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因为有了期盼作文

因为有了期盼作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因为有了期盼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因为有了期盼作文

因为有了期盼作文范文第1篇

在学习上,我会遇到到许许多多问题,也有无数次想要放弃,因为期盼,我一直在努力着。

那是一次放学回家后,吃完饭我便开始做作业。先前一切都还顺利,做的速度相当快,可当做到数学的最后一道题时,却难倒我了。是我最不擅长的几何题,伤透了脑筋,我也没能想出这道题该怎么做。眼看就要到12点了,妈妈出主意让我在网上查查。这一查,答案一下子全都查出来了,妈妈也变得心花怒放,说:“赶快做完睡觉吧。”可是,我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因为我始终不明白这个答案是怎么出来的。妈妈也在催了,我的心情是相当的矛盾:是直接抄答案?还是自己弄明白?一下子整个人不知所措起来。这时,仿佛有个声音在我旁边响起:“你不是一直期盼着有一天成绩能够名列前茅吗?如果抄答案,永远都不会弄明白这道题,你怎么还能取得好成绩?我一下子下定了决心,努力的思考着,全然不顾妈妈的催促。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思考除了这道题的答案。做完后便立马洗睡,这天晚上我比哪天晚上都睡得好。

在生活中也是,我一直心怀期盼,坎坷地走到现在。

因为有了期盼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希望” “盼望” 同义词辨析 《现代汉语词典》 汉语教学

现代汉语中存在很多语义相同或者相近的词,在通常情况下,尤其是在口语中,其中大多数可以替换使用;但在书面语运用和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进行仔细辨义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汉语的同义词成百上千,一一列举不能穷尽,本文就“希望”和“盼望”这一组同义词进行多角度辨义,以探索同义词辨义的普遍方法。

一般认为,“希望”和“盼望”作为同义词都有期待达到某种目的或者出现某种情况的意义。

(1)然而影片中坐在桌边的人却不知底细。观众急切希望银幕上的人立刻发现桌子下有炸弹。(《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2)文武官员都着了慌。晋朝军民都不愿让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主意。(《中华上下五千年》)

在这两个例子中,“希望”和“盼望”都是期待别人有所动作的意思,两个词意思相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交换使用。本文检索了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CCL)后发现,在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含有“希望”的句子有79802例,而含有“盼望”的句子只有2888例。从直观上说明,“希望”和“盼望”虽然意思相近,但在使用上显然不是等价的,“希望”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频率比“盼望”大的多。为什么这组同义词在语义和语用上有如此大的差别呢?本文将从以下几点进行辨析:

一、相异语素的语素义

大多数同义词都拥有一个相同的语素,这往往是它们同义部分的语素承担者。如“鼓舞-鼓励;要求-请求;支持-支援”等等。而它们所具备的微妙的意义差别则由另一个相异的语素承担。因此,分析相异语素的语素义在同义词辨析中显得尤为重要,但并不是所有同义词进行相异语素辨析都可以看到两者的本质差异。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希望”的“希”和“盼望”的“盼”有以下义项:

希1:①希望:~准时出席;②姓。

希2:同“稀”。

盼:①盼望:切~;②看:左顾右~;③姓。

通过对比发现,“希1”和“盼”本来就分别有“希望”和“盼望”的义项(“希2”不在对比范围之内),从这个角度出发,并没有从根本上揭示“希望”和“盼望”这组同义词的差异。所以,我们将从其他角度进一步辨析。

二、从语境适用的角度出发

上文提及,“希望”和“盼望”的使用频率有着显著的差异,这说明“希望”的使用范围比“盼望”更为广泛,由此,我们从语境适用的角度来考察这组同义词的差异:

(3)比如我,将来我只希望遇到一个他喜欢我我也喜欢他的人,然后把自己嫁了……(《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4)神鬼往往成了掌握道德公理的审判官,人们把追求社会公正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并心甘情愿地受其约束。(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5)失学、疾病伤害和犯罪,切实保护儿童权益。截至1999年底,“希望工程”共接受捐款18.4亿元……(《中国政府白皮书——2000年事业的进展》)

(6)我希望过了春节,化肥的价格能降下来,种子的品质能再好些。我还盼望新的一年能风调雨顺,我种到地里的玉米种子,秋天全都能变成灿……(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例(3)至例(5)都运用了“希望”,例(6)中用了“盼望”。其中例(3)和例(6)中“希望”和“盼望”可以交换使用,都表达想达到的某种目的或出现的某种情况。例(4)和例(5)中只能用“希望”,不能用“盼望”。这是因为例(4)中的“希望”作名词使用,例(5)中的“希望工程”已经成为专名,这也是因为“希望”具有名词词性才能位于名词“工程”之前;而“盼望”只能用作动词而不能用作名词。

然而,在“希望”和“盼望”都充当动词的时候,也并非都可以互换:

(7)他却像不认识我似的,对我说什么“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希望你不要再打扰我的生活”。(《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8)政府的阴谋就暴露出来,它是利用中国军队来掩护它的安全撤退,并不希望中英并肩与敌决战,更不是为了保全仰光这个海口。(《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述略》)

(9)他们要活干,要吃饭,要基本的生活保障,盼望领导者尽快拿出决策。(《1994年报刊精选》)

从以上3个例句可以看出,“盼望”可以被“希望”替代,而“希望”不能被“盼望”替代。这是因为“希望”用作动词时有“表达愿望”,在语气上有一定的要求,如例(7);“希望”在表达意愿时没有“盼望”迫切,主观性比较弱,而“盼望”则表示主观上的殷切。“希望”有时用以表明心里不愿意达到的目的或者出现的情形,如例(7)和例(8),而“盼望”很少出现这样的情况。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关于“希望”和“盼望”的词性和解释:

希望:①[动]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或者出现某种情况:他从小就~做一名医生。②[名]希望达到的某种目的或者出现某种情况;愿望:这个~不难实现。③[名]希望所寄托的对象:青少年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

盼望:[动]殷切地期望:他~早日与亲人团聚。

除此之外,“希望”和“盼望”在词语的搭配方面还有不同之处。例如:

(10)a.导演悄悄地对我说他马上要拍一部20集的电视连续剧,而我最有希望做女主角。为此,我兴奋了好几个晚上。(《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b.1946年6月,发动全面内战已经势不可免,和平已经没有希望。(《传》)

(11)我们带姚明到医院,看有没有办法恢复他的听力。医生给了我们一丝希望。(《我的世界我的梦》)

(12)信发出之后,何开荫并没抱多大希望。(《中国农民调查》)

(13)朱镕基最后说:中央寄希望于安徽。(《中国农民调查》)

以上四例“(没/抱)有希望、一丝希望、寄希望于”都可以成立,但是“*(没/抱)有盼望、*一丝盼望、*寄盼望于”却不能成立,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希望”的名词性,以及在其充当名词的时候有量化的倾向。而“盼望”作为动词不能被“没/有”修饰,更不能在前面出现数量短语。

三、从语体适用角度

通过对语料库的抽样分析(“希望”和“盼望”各随机抽取了500句),在使用了“盼望”的500例样本中,有大约450例都出现在新闻稿和政府工作报告中,剩余的50例左右出现在名人传记和词典中。“希望”所在的500句语料样本中,100例左右出自纪实文学作品和人物传记,120例左右选自于文学著作,其余的280例左右则集中出现在公文和新闻稿中。可见,“希望”和“盼望”大多运用于书面语中,并且都出现在较为正式的公文和新闻稿件当中。相对于“盼望”,“希望”更多地出现在纪实散文、历史小说、儿童文学等作品中。

本文通过对现代汉语语料的列举和分析,对“希望”和“盼望”这组同义词进行了粗略的辨析,发现“希望”除了充当动词之外还可以充当名词,而“盼望”只能充当动词;在两者同为动词时,“希望”所表达愿望的主观性没有“盼望”强烈,并且其还有一定的要求意味,有时可用于否定式并可被量词修饰;而在文体上两者都倾向于书面语,多用于正式的文书和新闻稿。“希望”还可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比“盼望”出现的范围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周小兵.“常常”和“通常”[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4).

[2]贺阳.“只要”与“只有”[J].语文建设,1997,(4).

[3]肖奚强. 略论“的确”“实在”句法语用差异[J].语言研究,2007,(2).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因为有了期盼作文范文第3篇

盼盼是我最好的异性朋友,她在外地上学,比我晚一届。其实我是一个很喜欢把自己封闭起来的孩子,不太喜欢或者说不太擅长与女生相处,认识的女生也屈指可数。我会时常莫名地自卑,在胡思乱想之后,在给盼盼的信上胡言乱语。我会直截了当地问她,我帅吗?然后再得到她拐歪抹角的回答,帅呀,简直帅呆了,如果与赵传大哥相比的话。盼盼在信上的幽默逐渐改变了我沉默的状态。也许是被她同化的缘故,我的幽默细胞也不断分裂增多。其实只有我自己明白,我玩幽默只是为了掩盖我内心的寂寞。朋友说我像个女孩子,太过多愁善感,矫情得可以。我自己也觉得这样很不好,既恶心别人又恶心自己。杞人忧天不是不好,但可怕的是我天天如此。我每天都整得跟明天是世界末日一样无精打采,在校园里漫无目的地游荡,手脚无力,唉声叹气。同学开玩笑说,如果我扮演“非典”病人,绝对没人怀疑是盗版。高中三年就这样荡过来了。高考并没有发生奇迹,是我预料之中的成绩。中等分数。像我这样的中等生,生活就像吞温开水,老师既不会像对待优生一样天天提问特别对待,也不会像对待差生一样没事找事,有事时更找事。我把自己当成中间人,守着不算好也不算坏的成绩,总觉得这生活没有什么意义。我告诉盼盼我没有学习的动力,然后就得到了她的科学分析。她说我有青春期忧郁综合正倾向,应认真端正态度、积极树立信心,实在不行就把自己当成爱因斯坦。临近高考的那段日子,看着高考倒计时牌不断刷新,那种紧张的气氛的确使人焦躁不安。大多数人都内分泌失调拉肚子,弄得厕所一到下课就满座,不过倒是导致学校里的商店手纸销售火暴。大家晚上失眠的失眠,白天打瞌睡的打瞌睡,却仍然坚持早起晚睡。那时我就想,高考过后我一定睡他24小时。可如今有了昏天暗地睡觉的日子,我却特怀念老师上课的催眠曲。高考过后的日子很乏味,除了昏天暗地地睡觉,就是暗无天日地在网吧上网。睡觉和上网是我每日的必修。必修之后是选修,看书、看电视,出去瞎逛。日子突然由紧张变得松弛,就像压缩的弹簧没有了压力也失去了张力。我还真有点担心就这样“死于安逸”了。

我上网时在QQ上遇到了盼盼,她说她已经完成了期末考试。我问她结果如何,她说明年考浙大应该没问题。我笑,然后她又问我高考怎样。我说我连本科线都没过,是不是很失败?!她说,最多算是一种失误!:)盼盼如此的安慰并没有让我感到多少欣慰,因为现实就是现实。现实告诉我,以我现在的分数只能上最差的本科或中等的专科,所以浙大、苏大都令我感到遥不可及。我告诉盼盼,这样的结果并没有让我失望多少,倒是感觉很令父母失望,尽管他们很坦然地说我考得不错,如果不满意就再去复读。我想我是不想再复读了。高一、高二时读韩寒,高三时又来读郭敬明。两年的叛逆,一年的忧郁。再来一年,会不会是叛逆加忧郁了?盼盼说,你到大学可能会变得阳光些,因为大学里院子大、面积广,更能充分吸收阳光。如果你想得到更强烈的阳光照射,最好往南去。我说那好,我去南极洲。:)接着盼盼让我去浙江看她,我说假如我考上了浙大,你不请我都去。但假如毕竟是假如,假如上天再给我一次重来的机会,得到的可能还是假如之前的结果,因为我毕竟已经努力过。付出之后的遗憾是不可以怨天尤人的,我必须坦然面对。说完这些话,不由得在心里叫好不已、佩服自己。可盼盼却批评道,你这叫事后认真,来浙江与上浙大根本没有必然联系。我说,有的,如果我考上浙大就可以直接去看你了,因为我现在连路费都付不起。记得以前盼盼曾说过,她相信我会是最棒的。也不知道当时她的“相对论”又拿我与谁作比较了。我说盼盼这次我真的令你失望了。她却整出一句“有时失望再所难免,希望历史不再重演。”最后她又搬出了她那句常对我说的话,“努力未必成功,但想成功就必须努力”,让我以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满口答应,却感觉有些应接不暇。她说得如此轻松,搞得我心情煞是沉重。我特消极地说,人生不过一百年,大学玩他四年是四年。盼盼立马批判地说我这是歪理邪说,然后又列举了一大串人生观、价值观。我怕她会把我与联系在一起,就笑说我这是非典型性的话,简称“非典”。没想到她的话真会戛然而止,我不禁感叹“非典”的确厉害。

我清楚地记得防“非典”那会儿,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我们住宿生都如同圈养的动物。有人笑言,此时的学校是个大监狱,家人来看望我们叫探监。第一次听到这话时感觉特搞笑,于是大家都笑得一塌糊涂,就像里面的主人翁并非我们自己一样。其实,我们是在笑自己。那时我们就急切地盼望着高考尽快结束,我们好出狱。却不知现在在家闲得无聊,日子仍如同坐牢。细细想来,高三的日子并非痛苦,最多算是辛苦,还有大家在一起快乐或者不快乐着的幸福。这种幸福来自大家真诚地相处。

因为有了期盼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元代,戏剧,关汉卿,女性美

一、关汉卿戏剧作品中女性美形成的原因

元曲是元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关汉卿的戏剧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女性形象。她们时而刚毅时而细腻,时而果敢时而温文。她们的存在,似乎为我展开了一幅历史的画卷,让我在旦本末本的华丽转身间触摸到一个属于女性的独特世界,从她们的身上我看到了我心目中的女性美。

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时期,女性的地位一直是低下的,而关汉卿的一系列作品却突破常理描写了大量敢于向封建社会说不的女子。表现了她们追求生活、追求自由、追求爱情的勇敢与智慧。我认为作品之所以出现大量的女性形象应该源于当时社会女性意识的崛起,在长期的压抑与迫害下,女性们意识到要进行反抗。而作家正好借助了这样一种独特的女性视角来抨击还原一个黑暗的现实社会。关汉卿在仕途上是郁郁不得志的,因此他能拥有大量的机会去接触社会底层的女性,而这些女性又为他的作品提供了原型,作者再经过加工,塑造了一个个丰满的故事人物,在描写故事的同时也从抒发了自己的不满与愤恨,最终成功的塑造起了一个女性平台。

二、关汉卿戏剧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以赵盼儿为例

略读完关汉卿的戏剧作品,《救风尘》中的赵盼儿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聪颖机智,独具侠肠义胆,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当时这个阶层人民所没有的优秀品质。这一青楼侠女形象的塑造,不仅对当时生活在底层社会的民众是一种鼓舞,更是我国古代戏曲事业一项重大的突破。站在与封建贵族势力相对抗的一方,赵盼儿所表现出来的过人胆色,充满自信对战官家子弟时的主动出击,是不得不令人钦佩的。相比较单纯,未谙世事的宋引章,赵盼儿不仅拥有丰富的处世经验,并且有沉着冷静的头脑。

侠骨柔肠、机智聪慧的青楼侠女“赵盼儿”。

一场与嫖客之间的斗争,一场凭借聪慧脑袋,凭借女性最根本魅力,结果女性取得完胜的斗争。全戏分为四折,而每一折的赵盼儿都表现出她过人的一面。从她反对宋周的亲事开始,斗争也随之拉开了序幕。她劝阻好姐妹宋引章嫁给周舍,虽然话语刻薄,丝毫不给风尘姐妹留些颜面。但我们能从她的言语中体会到她对好姐妹真真切切的关心和担忧,而不是任何的敷衍与虚情假意。

“你道这子弟清肠甜似蜜,但娶到他家里,多无半载周年相掷弃。早努牙突嘴,拳椎脚踢,打的你哭啼啼。”

“我也劝你不得,有朝一日,准备着搭救你这块望夫石。妹子,久以后你受苦呵,休来告我。”

赵盼儿的一出场就是一种洞察世事,处事经验丰厚的形象,这和宋引章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甚至她的好言相劝也被姐妹当成了嫉妒,好心当做了驴肝肺。但是从后来故事的发展来看,赵盼儿依旧肯出手搭救宋引章,就足以体现她身上另一个难能可贵的品质:宽宏大量,爱憎分明,而非斤斤计较的小气个性。时隔不久,宋引章果真如赵盼儿所料,不堪周舍的家庭暴力。赵盼儿得知此事后没有幸灾乐祸,而是及时的赶往营救,在营救的整个过程中更是表现出各种过人的手段,这恰恰是我最佩服她的地方。

首先周舍不是个容易对付的人,而赵盼儿步步为营,设计让他慢慢地落入了圈套。

“你来做什么,当初坏我婚事的也是你。”面对周舍的质疑,赵盼儿镇定自若,谎称那完全是出于嫉妒,并还反过来埋怨周舍薄情,害得她茶饭不思,并且句句幽怨“你则是忒现新,忒亡昏,更做道你眼钝。”并不留痕迹地耻笑了周舍“你这厮外相儿同疏就里村!”,周舍便是再精明也受不来美女的糖衣炮弹,至此慢慢地走入赵盼儿设给他的圈套。接下来赵盼儿又故意设计挑起周舍和宋引章之间的矛盾,趁热打铁地让周舍写下休书,计划的每一步,赵盼儿都是完全掌握着主动权.即使狡猾的周舍让她赌誓又拿羊、酒、红罗,让她正式受聘。她也不慌不忙拿出早已自备好的礼品倒贴周舍,是周舍最终放下戒备之心写下休书。这一连串的行动,充分地体现了赵盼儿的棋高一着、沉着冷静,周舍完全不是她的对手。

故事到了这里,也开始了该戏的高潮。周舍得知赵盼儿的计划恼羞成怒欲撕毁休书,并一把塞进嘴里咬碎,想来个死无对证。并大声叱呵赵盼儿“你受了我的聘礼,你也是我的老婆!”,却怎想盼儿不慌不忙“羊、酒、红罗都是我自己的,谁受你的聘礼了?”并大笑称他吞下的休书是假的“妹子,休慌莫怕,咬碎的是假休书!”,结果把周舍驳的是哑口无言。这一段可以算是全局的高潮,把赵盼儿的性格特色表现的淋漓尽致。

最后关汉卿又加上对簿公堂这一场戏,将故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而赵盼儿这个聪慧大度,勇于救人的侠义形象也最后定型了。

从来不渴望以从良去证明自己的清白,游戏于风尘之中,却没有也因此沉沦。她了解男人,又拯救了姐妹。赵盼儿可算是关汉卿戏剧作品中女性美的一大代表,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可以说元代戏剧最大的突破就在于融入了女性意识,而不单单从男性社会的立场来创作,这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项创举。所谓的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价值的重新认识,并且明确自己的价值所在。对男性灌输的一切能有自己的主观意见,而非盲目的跟从。对男性社会敢于反抗、质疑。

总之,关汉卿塑造的一系列的女性形象,都是一个独立的思想个体,都有值得世人学习的优秀品质。创造了当时一种独特的文学价值体系,女性美也随之被挖掘出来。

参考文献:

[1]徐大军.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演变.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1月北京1版.

[2]王季思.元曲精品.时代文艺出版社, 2011年11月第1版.

因为有了期盼作文范文第5篇

晚唐诗人温庭筠讲述的是《望江南》的故事(现为九义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九语上课文):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

――盼望心上人归来的美丽的江南女子,也许是得到了亲友捎来的一个口信,也许是欣喜地收到了心上人寄来的一纸书信,总之,她得到了心上人回来的确信。于是一大清早便“女为悦己者容”,经过一番精心的梳洗打扮之后,早早独自登上了望江楼,凭栏眺望,殷切盼望着心上人的归来。然而命运之神似乎跟她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从早晨一直盼到夕阳西下,只见一艘艘帆船从眼前驶过,却不见一只帆船靠近楼来。她就在这样的等待和期盼里,心焦、心痛,肝肠寸断。

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讲述的却是《错误》的故事。(现为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课文):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美丽的小城,阳春三月,柳絮飘飞,一名美丽的江南女子独守在自己的闺房,苦苦等盼着心上人的归来。她的心呀,此时此刻宛若孤寂的小城,没有春风,也没有飘飞的柳絮,石板道上也没有心上人归来的脚步声。而当浪迹天涯的“我”骑马从这里走过,这突然从窗外传来的一阵达达的马蹄声让她急忙走到窗前拉开窗帷,她的脸上顿时绽开了莲花般的笑容。但当看到骑马的“我”不是她所盼的心上人,达达的马蹄声从她眼前飘然而过,无限的失望使先前那份盈盈的笑意顿时像夏末的莲花迅速凋谢枯萎了,于是拉上窗帷而依然独自伤悲泣泪。

古今两位诗人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向我们讲述的这两个爱情故事,都是随着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而呈现出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望江南》:先是满怀期待的殷切盼望,接着是一次次失望的折磨,最后落得肝肠寸断、痛苦不堪。再看《错误》:先是漫长岁月的期待,然后是突然听到马蹄声的无限惊喜,随后仍然是失望,再后来又是无尽的苦苦等待。两个故事同样是言已尽而意无穷,可谓余音袅袅,耐人寻味。

如果打破时空的界限,我们完全可以将它们合二为一、重新组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在《望江南》词中,词人只是让我们看到了“她”在望江楼(闺阁之外)苦等心上人归来而不得的那种焦急和痛苦的情形,至于“她”在家中又是怎样思念心上人的,我们不得而知,只能凭借自己的想象来做补充了。而《错误》中,诗人却只描述了“她”在家中(闺阁之内)苦苦等盼心上人的种种情形,而这些恰好可以看作是对《望江南》词中的“她”这样一个形象的相关补充。因此,《望江南》的故事完全可以看作是《错误》诗故事的“上集”,而《错误》诗的故事,则完全可以看作是《望江南》词故事的“下集”,二者共同演绎着一位江南女子令人心酸心痛的爱情悲剧。

这两个爱情故事,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望江南》是从词人温庭筠的单一角度来审视“她”的情感变化历程的。而《错误》则是从双重角度(诗人和“我”)来透视“她”的。当然,诗中的这个“我”可看作是诗人郑愁予的一个巧借或转换,也可以说是运用“显”、“隐”两个视角来观照故事的女主人公,这样,表现的情节自然就比《望江南》显得丰盈而厚实些。不仅如此,“我”还作为一个角色直接参入到故事中去,避免了由“她”来唱独角戏的单调,既扩大了故事的容量,也增添了故事的可读性与趣味性。

《望江南》着重描写的是“她”在望江楼盼望心上人归来的行为、神情和心理,运笔凝练而精悍。《错误》则着重描写的是“她”在闺阁之中期盼心上人的典型情景:她虽身处闺阁,但心儿早已飞出窗外,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窗外有关“他”的一切动静。正因为如此,当达达的马蹄声渐近渐远时,她那脸上似莲花般开落的笑容才最形象最生动地表露了她惊喜的灿烂与失望的悲伤。诗人的运笔细腻而逼真。

《望江南》中也隐含有许多“美丽的错误”,帆来又帆去带给女子的是一次次的希望与失望,她盼夫等夫的万千情感,全被船帆“物”化了,无声而不显眼。而《错误》中那个“美丽的错误”显然就像一枚硕大的珍珠,让“我”给活化了,突出而鲜明。《错误》也正是因为这个“美丽的错误”而“诗誉”倍增。对于“美丽的错误”的解读还体现了诗人郑愁予的一种情感倾向:“她”犯的是值得同情可以理解的错误;而“我”在无意之中拨动了“她”的情弦而犯下的是能够得到谅解的错误;然而那个未归之客(心上人)犯下的却是不可饶恕的错误,正是因为“他”的不归才导致“她”“寂寞人憔悴”,“思君令人老”。而这一点也许正是《错误》较《望江南》诗意丰厚之所在,这是品赏该诗者所最津津乐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