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鲁讯简介

鲁讯简介

鲁讯简介

鲁讯简介范文第1篇

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制造业在世界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下面是制造业公司简介范文,欢迎参阅。

制造业公司简介范文1苏州东山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根据中国锻压协会统计,公司的精密钣金业务2007、2008年连续两年在国内位于同行业第一位,目前为国内最大、综合竞争力最强的专业从事精密钣金制造服务企业之一。 公司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包括产品结构研发、精密钣金制造、精密铸件制造、表面处理、精密组装、及时配送等在内的完整精密制造服务体系。公司凭借强大的产品工艺研发能力、高效的柔性制造能力和良好的客户协作能力,为全球领先的通讯设备制造商、新能源应用设备制造商、精密机床制造商提供精密钣金产品、精密铸件产品,以及相应的技术服务。 公司在管理上坚持与市场接轨、与国际接轨,于2003年8月获得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9年3月3日通过ISO14001:2004环境体系认证,已形成从原材料采购、研发设计、模具开发、生产制造到成品配送一整套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公司先后与世界知名的通讯设备商如安德鲁、安弗施、波尔威;通讯设备集成商爱立信、华为;新能源应用设备制造商如SolFocus、阿海珐;精密机床制造商如沙迪克、阿奇夏米尔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为其全球制造系统提供可靠的产品和专业服务。

公司是全球聚焦式太阳能发电领域领先企业SolFocus全球范围内唯一精密钣金组件供应商和太阳能发电设备精密组装及测试服务提供商。

2010年4月9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002384。

制造业公司简介范文2山东鲁南装备制造公司成立于2008年4月26日,隶属枣庄矿业集团公司,是在原枣庄矿业集团公司第一机械厂、第二机械厂的基础上整合组建的国有煤矿装备制造企业,能够提供煤矿采掘、支护、运输、提升等配套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大修及培训于一体的一条龙服务。

研发能力雄厚

拥有山东省经贸委认定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聘请国内43多名教授、学者为客座专家,常年从事煤机装备技术研究与一体化方案设计。ZY6400支架被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评为2006年度煤炭工业十大科学技术成果。螺旋钻进式采煤机自主创新,经权威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薄煤层综采成套设备率先实现三机全部国产化,创造了较薄煤层滚筒式综合机械化采煤年产100万吨的新纪录。极薄煤层机电一体化综采成套装备创世界之最。永磁电机为全国井下节电开创了先河。始终致力于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共获国家8项专利。

加工实力雄厚

有大型数控切割机、数控机床、立式车床、卧式镗床、组合镗床、深孔镗床、表面喷砂机、试验台等大型设备500余台(套),液压支架年生产能力2000架、大修能力3000架(台),运输机产生产能力200部,胶带年生产能力500万平方米;钢丝绳、镀锌丝年生产能力5600吨;模锻生产建有300T、400T、630T、1600T、2500T五条生产线,规模能力及设备配置达到国内中上水平,在鲁南地区设备最大、产能最强。

质保体系健全

持续有效运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严格三级检查制度,全部产品均取得煤安标志证书、生产许可证书,是全国煤炭系统第一家具备锅炉安装改造I级资质的企业、枣庄市“产品质量信得过单位”、全国重型刮板输送机专业生产厂、洗煤设备定点生产厂。“众泰”牌输送带是山东省名牌产品。企业建有国内一流的质量检测检验中心,配备材料试验、硬度试验、金相分析、无损探伤、动平衡等多台检测检验仪器。计量通过国家二级认证。具备产品设计、制造、检验一体化的管理体系,为打造精品工程、满足用户需求提供了必要条件。

制造业公司简介范文3北京汽车制造厂创建于1958年,是国家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后兴建的第二家大型汽车生产企业。1987年与北京摩托车制造厂合并组建北京汽车摩托车联合制造公司(简称北汽摩,BAM),2001年与北京汽车装配厂重组,按现代企业制度创建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简称“北汽有限”,BAW)。

公司拥有40余年的轻型越野车和卡车开发生产历史,主要从事轻型越野车、卡车及相关专用车的开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家军车定点生产企业、中国轻型越野车和卡车骨干生产企业,被列为北京市重点发展的四家整车制造企业之一。

公司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现拥有朝阳和顺义两个厂区,年生产能力10万辆,拥有完整的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分布在中国大陆所有省、市、自治区。

鲁讯简介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报技术;媒介变革;新闻产业化;技术垄断

中图分类号:TN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2-0112-03

一、引 言

电报技术是传媒形态演变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在它之前,传媒的诞生呈算术量级的增长,而之后则呈几何量级的增长[1]。在这一技术革命诞生之前,主要的日常信息传递工具中,只有鸽子和火车的速度能承载人们的“迫切心情”。电报技术的出现,不但解决了速度的需求,也使得资产价格信息、政治军事情报、文化阅读需求等作为“商品”的生产和传递方式产生根本变革,开始脱离私人沙龙领域,转而向公共领域散播。扩大了的传播所产生的丰厚利润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新进展,即以通讯社为中心,新闻、消息的采集、生产和售卖成为一个专门的庞大产业,而不再仅仅以报纸的生产和销售为目的。这样,凭借电报技术为竞争手段的通讯社就成为重商主义时期一部分资本聚合的新载体,造就了产业新链条。因此,高速膨胀的电报信息网络对通讯社早期的崛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强化新闻生产的上下游关系

十九世纪,刚刚出现在公众视线中的电报,是“高科技、新媒体”的象征。1837年,经过改进而刚刚具备一些实用功能的电报技术就已经被大众报纸《巴尔的摩太阳报》率先拿来“装点门面”。这时的电报,“时尚、神秘”的标签意义远胜过它的实际功能,因而报纸对它的推动力就非常有限。与其说报纸使用电报,不如说电报为报纸带来了好处。虽然当时为数并不少的报社出于行业的敏感都知道电报使用的重要意义,但电报作为一种技术革命的新成果,其影响力是在当时工业经济发达国家中的第一类信息集散社区——通讯社——中,才真正开始得以体现。在19世纪中期左右诞生的通讯社以追求媒体新技术为竞争手段,在巨大资本力量的推动下,迅速形成附属于自己的下游链条。

早期报纸的传播能力受到很大限制。“(早期)私人通信中已经开始出现有关国会和战争情况、农作物收获、税收、贵金属贩运,当然首先还是关于国际贸易的广泛而详细的消息。然而,这种消息虽然源源不绝,但最终只有极少一部分能够经过‘手写’报纸的过滤,而出现在那些印刷报纸上面。私人通信的读者无意于把其内容公开出去。所以,政治报纸的出现并不是为了商人,而是相反,商人围着报纸转。[2]”另一方面,拿破仑执政时期实施控制舆论,全国上百家报纸被削减至13家。到1811年时,巴黎只剩4家由保安部长直接指挥的报纸。其后1830~1868间政权变化更迭,但以惩罚制为主导方针的新闻环境基本没有改变。“出版商和官方新闻检查(缘于‘大陆封锁政策’)对非官方消息的筛选和控制主要是针对境外消息、宫廷消息和无关紧要的贸易消息;所有的印刷品上的都是些传统的‘新闻’,诸如灵丹妙药和暴雨、谋杀、瘟疫以及火灾等[2]。这两方面的情况使得国外信息在巴黎各界成为稀缺资源。为通讯社的出现提供了生存环境。

针对法国的这个特殊机遇,拥有广泛社会交往的银行家夏尔·哈瓦斯(Charles Havas,1783~1858)从1825年起“有偿”供给金融商业界人士及政界政要主要从伦敦、布鲁塞尔等主要金融城市搜集来的金融、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消息。这一举动带来超乎意料的丰厚回报并促使这个事务所在1835年发展为“哈瓦斯通讯社(Agence Havas)”,小作坊突变为一个“新型商品”的加工、生产和销售的规模企业。

通讯社突破了特权阶层对报纸传递消息的限制,树立了自己在巴黎媒介和外媒连通环节的关键地位。在1836年,即使是巴黎发行量最大的便士报纸《新闻报》和《世纪报》也依赖哈瓦斯社的消息供应。在1840年的《巴黎杂志》上,巴尔扎克真实的地揭露道:“一般人都认为巴黎有好多家报纸,但严格说来全巴黎只有一家报纸,那就是在卢梭大街开过银行的哈瓦斯先生经营的‘哈瓦斯通讯社’编发的新闻稿。[3]”但哈瓦斯社的初期做法是很容易被复制的,之所以让它能够几乎没有对手式的延续着市场扩张的,当然要归功于对电报技术的率先尝试而带来的先发优势。

哈瓦斯社是在1845年4月第一个开始使用沙普电报机通过新建的巴黎——里昂电报线路(法国政府1845年春季使用的第一条试验线路,因为当时法国政府的主流主要兴趣还滞留在“沙普托架机”上,对新式电报尚报犹豫的态度)传递商品价格信息。1846年5月13日,《巴尔的摩太阳报》用电报传稿的方式发表美国第11任总统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James Knox Polk,1845~1849)对墨西哥宣战的声明,这一重要国际政治事件的新报道方式促使法国政府对电报的重要性重新进行了审视。不久之后(1848年),巴黎与布鲁塞尔(当时是比利时的金融中心)之间电报开通,哈瓦斯社也随即开始租用该条线路用以延展业务。随着电报线路的不断扩展,哈瓦斯社在布鲁塞尔、罗马、维也纳、马德里以及纽约等地设立分社,信息支点增加,消息这种“商品”的生产和传递规模自然也就呈现几何级的增长。

由于有了庞大的信息链群,也就使得第一个具有现代传媒意义的消息社区在巴黎开始形成。这种整合使得哈瓦斯通讯社领先于其它媒介而首先成为信息商业化传递链条中的上游物种。当这样的信息垄断形成以后,1857年它和巴黎通用广告社合作,用国内外新闻稿交换一定量的广告版面,将200家地方报纸的广告需求汇拢到它的门下,然后把这些版面卖给广告客户,这样就在原先销售消息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销售,这种新的售卖行为重新组合了广告市场中原先存在的主客关系,从而得以控制了巴黎报纸80%以上的广告刊登需求。一种不同于传统的以向贵族和政治特权阶层贩卖消息为目的的新型传媒社群开始成型,这种传媒社群以汇聚资本为主要目的,而且汇聚速度远远超过其它技术行业。

针对哈瓦斯社的竞争出现于1849年10月。普鲁士出于统一德国的政治需要,国家电报局在柏林和亚琛之间架设了电报线路,而且特意向民间开放电报通讯的使用权利。在哈瓦斯要抢用这条线路生意的同时,伯恩哈德·沃尔夫(Bernhard Wolff,1811~1879)抢在这条线路的柏林一端开办了沃尔夫通讯社(Wolffs Telegraphisches Bureau),而保罗·朱利斯·路透(Paul Julius Reuter,1816~1899)则赶到电报线的亚琛一端开办了一个业务点。经营的内容依然主要还是互相售卖欧洲各个主要城市的汇兑和证券交易的行情等金融方面的信息。

但由于资本实力不同,因而三者间的竞争也是不均衡的。1850年春,虽然路透利用亚琛与布鲁塞尔之间仍然处于电报真空的情况暂以立足,但很快到了1850年底便已经丧失了在这个地区的竞争能力。因为路透在亚琛与布鲁塞尔之间相距76英里(约122公里)的区域内使用的是45只信鸽飞行大约2小时来传递股市行情信息。而随着巴黎到布鲁塞尔、巴黎到柏林、亚琛到布鲁赛尔间的电报线路接连开通,哈瓦斯依凭巴黎的资本集团作后盾、沃尔夫靠着普鲁士的力量支持,有力地控制了这些线路,路透则被毫不留情地排除在了电报线路使用权之外。

在亚琛竞争中,形成中的新闻产业经营者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利用电报这种新技术对于“消息”这种特殊商品的经营所起的关键作用:汇聚资本,继而垄断技术。而伴随着这场竞争,受到政府资金大力青睐而快速崛起的沃尔夫社,从1855年起就已成为与哈瓦斯社一样庞大的可以垄断广大地域内的德国境内的信息售卖寡头,比哈瓦斯社十年的积累过程缩短了50%。

三、推动垄断形成

路透社是利用电报技术由弱转强,进而实现一方垄断的行业典型代表。路透有句名言:“跟随电缆走”,这是亚琛的落败后生出的深刻感悟。虽然那次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资本的弱势限制了对技术的使用,但他感受最深的还是对电报这种新传媒技术的影响力。

路透早年在其表哥银行工作时出于对汇兑行情计算方法的需要,结识了数学家卡尔·菲利德利希·高斯(C.F.Gauss,1777~1855),当高斯和韦伯演示世界上第一台电报机时,日本学者仓田保雄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描述:“(1833年)路透也参加了这次试验。……(他)还想到:进一步改善和发展这套装置,不仅能了解到国外汇兑行情的变化情况,甚至欧洲各地的棉花价格暴跌以及普鲁士同法国的外交关系日趋紧张这样一些消息,也都能利用电报机快速地传递。这样一来,必将对欧洲的整个政治和经济发生决定性的影响。[4]”

1851年路透结识了维尔纳·冯·西门子(Werner von Siemens,1816~1892),得知英国人准备在英吉利海峡铺设海底电缆,于是当年夏来到英国谋求发展。幸运的是,此一时间的英国政府屈于新兴资本的强大抵制力量,在1853年取消广告税,1855年取消印花税,1861年取消纸张税,一系列具有实质扶持性质的产业政策使得报纸成本下降趋势以一种加速度的方式运动,面向大众文化阅读的便士报开始大量出现,到1857年时已有107种。兴盛的情况比法国有过之而无不及。面对新的电报技术,报业趋之若鹜,一些报纸更是以高调标榜其紧密追随新通信技术,例如享誉最高的《每日电讯报》,在报纸的名字中就强调自己和新技术的亲戚关系。因为早在1846年,伦敦至多佛尔就已开通了允许商业使用的电报线路。

1851年10月14日,路透在伦敦皇家股票交易所1号匆匆成立了海底电报线办公室,与伦敦证券交易所签下合约,为其提供欧洲大陆的股市行情以换取获得英国股市资讯的。这距海底电报线路开通还有一个月的时间。1851年11月,约翰·布雷特(John Watkins Brete)和雅各布·布雷特(Jacob Brett)兄弟的通用海洋电报公司(General Oceanic Telegraph Company)架设成功英国多佛尔与法国加莱之间的海底电缆[5]。

因此,路透便通过这条海底电缆(对这条电缆紧随而至的还有哈瓦斯社、沃尔夫社)。提供与法国巴黎信息市场交换有无,开始了以伦敦为基地的“出售新闻的买卖”,内容性质上与哈瓦斯社、沃尔夫社没有区别,他编制的“路透快讯”也是主要供给交易所、银行、贸易公司等,首要目标是建立金融社群。随着大众报纸及地方报纸大量出现,政治、经济、军事等消息成为各家争相追逐的需要,针对这一情况,路透增加了政治、外交等方面的消息。到1858年已经争取到了《泰晤士报》《广告晨报》、《每日电讯报》等7家最大的伦敦报纸为消息的售卖对象。

他在伦敦稳步建立起来的传媒社群利用电报线路迅速向外地辐射。1859年法奥关系日趋恶化。路透事先取得了法英之间的海底电报线路的专门包租权和拿破仑三世发言内容的刊布权,从而在2月7日第一时间得以向世界传播了法国有可能对奥宣战的信息。1861年,美国爆发内战,欧洲的新闻大战也随之涌起。由于1858年在爱尔兰的瓦伦西亚岛(Valencia Island)至纽芬兰的特里尼蒂湾(Trinity Bay)海底电缆(2500英里)铺设使用一个月后就断路了,美国内战消息只能依靠邮轮传递[5]。路透社为了能够领先其它同行早几小时获得新闻稿,选择在爱尔兰最西南端的克鲁克黑文(Crookhaven)拦截邮船,并且花巨资在克鲁克黑文专门修建了一个电报基地,铺设了一条连接科克市(Cork)的专用电报线,这样路透社距美国在空间上就近了400多公里,从而在取得美国最新消息上,比伦敦其它新闻机构能够提前8小时。

这种利用新媒体技术对重大国际事件的独占性报道手法,对于增强路透社消息产品的生产以及市场售卖能力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这些增强的力量反过来又加强了对英国以及国际电报线路的掌控力量。

伴随英国殖民势力的扩张,路透社为获得向英国在东方殖民地的发展空间,1865年与德国的汉诺威王朝格奥尔格五世(Georg V,1819年~1878年)签署协议,成立专门路透社电报公司(The Reuter’s Telegram Company),通过北海海底向德国诺德尼岛(Norderney Island)铺设一条到英格兰的海底电报专线,并与其他经欧洲通往俄国和中东的电缆联为一体。路透社开始侵入沃尔夫社的势力范围。1869年,路透社又兴建由德国、俄国、伊朗往印度的专线,这些电缆又由孟买进一步延伸到锡兰(今斯里兰卡)加勒、新加坡和上海,1866年横贯大西洋海底的电缆最终铺成[5],路透社开始使用连结欧洲和北美的海底电缆。与当年亚琛中的竞争正好相反,路透社的强式扩张伴随的是沃尔夫社的逐渐萎缩。

这一时期通讯社之间的竞争,与前一时期侧重依靠资本实力的方式相比,更加依赖对电报技术的掌控。对于它们来讲,产业格局已经超越单纯对资本的依赖,已经到了“成也电报,败也电报”的程度,占领电报技术的制高点成为垄断方式下的生存之道。

四、技术垄断的加强与扩展

在十九世纪欧洲产业浪潮汹涌澎湃的背景下,通讯社利用电报技术主导了整个新闻产业链的形成。因此,即使是概括性地观察当时的产业情况,利用电报技术获得最大资本虹吸效应的既不是电报电缆的所有者(例如,1855年时,英国最大的两家电报公司‘Electric Telegraph Company Limited’以及‘English and Irish Magnetic Telegraph Company’已经共同管理着英国约6700英里的电报线,1866年,美国最大的‘Western Union Telegraph Company’掌管着全国约37000英里的电报网络)[6],也不是刊登消息的报社,而是将世界各地消息做成商品互通有无的通讯社这种新型媒体,它们是信息寡头、技术寡头、资本寡头三位一体的国际运营商。1870年1月7日,哈瓦斯通讯社、路透通讯社和沃尔夫通讯社以“联环同盟”搭建世界范围的消息商品的生产和售卖格局时,核心依据是以各自对世界电报线路的垄断占用为前提的。因为电报线路的占有程度决定了信息传播的能力和对下游链条的控制能力。

电报技术在通讯社角逐当中显示出的竞争能力被许多行业倚重。50年代以后,电报技术已经在英国、法国及欧洲各国主要城市之间普遍使用,其广泛性已经远远超出以通讯社为核心的新闻领域。不断扩大的应用范围和高频率的信息交换同时也使设备能够通联和信息通传的呼声日益提高。为了能让电报网络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1855年比利时、瑞士、撒丁岛、西班牙、法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电报组织——西欧电报联盟(Western Europe Telegraph Union),1865年这个联盟进一步在巴黎会议上扩大为国际电报联盟(International Telegraph Union),成为技术性和行政性的国际组织。联盟制定的全球电报标准,不仅规定了设备制造的标准,还统一了通信协议。这样,电报技术开始以更大的规模,更严格的准入门槛,以产业的形式在更广的世界范围内,参加到国与国的竞备行列当中。

参考文献:

[1] 陈力丹.以全球视角观察新闻传播的历史[J].新闻记者,2005(11).

[2] (德)哈贝马斯.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4.

[3] 邱沛篁等.新闻传播百科全书·世界报业简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 (日)仓田保雄著.田瑞岩,任长安译.路透其人和路透社[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20.

鲁讯简介范文第3篇

2010年5月16日晚,一场大雨降临山东济南,当时齐鲁电视台正在播放电视剧,观众突然发现在电视屏幕的右下方出现了一个视窗,里面正在直播济南的雨景,视窗边的文字简要地向观众告知济南及全省最新的天气变化情况,并提醒下雨地区的观众关窗避雨,出行小心。

这个让观众感到新奇而又实用的视窗,就是齐鲁电视台刚推出不到一周的屏幕视觉信息系统的一个应用――天气变化的实时直播。这个系统以视频、实时为突破,通过对观众收视行为和潜在需求的深入研究,把电视屏幕进行科学规划、分区定位,分时分区播发不同信息,实现了在同一屏幕上为观众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和视觉享受,为客户开发更多的广告产品,进而实现了电视频道的“扩版增刊”。齐鲁电视台给这个屏幕视觉信息系统起了一个很时尚的名字:“5D拼图”。

以道驭器,道器相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与基于技术进步诞生的新媒体一样,新技术的运用对于广电传媒的发展同样功不可没。电视技术的日新月异为电视节目的策划、生产和传播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创新空间,技术的装备与运用水平决定了电视媒体的整体实力,技术创新更是电视媒介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物质基础。

当然,创新思维是技术创新的先导和灵魂。“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系辞》)从电视角度看,所谓道,即思维、规律、战略等・所谓器,泛指技术、装备、节目等。以道驭器、道器相济方能扬威传媒战场。

“5D拼图”正是“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的产物,是齐鲁电视台在电视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参研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对电视传播方式和电视形态的一次大胆独特的创新。“5D拼图”的技术构架是在线图文包装系统,该系统作为字幕机系统的升级换代产品,在国内各电视台应用很少,主要用于节目预告、屏幕包装和体育直播中的字幕信息。而以“领先半步”的创新思维领跑业界的齐鲁电视台,为这一设备赋予了全新的使命和内涵。“5D拼图”将屏幕播出区域进行重新拼接,以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及飞滚字幕等形式实时各种信息,在单一屏幕空间上又拓展出一个崭新的多维互动的“第二信息层”;同时将电视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跨界组合,使其成为承载频道全天信息和即时互动的“内容+技术+互动”的“智作”平台,在不占用频道独立的时间资源的情况下,提升了电视媒体的内容空间和广告空间。

屏幕信息更加丰富,选择性更强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同时进人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的时代,电视媒体在知识、信息和技术综合的时代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受到电视媒体“极限播出”的限制――每天只有24小时,5D拼图工作室所打造的“第二信息层”致力于向空间要效益,它将电视节目线性、单一播出的形式改为立体式、全方位、多元化的信息平台,丰富了电视屏幕的内容。从新闻快讯、健康飞播到视频多视窗,带给观众更多的信息。

传播学之父施拉姆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某种媒介或信息被受众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该公式表明,某种媒介或信息是否会被受众选择,由两方面决定。“报偿的保证”指媒介或信息的价值对选择者而言是高还是低,其中的“费力的程度”则包括时间、开销、方便程度等方面。人们总是希望付出最小的代价,而获取最大的报偿。因此,电视媒体要想吸引观众,在提高传播内容的数量和质量的同时,一定要降低观众的费力程度,使他们少花时间、少费劲就能获得有用的信息。

“5D拼图”在电视屏幕上所开辟的“第二信息层”无疑是提升“报偿的保证”、降低观众“费力程度”,提高或然率的一条捷径。比如,新闻快讯的飞播,把时事资讯第一时间呈献给观众,有效地提升了新闻的时效性和传播价值;天气直播视窗,让观众及时了解天气的实时变幻,节目预告视窗,改变了字幕预告、简单陈旧的形式,用节目精彩画面作为看点预告,增强观众的收看欲望。

提升传播速度,提升传播价值

时效性是新闻产品的生命,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飞速发展,迫使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必须从延时播报转向即时播报,围绕新闻直播常态化的核心,打造新型的新闻节目生产编播的流程和工艺,以满足受众快捷信息的消费需求。

2008年。在直播常态化的基础上,齐鲁电视台在全国率先提出了“break新闻”的概念,推出了跟国际接轨的打断式新闻直播节目《独家!》。针对突发事件,齐鲁电视台随时调整节目编排,进行打断式直播报道,以最快的速度将最新新闻展现给观众,使电视的优势得到了更大的发挥。

而“5D拼图”的出现,使得“break新闻”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break新闻”打断正常编排给播出带来了潜在的技术风险和广告违约的风险,而“5D拼图”的多视窗播出方式,使得齐鲁电视台可以成为24小时随时承载新闻事件直播的传播平台。“5D拼图”不仅将电视直播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也为电视新闻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条件,在提升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同时,催生了新的效益增长点。

美化荧屏,完善观众收视体验

电视内容竞争力和频道包装都是电视频道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是视屏的艺术,体验时代的受众观赏方式追新、欣赏品位不断提升,对电视包装提出了不断创新的内在要求。传播市场的现实表明,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和节奏的提速,大众传播已经进入了“形式选择”与“形式阅读”阶段,张扬内容必先致力张扬形式,已是当代大众传媒人的共识。

对于电视而言,以往的图文信息工具――字幕机只是简单地完成基于二维平面的图文制作,“5D拼图”完成了频道包装的技术升级,它将三维实时渲染和视频呈现融为一体,使屏幕包装效果完成了从静态到动态、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化,产生强烈的视觉与听觉效果,为受众的“轻易选择”和“愉快收看”创造了条件,也使得电视内容的传递借由技术升级更加深入人心。

带动广告形式创新。提升媒体价值

广告收入始终是电视媒体盈利的生命线。全球性金融危机,让不少媒体进入“经营寒冬”,而齐鲁电视台却成为其中的异数,2009年单频道创收4,4亿元。这个数字意味着,它不仅在全国省级300多个地面频道中领先,而且也超过了大多数省级卫视。

2009年9月10日,被业内人士称为“61号令”的《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出台。每小时广告时间不得超过12分钟的新规定使得有效广告时间大幅缩减。媒体资源的有限性,在外人看来,仿佛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天花板”,而齐鲁电视台“5D拼图”在创新传播形式和电视形态的同时,也随之带来广告形式的创新,开拓了新的广告空间,提升了频道的广告价值。如高考期间各地的天气预报、温馨提示、分数线;世界杯期间,精彩进球视频视窗、世界杯进球榜和积分榜在广告时段的小视窗播出等,都在非黄金时段锻造了金子般的广告价值。此外,《独家!》视窗的冠名、天气视窗的冠名以及广告寻宝等一系列创意也陆续实现,都将更有效地拉动广告收视率,提升频道广告价值。

全方位、多形态的升级版“互动”

鲁讯简介范文第4篇

标准在日常生活中

自治区技术监督局举行“商品质量专项整顿”和《商品条码管理办法》宣贯新闻会

简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商品质量专项整顿实施细则

加强行风建设树立行业形象

一九九八年自治区技术监督工作调研综述

关于调整“质量天山行”组委会成员的决定

在’98中国质量万里行与质量天山行出发仪式上的讲话

在’98中国质量万里行与质量天山行出发仪式上的讲话

’98中国质量万里行新疆质量天山行活动总结(摘要)

自治区再掀打假扶优高潮

眼镜质量不容乐观

加强服务多方协调

形象也是无形资产

乌鲁木齐地区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成效显著

质量——企业之本

企业家应具备四种素质

质量监督在商品流通领域的作用

对棉胎市场应加强规范管理

将打假工作进行到底

打假行动专题

“入世后标准化工作如何服务于经济建设”研讨集锦

2000年第三季度部分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

质监天地

抓质量工作促事业发展图经济腾飞

吐鲁番地区招商引资项目

吐鲁番地区主要企业及产品选介

西域名城吐鲁番

团结拼搏创优争先——鄯善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展掠影

经济参考

实行原产地保护促进名优产品发展

奶业消费新观察

民用三表计量授权检定的讨论

铁路系统档案管理电子化的实践与探讨

走技术创新之路发展新疆经济

技术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跨国公司向假货宣战

日本人如何看待“失败”——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授钿畑村洋太郎一席谈

秋冬装修新动向

提升农产品质量,标准时不我待

畜牧业标准工作任重道远

新疆制造,打造未来竞争力(医药篇)

国有无形资产失守的经济要塞国有无形资产流失知多少——国有无形资产流失问题研究之二

焊接:命悬一线话缺陷

劳动力质量纵横谈(之四)——“唯证”不“伪证”,以“职责精神”确保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

美国对中国缝制帽子反倾销案

WTO/TBT通报摘要

有暖倍儿的冬天美丽不打烊

月报

企业建立信誉度的保证

学生服装向地方标准看齐

食品电烤炉简化工艺危险多

鲁讯简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疆;新闻事业;缓慢发展;繁荣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2-0161-02

一、杨增新、金树仁统治时期――新闻事业的缓慢发展

(一)《伊犁白话报》的创刊

《伊犁白话报》虽然不是杨增新和金树仁统治时期的报纸,但《伊犁白话报》是新疆第一个近代化的报纸。它是由同盟会主办的资产阶级的报刊,1910年3月25日,由资产阶级成员冯大树,李辅黄等在当时的惠远城创办,是同盟会在伊犁的宣传机关。《伊犁白话报》除了汉文版外,还有民族文字。20世纪30年代,杨筱农在撰写《伊犁革命回忆录》称,革命党人到伊犁后,“极力宣传革命,并创办了汉、满、蒙、回四种文字日报。”由此可见,革命党人借助《伊犁百话报》散步革命,导致了敌人的极度不满,因此随后被停刊,总共存在一年多的时间,但却开启了新疆新闻事业的开端[1]。

(二)杨增新和金树仁统治时期,新闻事业的缓慢发展

1.杨增新和金树仁时期,新闻事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杨增新和金树仁统治时期,新闻事业发展缓慢。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杨增新和金树仁对当时舆论的控制。杨增新统治新疆17年实行的是一种愚民政策。他认为人民之所以难以治理就是因为其拥有智慧,因此不让人民接触新鲜的思想,避免接受任何外来的思想,实现他的“以静制动。无为而治”的思想。同时,杨增新还对当时的交通、刊物等都实行管制。比如在《新疆五十年》里记载:新疆同内地和国外往来书信,封封必检,各地报纸,寄入新疆,除经杨增新本人特许外,一律不准投递。其次就是政局的动荡和不安[2]。当时无论是国内还是新疆局势都是不安的。更不热心“兴办教育、开启民智”,甚至用“礼教道德”代替“开启民智”。比如在金树仁统治时期,先有哈密的农民起义,后来又有马仲英进入新疆。当时的局势是十分的混乱的,而且在战乱严重破坏了新疆新闻事业的发展。比如在《马仲英逃亡记》记载:马仲英一路上把皇家公路边上的城镇和乡村都烧杀掠夺一空。电线或被拉到群山脚下,或拉到峡谷底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利于新疆经济、教育、文化和新闻事业的发展的[3]。

2.杨增新和金树仁统治,新闻事业发展缓慢的表现。由于杨增新实行的愚民政策和金树仁统治时期政治局势的不稳定,因此纵观这一时期的报纸,基本上都是官方报纸,而且数量有限。这里重点分析《天山日报》。《天山日报》是新疆第一张全省性的现代报纸。1929年4月15日在乌鲁木齐创刊,是当时的省政府机关报。当时的新闻事业发展缓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官报为主。比如在杨增新统治时期,主要是官方的《新疆公报》,对各种私营报纸给与禁止。比如在《新疆五十年》写到:省内没有新闻报道机关,没有报纸,更谈不上剧院、文化馆。包尔汉与米尔扎江秘密出版刊物《新生活》,每期一百份,每份十余页,但只出两期,就因被告发而停刊[4]。第二,办报主要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权威。金树仁办《天山日报》的目的正是如此,作为自己宣传的工具。第三,新闻内容更新慢,新闻时效性差。在《外交官夫人的回忆》里写到:通过印度送来的每一个邮包,我们得到了从吉尔吉特寄来的路透社的电讯。由于邮件每两周才能到一次,要把两周寄存下来的电讯读完确实是件费时费力的事。这些电讯刊登的消息到我们这里已经晚了近一个月。综上可以看出在杨增新和金树仁统治时期,新闻事业处于一种缓慢发展的状态[5]。

二、盛世才统治时期―新闻事业的繁荣

盛世才统治时期新闻事业呈现繁荣的景象,其原因有:

1.《新疆日报》成为新疆报业的主导。1935年11月《天山日报》改名为《新疆日报》,作为新疆省委机关报。随后盛世才对《新疆日报》进行了改组,由一批由苏联来的共产党人来到乌鲁木齐进行帮助。中国共产党加入到《新疆日报》的工作后,不仅团结报社的工作人员,加强宣传报道,而且为报社选址和培训新工人。随后对《新疆日报》的办报设备进行更新,从香港和重庆等地购买印刷器材、其他设备和急需的零部件。1941年又对《新疆日报》进行了内容改版,改版后版面清晰、内容丰富、为抗日战争做了很好的报道和宣传。这些内容在《回忆阿合买提江》书中也有所记述[6]。《新疆日报》随后扩大了发行范围,不仅在乌鲁木齐发行,还在伊犁、塔城、阿克苏、喀什、和田等设立了分部。同时开始创立时只用汉文出版,后来逐渐增加了维族尔文、哈萨克文、蒙古文和俄罗斯文版。在《新疆五十年》记载到:少数民族的学校、少数民族的报纸都相继在各地出现[7]。

2.刊物的创办。盛世才统治时期,各种刊物风起云涌,其中著名的有以下几个:《反帝战线》、《新疆妇女》等。《反帝会》是1935年创刊,是新疆反帝会的机关刊物。该刊是新疆最早的综合理论刊物,也是当时影响最大的刊物,用汉、维吾尔两种文字出版。《反帝会》是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刊物,主要介绍抗日运动、新疆人民抗战事迹和新疆经济文化事业建设等。《反帝会》创刊时发行量是4000份,后增加到15000份。比如在《回忆阿合买提江》书中写到:新疆爱国诗人梨・穆塔里布被分配到《新疆日报》工作期间,在报社创办“文学副刊”园地。在《阿克苏日报》开辟了《南风》文艺副刊,号召进步青年,开展斗争。

3.广播电台的出现。广播相比较报纸具有信息更新快,传递速度快等优点。这时期出现了新兴媒体即广播电台。盛世才上台后不久,即从苏联买进四部无线电收发报件,建起无线电台。1935年在迪化有线广播电台正式成立,开创了新疆有线广播之先河。1936年盛世才制订了第一期三年计划,强调要大力发展广播事业。随后在迪化、吐鲁番、塔城等12个地方安装广播。通过以上措施,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向全疆重要城镇扩散的趋势。1937年在官方机构的广播喇叭已经有一百多个,第二年又从苏联购买二百多只,主要安装在商店、街市区和居民生活区。1941年由于抗日战争宣传的需要,又在乌鲁木齐安装一个无线电广播机,向各个行政区域发射广播。作为新疆获取和传播抗日消息最重要的渠道 [8]。此外,1942年新疆交通处向新疆边防督办对广播的内容进行了充实,提出了七条建议。比如说增加播放的时间;妇女动态,应由妇女协会经常派人播放等。通过这些措施,广播内容丰富多彩,颇受广大听众的喜爱。

经过一系列的措施,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新闻事业呈现出繁荣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报刊总类多,民族报刊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次,新闻时效性不断增强。比如上文所提及的广播,盛世才要求扩展广播内容和加强新闻的时效性。最后,新闻媒介多样化,出现新兴媒介。新闻媒介不再仅是报纸,而且包括广播这一新型的媒介。

三、时期―新闻事业的转折时期

在经过盛世才统治时期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新疆新闻事业的发展。1944年后,盛世才离开新疆,开始控制和统治新疆。新闻事业随着势力的渗入和掌控,最终成为新闻事业的一部分。

1.报纸的发展。接管新疆以后,首先对最为新疆省委机关报《新疆日报》进行了改革控制。比如在《回忆阿合买提江》中:《联合政府的成立》在1946年国名党中央政府命令,宣布改组新疆省政府和政府组织人员的名单及职务即《新疆日报》。随后,国名党中央广播电台发送了这一消息。在内容上,《新疆日报》的电讯由原来“塔斯社”和“新华社”消息,全部改成“中央社”消息。为了进一步巩固的政治统治,《新疆日报》还刊载了许多国名党党义和三民主义的文章。还对《新疆日报》文章刊载标题、版面和报社的管理等都做了具体规定。从此报纸的宣传报道就基本被所控制。比如在报道宣传方针上,要求《新疆日报》贯彻对新闻稿件的严格刷选、国内内战消息不予刊登、对外关系上对苏友好宣传等方针[9]。

2.刊物和广播电台的发展。在杂志刊物和广播电台领域,实行更为严格的坚持和控制制度,目的是全面控制新疆的新闻界,为政治统治服务。比如:《回忆阿合买提江》中“新盟”成立即决定把三区政府机关报改名《前进报》,作为新盟机关报。《觉醒报》则带回伊宁,交给伊宁的“三区民主联盟”作为他们的机关报出版发行,这是1946年2月阿合买提江在迪化创办的。另外,出版汉文《民主》报,阿尔泰出版《真理之路》报和《曙光》杂志等。新盟决定出版《新盟》杂志。在接收刊物后,派人对其内容和管理进行一系列的整顿。在广播电台方面,对管理人员和广播内容进行整顿、宣传讲义、报道国内外的一切新闻,以此来提高受众兴趣。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广播的发展。1945年后,加强了对内容的调整和控制。比如,迪化广播电台大肆的宣传、对中央社播放的电讯的严格帅选、对维语广播电台内容的监控等。

总之,统治时期,新疆新闻事业有一定发展,但是很缓慢。在新疆推行三民主义,各种日报、广播电台和杂志必须忠诚于的宣传政策。通过对报刊、杂志、广播电台和通讯社的一系列措施,已经全面控制新疆新闻界。的统治思想通过媒体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成为其御用工具。

参考文献:

[1]帕哈尔丁.新疆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初步发展[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2007(3).

[2]包尔汉.新疆五十年[M].新疆: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

[3](瑞典)斯文赫定.马仲英逃亡记[M].宁夏:宁夏出版社出版社,2003.

[4]杨红.民国新疆新闻事业研究[D].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6.

[5](英)凯瑟琳马嘎特尼.外交官夫人回忆录[M].新疆: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发行部,2008.

[6]苏奎俊.盛世才主政时期的新疆新闻事业[J].新疆历史文化,2009( 3).

[7]包尔汉.新疆五十年[M].新疆: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 .

[8]苏奎俊.盛世才主政时期的新疆新闻事业[J].新疆历史文化,2009 (3).

[9]杨红.民国新疆新闻事业研究[D].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6.

相关期刊更多

上海鲁迅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鲁迅纪念馆

绍兴鲁迅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绍兴市鲁迅纪念馆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