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同义词辨析

同义词辨析

同义词辨析

同义词辨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汉语教学 同义词 反义词

少数民族同学学习汉语,最难驾驭的就是汉语中的同义词、近义词、多音字,尤其是同义词,因为汉语中丰富的同义词在维语或哈语中不一定有对应的词,而汉语的同义词却可以准确地反映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精确地表达人们对客观事实的感情、态度、适应各种语体风格的需要。为了使同学们在一年的汉语学习中能够比较准确地应用同义词,能够领会同义词在汉语中的微妙作用,少出错句,少说错话,我们在词汇教学中应该对同义词的讲解给予应有的重视。不管是汉民族还是少数名族,善于使用语言,是和掌握大量的同义词分不开的。

我们现在不管使用哪本汉语教科书都会出现大量同义词,要想让民族学生掌握和运用好这些同义词,关键在于教师要能辨析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给同学们讲清说明。一般说,同义词在意义和用法上都是“同中有异”或“大同有异”的,要辨析同义词,必须接和语言的实际,掌握充分的材料,做到“求同”,“辨异”,也就是找出同义词的“共性”和“个性”来。

一、从使用的方法上来辨析

1.有些同义的动词,形容词搭配的对象不同

例如,“交换”和“交流”这两个动词,是一对同义词,在句中都可以代宾语,维语翻译上都是没有什么区别,都指双方把自己的东西给对方,但在汉语中却不能乱用。

“交换”搭配的对象大都是意义较具体的或所指的范围较小的。例如,礼物,意见,资料,产品等。

而“交流”搭配的对象大都是意义较抽象的或所指的范围较大的词。例如,思想,经验,文化,物资等。

2.词性和句法功能不同

例如,“深刻”和“深入”两个词,都有“深”的意思,“深刻”是形容词,是接触到事物的本质的意思,如“他分析得很深刻”,又是内心感受程度很深的意思,如“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深入”是动词,是透过外表达到事物的内部的意思。如“党的政策深入人心”。它也可以作形容词,是深刻,透彻的意思,常指动作、行为而言。

又如,“突然”和“猛然”,维语都表示,都有动作变化快,出人意料的意思。但“突然”是形容词,除作状语外,还可作谓语、定语、宾语,如“情况突然”,“突然事变”,“感到突然”。

“猛然”是副词,只能做状语。如“他猛然转过身来”,“他猛然醒来”。例如:

壮大(动),强大(形),愿望(名),希望(名,动)。

二、从色彩方面来辨析

1.感彩不同

有些同义词表达了一定的感彩,有些是肯定和赞许,带有喜悦的感情,叫褒义词,有的是否定或贬斥,带有憎恶的感情,叫贬义词,有的词无所谓褒贬,是中性词。例如,“成果,结果,后果”都有结局的意思,维语翻译都是,不过汉语中“成果”是指取得的成绩,成就,是褒义词,“后果”往往指不好的结果,坏的结局,是贬义词,“结果”则没有什么褒贬的意思,是中性词。

(1)这是一项重要的科研成果。

(2)不遵守学校的纪律,后果是严重的。

(3)这个问题同学们讨论了一下午,也没有结果。

例如:

褒义中性贬义

宏大巨大庞大

爱护保护庇护

果断决断武断

坚强顽强顽固

2.语体色彩不同

同义词有的比较庄重文雅,有的具有通俗的口语色彩。如“父亲”和“爸爸”,维语中都是,前者适用于庄重的场合,后者适用于一般的场合。同义词中有的词适用于日常的口语,有的词适用于专门业务范围。例如,“脑袋”和“头部”,“胳膊”和“臂”,这两组词在下面的句中就不宜换用。

“这小孩可真坚强,医生给他注射青霉素,疼得他小脑袋汗珠直掉,但他两只胳膊紧紧抱着妈妈一声也不吭”。

这句话中的“脑袋”,不能换成“头部”,两只“胳膊”虽然可以换成“两臂”,但风格就不够协调,假如在体育课上,教师说:“头部不动,两臂平伸。”这里把“脑袋”说成头部,把“两只胳膊”说成“两臂”就比较合适,可见不同的场合要选用语体色彩不同的词。

有些词经常在口语中使用,有些词经常在书面上使用。例如:

口语书面语

给给予

脸脸庞

吓唬恐吓

心心灵 心田

三、从意义上来辨析

1.意义的轻重不同

例如,“轻视”和“蔑视”都有看不起的意思,但是“蔑视”的含义比“轻视”重,如“蔑视个人主义”,这句里的“蔑视”不能换成“轻视”。因为“轻视”给人一种战术上不重视所要反对的事物的印象。又如,“违背”,“违反”,“失望”,“绝望”,“请求”,“恳求”,“努力”,“竭力”,“希望”,“盼望”,“渴望”,“阻止”,“制止”,这几组同义词都是后者比前者的语音重。比如,“希望”,“盼望”,“渴望”。“希望”只是一般的状态。“盼望”就是加强了主观的意愿。“渴望”则更加进一步表示了主观意愿的强烈程度。

2.范围的大小不同

例如,“边疆”和“边境”都是指远离内地靠近国境的地区。维语翻译都是:,但是汉语中,两者的意义范围不完全相同。“边疆”指靠近边境的领土,包括国与国接壤的边界,范围比较大。“边境”是指紧靠边界(国界)的地方范围比较小。

又如,“局面”,“场面”,“战争”,“战役”,“性质”,“品质”,“事件”,“事变”,“事故”。这几组词都是前者比后者所指的范围大,以最后一组为例:“都是指人类社会的活动。”“事件”是指由于某种原因而发生的引人注意的特殊事件,范围大。“事变”是指突然发生的政治性事件,范围小。“事故”又是指带有意外而不幸因素的一种事情,它的范围就更小。

3.个体和集体的不同也可以说是具体和概括的不同

如“信件”和“信”指的是同一事物,但“信件”是集体的很多的信,“信”往往指的是具体的,个别的,类似例子,如:

(集体,概括的)(具体,个别的)

树木树

布匹布

河流河

船只船

书籍书

以上从几个方面谈了如何辨析同义词的问题。实际上,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是多方面的,有的是错综交织在一起的。例如,“危害”,“伤害”,“损害”这组同义词,都有“使受损害”的意思,但它们的不同既表现在词义方面,也表现在用法方面,在词义上有轻重的不同,“危害”语义重,“伤害,损害”语义轻,在用法上有不同的搭配对象。

伤害身体,自尊心。

危害生命,社会。

损害利益,健康。

另外,由于许多组同义词中的词有多义现象,讲清同义的是什么意义,不同义的还有哪些意义,也是常用的辨析方法。而我们的第二语言教师更可在每组词维语翻译的对应上着意分析,指导学生恰当地利用母语,用对比方法指出两种语言词汇的语义不同和用法上的差异。这样,才能使民族学生比较好地应用汉语丰富的同义词。

参考文献:

[1]张清源.同义词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

[2]吕叔湘.现代汉语语法.商务印书馆.

同义词辨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言文;同义关系;辨析

文言文中,几乎每个词都有数量不一的同义词,组成复杂的同义关系群。关于同义词的定义,历来众说纷纭。王力先生认为:“所谓同义,是说这个词的某一意义和哪个词的某一意义相同,不是说这个词的所有意义和哪个词的所有意义都相同。”蒋绍愚先生认为:“所谓同义,是指一个或几个义位相同而不可能是各个义位都相通。”郭锡良先生认为:“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意义完全相同的词叫等义词或绝对同义词,这类词数量很小。绝大部分同义词都只是部分意义相同。”从中可以看出,几位学者对同义词的界定各有所长,侧重的方向也不一样,但都关注词的义项。蒋绍愚、郭锡良等学者作为王力先生的后辈和学生,对同义词的界定都是在王力先生“所谓同义,是说这个词的某一意义和哪个词的某一意义相同”的观点的基础上衍生发展的,这也成为学术界主流的观点。一个义项相同即可确认为同义词,因同义词有不同的义项,所以会出现同一词有多个同义词,但他们之间并不能构成递推关系。

与以上观点不同,王宁先生认为:“声音没有渊源而意义局部相近的词叫同义词。同义词必定不同源。两个词只要有一个义项的义值相近,就可称为在这个意义上的同义词。”即在一定条件下,意义相同,语音不相关的词互为同义词。这个定义尊重了王力先生的观点,但在具体的分析上又有差别。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王力先生的观点提出了同义关系的词的本质性特征,但由于其高度凝练,又会有适用性的局限。对王宁先生的定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主要包含三层意思:

其一,词的同义是有条件的,不存在绝对的、全面的同义词。即多数词的同义只存在某一义项上,而且与语言环境和历史时期有关。古汉语词往往具有多个义项,不同义项往往在多义词的义项中处于不同位置,如有的为本义,有的为引申义。

具体作区分,可分为同位同义词和异位同义词。同位同义词,就是把词与词处于相同位置上的义项的语义相同作为条件构成的同义词,如“兵”“士”与“卒”“兵”本义指兵器,“士”本义是男子,“卒”本义是奴隶,都可引申为“士兵”,以引申义相同构成同义词。就异位同义词来看,“面”和“脸”就是其中的以本义与引申义相同为条件构成的异位同义词。“面”本义指脸面,如“老妇必唾其面”“尘满面”,“脸”本义指眼睛下面,鼻子两侧的部位,如温庭筠《菩萨

蛮》中的“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后“脸”引申为整个面部,和“面”同义。

其二,同义词的语音是没有关联的。王宁先生认为“语音相关、具备音近义通条件的是同源词,不包括在严格意义的同义词范围内”。如“言”和“语”是同义词,“言”和“唁”虽然都有“闻”的意思,但并不是同义词,而是同源词。而在王力看来,同义词与同源词存在从属关系,从词义方面来分析同源词,将同源词分为三类,其中第二类是同义词。他指出:“同源字必然是同义词,或意义相关的词。但是,我们不能反过来说,凡同义词都是同源字。”何、蒋两位先生是(二者都是王力的学生)直接继承王力先生的观点,依旧没能突破这个限制。同义词和同源词本来是两个平行的概念,没有严格的区分会给区别、研究同源词、同义词造成不便。对比同源词和同义词的概念,可以发现同源词必须要有历史的渊源关系,出自同一源头,而同义词是意义上的偶然相同。相对来说,王宁对于同义词和同源词的界定更明晰、合理,也更方便研究和教学。

其三,同义词是相互的,即构成同义关系的词互为同义词。如“单”在“单一”的意义上,与“一”“独”“唯”同义。在“单数”的意义上,与“奇”同义;在“仅只”的意义上,与“只”“独”“特”同义。相反,只要两个词互为同义词,必然有相互重合的义项。

从同义词定义的界定可以看出成为同义词所要具备的要素和同义词的特点。

但要确证两个词是否构成同义词,则要通过一些具体的语言材料才能准确得出结论。就像任何人都不可能不借助他物就认识自己一样,确认同义词基本的方法也是比较,比较才能显出差别。通过对整个词义系统的分析,认识一个词从本义到引申义的全貌,从而明确与其他词的界限与关系。就辨析同义词的角度而言,首先,辨析同义词词义上的不同,其中包括词义的范围、程度、反映角度的差别。

其次,辨析同义词在使用上的不同,其中包括使用对象、场合有差别,使用时组合对象、功能上的不同。除此之外,辨析同义词感彩上的不同。就具体的操作而言,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语言环境分析法――从上下文的探求上辨析同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注意文言中的互用、对用、连用等现象。互用就是在同样的语言环境中,两个词互相替换,而语句的意义保持不变,常见于《诗经》。对用指古代文言和诗词中,为了对仗工整而又不出现重复的字,在相应的位置上往往出现一组同义词,如杜甫《登岳阳楼》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中的“一”和“孤”。

连用是为调整、补充音节,将同义词连用的情况,意义与单用相近,说明二者在这个语言环境中意义并无差别,如韩愈《谏佛骨表》中“数千百年以来,未有伦比”中的“伦”与“比”。

第二,对立意义分析法――从反义词的分析上辨析同义词。语言中的许多词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跟一个与它意义相反相对的词构成反义词,不同的反义词可以反映出同义词之间的差异。如“坚”“刚”“强”三个词,意义上很接近,都有牢固的意思。但在上古汉语中,“坚”专指土类的东西,硬而不易碎谓之“坚”,反义词为“脆”。“刚”专指金属一类的东西,韧而富有弹性谓之“刚”,反义词为“柔”。“强”原本指弓的拉力大,不易断,反义词为“弱”。通过反义词的对比分析,“坚”“刚”“强”三个同义词的异同显得更加明晰。

第三,探求本源分析法――分析同义词的本义。虽然同义词和同源词本应该有明确的界定和区分,但实际上两者之间有很多关联,存在互渗关系。这也是王力先生把部分同义词归入同源词,认为同源词定为同义词的缘由。为了研究和教学,需要明确区分同义词和同源词,同样为了更好地辨析、研究同义词,可以部分利用同源词的方法,探求词的本义和根词,通过系联词的同源系统,探求同义词的异同。如“迁”和“徙”,两个词都有“移动”“换地方”的意思,但“迁”的本义是往高处挪。所以在“迁官”和“徙官”两个词上意义有差别,一个为升迁,一个为调职。借助同源词的研究方法,两个词的差异显而易见。总而言之,抓住同义词概念的要点,掌握辨析方法,结合具体的语言材料进行具体分析,就可以准确判断出两个词是否为同义词,并在辨别中把握古代词语的词义和古代语言用法的妙处,进而方便我们对古代书籍的认读、理解、研究。

参考文献:

[1]郭锡良,唐作藩.古代汉语(修订本)[M].商务印书馆,2007.

[2]王宁.古代汉语[M].北京出版社,2009.

[3]何九盈,蒋绍愚.古代汉语词汇讲话.中华书局,2010.

[4]周国光,李向农.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同义词辨析范文第3篇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同义词的辨析有很重要的位置,在初期的基本语法完成后,阻碍学生学习进步的便是词汇量。词语扩展是迅速增加词汇量的好方法,但学生常常因为不明白两个词的细微差别而混用,因而时常闹笑话。特别是到了中高级,词汇量的增加使留学生在使用同义词的过程中有了更多困扰,因此同义词对比一直就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同义词除了准确地反映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以外,同时肩负的任务还有准确地表达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情、态度。以及适应各种语体风格的需要等等。正因如此,同义词的辨析工作就变得更为重要了。

掌握和运用好同义词,关键在于能辨析同义词的不同方面的差别。辨析的角度可为“意义、用法及其语法功能、色彩”三个大方面。其中又包含了若干小项。另外还有方向感等方面的差别。下面我就来一一举例说明。

在意义方面的比较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第一方面:词义的轻重不同。比如“希望、盼望、渴望”,词义由轻到重。“希望”只是一般的态度,“盼望”就加强了主观的意愿,“渴望”则更进一步表示了主观意愿的强烈程度。再比如“安静、寂静”,单从形容环境的角度来看,它们都是表示没有声音。但在词义轻重方面却有不同的表现。

第二方面:词义的着重点不同。有些同义词的它们的意思虽然相同,但各自的侧重点却不同。如“正确、准确”。它们都有完全符合实际情况或者预定要求、没有误差的意思,但“准确”的侧重点在于“准”,主要是从效果上看的,而“正确”的意思着重在“对”,主要是从性质上说的。再如“兴旺、兴盛”,“兴盛”的着重点在于“盛”。即事情的昌盛,而“兴旺”着重于“旺”,即事情的旺盛,如“人丁兴旺”,“家业兴旺”。

从用法及其语法功能这个角度来看,同义词的辨析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第一方面:同义词的适用范围不同。

如“抵御、抵抗”,二者都是动词,都可表示用力量制止进攻,区别在于:“抵御”常用于自然界事物或敌对力量,“抵抗”一般用于敌对力量。也可用于病菌、寒冷等。

再比如“面临、面对”,“面对”的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人或事,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使用范围较宽,而“面临”一般指抽象的事物,使用范围较窄。

第二方面:适用对象不同。

如“倾注、倾泻”,“倾注”的比喻义用于抽象事物,指把精力集中某一目标上或把感情心情地吐露出来,多用于爱的感懒“倾泻”的比喻义只能指把感情尽量地吐露出来,多用于恨的感情。“倾泻”还可用于被比拟为能流动的东西,如月光、光华,而倾注则不能。

再如“勤奋、勤恳”;二者都可以形容工作,“勤奋”还常用于学习,“勤恳”还常用于劳动。

第三方面:词语的搭配不同。

如“保持、坚持、维持”,“保持”搭配的词语不仅可以是是“水平、水土、传统、习惯、性质、本色、作风、局面、状况、关系、卫生”等等名词性宾语,而且还可带“警惕、沉默、联系、先进、安静”等等动词或形容词宾语;“坚持”所带宾语可以是“真理、原则、路线、立场、主张、方向、道路、方针”等名词性宾语,也可是动词性宾语,如“学习、进步、团结、领导、斗争”等;“维持”一般只能带“秩序、现状、生活、生命、治安、水准”等名词性宾语。

第四方面:语法功能不同。

如“赶忙、赶快、赶紧”,都表示动作行为迅速而急迫,但“赶忙”一般只用于陈述句,不能用于祈使句,而“赶快、赶紧”既可用于陈述句,也可用于祈使句。

再如“万万、千万”,都表示“绝对”、“无论如何”,但“万万”多用在表示否定意义的句子中,“千万”则是肯定句、否定句中都可使用。

再如“突然、忽然”都表示来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但二者词性并不相同,“忽然”只能是副词,而“突然”既可以是副词,又可以是形容词。

再如“舒服、舒适”。“舒适”只能重叠为AABB的,而“舒服”可以重叠为AABB,也可以重叠为ABAB。

同义词关于色彩的对比可分为感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

第一方面:词语的感彩不同。

如“成果、结果、后果”,分别是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再如“气势汹汹、威风凛凛”都有声势大的含义,但前者是贬义词,后者是褒义词。再如“气概、气势”前为中性词。后为褒义词。

第二方面:语体色彩不同。

如“愣神儿”是口语,而“发呆”是书面语。“整一顿”是方言。“吃一顿”是普通话。

另外,也有人从方向感上对同义词进行区别。

如“关心、关怀”,“请示、询问”上级与下级的差别;“传递”与“传播”的差别是:“传递”是单向的,“传播”是多向的;“抱怨”和“埋怨”的区别是:“抱怨”只对别人,不对自己,“埋怨”可是别人,也可是自己。再如“和气”和“慈祥”表示的是人的外貌表情,而“善良”多表示的是人的内心。

以上便是在作同义词区分时的各个角度。所选的词也多是我在教学中遇到的。

一组同义词要从多角度进行比较,以上不同方面,只要有差异,都可加以对比说明,细致的比较工作对于学生掌握两词的不同点有很大的帮助,对比越细致,学生对词汇的了解就越充分,但同时又会产生一个负面问题:学生在使用这些词时的反应时间会很长。在使用一个同的时候,学生会在大脑记忆库中先搜索与之相近的词语,进行比较,选择,然后才能做出决定。这远比机械记忆来的时间长,因此,为了避免麻烦,很多同学到了中级的时候,说话、写作仍旧保持着初级词汇的水平,只有在做题时才去动脑筋分辨那些同义词。即便这样,由于同义词的相似性,学生对它们还是非常容易混淆的。我们都有这个经验:如果学生只学了一个词,说句子时可以不假思索,但只要是这个词与其它词对比过了,就总是有学生犯错,如“于是”和“因此”,虽然它们的所用之处完全不相同,“于是”后是连接另一件事,“因此”后连接的是同一件事的结论,但即便是最好的学生,也会在使用时发生错误。由此看来,如何教授同义词更是应该好好思索的问题。

看起来有些两难:教得太细致,会不便于记忆;教得太少,又会使本来就很相似的同义词在某些时候无法区分。因此,“度”很重要。重点突出是一定要把握的。

使学生自己会区别同义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因此在平时授课时要注意对词素的解释。同义词的辨析方法虽然多,但我认为,其中最为重要的还是因词素不同而造成的词之间的意义的细微差别,就是因为这些细微差别,所以才引出词义轻重不同、适用范围不同、适用对象不同、搭配不同等各方面的不同,因此区别词素义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义词辨析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同义词辨析

 

都是洗涤义。《广雅˙释诂二下》:“沐、浴、濯,洒也。”“盥、洗”,义也同。《后汉书、崔姻传˙达旨》:“故土或掩目而渊潜,或盥耳而山栖。”注:“盥,洗也。”

[辨析]“沐”指洗头。《说文˙水部》:“沐,濯发也。”古人留长发,很注意洗头。古籍中这一类记载比比皆是。《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及入,求见。公辞焉以沐”。“辞焉以沐”,借口洗头,不见客。《僖公二十八年》:“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庄子˙天下》:“沐甚雨”,《田子方》:“老聃新沐”等等,都为其例。洗头要求明清、洁净,故引申有洁净义。《韩非子˙难三》:“知下明则见精沐。”又为芟除义。《管子》:“沐路旁之树枝,使无尺寸之阴。”头在人体的最上端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冲洗时是名副其实的首当其冲。故有“沐雨”、“沐恩”、“沐食”之说。这些“沐”,已抽象化,为蒙受义,褒意。

“浴”,洗身体。《说文˙水部》:“浴,洒身也。”《庄子˙天运》:“夫鹄不日浴而白。”·这是指身子白。《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沐”而后冠,“浴”而后衣,一头一身,分明不同。引申于抽象方面,为修养德性。《礼记˙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可与“沐”连用,也是蒙受义。《史记˙乐书》:“沐浴膏泽而歌咏勤苦。”

“盥”,洗手。《说文˙皿部》:“盥,澡手也”站。字从臼、从水、从皿。“臼”即“掬”的古字。皿是盛水器,上古一般用yí。(电脑上找不出这个字。意思是:古代盥洗时舀水用的器具,形状像瓢。写法是:“医”字的外框,内有一个“也”字。)会其意为两手捧着水在器皿中洗涤。汉王充《论衡˙讥日》:“盥去手垢。”段玉裁说:“古人每旦必洗手,而洒面则不必旦旦为之也。”(见《说文˙皿部》“盥”注)可见古人洗手颇勤。引申为名词,盛水器。北周庚信《周安昌公夫人郑氏墓志铭》:“承姑奉盥。”其它数词无此用法。

“濯”,是一个通用的词,泛指洗涤。段玉裁《经韵楼集˙诗“执热”解》云:“濯训涤。沐以濯发浴以濯身,洗以濯足皆得云濯。”它既是一个浑泛之称,我们便不能也不必要率意把它指为洗身的哪一种专称;而上述洗身的各种专称,若改为“濯”,则各自的特点便会泯灭。同时,上面所说,不过还是洗人,“濯”也可以用于洗物。《孟子˙离娄上》有儒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里不可用“沐、浴、濯”。

“洗”,本仅指洗足。《说文˙水部》:“洗,洒足也。”《汉书˙英布传》:“至,汉王方踞床洗,而召布入见。”颜师古注:“洗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濯足也。”扩大之,也指洗手。《晋书˙王祥传》:“气绝,但洗手足,不须沐浴。”实际上,身体各部分都可称洗。如“洗儿”(洗婴儿)、“洗耳”、“洗头”、“洗沐”等,它很早就成会洗涤义的通语了。也可用于洗物。《庄子˙则阳》:“掘之数仞,得石椁焉,洗而视之,有铭焉。”与“濯”比,“洗”的适用范围更大,如“洗心”、“洗城”一类的比喻用法就为“濯”所无。这些都证明了“洗”是这一义的大名、正名。

[小结]“沐”,洗头;“浴”,洗身;“盥”,洗手;“洗”,洗足;“濯”,浑指词。从发展情况看,“洗”的使用范围最大,“濯”其次,余三字始终较窄。

同义词辨析范文第5篇

都含“举起”的意思。

lift 指“用体力或机械力把某物从地面举到一定的高度”,如:

She can lift a pail of water from the ground.

她能把一桶水提起来。

raise 与Lift 可换用,但着重“垂直高举”或“将物件由较低处移至较高处的适宜位置,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如:

raise a flag.

升旗。

elevate 指“提高(嗓子、思想等)”,如:

Good reading elevates the mind.

阅读好书可使思想高尚。

lift raise rear elevate hoist

这组动词的一般含义是“提起”,“举起”。

lift 强调“提升很重的或者抬起比较重的东西”,当用于比喻时,可以指雄伟高大的建筑物或大山的“高耸入云”。

The dish now had to be lifted vertically because one edge was resting against the side of the canal.

现在必须垂直着提升馅饼盘,因为盘的一边靠在运河的侧面上。

raise 在用于“提升”的意义时,可包含费力也可能不包含费力,但总带有“垂直”提升的意思;在用于比喻时,可以表示喂羊家畜、家禽,照料农作物的生长,募集资金,抬募军队,养育儿童等

…there was tremendous excitement on board when a chest was raised from the bottom……

当从海底提上来一只箱子时,船上出现了极为兴奋的场面。

Our vicar is always raising money for one cause or another.

我们的牧师老是在为这桩或那桩事募款。

rear和raise在文学语言中常互换使用。在表示养育儿童时,rear 为美国南方各州惯用词。

She bore three children and reared (or reaised) two of them.

她生过三个孩子,养大了两个。

elevate 一般具有lift和raise的含义,但elevate 常用于抽象概念的提高,如“提高文学鉴赏力”,“提高情操”等。

Good reading elerates the mind.

读好书可以提高情操。

hoist 尤指“以机械提升重物”。

相关期刊更多

统一论坛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央统战部

交通医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教育厅

生意通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