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念家乡的古诗

思念家乡的古诗

思念家乡的古诗

思念家乡的古诗范文第1篇

思乡怀人诗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一、鉴赏示列

1、思念亲人。例如: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是一首七绝。第一句写眼前的实景,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烟尘蔽天。第二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三四句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亲人、故园眷念的亲情,又写出了诗人“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和开阔豪放的胸襟。

2、思念故乡。例如: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内容]这是两首五言古诗。第一首诗从家住孟津的女方落笔,她见有船从江南来,便急不可耐地问船家,是否捎来了漂泊在江南的人的信。写女方对男方的思念。第二首诗从在江南的男方立言,他见到孟津有人来,急问自己家中窗前的梅花开了没有。这是写男方对女方的思念,也是漂泊在外的人对故乡的思念。

3、羁旅愁思。例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内容]这是一首七绝。凉秋夜半,霜气逼人,月亮下去了,耳听几声乌鸦的惊叫,眼看江岸的丹枫和江中的渔火,船中的旅客不禁惹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半夜钟声,又远远来叩旅人的心扉。这首诗描写了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的环境,抒发了羁旅者的孤孑清寥的感受和萦绕在心头的缕缕乡愁。

4、边关思乡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内容]这是一首七绝。前两句作者写道: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马,征战不休。自然地透出单调困苦、不尽无穷的怨情。后两句写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写征人转战跋涉的遥远与苦辛。这首诗一方面以“岁岁”与“朝朝”写出怨苦无时不有,又以“青冢”、“黄河”、“黑山”表现出怨若无处不在。

二、鉴赏思乡怀人诗词歌中的意象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人手:

1、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碛(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唐・李益《从军北征》)――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思念家乡的古诗范文第2篇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是一首意境优美而又充满无限凄凉的七言绝句。诗人既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浓浓乡愁,也抒发了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还抒发了对童年生活的深深怀念,全诗交织着诗人凄情暖意、欢怀忧心的复杂心境。秋风瑟瑟,梧叶飘飞,寒声阵阵,江船漂泊,诗人客居他乡、归无定所、辗转难寐,孤寂落寞之感油然而生。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原来是孩子们夜捉蟋蟀。孩子们兴致高昂,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举手投足间展露无遗。此情此景令他倍感亲切,不由得想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想起自己童年时代的天真烂漫。“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巧妙地反衬出悲情,更显现了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

首先,初步来看,《夜书所见》全诗四句均是写景。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均是不着痕迹地融汇在环境描写之中。

其次,具体来看,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

最后,深入来看,“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发寒秋之感,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深长。正如夜幕和明灯互为反衬一样,童年的蟋蟀与游子的客情相得益彰,各有所致。

全诗,绘声绘色,层次分明,饶有画意,构思别致,章法不苟,起承转合,余味无穷,叶绍翁不愧七绝高手。

有一种地方,当你身临其境,并无特别感觉;一旦离开,思念便像迷迭清香,轻轻揉碎,弥散开来。这个地方便叫故乡。人一旦生在什么地方、长在什么地方,那地方的山水草木、民俗乡情,总会深深地渗透在人的心窝,并怀念着、向往着、回味着。而随时光的流逝,那乡愁便愈加浓烈起来。“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彭邦桢这首《月之故乡》,一个不知所终的流浪者,正柔肠寸断地沉浸在对乡愁的倾诉之中:我原本是有故乡的呀!可故乡呢?一个在水里,咫尺天涯,无法触摸,这不是故乡;一个在天上,天涯咫尺,遥不可及,那也不是故乡!在诗人的反复吟咏之中,思乡的无限惆怅之情展露无遗。

一个怀有乡愁的人,会不安,会感到寂寥,心中会时刻挂念家乡的消息,哪怕在报纸电视网络上看到、听到家乡的名字都会激动不已。在异乡,如果碰到老乡,亲切的方言拉近了感情,而乡愁同时却被放大了很多倍,仿佛所有人的乡愁都叠加在一起,让每一个人想起家乡如坐针毡,恨不得插上翅膀即刻飞回去。乡愁可以写成诗歌,谱成歌曲,画成画卷,但都解不了乡愁带来的苦,只能让更多人陷入乡愁里,加入到想家的行列。

思念家乡的古诗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游子诗在古代诗歌中数量不少,由于社会形态的不同,表现手法的各并,价值观念的更新,导致诗歌中的思念主体有所不同。《诗经》所处落后的农耕社会,思念的主体是故土和父母,因较少受礼教的影响,风格直朴坦率《古诗十九首》所处私有制社会,思念的主体则是妻子和家庭,因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其风格婉转温丽。

    《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除少数作品为当时统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所写的以外,大多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民歌。其中有不少是游子和思妇之诗。《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估计《古诗十九首》的时代大概不出于东汉后期数十年之间,即至早当在顺帝末年,至晚亦在献帝以前(约公元140-190)。

同是游子和思妇之诗,但思念的主体、表达方式及诗歌的风格也各有所不同。

游子思乡作品在《诗经》中较多,思妇闺怨之诗就更多了,这时期作品的思念对象主要是家乡故土和自己的父母,体现了落后的农耕社会中人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

如《卫风·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政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这是一个宋国的游子在卫国所唱的思乡曲。黄河虽然很宽,但在游子的眼里,只用一片苇叶便能渡过河去;故乡宋城虽然远隔大河,但在游子的眼里,只要踮起脚就能看得见。可见游子渴望回家的迫切心情。

如《小雅·黄鸟》(第一章):

黄乌黄鸟,无集于敷,无啄我粟。此邦之人,不我肯较。言旋言归,复我邦族。

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此邦之人,不可与明。言旋言归,复我诸兄。

黄乌黄鸟,无集于栩,无啄我泰。此邦之人,不可与处。言旋言归,复我诸父。

朱熹说:"宣王之末,民有失所者,意它国可居也,及其至彼,则又不若故乡焉,故思而欲归"。全诗怀念的还是故乡、兄弟和父母。

《桧风·匪风》写游子经年累月地流徙四方,出入风尘,受惊磨难。偶见车马驰骋于大路之上,不禁唤起万般乡愁,希望有人带给自己家人一封家书。最后终于喊出"谁将西归?怀之好音"的祈盼。朱熹说:"谁将西归乎?有则我愿慰之以好音。以见思之之甚"。

《邶风·击鼓》是一首远征异国、长期不得归家的征夫控诉。诗的第四章写自己对妻子的无限思念:"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朱熹说:"从役者念其室家,因言始为室家之时,期以死生契阔,不相忘弃,又相与执手,而期以偕老也"。

《陈风·月出》是写游子在月下怀念爱人的诗所寄托的是月夜幽思。对那"佼人"情态的咏叹,乃为忆念之词。景物依旧,伊人渺渺,触景伤情,发而为歌。

《唐风·鸨羽》是一首征人思念自己父母的诗歌。诗中讲由于自己长期在外,家中的田园荒芜了,父母生活没有着落,面临着饿死的危险。他瞻前顾后,无可奈何,痛苦地呼喊着老天,无休止的徭役给他带来了悲惨与不幸。朱熹在《诗经集传》中说:"民从征役而不得养其父母,故作此诗"。

从以上反映的内容看,尽管有思念故土、兄弟、父母和妻子之别,但诗歌风格基本上是一致的,有真挚感情的流露,有愤怒心声的倾吐,有对手足亲情的贪恋,有对长辈父老的思念。总之,表达的是实实在在的感情。这里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缠绵的感伤。一切都显得朴实无华,但又真实可信。

《古诗十九首》是一组形式成熟的抒情诗,沈德潜将它的内容归纳为"逐臣弃妇,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四类,l4其中游子思妇为内容的诗几乎占十九首的二分之一。十九首诗歌的作者绝大多数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他们身在他乡,胸怀故土,心系家园,每个人都有无法消释的思乡情结。他们和《诗经》的作者不同,大都是属于中小地主阶级的文人,为了寻求出路,不得不远离家乡,奔走权门,或游京师,或谒州郡,以博一官半职他们长期出外,家属不能同往,彼此之间就不能没有伤离忧别的情绪。这对思妇来说,就会有"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的叹息;对游子来说,就会产生"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和"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的感慨。和

《诗经》的游子诗有所不同,《古诗十九首》的思乡焦点则集中在妻子身上,思乡和怀内密不可分,乡情和男女恋情是融汇在一起的,体现了这一时期封建社会士人的仕途意识、经济意识和价值观念。

如《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这首诗写一个久客思家不能成寐的游子,对着照射罗帏的皎皎月光,愈加触动了他对远在家乡的妻子愁绪言。通篇只起头二句是写景,以下全是写情,而月明如昼的景色悉在其中,那个"忧愁不能寐"的主人公的全部形象都被浸在月光之中照得格外鲜明。天涯芳草,他乡明月,都没有给游子带来心灵的慰藉,相反,倒是激发起难以遏制的思乡怀内之情。

游子思乡,在以往的史传作品中,人们经常见到的是富贵以后流露的乡情,衣锦还乡的热烈场面《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是失意士子,他们在穷困潦倒之际所弹奏的思乡曲,语悴情悲,充满天涯沦落人的凄楚,引来的是同情和怜悯。

即使是思妇诗,"这些诗的作者未必都是女性,大部分可能是游子揣摩思妇心理而作,但都写得情态逼真,如同出于思妇之手"。

如《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风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首诗写的是思妇对丈夫久别不归的思念和怨怅,一首千古传颂的抒情杰作。诗的前六句回忆离别的往事,突出"生离"的哀苦,这是全诗的主题。诗的后十句通过女子的衰老、消瘦、衣带渐宽的自我情态描写,倾诉出难以排解的相思之情,这是全诗的浓情部分。以上所举诗歌,尽管同是游子诗,但与《诗经》中的游子诗在风格上却大为不同。已没有《诗经》中主人公发自内心的质朴的感情披露,作者运用了比喻、象征、夸张等艺术手段,使诗歌更有文彩,更显得个性张扬。总之,诗歌的风格正发生着微妙的嬗变。从《诗经》的四言到《古诗十九首》的五言,一字之差,却改变了诗的节拍,扩大了诗歌反映现实的容量;且语式变化,词汇选择也有了更大的自由。又加上文人模仿过程中进一步的加工和完善,最终发展为一种有固定格式的新诗。

《诗经》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充满忧患意识和干预政治的熟情。国风中的作品,更多针对战争徭役、婚姻恋爱等生活抒发诗人的真实感受,在对这些生活侧面的具体描述中,表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鲜明的个性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总之,《诗经》牢笼千载,衣披后世,不愧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思念家乡的古诗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 教学策略 个性解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117-01

《静夜思》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古诗词。我回想之前教学的种种心得及思考,细述如下:

一 达意——个性解读

读一首诗歌,首先应该疏通字词,扫除欣赏障碍,并理解其中的一些关键字词的含义,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基本意思,清楚诗中所写的是何人何事。初读《静夜思》,我们应抓住形象勾勒出生动图景的三个词——“疑是”、“举头”、“低头”,且紧扣“思故乡”这三个字,明白诗人旅居在外,静夜看见月光照进屋里时,产生了地下结霜的怀疑,这使他联想起居住在故乡时亦曾有过的感觉,强烈的思乡感悟便涌上心头。这是一幅游子的“月夜思乡”图。

在关于“床”一字的解读中,学生出现了分歧,这出乎我的意料。其中大部分同学提出应理解为“眠床”,但有两位学生认为应理解为井栏或栏杆。这两位学生的理由是:如果理解为床,则诗人李白是将从窗外射进屋内床前的月光看作是地上的霜?但屋内的地上怎么会有霜呢?明显的,诗人看到的月光不是在屋内,而是在屋外。应理解为,将井栏或栏杆外、屋外地上的月光看作是霜,会更合情合理。这是两位有思想的学生,他们以文本为基础的颇具个性的解读不无道理,学生能深度解析文本,真的令我欣慰与钦佩。

二 入境——全员参与

古人云:“写诗容易解诗难。”所谓“难”就是指对诗歌深层次地理解和体味。因而在了解诗歌基本意思的基础上,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所描绘的艺术境界。《静夜思》为我们描写了这样一个境界:一个明月当空的秋夜,在一间寂寥森冷的客舍里,诗人夜不成眠,短梦初回。这时,透过窗户的皎洁的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凄冷的秋宵的寒意,诗人迷离恍惚中,以为地下铺了一层白皑皑的霜,固而“疑是地上霜”。可是定睛一看,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他不禁抬头一看,一轮明月正挂在窗前,夜里的天空是如此明净,这时,早年居住故乡时类似的情景又浮上心头。他搔搔白发,渐渐地低下头,回忆起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

教师在引导学生入境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全员参与思考:如果你长大后,离开了故乡,离开了身边的亲朋好友,在这样的月夜下,你的心情将是怎样的?这时,学生们穿越时空,大胆展开想象,各抒己见,体会感情,受到李白热爱家乡、思念家乡情感的感染,同时也学到了朗诵古诗的方法。

三 品情——多样感悟

感悟是作品的血液,是文学创作的动力,诗歌尤其如此。因而,第三步必须引导学生感悟作品。《静夜思》这首小诗,虽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用平稳清淡的叙述语气写远客思乡的情景,然而,“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感情异常的凝重真挚,耐人寻味。

月明之夜对一个孤身远客来说,是最容易引起旅思愁怀的,更不用说是在明月如霜的秋夜了!无法抛弃的乡思,痛苦而又无望的追求,一切都像是处在一种恍恍惚惚、迷迷离离、萧萧瑟瑟、凄凄冷冷的梦境中。皎洁的月光,森冷的白霜,烘托出诗人无限的孤寂与惆怅。

这时我适时抛出问题:在你的理解中,《静夜思》中的“思”字是什么意思?通过交流,大部分学生同意将“思”字解作“思念”、“想念”,这基本达到了诗句的主旨。有个别优秀的同学更是提出“思”字中应蕴含着“忧”、“愁”、“悲”、“哀”的韵味,他们认为理解成“思念”、“想念”也是行得通的,但比起忧愁悲哀来,就不免太轻描淡写了一些,犹如隔靴搔痒,尚未读到诗人李白的内心深处去。“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展现了不同学生对诗歌不同层次和深度的品析。

四 悟道——别样精彩

思念家乡的古诗范文第5篇

1、思乡之忧。中华民族是具有安土重迁传统的民族,家是祖先留下的根。因此,漂泊的游子常生浮萍之感,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便成了他们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境遇不佳或是触景生情之时。对于故乡亲人的深切眷念,一景一物都容易牵起游子思念的心绪,而这普照人间的月亮便成为他们寄托乡思的情感载体。游子往往借“月”来抒思乡之情。“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可谓是思乡的千古绝唱。诗人身在异地他乡,看着天上的明月,遥想到千里之外也在这月光普照之下的故乡,浅吟低唱中道不尽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杜甫也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感慨,对家乡的思念,以至于在诗人的眼中故乡的月是最明的,透过字面意思,我们不难体会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深,思念之情苦。

2、怀人之伤。月亮作为一个情感载体,一阴一晴、一圆一缺都易引发文人无限的感慨。望月思乡,望月怀人,使得本无关人世情感的月亮也平添了离愁别恨的伤感。“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声声叹息,是苏轼对手足兄弟深切的思念。月本无情,却因人的悲欢离合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人世的离别固然令人忧伤,但是阴阳两隔相见无期更让人断肠。如果说苏轼在怀念兄弟之时还有乐观的满怀希望的一面,那么,在他另一广为流传的名篇《江城子》中就只有悼念之人的悲伤之情了。同样的明月之夜,同为怀人,其情却愈见悲苦,读之让人潸然泪下。“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诗人于人世宦海沉浮之中,对亡妻始终怀着刻骨铭心的思念。

3、寂寞之愁。李白在《月下独酌》中写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政治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使得诗人惟有逃开世俗,与月痴情相伴,可见诗人是怎样的孤独。一直以为李白是潇洒的、不羁的,却不料在洒脱的背后竟是无人理解的寂寞与辛酸。“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诗人把酒问月,在对神兔、仙女的深深同情中,流露出自己清冷孤寂的情怀。“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日暮泊舟,江水清澄,一轮月影随人漂流,诗人的羁旅之愁弥漫在这空旷寂寥的天地之间。

4、时光流逝之叹。多情的文人望月生情,因情写月。月亮,演绎着人生的悲欢离合,也是生命短暂时间飞逝的象征。古人以月计时,但朝代的更迭、人事的兴衰,在月亮看来,不过是长长光阴里的一瞬。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问道:“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是何人初见这月,亦不知这月是何时初照何人。长长的光阴里,月亮仿佛是其中永恒的行者,千秋的轮回改变不了她的模样,万古的风尘湮灭不了她的圣洁。流年似水,人间已不知过了多少春秋、历经了多少兴亡之变、流传了多少英雄豪杰,可明月还是那一轮明月,从不曾改变。人生有限月无穷,此时的月亮随着诗人内心深处对人生无奈的叹息,化为流水一般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的时间长河里顿生渺小之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纳兰容若也借“月”感伤时间的流逝。落月摇情,逝者如斯,在这周而复始永不止息的自然面前,愈显出人生的短暂、生命的脆弱。

相关期刊更多

草原歌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唐山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唐山市委宣传部

作文新天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