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二历史

高二历史

高二历史

高二历史范文第1篇

一、以课程标准为纽带梳理历史知识,构建历史知识网络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高考命题的依据。高考究竟应该怎样命题?第一,不能完全依据某一个版本;第二,不能机械地将各版本的知识点进行对照以“求同”。这已经成为高考历史命题人员的共识。因此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应将新课程理念与教材相整合,优化过程,突出能力,以主干知识为主线,将教材知识进行重组,以新的视角和新的理念构建新的知识模块,实现专题复习的有效性。比如在复习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时,以历史知识主题为发展线索进行梳理:统治者维护封建制度与革命者反对封建统治专题、思想家的相近类别思想专题、民族独立专题、资产阶级建立资本主制度与无产阶级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专题等等。通过多角度建立小专题进行知识梳理,深化了知识面,构建了点、线、面立体的知识结构。

二、二轮复习要将专题知识与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把握历史高考方向

近几年历史高考试题更加注重考查社会的热点问题,将历史学科主干知识与时事热点有机结合起来,体现出历史试题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历史学科“学以致用”的功用。笔者认为2009年历史高考热点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汶川地震、问题、发展现代农业与土地流转、和谐社会、2008北京奥运、两岸关系新发展、全球化趋势、科学发展观等。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一定要将专题知识与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提高自己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各种历史现象,多角度构建历史体系

要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如罗斯福新政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把握历史问题,如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进”,学习时应立足当今社会,密切联系现实,把握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四、专题复习应注重比较学习法的应用,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特征

分析比较是历史学习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比较的方法多种多样,概括来说大概有以下几种:1.纵向比较法:不同时期类似的和相关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进行比较。比如: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秦朝时期、西汉时期、北洋军阀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时期、新时期等不同时期的地位。2.横向比较法:就是把同一时期在不同空间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比较,并找出其内在的联系。例如: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两条抗战路线的比较。3.类似比较法:就是把类似的历史内容加以对比。例如:比较两次鸦片战争。4.相反比较法:两个或几个内容完全相反的历史问题进行对比。例如: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制度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封建制度的比较。

五、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掌握一些科学、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首先,要正确认识杰出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不能过分夸大或故意淡化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如:康熙皇帝对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到了杰出的作用;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对战胜封建制度与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起到了突出作用。但是我们不能故意夸大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其次,要充分注意历史人物的时代性问题。正确认识历史人物与所处时代的关系问题实质上也就是如何正确看待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及其关系问题。如华盛顿、拿破仑、克伦威尔、、邓小平等历史人物的出现都是时展的产物,如果他们不出现,别的历史人物也会出现代替他们;杰出历史人物的出现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再次,要注意全面地辩证地去评价历史人物,要注意抓住历史人物的主要方面,把重点放在其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方面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与趋势、代表了时展的方向; 在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的同时,又要实事求是地看待其时代局限性。如: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是主要的,同时要看到他的暴政;拿破仑对法国乃至欧洲封建制度的确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应看到他发动一系列战争的消极影响。

六、对二轮复习的意图的理解

1.总体目标:把握历史主干知识,进行体系构建与能力培养。对历史这门学科而言,知识体系构建与学科能力培养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体系构建是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过程,能力培养是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互动的。

2.知识目标:第二轮复习中把握历史主干知识,主要着眼于知识重组,而不仅是简单分项复习。要建立主干知识网络,把分散的或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或阶段特征等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使之变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主干知识网络,以适应综合能力测试的需要。

高二历史范文第2篇

【评分细则】

从历史传统、时代背景两个角度作答,其中历史传统角度:“工商食官”1分。时代背景角度:政治上“地方势力膨胀,加强中央集权”1分;经济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1分,“重农抑商”1分。满分共4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但总分不超过4分。

【答题情况】

(1)学生得分情况:多数学生得分在1—3分之间。

(2)存在问题:答题角度单一,重复啰嗦,把握不住要点,如多数学生不能从历史影响角度分析,答不出“工商食官”政策影响;概括能力不高,照抄材料;对历史概念理解不到位,如对“盐铁官营”政策内涵理解不深,导致答题方向不明;脱离材料,背诵教材知识;语言不规范。

【教学建议】

(1)指导学生提高多角度、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理清答案的逻辑关系,避免答题中答题角度单一、重复啰嗦。

(2)重视历史概念教学,并指导学生学会结合材料分析试题中出现的新概念。

(3)重视引导学生提升史料处理能力、概括能力等学科能力、学科素养。

(4)要求学生使用科学、规范语言答题。

16(2)阅卷分析

【评分细则】

变化:抑商政策松动,或政府退出直接经营,或政府较少官营经济。(2分,任答一点得2分)

影响: 促进商品经济(或工商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或政府收入,或税收);壮大了市民阶层(或商人政治经济空间扩大);推动了城市繁荣;有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5分)

【试题分析】

本题抓住宋代时代特征来设计情境和试题立意,属于重点考点。同时通过考查变化类试题,契合现代高考的对历史知识全面、辩证的考查要求。

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尤其考查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答题情况】

平均分在5.54分,主要集中于4分、6分、7分。

主要问题:

(1)表述笼统不具体,内容空洞,泛泛而谈,如:变化方面,回答宋代采取新的经济政策;影响方面,回答推动了宋展。

(2)影响方面,不根据材料与设问作答,照搬教材结论,甚至超出时间阶段,如:回答推动资本主义萌芽(宋代资本主义萌芽是部分学者的观点,但主流观点是明清出现);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内涵到外延的逻辑关系答题,比如本题,最直接的影响先是工商业与商品经济,之后是政府收入,再是商人阶层,然后城市发展,最后再是思想科技以及政治科举制等发展线索,经济方面影响比较直接,科技文艺和政治方面较偏远。

2.“经济政策”是每个时期社会发展的重要考量因素,一般来说都是社会发展的反映,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规律,但是有些政策的实施或者推动社会的发展或者阻碍社会的发展,由此,这部分的考查让学生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对宋代整体发展有基本的认识。同时,需要老师们和学生重视一些小专题的总结,比如“经济政策的发展变化”、“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等等。

3.关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楚历史知识之间的逻辑体系关系。关注重点时代和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

17(1)阅卷分析

【评分细则】

分三个层次给分:

①能答出北方战乱、北方动荡、北方战乱频仍、北方政权并立等要点的,只要答出一点就可以得1分。

②能答出少数民族内迁、北民南迁、民族交融加强等要点,只要答出其中的一点就可以得1分。

③能答出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南方劳动力增加、南方生产力水平提高等要点的,只要答出其中的一点就可以得1分。

【存在问题】

1、部分同学角度不全,存在重复同一角度的问题,落下了“南方经济发展这个角度”。

2、知识掌握不准确,答题不严谨,如部分同学答出“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或南移”,“南方经济发达”,“ 南方商品经济繁荣”“把材料一当成元代来答,还结合了材料二作答第一问”等等,这些答案都不得分。

3、不能做到序号化,整个题目就是一段。

4、书写的规范化有待提高。

【应对措施】

1、强化历史“必备知识”的复习,进一步夯实基础,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做到知识的有效迁移。

2、进一步训练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练习学生答题的段落化、规范化、序号化。

2、提升“关键能力”,教学中注意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精选训练题,强化学生阅读并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备考复习要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本题重点考查时空观念素养,所以在教学中始终强化核心素养的落实,提高学生能力。

17(2)阅卷分析

【评分细则】:

特点:规模扩大,表现为外来民族与中华民众的交融;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伴随着伊斯兰交的传播进行;民族交融的程度加深,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影响更深远,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说明:本答案涉及民族交融的规模(范围)、推动因素(宗教因素)、程度(“回族”形成)、影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影响)。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试题评析】

从知识角度看本题主要从元朝民族关系发展的时代特征及回族的社会地位及其形成原因等方面分析民族交融的特点。从能力角度看要求依据材料指出民族交融的特点,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概括的能力。从学生的得分情况看得分不理想,可挖掘的潜力很大,本题满分6分,平均分3分左右,满分很少。

【存在问题】

(1)对于特点类题目,材料的深度分析能力不足,解读材料浮于表面文字表述,缺乏知识的迁移能力。

(2)答题时重视了材料信息的运用,但是提炼与解读有效信息、准确概括的能力明显不够。

(3)个别同学审题错误,没有看清是要求回答元朝民族融合的特点即应该回答不同点,错答了一些与前朝相比的共同点。

(4)好多学生达成了民族交融的影响,审题出现严重失误,或者在句式方面犯了严重的低级失误。

(5)答题语言的组织不严谨,缺乏答题的层次性。

(6)书写潦草、不分条,不分点答题,导致卷面组织乱,不清晰。

【教学建议】

(1)重视课本基础,强化课本主干知识的精准记忆,注重知识的迁移能力,积累学科语言。

(2)加强重点概念的解释,提升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

(3)培养历史学科能力和素养,尤其重视对史料的阅读理解、提炼能力和使用学科语言多角度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4)教学中加大对历史学习方法和答题规范的指导。

(5)重视审题训练,对特定题目的答题角度及句式适当加以总结指导。

18(1)阅卷分析

【评分细则】

无产阶级专政(工人阶级掌握国家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合一;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对公社负责;主张人人平等(平等原则);受人民监督。(每个要点2分,以上5点答出3点即得6分)

【存在问题】

1、部分学生仍然存在字迹潦草、卷面不清晰、未要点化加以区分现象。

2、部分学生审题出现严重偏差,不能准确理解“政治原则”,仅仅罗列材料。

3、学科专业术语匮乏,答案表述累赘,语言不清晰,表述不严谨,口语化现象突出。

4、基础知识不牢固,历史概念理解不透彻,不能准确定位教材,不能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5、提炼与解读有效信息、准确概括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显不够。

6、时空观念缺乏,没有区分阶段答出对应的历史知识。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素养不够,

【教学建议】

1、强调规范答题:书写认真清晰,合理安排卷面布局,答案做到序号化、段落化、 要点化。

2、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注重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历史学科语言的运用。

3、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训练,注意设问的细节,把握问题的方向和侧重点。

4、强化历史“必备知识”的复习,应多引导学生聚焦主干知识,在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上下功夫,加强知识整合迁移,而不是局限于知识记忆和题型训练。

5、深入研究《高考评价体系》的“关键能力”,运用情境材料训练学生辨识历史信息及运用概括、归纳和演绎等方法对情境材料所提供信息进行提炼和整理的能力。

6、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情境材料进行深层挖掘和分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由繁到简的认识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本质。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历史事物、并规范地阐述历史事物。

7、深入研究《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学科素养”,强化对核心素养的认识,运用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素养。

18(2)

【评分细则】

答案共五个要点:1.创立新的民主组织原则2.建立工人政权的尝试3.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借鉴4.丰富马克思主义学说   (补充一条) 5.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    五取三每条2分,共6分!

【存在问题】

1.审题不细致,答题没扣住世界民主进程这一角度!2.答题角度不全,要点不够!3.不注意整个题目的命题主旨,不能从第一问中提取第一个要点。4.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措施:加强审题意识;强化知识的理解记忆;注重分析命题立意;加强能力素养训练!

19题阅卷分析

20题阅卷分析

【评分标准】

古代中国对外交流:11分:角度或观点——2分  评述过程——7分  结论升华——2分

1、内容:

①政治上,互派使节,互通友好;

②经济上,发展贸易,互通有无;    任意三点7分,一点2分,两点4分

③文化上,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④军事上,有战争与和平,有侵略与反侵略。

任选一个角度也可如文化交流:内容:至少两个4分;评(影响)3分

示例1:

角度:中国对外交流的内容。(2分)

评述: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内容多样,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政治:如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东汉;日本、朝鲜派遣唐使、留学生来唐朝;唐朝派使者到天竺;郑和下西洋等。经济:如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同亚洲、非洲和欧洲一些国家的贸易往来;从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烟草等作物传入我国等。文化:如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徐光启翻译了传教士利玛窦带来的科学著作;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西亚、北非和欧洲等。(7分)

总之,中外交流内容丰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2分)

2、对外政策:

①开放:汉到元(也可具体展开如汉、唐、元)原因+影响 积极   2+2=4分

②保守:明清  原因+影响 阻碍   1+2= 3分

示例2:

角度:政府对外政策的变化趋势。(2分)

评述:从汉到元,总体来看,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统治者大都采取开明的对外政策。如唐宋政府重视中外交流,支持海外贸易,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明清时期,面对西方殖民扩张,厉行“海禁”,短期内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阻碍了中外交流,使我国逐步落后于西方。(7分)

总之,古代中国对外政策由开放趋向保守,这既是本国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也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2分)

(其它角度,如:中国对外交流的路线;中国对外交流的途径等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3、双向交流

①中国—外国   政治、经济、文化等   4分,1点2分

②外国—中国   经济、文化、科技等   3分 ,2点3分,1点1分

4、路线

①汉: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陆上丝绸之路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大月氏安息大秦。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

②唐: 陆路:

a、长安向东到达朝鲜

b、长安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到达印度、伊朗、阿拉伯、欧非国家

海路:

a、 登州、扬州出发到达韩国、日本

b、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波斯湾

③宋元:

宋朝海上丝绸之路发达,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外贸通道由西北的陆路转向东南的海路。

元朝与亚、欧、非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盛,中外经济、文化和技术相互交流,中欧旅行家互有访问,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三大发明一并西传,这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④明:

郑和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华侨对南洋的开发,郑和下西洋以后,更多的人去南洋定居,带动先进的生产技术,对南洋的开发作出的贡献。

任意三点7分,一点2分,两点4分

汉唐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宋代以后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 原因+路线+影响

(陆上4分,海上3分)

5、途径:

①官方和民间贸易(如丝绸之路)。

②互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如日本遣唐史)。          任意三点7分,一点2分,两点4分

③宗教传播(如佛教传入、玄奘西游、鉴真东渡)。

④战争(明清)

6、目的:

①发展经贸,互通有无。

②传播文化,宣扬国威。      任意三点7分,一点2分,两点4分

③兼收并蓄,取长补短。

④巩固统治,维护统一。

7、特点:

①外贸先陆路后海路。

②外贸政策由开放到闭关。

③以官方贸易为主。                   任意三点7分,一点2分,两点4分

④以友好往来为主,不以赢利为目的。

⑤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

⑥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

8、影响:

①促进:汉到元——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史实 2+影响2=4分

②阻碍:明清—阻碍了中外交流,使我国逐步落后于西方。史实 1+影响2=3分

【存在问题】

1.个别同学只答一个朝代,但后面论证合理,最高4分左右。

2.观点不对0分,如资本主义萌芽,近代中国等。

3.没有观点,只抄材料的0分。没有观点但评述合理,可得2--3分。

4.只答消极影响的,2—3分。

【应对措施】

1.重视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材料阅读能力和对材料的有效信息的概括、提炼和升华能力。

2.本题考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能力,我们今后复习中要特别注意提升历史学习的关键能力。

3.本题考察史料实证素养,尤其是水平3.4的要求,今后复习中要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训练,努力培育和提升核心素养。

高二历史范文第3篇

填空、单选题 :

1、 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发生在俄国(1917年11月7日, 十月革命)。

2、 十月革命开辟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3、 为巩固苏维埃政权,1918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解决国内的经 济困难和政治危机,苏俄于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

4、在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是国际联盟(1920年初、日内瓦);二战后,成立的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是联合国(1945、10、纽约)

5、 战后初期,帝国主义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太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6、 最早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国家是意大利(1922年秋、墨索里尼担任总理);二战中,最早投降的法西斯国家是意大利(1943年9月)

7、 德国20年代经济、政治地位提高的重要标志是道威斯计划的实施和洛迦诺公约的签订。

8、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加强干预。

9、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10、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广田弘毅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11、共产国际“七大”(1935年)提出了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斗争策略。1942年初,中、苏、美、英等26国签署《 联合国家宣言 》,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12、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1939年9月,德军侵入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13、促使二战进一步扩大的事件是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达到规模是太平洋战争爆发。

14、二战中,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战役是莫斯科保卫战 ;二战的转折点战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夏—1943年春)

15、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的是雅尔塔体系。

16、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17、20世纪50-70年代,西欧大的经济大国是联邦德国;20世纪70年代,东南亚、东亚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是新加坡、韩国。

18、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的标志是津巴布韦和纳米比亚独立。

19、标志第三世界崛起的重大事件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20、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是东欧剧变(1989年起)、苏联解体(1991年)。

21、苏联解体的标志是《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22、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经济的 区域集团化 和 全球一体化 趋势迅速增强。

列举题 :

1、列举一战后初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四件大事:①中国的“五四运动”;②朝鲜“三一”运动;③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④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2、列举为摆脱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美、日、德、采取的措施:美:罗斯福新政;日、德:走法西斯道路(建立法西斯专政)

3、列举德国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的三位共产党领导人:卢森堡;李卜克内西;库恩•贝拉

4、列举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三个条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

5、列举二战中的三个转折点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战场、二战转折);中途岛海战(太平洋战场);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

6、列举日德在二战中发动的三个突袭战例: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

7、列举二战中的四大战场:中国战场;太平洋战争;北非战场;欧洲战场(或把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合称亚太战场)

8、列举世界反法斯西战争中的四个重要国际会议:

开罗会议(中、美、英;发表《开罗宣言》)

德黑兰会议(苏、美、英;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雅尔塔会议(苏、美、英;决定成立联合国)

波茨坦会议(苏、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

9、列举二战后亚洲参加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中国、朝鲜、越南、蒙古

10、列举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三大表现:杜鲁门主义的提出(1947);马歇尔计划的实施(1948);北约组织的建立(1949)

11、列举二战后美国侵略亚洲的三件史实:干涉中国内战;侵略朝鲜(1950—1953),侵略越南(1961—1973)

12、列举东欧变革中的三件大事:波兰:波兹南事件;匈牙利:匈牙利事件;

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

13、列举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和三大标志:

高二历史范文第4篇

一、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学情

新学期伊始,教师每教授一个新班级,拿到课本,就应该在上学期考试成绩的基础上,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准备领悟新课标的精神,及时转变旧的教学观念和模式。此外最重要的是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熟悉教学,吃透教材,备好每一节课。教师备课时不能闭门造车,而要积极参加科组和年级组的集体备课活动,大家一起取长补短,交流思想,寻求共同进步。

教师备教材的同时应该备学生,对学生基础不同的班级,备课时教师要注意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排名靠前的优等生,教师要教给他们学习方法,不但要学习眼前的知识,更要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掌握自主学习方法。对处在班级中间的中等生而言,教师要教给他们高效学习方法,有些态度很好,很想努力学好,但是花了跟别人一样,甚至更多的时间,却不能获得一样的成绩,致使他们自信心受挫,对学习历史失去兴趣。而对于成绩暂时不理想的后进生来说,目前最主要的任务是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吸引他们对历史学习投入更大的精力。

二、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已不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历史教师应灵活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运用、不断创新。尤其高二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要深入理解教材更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高考考纲对历史课程学习提出的要求是:要具备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论证能力、合理的逻辑思维组织能力、简洁通畅的文字表达能力。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教师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一是设法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理解、表达能力,二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高二年级是基础年级的重要环节,要为高三复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1.比较学习法

很多学生不是不喜欢历史,而是不喜欢记忆繁多的历史知识点,为此,教师应有计划性地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如世界近代史不仅阶段划分明显,而且几条线索非常清楚: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运动的开展,资产阶级思想运动,殖民扩张即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等知识在各个阶段基本都有涉及,教师要提醒学生学习时注意比较、归纳、概括,找出其中共同点和不同点。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运动有十七八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不同阶段发生革命的相同原因都是资本主义发展,但资产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决定了不同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具体原因、革命的根本任务、革命的进程、革命的结局和影响有所不同。

2.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和方法

历史知识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客观性指史实是客观的,主观性指结论具有主观性。历史结论时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十分明显的个人意识,学生学习时要注意融入自己的思想,不能“只唯书”,而要学会思考。

史实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不是绝对的历史真实,也存在谬误。例如,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而今帝国主义却是垂而不死,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再如,经济危机以前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而几年前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哪个国家能逃脱经济危机的厄运?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适应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是既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分数提高的教学方法。今后教学中,教师要加倍努力探索,争取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成为更优秀的教师。

三、教学反思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构建高效历史教学课堂外,还要注重课外教学反思。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可见反思的重要性。

邓小平同志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堂历史课成功与否,历史教学意义和价值如何实现,最终评价标准是什么,都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反思体现,要反思学生在这堂课上到底学习了什么,掌握了多少,是否对历史课有了更大的兴趣,这样才有利于后续历史课程学习。

高二历史范文第5篇

一、第二轮复习的专题确定

1.依据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说明——历史》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认真研究对比2011年和2012年两年的高考说明,比对寻找高考说明的变化,对高考说明变化部分知识点的掌握状况来重点构建专题复习。

2.认真研究浙江省三年高考自主命题的高考历史试卷及2012年浙江高考调测卷的命题特点、考查的侧重点基础上,结合近年高考命题的新趋势来确定第二轮复习的专题

认真分析三年的高考试卷知识点考查状况,结合前面的考试说明的研究基础上来预测2012年高考可能考查的知识点,而后重新构建知识网络和知识体系为专题复习奠定基础。认真学习各地市的高考研讨会材料和省级教育教学机构举办的高考研讨会的材料,收集省内专家学者对历史高考说明的解读,根据这些为第二轮专题确定提供参考。

3.依据一些长效热点及现实关注点

根据近年来浙江高考历史的命题特点,热点考查多以隐性的考查,而热点可以分为长效热点和当年的热点两大类。

(1)长效热点:要继续关注“和谐”社会问题、“三农”问题、能源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历史上的民本和民生问题、民主法制建设问题、祖国统一与两岸和平发展问题、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问题、全球化与区域化、中国近代化问题、科教兴国问题等。

(2)2012年高考热点预测:①党的十即将召开:党的十即将于2012年10月召开,这个也可能隐性的进行考查。 知识链接:中国共产党历史重要的回忆,共产党发展的历程等相关知识考查。②金融危机与全球化:2011年从欧洲开始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迅速席卷全球,给全球经济以巨大冲击,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纷纷加强合作,采取措施应对欧债危机。知识链接:古今中外的金融问题、货币状况及金融政策;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开辟新航路与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古今中外改革相关金融货币政策等。③救灾,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民生:天灾本已很多的中国近年似乎天灾特别多,尤其是最近云南的旱灾,浙江沿海的台风洪涝灾害、中国和世界上发生的地震、泥石流等灾害,高考题应该对此有特别的体现。知识链接:中国古代灾难发生的自然与人为原因,救灾的方式特点与中央集权制度在其中的作用(积极、不足);孔子、孟子、康有为、孙中山等人的民生主张;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举措;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方面的举措、原因、评价;新中国党和国家改善民生的努力、成果等。④浙江获批的重要政策: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海洋经济示范区和义乌贸易试点城市等政策,这些政策实施对浙江的经济、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知识链接:近代海洋大国的盛衰、新航路开辟、洋务运动时期的海防建设、鸦片战争与甲午战争中薄弱中国海防的凸现、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其他一些知识与第2点类似。⑤民族问题与西部大开发:新疆问题、问题等热点。知识链接:中国封建中央政权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外历史上的维护国家统一问题;我国的民族政策等。⑥中美关系:2012年3月访欧美,特别是美国的访问引起世界瞩目,一直以来是高考中的重要知识板块。知识链接:中美关系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原因,也可以考查与中美关系,更有可能会将历史上的中美关系与今日的中美关系进行联系来考查。

二、第二轮专题确定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二轮复习中如何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通史知识系统,需要从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出发,进行纵向的通史复习,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为中心,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巩固一轮复习成果

第二轮专题要突出文史素养,关注历史常识。近年高考除了强调对于历史时间因素的考查外,还突出了历史学科的探究方法的应用以及终身学习历史所需的一些方法。而文史常识教材中又没有明显出现,况且,在这方面学生知识空缺或教师往往忽视,所以失分较多。所以第二轮复习很有必要补这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