抄进去,有这个必要吗?难道曹雪芹不懂得惜墨如金吗?这样写下去,不就把短篇写成中篇,中篇写成长篇,长篇写成超长篇了吗?当然,如今的稿酬是按字数计算的,可那时曹雪芹写得再长也没人给他发银子,何苦呢?我想了又想,曹雪芹之所以这样写,一定是想让自己写的作品真实可信,看上去跟真的一样。巴尔扎克认为,当我们看书的时候,每碰到一个不正确的细节,真实感就向我们叫着:“这是不能相信的!”如果这种感觉叫得次数太多,并且向大家叫,那么这本书现在与将来都不会有任何价值。鲁迅说自己宁看《红楼梦》,不愿看《林黛玉日记》。我想这一定是曹雪芹的“敢于如实描写”吸引了鲁迅,让鲁迅觉得真实可信。正如曾写过《三都赋》,并使洛阳为之纸贵的左思所说:“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匪本匪实,览者奚信?”

曹雪芹与红楼梦范文第4篇

引人关注的先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做的那个网上调查――“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结果一出,王蒙和他的老伙伴们立马就惊呆了!他们纷纷惊呼道:拒绝阅读经典是“浮躁越来越盛,文化的体会越来越浅”;是“愧对祖先更愧对后人的罪过”;“无异于斩断了历史传承,自绝文脉”……问题似乎真的很严重!特别是王蒙,万没想到自己所钟爱的《红楼梦》不仅人选,还高居榜首!他当时就表示,拒绝《红楼梦》会“造成我们的文化有断裂的危险”。在几个月后的北京国际图书节的“名家大讲堂”上,一向语出惊人的王蒙再出惊人之语:“《红楼梦》都读不下去是读书人的耻辱!”因为被调查的网友超三千人,其结果真实地反映了当下读者的民意,所以老先生不敢小觑,他要以自己的赫赫威名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如果说读不下去《红楼梦》是读书人的耻辱,那么在《红楼梦》产生之前呢?李白、苏轼、关汉卿、施耐庵可都没读《红楼梦》啊!此外,没有出产《红楼梦》的世界其他国家的读者接触《红楼梦》的机会自然很少,这些国外的读书人是不是也要蒙羞呢?如果说《红楼梦》产生之前,或没有出产《红楼梦》的国度时间或空间有些遥远的话,那么我们还是说眼前的。按王蒙的意思,这“三千网友”都应当感到“耻辱”,因为他们是读书人,要不然怎么会有“读不下去”的体验?要不然怎么肯花时间参与这项没有酬劳的调查?要不然上榜的十部书怎么都是文学名著?如此看来,这三千网友至少该算作“草根”读书人。

也不仅仅这些“草根”读书人应当感到“耻辱”,就是一些“鸿儒”,只要不喜欢《红楼梦》都应该感到无地自容才对。而这样的读书人还不少:胡适尽管是“红学”考证派的创始者,却对《红楼梦》的评价极低,他的《红楼梦考证》几无赞美的话。他曾说:“《红楼梦》只是老老实实的描写这一个‘坐吃山空’‘树倒猢狲散’的自然趋势。”(《与高阳书》)与胡适同为“新红学”奠基人的俞平伯在《红楼梦辨》中认为,如果把《红楼梦》放在世界文学中去考察,只能算个二流作品。胡适的学生苏雪林更是毫不留情地批判《红楼梦》及曹雪芹。她写过《由红楼梦到偶像崇拜》、《试看红楼梦的真面目》、《世界文史第一幸运儿――曹雪芹》等一系列文章,只看篇名就火药味儿十足。冰心也不喜欢《红楼梦》,她记述道:“《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忆读书》)冰心中年时再读《红楼梦》,评价也不高;而在老年时冰心还对王蒙说:“你为什么就喜欢看《红楼梦》呢?我什么都爱看,就不爱看《红楼梦》,实在没意思。”不知当时王蒙作何反应,他肯定并未怒睁双眼,高声断喝:“《红楼梦》都读不下去是读书人的耻辱!”

不喜欢《红楼梦》就该感到“耻辱”吗?对于一部作品,哪怕是公认的伟大作品,也可能有不适应症的读者,所以对无论什么作品,你都可以说“不”,并且这不意味着你狂妄或低俗。莎士比亚的作品堪称经典,歌德倍加推崇,托尔斯泰却认为很糟,然而三人都是伟大的文学家。你总不至于因为托翁不喜欢莎翁,就说托翁狂妄或低俗吧?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每个人都可以不同,只要持之有据、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读不下去《红楼梦》,并不代表读不下去其他众多的名著,并不意味着拒绝阅读经典,完全不必大惊小怪。

对于《红楼梦》你可以真心喜爱,也可以狂热崇拜,还可以装痴卖傻,但别指望人们和你一样。要求读书人非读《红楼梦》不可,读不下去就是耻辱,只能说明视野或心胸不够开阔,这才真正应感到耻辱。既然不喜欢,可以不去读,毕竟有那么多好作品等着我们去读,毕竟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何必受刑一样地去阅读自己不喜欢的作品呢?我们倡导多读书,读好书,但没有任何一本书是非读不可的。我们应保持清醒头脑,坚守自己的立场,而不要人云亦云、随帮唱影。重要的是,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对于暮霭沉沉胭脂色的《红楼梦》,不读也罢。

“见佛就拜”的滑稽表演

《西游记》中的唐僧取经路上不辨真假,见佛就拜,结果拜了好些个妖怪。在“红学”领域中,这类现象应不少见。据报道:“由世界文化论坛东方国学院主办的‘纪念曹雪芹逝世250周年暨《石头记》后28回手稿回归祖国新闻会’,9月28日在北京举行。”消息还称:学者张某某,“从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手中接过了飘泊海外二百多年的曹雪芹手稿。……手稿在异国他乡几经辗转,被李约瑟收藏了”。听起来像天方夜谭,毕竟是奇人奇书啊,要是没有些传奇还可以吗?消息还配发了图片,照例是横幅、桌牌、海报、镁光灯、大幅照片、白发的老者……看罢此报道,我心下明白,百分百这又是条假新闻了!清初实行海禁,延续二百余年,《红楼梦》哪那么容易出得去?再说了,《红楼梦》当时还没有那么“红”,当时还唤作《石头记》呢,这个“劳什子”怎么能被洋大人收藏呢?我不是“红学”专家,甚至连“红粉”都不是,我只是以粗浅的常识加以判断。

果然是条假新闻。中国红楼梦学会一张姓会长说:“到现在我们不仅没有发现80回以后有关曹雪芹的一个字,就是现在我们的80回的稿子,也没有曹雪芹的手稿。”如果真有曹雪芹《石头记》后二十八回手稿,那可是划时代的红学文献。此事干系重大,于是在众所瞩目之下,很快查了个水落石出。原来,张某某带回来的并非曹雪芹亲笔手稿,而是根据李约瑟提供的材料续写的。

媒体竞相转载的“曹雪芹手稿回归”事件,本来是一则漏洞百出的假新闻,相似“新闻”早在三年前已经现身网络了。更滑稽的是,在2011年12月,就已经有了一场类似的“新闻会”在江苏常州举行;可能是觉得影响不够大吧,于是这次移师京城,但会现场张某某还是没有拿出李约瑟收藏的手稿,原因是他“很慎重”,不能随便示人。“雾里看花”正是骗子常用的伎俩,要想揭穿骗术,最好的办法就是察其细节:张某某自称与英国学者李约瑟“私交甚好”,但据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东亚科学史图书馆馆长莫弗特说,张某某与李约瑟从未曾谋面,更谈不上从其手中接过“曹雪芹手稿”;莫弗特还表示,他从未听说李约瑟收藏过《红楼梦》的手稿,可见所谓“后28回手稿”也是假的;张在很多场合都自称是“国际联合科学院”院长,而据调查该机构完全是“山寨”的;张的续稿让黛玉死在了宝钗怀抱里,更“妙”的是将妙玉嫁给了洋画师……”真是与时俱进的“学者”!《红楼梦》不看个三五遍,没有领会其精神实质竟敢“续”?所幸,该新闻事件从网络热议,到有人质疑,再到确认造假,很快就尘埃落定,并没有造成学界的混乱和红学者的迷茫。

对《红楼梦》也实在不必顶礼膜拜。四大“名著”中《红楼梦》应排在末位:从想象的丰富、色彩的瑰丽上,它远不如《西游记》;从故事的生动、情节的紧凑上,它远不如《水浒传》;从场面的壮阔、人物性格的鲜明上,它远不如《三国演义》。若单看《红楼梦》中的诗词确是亮点,但放在小说里又恰恰是痈疽:一方面它与小说的整个语体风格很不协调,诗词一般很雅很文,而小说中的其他文字却很俗很白,两者显得相去甚远,放在一起有些疙疙瘩瘩;另一方面也给人造假的感觉,无论小姐丫鬟,无论念书多少,都满腹经纶,出口成章,和诗对句,毫不含糊。这哪里是一群十多岁的女孩子,简直个个都是国子监的监生,甚至于她们个个都是曹雪芹,因为她们的诗词造诣一点儿不在曹雪芹之下。一部虚假之作,是缺乏个性的,又会价值几何?胡适说《红楼梦》是自然主义的,但整部作品专事雕琢,假得很,哪里有半点自然主义的影子?若说浪漫也不完全,若说现实也不完全,应该是昏天黑地的现实与华丽虚幻的浪漫相对峙的一对古怪的存在。

文学鉴赏是充满睿智和情感的心灵体验。我们不能像唐僧那样,一片痴心见佛就拜;也别像八戒那样。呆头呆脑地跟着乱拜;我们应该像悟空那样,炼就火眼金睛,分真假,勘贤愚。

古人帮了今人忙

时代真是进步了,其表现就是极其重视文化了,并非像二诸葛那样“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而是做什么事情都要探究一下其文化渊源。而文化的一个鲜明符号就是“名人”,只要寻到一个文化名人,那么做起事来就有依托、有底气、有品位、有绩效了。而要想找个文化名人是很容易的事:当代的没有找现代的,现代的没有找近代的,近代的没有找古代的,本县市的没有找本省的,鼎鼎大名的没有找略具微名的……总之,要想找,还是找得到的。方式简捷,成效极佳,何乐不为?“百度”随意输入“范仲淹”、“周年”两词,信息就会让人目不暇接:“杭州纪念前任‘市长’范仲淹诞辰1020周年”、“岳阳楼前举行晚会纪念范仲淹逝世960周年”、“‘纪念范仲淹诞辰1023周年’全国百位书法名家邀请展”……其活动宗旨都标榜为弘扬范仲淹“先忧后乐”的精神,这叫做“师出有名”。范仲淹的精神的确是被他们超越时空地光大了,不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且是“先子孙之忧而忧,后子孙之乐而乐”,其“忧乐”观不仅惠及天下,还荫及子孙!范大人若有知,一定会对这些不肖子孙曰:“该干嘛干嘛去,别拿我做幌子!”

扯远了,还是说《红楼梦》吧。一提起“红楼”,就给人一种很高雅、很有内涵、很有文化气息的感觉。但热衷“红楼”的人却难以脱俗。随便摘两条信息:“在曹雪芹逝世250周年的特殊日子里,……《石头记》后28回手稿的回归,是红学界一件喜事,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将使红学的研究继续走向深入。”“北京大学民族音乐和音乐剧研究中心主任×××表示,2013年是曹雪芹逝世250周年……《曹雪芹》一剧将填补这一空白,并首次将曹雪芹、《红楼梦》和黄叶村三者有机结合,打造出一部别具特色的音乐剧作品。”无论是炒作“曹雪芹手稿”,还是推销音乐剧《曹雪芹》,为什么一定要傍上“纪念曹雪芹逝世250周年”呢?况且曹雪芹的卒年至今尚是疑案,主流的说法就有三种,将今年定为“曹雪芹逝世250周年”,是不是有些武断?“二百五”在民间并非吉祥数字,倒是有“傻帽”的意思,但为了赶上这难逢的时间节点,出于某种现实的考虑,他们也顾不了那么许多了,二百五就二百五吧!

被苏雪林称为“世界文史第一幸运儿”的曹雪芹,其诞辰或逝世多少周年也没有纪念的必要,毕竟曹雪芹的年代去今远矣,《红楼梦》的内容也大不宜于现代社会生活。比如说,在大观园花团锦簇之下,竟是腐败的“后妃情结”。大观园实际上颇似一个具体而微缩的后宫,一个供男人享乐的温柔乡。那些小姐丫鬟,多想着宝玉,而宝玉也很“博爱”,差不多是“见一个爱一个”。我们显然不能拿现代的人文关怀、女性主义的标准来衡量作品,那对作者是不公平的,是缺乏历史观的。但我们应该思考,现在女性受众占主体的宫廷剧出一部火一部,现在的二奶、小三如此泛滥,与女性受众偏爱《红楼梦》,与较深的“后妃情结”是否有关呢?再比如说男一号贾宝玉,典型一个在胭脂堆儿里打滚儿的公子哥儿,其童稚化、女性化的倾向很明显。想想看,在当今“女孩强,男孩娘”的趋势下,《红楼梦》又能给读者,特别是男性青年读者传递多少“正能量”?如若男孩子都效仿贾宝玉,而女孩子都争做这窝囊废的伴侣,那这个社会可毁了!再比如说女一号林黛玉,除了人格病态,就是身体病态。曹雪芹欣赏的就是一个“病”字,那么他自己没病才怪呢。现在的女孩子,有好些本来不胖也减肥,非要把自己减成个“林妹妹”。

曹雪芹与红楼梦范文第5篇

摘 要: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至第五回里隐有“曹家败亡真相”,如果滤去“甄英莲”的故事成分,把“甄英莲”形象视作一个象征符号,那么就可以勾勒出“曹家败亡”过程的大致轮廓。

从《红楼梦》的内容上看,曹雪芹是以“江南曹家”为主要底本进行创作的。如果从小说创作的角度看,以“江南曹家”为主要底本进行创作将使曹雪芹面临一个技术性难题:怎样写才能既把“曹家真事”隐去,以规避那个特定时代的恐怖;同时又把“曹家真事”显出来,尤其是“曹家败亡的真相”显出来,这可以说是《红楼梦》写作的一个重心所在。

对于前者来说并不难,事实上曹雪芹做得非常成功。在《红楼梦》文本里,曹雪芹一开始就用“甄士隐”(真事隐)和“贾雨村”(假语存)将读者引到真假模糊的境地。再用“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使读者迷失有无,不辨真假。然后用“风月宝鉴”的“正反两照”“表里两喻”使读者视觉出现错觉。三次皴然之后,读者鲜能不坠云雾,不迷方向,此其一也。其二是严正声明此书的写作是“大旨谈情”“为闺阁昭传”,小心翼翼地回避“朝代年纪,地舆邦国”,信誓旦旦地保证“毫不干时世”、“非伤时骂世之旨”、“不敢干涉朝廷”,这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家庭背景下,中国式智慧的无奈体现——所幸,挽救了《红楼梦》。

对于后者,也就是把“曹家败亡的真相”显出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曹家的败亡,不外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内因是家族的式微。外因则“干涉朝廷”。曹家因四次接康熙的驾而致亏空,因亏空而在雍正五年(1727年)被抄家,“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曹家的命运,一言以蔽之,曰“甄英莲”(真应怜)。

对于曹家的巨痛,曹雪芹是绝不会隐去的。相反,他一定会在《红楼梦》文本里把“曹家败亡真相”显出来。只是人们已经习惯于曹雪芹在《红楼梦》开头引导的“甄士隐(真事隐去)”的顺向思维方式,习惯于将“甄英莲”视作“一个悲剧人物”的实体思维方式,习惯于把“甄家”的故事当作《红楼梦》开头的一个引子,所以往往忽略“甄家”,而直接从“贾(假)家”找寻“曹家真事”。这也许是我们被曹雪芹的“真假”弄糊涂后犯的一个方向性错误。其实我们只要把思维方式转一下,即“甄士隐(真事隐)”是“隐事于甄(真)”,而“甄英莲”是虚化了的曹家命运的一个象征符号“真应怜”,那么,“隐”在“甄家”的“曹家败亡真相”就会渐渐地浮出水面,变得明朗起来——所谓“贾不假,甄也真”。

方法是“筛选关键词汇”。将“甄家”的故事像过箩一样,过完大箩过小箩,过完小箩过细箩,最后剩下一小撮含义丰富的词汇,串起来就是“曹家败亡”的脉络和过程。

1.地点:“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脂批“是金陵”)。

2.时间:“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因与“曹家败亡”时间明显一致,故下文略论)

3.起因:因“炸供”而致“大火”(大祸)。

4.过程:①离“葫芦庙”太近。

②遭遇呆霸王。

③遭遇葫芦僧。

④遭遇葫芦案。

5.结果:“冯渊”(逢冤),“秋日(菱)零落”。

下面简要分析一下。

一、 地名意象显出“曹家之冤”

一般来说,在长篇小说的开头部分,第一句话、第一段或第一回,都要引起读者的关注,因为纲领、背景、线索、立意等往往在此。如果作者一开头就不厌其烦,反复强调某人、某事、某物或某地,那么更应该引起读者的特别注意,作者一定有深意存焉。在《红楼梦》文本第一回里,除了要注意开篇的“作者自云”外,石头上所记故事的第一段也不容忽视。按那石上书云: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狭窄,皆呼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性情贤淑,深明礼仪。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

这是石头记故事的第一段。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曹雪芹在这一段里强调了地点。第一句“当日地陷东南”既是一个普通的地理意思指向,恐怕也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政治意思指向。细思量此句绝非等闲之笔,应是曹雪芹对曹家悠远往事的含泪回眸:在沉重而恐怖的东南舞台上,“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天崩地陷”,天下望族、东南巨宦曹家“地陷”,“呼喇喇似大厦倾”,从此消失于东南。繁华亦如云烟,一去不再。曹家抄家之日的万千惨状在《石头记》第一句重锤一击,引出曹雪芹无比沉痛的“一把辛酸泪”,哗啦啦地流到泪尽而逝。让人遗憾的是,这一颇具象征意义的句子却被人们轻轻忽略了。

然后是从第二句起,曹雪芹用了一组地名意象,有姑苏、阊门、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其中姑苏就不用说了,脂批点明是指“金陵”。再者,曹雪芹点出“阊门”也有深意。按阊门不仅是姑苏的象征,也是东南的泛称。在“阊门”这个地名意象的文化阐释上,将涉及伍子胥这个悲情人物。伍子胥原为楚国人,亡命入吴,后得到吴王阖闾重用。阖闾委托伍子胥重建都城姑苏。当时都城有水陆城门八座,阊门是其中之一,后成为苏州象征。阊门见证了伍子胥的悲欢兴衰。阖闾一朝,伍子胥忠心耿耿,殚精竭虑操理国事,使吴国日渐强盛。但到了阖闾之子夫差一朝,伍子胥因忠直获罪被杀,头悬城门,可谓“成在阖闾,败在夫差”。曹雪芹之所以在开头用“阊门”这个地名意象,大约也是想借“伍子胥之冤”哀叹“曹家之冤”。曹家从龙入关后,在悠长的康熙朝里,备获殊荣。但到了雍正一朝,雍正五年即获罪抄家,可谓“成在康熙,败在雍正”。曹雪芹其借阊门伍子胥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乎?

二、 “炸供”意象显出“曹家获罪之根源”

按“炸供”所在段落是:

不想这日三月十五日,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彼时虽有军民来救,那火已成了势,如何救得下?直烧了一夜,方渐渐的熄去,也不知烧了几家。只可怜甄家在隔壁,早已烧成了一片瓦砾场了。只有他夫妇并几个家人的性命不曾伤了。

值得注意的是:脂砚斋在“那些和尚不加小心”和“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之后,分别批上了“写出南直招祸之实病”的字样。南直,即南直隶,是江苏的旧称。关于“南直招祸之实病”,吴世昌在《红楼探源》里推测“大火无疑是一历史事实,可能发生在南京的某织造厂,也可能是江宁织造官邸起火。但曹的继位者隋赫德在奏报曹氏家产的摺子中没有提及财物被焚等情况。曹寅的藏书也安然运到北京,看来这场火不像起于官邸。也许曹頫革职的直接原因是这场大火”(吴世昌著《红楼探源》,北京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260页)。

同样是“南直招祸之实病”,周汝昌的推测是“此表明,《红楼梦》开卷表面上写‘姑苏葫芦庙’失火,其实是隐言‘南直招祸之实病’。所谓‘南直招祸’,就是指曹雪芹父辈曹頫在万寿庵里为雍正政敌胤禟藏镀金狮子而招祸之事,从而使我们窥视到《红楼梦》是以作者家世中‘南直招祸’作为原型而开卷的”(周汝昌,严中著《江宁织造与曹家》,中华书局,2006年12月北京第1版,第161页)。

以上两种推测,似不能确切地表达曹雪芹的真实意思。脂砚斋批“南直招祸之实病”,强调的应是一个“实”字,有“追本溯源,招祸第一原因”之意。在此处作批表明“实”病就隐在这里。细揣文本,如果落脚到“炸供”二字,即“因炸(榨)供而招大火(祸)”,最有可能接近曹雪芹的真实想法。

“炸供”者,炸食以供神也。文本里说的是三月十五日,和尚们炸食以供奉葫芦庙里的神,致使油锅火逸而招大火。推原曹雪芹本意,也许是借此言明曹家炸(榨)干了钱财以供奉上神(康熙)的四次南巡,致亏空而招了“大祸”。事实上,不管曹家招祸的隐形原因有多少,雍正五年(1727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上谕著江南总督范时绎查封曹頫家产》批里,摆到桌面上的堂皇理由是“江宁织造曹頫,行为不端,织造款项亏空甚多”。

曹家是冤屈的。曹家是忠诚的。曹家“炸(榨)干了钱财供”南巡,康熙是知道的。《康熙起居注》五十四年十二月初一日记载说:“尚书赵申乔、侍郎孙柱、傅绅、汤右曾等近前……奏曰:‘臣等遵旨问李煦,江宁、苏州两处所欠织造银两,共计八十一万九千余两。’上曰:‘曹寅、李煦用银之处甚多,朕知其中情由’。”

再有,康熙在李煦于康熙四十九年五月二十六日上的摺上朱批说:“已后凡各处打点费用,一概尽除。奉承上司部费都免了,亦未必补得起盐差之亏空。若不听朕金石良言,后日悔之何及?尔当留心身家性命子孙之计可也。”从康熙朱批里,我们可以了解到,曹家不光“炸(榨)供”南巡,还得“炸(榨)供”上司,所以曹寅、李煦轮流做盐差也未能补完巨额亏空。

除此之外,从《红楼梦》文本第七十二回里,夏太监打发小太监借二百两银子,以及贾琏的话:“昨儿周太监来,张口一千两,我略应慢了些,他就不自在,将来得罪人之处不少。”推知“炸(榨)”曹家的,应该还有太监。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雍正六年隋赫德《奏细查曹頫房地产及家人情形摺》中云:“细查其房屋并家人住房十三处,共计四百八十三间。地八处,共十九顷零六十七亩。家人大小男女共一百十四口。馀则桌椅、床杌、旧衣零星等件及当票百馀张外,并无别项,与总督所查册内仿佛。”曹家也许转移了一部分财产,但从后来曹雪芹的生活状况推知,曹家确实被“炸(榨)”干了。还有哪一个字能比“炸(榨)”字更能深刻地反映出曹家的窘境呢?

曹家炸(榨)干了钱财,换来的不过是一场大火(大祸)。这一场大火(大祸)“接二连三,牵五挂四”。与曹家联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苏州织造李煦家,杭州织造孙文成家也都因这场大火(大祸)而“地陷东南”。

曹雪芹揭开了温情的面纱。曹家不过是康熙朝国库之外的一个小金库的管理员,外加耳目和密探。皇帝博得了体恤下情的美誉,但曹家担当了亏空的恶名和恶果。从曹玺到曹寅到曹颙到曹頫,无不肝脑涂地,竭诚事上,到头来不过“一场欢喜忽悲辛”,“一场春梦”而已。曹雪芹忍不住感慨“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曹雪芹的眼光是深冷的,是历史的。

三、 “葫芦”意象显出“曹家败亡”的大致过程

关于“葫芦”的意象,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至第五回里集中使用三个:葫芦庙、葫芦僧、葫芦案。这样集中而频繁地使用“葫芦”意象,足以说明曹雪芹对这个意象赋有特殊意思。

先说一下“葫芦庙”。“葫芦庙”其实由“葫芦”和“庙”两个意象组成。“葫芦”是宋元时口语,在元曲中常用,也做“葫芦提”或“葫芦题”。比如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里:“念窦娥葫芦提遭罪愆,念窦娥身手不完全”,“葫芦”一词是糊糊涂涂、说不清道不明之意。再者,“庙”也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意象,既可指高高在上的“庙堂”,也可指普普通通的“庙宇”。既然“葫芦”之意不明,那么,“葫芦庙”的“庙”也就可大可小。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十分强调“因地方狭窄,皆呼作葫芦庙”值得推敲一番。曹雪芹或者反指“葫芦庙”为“高高在上的庙堂”,曹家因离“庙堂”太近而被大火(大祸),也未可知。

如果不把“葫芦庙”孤立地看,而是和“天齐庙”,和脂批透露的八十回后的“狱神庙”互参着看,那所指就更明显了。第四回贾雨村胡乱判了葫芦案后,寻了个不是,把“葫芦庙内之沙弥新门子”“远远的充发了他才罢”。甲戌本在此处侧批:“至此了结葫芦庙文字,又伏下千里伏线。起用‘葫芦’字样,收用‘葫芦’字样,盖云一部书皆葫芦提之意也,此亦系寓意处。”我们绝不能忽略“葫芦庙”意象在《红楼梦》全书中的重要作用。

把“葫芦庙”的含义大致弄清楚后,那么“呆霸王”、“葫芦僧”、“葫芦案”的意象所指就不难理解了。“呆霸王薛蟠,表字文龙”,此名出现了“蟠龙”意象。“葫芦僧”大致应指受命办理曹家之案的人。关于“葫芦案”,直到现在人们还为曹家究竟是因政治原因获罪,还是因经济原因获罪而争执不休,真正是说不清道不明了。

隐隐约约的,曹雪芹把曹家败亡的过程通过虚化了“甄英莲”之后的几个意象串了起来:曹家因离“葫芦庙”太近而有致火(祸)之险。因“炸(榨)供”而致大火(大祸)。大火(大祸)“接二连三,牵五挂四”烧了好几家。曹家“只有他夫妇并几个家人性命不曾伤了”(后来到了北京)。

曹家一遇“呆霸王”发威,二遇“葫芦僧”胡乱判案。这案又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葫芦案”,结果是“冯渊(逢冤)也无处诉。总之是糊糊涂涂而又清清楚楚的,曹家败亡了。

相关期刊更多

曹雪芹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草地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杂草科学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