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同义词词典

同义词词典

同义词词典

同义词词典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全都 同义复词 《汉语大词典》 瑕疵

《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是迄今为止收词最多、质量最高的一部大型中文词典。该书收释了不少表“全都”义的同义复词,如“悉皆”、“皆悉”、“咸皆”等,值得肯定。但是,该书还是忽略了大量的“全都”义同义复词;即便那些收释了的,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下面拟从词目失收、书证偏晚、释义不确等方面对此展开讨论。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词目失收

1.咸尽。《汉书・楚元王传》:“及秦惠文、武、昭、孝文、严襄五王,皆大作丘陇,多其瘗臧,咸尽发掘暴露,甚足悲也。”《汉书・严助传》:“今王深惟重虑,明太平以弼朕失,称三代至盛,际天接地,人迹所及,咸尽宾服,藐然甚惭。”《晋书・王F传》:“岂惟老臣独怀战灼,三军上下咸尽丧气。”《旧五代史・梁书・王师范传》:“先掘坑于第侧,乃告之,其弟师诲、兄师悦及儿侄二百口,咸尽戮焉。”

2.咸共。《后汉书・梁统传》:“初以位次,咸共推统,统固辞曰……”《三国志・魏书・董卓传》:“公卿惜邕才,咸共谏允。”《晋书・贾重传》:“侍中任恺、中书令庾纯等刚直守正,咸共疾之。”谢灵运《会吟行》:“列筵皆静寂,咸共聆会吟。”元好问《拙轩铭引》:“至于汲黯之戆,绛侯之讷,石建之醇谨,卓茂之迂缓,班超平平之策,阳城下下之考,咸共嗤点,以为不智。”

案:“共”有“全都”义,如《礼记・内则》:“少事长,贱事贵,共帅时。”郑玄注:“共,犹皆也。”鲍照《代白头吟》:“古来共如此,非君独抚膺。”

3.咸悉。《三国志・魏书・刘晔传》:“晔抚慰安怀,咸悉悦服,推晔为主。”《三国志・魏书・牵招传》:“招通河西鲜卑附头等十余万家,缮治陉北故上馆城,置屯戍以镇内外,夷虏大小,莫不归心,诸叛亡虽亲戚不敢藏匿,咸悉收送。”《祖堂集》卷一:“昭王即位二十四年甲寅之岁,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涨,井水并皆溢出,宫殿人舍、山川大地咸悉震动。”《太平广记・神仙四十六》:“(刘商)少好学强记,精思攻文,有《胡笳十八拍》,盛行于世,儿童妇女,咸悉诵之。”《太平广记・酷暴一》:“被告之人,问皆称枉。斩决之后,咸悉无言。”

4.尽悉。《太平经・丙部之七》:“是也明其俱不能尽悉知究洞极之意,故使天地之间,常有余灾,前后讫不绝,但有剧与不耳。”《太平经・庚部十三至十四》:“故但为子举其端首,不复尽悉言之也。”《聊斋志异》卷二:“乃以齿序:别驾四十有一,为长;诚十六,最少;讷二十二,则伯而仲矣,别驾得两弟,甚欢,与同卧处,尽悉离散端由,将作归计。”

5.都皆。《汉书・韦贤传》:“初,高祖时,令诸侯王都皆立太上皇庙。”《金史・循吏传・武都传》:“县素多盗,凡奸民尝纵火行劫、椎埋发冢者,都皆廉得姓名,榜之通衢,约毋再犯,悉奔他境。”《新元史・志第四十九》:“奉礼赞曰‘再拜’,赞者承传‘在位都皆再拜’。”《西游记》第八十八回:“那王父子都皆悚惧,众官员个个心惊。”

6.都尽。柳永《郭郎儿近拍》:“砚席尘生,新诗小阕,等闲都尽废。”王仲甫《蓦山溪》:“挂冠神武,来作烟花主。千里好江山,都尽是,君恩赐与。”沈端节《江城子》:“览镜沈吟,膏沐为谁容。多少相思多少事,都尽在,不言中。”

7.悉共。《太平经・丙部之十三》:“是故天下无大无小,轻易冤人者也,悉共见治也,而怜助服者也。”《无量寿经》卷上:“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知其数者,不取正觉。”《三国志・魏书・仓慈传》:“及西域诸胡闻慈死,悉共会聚于戊己校尉及长吏治下发哀,或有以刀画面,以明血诚,又为立祠,遥共祠之。”《宋书・何尚之传》:“睦父子之至,容可悉共逃亡,而割其天属,还相缚送,螫毒在手,解腕求全,于情可愍,理亦宜宥。”《梁书・陈伯之传》:“及伯之乡人朱龙符为长流参军,并乘伯之愚暗,恣行奸险,刑政通塞,悉共专之。”

8.悉同。《宋书・礼志二》:“于是诏书下其奏,所适无贵贱,悉同依古典。”《宋书・乐志二》:“杂歌悉同用太庙词,唯三后别撰。”《南齐书・郁林王》:“凡逋三调及众责,在今年七月三十日前,悉同蠲除。”

案:“同”有“一起”义,与“全都”义极近。《易・睽》:“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韩非子・扬权》:“亏靡有量,毋使民比周,同欺其上。”

9.皆共。《汉书・五行志中之上》:“又季氏之族有为谗,使季平子与族人相恶,皆共谮平子。”《汉书・刘辅传》:“天人之所不予,必有祸而无福,市道皆共知之,朝廷莫肯一言,臣窃伤心。”《后汉书・张衡传》:“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三国志・魏书・郭嘉传》:“郭奉孝年不满四十,相与周旋十一年,阻险艰难,皆共罹之。”《三国志・魏书・杜恕传》裴松之注引《魏略》:“是时,散骑皆以高才英儒充其选,而康独缘妃嫱杂在其间,故于时皆共轻之,号为阿九。”

10.皆略。《后汉书・郎传》:“明年,西羌寇陇右。皆略如言。”《三国志・魏书・杨阜传》裴松之注引皇甫k《列女传》:“故为康从事,同等十余人,皆略属超,阴相结为康报仇,未有间。”《新唐书・礼乐志二》:“至于坛伞⑸裎弧⒆鹁簟⒂癖摇Ⅲ侄埂Ⅲ、牲牢、册祝之数皆略依古。”《宋史・宋敏求传》:“敏求家藏书三万卷,皆略诵习,熟于朝廷典故,士大夫疑议,必就正焉。”

案:“略”有“全都”义,杜甫《戏题寄汉中王》诗之三:“鲁卫弥尊重,徐陈略丧亡。”浦起龙《读杜心解》引曹丕《与吴质书》:“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王安石《贵州虞部使君访及道旧窃有感恻因成小诗》:“握手更谁知往事,同时诸彦略成尘。”

11.皆俱。汉桓谭《新论・祛蔽第八》:“夫古昔平和之世,人民蒙美盛而生,皆坚强老寿,咸百年左右乃死,死时忽如卧出者,犹果物谷实久老则自堕落矣,后世遭衰薄恶气,娶嫁又不时,勤苦过度,是以身生子皆俱伤,而筋骨血气不充强,故多凶短折,中年夭卒。”《初学记・武部》:“郑记王赞问曰:‘举于旌首,当皆以皮邪,尽之也?’郑答曰:‘皆俱举皮置于首,不尽。’”《通典・刑法六》:“即罪重害,及疑似处少,不必皆须满三者,囚因讯致死者,皆俱申牒当处长官,与纠弹官对验。”

12.略皆。《汉书・五行志中之上》:“诸雩旱不雨,略皆同说。”《汉书・孙宝传》:“时,帝舅红阳侯立使客因南郡太守李尚占垦草田数百顷,颇有民所假少府陂泽,略皆开发,上书愿以入县官。”《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江表传》曰: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三国志・蜀书・S正传》:“性澹於荣利,而尤耽意文章,自司马、王、扬、班、傅、张、蔡之俦遗文篇赋,及当世美书善论,益部有者,则钻凿推求,略皆寓目。”《三国志・吴书・胡综传》:“凡自权统事,诸文诰策命,邻国书符,略皆综之所造也。”

案:周掌胜先生已经指出该词《大词典》失收,但他提供的最早例证为《全晋文》卷一百三十四习凿齿《又与谢安书称释道安》,偏晚。

13.全都。《西游记》第三十七回:“明日拿妖,全都在老孙身上,只是要你三桩儿造化低哩。”《红楼梦》第六十二回:“黛玉道:‘依我说,拿了笔砚将各色全都写了,拈成阄儿,咱们抓出那个来,就是那个。’”《镜花缘》第九回:“小弟起初吃了朱草,细想幼年所作诗文,明明全都记得。”案:该词习见于明清小说,且《现代汉语词典》已收,《大词典》亦当收。

14.总皆。伯3270《儿郎伟》:“四方总皆跪伏,只是不绝汉仪。”伯2133号《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经文》:“佛有他心尽见伊,若干心数总皆知。”顾况《闲居怀旧》:“今日思来总皆罔,汗青功业又何如。”

《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又有‘紧急鼓’者,讹为‘锦鸡鼓’,总皆虏乐也。”《警世通言》第八卷:“邻舍都来看时,只见:两部脉尽总皆沉,一命已归黄壤下。”

案:“总”有“全都”义,如杜牧《赠别》诗之一:“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王安石《除日》诗:“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

以上十四例,例证较多,限于篇幅,没能一一列举,当为同义复词。

二、例证偏晚

1.咸皆。见《大词典》第2826页,最早例证为《百喻经・婆罗门杀子喻》。

案:例证可提前。《汉书・陈万年传附子咸传》:“少府多宝物、属官,咸皆钩校,发其奸臧,没入辜榷财物。”《后汉书・儒林传下・包咸传》:“显宗以咸有师傅恩,而素清苦,常特赏赐珍玩束帛,奉禄增于诸卿,咸皆散与诸生之贫者。”《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长吏受取贪饕,依倚贵势,历前相不见举;闻太祖至,咸皆举免,小大震怖,奸宄遁逃,窜入他郡。”《晋书・刘传》:“在朝之士相让于上,草庐之人咸皆化之,推贤让能之风从此生矣。”《宋书・武帝纪上》:“吾徒咸皆富贵,则檀不应独殊。”

2.尽都。见《大词典》第4683页,最早例证为《水浒传》。

案:例证可提前。《元朝秘史》卷七:“乞百姓掳了,头口、家业尽都与了你。后又同追不亦鲁(舌)。”《琵琶记》第十七出:“田园尽都典卖,并无些子余剩。”

3.尽皆。见《大词典》第4683页,最早例证为《三国演义》。

案:例证可提前。《魏书・南安王桢传附子中山王英传》:“英候其稍近,以奇兵掩之,尽皆擒获。”《北齐书・孝昭帝纪》:“因取所御杯尽皆坏弃。”《隋书・礼仪志五》:“若用此辂,给于太子,革木尽皆不可,何况金象者乎?”《洛阳伽蓝记》卷四:“晋朝四十二寺尽皆湮灭,唯此寺独存。”

4.悉皆。见《大词典》第4293―4294页,最早例证为《百喻经・三梨打破头喻》。

案:例证可提前。《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中二千石下至黄绶,贬秩赎论者,悉皆复秩还赎。”《后汉书・班超传》:“于是西域五十余国悉皆纳质内属焉。”《三国志・吴书・蒋钦传》:“权叹其在贵守约,即敕御府为母作锦被,改易帷帐,妻妾衣服悉皆锦绣。”《晋书・高祖宣帝纪》:“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5.皆悉。见《大词典》第4838页,最早例证为《后汉书・应奉传》。

案:例证可提前。《太平经・丙部之二》:“夫治不调,非独天地人君之过也,咎在百姓人人自有过,更相承负,相益为多,皆悉坐不守实所致也,以离去其实,远本反就伪行,而不自知。”《太平经・丁部之十六》:“是故古者圣贤上士皆悉学,昼夜力学而不止者,亦睹见天地教令明也,故不敢自易为非也,不敢自轻易而不力学也,故得长吉而无害。”《太平经・己部之一》:“皆悉在方,其禁畏人者,以其所上罪变怪轻重罪之,复加故罪一等。”

6.一总。见《大词典》第46页,最早例证为《水浒传》。

案:例证可提前。赵长卿《好事近》:“不羡八千椿,不羡三偷桃客。也不羡他龟鹤,一总为凡物。”

另“一皆”一词,《大词典》例证偏晚,周掌胜先生已经指出并提供了新的最早例证,这里不再多言。

三、释义不确

都总。见《大词典》第6188页,义项一释为“总是”,仍未达一间。“都”、“总”义同连用,为“全都”义,释义中的“是”字多余。正因如此,才有“都总”、“是”连用之例,如张榘《满江红》:“经济妙,谁知得。都总是,诗书力。”且最早例证只为宋毛滂《蝶恋花・听周生鼓琵琶》,可提前。如俄藏符R格编96号《双恩记》:“仪貌顿蒙抛瘦悴,衣装都总换尘埃。”伯2193号《目连缘起》:“慈母告目连:‘我为前生造业,广杀猪羊,善事都总不修,终日咨情为恶。今来此处,受罪难言。’”伯2193号《目连缘起》:“目连见其慈母,饭食都总不餐。”

参考文献:

[1]郭在贻.敦煌写本王梵志诗汇校.敦煌语言文学论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同义词词典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编码词典 解码词典 编码特征 语文词典 编纂原则

一、编码与解码词典的界定

词典学界按照服务功能把词典分为积极型词典和消极型词典,近些年又出现了编码词典和解码词典的说法。其实,两种说法实质相同:一是对词典类型的重新定位,二是对词典凸显某种服务功能的总体评价。关于解码型和编码型词典的界定,钱厚生(2010)指出:“理解型词典又称解码型词典,主要阐释词义,帮助读者弄懂陌生词语,排除阅读障碍……应用型词典又称编码型词典,除了阐释词义,还要介绍词语用法,指导读者正确使用。”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很准确。编码词典不仅仅指应用型词典,还包括其他类型的词典。以英语词典为例,它们有的是学习型词典(如《朗曼当代英语词典》),有的是单语普通语文词典(如《柯林斯英语词典》),还有的是大型普通语文词典(如《新牛津英语词典》)以及国内外通用词典(如《剑桥国际英语词典》)(解海江等2010)。由此可见,编码词典和解码词典不仅是词典的不同类型,更是词典编纂理念和服务意识发展进步的集中体现。

二、编码词典与解码词典的对比分析

编码词典和解码词典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词典,服从于不同的编纂宗旨,有着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最终达到不同的目的,两者在具体编纂细节和处理方法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下文就几个主要方面做些对比分析。

1.编纂目的不同

解码词典主要是为了帮助读者弄懂陌生词语,排除阅读上的障碍。而编码词典不仅要帮助读者理解意义,还要帮助其解决语言应用上的问题,最终目标是指导应用。

2.释义范围不同

解码词典的词条一般包括词形、语音、词汇意义、词性标注以及例句等词语的基本语言信息,尽可能在这些方面给予明确的规定,以帮助人们理解陌生词语。编码词典不仅从静态的角度对词语的上述方面进行规范,而且力求通过增加各种相关信息达到对语言动态应用——词语应用每个主要环节的具体指导。

3.释义方式不同

解码词典主要采用简约的释义方式,以其简短精练之优势把主要的词汇意义讲清楚,帮助扫除阅读上的障碍。相关的隐含意味、色彩等信息读者可根据上下文自行品味和理解。编码词典基本不采用同义词释义法,而是详尽地解释说明词义,标明其进入语句的各种相关因素、搭配上的限制和要求等。

4.语法信息不同

早期的解码词典对词目的语法属性一般不做标注,现代解码词典中有的只对虚词做词性标注,有的对实词和虚词都进行标注。但除此以外对词目的语法结构不做描写。编码词典不仅标注词性,还会提供更多的语法搭配信息,并对一些隐性的规则和使用条件加以揭示。

5.例证不同

早期的解码词典很少配例证,现代解码词典大多在需要时配以例证,且多是短语例,目的之一是证明义项的存在,之二是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其基本用法。编码词典更注重例句的典型性,往往利用语料库在句型、功能、常用性、语义表达等方面提供合适的例句,充分展示词语在语言中最自然、最真实的一面,同时显示词语所在的上下文或语境、同现词语的情况、使用特点,等等。

6.词条信息不同

早期的解码词典信息主要由词形、语音、释义等构成,现代解码词典的词条信息有所增加,除了上述的几项信息外,还有例证、色彩、语域、相关用法的提示等,但在信息的匹配等方面尽量简约。编码词典或以括注的方式指出词目词对与其搭配的词语的要求、同义词、反义词、不同的表达方式、常用结构,或以专项信息的方式指出其具有的语体色彩、常用的语域等。在信息种类上,编码词典通常以丰富的语料为基础,向读者展示语言中词汇、语法、语义、语用、词源、文化、历史、习俗等各种信息,特别注重帮助读者全方位地把握词语的应用。

三、我国编码型语文词典的编纂原则

1.以读者为中心,以指导使用为己任

无论以哪一类群体作为服务对象,编码词典的定位始终不变:一切为读者服务,以指导使用为己任。这是编码词典编纂的基本宗旨、根本目标和首要原则。

虽然任何词典都是根据某类读者群体的特殊需要、为满足他们的需要编写的,但这并不等于以读者为中心。如“”期间我国市场还没有类义词词典,部分读者在表达时经常感到用词单调、贫乏,为没有同类的词语可供挑选、不能查到贴切而新颖的表达法而感到苦恼。市场根据需求出版的相关词典,只是基本满足了这部分读者群体的需求。至于词典能否真正为读者释疑解惑,能否从读者的角度考量释义和各种信息的给出,有效地为他们服务,就很难说了。

以读者为中心,把指导其正确使用作为基本任务,要求编码词典在词语的基本信息之外提供设计周密、布局合理、种类繁多、说明详尽的信息,突出全面指导读者使用的功能。下面我们结合一些具体问题来分析应如何从读者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开发新项目或挖掘潜力来为读者服务。

(1)广泛收立词目,多维揭示其纵横关系,以充分展示词汇全貌

同义词词典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义项分合研究现状注意问题

笔者拟在综合前人关于“义项分合”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讨论“义项分合”时仍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一部词典的微观结构中,释义是词条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词典的质量,衡量的主要标准即看这部词典释义如何。词条的释义要通过义项体现出来.义项是什么?《语言学百科词典》(1993:21)给出的解释是:义项指同一个词的每个词义。只有一个义项的词为单义词,具有两个以上义项的词为多义词。从我们目前掌握的材料看,关于“义项”的讨论肇始于赵应铎的《关于确立义项的几个问题》一文,赵文开篇即对“义项”的重要性给予了充分肯定:“释义是词典编写工作的重要部分,而确立义项则是释义工作的中心环节。义项确立得恰当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释义的质量高低。”作者从汉语史的角度。对“怎样从一些具体意义中概括出普遍意义:怎样使用古书注释:怎样处理此类活用等”问题提出了个人的观点。此后,学界围绕“义项”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义项分合”作为其中的问题之一自然也得到了学者的青睐,赵文探讨“义项”问题,其贡献是值得肯定的。

二、“义项分合”问题的研究现状

邹酆(1980:197-208)撰文对“建立义项的原则”及“义项能不能‘分合”’进行了探析。邹文首先对义项进行界定:“义项是辞书中按字义源流纵横的发展,对一个字的全部涵义,分别进行训释。义项,是辞书表述字义的条目。是辞书特有的释义方式。辞书释义的特殊性是相对于专著注释式与语言教学式而言的。”这里,邹文在界定义项这一辞书术语时,重点强调的是字义,即语素义,但语素在参与构词时,常会受其他构词语素制约,意义受到感染而产生变化,这又涉及词义问题。这是邹文未曾言及的部分。“对字义进行科学的概括是建立义项的重要原则”。义项的概括性原则,邹文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分别是:(1)排除个别(偶然、临时)因素,抽取一般义;(2)排除词句因素,抽象词素义;(3)排除政治术语因素,抽象固有义;(4)排除重叠、遗漏因素,抽象完整义;(5)排除含浑因素,抽象准确义。作者并结合《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1979年版)及《中华大字典》等辞书中的具体用例进行了说明。针对义项能否分合这一提法,作者认为,“根本就不存在义项分合的问题。”在作者看来,“表述字义的义项.正是用概念形式反映被字义所揭示的这一客观存在。要受这一客观存在所制约,不可能按照人们主观愿望任意分合。”作者在确定义项不存在“分合”问题之后,提出了“在保证字义完整性的前提下.进行某些局部的技术性调整”。“作为字义概括特殊方式的技术性调整,与‘自由分合’毫无共通之处,存在有本质差别”。义项究竟有没有“分合”问题.在随后的讨论中,学者们纷纷做出了回应。

符淮青(1981:86-112)以《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及《四角号码新词典》为例,分“义项的性质”、“义项分合差异的几种类型”、“关于义项分合评价的标准”三个专题对“义项分合”问题进行了探讨。符淮青指出:“义项是语义的最小单位。义项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第一,它必以一定的语音形式为其物质外壳,但多义词、多义语素的各个义项,并无不同的语音形式来区别它们。在语言中,同音义项比同音词更为普遍。第二,不同的语素、不同的词的不同义项都有概括性,但其内容的概括范围和概括程度有很大的差别。”通过举例。符文认为:“作为义项,它们的地位是相等的:都是意义的一个单位,使语素或词能以其代表的意义,在语言中起作用。”不同义项彼此地位相等的提法是值得商榷的。前文引用《语言学百科词典》时指出:“义项指同一个词的每个词义。”那么,粗略地讲,词义即词典中的义项。蒋绍愚(2005:35-37)借鉴了英国语言学家里奇(G.Leeeh)的《语义学》(Semantics)中对“意义”(meaning)的研究成果,结合古汉语对与词义有关的六种“意义”进行说明,分别是:理性意义、隐含意义、社会意义、感情意义、联带意义和搭配意义。我们认为,现代汉语词汇由古代汉语词汇发展而来.所以与词义相关的这六种意义同样适用于现代汉语,以《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手”字的义项为例:(例子略去)

手:1名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2拿着。3小巧而便于拿的。4亲手。5手段;手法。6(~儿)量用于技能、本领等。7擅长某种技能的人或做某种事的人。

结合与词义相关的六种意义分析,义项1是“手”的理性意义,也称为概念意义,即手是人体的一部分;义项2是“手”在义项3基础上衍生出的动词义,即“拿着”,这是手可以进行的基本动作,是隐含意义;义项3456同义项2一样,皆为手在义项1基础上的引申义。由此看出,若无义项1这个基本义存在,其余几个义项即手的引申义的存在是无任何依附的,据此,我们认为,义项间有层级递进关系。基本义常作为首义项存在,其余引申义则会按引申时与基本义的密切程度依次以义项的方式在词典中进行排列。王力(1984:69-73)以《说文解字》为例,认为“本义是词的原始意义。在词典里,应该把本义作为第一义项,然后列举引申义、假借义。”这种观点还是非常中肯的。尤其在义项分合时,应作为一个重要的参项执行。因此,符文认为义项地位是相等的说法并不确切。符文通过举例验证归纳出三个确定义项的因素:(1)语言运用的实际情况,这是确定义项的客观依据。(2)词典的性质、使用对象和要求。(3)义项本身是由语言符号表述的,角度不同,语言符号的概括范围和程度会有差异。义项分合类型,他总结出五种:(1)表示事物现象的词和语素,类的分合不同。(2)表示事物现象和语素的词,整体和部分的分合不同。(3)表动作行为的词和语素义项分合的不同。(4)表性质、状态的词和语素义项分合的不同。(5)其他。作者结合《现代汉语词典》等几部词典的实例对义项分合问题进行了说明。

陆丙甫(1984:31-34)从个案角度对义项的“分合”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以副词“就”为例,针对此前辞书和学者对“就”的义项的不同分类,通过对“就”在句法结构中的具体表现,陆文详细考察了“就”在不同句法环境中的具体涵义并提出切忌把语境格式中虚词的意义作为虚词的义项保留下来。这个时期,从个案角度对义项分合问题进行研究的还有司平的《“相当”的义项和词性的分合》一文,他通过考察“相当”在《现代汉语词典》与《常用词用法释例》中的义项发现,《现代汉语词典》在给定的“相当”的三个义项中,只有一个义项释为副词,而《常用词用法释例》则把“相当”分成三个义项,且将其中之一 释为动词,另两个释为形容词。并结合用例探讨这样划分义项的好处。曹炜(2003:101-1041也撰文对义项分合问题进行了探讨。曹文选用的是同形二字组,选取的词典为《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大词典》,在考察同形二字组在这几部词典中的具体义项后.对这些义项的具体分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此文仍属个案研究范畴。刘哲(2004:93-99)以具体词条为例,讨论了义项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存在的两种情况:一是宜分未分,二是不宜分而分。兹摘举其中一二例,宜分未分举了“详悉”一词,“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分“悉1”和“悉2”两个条目,据此,作者认为由其参与构成的“详悉”也宜分为两个条目,但《现代汉语词典》却处理成一个条目下的两个义项。

汪耀楠(1984:74-81)否认了义项分合的存在。汪文认为:“‘义项’分合是不科学的提法,正确的提法应当是‘义项的概括与划分’。”并对符淮青提出的不同词典义项的表述差异反映着概括范围、程度上的差别。这个因素对义项的合、分对起相当作用的观点进行评价。认为符文将同一概念或意义的“语言表述的多种可能”与“概括范围、程度”混淆在一起,指出“语言表述的多种可能”应是指表示相同容量的知识信息的方式的多种可能,如语词式、定义式、说明式之类。汪文结合辞书中的具体用例。认为“词典的义项是多义词才具有的。”严格地说,义项的分合是多义词才会遇到的问题,而义项的存在则和多义词无甚关系,因为单义词无非是只有一个义项而已,但却不能否认它的客观存在。汪文指出:“义项是词在运动过程中发生意义的演变并达到具有理性的、固定的、有相对独立性的条件时的产物。”因此,研究义项就是研究词义的变化,尤其是词义赖以生存的语境。这种“义项语境说”与前面陆文提到的要避免语境格式产生的词义作为义项取舍标准的说法,正好是相反的。

苏宝荣(2000:228)认为:“从理论上讲,词义学中的义位即相当于语文词典中的义项。但在实践中,语文辞书编纂中义项的设立又有相当大的灵活性。目前,汉语语文辞书编纂中,义项分合的处理,主要是由所编词典的规模、功用和性质决定的。”苏文继而指出:“大型语文词(字)典,以语文专业工作者为主要服务对象,应以义位为义项,尽可能对词语的义位、义系作客观的反映:中小型语文词(字)典,主要供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和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使用,应力求简明扼要,以简驭繁,舍弃部分使用频率较低的义位(即生僻义),合并相邻、相近的义位,因而这类词典的义项有时与义位相当,有时则大于义位。”随后苏文以“母”一词为例,以词典的规模、功用和性质为标准,分别选用《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等几部辞书,对“义项分合”问题进行了说解。潘竞翰(2000:39~48)撰文对义项的属性和界定进行分析,考察“被”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词源》中的义项后,对诸如“在各辞书中范围大小不一的意义项中,哪些是义项,哪些不是?”“一个词目所统义项的范围应包括哪些?”等问题进行了解释。潘文指出关于义项认识的分歧,源于将词义与义项等值所导致的。义项要在编纂辞书过程中体现出其辞书属性.并把义项定义为“辞书中列为释义对象的,稳定的语义最小运用单位”。

赵振铎(2006:49-69)针对前人对义项及义项分合提出的种种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作者从汉语史的角度切入,认为义项首先是客观存在的,其次,要系统整理我国传统训诂学的成果,并认为词典确立义项应与词汇学中确立词义密切结合起来。但词典建立义项也要考虑其实用性,义项确立应同时注意历史性与社会性,并结合文献中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三、“义项分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纵观前人对于“义项分合”问题的探讨,其实重点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义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关于“义项”的定义已有多种版本,在上文分析前人的研究中多有提及,按照理解,义项首先应是一个词典学术语,其次义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词义的发展变化做相应的调整,义项内涵上应与词义是等值对应的.是词义在词典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但其概念的外延方面.因受其词典学术语身份的制约,义项要体现所在词典编纂的宗旨、原则,要为词典使用者服务。若是偏重于讲解词义发展源流的词典,如《汉语大词典》等,则义项宜多考虑词义的历史性,注意词义的历时变化;而若是偏重于讲解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词义系统的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等,则义项宜多考虑词义共时的存在状况,包括方言等共时平面词义的客观存在情况。在义项以词义为中心的基础上,适时从义项在词典中的功用等角度人手,对义项做具体的安排,是一个基本原则。

(二)义项与词义的关系

义项既然是词典学术语,就应该与词汇学术语中的词义有区别,但词典中词条的释义是词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部词典质量优劣的一个重要参项。释义是以义项作为载体呈现给广大读者的,那么,义项与词义.一方面具有本质上的等值性,另一方面,词义与义项的出现应有个时序上的先后关系,即词义发展在前,义项建立在后,义项的建立应与词义的发展适时对应,词义偏于理论,义项重在实践。任何割裂义项与词义亦或简单将义项与词义混淆在一起的说法都是不科学的。义项的客观存在性正如词义的客观存在性一样,是人不能干预的.只能客观记录,根据词典针对的不同读者群体,在建立具体义项时做不同的调整,但正如王力先生所言,“词的本义应是第一义项”,这就好比一棵大树的根部一样,任何枝蔓的生长都离不开根部提供的营养,词的基本义就是树根.是词典的第一个义项,其他的义项作为枝蔓都是在它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这一点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回避的。义项与词义两者相辅相成,彼此作用。

(三)“义项分合”应规定几个可供借鉴的标准

前辈时贤对“义项分合”问题,已做了很多富有成效的工作,有的着重从理论上进行研究,通过对义项的界定、义项建立的原则、标准,以及义项与词义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探讨,并以词典中的用例作为辅证,从理论上对“义项分合”问题进行了说解,如邹酆、符淮青、潘竟翰、汪耀楠、苏宝荣等;有的结合具体某类或个体词目.通过对其在词典中出现的义项进行考察,从而就“义项分合”做如何处理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属于个案研究。如陆丙甫、司平、曹炜、刘哲等。此类的研究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为义项分合问题进行理论总结提供充分的参考依据。这种研究思路是积极的,也应是大力提倡和肯定的。义项分合作为词典编纂的实际问题,对一部词典质量的影响很大。但义项分合同时作为一个词典学研究的理论问题,就应有可供借鉴的标准和原则。而从目前情况看,虽然学界心照不宣地形成一些共识,如义项是存在的,义项与词义有关系,义项的建立与词典属性有关等。但在义项分合的具体操作和实际处理上,则仍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义项如何分合,其标准和原则何在?大家意见纷纷,莫衷一是。

同义词词典范文第4篇

摘要:汽车服务电子商务平台上零配件等资源目录和内容具有语义相似和数据异构特征,造成了资源目录和内容中术语间关联关系的识别困难。为解决该难题,本文梳理了汽车服务电子商务资源目录内与资源内容间的语义关系,设计并开发了具有强扩展性的汽车服务电子商务语义词典,提高了汽车服务电子商务资源检索的精度与速度。

关键词:汽车服务;语义词典;设计实现

1.引言

汽车服务电子商务业务不断发展,汽车零部件等服务资源等都是由不同厂商提供,然而不同厂商对同一资源的描述存在差异,比如“空气格”、“空气滤清器”指的是同一个东西,在汽车服务电子商务资源目录和内容存在的大量类似的语义相似和相关问题,造成了识别汽车服务电子商务资源目录和内容中术语间的关联关系的困难。

目前电子商务推荐技术种类繁杂,然而在汽车服务电子商务服务资源语义推荐上的研究并不多,纵观国内外语义词典方面的研究,国际通用语义词典WordNet虽然提供大量的术语语义关系,也提供相应的语义查询接口,但是它只支持英文词汇的语义计算,无法支持中文环境下的计算;国内知网开发HowNet中文语言知识库,虽然支持中文术语的语义关系查询,但并未收录汽车服务电子商务中的相关术语及词汇,并且不具有扩展性和提供接口,所以无法适应中文环境下面向汽车服务电子商务的语义计算。

因此,利用Eclipse.RCP技术,设计并开发汽车服务电子商务语义词典系统,简称CSEC(merce)语义词典,并将其应用于汽车服务电子商务服务资源检索与推荐,为其提供语义查询和语义匹配接口,以提高检索与推荐的深度、规模和精度。

2.汽车服务电子商务语义词典的设计

2.1.词典语义关系类型

鉴于Wordnet的应用广泛性和国际影响力,而且是以同义词集合(synset)作为基本建构单位进行组织的,符合解决数据异构表达问题的求解,因此CSEC语义词典设计了类似Wordnet的词库结构。而词典所收录词汇包括汽车服务电子商务领域资源专业名称、定义、功能、属性等,CSEC语义词典概念词性均为名词。

CSEC语义词典中语义关系类型有上下位关系、属性关系、同义词关系和整体部分关系,而上下位关系作为最基本语义类型,包括上位词汇和下位词汇,构成了整个词典的树形结构;属性关系指的是描述一个零部件术语的名称、尺寸、颜色等信息;同义关系指该零部件术语的同义词;整体部分指的是该零部件由那些子部件组成。

2.2.词典词汇获取方法

CSEC语义词典现收录汽车售后零件资源目录概念10200个,其中概念词汇及其关系的获取主要利用火车头采集器(http:///)软件,从各种汽车零部件网站,如汽车零部件门户网(http:///)、中国汽车配件网(http:///)和慧聪汽配网(http:///)等进行抓取,辅以人工梳理到Excel的构建方法,然后映射成数据库模式,实现了CSEC语义词典的树状结构。

2.3.词典的语义相似度计算

语义相似度是指词的可替换度和词义的符合程度,CSEC语义词典语义相似度计算采取Wu-Palmer算法

3汽车服务电子商务语义词典的实现

CSEC语义词典系统采用Java语言开发,采用C/S架构设计,利用Eclipse.RCP技术开发,相关的环境如表1所示。

如图1所示,该系统由三个模块组成,即语义词典编纂模块、语义词典管理模块和语义词典查询模块。

CSEC语义词典系统主要分为三个功能模块,(1)词典管理模块是面向开发人员,为建立基本的词典结构提供,包括导入词库文件功能;(2)词典编纂模块是为词典编纂人员或词汇录入人员准备,提供了语义关系的编纂、词汇的增删改;(3)语义词典查询模块,面向词典使用人员,提供可视化的词汇语义查询工具,可方便查询词汇的语义关系和语义相似度。

3.结论及展望

本文针对汽车服务零部件术语间关联关系识别困难的问题,设计了语义词典的方法予以解决,并且研究了语义词典的结构设计、词汇获取方法、语义相似度算法和词典的实现手段等方面内容,而且开发了这个语义词典,形成了一个汽车服务电子商务领域的语料库,里面的总词汇现有1万多条词汇,各词汇按照这四种语义关系形成一个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语义树。这样在进行商品搜索时,就可以准确地将所有这类商品搜索出来,这会极大地提高企业的交易机会,为电子商务销售渠道的拓展发挥重要的作用。(作者单位:新奇特车业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汽车维修及配件电子商务平台研发及示范应用”(2013BAH13F01)。

参考文献

[1]Hongzhe.Liu,Hong.Bao,De.Xu,Concept.vector.for.semantic.similarity.and.relatedness.based.on.WordNet.Structure[J].The.Journal.of.Systems.and.Software,2012,85:370-381.

同义词词典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词典 王云五大辞典 词语释义 贡献

一、 引言

《王云五大辞典》(以下简称《大辞典》)民国十九年(1930)由上海商务印馆出版,是民国时期一部重要的语文工具书。王云五是《大辞典》的主编。

中国传统辞书服务于“明经”“明古”,主要收集解释古语词的意义。19世纪以后,海禁打开,西学东渐,一大批反映社会变化和近现代科学技术最新发展的新名词、新术语等像潮水般涌来,汉语词汇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说文解字》到《康熙字典》的传统辞书,已经不能满足当时人们查阅新词新语的时代需求。在“国语运动”的背景下,民国时期开始出现具有现代特征的辞书,如《学生字典》(1915)、《校正注音国语新字典》(1922)、《国音白话注学生词典》(1924)等,《大辞典》是其中规模较大、以描写解释现代汉语语词为主的词典,它在现代汉语语词的收集解释方面做出了贡献,是汉语辞书史,尤其是现代汉语辞书史中一部重要的词典。

《大辞典》全书收录单字1万左右,词语5万余条。(马怀2014)该词典在辞书编纂史上有许多创新之处: 收条重视活的语言词汇,尽量收入时人使用的词语,摈弃虽为古人使用却在民国时期早已消亡的语汇,反映了那个时代语言的真实面貌;给所收词条标注了词性,是辞书史上较早进行词性标注的语文工具书;采用了王云五自己发明的四角号码检字法进行排检,这种检字法较之中国传统的部首检索、声韵检索、义类检索,有其便捷之处。(周荐2013)《大辞典》作为现代汉语词典的开山之作,其独特的编纂体例近年来开始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和肯定。我们认为,《大辞典》对后来现代汉语词典编纂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除了在收词、词性标注、检索等方面有开创之功外,在词语释义方面也有所创新。本文旨在联系汉语辞书编纂的历史,分析《大辞典》词语释义的情况及其在历史上的贡献,同时结合《大辞典》的编纂背景谈谈该词典给我们的一些启发。

二、 《大辞典》在释义方面的贡献

释义在语文辞书中承担着为读者释疑解难的任务,是语文辞书的核心。通过《尔雅》《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众多中国古代辞书的编纂,先贤们在释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王力先生(1990)曾总结说《说文解字》有五种释义方式是合理的: (1) 天然定义,数目、度量衡和亲属名称之类,可算是有天然定义的(如: 百,十十也。孙,子之子曰孙。);(2) 属中求别(如: 农,耕人也。观,谛视也。);(3) 由反知正(如: 假,非真也。拙,不巧也。);(4) 描写(如: 犀,徼外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顶,似豕。赧,面惭而赤也。);(5) 譬况(如: 黄,地之色也。)。这些早在汉代就已被辞书编纂者运用的词语释义方法,现代词典的编纂也同样适用。但是,中国古代辞书在词语释义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1) 文以载道,以哲理说明代替定义;(2) 随文释义,以词语在句中的具体含义代替定义;(3) 声训,以从语音角度分析词语意义的来源代替定义;(4) 互训,词条间用同义词相互训释,使解释失去作用。《尔雅》《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古代辞书处理的是古代词语的意义,近代的《中华大字典》和《辞源》解释的也多是古语词。《大辞典》是一部以收集解释现代汉语语词为主的词典,为中等文化程度的人参考之用。它自然要继承传统古代辞书解释词语意义的合理方式,但它面对的问题、处理的材料,显然不同于以解释古代词语为主的古代辞书。它在词语意义的解释方面有新的要求、新的做法。正如王云五在该词典序言中所说:“本书对于词语的解释,详略适中,以与人正确观念为原则。凡一语有两个意义以上的,也一一说明,以免误会。至于单字,也按照词性分别,一一说明其意义,并随时举例,以显明其功用。”《大辞典》作为一部适应现代需要、描写现代汉语语词的词典,在释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一) 释义方式的改进

1. 用白话文解释词义

中国传统辞书的释义和例句多用文言,即使是1914年出版、具有一定现代意识的《中华大字典》,它的释义也多用浅近文言、半文半白的语句。如:

命门 人身当腰脊之际。[素问阴阳离合论]结于~。

反切 一音展转相呼谓之反。亦作翻。以子呼母,以母呼子也。见[韵会]。

自反 求诸己也。[礼记学记]知不足然后能~也。

《大辞典》的释义则一般不用文言文,多用现代白话文,如:

命门 人体经穴名,在两肾中间。

反切 用两个字音相切,合成一音,例如“不可”二字切合椤柏稀弊值取

自反 审查自身的是非。

《大辞典》的例证也多采用白话文,如:

出息 ② 希望,(例)这个孩子真没有出息。

出入 ② 相差,(例)恐怕还有一点出入。

《大辞典》用现代白话文解释词义和举例,这一点看似平常,其实意义重大。“国语运动”以前,汉语的书面文本主要用文言书写;“国语运动”之后,社会倡导“言文一致”,书面文本改用白话,使白话文在书面文本中取得了合法、正统的地位,宣告了白话文时代的开始。《大辞典》正是在“国语运动”的大背景下,顺应中国书面语大变革的潮流,使用了不同于传统辞书的释义文风。《大辞典》之后的语文辞书,如《国语辞典》《新华字典》等,都延续了这种释义文风。

2. 用多个词语具体说明词义

释义方式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同义词对释和用扩展性词语释义[1]。同义词对释是我国传统的释义方式,它具有简单明了的优点。对于以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俗称,同义词对释是最简便的释义方式。但是在同一历史时期,同一语言内部绝少等义词,所谓同义词一般都是近义词,因此用同义词对释,不可能十分准确,无法体现近义词之间在语义、语法上的细微差别。另外,由于找不到更多的同义词,往往形成循环注释,造成互训、递训。王力先生就曾批评古代辞书“一字释一字”及互训,提倡词典应“以多字释一字”。这一点,《大辞典》的编者也有同样的认识。该词典采用同义词对释方法释义的词条较传统辞书明显减少。笔者曾对《大辞典》中98个动词134个义项的释义方式进行过调查,结果是44%的词条采用扩展性词语释义。(万艺玲1998)也就是说,该词典有近一半词条的释义采用多个词语具体说明词义,这较之传统辞书“一字释一字”的释义方式是一种进步。

可能有人会认为,用多个词语具体说明词义是繁琐哲学。其实不然。“对词义内容作具体的说明,真实清楚地说明词所反映的事物现象的特征,清楚地说明词义的范围,是科学性的要求,是语言、思维精确化的要求。”(符淮青2004)《大辞典》对部分表动作行为的词语的解释,不仅说明动作行为本身,还说明动作行为的关系对象、动作行为的施动者、动作行为的各种限制、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条件、动作行为的目的结果等,如:

对部分表名物的词语,《大辞典》不仅说明其所俚睦啾穑还具体说明其具体特征,如:

对部分表性状的词语,《大辞典》不仅详细说明词义所代表的性状特征,还具体说明该性状特征的适用对象,如:

用扩展性词语对词义进行细致、深入的描写和说明,不仅是辞书释义精确化的表现,同时也有助于读者通过释文了解词语的用法,了解表动作行为词语经常搭配的施动者、经常搭配的关系对象,了解表性状词语的修饰对象,以及了解表名物词语用于的范围等。在《大辞典》之后出版的描写现代语言的词典――《国语辞典》《新华字典》等也多采用多个词语具体说明词义的释义方式。如:

殉 ② 谓以身从物。

――《国语辞典》1957年版

① 为达到某种目的牺牲自己的性命。

――《新华字典》1953年版

刀 ① 供切割斩削之利器。

――《国语辞典》1957年版

① 用来切、割、斩、削的工具。

――《新华字典》1953年版

涩 ③ 谓文字难读。

――《国语辞典》1957年版

③ 文字难读难懂。

――《新华字典》1953年版

3. 改进用同义词解释词义的方法

《大辞典》作为一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辞书,我们不可能要求其对每个词都采用扩展性词语释义。同义词对释简单明了的优点也较适合中型语文辞书。《大辞典》在借鉴传统辞书同义词释义方式的基础上,做了一定改进,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同义词对释的缺陷。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既用同义词对释,也用扩展性词语解释。如:

涉讼 诉讼=打官司。

逊色 减色=比不上。

季父 父亲的幼弟=叔父

考终 死于正命=寿终。

《大辞典》对这些词的释义,或者先给出同义词,然后在“=”后面再用扩展性词语解释;或者先用扩展性词语释义,然后在“=”后面再给出相应的同义词。这种释义方式可以看作是重复释义,释文的两部分内容相等。这种方式虽不能显示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语义的细微差别,但在形式上避免了互训,对于中型词典来说,有它简便实用的价值。

第二,用来解释的同义词在词典中采用扩展性词语解释,如:

远谋 远图。

远图 远大的计划。

校订 =校勘。

校勘 取两书互相对比而订正。

松香 =松脂。

松脂 松根分的液汁。

这种释义方式与前一种一样,也不能显示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但在形式上避免了互训,较之以往简单的同义词对释也是一种进步。

(二) 释义内容的发展

1. 释义语句显示被释词语的语法性质

辞书对词语的释义一般是以阐明词本身的词汇意义为主,如果能适当说明词语的语法性质,不仅能更好地显示词的词汇意义,还可以显示词语的用法。英语语文词典历来重视通过释义语句提供相关语法信息,有给词条标注词性的传统。但因为汉语本身的特点,对汉语词典来说,给词条标注词性却是个困难重重的工作。2005年出版的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给所收词条全面标注词性,曾是中国辞书界的一件大事。但其实80多年前出版的《大辞典》早已为所收单字标注了词性。[2]《大辞典》序言中说:“至于单字,也按照词性分别――说明其意义,并随时举例,以显明其功用。”《大辞典》在解释单字的不同意义时,分别对各个意义的词性进行了标注,如:

刻 [动] 用刀在物体上作成凸凹的形状。

[名] 十五分钟的时间,(例)一刻钟。

[形] 苛虐,(例)刻薄。

布 [名] ① 织物,(例)布帛。 ② 钱币,(例)泉布。

[动] ① 宣告,(例)布告。 ② 分散,(例)散布。

《大辞典》除了通过标注词性这种显性方式标明被释词的语法性质外,还通过释义语句本身以一种隐性的方式显示被释词的语法性质,即名词用体词性词语解释,动词、形容词用谓词性词语解释,使被解释词语的语法性质与解释词语法性质一致。如:

国库名词 国家收入支出的总机关体词性词语。

寒士名词 贫寒的读书人体词性词语。

探春动词 到郊外游览春天的景物谓词性词语。

翻案动词 ① 已定的罪案谓词性词语。

康宁形容词 身体安好谓词性词语。

强盛形容词 国家强固兴盛谓词性词语。

2. 说明词义之间的引申、比喻关系

古代辞书一般只是罗列义项,对义项之间的关系较少说明。清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用引申、转注、转义、别义等概念说明了词义的来源和发展。《大辞典》继承发扬了清儒在这方面的传统,在部分词语的注释方面阐明了词义之间的引申、比喻、转变关系。作为一部现代汉语词典,在可能范围内指明某些词的现存词义之间的各种派生关系,清楚地把词义的孳乳关系揭示出来,可以使人们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大辞典》一般在词的原义之后注明由此义派生的意义,并用 “喻”“转”“引”注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如:

斗筲 小的器皿,(喻)狭小的才识度量。

蓬户 用蓬草编成的户,(喻)贫苦人家。

裙钗 妇人的饰物,(转)妇人。

松楸 墓地所植树木,(转)墓地。

及笄 古时女子到了十五岁,头发用簪穿插,(引)十五岁。

鸿沟 楚汉分界的地方,(引)分界。

如果某词字面意义比较简单,则不对字面意义进行解释,直接注明派生义,如

种瓜得瓜 (喻)有了这样的原因,便有这样的结果。

鱼贯 (喻)连成一串。

如果某~由某意义派生出多个意义,则在这个意义后面分别列出不同的派生义,构成一个派生义项组,如:

鹰犬 鹰和犬是助人打猎的东西,(喻)① 可供使役的人材。② 助人作恶的人。

一张一弛 把弓弦张紧,又把他放松,(喻)① 有时劳动,有时休息。② 有时严,有时宽。

如果某词是个多义词,则将有派生关系的两个或多个意义(原义与派生义)作为一个义项处理,与其他义项并列,如:

斗山 ① 北斗泰山,(喻)钦仰的人。② [地]山名,一在安徽省,一在甘肃省。

白衣 ① 古时未做官者所着的衣服,(转)贫民。② 古时童仆所着的衣服。

这样处理,读者可以明确了解派生义究竟从何义派生而来,不至于与其他无派生关系的意义发生混淆;而且,将原义与派生义放在一起,作为一个义项组处理,与其他无派生义的意义并列,显示了词义的层次性,也显示了词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后来的词典,如《新华字典》采用了同样的方式,如:

鼓 ① 乐器,外蒙皮,中空,有军鼓、腰鼓、波浪鼓等多种。

② 敲鼓。引 1. 击,拍。2. 发动,使振作起来。

③ 突出。

――《新华字典》1953 年版

但《现代汉语词典》没有采用这种方式,而将派生义作为单独的义项处理,与其他意义并列。如:

鼓 ① 打击乐器,多为圆筒形或扁圆形,中间空,一面或两面蒙着皮革。

② 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东西。

③ 使某些乐器或东西发出声音。

④ 用风箱等扇(风)。

⑤ 发动;振奋。

⑥ 凸起;胀大。

⑦ 形容凸起的程度高。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我们应该肯定《大辞典》对派生义与原义的关系的说明,《大辞典》的处理方式有其理据,应是它的特点和优点。

(三) 义项处理方面的改进

古代辞书注释词义,多取自已有的字书、韵书和注疏、训诂著作,不加概括,因而列出的义项往往过多。如近代出版的《中华大字典》所列“信”的义项:

信 (一) 诚也。(二) 知也。(三) 明也。(四) 从也。(五) 敬也。(六) 保也。(七) 礼之本也。(八) 德之固也。(九) 言之瑞也。(十) 文之孚也。(十一) 义之重也。(十二) 人之干也。(十三) 不欺也。(十四) 守所见而无疑也。(十五) 犹审也。(十六) 效验也。(十七) 符契也。(十八) 犹任也。(十九) 再宿也。(二十) 通讯,使者也。(二一) 姓也。(二二) 州名。

从义项应具有概括性这一点来说,上列诸多义项大有归并的余地。《大辞典》在义项处理方面则体现出了现代词典的意识。《大辞典》序言中说:“希望创作一种更适于现代需要的词典。”该词典主要列出词语在现代语言中的常用意义,少收甚至不收在现代语言中不常用的古义、生僻义,充分体现出现代语言词典的特点;同时《大辞典》又对现代常用义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概括,不再是简单的罗列。如:

信 [形] 诚实,(例)信实。

[动] 以为可信,(例)信任,信赖。

[名] ①使者,(例)信使往来。②书牍,(例)书信。③消息,(例)信息。

《中华大字典》“信”所收义项多为古义。相对来说,《大辞典》“信”条的义项十分精简,但作为一部现代汉语词典,其所收“信”的义项已经足够。在舍去古义和生僻义的基础上,《大辞典》进而对各义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总之,《大辞典》在继承古代辞书释义优点的基础上,在释义语言、释义方式、释义内容等方面均有所改进,充分体现出现代辞书的特征。后来出现的语文辞书,如《国语辞典》《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也沿袭了这些释义方法。从汉语词典的发展历史看,《大辞典》可以说是旧式传统辞书到新型现代辞书的津梁。

三、 《大辞典》在释义方面的不足

《大辞典》作为一部早期的现代汉语词典,在释义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

在“国语运动”背景下出版的《大辞典》,释义语言多使用现代白话文,但其中也留有文言的痕迹,如:

饮鸩止渴 (喻)苟安于一时,贻患于无穷。

昌 ① 兴盛,(例)五世其昌。② 姣好,(例)子之昌兮。

后来出版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语言统一为现代白话文,是对此的完善。

《大辞典》试图通过释义语句体现被释词语的语法性质,但由于当时学界对字和词、词和非词、词义和语素义认识水平的限制,《大辞典》虽然区分了词性,却把字当做词来对待,将词义和语素义同等对待。如前文所引“刻”的释义中,“刻薄”的“刻”解释为“苛虐”,归入形容词义,“泉布”中的“布”解释为“钱币”,归入名词义,“布告”中“布”解释为“宣告”,归入动词义,但其实它们都是语素义,不是词义。语素义都标上了词性,这是不妥的。[3]后来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只对可以单用的词义标注词性,语素义不标注词性,是对此的改进。除此之外,《大辞典》有些词条释义词语的语法性质与被释词的语法性质也不一致,这是一种失误。如名词“高帽”,《大辞典》的解释是“欢喜受人恭维。(例)这人喜欢戴高帽”,将名词解释为动词了。

《大辞典》在说明义项之间的关系时,一般在词的原义之后注明由此义派生的意义,但该词典对派生义的处理有不统一的地方,如“手足 ① 手和脚。② (喻)兄弟”,原义和派生义都单独列为义项;“手腕 手臂(转)手段”,原义和派生义则处理为一个义项。

尽管《大辞典》在释义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在释义语言、释义方式、释义内容等方面的探索是有益的,不可否认其在现代汉语词典编纂史上的历史贡献。

四、 《大辞典》给我们的启发

语言的发展孕育了词典。从世界辞书发展历史来看,在语言发生重要变化的时代,必然会有相应的划时代的词典出现。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英语进入现代英语阶段,在英国,英语取代法语成为全国统一的口语语言,因为传统英语中还充斥着大量拉丁语、法语词汇,社会有净化英语、规范英语的要求,于是英语词典史上里程碑式的词典――塞缪尔・约翰逊的《英语词典》(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于1755年出版了,该词典对词语的释义试图满足社会对规范词语词义的要求。18世纪,随着美国的独立和北美殖民时代的结束,脱胎于英式英语的美式英语在美国逐渐成熟,在语言分化的背景下,美国辞书史上重要的一部辞书――韦伯斯特的《美国英语词典》(An American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于1828年出版,它的收词和词义解释体现出美式英语的特点。《大辞典》的出现,也有着它特定的社会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语言生活发生着从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变的大变革,《大辞典》顺应语言的变化,在收词、释义方面充分体现出描写现代语言词语的特征,成为当时一部重要的现代汉语辞书。当今社会的语言生活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产生了巨大冲击,网络语言悄然改变着传统社会的话语形式,有人甚至认为当前网络语言显示出来的力量与百年前的白话文运动如出一辙。在当前语言生活的背景下,词典收条如何适应语言生活的发展,这值得我们思考。

语文辞书的编纂与相关语言学研究的发展也有着直接的关系,语言学研究的新成果会对词典的编纂产生深远的影响。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兴起并发展,历史比较语言学强调词汇的历史演变即词源的研究,于是英语词典史上体现历史比较语言学精髓的詹姆士・默里的《牛津英语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问世了,该词典强调对词语意义的历史描写和记录。20世纪,描写语言学兴起,该学说强调对具体语言进行客观的描写,随之,由戈夫主编的如实反映语言实际、真实体现当代语言全貌的《韦氏三版新国际英语词典》(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于1961年出版。19世纪中晚期,中国学者开始运用西方语言学方法研究汉语言,1898年运用西方语法学理论分析汉语的语法著作《马氏文通》出版,中国进入现代语言学阶段。1930年出版的《大辞典》正是借鉴了现代语法学研究的成果,开始对辞书中的词条进行词性标注,成为第一部标注词性的规模较大的现代语言词典。当代语言学研究成果众多,如何将这些成果及时地在词典编纂中体现出来,也是值得我们辞书编纂者思考的问题。

《大辞典》因为适应社会语言生活的发展,及时吸收了语言研究新成果,成为辞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词典。我们相信在新的语言生活背景下,随着新的语言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一定会有更多开创性的语文辞书涌现出来。

附 注

[1]我们认为释义方式可分为用同义词释义和用扩展性词语释义两大类,后者可再细分为归类限定、说明描写(非归类限定的)、否定对立三大类型。参考符淮青《词的释义方式剖析》,《辞书研究》,1992(1、2)。

[2]同时期的《国语辞典》也为部分词语标注了词性,但对实词大都没有说明词性。

[3]关于《大辞典》词性标注存在的问题,可参考周荐《〈王云五大辞典〉的词性标注问题》,《语文研究》,2012(3)。

参考文献

1. 符淮青.《现代汉语词典》在词语释义方面的贡献.∥吕叔湘,胡绳等著.《现代汉语词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6.

2. 符淮青.汉语词汇学史.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3. 马怀.《王云五大辞典》编纂理念研究.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 万艺玲.三部词书的动词释义粗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1).

5. 万艺玲.《新华字典》实词释义研究.∥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论丛》编委会编.语言学论丛(第二十一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8.

6. 王力.理想的字典.∥王力.王力文集(十九卷).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7. 王宁.论辞的原创性及其认定原则.辞书研究,2008(1).

8. 文军.英语词典学概论.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相关期刊更多

统一论坛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央统战部

交通医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教育厅

生意通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