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学习情境;学习资源;知识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将现代信息技术合理、灵活的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之中,以此作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以正常展开的必要补充形式。”笔者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小学语文教育取得更好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情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实际年龄较小,在刚上课时往往很难快速、有效地集中自身的注意力,自然也谈不上实现对知识点的积极学习与主动吸收了。而现代信息技术同时拥有丰富的视频、音频、图片、文字、表格等多种形式的功能,其在课堂上的使用能带给学生强烈的多重感官冲击及刺激,从而在为学生巧妙营造一种良好学习情境的同时,使得他们以更加自觉、主动的状态更好地融入语文学习活动中来。

这样一来,现代信息技术就为有效扭转小学阶段学生上课伊始的注意力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式,即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中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巧妙地为学生创设其感兴趣同时又与具体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良好语文学习情境。

例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教辅设备为学生依次播放一组反映北京春节习俗的幻灯片。相信,如此便可使得学生很快地将自身的注意力由其他地方全都转移到欣赏北京春节多姿多彩风俗的图片中来,直面、近距离地观看反映北京春节传统文化的图片,学生仿若身临其境,领略到了北京春节人文习惯的无限魅力。伴随而来的是他们对于《北京的春节》这一课文的探究兴趣也显著高涨,有利于其接下来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该课文的详细学习活动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良好语文学习情景的作用进行了充分的发挥。

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拓宽语文课堂学习资源

小学语文新课改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能动性地扩充课堂教学资源,从而促使学生人文视野范围的有效扩大与开阔。这就就决定了以往“课堂45分钟全依赖教师进行口头讲解”的落后教育模式不再符合现实实际情况。同时也使得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中的运用更具备了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现代信息技术能快速、便捷地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若是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搜寻、归纳、整理到充足的信息资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拓宽小学生语文课堂的学习资源,从而将上述新课改关于“开阔学生人文视野范围”的要求真正落实到实处。

如,在教学《彩色的翅膀》时,针对很多学生不理解“为什么必须有昆虫的帮助,才能保证海岛上瓜果的正常生长?”这一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穿插“植物开花结果需要借助昆虫传授花粉”这一知识点,这样一来,既能使得学生了解到语文课本之外的知识,还能使得他们借助该知识实现对课文学习内容的深刻认识与了解。真正实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扩充语文知识容量的良好教学效果。

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轻松解决语文教学知识点

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到年龄因素的制约,其主观思考范围受到了严重的制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他们无法很好地实现对语文学科所学知识与内容的深入认知、理解与掌握,致使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效果整体上偏低,不容乐观。

面对此种情况,小学语文教师在展开具体语文知识点的教学时,可以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因为其有着较强的直观性特征,能将较为复杂的语文知识点变得更加简洁化与简单化,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

如,同样以《索溪峪的“野”》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前搜集有关索溪峪的大量图片,并在展开具体教学时辅助展开使用。学习到“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时,就为学生点击播放反映此情景的索溪峪实际图片,学习到“千峰万仞绵亘蜿蜒”时,就改为向学生播放反映该情景的索溪峪实物图片,学习到“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时,则改为向学生播放反映两组山峰比肩而立的真实图片……这样一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展示,就使得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感受到了索溪峪山“野”、水“野”、动物也“野”的真实状态,从而为他们真正领略到索溪峪的独特美丽景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轻松做到了体会作者在该文中所流露出的真实热爱情感态度这一学习重点与难点的突破。

总之,小学语文教育实践中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既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主观学习需求,也符合语文新课改的历史发展趋势。对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对其引起足够深刻的肯定与重视,并从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出发来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这将推动自身小学语文高效率、高质量教学效果的真正获得。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题目;阅读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0-0040-03[ZW(N]

[作者简介]沈静(1981―),女,浙江宁波人,本科,浙江省宁波市黄鹂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文章的题目犹如人的眼睛,是文章灵魂所在,文章的主旨也往往包含其中。而题目中的重要词语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我们常常可以透过题目的关键字词看到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想要表达的意思和思想感情。在题目中抓住那些看似寻常,实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字词,引导学生循径探源、披文入情,可以使他们的能力在玩味品析文字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滋养,教学也定能化平淡为神奇,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一、巧审题目,激趣授课,让导入“趣味盎然”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学生,所以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抓住题目的关键字词,让学生研读题目,把握好教学的切入点,直截了当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此来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笔者在教学《桂花雨》时的教学片段:

板书题目“桂花”。

师:同学们,你们记忆中的桂花是什么样的?

生1:桂花香味扑鼻。

生2:我看到的桂花光彩夺目。

师:想到桂花,你们会想到哪些诗句?

生1: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生2: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

生3: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

师:多美的桂花啊!(板书题目“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题目。

师:读了题目,大家心中有什么疑惑吗?

生1:课文里的桂花是怎样的?

生2:桂花只不过是一种植物,它怎么会下雨呢?

生3:“桂花雨”指的是什么?

……

师:就让我们在课文中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吧!

这篇课文以题为眼,看似简单的设疑却使题目蒙上了神秘色彩,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接下来的教学便能自然地进入深入文本、探究文本的环节了。

二、妙问题目,以题生疑,让疑问“破土而出”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课文的题目是学生在学习中最先接触到的,从问题入手激励学生质疑,使学生自然生疑,带着疑惑探究文本。这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植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目标性,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

如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教师可先板书题目,让学生齐读题目后,教师提问:“读了题目,你有哪些疑惑?”学生纷纷发言,“她是谁?”“他是谁?”“他们是怎么成为朋友的?”“为什么说她是我的朋友?”在学生质疑后,师生共同梳理、归纳问题,这为本课重点内容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又如在教学《难忘的一课》一课时,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充分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根据题目提出以下问题:(1)这堂课是谁在哪里、给谁上的?上课的内容是什么?(2)为什么说这是一节难忘的课?这几个问题聚焦了课文重点,即哪些人在上课?上课的内容为何引发作者这样的感触?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在课堂上或读、或记、或画,或低头冥思,或与同伴交流,迅速地进入到了探究学习的状态中,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教师对题目的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学生的质疑可以在提问时顺势解决,也可以在初读课文后予以解决。这样经过梳理归纳后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提高了他们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

三、替换题目,感悟精髓,让学习“深邃致远”

精辟、简练的课文题目既是对课文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也是对课文内容结构的提示,是有效阅读课文的指向标。如将题目稍作变动,有时会和课文内容大相径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将现有题目替换成其他题目,再对两者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异同点。这样既能让学生感受原题目的精彩之处,更容易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中心,还能训练学生拟题目的能力,使自己的作文题目更加贴切、准确、精彩。笔者在教学《军神》时的教学片段:

师:请你给本文换个题目,并说出理由。(学生跃跃欲试,兴趣盎然)

生1:我取的题目是《真正的男子汉》,因为课文就是写了拒绝使用麻醉剂的事情,体现了其钢铁般的意志。

生2:我的题目是《手术台上的》,因为全文就是围绕到一家外国诊所做眼部手术的故事展开的。

生3:我可以将题目起得更形象――《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既表示这篇课文的主角是,又体现了钢铁般的意志。一个题目,两层含义。

生4:我取的题目是《医生手术不用麻醉剂》,因为课文讲的是到一家外国诊所做眼部手术拒绝使用麻醉剂的故事。

原题目《军神》是从人物精神的角度命名的,而学生所新拟的题目则体现了文章的其他角度。《真正的男子汉》,学生是从主要人物的精神上重构题目,表明学生已关注到主人公钢铁般的意志,这一重构的题目直抵文章中心。《手术台上的》,学生关注的是故事,突出了故事情节。《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是从故事人物特点去重构的,而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以上题目教师就应该知道学生对课文的内容都已了解,对人物的精神也领悟至深。而《医生手术不用麻醉剂》这一题目就有欠缺,学生只关注到课文的部分内容,没有从整体上去把握。这就反映出了两种情况:学生已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但是没有从整体上把握,或者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上存在一定不足。教师需要认真分析,查缺补漏,对症下药。

又如课文《索溪峪的“野”》,“野”这个字学生难以理解,这对他们的心理构成了一定冲击。说到“野”,我们脑海里立马浮现“野蛮”“粗野”这样的词,张家界的索溪峪怎么会“野”呢?教师出示:索溪峪的(),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填空。于是,“景”“美”“神奇”等词语相继而出。当学完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等重点段落后,再回过头去重新品读这个字时,我们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野”并不是“粗野”,而是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所感受到的山“野”、水“野”,连来这里游览观景的游人也返朴归真,渐渐变得“野”起来。接着紧扣题目再出一道填空题:索溪峪()的“野”,让学生说说课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索溪峪的“野”。一幅人景合一、美丽和谐的画面从字里行间跃然纸上,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畅游其中的愉快心情。两次有层次、有区分的填空既体现了对文章理解的两个层次,又顺利地突破了对文章主题解读的难题。

四、拓写题目,辅助理解,让感悟“丰富多彩”

记叙文或说明文的题目文字精炼、简明扼要,具有可拓展性。因此,可让学生尝试在此类课文题目的前面、中间或是后面补充成分,扩展成句,揭示文章内容。指导学生拓展题目之前,应让学生层层递进阅读,先让学生初读题目,初读课文,然后整体感知课文,再扩展题目,最后深入阅读。这样的分层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使学生有效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时,在初步朗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补充题目:()对()说:“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学生初步体验课文表达的情感之后,补充题目:(阿尔及利亚群众深情地)对(中国国际救援队)说:“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学完课文,学生再次进行填空:(当中国国际救援队圆满完成了抢险救援任务,正要返回祖国时,阿尔及利亚群众深情地)对(中国国际救援队)说:“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此时,学生的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又如教学《陶罐和铁罐》时,可启发学生将题目扩展成“谦虚的陶罐和自大的铁罐”,《爱迪生救妈妈》可扩展为“爱迪生利用镜子反光照亮屋子救妈妈”,《伯牙绝弦》可拓展为“伯牙破琴绝弦为钟子期”,等等。

五、吟诵题目,升华感情,让情感“厚积薄发”

许多课文题目都带有浓厚的感彩,反复吟诵就可进入阅读的最高境界――知、情、意、思的相互交融,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教学片段:

教师板书: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师:谁来读读题目?要突出人物该怎么读?

生:祖国,我终于回来了(学生朗读时重点突出了“我”)。

师:突出发生的事情该怎么读?

生:祖国,我终于回来了(学生朗读时重点突出了“回来了”)。

师:突出人物的内心情感该怎么读?

生:祖国,我终于回来了(学生朗读时重点突出了“祖国,终于”)。

师:读书如品茶,每个人的感受各不相同,全班四十四个人能读出四十四种感受来,老师尊重你们每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

通过读题目,科学家钱学森那份炽热的爱国之情深深地打动了学生,文本和学生情感因时空产生的距离因此而缩短。

读标题还有一种形式就是让学生对标题先添加标点,然后读出这种标点所代表的语气语调。如武凤霞老师在教学《生命生命》一课时,安排了“借助标点,理解生命”的环节,让学生把对生命的感悟化作标点,学生或加省略号,或加感叹号,或加问号,并通过朗读一一呈现。

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题目时,需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明确课文的感情基调,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诵读忌讳一带而过,应运用巧妙的引导,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读活题目,读出趣味、读出滋味、读出感悟,从而获得内心的情感体验和阅读感悟。

语文,情韵悠长,广博而优雅,只要我们抓住题目的最佳切入点,潜心研读题目,或是采用一种教学方法,或是几种方法综合运用,以题目为眼为阅读导航,用心把题目读活、读深、读透,读出情感、读出体验,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情感的享受,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周连花.蕴涵在题目中的语文训练[J].小学语文教学,2007(10).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字:读书方法;教学设计;自学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阅读部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所以,教会学生怎样读书,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设计的一个根本点。老师在设计每堂课时都必须想到自己是起主导作用,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思考,去表达,切实指导学生的读书方法。下面就谈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学会明确读的目标,抓住阅读重点

清晰的阅读目标宛如醒目的靶子,为学生的阅读指明了方向,教师在教每一个单元时都要充分利用该单元前的“导读”和课前的“预习提示”,指导学生明确本组课文训练的目标,学会抓住单元训练重点的读书方法,让他们在教学前对整体知识结构有所了解,阅读时也就能抓住其重点了。

如学习六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时,让学生认真阅读本组的单元“导读”,从中知道本单元描写的是祖国的山水,景美,文也美,所以在学习《桂林山水》时,启发学生思考,看看桂林山水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这样学生在读书时就有了一定目标,从而也就能抓住课文内容的重点了。

二、学会归纳总结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因此,在教学中,要常常指导学生要总结出读书的方法,可以结合课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也可以随机进行。比如预习中的圈(圈出生字,新词)、查(查字、词典等工具书)、注(注音、释义)、画(画重点、难点、疑问、佳句)、分(分段落、层次)、批(批疑问和体会)等读书方法,让学生不断归纳总结,但要注重实用,讲究实效,反复训练,逐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学会遵循作者写作思路,举一反三地学习

数学老师讲授一项新知识时,一般过程是:举一个例子,

从例题中归纳出某种方法,让学生运用某种方法做同类型的习题,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举一反三的过程。由此可以知道,教学不能停留在教懂个例的水平上,而要从个例中归纳总结出规律,再让学生反复运用实践,从而形成迁移能力。语文教材的编者也有举一反三的共识,在其教学中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的训练,都离不开思路的导引。在指导读书时,要帮助学生遵循作者写作的思路,举一反三地进行自学。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1 要在确定学习目标时要扶一把

略读课文多数是一课时完成,时间有限,上课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要求教师能抓准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和重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如何确定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呢?本人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一要读透“本组教材导读”即“单元导读”;二要读透“课文前的提示语”;三是要研读教参——《教师备课用书》。因为 “单元导读”和每课略读课文的“提示语”就是学习这一课的基本目标。而《教师备课用书》则能就某些泛化开放的提示语,给教师指明教材的编选意图。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在小学中高年级每一单元的开始和每一课略读课文前都有一段承上启下的提示语。例如《大瀑布的葬礼》一课前是这样写的:“读了上面这篇课文,我们明白了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环境的道理。用比较快的速度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悲剧,想象大瀑布以前和现在的不同景象,再联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了课文后的感想。”而本组教材的“导读”则提出“注意把握主要内容,联系实际,深入思考”。这些提示语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延续了本组课文的主题性,同时还明确提出了阅读要求。显然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就两个:①快速读课文,了解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由壮观到枯竭的过程,联系实际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②透过语言文字领会作者的表达手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语境积累描写大瀑布的词语和句段。

但有些略读课文的提示语比较泛化,提示语中的阅读要求带有隐蔽性,学生不能一眼就明白学习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扶一把。如《珍珠鸟》这课的连接语提示语:“通过普通的落花生,我们体会到了做人的道理。从人和珍珠鸟的交往中我们又能获得哪些启示?读一读下面的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结合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体会。”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在阅读“文本”和“教参”时就要进行提炼,在上课时给学生以点拨,要不学生就难以把握学习的目标要求。

2 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要也要扶一把

虽然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么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虎了事。因为略读课文不能丢失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必要的精读是不可或缺的。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同样需要引导学生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在内容理解、情感陶冶与语言感悟上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但学生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吗?对于一些学生和一些课文,靠学生自己可能有困难,所以教师也就扶一把。

如《大瀑布的葬礼》这课,描写大瀑布变化前后的句段就是课文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大瀑布样子的关键词,读句子想画面,让悲剧画面感动学生,引出对人类贪婪行径的质问,反醒自我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所以在学生自学后,教师可以问:课文哪些自然段写大瀑布给人们带来骄傲与欢乐?哪些自然段写失望与悲痛?引导学生在3、4、7自然段,找出描写大瀑布以前和现在的样子的词语和句子。如:“汹涌的河水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落地撞开万朵莲花,溅起的水雾飘飘洒洒,水声震耳欲聋。”“如今,大瀑布像步履蹒跚的老人。”“逐渐枯竭、形容枯槁、生命垂危、奄奄一息。”通过学生读、思、议理解课文内容。

3 在读与悟的过程中要放开些

“教是为了不教,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编者安排略读课文的教学,目的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所以,教师要放手。如何“放手”?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保证学生有较充足的阅读、思考、交流议论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在一定的时空中切切实实地得到训练。其次是要引导学生回顾总结以前学过的阅读方法并迁移到当前的学习活动中。如带着提示语中的问题读文,边读课文边想描写的画面,边在文中圈画、批注,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课文注释、工具书、网络查找资料,联系时代背景、联系当时当地的情况理解课文……

一般来说,略读课文的教学中的“放”,可以选择以下方法:(1)自主选择式阅读,即在自读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学生自主选择进一步学习的内容、方法,并根据自己的选择阅读思考,然后交流。(2)质疑解疑式阅读,即在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互相帮助解决。(3)重点式阅读,即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重点内容,然后围绕重点内容合作学习,交流收获。(4)自测互评式阅读,即在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教材安排的课后习题或教师设计的习题自读思考、作答。

如教学《索溪峪的野》,由于学生通过本单元前三篇课文的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所以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这节课中尝试运用。一让学生站在欣赏自然美景的角度学文。学生自由读文,梳理文章脉络,围绕主题词“野”去欣赏美景——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更是“野性十足”,我们也变“野”了起来。学生自选其中“一野”品读。二让学生从品词析句中学文赏景: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轻松流畅的笔调,活泼生动的语言,让学生充分领略索溪峪的“野”。三是积累好词佳句法。体会作者在写景过程中准确用词,展开联想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学会独立思考,读自己觉得写得特别好的地方,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象,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通过学生自主思考、交流、朗读,对已有的学法得到实践、巩固和提高。

4 在阅读拓展时既要扶也要放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有利工具。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对各科教学的作用越来越大。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实践,谈一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有激情。语文本来是最开放的学科,与生活同在,色彩斑斓。长期以来,小学的各科教学无不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列为首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但一直以来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陈旧,教具不多,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更难真正产生一种学习的内动力,而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录像、投影、幻灯、计算机软件等信息技术再现课文情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其丰富的色彩,吸引人的动画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在创设情境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首先播放了《美丽的西沙群岛》的光盘片断,再配以优美的音乐,动感强的画面使学生仿佛来了西沙群岛。然后自然点题,引出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这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发了,由此提出学习任务,在学生心中形成“认知”冲突,激起了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进入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的最佳状态。在揭示文章重点时,再次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重点展现无边无际的大海,海底有各种各样的珊瑚,活泼可爱的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还有千奇百怪的美丽贝壳,庞大的海龟……由形象的画面理解自然过渡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用学生的语言——创造性思维得出的结论作小结,这种教学活动自始至终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重点和难点进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

例如课文《鸟的天堂》中有一段描写榕树叶子的句子:“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引导学生理解“颤动”一词是个难点。“颤动”字面可理解为“抖动”,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晨曦中,那青翠、油亮的新叶在微风中轻轻地颤动。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学生便领悟到了“颤动”一词,在进行说话训练就水到渠成了。这样,从感知——具体——抽象,词语的理解在表象的作用下真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模拟课文内容,启迪学生思维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儿童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并不说明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形象阶段,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材料,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进思维向深层次发展。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用信息技术对课文进行背景资料的介绍,帮助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了解,对课文的理解。因为小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不丰富,对于有些课文所涉及的背景资料如果缺乏基本的储备。对课文的理解则可能出现障碍,而教师适时的背景介绍就是有效的解决途径。

四、减轻学生在课文难点处理解的坡度对突出重点有益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审美情趣,这是因为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还蕴含着丰富的文、情、景等审美因素,利用信息技术CAI课件科学的、艺术的进行审美教育,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充分地感受美、欣赏美和自我展现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材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优美的环境和景物描写,在教学中利用CAI或创造听学效果,或设置视觉形象,让美的情境感染学生。

相关期刊更多

学习与探索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理论学习与探索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今日重庆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