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简介翻译

简介翻译

简介翻译

简介翻译范文第1篇

【关键词】汉译英翻译;自然类旅游景区;旅游景区

一、前言

笔者在浏览了大量国内自然类旅游景区官方网站的英文网站后,发现了景区简介翻译质量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部分网站直译中文文本导致内容冗长枯燥,甚至不知所云;或者由于难以翻译,乱用“改译”,寥寥数语敷衍了事;甚至还存在语法错误,中国式英语等问题。然而,笔者发现关于旅游翻译的理论研究的专业论文不在少数,诸多“有指导意义”的翻译理论被阐述介绍,但真正能适用于国内旅游翻译实际情况的论文几乎没有,于是笔者撰写本论文旨在探究景区简介的汉译英实践运用。本文研究的对象为自然类旅游景区,主要原因是自然类景区是我国旅游景区的主体,在我国旅游景区中数量最多,对旅游业的贡献最大,是吸引旅游者观光的重要场所。

二、旅游篇章探究

笔者首先选取了夏威夷官方网站对于六大岛屿的简介(英文)和海南三亚官方网站对于六大景区的简介(中文)分别进行研究,提炼其基本旅游篇章图示。

图表中的景区形象指人们对某旅游景区总体的、概括的认知和评价;地理信息包括景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自然资源等;观光活动包括旅行、游览、饮食、购物、娱乐、保健等;主要景观包括地形景观、地质景观、森林景观、天文景观、气候景观、生物景观等;特色人文包括地区特殊风俗习惯、风土民情、地方风情等。号召信息指吸引特殊人群的信息。

由下面的两个图表可以得出,夏威夷六大岛屿的旅游篇章图示主要是景区形象—地理信息—主要景观—观光活动—特色人文—号召信息。为了验证该旅游篇章的适用性,笔者又随机抽查了十篇英语国家景区的旅游简介,旅游篇章图示大致符合。这不仅说明了这几个要素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外国旅游简介介绍目的的明确性,逻辑的清楚性。

对比可以看出,海南三亚六大景区旅游篇章图示相对较混乱,难以概括,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其它景区旅游简介的现状。

三、表达方式探究

中西旅游简介在表达方式上具有明显区别则。和中西美术形式相反,中国在介绍景区时如同绘画一幅“油画”,强调强烈的画面感;而西方则更像“写意”,通过简要描写突出景区特色。以下为峨眉山风景区和夏威夷景区的旅游简介:

再窥金顶腰间,景色更加神奇。有时云雾蒙蒙,冉冉飞渡,黑、灰、乳白和金色相间,极尽变化;有时浑天一色,游人如身置海岛,四顾苍茫。

the oldest and northernmost island in the hawaiian chain is draped in emerald valleys, sharp mountain spires and jagged cliffs, aged by time and the elements. centuries of growth have formed tropical rain forests, forking rivers and cascading waterfalls.

对比上面两则简介,可以得出,在表达方式上,中国旅游简介中的形容词倾向于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极力渲染营造景区的意境美,具有主观的特点。而西方的旅游简介则更为客观,重点突出景点本身的特色和吸引之处。

另外,西方旅游简介偏向将游客作为叙述对象,而国内旅游简介则偏向于以景区本身为重点。这可以体现在中国旅游简介偏向介绍服务设施(what’s provided),而西方旅游简介偏向介绍观光活动(things to do),例如下面摘自尼亚加拉景区和三亚大东海景区的旅游简介:

dine at the top of the falls restaurant, stand within feet of the falls at the cave of the winds tour, meet the legends and daredevils of niagara in the niagara: legends of adventure movie, make friends with the sea life at the aquarium of niagara and let the water cascade around you during the maid of the mist boat ride.

沿海岸打造了2.8公里的异国风情酒吧长廊和临海海鲜广场,以及儿童游乐园、旅游用品商店、南国咖啡吧、啤

屋等配套服务设施。

此外,中国旅游简介的信息量一般较大,而且一般是洋洋洒洒的一大段,所以一些译者在翻译时同样不分段,这和英语国家旅游简介习惯按照信息类别分段不同,也在信息传达上造成了不方便。

四、对策及建议

(一)如果在翻译时译者按照原文的顺序翻译,可能给外国游客造成信息提取的困难,因此建议译者在翻译时参照英文旅游篇章图示对内容进行顺序调整、提炼,使旅游简介中的内容目的性更明确,表达更具逻辑性。

(二)对于中国景区十分重视的景区荣誉,景区历史等英语国家景区简介鲜有介绍的,笔者建议将这部分内容简缩,提取主要内容,归类到前面的景区形象中,方便外国游客接收信息。

(三)鉴于西方旅游简介习惯在末尾处展现召唤信息,所以笔者也建议译者在加上一句总结性的召唤语句,更加符合外国游客的习惯。

(四)在形容词的选择上,笔者建议译者选取更加客观性的形容词,删去累赘描述,突出景点本身特点。

(五)对于景区服务设施的介绍,笔者建议译者稍作改变,以游客为叙述对象,将介绍信息改为指引信息,即介绍things to do,而不是what’s provided。

(六)为是信息传达更加明晰,笔者建议译者将旅游文本信息按照信息类别适当分段,以符合英语旅游简介的习惯用法。

【参考文献】

简介翻译范文第2篇

申丹教授的《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五章主要论述了小说文体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特点等。第六到第八章是具体运用小说文体学来研究文学翻译的。该书语料丰富,体现了语言学理论的实证性和文学研究中审美艺术的相互结合,是一次多层次地对翻译本体进行细化研究的可贵尝试。

二、内容简介

第一章作者首先从反面论述了这样一个问题:文学文体学与文学翻译之间的关系在中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在过去的近30年里,英美文学研究者在这一领域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所以作者认为,我们迫切需要用更为精确和深入的文体模式和方法替代当前传统的研究方法。该书主要论述了文学翻译研究中运用文体学方法的有效性与必要性,并特别探讨了该方法在小说翻译中的应用。第二章作者将文学文体学视为一门学科,并说明其性质、功能和有效性。本章还重点区分了语言形式和小说事实,也就是histoire(话语的内容)and discours(这样说话的原因)。作者随后又提出,该书不会涉及文体学的历史进程,也不会研究或比较文体学家所运用的语言学模式。第三章作者以Roger Pearce 和Stanley Fish为例,对他们对文体学的批评一一加以反驳,同时提出小说文体学的特点、分析过程和理论基础。第四章作者关注的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问题。提出一个基本的假定,即客观性是约定俗成的,而主观性是个人的兴趣。以此为基础,他总结出三个特点:结构特征、心理价值和文学意义。第五章重点探讨的是把文体学应用到文学翻译当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作者首先指出,纯粹的语言学翻译研究对文学翻译的问题解决没有帮助。作者认为解决的主要办法就是文学文体学,因为这一学科既包括现代语言学也包括文学能力和敏感性。作者将其探讨的重点放在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翻译上。而对其进行文体分析则能解决“deceptive equivalence(虚假对等)”的问题。这是作者多次提到的一个概念,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译者对原文中的语言形式与主题意义的关系缺乏认识,所以有意识地对原文进行改动或“改进”,以求译文更加客观可靠,合乎逻辑和自然流畅。但是这一“改进”的结果则是不同程度上造成了文体价值的缺损。要避免这样的“虚假等值”,就需要对原文进行深入细致的文体分析,以把握原文中语言形式与主题意义的有机关联。

第六章到第八章作为该书的第二部分,是把小说文体学具体运用到文学翻译中。这三章分别探讨了词汇、句法、言语和思想表达的问题。第二部分的语料以现当代中国作家,如老舍、鲁迅和茅盾的作品,还包括曹雪芹《红楼梦》的英译本。主要运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分析这些作品英译过程中产生与原文的“偏离”。而这种“偏离”是塑造人物形象和产生其他文学艺术效果所必不可少的。作者将“词汇”层面上的“偏离”分为“矛盾”、“客观性”、“不可靠性”和“冗余的编码”四个部分;第七章则集中在“句式层面”上,探讨了句式和“节奏”、“主要信息”、“对过程的模仿”、“对平行结构的转换”、“动词并置和假同时性”之间的关系,并总结性地论述了“语言形式和小说现实”的关系;第八章的主要内容是“言语和思想的呈现”,包括英语的基本方式、中文的基本方式、对混合形式的转换、对直接引语的转换、自由间接引语的功能和保持的必要性、slipping的转换等。

第六章作者首先谈到矛盾(illogicality)和反讽(irony)艺术效果再现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小说翻译中最易被改动的成分之一就是原文中带有美学价值和主题意义但表面上矛盾的表达形式。这样的语言成分因与译者认识、解释和表达事物的常规方式发生冲突而被改为更合乎常规逻辑的方式,从而造成对原文的某种歪曲。就分析《傲慢与偏见》的两个译文来说,虽然没有矛盾的成分,但原文中表达形式的突然转换或遣词造句上的夸张强调也是造成译者误译的原因之一。那么原文作者通过矛盾的表达形式造成的反讽效果在译文中就彻底失去了。接下来作者探讨了矛盾和小说真实性(authenticity)之间的关系。这里具体说的是哪个译文更符合原文的逻辑和常理。如鲁迅的《祝福》的两个译文,译文二还保留了女人悲伤的神情,所以无法传达原文人物性格和思想从悲伤转变为完全冷漠的过程,也就无法体现原文中存在的矛盾。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译文不够真实。为了说明矛盾和强调(intensity)的具体关系,作者所用的例子之一是鲁迅的《药》。译文二由于增加了连接词and而消除了原文中表达强调和夸张的效果。接下来作者谈到了矛盾和悬念(suspense)之间的关系,认为“悬念”指的是由原作者掌控信息的储存,释放和收回。要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悬念,译者应尽量避免修改原文和译文之间有概念冲突的地方。因为这种“概念的背离”(conceptual deviation)本身就是作者为读者设下的悬念。以上作者提到的矛盾和讽刺效果的艺术再现,小说真实性的体现以及起到强调和设置悬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一定要在具体的文本分析中才能体现出来。

客观性(Objectivity)是另一个和“概念的背离”相关的概念。客观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立地看待对立的意识形态;二是译者要尽可能避免情感的介入。客观性还体现在译者忠实地传达原作者对人物的评论(non-contextual commentary)。如在翻译《红楼梦》时,三位译者都对原文中作者对贾雨村性格的描述加入了个人的主观分析成分(subjectivity)。这主要体现在词汇的选择上。译者的主观介入还可能是由相关的传统和陈旧的概念所致。译者的主观介入会影响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从而导致对原文的扭曲。译者介入虽然可能不会改变小说的事实,但是却可能改变一些重要的文体价值,例如作者的立场和语调等,从而误导读者。

不可靠性(unreliability)也是小说叙事风格的特点之一。因为小说叙事中人物的特殊叙述视角常常是通过他/她的不可靠的评价或阐述体现出来的。所以,评价越不可信,反而越可以描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但可惜的是很多原文中不可靠的地方都被译者“正常化”了(normalization)。由于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差异性使得可靠性的问题变得更复杂。如中文中常会省略主语和限定语。所以译者需要了解各个参与者的可靠程度以及对人物塑造所产生的影响,从而保留原叙述的叙述距离。作者还给出了鲁迅的《伤逝》中第一人称回溯性叙述视角的翻译例子。最后的结论是译者尤其应该关注原文中不可靠之处,了解其背后的动机和原因,考虑其在突出作品功能上的作用。对可靠性的“偏离”对于强化作者的立场,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完善作品的主题和审美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冗余的编码(redundant encoding)往往也是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如在康拉德的作品The Secret Agent中,冗余减缓了感知的过程并强化了作品中的悬念意识。

本章中作者提到的illogical、unreliable、redundant,可以说都体现对原文审美的“偏离”。译者应尽可能体会作者的艺术用心,在翻译中以自然适当的方式予以保留和体现。另外作者再次强调了译者要尽可能减少自我的主观情感介入,因为违背了原作者的意图,往往会造成“虚假对等”。

第七章是句子层面上的探讨。句法的选择往往也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的,可以产生文学意义。句式和词汇的选择有时是分不开的,因为中英文语言形式之间的差别很大。本章探讨的是如何在中英文的句式转换上实现功能上的对等。

首先,作者谈到的是句式和节奏(pace)的关系。叙述小说主要是通过语言形式构建小说世界的。所以,句式组织多是根据所描写的经验的发展节奏构造而成。句式主要用来连接事件,所以在呈现事件发展的顺序时,句式和节奏的关系就突显了出来。如作者举了《红楼梦》中有关林黛玉和薛宝钗出场的一段描述。原文对前者的描述显然多于后者,表现出曹雪芹对林黛玉的偏爱。但是,在翻译时,译者忽略了这一点,或将其正常化,从而打乱了原文的叙述节奏。所以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选用不同的句式描述相同的场景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因为读者由此体会出的事件发展节奏是不同的,从而影响到人物塑造和读者对作者意图的理解。

其次,是句式和主要信息(prominence)之间的关系。句式的层级性代表了不同信息的重要程度。尤其在英语句式中可以强调或者弱化某些信息和区分新旧信息。所以在中英互译的时候要注意调整句序,从而传达原文的叙述重点。而且句式改变会带来叙述视角的变化,从而影响读者的阅读效果。事实上,中翻英的一个常见问题是,为了表达的自然,译者很可能会破坏原文的主要信息。译者的责任在于发现原文中交际重点和逻辑关系,然后用译语中自然的语言和句式传达出来。作者总结说为了充分再现原文的主要信息,译者需要在更大的语境中了解原文的功能和及时语境中所包含的逻辑关系。

再次,作者谈到的是句式和过程模仿之间的相互关系。这里首先提到的是前修饰语(premodification)。中文的前修饰语综合了一系列可以进行层次转换的词组和从句。修饰成分的位置和冗长的前修饰语的存在是作者有意为之的,来模仿事件发生的过程。前修饰成分的并置主要是起到强调说明的作用。以茅盾的《春蚕》为例,其中有一个很长的结尾,尤其是前置的定语很长。这是通过语言的象似性(iconicity)来体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劳动者工作的辛苦。译文则用后置定语代替了前置定语,从而一定程度减弱了文学效果,如语气上一气呵成,给读者的阅读带来心理上的影响,而且劳动也不再那么辛劳。然后是先后次序(sequence)的问题。句式先后次序出现了对于传统的偏离,即会体现出一种文学效果来。如具有语言象似性的次序能体现人物的情绪。译者的任务是找到译文中能体现原文中的“偏离”的合适表达。接下来作者谈到平行结构(parallelism)的翻译问题。中文的单音节结构适合形成平行结构。所有中文中的平行结构要比英文的自然和常见。平行的另一特征是循环(circularity),和文章主题相关的循环是值得保留的。在此之后,作者谈到了并置和假同时性的问题(juxtaposition and pseudo-simultaneity)。即文本省略了标点,把几个动作放在一起来表达动作或者场景的连贯性。这便产生了假同时性的艺术效果。电影中可以通过分屏(split-screen)的方式来同时完成几个动作。减少文本中文字的距离就是为了减少读者的心理距离,从而打破读者的期待常规。

最后,作者着重谈了语言形式和小说现实之间的关系,即叙述形式和话语内容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既有相似性也有区别。主要是体现在用语言形式模仿小说现实,但也可以用小说形式形成现实的经验。作家通过操纵语言达到意向性的效果。句法可以表现现实:如果现实简单,句法简单;反之句法则会比较复杂。当然句法的异常也可以表现现实的特殊情况,对于塑造人物也很重要。形成小说现实的语言承载的意思要多过小说现实本身。是现实主义小说形式模仿现实还是小说语言形成现实?这两者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因为文本中的世界和现实中的世界本就难以区分。

第八章重点讨论的是翻译中自由间接引语在翻译成其他语态的时候可能带来的损失。所用的语料是《红楼梦》及其英译本。作者认为在特定条件下有必要保持小说中的自由间接引语。因为在特定的小说中,自由间接引语可以承担很多和主题相关的责任,如控制作品的主题性原则等。具体来说,自由间接引语的功能体现在:传达讽刺的效果,移情的作用,体现原文的多音调性和多语义性。最后,作者总结:对文学作品进行全面的文体分析,可以避免“虚假对等”,从而有助于译文达到与原文的功能对等。

三、结束语

申丹教授将小说文体学应用于文学作品,尤其是传统现实小说的翻译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地从多个角度进行文本的分析。但是,这种方法的侧重点在于指导译者如何操控文字来表现作品的艺术主题,大部分是出于“诗学”再现的考虑。译者还可能鉴于意识形态、赞助人等其他因素的考虑对原文进行“改进”,使之“正常化”。译者因为这些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对原文进行的“改写”,所产生的“偏离”是翻译的文化学派关注的重点。

简介翻译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公司简介的语言特点,根据Peter Newmark的观点提出了公司简介翻译应遵循的原则,并就公司简介英译中常见的语用失误问题进行了探讨,结合翻译原则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公司简介,语用失误,语用语言失误,社会语用失误

Abstract: Some guiding principles for translating Chinese company profile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upon Peter Newmark’s viewpoints on translating for languages of different functions, are used to combat against some pragmatic misfires existing in Chinese company profiles translation.

Key Words: company profile, pragmatic misfire, Pragmalinguistic failure, sociapragmatic failure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意识到公司英文网页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大多公司将中文网页翻译成英文,其中首当其中的就是公司简介的翻译。公司简介犹如公司的一张名片,是客户了解公司的第一面窗口,英文翻译的好坏可能会决定公司是否能吸引顾客和获得客户。然而由于译者水平,翻译角度以及中西方文化形态、语言习惯和认知模式上的巨大差异,译文中因为没有遵循一定翻译原则而造成的错误和跨文化、跨语言的语用失误时有发生,严重地影响了译文的效果。因此,针对公司简介语言特点和功能探讨其翻译原则,从而避免公司简介翻译常见错误和译文的语用失误,对于减少误解、达到公司介绍目的和效果具有重大意义。

关于公司简介英译的研究很少,徐芳芳等(2005)概要分析了公司简介英语译文中误译、欠额翻译、文化错误、语法错误及逻辑问题等常见的问题,本研究首先借用Peter Newmark关于不同功能语言的翻译论断分析了公司简介的语言功能特点及其翻译原则,并从语用翻译理论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了译文的语用失误问题,运用所提出的原则针对公司简介翻译中出现的语用失误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1、公司简介的语言特点和总体翻译原则

Peter Newmark(1982)对不同功能语言(Expressive, Informative, Vocative)的翻译进行了分析,列出了这三种功能语言的典型例子,翻译理想风格(‘Ideal’style),翻译侧重点(Text emphasis),翻译聚焦点(Focus),翻译方法(Method),翻译单位(Unit of translation), 语言形式(Type of language), 翻译中意义流失(Losses of meaning), 新词新意使用(New words and meanings),应保留的关键词(Keywords(retain)),对不常见比喻的处理(Usual metaphors),译文相对原文的长度(Length in relation to original)。

公司简介主要有两种功能:一是提供公司信息,二是宣传公司,引起注意,呼吁合作。从第一种功能上看,公司简介应使用具信息功能(Informative)的语言,尤其是一些科技公司,应使用具有简洁性、逻辑性、紧凑性和客观性特点的科技英语,词汇上会出现大量的专业词汇,语法上则多用一般现在时态和被动语态(张虎,2002);而从第二个层面上看,公司简介也会采用一些具呼唤功能(Vocative)的语言,如“我们将继续领导操作仪表的潮流并挑战未来!”,“我们将以最上乘的质量、最低廉的价格、最优质的服务同广大客户密切合作,实现双赢,共创辉煌。热诚欢迎您的合作!”,“我们的服务宗旨是顾客第一、品质至上,欢迎各界朋友来厂洽淡、看样、订货。xx欢迎您的加入”,“我们相信,我们的不懈努力终将赢得广大客户的一片赞誉!奠定xx良好的企业品牌基础!最终使xx成为您的最佳服务厂商!”等。从内容上看,公司简介包括1)公司背景,包括如何成立,建立人,公司的历史,内容发展;2)公司服务内容或者产品介绍;3)公司员工和公司的结构介绍;4)公司的顾客群或者范围介绍;5)公司近期内的重大发展介绍;6)合作邀请。前5项多采用信息功能语言,但其中也不乏自我宣传色彩,第6项则都使用呼唤功能语言。在营销传播(Marketing communication)意义上,公司简介是一种公关宣传手段(Publicity),现代营销的核心是以顾客为中心(Customer-centered)(Kotler, 2004), 公司简介的读者对象为目标受众(Target audience), 因此其语言应充分考虑受众特点,根据顾客为中心的理念来组织语言。总的来说,结合Peter Newmark的分析,公司简介翻译时应遵循原则应如下:

理想风格(Ideal style):介绍前5项时,客观简练,第6项采用說服性语言,但总体语言应平实,用语应具体,以事实为主;

译文侧重点(Text Emphasis):目标语(Target Language),针对目标受众而组织翻译;

翻译聚焦点(Focus):读者(Reader (2nd person)),以顾客为中心,可用 “you”指代所以可能的受众(potential audience)。

翻译方法(Method):功能对等(Equivalent-effect),主要陈述事实;

翻译单位(Unit of translation): 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信息性强的部分以句子为最大单位,不强的部分以语段为最大单位;

语言形式(Type of language): 事实型(Factual),迎合国外客户喜欢语言平实,客观介绍,注重信息的特点;同时由于公司简介的阅读对象并不仅仅局限于专业人士,作为公关宣传媒介,受众往往是大众,所以语言应尽量简单,有亲和力,接近口语,英语国家公司简介大多有这样的特点;

意义流失或取舍(Loss of meaning): 在这点上,应考虑文化差异问题,根据文化差异进行取舍;

新词和新意义的使用(New words and meanings): 一般不采用,避免晦涩;不得以可进行解释。

关键词保留(Key words (retain):保留标记词(Token words),或加以解释;

对不常见比喻的处理(Usual metaphors):考虑到文化差异,应解释或再造(recreation);

译文相对原文的长度(Length in relation to original):稍长。

2、公司简介语用失误问题及解决方法

语用失误,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由于说话方式或表达习惯的不同,或者由于一方对另一方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发生误解、障碍或冲突,影响交际效果的现象(何自然,1988)。根据英国语言学家Thomas观点,语用失误大体上可分为两种: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即将本族语对某一词语或结构的语用意义套用在外语上或在特定语言环境下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用意而造成的语用失误;社交语用失误(sociapragmatic failure),即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而犯的语用错误,往往涉及到那些话该讲,哪些话不该讲,说话双方社会地位的差异,人们的相对权利和义务等,与人们的价值观念有关(胡文仲,1994)。翻译中的语用语言失误是指违反英语的语言习惯,误用目的语的表达方式,或将母语习惯表达套入目的语而造成的语用失误。社会语用失误是因文化差异在交际中不了解目的语所处的文化背景而导致语言形式选择上失误。这两类语用失误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由于语境不同,双方各自的话语意图和对对方话语的理解都可能不同,因而某一不合适的话语从一个角度来看可能是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能是社会语用方面的失误(何自然,1997) 。无论是哪种语用失误,在翻译时都应尽力避免。

结合语用学和翻译二者的语用翻译理论是近十多年来才出现的一种翻译新论。语用翻译理论用于处理翻译中的语用问题,是一种等效翻译观,它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分别研究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会语用等效的问题。语用语言等效就是用译文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原文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社会语用等效从社会、文化交际的角度去考察语言的使用。语用翻译的目的就是力求把原文的语用用意在译文中准确地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同样的效果。语用翻译注重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用意和目的语与源语的语用等效。在翻译中如果没能实现语用上的等效,就是出现了语用失误。

将上述翻译原则用于“公司简介”英译中可避免和修正语用失误。“公司简介”常见语用失误和处理方法如下:

2.1 语用语言失误

(1) 片面字面意义的翻译,忽视暗含意义。词语的语用用意,即言词的意向,它是词语在实际运用时所蕴含的意义,它与词语的语境密切相关。它包括暗含(implicit) 的言外之意和明说的(explicit) 的字面用意;由于字面用意表达的往往不是原作的真正用意,翻译时根据语境辨认词语的暗含用意十分重要。例如: “我公司专门生产腰包”被译为 Our company is specialized in producing body bags. “Body bag” 在英语中意为“遗体袋”,而不是我们所认为的与身体(body) 有关的包,这样翻译完全是贻笑大方,“腰包”其实就是简单的“waist pack”或“wallets/ purses”,根据公司具体市场产品决定。汉语中的“拳头产品”喻指产品在市场上有较好的销路,并成为知名品牌,但英语中对应的词“fist”只是握住拳头,并没有打出去的动作和力量(丁衡祁,2000) ,译为“fist product”就没有传达出中文中隐含的语用用意,而造成了语用失误。要传达出该词的语用用意,可译为“knockout product/ hard punch product/ product with a competitive edge”。

针对该问题,译文侧重点(Text Emphasis)应以目标语(Target Language)为准,针对目标受众而组织翻译;在翻译聚焦点(Focus),以:读者(Reader (2nd person))即以顾客为中心,翻译出地道准确的英文。

(2) 译文违反英语的语言表达习惯。这类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在于不懂得在特定的情景中,英语有相应的习惯表达方式,因而在翻译中不恰当地采用某种表达方式,或误用英语的其他表达方式,结果不能准确地表达原文的信息和用意,甚至引起误解。例如: “一次性筷子”被译成“one time chopstick”,其实,这里的“一次性”是指用完之后就不在使用的意思。因此,它的正确译文应是“disposable”而非“one time”。这一点也应遵循译文侧重点和翻译聚焦点原则。

(3) 套用汉语语篇结构和表达方式。这类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在于忽视英汉语篇结构和表达方式之间的差异,将汉语的语篇结构和表达方式迁移到英语中。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语用规则差异极大,有的甚至相悖,结果译文在表达方式和语篇结构上都不被英语读者理解和接受,造成语用失误。 在语篇特征上,中英公司简介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文公司简介的文体趋于夸张,常用笼统、抽象的套话,相比之下,英文公司简介文体平实,用语具体,重在提供信息。如果把中文的语篇结构直接照搬到英语中,英文读者看了会觉得译文文体累赘,意思重复,甚至对其中夸张、溢美之辞产生反感,导致语用失误。比如,“改革春风唤醒神州大地,我公司在总经理的英明领导下,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不畏强难,不惧艰辛,正努力开创本行业新局面”, “先进的生产设备,独特的开发力量和完美的售后服务使我们的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深受欢迎”, “我们的任务就是以最佳品质,最优服务,最低价格为您带来最高价值”等。这种典型的中文语言在语篇结构、表达方式、思维习惯与英文截然不同,在国外客户眼中并无实在意义,他们关注的是具体的而不是空泛的“最佳品质,最优服务,最低价格“,英语中类似材料常采用直奔主题,用具体数据说明问题。这种文章如果逐字直译,势必让英文读者不知所云。

翻译此类材料之前,应对原文进行删减、重组或改写等处理,注重传达原文的信息和语用意图。例如,翻译时,对中文堆积词藻的语篇进行加工。在翻译理想风格上,考虑使用平实的语言;同时也遵循以上所述译文侧重点和翻译聚焦点原则;在翻译单位上,采用大单位翻译,最大单位为语段,进行删减;语言应尽量事实化,可允许意义缺失,对不常见比喻,可予以删减或转化。

2.2 社会语用失误

(1) 译文中的文化缺省,造成语用失误。公司简介中往往涉及一些汉文化中所特有的机构名称、政治术语、历史事件、典故、奖项名称等。这些内容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对中文读者来说是共享的,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对英文读者来说,却是非明示不可的。如果对这些内容不加解释地译为英文,就形成了译文中的文化缺省。由于英文读者认知语境中不存在相关的文化图式,在认知推理过程中得不到应有的语境效果,造成理解失败。例如:“邓小平南下讲话,” “双优企业”“实行三包”等,翻译时必须作简要说明。又如“解放前”译为“Before liberation”后要加括号说明( before 1949) ,以便使译文明白易懂。

对这种情况,翻译时应遵循Newmark 关于新词新意、关键词保留原则,加以进一步解释,对必要关键词可予以保留。

(2) 忽视中英文化、价值观念差异或冲突导致语用失误。例如:“以外资企业为龙头”译为“with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as the dragon head”。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西方人心目中“dragon”是个令人生畏的怪兽,形象凶恶,与汉文化中龙的形象相冲突;二是外国人不知道耍龙灯是怎么回事,当然也就无法知龙头的作用(丁衡祁,2002) 。翻译时采用英文读者所熟知的火车头和旗舰作比喻的归化译法,译为“with foreign trade firms as the locomotive”或“flagship”,那么译文对读者来说就变得明白易懂了。在许多公司简介的译文中,原封不动地照搬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一个明显特征就是罗列一大堆荣誉证明,对中国的消费者极具说服力,因为它们意味着高质量和可靠信誉,但这种现象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权威崇拜观念在语言中的体现,如把这种观念移到译文中,却毫无意义。因为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欧美文化中,人们讲求实用精神,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对所列举的证书和荣誉不屑一顾。这样由于两种文化中价值观念的差异,原文在中文读者中能达到的语用效果则可能在译文读者中达不到,这样的译文就产生了语用失误。

这里应遵循“意义流失”原则,可将其归纳,用更简洁和具体的数据来表达;或遵循“不常见比喻处理”原则,采用解释性译法填补文化缺省,用归化译法解决文化冲突对于文化缺省造成的理解障碍, 可通过在译文中增加解释说明, 帮助读者理解。

参考文献:

[1] 徐芳芳,徐鑫.“公司简介”英译的分析与探究[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 (1)

[2 ] 张虎. 科技英语的特点[J ] . 辽宁师专学报,2002 , (2) .

[3] 刘萍, 沙红芳. 对外宣传材料英译中的语用失误[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总46 期) 2002 (4) :113~116

[4]何自然. 语用学概论[M].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5]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6] 丁衡祁. 对外宣传中的英语质量亟待提高, 中国翻译,2002, (4)

简介翻译范文第4篇

关键词:西方翻译简史;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简史》是谭载喜教授于1991年出版,2004年增订的翻译学专著。

谭载喜,著名翻译理论研究学者,香港浸会大学驻校学者、博士生导师,北京语言大学和中山大学兼职教授,博导。其最主要贡献是将美国翻译理论研究学者奈达的理论译介到中国。《翻译学》和《奈达论翻译》奠定了谭载喜在外语理论界的地位。

做西方翻译史研究的还有就职于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刘军平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谢天振教授。刘军平教授所著的《西方翻译理论通史》,全书分为十三章,分别讲述了翻译理论的引进、翻译的流派划分、定义、中西名实观、早期的翻译活动史料、各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根据时间顺序及各翻译家的流派来分章节,结构清晰,内容全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谢天振教授的《中西翻译简史》把中西翻译活动的发展轨迹及译学观念的演变过程放在一起依时间顺序,论述其异同,结构清晰,内容丰富,开了历史之先河,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谭载喜先生的《西方翻译简史》以作者自谦的“一次大胆的尝试”,系统而突出重点的分析了欧洲和北美翻译事业的发生、发展及其历史演变的概况,并对主要流派及杰出的翻译家和理论家的生平、理论和功绩作了重点介绍。在《西方翻译简史》出版之前,并没有学者对西方翻译史做系统的研究,本书的出版填补了该项研究在中国的空白。作者薄古厚今,重点介绍了近代和现当代的翻译大家及理论,是一本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翻译学专著。

全书分为六章。除第一章绪论外,作者按时间顺序把西方翻译史分为了古代翻译、中世纪翻译、文艺复兴时期翻译、近代翻译和现、当代翻译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概述了西方翻译史上的六次高潮、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及本书写史的意义。第二章为古代翻译,主要讲述了自公元前三世纪古罗马时期到公元五世纪罗马帝国覆灭为止的西方古代翻译、其代表人物及理论。第三章为中世纪翻译,作者讲述了从476年西罗马帝国崩溃时到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时的主要翻译大家及理论。其中重点介绍了初期的翻译家波伊提乌、中期的托莱多“翻译院”和末期的民族语翻译。第四章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概述了十四世纪末到十六世纪中欧洲特别是西欧各国的翻译,着重介绍了德国、法国和英国的代表翻译家及翻译理论。第五章为近代翻译,介绍了十七到十九世纪的翻译,其中重点讲述了法国、德国、英国和俄国的翻译大家及理论发展。第六章为现、当代翻译,即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的翻译。包括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现代部分和之后的当代部分。

本书优点很多,以下列出一二。书末附有西方翻译史大事记和重要人名索引,方便查找记忆。书末附的西方翻译史大事记按时间顺序以表格的形式把西方翻译的主要人物、作品、论点、流派及大事提要罗列了出来,几乎覆盖了公元前三世纪到2003年所有的重要信息。重要人物索引把西方翻译史上各大家按英语字母表的顺序罗列了出来,并且标注出该翻译家在本书的哪一页出现过,他的称谓、国籍及所处的年代。这两个附表都方便于读者在短时间之内找到所需信息,并且方便读者梳理记忆。如果读者没有足够的时间来阅读本书也可以通过这两个附表对西方翻译史有个大概的了解。

在西方范围内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向进行研究,范围广泛,内容全面。历时方面,该书主要介绍了从公元前三世纪到2003年的翻译大家及其思想。本书各章以时间为顺序,作者介绍了六次翻译高潮。共时方面,在西方翻译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作者都提出了该时期的主要译者进行研究。以第五章为例,作者依照时间顺序介绍到了近代翻译时期,并共时研究了该时期的在西方翻译史上表现突出的四个国家法国、德国、英国和俄国及其主要翻译代表人物。这样作者就不会漏掉该国某个主要的翻译阶段或者某个主要的翻译大家,内容完整、全面。这种谋篇布局便于读者对整个西方的翻译思想的发展和每个翻译家在翻译思想发展过程中所处的时期有清晰的了解,便于梳理记忆。

尽管《西方翻译简史》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著作,但里面也有一些瑕疵。

有几处内容冗余。如本书第五章近代翻译的第二节法国翻译和巴特中的第89页写道“十七世纪法国翻译界译作数量最多而质量最差的翻译家要数米歇尔.德.马罗尔。” 作者还讲到米歇尔本人很浮夸,他的译作质量差没有文学价值,后世基本没人看。作者用了400多字来介绍这样一个姑且能称之为翻译家的人。这样一个无研究价值的人为什么会出现在这本介绍著名翻译大家的翻译学专著中?这样画蛇添足的介绍可能会扰乱读者对整个翻译史中优秀的翻译大家的记忆,有害而无益。

小标题设置不当。这个问题可以分两方面来分析。第一,在一、二、三章没有把概述单独列出,所有章节都没有把总结单独列出。这样不利于读者理清作者思路。第二,作者在后三章中,以国别作为小标题分开该阶段的翻译大家。这样会使作者的论述限制在了这几国范围内,尽管他们是主要的国家,但是其他西方国家在该时期肯定也有杰出的翻译家出现,这样会造成翻译家介绍的疏漏,内容就会不全面。文化无国界,翻译无国界,翻译家属于哪个国家并不那么重要。在这方面,刘军平教授在《西方翻译理论通史》中采用的用流派划分翻译大家更可取。

谭载喜教授编著的《西方翻译简史》是原国家教委资助的相关研究课题的成果,出版后好评如潮,填补了西方翻译史的系统研究在中国的空白,是一本有理论,有分析,举例得当,通俗易懂的翻译学专著。该书为读者展示了一副从公元前三世纪到2003年的西方翻译史画卷,内容丰富充实,结构明确清晰,填补了西方翻译史在中国进行系统研究是空白,是一本具有极大学术研究价值的翻译学专著。

参考文献

[ 1 ] 高华丽. 中外翻译简史[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 2 ] 刘军平. 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 3 ] 谭载喜. 西方翻译简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 4 ] 谭载喜. 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 5] 邵露.周欣. 博棕约取 示人门径――评《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

简介翻译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翻译语言 语言学系统 《语言学与翻译语言》 书评

 

《语言学与翻译语言》(linguistics and the language of translation)一书是由米德尔塞克斯大学翻译研究中心的领头人物克尔斯坦·马姆克(kirsten malmkjar)专门为学习翻译,语言或语言学的读者所编写的著作。该书解释了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加强了读者对语言学是如何用来帮助翻译创作,实现翻译语言描写,进行建设性的翻译批评的理解。 

一、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介绍了西方翻译研究的发展史和当代翻译研究的方法,然后概述了始终贯穿本书的意义理论和语言学应用到翻译研究中的基本模式,最后详细具体地从语言学角度解释了语言中的音、词、语篇等各个层面对翻译的影响。由此该书共可分为四部分,即,第一部分,关于翻译学的一些简介概述;第二部分,翻译与语言;第三部分,翻译中语言的语言学分析;第四部分,总结、参考文献和索引。 

第一部分,翻译学的简介,包括第一章“从翻译著作到翻译研究”和第二章“翻译研究的描绘和研究方法”。作者首先在第一章简要地介绍了翻译研究在西方发展的几个重要步骤:从罗马人的翻译到《圣经》的翻译再到各个派别的重要理论家的翻译理论最后到二十世纪末理论中的重要的“目标文本转向”(the target text turn)理论。然后在第二章中,作者先介绍了holmes对toury绘制的翻译学学科图(map of translation studies)的解释。他的划分出来的许多翻译学门类及其理念是现在翻译学家们学习研究的基础。作者接着讨论了自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学者们进行翻译研究的主要四种方法,即,语言的方法、描述的方法、功能的方法和文化的方法。 

第二部分即第三章“翻译与语言”是该书的关键部分。在这部分,作者主要关注两个影响理论家关于翻译本质的更详细了解的因素:一个是语言、文化、本体相对论。另一个就是语言学理论与翻译理论的关系。相对论认为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环境中长大的人多多少少世界观都会不同。而与之相对应的普遍论则觉得差异总是建议在共性的基础上的。作者在讲述相对论时,把文化相对论、语言相对论、本体相对论分开来,并将它们分别与它们各自的相对应的普遍论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分析来说明问题。接着作者从韩礼德(halliday)的语言功能说及语域概念来说明文化普遍论。这样的安排有助于读者在学习过程中比较理解。在语言理论与翻译理论的关系方面,作者先总结了过去大家所公认的两种关系:1.翻译研究是语言学的数据源;2.语言学是翻译研究的数据源。然后通过语言学分析了翻译过程中的发生的对等、错误、篡改。最后作者简要地介绍了如何把语言学作为翻译研究的一种信息资源。作者认为用语言学理论研究翻译是完全可能,而把语言学作为分析文本中语言现象类型的信息资源是很有帮助的;在翻译研究中注重翻译语言是对翻译采取审美态度的一种方法,我们应该采用语言学的见解来分析译本与源本之间关系的本质。 

本书第三部分“翻译中语言的语言学分析”包括五个相比前面三个章节更具应用性的五个章节,即第四章到第八章。第四章“翻译中的声音与节奏”从语音学和音系学的角度来分析声音模式对翻译的影响。本章分两个方面来讨论:声音和节奏。第五章“翻译中的词和意义”中作者解释了什么是词,以及在传统翻译理论中是如何处理词的,然后介绍了词的几种分类,并通过分析lewis carroll的一首诗中不同词类的特点及它的译本来说明语言学的词类的划分对翻译的帮助,并结合翻译介绍了词的语义方面,包括词与述词(predecates)之间的意义关系和词汇的灵活性。第六章“词公司”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几种翻译时需要的词库资源,包括字典、语料库和搭配,通过例证分析了它们的概念及特点。然后作者提出了我们在使用语料库时要注意的几点问题。第七章“从词到语篇”表明要开始从语篇的层面来分析语言和翻译。在这章中,作者结合结合格莱斯(grice)提出的“会话合作原则”对文本性(texture)、含义(implicature)、语篇体裁等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并结合实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总的来说,介绍了作为行动的语言概念。第八章“翻译中关于短句和语篇的观点

和思考”主要是用功能方法来研究短句。韩礼德认为是英语中的短句使得三个语言系统(语气系统、主位和述位系统、及物性系统)能让三种功能(交流获得信息、解构信息、表达)得以在短句水平上都实现。最后,作者简要地、总结性地介绍了语言、思想与翻译的关系。语言可以用来帮助达到意识形态的目的,而由于两种文化中的“不对称的权力关系”不同,所以翻译显然会产生不同于原文本的意识形态。意义理论是始终贯穿着这部分的。该部分就是通过从语言学角度分析由小到大的各个语言单位是如何影响语言的意义从而分析它们是如何影响翻译的。

二、简要评述 

本书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一)角度新颖 

随着翻译学的兴起,对翻译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这些研究有从各个角度解释翻译、分析翻译的,其中从语言学角度出发的则大多都是把某个语言学分支与翻译结合起来,虽然这些研究成果都给学习翻译的人提供了理论实践的指导,但像《语言学与翻译语言》这样把翻译与语言学系统地结合起来,为学习翻译理论的学生们打开深入研究之门的作品则很少。本书既可看作是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的著作,也可看作是从翻译角度研究语言学的佳品。正如来自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的温蒂·安德森(wendy anderson)教授所言:“这本书很好地论述了两个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二)内容全面 

本书的全面系统可以从纵横两方面来看。从纵向来看,本书系统全面地从语言学角度详细对翻译语言的各个层面进行了分析。比如在该书的四、五、六、七、八章中,作者分别从音、词、意、语篇、短句的层面对翻译语言进行了分析,而分析过程中则涉及语言学中的音位学、音系学、词汇学、语义学,以及各个像格莱斯和韩礼德这样的语言学家的语言学理论。同时,在翻译简介的部分本书也做到了全面。从罗马人的翻译到《圣经》的翻译再到各个派别的重要理论家的翻译理论最后到二十世纪末理论中的重要的“目标文本转向”理论,本书都作了简要的介绍。从横向方面来看,本书不是只对翻译学或语言学作了研究,还涉及了很多其他学科。比如在第二、三章对翻译学研究的介绍中就涉及了文化、哲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三)结构合理 

本书作者很好地考虑了读者,合理地安排了全书的结构。从整体看,作者先用一、二章对翻译学作了简要的介绍,在第三章中则开始把翻译和语言学联系起来,接着则开始一步步从语言的各个方面对翻译语言进行分析。全书章节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从整体到细节,从介绍到研究,把读者慢慢引入翻译语言的语言学研究中。从部分看,作者不仅在每个章节的开头都有简介,对本章的主要观点和难点作了简要说明,使读者在学习每个章节前都有一个清晰的框架,而且在每一章节中都安排了供学生们自己思考提高的质量较高的练习和讨论。这种种安排都能引导读者的学习研究,很好地体现了本书作为教科书的一面。 

(四)语言简朴,文体活泼 

作为一本全英的外文学习书籍,语言的难易、文体的沉轻对大部分中国的读者而言是很重要的。而本书不同一般的理论书籍,正如文迪·安德森所言:“它用生动活泼的文体,从一个新颖的角度对语言学和翻译研究中的关键概念和争论点进行了清晰的讨论,并使之与书中那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例子和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的恰到好处的结合一起为本书添色。”本书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轻松活泼的像小说一样的文体及大量的实例来说明理论问题,所以正像作者自己所说,该书既可以作为研究生的学习教材,又可以作为学习翻译的本科生的教材。 

(五)不足之处 

当然,本书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比如:对翻译学的各个理论虽都作了介绍,但不够深入详细。特别是关于后殖民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生态翻译理论等新近翻译理论涉及得很少。这无疑对翻译学习读者来说是一大缺陷。其次,本书中的实例多为西方国家素材,少有中国语言素材,导致中国读者在理解时稍有生疏感。 

三、结语 

不管怎样,从整体看来,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它所采用的方法来看,《语言学与翻译语言》都是一本学习翻译理论的好教材。该书无疑会传授给我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并给我们有益的启发,正如作者在结言里面所说,本书的作用就是“为学生和老师进行更深入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个基础”。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建筑钢结构进展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建材世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建筑结构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